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3篇)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工作成果的一种检验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求卓越。要写一篇好的总结,首先要对所总结的内容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希望大家可以从总结范文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提升,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2、掌握《荆轲刺秦王》文章前两段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用析读法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设计。
一、导课。
二、文学常识。
《战国策》。
三、正音。
结合导学案学习准备第二题进行(由学生回答)。
四、分析全文脉络。
五、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并圈点出解决不了的字句。
2、教师答疑,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一些重点词语。
如:进兵北略地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
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诚能得樊将军首。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
金千斤行而无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伤长者之意(古今异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卒惶急无以击轲固定搭配。
秦王必说见臣通假字。
此时文意已经疏通。
六、分析文章内容。
问:文章第一段非常的短小,读起来却非常的有气势,为什么?
(即:分析6个动词的好处)。
七、利用析读法,分析人物在开端部分展现出来的部分性格。
太子丹:急躁。
荆轲:讲信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此句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
心思沉稳,虑事周密(行而无信,要樊头与督亢之地的地图),
果敢(对应太子的“不忍”)。
胸有成竹(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开端部分,明白了刺秦的原因但是由于太子丹的不忍,会把事情推向那种发展地步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请同学们课下自行预习文章的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三个课时来完成,前两个课时完成对字词句的梳理、故事情节的熟知、文本结构脉络的把握,第三个课时重在分析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初步设计如此。既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又考虑语文的人文性。另外,在设计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要分析他的形象,为此我曾苦恼了好长时间,在导入的涉及上确实花了功夫,正如韩淑华老师在评价说我的导入经过精心设计的,确实是。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探求荆轲这一人物独有的魅力、荆轲作为英雄经久不衰荣耀史册的原因。我在想,为何逢到作品只要涉及到人物的总要分析他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分析来分析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了解他、认识他么,或许意义远不止此。我们每做一项工作都要明确我们的目的何在,不要只是跟风只是一昧做,而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如果说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哪,估计是导入的设计上。
20分钟的展示确实能展现一个人的.素质,通过评委老师的点评、自己听课后跟同事的比较,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在讲塑造人物的手法时,用到了“对话、表情”这样的词眼并写到了黑板上,我无法原谅我的以讹传讹和粗心大意。幸亏秦老师提醒,让我恍然、让我顿悟。确实,这样的低级错误是不应该犯的。
2、情感不充沛,讲课没有气势:韩老师的谆谆告诫我铭记在心。我清楚感情这个东西是语文课堂上或者一个语文老师最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有情的投入才会有好的互动、有爱的投射才会有共鸣、有气势的课堂才会招人喜欢。有谁会喜欢干巴巴的、索然无味的课堂。既然自己都鄙视这样的课堂,那么今后就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自己要积蓄自己的情感,并适当的释放,以此感染学生,这是我最需要用功的地方。
3、树立文本关,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时刻联系文本寻找答案,不能游离于文本,这样缘木求鱼的结果伤害的是学生,因为这样做让学生学会了不切实际。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起文本观念。
4、教态拘泥,不够大方:很多次不管评委也好、同事也罢,都曾对我说起过,我应该怎么才能把它彻底克服呢?看看新聘的几位老师,从容不迫、落落大方,在他们面前既殷羡又惭愧。如果是靠实践的磨练能克服,我真的期待这一天早日实现。
秦老师、韩老师的评课让我感怀在心,她们的赞美、她们的恳切鼓励使我深受鼓舞,尽管我知道我还十分的不尽如人意、离学校的期待还差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一定会努力:努力学习、努力上好课,争取早一日成为语文教坛中的奇葩,担起为一中发展效力的使命。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结合导学案学习准备第二题进行(由学生回答)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并圈点出解决不了的字句
2、教师答疑,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一些重点词语
如: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
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微太子言 诚能得樊将军首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
金千斤行而无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伤长者之意(古今异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卒惶急无以击轲 固定搭配
秦王必说见臣 通假字
此时文意已经疏通
问:文章第一段非常的短小,读起来却非常的有气势,为什么?
