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研究的论文(优质16篇)
总结是一种对前期工作和学习的总结和归纳,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一
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巡视员居昊2009年11月26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首先,我想借此机会,代表财政部教科文司对中国科协领导和科协系统的同志们,以及地方财政部门的同志们多年来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此次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共同召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经验交流会,各级科协、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科普惠农兴村获奖对象代表齐聚一堂,总结交流科普惠农兴村工作经验,探讨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方向,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对于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公益性科普服务体系、财政科技支农新机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农村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一面旗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一会儿齐让书记将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的实施情况、成效做全面的总结。下面我结合财政工作做一简要发言。
一、发挥职能,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打下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可以说,“创新”与“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而科学普及工作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将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中央财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科学普及工作,重点支持了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中国科技馆旧馆科普展教设施运行维护和新馆展教设备及配套设施研制工作,以及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等。同时,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科学素质纲要》精神,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起,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其开展科普惠农活动进行补助和奖励,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意识,把学习科技知识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创了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也探索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新思路。
二、创新机制,推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顺利实施。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并在投入和管理机制上有一些新的探索。根据农村科普工作的特点,采用了“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运作管理方式和“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实行了“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方式。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管理、投入上的创新,更好的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了各级政府、各级科协引领农民开展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保障资金落实。这是顺利实施这项计划的物质基础。为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四年来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通过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形式下拨给地方。中央财政对地方科普工作的资金支持,过去没有过专项转移支付,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意义非常重大。在资金安排上,2006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2007和2008年各1亿元,2009年2亿元,短短四年就翻了两番,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财政支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在资金分配过程中,财政部与中国科协密切配合,组织专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奖补对象,并按程序进行公示,确保了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目前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经费的支持渠道较多,但基本是通过项目方式支持。我们在会同中国科协制定“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农村面很广,农民人数又很多,农民对科普工作的需求量很大,仅仅依靠“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村对科普工作的资金需要,因此,在资金投入上采取了“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对评选出的有突出贡献和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补助,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能够带动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的示范点上,力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专项资金投入的效能放大。这种方式既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过去在科普工作中已做出的贡献的肯定,也是对这些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后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的支持,更是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科普,自觉利用科技手段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推动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方式创新了财政资金支农的思路,可以更好地避免与现有支农资金项目的重复,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使更多农民受益。
从近几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情况看,虽然国家没有对各地方提出资金配套的要求,但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财政主动安排资金,实施本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部分地县也积极跟进。可以说,中央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了导向作用,调动了地方政府投入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央与地方资金的合力效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是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专门制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按照“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的原则进行分配、使用,实行报账制管理。定额补助是指财政部会同中国科协根据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实际需要、专项资金总量等因素确定单位奖补资金额,并随同当年各省推荐名额共同下达,这种做法有利于资金分配的公允,也更体现出奖补资金的特点。定向使用是指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和补助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且有明确的开支范围,用于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包括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费、科普活动费和其他用于开展创新性农村科普活动的费用。在资金管理方式上,借鉴世界银行的相关做法,采用了“报账制”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创新了地方专款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工作量较大、管理较细,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尤其是县级财政部门和县级科协(包括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所属同级财政部门和同级科协)的密切配合,来做好这项工作。在县级财政部门和科协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四年的运行和实践证明,报账制在加强惠农专项资金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继往开来,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四年来,在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展比较顺利。但我们也收到了一些举报信件,虽然基本属于查无实据,但也给我们一定的警示。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能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协作配合,选好奖补对象,用好奖补资金,继续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工作。并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开创农村科普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总结,继续实施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是第一笔以专项转移支付形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资金,体现了中央财政对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与各级科协紧密配合,认真总结四年来的科普惠农工作的特点及经验,再接再厉,不断完善组织实施工作,切实保证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筛选、优中选优,同时要建立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从而真正评选出一批示范作用突出,深受农民欢迎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确保科普惠农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效果。