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热门13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一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公平与效率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矛盾体,时而对立、时而统一,因此如何才能确保将社会保障机制有效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方方面面。文章针对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影响;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二者的统一。公平与效率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国家稳定富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二
档案管理不仅为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信息和数据,并且已渗透至标准化工作的方方面面,或者说,档案管理就是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一个有着较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的企业,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总数达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对这些标准文件进行的编号、分类、登记、发放等管理工作本就是档案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二是一些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对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工509001中对公司内部文件和记录的管理就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如:标准中对文件和记录的编号、发放、识别、保存、检索、有效期、作废或有效标识等要求都有明确规定;标准中规定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应保存的记录就达22处。环境管理体系列标准工5014001要求企业在环保方面应保存的记录达16处。这些标准在中国实施已很多年,刚实施这些标准时,大多数企业对于标准中有关文件和记录的管理要求总觉得匪夷所思,难以坚持。其实,对于有着良好档案管理基础的企业,这根本不是问题。对于一直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便感受到档案管理对于企业标准化和其它方面的管理都是大有裨益的。可见,要在企业实施这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管理标准,就需要企业有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三是在某些行业,档案资料管理已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予以规定和统一,体现了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如:在船舶行业,对档案收集及其业务指导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职责、实物档案管理、案卷格式和一般要求、设备仪器、经营、生产、技术等一系工作均制定了船舶行业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制定的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行业标准近200个。
国内一位知名的档案管理培训专家曾说,不想成长的企业勿需档案管理。笔者则说,不想开展标准化工作的企业勿需档案管理。企业应认识到档案管理在标准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认真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三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企业员工的选拔和任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
1.2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培训出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同时还能形成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法发展方案,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种制度能够完善和健全,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1]。
1.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2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项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
我国很有油田企业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纯地认为对员工的管理就是上班不迟到、不早退、能够按时地完成工作进度即可,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制约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还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2]。
2.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内容,很多人才选拔制度随意性较大,根据投简历符合的就直接可以进入面试,对于面试者填写的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实,因此往往会出现鱼目混杂的情况,而在面试的环节,还有很多主考官只是注重外观的考核,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行为的考核较差,因此导致员工的素质不高。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这就会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同的工资待遇,不同的工作量,导致大量员工跳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了激励制度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都局限于员工物质层面的激励和管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关爱员工、关心员工,导致员工的自身价值难以实现。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四
摘要:国有企业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经济支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时刻面临着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挑战与竞争,因此通过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实力,是保障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在力量。成功的企业文化突出企业自身特色,认同感强,能在凝聚员工的同时激发其责任感与创造力,从而提升国企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国企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改革;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始终探索着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状况的发展模式,在企业结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均发生了重大改变。纵观国企发展,改革始终贯穿其中,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十三五”期间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企在我国下一个发展阶段中的改革目标。国企改革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国企改革推动了国企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更加适应于新形势下的价值观、管理机制、文化氛围等;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激励、凝聚员工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了目标与导向,对于促进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企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回顾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其发展趋势,国企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当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势相适应,因势利导。从国企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企业文化建设应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去推进。
1.20世纪80年代国企文化的模糊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出现,但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计划经济才是最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再加上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直至1978年,国有企业依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以各种指标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国企的经营模式开始由传统转向科学。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国企仍然无法摆脱历史遗留下来的陋俗,不合理因素依然存在,而这些因素的改善尚且需要随着国企的发展逐步完成。在这个时期里,国企的企业文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也有适当的改革创新,但是员工依然缺乏自主意识,不能主动了解工作的意义,没有创新的想法,只是机械的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
2.20世纪90年代国企制度的完善阶段从1994年至今,随着国有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自主管理模式已占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和自主管理的双重要求下,国企面临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的双重任务,企业文化也渐渐呈现出灵活度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员工之间互相配合,有个性又有责任感的员工大量涌现。企业的价值观也随着企业文化渐渐转变,既保证整体效益,又尊重个体利益,鼓励创新思维。至20世纪末,国有企业已经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国企的文化建设也逐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结合。