(即:分析6个动词的好处)
太子丹:急躁
荆轲: 讲信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此句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
心思沉稳,虑事周密(行而无信,要樊头与督亢之地的地图),
果敢(对应太子的“不忍”)
胸有成竹(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开端部分,明白了刺秦的原因但是由于太子丹的不忍,会把事情推向那种发展地步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请同学们课下自行预习文章的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主题明确。
把经典的阅读教材与写作教材《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相结合,让学生领悟要想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首先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还要善于描绘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有时还有运用侧面描写,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
授课也像写文章,同样讲究详略。这课可把握的人物形象较多,如:太子丹、樊无期、秦武阳、秦王等。本课只抓住荆轲这一这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文章内容的把握上,只详解“刺之备”中的“易水送别”的片段和“刺之时”,详解不仅要求疏通字词理解文意,而且要求学生对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有所了解。
3.文言并重。
文言文教学首先不能放弃字词教学,只有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全面的理解作品的含义。是不是教师必须一字一句的串讲?我以为讲文言字词是为了不讲,可以训练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加以解决。如果文言文一味讲字词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教师还必须注重挖掘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性,以及文本对学生有何意义。
4.一课一得。
不少教师急于让学生一口气掌握所有的文言知识点,所以一篇文章常常面面俱到。其实不必,可以让学生一课对一个知识点留下深刻的印象,积少成多,还愁学生的文言功底不扎实?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解决如何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荆轲刺秦王》解决古今异义;《鸿门宴》解决词性活用。所以碰到知识点我不急于告诉学生,而是只求会翻译,过后学过知识点后可将已学过的内容全部串联,形成知识链。
听课教师点评:
总体上很满意,课堂饱满,突出实效性。教师对初中的教材比较熟悉,在课堂上始终注意“温故知新”,能将疏通文字与文本解读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很好,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整个课堂在对话中前行,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很精彩。让学生质疑,学生能问多少,老师接着问,通过预习,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水平。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古文单元,第二课是《荆轲刺秦王》。学生刚升入高中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一篇比较长的古文,学生学习学习这么长的古文还不是很能适应。翻译课文很重要,可是上课如果只是串讲点拨重点字词的话恐怕都到不了第二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都没有了。
要讲到“廷刺秦王”一节时,课前我写了一段仿古的小段,以备学生上课讨论,正是这个小段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我问到:为了表现荆轲的'勇敢作者是如何刻画荆轲的。学生找到了14段:“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l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学生分析了这段中动词的使用很精彩,这时我在大屏幕上显示我预先写好的一段,“轲未至秦王之身,秦王惊愕而尽失其度,自引而起,绝华服袖,且欲奔至殿下,方是时,秦王欲拔剑,剑长无以拔,操其室呼曰:‘为之奈何,为之奈何?’时恐急,剑坚,惶急,不知所为,故不可力拔以击轲。”
我们进行一下对比,你认为这两段那一个更能表现荆轲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原文好因为短而有力动词很紧凑,有的学生说后人写得好,因为将秦王的慌乱写得很生动,更能衬托荆轲的沉着和勇敢。学生争辩起来,课堂开始打破了沉寂,学生中有的还用这篇文章的总体风格来解决这个问题。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今天上午开了《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刚在七班上完第一节课我就感觉效果很不理想,。我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目的是看看他们的断句和字词读音掌握情况,可是学生对这篇文言文读的不够好,并且有个别同学因为不习惯读,导致整体效果不好。接着我们又听了朗读,想让学生能跟着朗读走进文本意境,身临其境的感到跟着荆轲一块儿去刺杀秦王的刺激,让学生听过之后,把自己最有感触,印象最深的地方给同学们复述出来,这个环节做得还行,再往下就是理文章思路,根据行刺前的准备、诀别、行刺,把文章分三部分,学生能做到。