各级财政部门和科协要把对优秀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村科普带头人评比筛选过程与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科普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级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有关工作一直要深入到非常基层的工作层面,深入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所以在工作的落实部署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各级科协,都要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省一级有省一级的职责,县一级有县一级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奖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奖补资金下达后,各级财政要加快拨款进度,并会同各级科协严格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的开支范围和要求管理和使用经费。科协把好审核关,财政部门做好复审和报销工作,既严格管理,同时又要服务好,方便获奖单位和个人使用。同时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注重资金使用的跟踪管理和支出效果的控制,对资金使用情况和绩效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上报,对资金使用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努力创新,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新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仅靠输血、投入,关键是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农民自主发展能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多条途径、多种手段,农村科普工作则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各级财政部门应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借鉴,深入分析农村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以长期、长效、长远的思路来统筹农村科普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支持和管理机制,探索财政支持农村科普工作从而惠及广大农民的新思路、新模式,开创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有新的作为。谢谢大家!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二
论文摘要:湖泊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湖泊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在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了诸多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就当前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现状和所存在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今后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的进展情况。
一、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中氮肥、磷的增加,藻类的繁殖量也在增加,而且有线性关系。其结果是引起水质恶化、味觉和嗅觉变坏、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渔业减产、死鱼、阻塞航道,对人和动物产生毒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湖泊富营养的趋势发展很快,到本世纪末,大多数湖泊的富营养化都有加重。故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富营养化治理的进展。
1.物理方法。
(1)污水分流。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外源污染。工、农业生产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是造成湖泊水体营养盐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排放管道的改造,将污水的排放引至别处,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重要的、有效的措施。
(2)换水/稀释。湖泊内营养盐含量过多,通过换水/稀释可以直接将湖泊水体内的营养盐浓度降低,同时可以排除掉大量的营养盐。
(3)深层排水。湖泊底层营养物含量高,一般而言,底层水的营养盐浓度高于表层水,当水流转时,底层湖水进入上层,引起表层湖水营养物含量的增加。
(4)曝气/混合。采用机械搅拌、压缩空气、水泵、喷射泵等方法进行曝气和促进水的流动,可以防止底泥释放磷,改善氧气状况,加强矿化作用,降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等效果。
(5)挖泥。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常是一个营养库,在一定条件下可不断释放磷,这称为内部负荷。当外部负荷减少后,内部负荷可补偿,使富营养化现象继续存在。挖泥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营养盐含量,减轻内部负荷对湖泊的影响。
(6)机械收草藻。利用机械收割装置直接收获水草和藻戋可以直接改善湖泊的表层生态环境,同时,水草和藻类本身就会吸收大量的营养盐,通过对它们的收获也可以从湖泊中去除营养盐。
2.化学方法。
(1)深水曝气技术。营养盐类的大量注入,致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异常繁殖,水体溶解氧急速下降,在水与底泥的交界面甚至出现厌氧现象。在深水进行人工曝气,可以在不改变水体分层的状态下提高溶解氧浓度;其次还可以降低氨氮、铁、锰等离子性物质的浓度,可有效改善厌氧状况。
(2)营养物钝化。利用铝盐与无机和颗粒磷产生沉淀,可以减少水体中磷的含量,铁盐(氯盐或铝盐)、硫酸铝铁、泥土颗粒和石灰泥都有类似的功能,钙盐也是相当有效的营养物钝化剂。
3.生物方法。
(1)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利用适合相应湖体环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环境,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水生植物在其生长期间可有效吸收与富集水中和底质中的营养盐,起着“营养泵”和“营养库”的作用。合理构建并维持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可转移出氮、磷等营养盐,各类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水生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可有效分配水体营养盐,避免单一优势种的过度滋生,保持水体净化能力。
(2)水生动物修复技术在湖泊水库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的藻类除受营养物质的控制外,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也受到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控制。因此,可以通过调控食物链的环节来达到改善湖泊水库水质的目的。
(3)生物膜技术。利用比表面积较大的天然材料或人工介质为载体,利用其表面形成的粘液状生物膜,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载体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能有效拦截、吸附、降解污染物质。
三、富营养化治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对于湖泊富营养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对其进行预防、控制和修复,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在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底泥疏浚、引水冲洗等;化学方法有投加混凝剂和除藻剂等。这些物理、化学方法对湖泊的治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污染严重的湖泊进行底泥疏浚,易导致底层的沉积物发生悬浮和扩散,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氮、磷营养盐及其所吸附的金属离子的释放,从而使水体环境面临受沉积物中释放的重金属离子及氮、磷营养盐二次污染的风险;投加化学药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水体透明,水质得到改善,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会加速湖泊的.老化,引发新的生态问题。相比较来说,物理和化学的处理方法成本高,并且对富营养化的治理不彻底,只能在短期内效果明显,不适于长期使用。国内外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目前生物调控和生物修复方法因其成本低、处理彻底且无二次污染而得到行业内的认可。
四、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展望。
流域盲目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周围乡镇的污水和固废的排放。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湖泊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我们还应积极借鉴国外湖泊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湖泊生态修复问题上,要认清治理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树立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长远观点。所以湖泊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应成为基础研究领域首先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研究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杨中艺,简曙光等.有效微生物群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藻的效应.[j].中山大学学报.2000.39.(1).
[2]顾宗濂.中国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修复.[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5).
[3]包先明,陈开宁,范成新.浮叶植物重建对富营养化湖泊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6).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因此,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涌入进来,给科技情报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想要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更快速地检索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就必须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创新信息资源检索方法。文章详细分析了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科技情报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深入思考其应对方法,希望能给相关行业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科技;情报服务。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情报信息不断增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情报信息的爆发式增长,给科技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大量的科技情报信息还未得到及时分析和处理,就已经超过使用时间而失效。并且科技情报服务还不完善,存在着诸多信息服务问题。因此,只有思考更好的解决办法,创新科技情报信息分析处理技术,优化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
