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氨说课稿(实用18篇)
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总结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主观臆断的表达方式。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分享和讨论,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思维方式。
化学氨说课稿篇一
在11月3日的“尤溪县初中化学老师专业素养提升研训”活动中,与会教师观摩了尤溪文公初级中学王老师关于课题“化学式与化学价(第一课时)”的授课。本人的评议如下:
1、准确确立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式的概念、意义和化学式的读写,这是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化学用语系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影响后阶段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化学式的意义和会读、会写常见单质和某些氧化物的化学式。难点是化学式的意义。
2、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化学符号的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多从宏观角度思考,如何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建立联系,让课堂更加生动丰富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关键。王老师通过组织“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还组织找朋友游戏活动,活动开展有序有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
3、相信学生。王老师对学情有较好的分析,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该放手时就放手,在“化学式意义、单质化合物概念”的内容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即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环节清晰,有效完成课题知识的教学。教学一开始就有激励性。从写由“h、o、c”组成的熟悉物质的符号开始,比比谁写得多,引导观察这些符号的内容,归纳出化学式的概念。通过目标导学,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在自主探学中完成化学式“h2o”的意义的教学,又以“s2o”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个别展示,了解学生对化学式意义的学习情况,又组织“卡片游戏”活动,检查学生对相关化学符号意义的掌握情况。“化学式读写”“单质和化合物分类”知识的教学在合作研学中进行,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发现规律,及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几道少而精的习题检测了学生对本节知识学习效果,检查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小组中除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合作学习和游戏活动、课堂氛围好。
6、不足及建议。
(1)卡片找朋友游戏活动虽然能降低难度,让更多学生易于接受,但学生自主表达能力达不到训练,展示面不够,建议以“连线”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表述,这样也能节省一些课堂时间。
(2)讨论符号的意义时,增加讨论“h+、2h+”的意义,本人认为这会分散本节教学重点,学生也一定程度上混淆有关知识。
(3)建议在化学式意义教学时,要突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并通过分子球棍模型的组装、展示,增进学生对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的理解,建立二者的联系。
化学氨说课稿篇二
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1、复习导入。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
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4。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浓度增大,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让学生推测如果减少反应物平衡会怎样移动。学生设计实验,加入碱溶液减少反应物浓度,从而证明学生推测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三。
化学氨说课稿篇三
2月15日下午第四节课高三化学备课组就张老师2月15日上午第四节综合训练题讲评,高三化学备课组为进一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开展如何更好地组织试卷讲评课进行研究性听评课,现将评课情况汇总如下:
张老师这节试卷讲评课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向我们展示了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课堂设计科学合理,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同时将多媒体的应用和课堂实际合理协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的导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把三维目标都融合其中,用简简单单地三句话指导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做对题目而高兴;掌握知识而喝彩;会用学习方法而欢呼”。
2.本节课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启发性和发展性。特别是训练学生回归教材,寻知识点。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今后的考试的复习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对考试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3.本节课善于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试卷比教辅还有用处,进而充分挖掘试卷的可利用价值,有一定的新颖性。进行五个步骤的教学法,并充分地与高一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4.本节课在师生关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突破,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以后考试会怎么样考你,有规律可循。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活跃,各层面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并学有所得,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讲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题目认真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建立错题本,而且做对的题目其中比较好的题目建典例本。同时以题映点(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知识点,落实哪些重难点),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
6.思路开阔,提出问题及见解有新意,立足于学生的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较好地复习了旧知识,掌握来新技能!