很遗憾的是在讲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时,因为这句话课文下面有注释,昨天备课的时候我也没太在意,可今天讲的时候,这句话里的“谒”字跟同学之间发生了分歧,同学们说是“拜会,前往”而我的注释是“请”,我还急着说他们没好好看注释,我们应该按课本走,正在这个时候下课了。学生拿来他们的课本,下面注释的确是”拜会,前往”。我的课本是前年的,跟他们的产生了出入,我为自己的专制懊悔。正好今天在图书馆里面看到一篇教育文章是讲有关“东方明珠”的一篇文章,老师的课本也是老教材和学生新教材发生了分歧,他就让学生比较出现分歧的两个句子哪个更好,学生的回答很让老师满意,当然也是老师正确的引导,可见我的教学机智还不过关,我为自己感到羞愧。但我知道明天上课应该怎么做了。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不妨看看人教版高一上《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言字词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
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bao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性。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bao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作业
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
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鲜明的人物性格,尖锐的矛盾冲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学生演绎课文片段;二、同学评论表演情况;三、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四、谈谈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急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由于工作繁忙,上完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完善。
45分钟很快过去了,留下的是我不尽的反思。我要不离不弃,再接再厉,在教学一线上铸就成功的丰碑,圆自己一个美好的梦。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今天第一节课,上《荆轲刺秦王》,同组的老师来听课,上了一堂很失败的课。
文言文教学怎么办,昨天备课时,我所定的目标是:理清课文思路,梳理1-7段重要文言知识点。
一堂课下来,光从目标来看,就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讲完第二段时间就不太充分了。我反思一下,至少有以下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3、对学情缺少了解。高一的学生对文言知识掌握太少,在分析第二段时,不应该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字词上的问题,太多的疑惑,让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似乎什么都有疑惑。教师的问题没什么价值,虽让想通过质疑的形式工,突破重点字词,但实际还是把第二段所有的知识点都讲了一遍,倒是浪费了时间。
还记得上个星期的集体备课,我们就讨论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印象较深的是刘姐提出来的“做死地擂”,我当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既要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还得重视对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的人物、情节进行赏析,以调动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现在看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做到两者兼顾,真的很难。龙其是《荆轲刺秦王》与《鸿门宴》,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太多,也是学考、高考比较青睐的文章,光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就得两三节课。
从我今天这节课来看,我起初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让文言文的课堂多一点活力,也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在文言知识这一板块,抓住学生问题重点攻破,没想到,最后还是纠缠在了文言字词的教学中,不能自拔。
课间问了一下学生,初中文言文都学了些什么,他们告诉我,主要是背诵,文言知识讲得不多,所以到了高中,讲这么多知识点让他们一时很难接受。其实,反思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我觉得初中老师的这种做法比之我们,更能体现古文味。我们在文言知识这一块,都是花了大力气的,以往每届都是如此。因为高考,学考这两根指挥棒在文言文阅读上重在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重点在“言”的层面读懂文言文,对于文章中的古人的智慧与思想,涉及的较少。于是我们就很“怕”,怕学生不能掌握常考的文言知识,怕“误人子弟”,怕学生在考试中拿不到分,于是文言文教学就很难潇洒起来。
哎,文言文,究竟该怎么上呢?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本节课,用了将近五个课时,比原计划多了一个课时。
本节课,个人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第一、对本文的第二、第三段进行了分角色朗读。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一模块的设置,很新奇,也有很多学生想要尝试着表演。我也把机会留给要表演的学生,这样做,级可以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又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待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师采用必要的手段,还是很有作用的。