1科技情报服务的由来与发展。
科技情报服务是为了处理和分析大量的科技情报信息而诞生的,挑战和解决大数据,就是科技情报服务的核心意义,科技信息情报服务也一直在挑战中发展。在科技情报发展初期,信息管理服务被应用在图书馆的管理和维护上,但随着图书馆内数据量的增多,远远超出了当时信息管理体系的极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专家人士提出了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专业体系化,标志着科技情报服务的诞生。随后,通过科学有效的体系化管理,分析处理信息数据,解决了当时的信息资源过多问题。但是,随着数据的大量增加,数据间分开存储,无法直接联系,对原始数据的加工和处理依旧成为主要问题。因此,便产生了信息共享,建立数据库概念,并且加入了资源搜索功能,大大方便了科技情报的收集和处理服务,提高了科技情报数据的搜索和处理速度,从而发展为科技情报服务技术。在互联网初期,随着数据库的建立,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进入智能化阶段,但是由于当时的数据主要存储在封闭的计算机中,只能用于内部科技情报处理,无法收集和处理外部的科技情报数据。为此,专门建立了科技情报采集和情报分析系统,用于改善科技情报分析和处理能力。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电脑被大量使用,科技情报数据源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不仅优化了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还显著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处理速度。同时,科技情报服务更加关注个体的需求,不断进行数据融合,逐渐形成开放共享。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情报信息呈规模式增加,个体的数据量成爆发式增长,给科技情报服务又带来了新的挑战[1]。
2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的挑战。
2.1用户的新需求。
大数据主要有4个特征,包括超大规模数据和急速增加的数据容量以及丰富多彩存有差异的数据类型和大量没有重要价值的数据信息。这些都是数据被处理和有效利用的主要阻碍。然而,在整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部分用户对科技情报的需求慢慢减少,科技情报服务也逐渐被弱化。用户需求是朝着信息多领域发展的,包括情景服务和创新服务以及其他数据融合服务,为了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这就需要科技情报服务作出巨大改变,并迎接新的挑战[2]。
2.2数据良莠不齐。
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部分用户不再只对极少数数据感兴趣,不再满足于对文字单元的加工和存取,而更多地希望得到全面的、具有丰富内容的信息和资源。为此,对科技情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发展深度碎片化信息加工计算服务,将数据快速分析和读取以及将所涵盖内容多方面融合,作出最直观的分析效果图,力争将大数据的劣质内容去掉,留下精品的内容。并且应全局调控,全面检测服务状态,对多方面数据以及差异化数据进行随机动态收集,分析现存的问题。
2.3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爆发式增长。
科技情报服务以往只注重科技情报的保障能力,共同协作的方式并未被使用。在大数据信息共享环境下,科技情报采集变得十分容易,出现了科技情报信息过多问题,数据之间又存在着多种联系,导致科技情报数据过多,无法被及时利用和处理。因此,科技情报服务就需要全方位收集和处理数据,将多种分析技术融合,快速处理所收集到的科技情报信息。并且,给决策者提供更优质的科技情报服务,充分实现高质量、高精细的科技情报服务。
3对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服务的思考。
有效保障信息资源是科技情报服务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优质的、共享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发展科技情报服务。大数据时代下,保障信息资源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1)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更加方便快捷,大部分信息资源没有获取知识产权就已经失效,造成信息资源的效用只能依靠资源有效利用来实现。(2)信息资源界限消失,过去依靠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屏障,被海量低廉的资源不断冲击。(3)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内容质量也相差很大,很难被直接使用,资源的保障逐渐向利用性保障发展。(4)随着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以及协同合作问题将更加突出[3]。
3.1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优化信息存储。
科技情报服务应拓宽信息资源的'渠道,将更多片段消息和新型信息资源收集和存储。在收集过程中,一般有两种做法:(1)因为信息具有易逝性,故采用抢救性保存,避免因为未保存而造成的信息资源无法被利用。采用这种方法并不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而是先将收集的信息数据直接存储,再逐渐加以利用。(2)利用信息整合技术,将所收集的信息资源数据与要使用的数据进行对比,最终保存与要收集数据相匹配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大汇聚,成为大数据。通过和文献数据以及其他数据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收集和保存高质量的科技数据,对于提高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之前科技情报往往只收集文献的基本信息,没有分析和处理文献的具体内容,而当下应注重收集文献内容数据和科学理论以及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努力完善数据库的建设。
3.2有效建设资源管理体系。
在大数据背景下,为更好地发展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应建立大量数据库、共享数据源以及将其他数据综合应用。规范科学理论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将大量微小、复杂、海量的碎片化数据分析整合,变成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将科技情报服务构建成一个具有多样性、便捷性的数据源和数据对比系统,充分体现多种数据和高质量资源的协调保障策略。并拓宽对科技数据采取的途径以及提高其内容质量的分析速度,建立全方位的科技内容综合分析系统和采用分级质量控制方法。应提高对科技信息资源的提取和整合以及科学分析,将数据变为更容易理解的数据类型,提高数据的实用价值。
3.3融合多种数据资源,共享科技情报。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面临着复杂的数据类型、种类繁多的工具和各式各样的方法。因此,就必须采用融合多个数据源的不同数据,将多种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将多种数据融合,检测数据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并将存在关联的数据挖掘出来,这是大数据时代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多源数据融合就是将多种途径、采用不同方法收集的具有差异性数据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相同的数据类型,变为可以被直接利用的数据资源。多源数据融合更加侧重于知识内容的提取,尤其是将碎片化的数据重新整合,形成完整的数据类型。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也是将多种数据分析并处理的一种有效应用技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需要借助信息的共享,提高各个机构之间的合作,从技术方面和业务方面入手,打破以往的科技情报收集方法,减小获取情报的难度,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4]。
4大数据时代科技情报服务的创新。
科技信息情报的核心内容就是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改革,与之相匹配的数据服务也应进行升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更加注重决策者的需求,通过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增强信息资源和决策者之间的联系。并充分融合大数据的特点,完善科技情报服务,使其更加便捷。
4.1轻量化数据分析。
轻量化数据分析主要是依靠动态信息和碎片信息的高速增多,通过减少数据分析的精确性,从而提高数据的分析速度。动态信息的快速刷新和迅速增长,使得信息分析的时间和效果大大缩短降低,进行全面地分析大量数据会导致错过重要情报的时效,减小情报的实际价值。所以,轻量化科技情报的主要优势有3点:
(1)能够快速地采集和分析科技情报信息,大多使用实时跟踪的检测方式。
(2)能够有效减少科技情报信息的处理时间,从而大大提高科技情报信息服务的效率。
(3)能够实现用户交互,实现用户的多种需要。
4.2高精细科技情报处理。
细粒度科技情报处理服务,一般用于解决对大量科技情报信息的浓缩,一般实现方式有:
(1)将科技文献的知识单元有效分析和提取,将文献内的知识有效整合和收集。
(2)将海量的文献进行比对,发现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
(3)将知识单元进行分析和搜索,并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细粒度情报服务会使得单一途径收集的科技情报的质量降低,因此,应扩大数据的获取途径,加大数据的来源,以提高其分析处理能力。根据不同途径获取的科技情报信息进行处理和融合;时时关注科技知识的使用情况,将共享的科技情报转变为可直接使用的资源。
4.3优化科技情报服务。
在给决策者提供科技信息的基础上,把信息分析软件提供给决策者,使决策者除了能获得数据,还能获得优质的数据处理技术。推进全流程一体化,使科技情报服务能为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全程提供服务,充分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情报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难度加大,用户对科技情报服务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科技情报服务应将情报获取、处理、服务以及反馈等全部涵盖在内。同时科技情报信息服务,不仅要对文献进行提供和保障,还应充分保障研究者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优化数据的搜索和处理[5]。
5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信息情报服务已经具有完整的信息采集、分类处理系统。知识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更多高质量科技信息数据的存储和科技知识的深层次运用。更多使用者对科技情报的使用方式极大地改变了科技情报服务的模式,通过不断研究分析,将科技信息情报从单一的数据库分析转向全面的从互联网收集数据并分析。虽然,当前科技情报服务存在大数据带来的诸多问题,并且使用者对科技情报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科技情报服务存在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但同时,科技情报服务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只要能增加科技情报收集渠道,加快科技情报数据处理速度,优化科技情报服务,就能使科技情报服务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李萌.大数据时代对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新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6(12):1-4.