3.21世纪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阶段进入21世纪后,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成为了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整体,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交融和碰撞。不同国家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会体现在其管理思想中,中国传统管理理念喜欢用情义道德来约束员工,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面前,更注重将集体和组织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西方国家的管理注重法制,相较于中国式管理而言,更看重所在组织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利益。国有企业要想在世界经济大潮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清楚的了解自身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去粗取精,实现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精神面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外在竞争力。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遵循文化建设方向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原则,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国企改革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深化国企改革的良性循环。
1.独具特色的国企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生命力,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发展、地域环境、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之上,不能片面的理解成“墙上挂着,嘴里喊着”的口号。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基业长青,除了盯紧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更要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发展共识,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有认同感的国企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之所以能提高企业凝聚力,其根源在于员工对于一致性文化的认同感,是自动趋向而不是被动灌输。首先,国企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盲目,要经常检验效果,不断调整方向,使其上能适应企业发展、体现企业形象;下能顺应民意、凝聚人心。其次,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企业的价值规范,格于言行利之于众,实现对员工最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再次,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自身发展实际,能够将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人性化的国企文化,能够改善员工的精神面貌,提高工作效率文化建设在于给人们精神上的熏陶,充分发挥人们的潜能,通过企业制度将人的欲望迁移和凝聚到实现企业目标上来,所以恰当的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都具有个人思想,因此国企在进行制度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让制度更具人性化。企业可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多角度地引导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消除抵触情绪,主动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三、推动国企文化改革,增强综合实力的途径。
1.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柔性化,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柔性文化的'终极体现是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企业管理制度是与员工日常工作联系最密切的,制度本身除了要有明确的规范作用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柔性的制度文化能让员工从被动服从变成主动执行,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拓展和人员潜能的开发,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为深化国企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提升企业文化的高度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国有企业若想做强做优做大,并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力地位,就必须放眼未来,把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是要将企业的现实状况与外部经济环境相结合,以思想信念和伦理道德作为辅助,打造出既符合自身特点又适应国际环境的文化氛围。要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引进西方文化,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深化国企改革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3.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国企文化随着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愈发频繁,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国企文化建设过程中,处理好文化差异是一项重要课题。国有企业应该以独特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等作为依托,整合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国外的先进思想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国企文化,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当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积极转型的重要时期,国有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此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国企深化改革、做强做大、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应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密切联系国企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不断提高国企竞争力,使国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青,陈永忠.企业文化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张德.企业文化建设(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文魁,袁东明.中囯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4]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五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这也就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无需再同传统档案管理一样完全依靠人工来完成,无论是档案信息的传输、保存还是档案资料的查询、整理,都可以依靠计算机以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1]以档案资料查询为例,传统档案管理通常是将纸质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存放在档案室中进行管理,如需查阅档案资料,则要由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类别进行查找并取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储存起来,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库之中,并借助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需要查阅档案资料,只需操作系统,输入查找档案的编号、名称等关键信息,即可快速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查阅,相比于人工查找,其工作效率显然有着极大的提升。因此,电子技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效率,让档案管理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和查询等方面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
3、高效利用档案信息。
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对档案资料、档案信息的存储与整理,更是为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支持,而电子档案的出现,则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应用。首先,电子档案并不具备实体,能够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传递档案信息,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甚至还可以供多人同时查找利用同一份电子档案,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其次,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多为光盘、磁盘等,其体积十分小巧,但能够容纳的信息却非常之多,而数据库的存在则解决了档案资料占用空间的问题,这同样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进而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
4、保证档案信息安全。
传统档案管理多为纸质档案资料,在存放时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一旦在温度、空气湿度等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档案资料的损坏,同时纸质档案的查阅、借阅比较麻烦,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损坏、遗失的风险。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电子档案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或数据库之中,避免档案资料出现损坏,同时还能够通过备份、加密等技术手段来展开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以免出现档案信息丢失等问题,这些对于档案信息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1、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2、加大电子技术研发投入。