不足之处: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要求学生回归课本,寻找知识点的教学环放给学生的时间有些紧,如果能在课前把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先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化学氨说课稿篇四
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那么是空气中的哪种物质在起作用呢?很好,大家都知道,是氧气。在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氧气的化学性质。
首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注意观察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在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有什么变化。好的,视频播放完了,谁来回答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呢?嗯,你来说,请坐。他说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是发出白光,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震荡变浑浊。观察的很仔细啊。那现在我们就发现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其实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表示木炭与氧气的反应(板书: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气不仅可以与非金属发生反应,还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把一段细铁丝绕在一根火柴棍上,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燃烧过程中也会对细铁丝加热,之后缓慢的深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在集气瓶底部已经实现放了一层水。大家注意观看实验现象!好哒,视频播放完了,大家看到什么了呢,谁来告诉老师。好的,你来说。好的,请坐。这位同学说他看到火星四射好像放烟花一样,描述的很形象啊,还有没有其他现象呢,有谁要补充一下呢。好的,你来。嗯好,你还看到了有黑色物质生成溅落下来,观察的很仔细啊,请坐。那么这种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四氧化三铁,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的,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就是(板书: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那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呢?对,可以增加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那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事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呢?老师看到大家都很疑惑,那现在老师解释一下,大家认真听,这是由于铁丝与氧气会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直接落在瓶底的话可能会引起瓶子炸裂,所以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需要预先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者放一些水。
金属、非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其他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大家在看完视频之后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5分钟之后老师请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好的,时间到了,哪个小组代表愿意回答呢?好的,第一小组,嗯请坐。他说石蜡与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中有水,因为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候瓶子内壁上有水珠出现。那么其他学生有什么补充的呢?好的,你来,嗯请坐。他说反应完后,在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产物中有二氧化碳。那么现在我们综合两个小组的结果就知道了石蜡和氧气反应的产物,现在谁能写一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呢?(板书:)现在大家不仅能够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了,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产物了,很好啊。
那现在我们对比一下这三个实验现象:三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呢。很好,大家都发现了,这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更加剧烈。由此就知道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气体,那么大家再来看一下这三个表达式,看反应物有什么相同点呢。没错,都有氧气。我们就把这样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在这里氧气显示出来的就是氧化性。大家在看一下生成物的种类有什么不同点呢,好的,你来,请坐。他说呀,第一、二个的生成物只有一种,第三个的生成物有2种。像这样的(手势:指示第一、二个)由两种或者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我们就给他叫做化合反应。那现在老师问大家:已知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那么大家判断这是一个化合反应吗。并不是,看来大家一下子就能抓住化合反应的特点:生成物只有一种。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哪位同学说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来,你来说。好,请坐。他说到他学到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并且是具有氧化性的,还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化合反应,总结的很全面啊。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根据我们本节课学到的氧气的性质,它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回家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化学氨说课稿篇五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识别酸和碱。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课前背景资料的准备: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准备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
2.搜集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
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实物到资料,从生活到化学,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同时给学生一种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渴求,以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
(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识别酸和碱?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再通过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酸和碱的不同。这样通过观察实验直观了解,再到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学生便总结出的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即用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识别酸和碱的成功探究为酸和碱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增大了内驱力,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可提供盐酸、醋酸、熟石灰、氢氧化钠、食盐的化学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说说看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进去,形成了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里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和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牵牛花可变换不同的颜色,能否用它来制作酸碱指示剂,请说出制作方法,有没有其他植物也可用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是否实用、经济等角度上自我评价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的品质,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我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师随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其珍藏一生的积淀。
然后教师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酸雨是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主要是大气被污染,工业废气等有害物质so2、no2,进入大气形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为so2排放大国,也是酸雨的受害国。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活动,还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等。枣庄作为“煤城”,煤炭被广泛应用,调查一下各用煤单位有没有采取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思考如何知道枣庄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氨说课稿篇六
1、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如它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基础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应。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学生现状分析:大纲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化学氨说课稿篇七
对这堂课的基本位置分析:本章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章节,学到好于坏关系到第六册知识的学习,关系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大学化学的学习。且比较难,要理解基础上多巩固、多反复。张老师及时在学完化学进行归纳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归类进行专题复习是很一必要的。
1、整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学生真正是用脑在学在想。
2、教师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从课件的制作到材料的收集,再到上课的安排,都十分严密有序,有条不紊。结构紧凑,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方。
3、与学生沟通很融洽,师生互动轻松自然。学生紧紧围绕着老师穿插的主线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怕出错,错了及时订正。
4、对推断题目的讲解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易接受。看来老师很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学学的好。教会了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这道题的答案。