[2]贺德方.基于大数据、云服务的科技情报工作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6):2-9.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四
财政部门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随着财政部门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成果明显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山东省为例,从深化财政政策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在逐年增长,但与全省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相比,投入仍显不足。2006年,山东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24%,与全国平均水平2.22%基本持平,比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4%、5%以上的财政科技拨款比例差距很大;拨款额为41.1亿元,比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分别少63亿元、53.8亿元、21.8亿元、19.4亿元和13.3亿元。受此影响,2006年,山东省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1.06%,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42%,排名全国第11位,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陕西、江苏的5.50%、2.50%、2.24%和1.60%。科技投入能力的不足,是长期困扰山东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性因素。
2.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
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可以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是提高山东省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从山东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经常费支出构成看,2005年基础研究经费只有3.27亿元,占经常费支出的比重仅为1.71%,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低。研究与发展机构是政府资金的主要获得者与使用者,基础研究经费在r&d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低也就意味着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的大部分投到了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上。由于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基础研究经费显然应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偏低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山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适当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重,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山东省财政科技经费按项目类别分散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门手中,科技三项费用属科技部门,科学事业费属财政部门,科技基建费属发改委。即使在一个部门内,科技经费的分配和项目审批权也分散在不同的处(科)室。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人为地分割了科技研发过程中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而且不利于财政科技经费的合理使用和高效配置。由于各部门自成体系,各部门之间的科技开发计划难免有重复,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重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经费多头管理,使财政支持的项目过于分散,每个项目只能得到小额资助,难以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不利于一些跨学科、跨行业大型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展。
4.税收政策存在缺陷。
一是针对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以暂行条例、意见、通知、补充说明等形式表现,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稳定性。二是现行税收优惠侧重对新技术成果应用的优惠,缺少针对具体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优惠。具体来说,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科研成果、科技应用单位,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项目。这种把科技税收优惠对象定位于应用而非研发的格局,不利于激励科技自主创新。三是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税收优惠方式局限于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额减免,对国际通行的侧重税基、加速折旧、加大费用列支、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亏损结转和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等措施重视不够,很少应用。
1.增加财政直接投资与补贴额度。
财政资金支持是企业创新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有利于改变r&d投入水平偏低的状况。综观各国情况,财政的资金支持一般占创新资金总额的10%左右。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对整个科技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的直接投资,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支撑和资金储备,引导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刺激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增长。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明确税收优惠作用点,提高政策效力。要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要在政策适用主体上明确其地位,对高技术企业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向各类基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投资法人或自然人以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给予激励性的税收优惠。对自主研发的各项开支加大税收抵扣,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五年内结转抵扣;对企业购买创新所需的仪器设备按照其价值的一定比例进行税前抵扣等。对高科技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一定年限内免征所得税,之后按照特定的优惠税率征收所得税;对自主研发的产品以及某些高新技术产品单列税收抵免政策;对企业技术中心进口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企业进口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扩大加速折旧范围。实行设备清单管理,替代现行的逐级审批,从而增强企业设备加速折旧的可行性。
3.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公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使企业克服商业销售风险。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择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进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要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采购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情况开展经常性检查或专项检查,督促采购人自觉采用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
4.完善财政支持自主创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规范。
财政科技自主创新投入的资金管理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的要求,在公共财政框架内实施改革。一是要按照早编细编预算、实行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硬化预算约束的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与执行。实行部门预算,将所有的收支项目都编进科技预算,有效增强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透明性。二是要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性科技资金的收支管理。科技部门的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直接缴入国库账户,科技支出在实际使用时从国库账户直接划入商品和劳务提供者的账户,以解决目前科技单位在银行开户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和监督不力等问题。三是要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施以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外部公共监督,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科技投入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
5.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首先,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性质的评价对象和科技活动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对现阶段客观上无法量化描述的某些基础科研活动投入,侧重采用公共选择排序法。其次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设施投入应分类进行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政府基础研究支出绩效应把视角放在中、长期社会效益上。评价应用研究投入绩效必须紧密跟踪当期科技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公共政策的变动,评价视角的选择要与近中期各重大宏观政策相对应,评价指标的调整要与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科技政策等的阶段性重点相呼应,同时还要注重测评研究项目的中长期经济回报率。评价科研基础设施支出必须与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评价区别开来,评价重点应放在项目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科学发现等的创新以及各类科技投入主体基本科技活动顺利展开的贡献上,同时也要重点衡量项目自身的先进程度和有无对比效应。
6.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养、激励与引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财政政策的制定必须进一步体现人才意识,着眼于科技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深化科技干部人事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机制、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要拨出专项经费,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要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要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构建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和评价体系。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五
为推进绿色节能教育,最近几年各高校纷纷进行了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和实验室。许多高校还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如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建筑节能与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率先开展了绿色校园试点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开设了与能源相关的选修课;台北大学建立了《能源教育》通识课程,并建有相关课程的网站;美国已有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一份协议,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如哈佛大学设立“绿色校园行动计划”,提出推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针和计划。高校在研究低碳技术和改善低碳环境方面上有很大的优势,在开发和利用能源和低碳技术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取得显著成果。美国哈佛大学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后,能源消耗有所下降,并承诺到能源消耗下降为的30%,同时不断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华大学率先提出了“绿色大学”的建设,成立了环保办公室、节能办公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由校长带队,注重绿化、注重节能,安装节能装置,开发节能课题,节能教育进课堂。
2.2专业教学渗透低碳文化。
2.3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体会低碳理念,开展低碳图书节活动,让学生在《地球传》《寂静的春天》《淮河的警告》《另一种危机》《后天》等小说,了解河流、山川、海洋、空气破坏的现状及给后人带来的危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请专家教授来校进行低碳、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讲座,用大数据和实例讲解全球变暖对全球、对世界及中国的影响,向学生普及低碳常识,进行关于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价值观,意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不仅是全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不受健康侵犯的需要,增强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增强自身的健康保护意识;开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展示活动,节能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建筑节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低碳环保素养,推行建筑低碳节能校园的建设,为建设节能校园献计献策;推广各种低碳创意和技巧制作,通过活动开展“低碳教室“”低碳班级“”光盘行动”提升学生自身的低碳素养,使学生能自觉主动的选择低碳生活,适应这种低碳节奏,而不是被动接受;开发并设置“co2排放量查询”计算器,少用纸巾,重拾手帕,在校园形成谁低碳谁时尚的风气,并亲身参与到各类低碳的宣传活动,成为具有低碳素质并肩负低碳文化传播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六
3.1建立成果供需动态库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业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成果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满足应用主体转化能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建立基于移动终端或互联网等平台的成果供需动态库,对于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选择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2加强成果宣传推广系统规划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目标,分别从生产和市场两个层次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广。针对农业生产,将成果应用的投入产出比、生产方式和产品等的优势,通过示范场户带动、现场观摩、田间学校、发放宣传材料、搭建信息化宣传平台等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培养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学科技用科技的理念;同时,跟进相应的技术培训,保障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果。针对消费主体,将产品的品质、功能等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媒体、贴士、宣传片以及提供检测服务等途径进行推广,使消费者或经营主体获得了解农业科技成果的便捷渠道,提高成果推广的普及度[2]。
3.3拓展市场承接渠道市场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泉,畅通的市场承接渠道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各类实体和电商平台,使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取得相应的市场收益和市场占有率。拓展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使社会主体能够通过成果交易或有偿服务等方式,获得农业科技成果的分配收益,推动社会主体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4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科学分析成果转化推广的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成果转化途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沈俊国,沈业松.当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几点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4(24):5-7.