电子技术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于当前电子技术仍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因此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上,虽然电子档案在存储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然而由于档案信息的传递必须要依靠网络,因此在档案信息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档案资料来说,一旦被他人所获取,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要对电子技术的相关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推动档案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电子技术能够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为档案信息化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持。
3、推动档案资料信息共享。
前文中提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并非对档案信息的存储、整理,而是要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支持,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纸质档案占用空间较大,无法复制多份,因此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极大的限制了档案信息利用效率。而在电子档案出现后,则使得档案信息高效利用的实现成为了现实,只要用户拥有访问档案信息系统的权限,就能够随时随地的查询档案资料,获取其中的档案信息。为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这一特点,在不影响部分档案保密性的前提下,建立更多开放的档案信息平台,向社会共享各种档案信息资料,从而使档案信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重视网络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技术的应用虽然扩大了档案信息搜集范围,使更多的网络资源成为了电子档案,但由于当前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得到规范,因此各行业领域通常都不具备统一、权威的档案信息平台,各类电子档案资源也都分别存储于不同平台内,这就给用户对档案资源的查找与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仍需要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网络上的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集成化的电子档案管理,为电子档案的信息利用提供方便。总之,在档案信息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所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还需要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技术研发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策略。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六
企业档案管理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对社会和企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材料和历史记录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企业标准化是以获得企业的最佳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中国加入wto以来,标准化战略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技术杠杆作用早已深入常识。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基础性工作,所提供的大量以事实为基础的原始数据和对这些原始数据的统计,则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珍贵优质的土壤。可以说,档案管理是企业标准化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管理对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具体表现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企业科学合理地制定企业标准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需要先查询现有国家行业标准是否已对企业产品某项技术指标作出强制性规定,如果违反这些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就是违反了《标准化法》的规定;当国家行业内对该产品某些指标并无限制性规定时,这些指标的确定就要通过对产品以往生产检验记录和客户反馈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确定。由此可见,企业能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是否充分全面。例如:某公司在制定《消防高温混流风机》企业标准时,就应先查询国家对风机的“耐高温性能”有无强制性规定;由于公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对本行业必须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整理在档,为企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标准信息资料。又如:某企业生产高铬铂抗磨合金铸件,其产品牌号是公司自己设计开发出来的,因此其化学成份、机械性能指标均不同于国家现有标准规定。应客户招标要求,也为适应新形势下企业规范化的要求,该企业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高铬铂抗磨合金铸件》。为正确确定铸件标准中的化学成份和机械性能指标,公司将历年存档的工艺配方、热处理、化学元素成分化验、机械性能检测等原始记录找出,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能给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的标准指标。如果该公司平时不注重档案管理工作,不注重历史记录的收集,就不能为该公司企业标准的制订提供必要的原始记录,就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标准化活动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企业标准化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大量保存良好的生产检验和经营等活动的历史记录作为其有效性和合法性的证据。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当上级部门对企业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时,企业需要提供真实的生产检验记录,证明产品已按《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检验并签发合格证才出厂销售。显然,这些记录的保存和提供是以企业具有良好的档案管理为基础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泵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就对企业的文件记录等档案管理有多项规定,如:企业应将其产品所需的各类国家行业标准收集完整,按标准要求生产检验并保管好相关的历史记录;相关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培训要求均应形成文件存档备查;生产检验等过程所涉及的工艺技术文件和图纸应按企业制订的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发放和管理等等。生产许可证审查组来到企业现场实地检查打分时,除了现场核查生产场地和设备设施是否符合要求,其余基本要根据企业所保存的生产检验的历史记录来判断企业是否符合领证要求。有些记录的保存是否完好,甚至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通过考核验收,如:《泵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实地核查办法》中6.3条是核查组现场检查判定的否决项,也即:这条要求如果不符合规定,其余项目即使符合要求也不能通过。这一条规定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应提供近几年的出厂检验记录,以证实企业一直按企业标准的要求进行了出厂检验。如果企业未能在这些方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但不利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还将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是在发生质量纠纷时,生产检验等历史记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利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某企业从日本进口一台价格昂贵、技术先进的大型生产设备。设备运行一年左右便出现了故障。企业的有关人员便向日本企业反应情况并要求他们作出相应的修理或赔偿。日本方派专业人员前来处理,专业人员查看状况后进行了分析,认为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未按设备标准的要求进行日常保养,要求中国企业提供近一年来设备生产、保养、维护和大修的记录。中国企业的设备维护人员虽然也按规定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企业根本没有档案管理的意识,提供不出完整的记录,也就不能为自己的工作提供证据。面对日本企业提供的保存完好的档案记录包括了该台设备从采购零部件进厂检验、生产加工过程的半成品检验到整台设备检验合格后出厂的所有记录,中国企业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近几年来,很多企业在标准化意识提高的同时,档案意识也有所提高。企业逐渐认识到当出现质量纠纷时,产品标准就是仲裁依据,执行标准的记录可以为企业提供较有力的证据。
企业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企业最佳秩序和最大利益。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应形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针对原因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良性循环机制中最关键的前两步“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要得以正常开展,就需要企业有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如:某公司为了确保出厂的成品质量能符合标准要求,会对一些关键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监控。对于可能影响最终成品质量的各类半成品的技术指标都要检验并记录,公司质管员将通过监控这些记录数据是否有偏差来发现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有问题。当这些检验记录出现偏差时,就有可能影响最终成品的质量,相关人员必须针对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在查找原因时,也需要大量的生产检验历史记录作为基础,同时还可利用历史数据所具有的追根溯源的能力,找出真正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进行解决,从而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企业应将标准的档案信息整理在档。失败标准的档案信息可作为企业在历年管理评审中寻找持续改进的突破点;成功标准的'档案信息则可作为企业下一次制定标准时的决策参考,以避免重复性浪费。如:某公司在制定《电线电缆料》企业标准时,对脆化温度、热稳定时间、老化时间技术指标等物理性能指标定在什么水平一直拿不定主意。因为公司历次存档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性能指标的检测数据远远高于相应国家标准的规定。如果指标仅按国家标准要求制定,显示不出企业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如果指标定得过高,有时反而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企业追求最佳秩序和最大利益。管理层综合考虑了成本和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将企业标准的指标值定得低于历次检验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但又稍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企业利用档案管理的优势,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水平的企业标准,既能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又体现了企业产品的特色和竞争力。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七
