简单的计算教案(优秀17篇)
教案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使用。这些教案范例突出了学科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一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课件、钟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3(小时),3+6=9(小时)。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二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三
上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通过教学及课后反馈,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有以下二个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其实在一年级时已经有初步接触,孩子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先放手让他们说说“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而后再让他们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动手验证所知道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是不是正确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点。
2、充分创设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母亲节来创设情境,即女儿送来了贺卡和丝巾,请学生猜猜贺卡是什么形状?从而通过拉一拉和推一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接着请学生帮忙,帮我把长方形的丝巾变成的正方形丝巾,学生兴致极高,很快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理解如何将一个长方形变成的正方形。在这个过程中,还适时的渗透感恩母亲的思想教育,这样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总之,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在验证长方形与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时,留出的时间少了一些,有的同学操作上还来不及,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学生所得到的结论是听别人讲的而不是自己探究发现的。再如课前有的学生说屏幕和音箱的面是正方形的,我并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告诉学生:学完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他们是不是正方形了。可是课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四
解(1)。
∴(-0.45)5≈-0.018。
(2)按键/显示。
例3用计算器求值。
(1)(-6)2(2)-62。
解
随堂练习。
1.9.2×3+10.22.(-2.35)×(-0.46)。
答案1.37.82.1.0813.141.670;4.-8.0095.7.617。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五
1.知道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计算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神五图片及兔博士网站。
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15日9:00发射升空,16日6:23安全返回。)。
你想不想知道: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我们一起来算算吧!
2.教法:15日9:0015日24:00。
16日00:0016日6:23。
24时=9时+15小时。
15小时+6时23分=21时23分。
答:飞行了21时23分。
二、巩固练习:
(一)出示列车时刻表,想想了解到哪些信息?
(1)t1次列车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间是下午5时。
(2)t2次列车从长沙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间是下午4:36。
(二)区分时间和时刻。
出示:北京故宫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5:00。
回答:(1)故宫什么时刻开门?什么时刻关门?
(2)故宫一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
总结:时间是一个过程,时刻是一个具体时间。
(3)红红爸爸从北京到长沙出差,乘t1次列车在路上要用多长时间?
北京西长沙(隔天)。
17:008:38。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17:0024:00(0时)8:38。
24时-17时=7时。
7时+8时38分=15时38分。
(4)你还能根据列车时刻表提出哪些问题?
三、练习:
1.出示电视节目时间表,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7:30金色年华9:00动画城13:00儿童英语19:30阳光剧院。
2.一场乒乓球赛14:25开始,经过1时15分结束,这场比赛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3.一场电影长90分,电影结束时间是20:50,这场电影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
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六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七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同分母分数加减。
2、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八
本课选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节。本课理论部分过多,包括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硬件组成两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硬件组成结构,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计算机。
七年级学生都使用过电脑,但是真正打开计算机看过内部构造的学生却很少,因此有必要在理论课的基础上,让他们知道并见识主机箱内部构造,了解各部分硬件的名称以及作用。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硬件组成。
2
通过让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实践(观察拆开的计算机)的过程,进一步感性地认识计算机硬件和结构,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重点:硬件系统的组成及硬件功能。
难点:计算机主要硬件的技术指标。
1.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保证机房教学软件运转正常。
2. 每个小组准备一台拆开的主机箱。
3. 准备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包。
讲解法、实验法、自主学习法。
1.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分钟)开题:通过视频“未来计算机”
我们怎么得出“电脑”的答案?引出我们大脑的思维过程
图片展示大脑思维过程:
请学生描述人脑的思考过程。
猜谜语
思考大脑思维过程:
眼睛耳朵接收到问题,大脑思考,接着通过嘴巴说出答案
谜语入门,快速直接。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分钟)
分组自主学习计算机硬件
(15分钟)
提问:我们的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和我们人类的思考过程有没有共同点呢?
计算机正是模仿人脑进行工作的,其部件如输入设备、中央处理器、输出设备等分别与人脑的各种功能器官对应,从而完成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等,计算机也因此被称作“电脑”。
展示图片,教师讲解计算机工作过程。
问题:计算机各部分硬件功能及作用?