[2]郑月兰,买小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北京农业,2011(30):180.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七
所谓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国家统一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以及管理措施等等,同时还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程序来进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管理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维护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而构建良好的学风以及校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随着国家愈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这就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支持,其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些年高职院校学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管理重心方面存在着问题。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学校教学秩序,hia有利于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来看,大多是将学生管理工作与党政工作相结合,不仅承担学生的奖惩工作,还承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招生到学生毕业,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复杂,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将更多的工作经历倾注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诸如,课堂的考勤工作、综合性评比、学生宿舍检查工作等等,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深层次内容,这就使得很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实际管理工作陷入到程式化,实际的工作状态并不是非常理想,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管理工作重心错位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
2、学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
高职院校在目前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并不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际的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工作呈现出碎片化,党委数据、支部书记、系领导以及辅导员等似乎都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学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干部能够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但是却大多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固定管理模式来开展相关工作,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实际的管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综合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3、学生管理方法不科学。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工作方式非常的重要。从目前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管理方式不理想造成的。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但是由于管理的过于死板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拘泥于琐碎的工作中,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缺乏足够的锻炼使得实际的工作完全按照固定的制度开展工作,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再加上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国通,无法有效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实际工作大多是凭借着主观意志来开展工作,实际的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于学生存在着反弹性的心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很难有效开展工作,管理效果受限。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管理工作理念以及管理工作方式,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被管理对象,学生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以及关注,尊重学生自主权益,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存在着非常强的反叛心理,这就使得学生养成不受约束的性格,在学校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并不愿意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采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等各方面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2、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有效的保障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自我管理往往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由于一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实现自我管理基础上,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促使学生能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尊重学校师生个人意愿,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规章工作制度,为学生学习、行为以及生活提供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等开展个性化激励工作制度,培养学生自尊、自立以及自爱,促使学生能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个性化以及针对性。
3、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由于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单一化死板工作模式,更多是利用规章制度等较为强硬手段来有效规范学生行为,但是却更多造成学生反弹。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更加宽容、更加平等工作环境,构建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教师与学生沟通管理工作机制,这就需要不断的进行沟通,进而了解学生实际需求,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学生生活、学生学习以及学生行为等角度着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各种困难,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考虑到沟通多样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或者是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表达个人看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直居于核心地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工作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从学生的角度着手,尊重学生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管理工作中,同时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多的被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在教育上,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教育不再局限于黑白的板书和死板的工具,而是有了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本文主要讨论了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中央控制系统在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幕布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其的作用。
多媒体中央控制;单片机设计;应用;现代教育。
多媒体在现今社会的运用愈加广泛,他更强大的作用主要在于他在教育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开发,不仅实现了我们生活的现代化,更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一、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组成。
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是由用户操作界面设备、中央控制设备、通信网络三大部分组成。
用户操作界面设备主要应用触摸屏技术,分为单向屏和双向屏两种。单向屏只能发出指令,没有信号的反馈,而双向屏则可以接受反馈信号,具有输出功能。
中央控制系统是指对声、光、电等各种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的设备。它多应用于多媒体教室、多功能会议厅等,用户可以用按钮式控制面板、计算机显示器等设备,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中央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投影机、电动屏幕或展示台等设备。
通信网络是指运用多个计算机网络,传输、交换和终端组成的遍布全球的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流。多媒体的远程教学就是最好的体现,利用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实现远程教学。
二、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的功能。
1.多媒体显示功能的控制。
多媒体显示功能的控制主要是指多媒体对显示设备的各种功能的控制,如开机关机、对视频图像的切换等,并且能够自动实现关联动作,如关闭系统时,自动将设备关闭,或者通过强电继电器,控制各类电动设备如屏幕的上升、下降等。总之,就是通过多媒体实现对现实功能各部门的控制和其关联动作的实现。
2.多媒体音视频系统的控制。
多媒体音视频系统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主机后的串口埠,控制vga/rgbhv矩阵和a/v矩阵,并可以根据设备自动选择输出信号。也通过主机后的红外控制埠和红外发射棒,控制dvd、录像机、数字发言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的所有动作,而且可以实现音频信号的自动切换;通过音量控制器,操作调音台和功放;通过串口埠控制数字硬盘录像机,实现对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操作。
3.多媒体对其他环境外围设备系统的控制。
外围设备包括开关,灯的亮度等。中央控制对外围设备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强电继电器控制等的开关,调节灯的亮度。还有在不同的场合下,实现多种灯光模式,满足情境的需要。
三、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中央控制系统。
中央控制系统是以单片机为核心,来实现其强大的功能。不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家庭生活中,亦或是军事管理中,基于单片机的中央控制系统都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多媒体教育之中,其功能之强大和普及之广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主要分析的就是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中央控制系统在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幕布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作用。