第二、知识点的归纳更加详细了。在讲解第一篇的时候,采取的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绿叶。由学生找出自己不懂得地方,老师讲解的方式,事后有的学生和我反映,说找不到重点,不知道哪里应该掌握?所以本节课调整了战略,由老师提出重点,再让学生来分析,这样的话,学生知道了重点,也会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寻找重点,这对于初学文言文的高一新生来说,很重要。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第一、在激发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方面有待加强。
第二、对学生们的启发这一块需要耐心。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初步设计如此。既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又考虑语文的人文性。另外,在设计分析荆轲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时,我考虑到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什么要分析他的形象,为此我曾苦恼了好长时间,在导入的涉及上确实花了功夫,正如韩淑华老师在评价说我的导入经过精心设计的,确实是。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探求荆轲这一人物独有的魅力、荆轲作为英雄经久不衰荣耀史册的原因。我在想,为何逢到作品只要涉及到人物的总要分析他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分析来分析去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了解他、认识他么,或许意义远不止此。我们每做一项工作都要明确我们的目的何在,不要只是跟风只是一昧做,而不清楚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如果说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哪,估计是导入的设计上。
20分钟的展示确实能展现一个人的素质,通过评委老师的点评、自己听课后跟同事的比较,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在讲塑造人物的手法时,用到了“对话、表情”这样的词眼并写到了黑板上,我无法原谅我的以讹传讹和粗心大意。幸亏秦老师提醒,让我恍然、让我顿悟。确实,这样的低级错误是不应该犯的。
2、情感不充沛,讲课没有气势:韩老师的谆谆告诫我铭记在心。我清楚感情这个东西是语文课堂上或者一个语文老师最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有情的投入才会有好的互动、有爱的投射才会有共鸣、有气势的课堂才会招人喜欢。有谁会喜欢干巴巴的、索然无味的课堂。既然自己都鄙视这样的课堂,那么今后就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自己要积蓄自己的情感,并适当的释放,以此感染学生,这是我最需要用功的地方。
3、树立文本关,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时刻联系文本寻找答案,不能游离于文本,这样缘木求鱼的结果伤害的是学生,因为这样做让学生学会了不切实际。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起文本观念。
4、教态拘泥,不够大方:很多次不管评委也好、同事也罢,都曾对我说起过,我应该怎么才能把它彻底克服呢?看看新聘的几位老师,从容不迫、落落大方,在他们面前既殷羡又惭愧。如果是靠实践的磨练能克服,我真的期待这一天早日实现。
秦老师、韩老师的评课让我感怀在心,她们的赞美、她们的恳切鼓励使我深受鼓舞,尽管我知道我还十分的不尽如人意、离学校的期待还差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一定会努力:努力学习、努力上好课,争取早一日成为语文教坛中的奇葩,担起为一中发展效力的使命。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古文单元,第二课是《荆轲刺秦王》。学生刚升入高中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一篇比较长的古文,学生学习学习这么长的古文还不是很能适应。
翻译课文很重要可是上课如果只是串讲点拨重点字词的话恐怕都到不了第二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都没有了。要讲到“廷刺秦王”一节时,课前我写了一段仿古的小段,以备学生上课讨论,正是这个小段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我问到:为了表现荆轲的勇敢作者是如何刻画荆轲的。学生找到了14段:“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学生分析了这段中动词的使用很精彩,这时我在大屏幕上显示我预先写好的一段,“轲未至秦王之身,秦王惊愕而尽失其度,自引而起,绝华服袖,且欲奔至殿下,方是时,秦王欲拔剑,剑长无以拔,操其室呼曰:‘为之奈何,为之奈何?’时恐急,剑坚,惶急,不知所为,故不可力拔以击轲。”学生很好奇顺口问道作者是谁,为了不露馅,我说道这是后人在看到《战国策》这段时进行了一下改动。我们进行一下对比,你认为这两段那一个更能表现荆轲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原文好因为短而有力动词很紧凑,有的学生说后人写得好,因为将秦王的慌乱写得很生动,更能衬托荆轲的沉着和勇敢。学生争辩起来,课堂开始打破了沉寂,学生中有的还用这篇文章的总体风格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总结过后,补充了了一句,刚才你们争辩的这个“后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下教室比刚才更“热闹“了,在这种“热闹”中我小小的虚荣心竟让学生给勾了出来,下课后学生围着我要把刚才上课时展示的那段话抄写下来,我也有了自己的“粉丝”。课后回到办公室,我静静的想其实老师工作不仅是在教学中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多是也在教学中得到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崇拜,这样学生也会在这种崇拜中会更好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