1、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计算机硬件的一部分内容
2、学生打开学习资料包中“计算机硬件”ppt并分组学习。
3、提问各个小组学生并总结小组学习成果。
分析出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可以用“输入、处理、输出”6个字来概括。
自主学习并聆听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认真总结计算机的各部分硬件功能及作用
通过类比,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整体认识
猜猜我是谁(活动)
1、让学生打开学习资料包中的“猜猜我是谁”文档,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猜出学习资料中描述的计算机硬件名称。
总结分类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各部分硬件及其特点。
1、 识别机箱中的cpu、电源、主板。
2、 识别机箱中的内存、硬盘。
3、 识别机箱中的.声卡、显卡和网卡。
各组组员开始讨论,以上的任务要求,对机箱中的各个部件进行讨论研究。小组观看打开的电脑主机识别主机内硬件学生观看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挑战游戏。
计算机硬件归类划分(3分钟)
1、 对零散的计算机硬件进行系统分类。
2、 总结课堂内容,并提出指挥计算机硬件的运行是软件,引出下节课内容。认真听讲,总结课堂内容总结课堂知识并引出下节课内容。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九
1、能根据教师示范问句,合着曲调唱出答句。以问答式的唱歌形式学会演唱歌曲。体验问答式歌唱的乐趣。
2、理解歌词内容,会进行简单的创造。
3、在探索活动中,运用逻辑思维完成歌唱活动。
1、音频《动物问答歌》。
2、课件:灵巧的工具和聪明的人。
3、计算器实物。一些比较常见的工具:卷笔刀、橡皮擦、剪刀……
1、引趣:
以唐老鸭的动物问答歌节选段调动幼儿的兴趣。
师:你们看,谁来了。唐老鸭今天想给我们出难题了,你们会吗?
什么两条腿,什么四条腿,什么六条腿,什么八条腿,什么没有腿?
鸡鸭两条腿,猫狗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螃蟹八条腿,蟒蛇没有腿,蜈蚣肚子下面全是腿。
2、练声:
师:"现在轮到你们了,准备好接受挑战了吗?"念唱式问答。什么动物真是小?小老鼠呀真是小。
什么动物叫喵喵?小花猫呀叫喵喵。
师:"这个难不倒你们,那再来一句。"师:"看看有这么多工具呀,你们都知道吗?我要开始提问喽。"(展示灵巧的工具)什么工具真有用,(卷笔器)呀真有用。(请个别幼儿说--集体说)师:"我还要问,你们准备好了吗?"
3、提趣:
师:"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真的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一起来帮我解决。"
4、解决问题:
师:"你们想一想谁能来回答,一边仔细听问题,一边动脑筋好好想。"请个别幼儿来试试。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二加三等于几?""什么工具只要一按电钮就可以知道二加三等于几?"(出示计算器)
5、合作问答:
师:"你们现在能完整地回答我了吗?"教师完整地用提问方式演唱,幼儿尝试完整地回答。
师:"我觉得小朋友可真聪明啊,你们是不是也想老考考我呢?"幼儿提问,教师完整地演唱。
幼儿间相互问答式演唱。
6、延伸创作:
师:"我觉得老是这个问题也不好玩,我们来想点别的问题吧?"师:"除了计算机真灵巧还有别的吗?它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工具,玩一玩,并尝试创编活动。幼儿间互相练习用自己的工具问答。(引导,拿同一种工具的幼儿在一起探索。播放计算器伴奏带为背景音乐)
7、结束活动:
今天唐老鸭可高兴了。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你们。那么下次再见了!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
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阶段、分类、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分组讨论,了解计算机有哪些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组织教学。
复习导入。
信息的处理主要指什么。
提问。
思考、回答。
探索新知一、计算机的发展。
讲授。
思考记忆。
举例讲解。
理解记忆三、计算机的特点。
讲解并板书。
记笔记四、计算机的应用。
提出问题:你见过或知道计算机有哪些应用?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分组讨论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举例讲解。
思考记忆。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说一说第四阶段的特点?
看书、讨论。
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们,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计算机?