1.单片机的涵义。
单片机是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简称,又被称为单片微控制器,是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构成,相当于一个微型的,最小系统的计算机,只是缺少了外围设备。它的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它的开发与应用,为学习、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单片机最初的产生是为了通过将大量的外围设备和cpu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计算机系统更小,更容易集成进复杂的但是同时又对体积大小严格要求的控制设备中。
2.单片机的分类。
根据字长的分类是最为清晰的,也是最为精确的分类。根据字长,可以分为4-bit单片机,8-bit单片机,16-bit单片机和32-bit单片机。
其中4位单片机的控制功能较弱,cpu一次只能处理四位二进制数,这类单片机常常被用于计算机和各种形态的智能单元以及作为家用电器的控制器。
8位单片机的控制功能较强,品种最为齐全。它拥有较大的存储容量和寻址范围,接口和其他方面都有所增加,并集成有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这类单片机常用于工业控制、智能仪表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它包括了51系列单片机,pic系列单片机,avr系列单片机。
16位单片机的发展时间较短,是在20世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这类单片机的cpu是16位的,运算速度普遍较高,有的寻址能力甚至高达1mb,并且支持高级语言。典型的16位的单片机主要有mcs-96/98系列,m68hc16系列和最为突出的msp430系列等等。
32位单片机是目前单片机中的顶级产品,它具有极高的集成度和运算速度。内部采用新颖的risc结构,cpu可与其他微控制器兼容,主频频率可达33mhz以上,并且运算速度可以动态变化,具有性能强大的中断控制系统,定时系统等。因为32位单片机的最高技能和最高水平,这类单片机主要被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等精密仪器设备。代表产品有mcs-80960系列,m68300系列,superh系列等。
3.基于at89s52单片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1)关于at89s52单片机。
at89s52单片机属于8位单片机中的51系列,是atmel公司所生产的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cmos微控制器。它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32个可编程i/o口线,8个中断向量源,三个16位定时器,三级加密程序存储器,全双工uart串行通道。
(2)at89s52单片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at89s52单片机在现今的生活中中非常常见,包括它对于广告灯电路的控制,对于水温系统的控制,对于远程监控系统的控制等等。在这片文章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基于at89s52单片机对于多媒体教学中幕布的'控制。
在整个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中,是以at89s52为核心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系统硬件由红外读码器和输出电路、8路音视频输入2路音视频输出控制电路、环境控制电路、vga切换电路、串行通信电路等组成。
中央控制电路系统是人机交互在pc机上完成,单片机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pc机进行双向通信,根据接收到的命令控制每个系统工作。在每一台多媒体设备使用之前,中央控制系统都要对该设备的红外编码进行学习,学习时先由pc机发出通信请求,要求单片机读入设备的各个功能的红外遥控信号,解码后自动存入扩展内存a28f010中,作为功能控制作用。音频信号由单片机、锁存器74hc573ap、6片多路模拟开关4051等组成的通道选择电路进行控制。音频信号输出给学生机和教师预监机,而视频信号则通过投影仪显示在投影屏幕上,或由vga切换给学生显示器。八路音视频输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增、减组合。to和ti作为i/o口使用,通过两个锁存器74hc573用于环境设置效果控制。
而多媒体投影幕布控制器的结构简单的来说,就是由计算机、遥控器、手动按钮、at89s52单片机控制器几部分构成。
整个控制系统在打开计算机时,通过计算机的rs232接口发送投影机和幕布的控制命令给单片机,并通过单片机控制继电器的闭合,从而达到自动控制幕布升降的效果。在整个系统中,添加了遥控器和手动按钮的外围设备,便能够通过遥控器和手动按钮来实现幕布的升降效果。
(3)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的中央控制系统对于幕布等教学设备的设计,使得教学不再局限于过去的黑白形式,不再只是教师的一张口和一支粉笔,音视频系统的使用,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不仅如此,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它的知识容量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大脑,而是可以依靠高容量、高效率的多媒体。而且,智能的多媒体系统可以将传统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知识更直观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容易突破重点难点。
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它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加以改革。例如它会增加教师的惰性,一个课件用几年,不知道更换,这样,还会影响学生对于当下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学生对于课本的忽视,有时候一学期下来,书本还是如新的一般。
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改革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在日后科技日趋发展更新的情况下,这些不足都可以得到弥补。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会愈发的不可替代。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九
由于现代林业的高速发展,林业的生产方式也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的生产方式。现代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就是人们将新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一种方式,引入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目的是提高我国林业的发展水平,形成新型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林业专家学者的看法,良好的景观设计在林业科技示范园当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能够为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林业景观设计的内涵。
林业的景观设计能够让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取得统一,达到三者综合程度的最大化[1]。林业的景观设计,要结合林业科技示范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对现有的森林布局或者即将扩展的森林布局进行规划和设计,最大化地实现林业科技示范园的价值。在加拿大,林业研究人员考虑如何利用景观设计增加科技示范园的外在美感,以及砍伐对森林产生的影响;在英国,林业研究人员则是考虑如何配置景观设计的各项因素来达到保护森林的效果,也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森林景观的结构改造与优化,让森林资源能够符合人类的多种目的;在我国,主流专家学者认为,林业景观设计,就是根据设计理论、设计规划和一定的设计方法,来对森林景观进行优化和改造,满足人们审美情绪、生活需要等多方面需求。
2我国林业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林业景观设计的概念传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起步相对比较晚,理念也不是很成熟。但我国学者对于林业景观设计的研究也有着其特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景观设计更加重视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风景林和森林公园来说,林业景观设计对美学价值的考虑比较多,而在林业科技示范园等场合,林业景观设计则更加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的林业景观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森林景观的分类、森林景观的空间布局、森林景观的规划方法和森林景观的模型研究[2]。
3科技示范园的景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景观设计要具有普遍性。
林业科技示范园的景观设计,要为各种森林资源的生产经营提供示范和参考价值。林业景观设计首先要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森林景观的布局进行规划和统筹,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对一些自然原因或者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干扰具有抵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资源的.价值,让我国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2景观设计要遵循原则。
对于林业的科技示范园来说,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2.1展示性原则科技示范园是对我国林业生产经营起到示范作用的,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选择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使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如一些特殊的树木种植方法;也可以选择一些品质优良、具有地域特色的珍稀树种,研究其种植与搭配,推广到其他的森林资源当中。
3.2.2景观性原则科技示范园的美观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各种景观的搭配一定要讲究形式上的美感,通过各类植物的搭配,形成根据不同天气、季节的变化效果,提升科技示范园的观赏价值。
3.2.3保护性原则科技示范园的景观设计,要根据科技示范园所在地的天气条件、土壤条件、物种条件和水资源条件,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由于自然灾害、有害生物和人为破坏而导致的森林生态系统紊乱。
3.2.4生态性原则对于森林资源来讲,其中具有多种不同物种,如乔木、灌木地被、草坪植物和藤蔓植物等。这些植物通过合理搭配,能够构成自我循环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让其中的各种物种能够健康生长。3.2.5适地适树原则不同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生长条件,对生长环境的阳光、水分和土壤质量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天气条件、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含量,并结合科技示范园的种植主题,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树种。
3.3景观设计要结合传统。
国外的林业景观设计理论是经过漫长阶段的发展所总结出来的,是符合各国的国情与文化背景的。例如,英国学者提出主动设计方法和美国学者提出的视觉管理系统,都是各国在实际林业生产经营中所得出来的宝贵经验[3]。所以,我国在进行林业科技示范园的景观设计时,也可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成果。例如,我国的园林文化与山水画,完全可以应用到景观设计当中,增加林业科技示范园的外观美感,形成我国在景观设计上的独特文化内涵。
3.4景观设计要与时俱进。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应用更为多样,已经从最开始的树木砍伐变成了生态保护、净化空气、提供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所以,林业的景观设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对景观设计观念进行转变,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弥补我国在森林景观设计当中的空白部分,对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进行修改与调整,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林业景观设计体系。
4结语。