5、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下课前五分钟结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自学时间。
6、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科学地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合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1、题目难度偏大,以学生的.基础而言,大多数学生尚不能独立完成这几个题的解答。所以建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相应的问题。
2、题目有点偏多,他们解决一道加上讲解需要大约10分钟时间,4道题目稍微多了点。
3、题目不够新颖,是几年前的老题目,要与时俱进,选结合当前状况的题目。
4、个别题目讲解知识点有小错误,如硫酸银并不是白色沉淀,氯化铜不是蓝色是绿色。
张老师这堂课应该是一堂高质高效高密度的课,该传达给学生的传授了,该学生思考训练的训练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化学氨说课稿篇八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请同学思考闻氯气的正确方法并上台演示(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
(使用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铜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氢气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多媒体显示练习)。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ccl4。
(课外活动)。
思考新制氯水和久置中含有哪些微粒?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cu+cl2===cucl2。
2.与非金属反应。
h2+cl2===2hcl。
点燃。
h2+cl2===cucl2。
化学氨说课稿篇九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说学情。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及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养成了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学生会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答出钠的反应会快些。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因为钠的化学性质比镁的活泼,这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会继续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这时我会向同学们演示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1mol/l盐酸和10ml0.1mol/l盐酸;然后给加10ml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ml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催化剂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一般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做出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的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在新课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这个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解题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我们应用到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七、说板书设计。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
首先,处理较好的一些突发事件。在用excel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情况,比如,有的组只取了一个点来做图;有的组没有从零点开始找点,有的组只找了起始点和变化点,从这点可以看出来,有些学生对如何选取点来做图还不清楚,也就是说他们对数学中的函数图像还根本没有理解。有的组只做了正反应随时间变化的图像,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可逆反应中存在着两个速率。有的组把速率和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做到了一起,那说明有的学生还没有理解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含义,事实上,还是在数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上不够理解。对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王老师采取先找到一张做的比较准确的图像,带大家一起来分析如何找点做图像和图像的含义。在大家对准确的图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再找出一些有问题的图像让大家一起来分析问题所在。一方面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做图的理解和记忆。
接下来谈谈这节课上出现的问题。课件上出现的问题。蔗糖溶解实验课件中,应该是不断向水中加入蔗糖,直到从宏观上看到加入的蔗糖不再溶解为止。由于时间关系,这点做的不够完整、准确。在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的课件中,小球逐渐减少的.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应该到最后画面停止,然后放个重来一次的按扭,让学生理解开始溶解时和溶解一段时间后,蔗糖的溶解速率都是大于结晶速率,所以加入的蔗糖最后都溶解了。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的应变能力不够。整节课有点前松后紧。在上课前应该预计到学生做图用的时间应该较多,而当时没有采取一定的变通措施。比如可以由原来的每个人做一个图像变为两个人做一张图像;或者课前做一定的准备,在做第二张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可以由老师提供一个做好的c-t图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因为在做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怎样用excel做图了,已经实践过了。
还有一点,大家在课后分析和讨论时产生了争议,就是在讨论和分析蓄水池进水和出水平衡的时间分配问题上。有的老师觉得课开头的引入加上这个内容相当于这节课有两个引入,而这个内容用时过多,所以致使这节课后边的内容较为紧张;我认为,开场白是这节课的引入,那么化学平衡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内容,所以让学生上来对化学平衡感兴趣是非常必要的。那对于蓄水池进水-出水问题,那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动态平衡,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多花点时间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动态平衡。而使课的后面出现较为紧张的原因我自己觉得主要应该是在做图的过程中。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一
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二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 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 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b.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c. 教学难点
1、 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9.1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 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溶液的应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x号考生,很高兴今天跟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风筝之城潍坊昌乐。化学的世界深不可测,化学的世界精彩纷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又为高中化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可谓是知识过度的一个桥梁,呈现出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本节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知识,而且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对比归纳、类比推理法等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为后继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下,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新知,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与自主学习,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结合以上的教学目标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具体通过(1)演示讲授法,演示视频图片、列举生活现象引出主题、讲授复习旧知识,以便迁移应用。(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建立新知识。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3)设疑递进法,对学生思考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再提出问题,再解答。这样层层递进的过程使知识步步加深,突破难点,得出结论。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的辅助教学方法以突出重点。这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而突出重要知识点和突破难点。
那么基于我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有(1)比较归纳、分析推理。通过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推理,总结规律。(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小组问题探讨,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环节三,分组实验,探究行知。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因此环节四,学以致用,总向社会(拓展应用)环节五,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环节六,布置作业?加强只是练习与巩固。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将补充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画图简单结构联系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当这样的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引发学生对学习更浓厚的兴趣。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四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自然界中的水》第2课时《天然水的人工净化》。本课题以水为载体,探讨常用净化水的方法与技能,主要掌握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教材处理方法是将课标要求的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降、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的联系,突出过滤这个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过滤又为后续粗盐的提纯打下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具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于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现象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沉淀、过滤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体会和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这也为以后系统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知识准备,为学生更地掌握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本课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重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过滤实验的操作。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重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在学法方面,我将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会以四个水净化的方法展开。
