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范文(18篇)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逻辑性强、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具备可操作性等特点。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些典型案例,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编写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二
1、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想一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间收看?(举出几个例子,不要求写具体的时刻。)。
答:美国应在早8时观看。德国应在中午12时观看。澳大利亚约在晚上22时观看。
2、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
答:(1)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2)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的高度。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三
一、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做数学,教学中多次营造现实情景,用“‘分’后面小钱怎样处理”,“操场面积保留到哪位”等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体会近似值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在学生掌握近似值有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是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中提供了很多让学生表达,倾听,提出自己想法的情景后体会,如讨论“分”后面的“千”怎样处理,讨论操场面积用近似值还是用精确值表示,截取到哪一位,这些交流后讨论都深化了学生对近似值的理解,丰富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是创造性使用器材,如把例子情景化,把练习二第三题进行改造后作拓展数学内容,这样创造性使用器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能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四
通过对小数乘法中求积的近似值的实际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由于该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偏差,也就是数学基础太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只有从基础做起,有四舍五入法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的训练他们如何求近似数,通过反复指导,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但是还有好多学生难以接受,一换题就觉得茫然,我就耐心的辅导,让他们首先做到计算准确,尝到计算的乐趣,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大胆的去求出积的近似值。经过反复的练习,大部分学生有所提高。总之,要想让学生正确快速的求出积的近似值,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算理,然后通过对比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五
本节课《积的近似值》是小学数学第二单元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并不陌生,但是,“积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我首先从与学生的谈话中抓住他们的心理,并通过课本中求猕猴桃含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四舍五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多注意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说说“为什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窗体底端。
教学中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一道解决问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另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教学时间中练习时间略显紧张,还有一些题目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值得进一步探索。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六
5.456456……≈()17.49898……≈()。
0.08383……≈()1.89726……≈()。
16.353535……≈()2.05656……≈()。
重难疑点,一网打尽。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9.4÷715.6÷0.274.15÷1.8。
3.做一张方桌需要2.5平方米木板,9.9平方米木板最多可以做几张方桌?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5.先算出(1)(2)(3)题的'商,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后面几题的商,并求出它们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七
1.写出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5.456456……≈()17.49898……≈()。
0.08383……≈()1.89726……≈()。
16.353535……≈()2.05656……≈()。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9.4÷715.6÷0.274.15÷1.8。
3.做一张方桌需要2.5平方米木板,9.9平方米木板最多可以做几张方桌?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5.先算出(1)(2)(3)题的商,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后面几题的商,并求出它们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6.一堆煤有27.4吨,用载重5吨的卡车,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八
在课前谈话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求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很生疏,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我当初的预设有了很大的出入,那么在学习求积的近似数之前,必须让学生学会四舍五入,所以我在引入主题图之前,我先给学生复习了求一个整数、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重点在四舍五入时根据哪个数位进行判断,通过对几组不同的整数、小数进行取近似数,让学生演板、解释和订正,让全体同学从这个环节中掌握了求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然后通过情境图顺利导入新课。
在顺利解决了教材例题之后,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的必要性理解还不够完善,我就在课堂巩固这个环节,随机加入人民币的近似数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争论中解决了这一认知难点,从而完成了对教材知识的扩充,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某些积的近似值的特殊性。
反观这节课,因为有了课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了解,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较准确的切入了学生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后面的知识扩充留有余地。但是这节课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较少,练习的形式不够多样。此外,针对班上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将是后期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
第七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3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4情境及表格。
从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三种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求出妈妈买的这苹果的单价吗?
列式:9.6÷3。
2、能算出是多少元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计算。
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1)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2)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板演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香蕉和橘子的单价会求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2)汇报计算过程,师板演。
(3)12÷5得出商2后,组织讨论:得到余数2以后要不要继续往下除?
为什么可以在余数2后面添0再除?
添上0以后,原来的2就表示什么了?(20个十分之一)也就是把原来的数12,写成了什么样呢?(12.0,在竖式中轻轻标出)。
你能继续往下除吗?
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商的小数点要和添上的0对齐)。
(4)5.7÷6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5、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刚才计算的是否正确呢?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验算?
用“单价×数量=总价”,验算上面的结果对不对。
6、完成试一试。
(1)用刚才的方法来解决这两道计算。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7、总结法则。
刚才几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你觉得和什么计算非常相似?(整数除法)。
又有什么区别?(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去除,求出商,再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给商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一说错在哪里,怎样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计算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4、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小组里议一议,再在班里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一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口算。
0.21×0.43×0.62.5×40.17-0.08。
0.2×0.31.2×0.050.43×200.5÷10。
(二)按要求取下面各小数的近似值.。
0.384(保留一位小数)2.859(保留两位小数)。
3.4(保留整数)7.996(保留两位小数)。
二、导入新课。
(学生试做)。
教师:填的对不对呢?学完今天的知识,看谁能帮助营业员阿姨填一份标准的发票?