一、电子技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各类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这也就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无需再同传统档案管理一样完全依靠人工来完成,无论是档案信息的传输、保存还是档案资料的查询、整理,都可以依靠计算机以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1]以档案资料查询为例,传统档案管理通常是将纸质的档案资料分门别类,存放在档案室中进行管理,如需查阅档案资料,则要由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类别进行查找并取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而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档案信息可以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储存起来,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库之中,并借助档案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一旦需要查阅档案资料,只需操作系统,输入查找档案的编号、名称等关键信息,即可快速完成相关档案资料的查阅,相比于人工查找,其工作效率显然有着极大的提升。因此,电子技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效率,让档案管理人员从传统的手工编目和查询等方面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对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
3、高效利用档案信息。
档案管理工作并不仅仅是对档案资料、档案信息的存储与整理,更是为档案信息的利用提供支持,而电子档案的出现,则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应用。首先,电子档案并不具备实体,能够以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传递档案信息,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打破传统档案管理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甚至还可以供多人同时查找利用同一份电子档案,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其次,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多为光盘、磁盘等,其体积十分小巧,但能够容纳的信息却非常之多,而数据库的存在则解决了档案资料占用空间的问题,这同样能够让档案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进而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
4、保证档案信息安全。
传统档案管理多为纸质档案资料,在存放时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一旦在温度、空气湿度等方面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导致档案资料的损坏,同时纸质档案的查阅、借阅比较麻烦,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同样存在着损坏、遗失的风险。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电子档案不仅可以存储在计算机或数据库之中,避免档案资料出现损坏,同时还能够通过备份、加密等技术手段来展开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以免出现档案信息丢失等问题,这些对于档案信息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于电子技术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策略。
1、制定电子档案管理制度。
2、加大电子技术研发投入。
电子技术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于当前电子技术仍存在很多不成熟之处,因此档案管理对于电子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存在着很多弊端,例如在档案信息的安全上,虽然电子档案在存储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然而由于档案信息的传递必须要依靠网络,因此在档案信息传输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档案资料来说,一旦被他人所获取,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因此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要对电子技术的相关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推动档案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电子技术能够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够为档案信息化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持。
3、推动档案资料信息共享。
前文中提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并非对档案信息的存储、整理,而是要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支持,在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纸质档案占用空间较大,无法复制多份,因此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共享,极大的限制了档案信息利用效率。而在电子档案出现后,则使得档案信息高效利用的实现成为了现实,只要用户拥有访问档案信息系统的权限,就能够随时随地的查询档案资料,获取其中的档案信息。为此,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要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的这一特点,在不影响部分档案保密性的前提下,建立更多开放的档案信息平台,向社会共享各种档案信息资料,从而使档案信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4、重视网络资源开发利用。
电子技术的应用虽然扩大了档案信息搜集范围,使更多的网络资源成为了电子档案,但由于当前电子档案的管理尚未得到规范,因此各行业领域通常都不具备统一、权威的档案信息平台,各类电子档案资源也都分别存储于不同平台内,这就给用户对档案资源的查找与利用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仍需要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网络上的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集成化的电子档案管理,为电子档案的信息利用提供方便。总之,在档案信息化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电子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所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则还需要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技术研发等方面采取合适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崴,鄢敏.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j].办公室业务,.23.48.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安全研究,阐述了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强调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并围绕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教育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方略,并总结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安全观念;安全制度;安全教育;安全物态。
1前言。
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持有这样的观点,“88102”是交通事故的普遍规律,即每100起交通事故中,纯属人为的有88起,人和物不安全状况造成的有10起,难以预防的只有2起。在美国的工伤事故中,调查了7500起,其中88%的事故都是不安全行为酿成的。根据我国的安全事故相关统计,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事故比例达到了80%以上。因此,自管理层面入手,将员工的安全素质进行全面提高,逐渐将企业的安全生产文化实施起来,从而大量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事故,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生产中的事故率,进而促进企业健康、高速发展。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九
财务虽然不能代替生产经营,但能提升企业价值。要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促使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和收益管理型向风险控制型转变,做到能够分析企业内外风险,制定风险控制预案,主导生产经营活动,实施价值链管理,支持领导决策。
企业要追求利益相关者最大化收益,就要满足债权人、出资人、经营高管人员和经营员工的利益,满足客户供应商利益……平衡利益矛盾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立足于法律;第二、本身利益的均衡安排。
开展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活动应包括以下方面:成本管理、税收筹划,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薪酬管理,融资、投资、利润管理,共享服务、集中管理、财务流程再造,财务战略管理、企业风险管理。
创造价值的活动也可以套用木桶理论,木桶板的高低决定创造价值的高低,最短的板决定了你的价值;保持企业价值的活动,则像水桶的底一样,没有它就没办法成功,企业成立首先就需要财务做运行的基本保证。支持企业价值的活动相当于木桶上的一个箍,有了箍水不会流失,而且增加了它的安全性,这就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