在学校走廊上悬挂着一幅宣传画,在夕阳的映衬下衬出几个大字“教师的成功就是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谁创造了这几个字已经不可考了,但这几个字就像它的作者一样同样是一个不可解的迷。我试着猜想过,教师的工作是要创造优秀品质的学生,难道学生是教师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这个思维逻辑的结果让我自己都笑了。但这几个迷一样的字从我上班以来就吸引着我,也许某个不经意的一天这个迷就会被我不经意的解开吧。
但是这也许是一种教学中的观点,能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身上必然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教学中的观点:教学相长。
上班后一次与一位退休老师的聊天竟然让我有所领悟。创造出使自己崇拜的人的第一步就是要创造出崇拜自己的人。曾经与一位退休的老师谈天,他讲起了他上课时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上课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他将讲解的短诗写在了黑板上,在黑板的另一侧他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简笔山水画。学生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师如此的多才多艺,而且从此他多了很多的“粉丝”。看来老师不仅要得到学生尊重,最好是得到学生的崇拜。可是本人一不会吹拉二不会弹唱,上课时倒是引经据典偶吟诗句,但是如果是数学老师的话可能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学问,但是作为语文老师这就是很平常的事了。这个问题有些难,但机会往往就在平时的讲课中,而且是悄悄来到你身边。
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在高一7班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关于文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和“荆轲刺秦王”的结局为什么不成功两个问题的探讨。
因为最开始准备课的时候就把它定义成一堂常规课,所以就根据之前第一课时的故事情节,把第二课时内容梳理为对于人物及其性格等的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课本必修1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师讲授方面,需要一点一点、不慌不忙的整理好后先告诉学生,这样逐渐建立起学生对于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的点滴印象及相关步骤,随后学生才能在之后的高中学习中形成独立学习、归纳整理的能力。而对于课文内容梳理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建立起一些思维方式,教师只需要在内容角度稍微点拨即可。
这节课针对的是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给学生3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从文中一系列人物中找出自己喜欢或欣赏的,说明原因,并指出课本中是如何刻画人物的。基于前一节课故事情节的输理和确定,学生能很好的把握人物形象,并且在语言表达上能够做到准确到位。他们的这一点倒是让我很吃惊。因为总觉得很长的一篇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可能难度会很大,但是我忽略了一点:关于荆轲的故事,孩子们在初中阶段肯定已经听过很多,或多或少会形成自己的一些理解。之后在讨论完人物性格,剩下的时间共同探讨了一个现在依旧被人们提到的问题: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不成功?学生站在当下角度,思考已经过去千年的问题。自然而然在考虑时会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想法,都可以言之成理。最后的一点时间,教师利用学生的回答,综合归纳并指出“荆轲刺杀秦王,试图用一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历史车轮的滚滚碾过,是不可能的。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生在归纳之后更好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上完这节课,坐下来思考关于新课标下语文课该如何开展的问题。我承认,新课标中更多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真正吸纳者。作为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此时应该更多的还权利于学生。但是在面对这样一篇刚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的时候,我有些茫然。到底教师该不该有些引导,并且引导的度该如何恰当把握。宁老师听完课,对课堂把握没有提出意见,而是针对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他提到的这一点,是我在上课时忽略的一点,或者说没有完全引起注意的一点。
高中阶段的第一节课,尤其又是文言文,应该更多的给学生以朗读的时间,让他逐渐的形成对于文言文文字的语感,逐渐的学会句读停顿,逐渐的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
关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展,我依然有些迷茫,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建立起清晰的脉络分析,逐渐的清醒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