首先是吸附沉降。我将采用提问和演示的方法展开,首先通过“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这样的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随后展示明矾净水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更好的掌握明矾的作用。
之后是过滤。过滤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操作,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过滤的作用以及过滤操作。我会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过滤的主要目的是去除不溶性杂质,接着演示完整的过滤操作,包括滤纸的折法、装置的组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随后请学生总结演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经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一贴二低三靠”的重要性,我会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滤液不澄清的小组注意总结原因。从而完成对于过滤操作的讲解。
接下来是活性炭吸附。我会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接着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的液体变化。进而在ppt上展示关于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资料,请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活性炭净水的主要原理。
最后是蒸馏。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现象。再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通过实验证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对于水净化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之所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过滤操作,是为了让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操作方法等有总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提问学生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最后师生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达到深化过滤操作等相关知识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2010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1《空气》。本课题为一个课时,内容包括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三部分。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来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拉瓦锡实验得出空气组成为氧气和氮气,进而通过磷的燃烧实验验证并由此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应用来体会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前两部分内容学习引出第三部分内容保护空气。这一课题是中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后第一个比较深入的课题你,是入门课题。本课题也为以后学习氧气及其制备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课标中提出: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制定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组成并对空气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加强合作、表达与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并且本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可以说补存在特别难的教学点,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空气组成成分实验探究上。
二、 说教法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以空气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因此,我选择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分析、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等,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参与、感兴趣的状态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于保护空气的教学,让学生从日常事例中分析总结后,采用讨论总结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知识。由于学生还没有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在教学概念是不宜扩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心问题、用途,应予以鼓励表扬。
三、 说学法
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与小学课自然课中知识有联系,
因此很容易引起兴趣,因此,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在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做调查,对空气质量及其评价依据有所了解。
2、指导学生理解拉瓦锡实验的方法、原理及结论。
3、仿照拉瓦锡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来验证结论,从中指导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其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对课本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应用及原因,得出几种气体的性质,从现象到本质去了解新知识,初步体验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原则。
5、指导学生对身边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认识来提高学生环保认识。
四、 说教学过程
导入:我让学生对课前对崇左空气质量的调查结果分享,引出空气的话题,并由此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空气是有什么组成的:通过“在大家做活动的时候喜欢在室内还是在室外?为什么?”提问,学生回答,引出空气的宝贵,再提出“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呢?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进行验证呢?”这些疑问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产生疑问急于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把拉瓦锡实验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快速领悟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方法。此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得出用燃烧法来模仿验证,并现场来做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而且详细介绍实验用品及步骤,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的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前人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及成果,做实验是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做完实验后,我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发现问题进行讨论,由此完成本课题第一个教学内容。接着由空气组成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学习概念之后,我设计了随堂练习,这样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记忆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得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接着提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又这样的用途?”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可以得出答案,此时我要补充的是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让学生自主建构几种气体的性质用途,由此达到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
保护空气:由讨论“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大气污染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为保护大气,你能做些什么?”几大问题过度到第三部分内容,先指导学生分析图2—8(大气污染),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全面、更清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叙述大气污染的方式和治理方法,此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进友谊。并通过提问“你能为保护大气做些什么?”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达到情感目标的教学。
结课:我通过鼓励学生对课前的调查结果以图片、论文等形式展现,并在网上做交流,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并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提问为结尾,引发学生对本课题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更系统化。
五、 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题知识内容不多,所以我将空气组成以示意图展示,而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原因用表格展示,并将混合物、纯净物概念书写出来,用化学符号列举纯净物,为以后学习元素符号打下基础。最后对空气污染及其防治也用表格形式展现,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知识一目了然!