医院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一个医院在医疗方面和管理方面的总结,对医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档案管理人员运用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对档案进行管理,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1档案管理与权变管理的概述。
1.1档案管理的概述。
档案管理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定义的: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理论认识与剖析。
目前,在我国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把档案划分为“八项内容”和“两个方面”,并将其看作是一个与外界有直接的信息交换和制约关系的开放系统。
其中对于“八项内容”是指档案管理学的内容,“两个方面”是指“实体管理”和“信息内容的开发利用”。
即实体管理与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分别采取了两种理论性质不同的基本方法。
前者是以历史主义为主,后者是以多种方法同时并用,以逻辑主义方法为主。
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去铭记历史,记录一些以前发生的事情,把其整理成册。
让后人来进行翻阅,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1.2权变管理的概述。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
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权变理论以系统观点为理论依据,主要从系统观的角度考虑问题。
实质上是一种依据实际情况应用的管理理论。
2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医院的发展中,各级医院都有符合自己医院的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是在医院档案管理方面制度和职责还不够完善,造成部分医院档案还闲散的放在一些科室的办公桌上,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不够规范,借阅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借出与送还之间没有相应的记录,严重阻碍了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
由于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于档案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执行力度还不够导致档案管理在医疗事业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考虑档案管理的长远意义,还是应该尽快地进行一些系统性的归档。
对于档案管理的资料来说,有些资料属于重大的医疗,保留下来的一些资料、影像、有利于真实的反映当时事件发生的始末,如果档案管理不善,会造成一些无法估量的损失。
档案管理在执行力上还存在着欠缺,医院领导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比较低。
由于上面的领导对其不重视,下面的工作人员也就会采取一些消极的态度。
在面对档案的管理会采取一些不太系统的方法,在整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一些档案的遗漏、不准确等问题。
档案管理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会出现诸多问题。
医患之间对于档案的管理也存在一些偏差,人们在看完病后有些档案是有助于人们进行报销或者是存入相应的档案之中。
由此可见,档案在整理中的重要性。
应该逐渐的培养对于档案管理意识,以确保档案管理更好地实施。
2.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管理在涉及档案管理问题时相关的制度和职责还没有健全,对于档案管理没有及时进行考核。
没有将档案管理与医院的建设发展相联系,在医院长远的发展中,一般都是对医院的人员、医疗设备、技术水平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但是唯独缺乏对档案管理的规划。
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势必会影响整个医院管理水平,影响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管理制度与医院相关制度应该处于一个平等的状态,制度之间应该有一个制衡原则。
什么样的制度要体现什么样的职责,通过对职能的展现来展现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对于医院的一些职能的.发挥,会起到一些阻碍作用。
不好好发挥档案管理的制度,影响的范围就会比较广,从医院角度、医生角度、病患角度,都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3医院档案实行权变管理的必要性。
3.1权变管理的可行性。
医院档案管理与权变管理进行衔接,为权变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档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主要是记载了一些关于医院的历史情况,反映了不同时期医院的变迁,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
这些档案对于医院在工作生活中能够起到一些作用,比如:一些保存下来的影像、录音、文件等,都对以后的工作有一个参考。
对于档案资料的系统性管理可以极大地提升医院工作人员在决策时候的科学性,优化管理体系。
医院的档案室,一般都是管理一些医院重要科室的档案、人事档案等,对于病情的档案一般是由每个相应的科室进行保存,所以,在档案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完整、不系统的情况。
档案管理应该与权变管理相结合,才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3.2权变思路的转换。
医院在不同时期对于各项档案在不同的部门进行存档,随着医院的一些新建或者是搬迁都会使文件有一些丢失现象,难以保证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这种档案的管理模式是难以符合当前医院的需求,对利用档案资料是很不合理的。
只有对各类档案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对于档案管理的人员也要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根据权变管理的理论,可以把医院的档案管理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让其能够有专门的职能去处理档案的问题。
对医院的档案进行集中的管理,合理安排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系统性的输入整理。
这样既可以使档案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又能使整个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提高。
3.3培养医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一个医院的发展,主要是与医生的素质有关系。
医院的办院也主要体现在一个医院的整体文化,是一种积淀过程。
档案体现一个医院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一个医院的人文精神。
只有通过对档案的完整记录,才能够将医院的文化精神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医院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对待档案管理方面应该要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应地培训,让他们能够有系统性的去整理和归纳档案。
不断地扩大档案的整理工作并学会于当前的一些医院情况相结合,为医院文化增添新的素材。
建立一个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机构,不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于培训过的知识进行考试检查。
由于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在档案管理方面人们也开始采取一些科技手段,不再是以往单纯的用笔记录,高新技术的应用档案管理也变得更加地便捷高效。
对培养医生在高科技方面的使用,培养医生跟上时代的脚步,进行档案管理的新意识。
4结语。
医院档案管理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跟着时代地进步来进行管理。
把权变管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探讨把权变管理合理的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实现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真正地保证档案管理能够系统化地、有条理地进行,把医院整体的管理文化进行提高。
我国医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新的变革,对于档案管理要进行新理念的植入。
为档案管理事业提供一些更加高效便捷的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一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界定。
对社区文化的认识,学术界的很多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从理论上全面把握社区文化,笔者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将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社区文化的全面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区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其中社区文化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是经过社区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的一切物质财富。它主要包括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馆、人文景观、公园、市政建设设施等,还有居民所用的服装、用具、一切生活用品等都属于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存在与使用无一不凝聚着社区人的智慧与价值观念,包含有深刻的文化特色;精神风貌则是通过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长期培养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实际上,精神风貌是城市社区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区开展积极向上的创建性文化活动的力量之源,它植根于每一个社区人的内心世界,并左右着社区居民生活的目标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社区生活规范既包括保证社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正常进行所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行为规范。它是社区人总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而社区团体、组织则主要是指实现各种关系的结构实体,它是社区其他文化的存在基础和保证。如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居民委员会、妇女团体及其他非政府性组织、团体等。这些组织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结合。社区文化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各有特点而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文化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社区文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实际上是一种城市行政区划管理机构,承担着综合的行政管理职能。