林业科技示范园能够将林业研究的科学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我国林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价值,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要遵守森林景观设计的各项原则,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需求,设计出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林业科技示范园。
参考文献。
[1]孟娜,车生泉,王玲,等.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特征定位及功能分区研究——以山东高青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1):271-277.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十
摘要: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是我国林业生产力转化一项极其复杂和重要研究的工程,目前我国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我国林业科技转化成果,进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林业科技转化的存在的问题或现状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我国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是所有科学技术工作者结合智慧和努力后的结果。只有重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林业科研成果真正的用到林业生产中,才能有效的激发我国林业技术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只有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林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一个转变,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一)受林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大。
林业科技研究的属于一种公益性研究果,其对保护人类生活环境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不能产生相对直接的经济效益;林业科技成果受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可变性因素较多,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效益较差,在科技成果研发中投入的资源不能在市场中换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二)受林业改革机制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较慢。
我国林业科技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造成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研发有一定的脱节;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致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没有相应的转化形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受对林业认识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困难。
在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林业科技研究人员只重视研究,相对应的缺乏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由于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需要科研成果的人员对科技成果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一定了影响。
(四)受资金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得不到全面发展。
要想进行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必须在其研究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其相应的研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林业生产上还没有全面的依靠科研成果,致使对科技研究的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1]。
(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
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受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科研人才分配、相关政策、资源信息等,在科技研究过程中由于对人才资源的分配不全面,致使科技研究体系和推广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和相应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我国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机会到各种推广基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对他们先进的推广和研究技术进行学习。聘请相应的林业科研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举办相应的林业技术培训班,对林农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术,为我国林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途径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宣传,让所有人都可以对林业科研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一目了然。
(二)建立相应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推广体系。
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林业科研机构,对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着力打造一个相对先进的的科研网络技术服务站点,明确进行科技研究成果推广的相应渠道。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着力创造一个以科研成果为先导的科研技术与科研资金结合,实验成果和实验阵地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林业科研技术和成果的推广[2]。
(三)就实际情况紧跟市场进行推广。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一定要就实际情况,跟紧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来进行,在进行市场推广前期一定要先做好相应的市场调查。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配套技术推广,比如在进行某一品种推广的时候,应把相应的培育技术、嫁接技术、种植技术、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推广进行一个整体的推广,实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一个系列化的开发进程。
(四)打造相应的林业技术科研样板区。
林业植物相对来说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见效较慢,其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往往被忽视。林业推广机构应在合适的地区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林区和相应的试验基地,进行边试验边推广,以实验和示范带动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的推广,为我国进行大面积的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加大对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
各地方的林业局,一定要做好各林业项目的申报和相应的资金争取工作,积极为林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争取到国家相应的资金投入,并全方位的进行林业科研资金的筹措。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项目相关资金的管理,由于当前各地方政府都有较多的核心工程,致使部分林业款项被进行整合,应用到其他的工程上面,为了保证政府各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应加大对各项资金的监管力度[3]。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整合分配,更快更好的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发展,还要对各项科技成果及时进行相应的宣传和示范区的建立,推动各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我国林业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十一
农业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这3类成果其形态各有差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较难,速度缓慢,应用基础和开发类研究转化逐渐变易,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它们转化过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如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产权易逝、契约不完全、交易费用高昂、制度依赖等。结合我国的农业现状,即科研起步晚,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农业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一些,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步也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科研立项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立项上必须要考虑到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产上的实用性。农业科研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研立项与生产联系不紧密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申报内容较多脱离生产实践,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而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又不能对现实生产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尴尬局面。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些农业科研人员往往在项目申报、论证、检查和验收上就花费了全部项目的50%以上的精力和费用,这样,实际上用在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上的时间和费用就剩下不到50%了,这就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商品转化率低。同时,由于组织协调不统一,信息沟通的不畅,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且项目执行监督和结题考核等过程把关不严,进而影响到高质量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研发经费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基本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拨款。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近4%,发展中国家达到l%,而在我国,仅为0.2%~0.5%。而在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要由政府拨款和私人投入两部分组成,而且私人投入部分与政府拨款几乎相等,每年可以达到21亿美元。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是关键的内因所在,是实施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吸收和应用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占5.9%,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4.7%、52.7%、11.7%和2.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比较滞后,在农村将近5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非常高,而且许多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都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同时,农民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显然,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群体难以有效独立运用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2.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仅为0.053%,这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很多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到编制和资金的限制,存在着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再者原有农技人员已进人离退休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另外加上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脆弱。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十二