三、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5。
1.请同学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讨论:为什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哪一位数字?
3.教师介绍“四舍五入法”
4.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总结。
五、巩固练习。
(一)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二)一种面粉的价格是每千克1.92元,买1.4千克应付多少元?
(三)出示图片:发票,由学生完成.。
六、课后作业。
(得数保留整数.)。
七、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教学设计点评。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帮助营业员阿姨开发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积的近似值的探究活动。
1.班内开展一次“用自己零花钱,募捐希望工程”的活动,把每人捐款情况记录在黑板上(钱数用小数表示),请同学帮助算出总钱数(得数保留整数)。
提示:如果有捐款数目相同的,可以用乘法表示并计算。
2.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计算器完成一次为家里买菜的任务(去自由市场),计算出所共费的总钱数。
操场面积。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活动准备。
计算器,米尺,记录单。
活动过程。
1.测量一下自己一步的长度大约是几米(一般走路时的步长),并记录这个数值.。
2.先步测操场的长,用正常步长走路;记下有多少步,算出操场的长.。
3.用同样的方法算出操场的宽.。
4.计算整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二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三
一、板书课题:
1、自由读文,找一找,我家门前的海有怎样的特点?
2、汇报。
二、再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使你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
1、第一段:说明事物都被染蓝了,指导朗读。排比句,强调海蓝。
2、第二段:引导想象还有哪些事物也变蓝了,指导朗读。
3、第三段:暗喻,交代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结群洄游”,体会蓝天中事物和大海中的事物的相似之处,指导朗读,读出有趣。
4、第六、七自然段:学生再自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大海给予作者的乐趣、遐思的翅膀、童心,再次体会排比句。第七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还能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
四、总结:大海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乐观的态度,大海陶冶了我的情操,又机会也希望同学们再去看看大海,体会大海的美好。课后自评(李广贤)作为三年级的阅读课文,我想重点应该落实在品词析句、理解感悟内容。运用的形式就是通过朗读、想象,在交流与合作中巩固知识。因此这节课在设计上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初读课文,了解特点。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会初步地概括大海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概括大海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理解特点。在学生找到概括出大海的几个特点之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到相应的语句理解特点,从而体会大海的美。
三、汇报交流,品味特点。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理解大海的美,体会大海给予作者以及对作者的影响。
四、质疑问难,感悟特点。通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内涵。
当然,我的预设和生成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在实际教学过车观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第一,生生交流的机会少,有老师带着学生学习的痕迹。
第二,教师调控不够及时,缺少教育的灵活性。
第三,教师的评价有些滞后,评价之后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第四,努力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发现,但教师放手还不够。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四
学习目标:
1.认读“韩、忌、懦、暮、溃、歼、虏”7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齐军取胜的原因。
重点: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生活故事梗概。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的军事谋略在战斗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以前学过《空城计》这个故事,知道你诸葛亮运用空城计,巧妙地躲过你一场灾难。其实,类似运用计谋作战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历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谁巧妙地应用你什么计谋,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呢?一起来学习吧。
二、检查交流,检查字词。
出示:
韩国、田忌、怯懦、暮色、溃不成军、全歼、俘虏。
学生认读,自主学习。强调“韩、歼”韵母是前鼻音,“虏”生母是边音。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故事背景(1、2自然段)。
故事经过(3至6自然段)。
2.默读看课文,介绍梗概。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精读课文,知道什么是“减灶示弱”,了解它对战争起读影响。
(2)合作交流。
出示:“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分析。
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骄傲、轻敌)。
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孙膑这句话中,讲了几个条件可以战胜敌人?那个条件可以不要?(每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减灶示弱”是关键条件)。
(3)画出庞涓都心里活动都句子,说说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都感觉?
(4)用导读法感悟孙膑地“料事如神”和庞涓地“轻敌傲慢”
师导:庞涓第一次在追赶齐军地途中,发现——。
生接:齐军遗下地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
师导:庞涓心里——。
生读:不免惴惴不安。
师导:到了第二天,庞涓却发现——。
生读:齐军地灶减去了一半,
师导:庞涓。
生读: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
师导:第三天,庞涓高兴极了,因为——。
生接:齐军地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
师导:庞涓认为——。
生接: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
师导:所以,庞涓骄傲地说——。
生接:万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
师导:庞涓再也顾不上多想,便——。
生读: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地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讨论后,教师点拨:
“孙膑根据庞涓地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交代道路战事地地点(马陵道)、天时(日落后)、地利(地势险要,树林茂密)。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不被遍地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孙膑的“运筹帷幄,料事如神”
“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交代了“马陵之战”的最后结果,进一步突出了它在“援韩战争”,所起地决定性作用。
理解思考:你觉得孙膑和庞涓各是怎么地人物?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复述课文。
2.拓展延伸:找“孙膑和庞涓”地故事读读。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五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六
教学过程。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三)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1.齐读课文。
2.作业:(1)抄写生字词。(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七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求积的近似值教案篇十八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