在这种社区管理体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只能通过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来参与社会事务及社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个体对单位的严重依附性,个体的自主性严重缺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过去社会成员固定“从一而终”的组织管理体制被打破,人们的自主性加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人”转变,原有的职工自动离职或被剥离,相当一部分进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这使得原来的“单位人”离开单位管辖与监护而进入社区。与此同时,大批的流动人口和退休人员也相继涌入社区。无论他们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他们已经成为社区人员,也就是成为了“社区人”。这些人成份复杂,需求不一,而要满足他们的要求,特别是精神需求,就不可忽视社区文化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社区人”的精神需求,培养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一种有利于价值观念整合的“心理社区”,而且也会为社区建设本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社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现代化一般应具备以下十大特征,即城市的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环境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居住方式现代化和人本身的现代化等。这10个方面共同体现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10个基本特征又几乎都与城市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为要发展现代化城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没有产业的支持,城市就无法发展,更谈不上城市的现代化。在过去,城市发展主要是依托重工业,但发展此类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平衡。现代城市欲依靠重工业来维系其自身发展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实践证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文化的发展则是以城市社区为依托的,从而形成了社区文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它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
(三)社区文化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超越了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需求,转而更多地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区人”成分的复杂化、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引进、交融,要求社区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具备包容性,要呈现出多样化特色。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年代里,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相互冲突、相互渗透,将愈加会增强社区文化的复杂程度。因此,如何面对这些新情况,构建有利于社区发展的社区文化,给社区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社区文化是社区全方位的文化,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文化营造“社区精神”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并排斥其所否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这样,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某一种共同的“社区精神”。
1.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社区文化总是要倡导社会所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能对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予解决与导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2.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到来,整。
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强度加大,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也使得联系人们的各种因素相对减少,人们各自忙忙碌碌。八小时的工作忙碌之外,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如何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就成为社区群众交往的一个难题。而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它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精神纽带,易于把社区群众吸引在一起,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3.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通过组织老年、青年、少年、残疾人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不仅会大大吸引社区不同成员的积极参与,而且在社区集体演出活动中还会增强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通常,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越强,就越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而越加喜爱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
4.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社区文化以其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吸引力、最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需要精神上给予调剂,而社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在共同理解的心里空间内,人与人之间情感交融、心灵沟通,个体化的人格融入社区整体,个体与群体的统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体成员的精神和情感体验,而且创造了共同的“社区精神”。
(二)社区文化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区综合竞争力”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以新的发展观为基础。要增强“社区综合竞争力”不能单单理解为提升社区的经济增长能力,而应理解为社区经济、文化、自然的持续、协调地发展。哈佛大学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小约瑟夫・s・奈()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可以分为确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软实力与确实力同等重要。他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建立一种机制,并且其他国家愿意按照它所希望的方式限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将减少使用确实力而带来的代价。”[3]一个社区同样如此,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软实力即社区文化的作用非常关键。
1.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可以通过对社会制度构成要件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社区综合竞争力”提供精神动力。
2.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是一个社区进步的灵魂,也是社区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和科技信息全球化大趋势面前,一个社区“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区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取决于社区群众综合素质的高低。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将“人力资本”的质量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中。舒尔茨认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规模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提和基础。而“人力资本”的体现力在于人们的综合文化素质、科技创新能力。
3.为“社区综合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社区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业、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等产业。它不仅为社区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社区的文化品位。例如,美国的文化名城洛杉矶,靠“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城”形成了惊人的文化旅游和影视及影像制品业,既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提升了洛杉矶世界文化名城的品位。据统计,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产业,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
4.社区文化是“社区综合竞争力”发展的象征。
一个社区的综合发展的形象是外在面目与内在精神本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现实文化交融的结果。对于一个社区而言,社区文化就是该社区的气质和灵魂,一流的社区文化塑造一流的社区形象。比如,在上海黄埔旅游文化节中,商业购物、美食品尝、文化娱乐、风光游览浑然一体,无论是中外的游客还是服务人员,都在参与中获得了美好的乐趣,使人们在购物、美食、观光中体验文化的高品味。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黄浦区的美好形象,而且也提高了上海在国际大都市中的竞争地位。