思考、想象。
回答问题。
课堂总结计算机接收数据后,按照指令进行运算而得到结果,其运算速度极快而且精确。人们常称其为电脑。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一
一、电子计算机的概念:
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高速而精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来控制其操作过程的现代化电子装置,小学计算机教案(一)。
二、电子计算机的外形(提问)
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
三、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态电子计算机,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称为"埃尼阿克"
四、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a、第一带电子计算机主要电子元件是电子管,体积庞大,耗电量大,运算速度低,昂贵,仅用于军事研究和科学计算。
b、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主要电子元件是晶体管,体积变小,成本降低运用范围逐步扩大。
c、第三代电子计算机主要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体积、消耗、价格迅速减少或降低,开始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d、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主要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体积进一步缩小,性能进一步提高,普及到普通家庭。
五、计算机的应用
a、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c、过程检测与控制
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例如:用cai演示化学反应
e、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二
1、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复习巩固大小、长短、前后、上下的概念。
2、培养幼儿动作灵敏、反应迅速、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准备:大、小球(与幼儿人数相同)、大小盆各一个、长绳短绳各一条、长短毛线绳与幼儿人数相同、长桥短桥各一座、玩具娃娃(娃娃前放有8片雪花片,后放有8个易拉罐)、大树一棵(树上有与小圆点幼儿数相同的小果子,树下有与大圆点幼儿数相同的大果子)大圆点、小圆点的粘贴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附儿歌《大家拍手笑哈哈》。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自由选择大圆点、小圆点进入活动场地。儿歌《大家拍手笑哈哈》导入。简单说明户外活动要求。
(二)基本部分:
1、复习巩固区别大小。
出示许多大小球大盆小盆让幼儿观察。
师:场地上放有许多球,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球有什么不同?
幼:有的球大有的球小。
师:请大花把大球拿起来,放到大盆里,请小花把小球拿起来放到小盆里。
幼儿边操作,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你拿的是大球还是小球?再交换活动一次。
幼儿之间互相比较,谁的大谁的小。
2、复习巩固区别长短。
出示二根绳子,一根长绳,一根短绳。
师:场地上放有两根绳子,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着两根绳子有什么不同?
幼:一根绳子长,一根绳子短。
师:请大花走长绳小花走短绳。
幼儿边活动,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你走的是长绳还是短绳?再交换活动一次。
幼儿每人取一根毛线绳,互相比较长短。说出谁的长谁的短。
3、复习巩固区别前后。
出示玩具娃娃让幼儿观察哪是前面哪是后面。
师:请大花去娃娃前面玩,请小花到娃娃后面玩。
幼儿边活动,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你在哪里玩。幼:我在娃娃的前面玩或我在娃娃的后面玩。再交换活动一次。
游戏:看谁反应快。师:小花站到老师前面,大花站到老师后面。再交换活动一次。
4、复习巩固区别上下。
出示大树,让幼儿观察树上有什么?树下有什么?
幼:树上有果子,树下有筐子。
师:请大花去摘树上的果子,小花去拿树下的筐子。摘到果子的大花,请把果子放到树下小花的筐子里。
幼儿边活动,教师边指导。如某某小朋友你在哪里摘的果子?要把果子放到哪里?再交换活动一次。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观察,说出头在身体的上面,脚在身体的下面。
(三)结束部分:
游戏结束:幼儿按大小头饰分成两组,分别跑过长短两座“桥”大花去拿树下的大果子,小花去摘树上的小果子,再分别到玩具娃娃的前边与后边。
教师讲评,表扬活动认真的幼儿。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三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加、减法计算练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小学数学教案《加、减法计算练习》。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练习十四第12题。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四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内容包括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考虑儿童的生活实际,用学生分吃苹果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探究新知中,从例1分吃西瓜的情境引入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图中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要求一共吃了多少块,即计算28+18是多少。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认为18+28等于316,鉴于这一点,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确表象;在操作中体会,得出正确结论;在交流中明理,认识到分数计算中分数单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接着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减法。通过学生拿小正方形从56中拿出26,来展示计算过程,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算理。这样逐级展现算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对分数减法算理的理解。最后引导大家总结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正确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黄、白小正方形各十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2份呢?4份呢?
1.同学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意见。
2.学生拿出学具四枝。
1.填空。
(1)里面有()。
2.每人吃一份,三个同学一共吃了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你会解答吗?