对于《空气》的说课就到这里,希望各位老师指导指正!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目标分析
2.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 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 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 、 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七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如何识别酸和碱。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初步建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理念。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包括实验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在内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课前背景资料的准备:
学生准备。
1.提前一周让学生去准备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
2.搜集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知识。
教师准备。
牵牛花和酸雨的有关媒体材料,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从实物到资料,从生活到化学,学生感觉比较亲切,同时给学生一种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渴求,以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效果。
(三)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识别酸和碱?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有酸味的物质和有滑腻感的物质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得出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再通过小组间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酸和碱的不同。这样通过观察实验直观了解,再到查阅资料丰富见闻,学生便总结出的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即用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识别酸和碱的成功探究为酸和碱的本质区别的探究增大了内驱力,学生们兴致勃勃。教师可提供盐酸、醋酸、熟石灰、氢氧化钠、食盐的化学式,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说说看酸和碱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进行交流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参与进去,形成了生生交流与师生交流的局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共识: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里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和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
然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牵牛花可变换不同的颜色,能否用它来制作酸碱指示剂,请说出制作方法,有没有其他植物也可用来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展示酸碱指示剂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是否实用、经济等角度上自我评价和反思,形式上可采用辩论的方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的品质,为将来参与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至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我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而且教师随时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至深的东西记下来,作为其珍藏一生的积淀。
然后教师设计一个挑战自我的题目:酸雨是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现象,主要是大气被污染,工业废气等有害物质so2、no2,进入大气形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为so2排放大国,也是酸雨的受害国。酸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大片的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破坏水生态环境使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活动,还能加速建筑物、文物的腐蚀和风化过程等。枣庄作为“煤城”,煤炭被广泛应用,调查一下各用煤单位有没有采取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同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并思考如何知道枣庄是否也遭受酸雨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氨说课稿篇十八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位于苏教版必修一专题3第一单元第二节,是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范畴。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能初步积累一些对化合物的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后面学习其他的元素打好基础。
2、目标分析。
在本节课中,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和相关性质。
2、能分别写出它们与强酸强碱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和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体验实验与探究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难点是:对两性氧化物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因为学生第一次遇到具有两性的化合物,较难理解和学懂,因此,我把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定为教学的重难点。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卤素、钠和镁等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元素理论,学生可能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较难学懂。而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会相对比较枯燥,学生有可能没兴趣学习。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做实验,能够较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加深对于本节知识的印象。
情景引入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课堂小结引入新课来结课。
1、氧化铝。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会通过投影两组图片,第一组是铝土矿、氧化铝粉末、氧化铝制成的坩埚,第二组是红宝石和蓝宝石。并让同学们归纳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资料卡上出现的有关知识创设铝的氧化物的情境,通过展示有关氧化铝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并通过图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2)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氧化铝粉末,后分别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氢氧化铝。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知识。
通过向偏铝酸钠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产生氢氧化铝引出氢氧化铝,进而通过观察氢氧化铝得出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引出氢氧化铝。
(2)提出问题演示实验。
【教师提问】氢氧化铝是否也像氧化铝那样具有两性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
【教师演示】向两只氢氧化铝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氢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演示实验的方法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
3、氢氧化铝的制备。
(1)氢氧化铝制备。
运用所给药品,分小组讨论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
并猜想不断向氢氧化铝溶液中通入氢氧化钠的现象,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即活学活用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分别从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及氢氧化铝的两种制备方法进行总结。
5、创设新情景,引出下节课内容。
【设计意图】引出下节课所学内容,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