(三)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大概念,不仅体现了一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道德风貌、精神状态、健康等人文状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社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智力水平。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受教育程度、道德水准、精神状态、健康状况和创新能力等。这几个方面形成一个综合的统一体,共同反映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状况。只有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向前发展,而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水平,就不能忽视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不断向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社区文化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开设服装设计、烹调、缝纫、文艺、健身、机修等培训班,这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学到各种技能。同时,在社区,各种各样的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和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等都可以使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慰籍,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另外,社区的医疗、卫生保健等知识宣传、服务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有助于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总之,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社区“理想家园”的社区文化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是以科学美好的“理想家园”为目标的。这种“理想家园”包括三项主要内容:法制化管理、良好的治安和美好舒适的绿色环境。
1.社区法制化管理以社区文化为背景。
要科学地管理社区,既要在社区居民中灌输一种以法制规则为基础的文化,建立法制,又要创立一套维护社区稳定发展的道德体系,以营造社区文明环境。
忠、孝、仁、义、爱、礼、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八德教育,将法制宣传与伦理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加坡成为了环境优美、秩序文明的国际大都市。
2.社区文化成为影响社区治安的`深层次因素。
搞好社区治安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群众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是社区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外,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
社区文化是建立社区良好关系的精神纽带。良好的社区关系有利于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约束,有利于减少摩擦、减少犯罪。
社区文化也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社区责任感是社区成员个人对社区的关心,是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一种心理,它形成社区群众的防范之网。
社区治安主体的构成除了社区成员之外,还包括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和各类组织及部门。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构成共同的预防系统。那么,是什么将这些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达成共同防范的共识的呢?是社区文化,是社区文化孕育出的一种对社区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社区文化作为影响社区治安的因素,其作用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
3.“绿色文化”打造“绿色社区”
绿色环境是现代文明社区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文化”已成为日益成熟的全人类文化。“绿色文化”倡导正确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消费文化。“绿色社区”正是以“绿色文化”为背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基础,来营造以“理想家园”为目标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绿色社区”的主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以人为本”,应该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其核心内容。将其片面理解为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享乐至上的庸俗狭隘的观念。其结果既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破坏作为社会的社区生态平衡。因此,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关心和营造一个仿造甚至优于自然的社区环境。
同样,社区文化也有利于打造现代“绿色社区”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社区物业升值和资金投入的市场行为,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利于社区长期发展的,展示未来和希望的生活模式;它以适度的消费文化观念指导社区对土地、水、人文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侧重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消费的重点。正确认识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方略是我们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这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三是社区文化建设对政府依赖性大,社会化参与程度低;四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整体水平低;五是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的制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要想很好地建设我国的社区文化,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统揽全局,不断开拓。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包括方方面面,这里只是试图从总体上探讨社区文化的建设方略:
(一)把握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这里主要指的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真正作为社区内广大居民群众的一项事业来抓,正确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区群众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确立社区群众个人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权利的思想,把满足社区群众的各方面需求作为开展社区各项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社区文化的服务对象只能是社区内的广大居民群众,这是今后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是要把对“人――社区群众”的整体塑造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始终贯穿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居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需求问题,致力于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的各项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友爱、平等、和谐、参与、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完善规范社区文化生活的各项管理制度;四是确定判断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好坏的客观标准,那就是社区居民群众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检验,都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品位,是否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社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既包括传统文化,又包括现代文化;既有精神文化的内容,又有物质文化的涵义;既包括本社区文化的特点,又吸纳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因此,发展社区文化必须使各种文化达到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做到“雅俗共赏”,而不是偏废某一方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与经济、政治是相辅相承的,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融合性原则。对于我国社区文化的融合性原则而言,就是要把社区文化建设融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促进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并在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不断推进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文化。
(二)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
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文化生活的特点,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意识,不断将社区文化推向更高层次:一是强化“社区文化力”意识。这里的“社区文化力”特指通过文化建设而逐步积累起来的现实力量,它包括社区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也包括社区文化对社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二是强化社区文化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的创新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又是立足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格局上,即:立足于社区文化本身包含的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三是强化社区文化的特色意识。强调特色意识就是要充分尊重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和组织团体的意愿、利益,制定一个符合本社区长远发展的赋予远见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此作为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才富有个性。
(三)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1.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社区基层文化站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