3.导入新课。
铅笔摆一摆、分一分、说说。
3.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个,里有()个。
(2)7个是,4个是。
(3)就是()个再加上()个,结果等于7个,也就是()。
答案:(1)4。
2(2)(3)5。
2.算一算。
4.一张餐桌长1米,宽710米,长比宽多多少米?
答案:(米)。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出示教材第96页例1的情境图。
1.老师:仔细看看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列算式?
老师板书:
我会列式:
讨论思考:
18+28得多少呢?为什么?
老师板书:
二、自学同分母分数减法。
1.自学教材第96页例2的情境图。
2.观察后动手操作。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
一、1.学生1:它们在吃西瓜,哥哥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块。
学生2:哥哥吃了两块,是这个西瓜的。
学生3:弟弟吃了一块,是这个西瓜的。
2.学生回答。
我提的问题是: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3.同桌拿出小正方形摆一摆。
4.学生汇报:
是1个,是2个,+也就是1个加上2个,一共是3个,也就是。
二、1.学生按照要求打开书本自学教材第96页例题2。
2.用正方形摆一摆。
3.同桌交流。
4.独立思考后再交流意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黄色的占5份,就是5个六分之一,去掉2个六分之一,还剩3个六分之一。即。
三、学生交流:例题1是分数的加法,例题2是分数的减法。都是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减。
四、1.认真观察。说意思: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拿走一份,还剩几份?
2.交流得出:1-=?
3.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折成4份,撕掉一份,还剩3份。
4.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1:可以看作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1表示这样的4份。
学生2:1可以看作4个。
学生3:4个减去1。
说明这个图意吗?
板书:
三、讨论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讨论。
2.汇报。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四、探究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3的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的演示过程。并说说演示过程的意思。
2.讨论列式怎么计算:
1-=?
3.分组操作实践。
4.汇报交流:
老师板书:
5.组织学生交流怎么把这道题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减法,交流后汇报。
老师小结:把1转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个是3个,就是。
5.组织学生交流后得出:把被减数1转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教材第98页第1、4题。
1.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独立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分数并能比较分数的大小,本节课学习分数的简单加减法。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效、有益。最后通过交流总结,学生得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教师点评和总结: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五
第81、8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4题。
1、学生初步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导:
1、口头提问题练习。
同学们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8朵,?
学生提问题,并列式解答。
3、思考:一道应用题至少需要几个相关的条件?几个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同学们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8朵,送给幼儿园20朵,还剩多少朵?
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根据和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
;根据和,可以求出。
汇报讨论结果,并让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思考:这道题和复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的就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师:
提问: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我们是这样分析和解答的呢?
再让学生看书,读一读书上的思考过程。
3、教学“想一想”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想一想。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第一步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让学生比较与例1的异同点,以及解题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八第一、二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八第三、四题。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六
1、通过学生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有哪些神奇的功能、计算机的发展。并认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
2、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人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信息技术公民。
从生活中了解计算机的功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和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
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课时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计算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计算机有什么神奇功能呢。
让学生说说计算机在生活中能做些什么?
师总结:计算机能进行科学计算、气象预测、实验模拟、辅助设计等等。
主要列举在学校里计算机可以帮助老师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等事例。
计算机有哪么多功能,它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通过资料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并说说现在的现在计算机和以后计算机的发展。让学生发表言论。
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高科技产品,是对我们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的工具,因此在使用计算机时要做到爱护。关于怎么爱护,请学生自己说说,师在根据书的的爱护知识进行总结,最后通过练习想一想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意识。
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以下的知识:
1、知道了什么是计算机及计算机与信息的关系。
2、了解了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和发展历程。
3、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
4、了解了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
5、知道了怎样爱护计算机。
简单的计算教案篇十七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乘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探求不同解法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二、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难点。
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铺路搭桥。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每个人4天可以编多少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每天可以编多少个筐?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出示例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16个筐。照这样计算,5个人4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认真审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呢?
展开讨论,尝试画线段图来分析解答。
师生反馈:重点提示两种解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列式时都要用16做被乘数,都是用乘法来乘。
不同点:一种解法是先求5个人1天编多少个。另一种解法是先求1个人4天编多少个。
3、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根据题目写出算式所表答的意义。
6台装订机3小时能装订课本9000册。
9000÷6———9000÷3————。
9000÷6÷3——9000÷3÷6——。
4、作业检测:练习二第一、第二、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