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活动阵地,以发挥社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为社区居民搞好各种服务为基础,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这样,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做文明市民的心里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2.搞好社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制定其发展的战略原则: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为助手,注重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加快形成以文化传媒业、电影产品业、广告业、旅游业等为支柱,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真正将文化产业作为社区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3.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这也是国际大都市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我们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不良局面。
重点抓好专业和业余两支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应及时解决文化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和待遇问题,向社会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队伍;在业余队伍建设方面,要以社区内文化工作积极分子为核心,建立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培训,壮大文化建设队伍。
5.强化对社区文化的制度化管理,建设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结合社区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管理,加强对开发中的商住房、物业、生活小区文化功能的管理。目前就是要加快社区文化的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真正做到社区文化管理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社区设施、卫生、美化等硬件的建设,集中力量防止重点污染源,扩大绿化面积,建立有效的管理程序,使生态环境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决策科学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
总之,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探寻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那么,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
[3]仍是竞争中的强者[j].世界箴言,1990,(3).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二
摘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可以使遥远山区的农民看到电视、听到广播,充分了解国家发展,解决民心工程的难题。本文分析了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是党和政府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更好地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1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难以保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长期实行。
近几年,我国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相关工作,但由于大多数设备出现故障,并且缺少经费进行维修,设备的维护成本相当高,导致在资金方面存在不足,最终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难以长期实行。
1.2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对广播电视村村通有关内容与目的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了解不全面,大部分人认为广播电视只起到娱乐作用,对于生活与工作起不到什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难以推进的原因。
1.3实施难度大。
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人民群众支持较少,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很难真正做到“村村通”,导致入户率低下,此工程难以进行。大部分村落自然条件较差,居住范围较广,也是其因素之一。
2如何更好地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2.1重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党和政府应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予大力支持,能加快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在进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时,如若遇到困难,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使相关困难与难题都能得到解决。党和政府也一定要将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到日程上,并在工程实施时,考虑到实施地区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能顺利进行。
2.2加强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宣传。
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时,一定要进行大力宣传,让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在进行大力度宣传的同时,还要使人民群众心中有信念,为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从而更好更快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3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
3.1加大对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实施力度。
在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畅通机制。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时,不仅要对已经建设好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进行巩固,对其维护经费进行落实,还要对未建设的行政村广播电视站加快实施建设步伐,并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与管理。
3.2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对农村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一定要依照具体实际情况对农村新文化建设做出相关部署。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往的基础对技术方面进行改造,并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使过去的基础设备老化的现象得到充分改变。
3.3加快推进网络改造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同时也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时,要对农村现在拥有的广播电视进行充分改造和创新。除此之外,积极推动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进步也十分必要,其有利于实现广电网络的统一管理,并建立更好的经营体制,做到利益共享。
4结语。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是为了解决大部分农村缺少广播电视、不了解时事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快我国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脚步,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必须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若要更好更快地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尽快全面实施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参考文献。
[1]黄正福.如何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的安装和维护[j].西部广播电视,(12).
企业档案对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篇十三
不管是对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而言,安全文化的建设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员工来讲,生命与安全息息相关,也是首要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经济效益的高低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必须深入贯彻安全文化,才能够使企业获得良好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对于国家层面来讲,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有了安全生产才能够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不断发展,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枢纽的安全文化工作,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集团文件要求加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使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得到不断强化,同时必须遵循的安全生产原则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才能够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使领导不断加强,监督检查逐渐强化,责任逐渐落实。建设和谐枢纽的必然之举和前提保障。
5结论。
安全文化建设是长期的投资,而不是现时的消费。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严格抓好安全管理每一项工作,不断优化整合企业的管理资源,逐步达到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生产效率逐步提高的目的。同时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构建了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企业和员工共享实现安全目标带来的安全效益,达到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温道德.论人的失误[z].中国安全科学,,6(增刊).
[2]袁旭,曹琦.安全文化管理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06).
作者:庄玉玉单位:天津城投枢纽运营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