当前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的运用不到位,导致农业人员队伍的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目前国家农业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主要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新品种的培育两个方面,与我国致力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理念不符。在农业机械设备生产方面,人才的缺乏使机械设备的研制跟不上农民的要求,如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缺乏,迄今为止仍没有成套的花生、玉米收割脱粒设备,农业科技难关的迟迟未攻克;在良种培育方面,虽然我国在杂交水稻品种的研发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其他方面,我国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如美国的大豆产量约为210kg/667m2,中国约为150kg/667m2,美国大豆667m2产量是中国大豆的1.4倍,可见由于缺乏良种培育方面的创新人才,我国大豆产量在国际上处于劣势[1]。
2.2限制自主创新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创新的主体主要有政府的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它们相当于农业创新的两只手,但目前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并未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仅从事相关的书面研究工作,与现实农业生产脱钩,因为政府对于创新的奖励没有将研发者的成果与实际应用效果结合,使政府科研机构工作人员,仅仅为完成工作量而工作[2]。农业企业由于科技创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收益期长、风险大,动力不足导致企业也不愿进行科技创新。
在企业和政府科研机构缺乏创新动力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小于求,对农业科技的更新换代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十三五”提出,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的创新激励机制不足,使目前的科技成果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与需要有一定差距,由此便导致了农业科技更新换代时间长,不能满足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3]。农业科技更新换代周期的延长不仅影响农民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影响我国农业企业的效益。农业科技行业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更新换代慢,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由于激励机制应用的缺陷,政府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创新仅为完成指标,而不是为了发展农业科技,满足农业不断前进的需求。科研人员的创新工作体现出短期性、集中生产性、缺乏持续性的特点,这是由于科研人员在上级下达创新任务或在需要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会集中精力研发,完成上级指标。这样研发出来的创新成果,一般是对前期产品小部分更改,并没有前沿性,且存在一次研发不成功,在完成指标之后便不再研制的情况,这就面临着在需要研发人员克服困难,取得进一步成果时,由于动力不足,其实际选择将与现实需要相悖,研发人员未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因此,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会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延续性和持续性。
3成因分析。
3.1高技术人才职业结构不合理和人才外流严重。
我国高精尖人才激励不到位,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人才不合理分布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择业选择上,非农产业和掌握农业专门科技人才的外流。农业科技人员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与经济、工程和医学卫生领域差别较大,因此在本科的专业选择方面涉农专业便较为冷门。此外,政府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较其他部门相对少,不如其他国家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这就造成希望在农业方面有所建树的技术工作者,选择出国追寻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快的成功[4]。
3.2自主创新资金体系不完整。
农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各级政府未完全发挥农业资金投入主体的作用和农业自主创新方面融资渠道较窄。在我国的各项资金投入中,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资金、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均较弱,由于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这一风险大的领域,投入资金较少,无法对社会上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带头作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融资体制,主体主要包括国家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企业自主筹集资金和其他的来源,虽然表面上对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有一整套的资金获得方式,但目前此项目资金投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企业的自有资金来源较窄、激励力量不足,尤其是在农业自主创新需要银行的贷款支持时,其较难通过银行的贷前考核,获得银行支持的难度大,这与农业科技创新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相关。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上普遍存在转化和应用不足的问题,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的多数为政府或公共科研机构,他们的研究成果缺乏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研究人员通常拥有很多专利,但他们对现实生产力的贡献有限。因此,虽然农民对于农业科技需求日渐增加,社会上的创新专利数量也较为可观,但这些科技创新的转化率却不容乐观。没有把创新成果运用到现实生产中,因此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科技的进步和更新均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在农业企业和农业科研机构缺乏合作的情况下,出现了科研机构有创新专利成果但缺乏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农业企业需要新技术生产新设备,但却陷入没有创新成果应用的困境。这种困境也是由我国目前生产、教育和科研三部门的联系缺失造成的,这种机制的缺乏使我国农业科研成果和产品经营的两个方面各自具有较为完整的系统,但在两个方面结合上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
当前我国的科研政策虽已有进步,但还存在协作能力差和发展不全面的问题。政府在创新中的应有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政府干预过多,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这对于农业整体的发展效果有一定的削弱。在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和分配上,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由此便造成各方利益的不均衡,不利于其实施。财政激励对农业技术创新刺激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主管部门由于多个部门各司其职,又相互掣肘,缺少协同性,创新活动激励的整体协调不够。
激励农业科技创新,首先是要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指标,既要关注单位的整体成果,又要注重对于每个成员贡献值的评估,这样可以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如果仅仅关注单位的整体成果,会助长个别成员的惰性,不利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在界定成员的绩效之后,需制定奖励措施,其中较为有效的是有形的物质奖励,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它经常代表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能力、贡献和以后的上升空间,良好的物质基础可以更好地吸引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5]。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取代固定工资制度,在保证以基本的福利吸引人才的前提下,激励人才主动地进行创新活动。
要促进自主创新的发展,首先要建立自主创新的文化软环境,产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它不同于强制的命令,具有特有的优势,可以形成创新的凝聚力,正面地文化氛围可以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其次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理念,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特有的培养体系,了解农业科技人才的'职业意愿和专长,尽可能做到优势人才处在其优势部门上,进一步保证农业人才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更大的发挥自身作用。再者除了对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还要注重对农业企业创新的培养,对于开发出新型使用科技产品的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产生正向的激励效果。最后要积极引进人才,处理好自由人才培养和外来高技术人员的关系,构建良好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积极作用。
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的发展应平衡其中各方的利益,“产”就是企业往往希望获得更高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学”指的是高等院校,它所希望的是建立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提升院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研”指的是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诉求主要就是获得更多科研成果奖励。因此如果要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首先就要根据各方的最大诉求,平衡各方的利益。鼓励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对于合作紧密并取得成效的各部门进行物质和名誉奖励,发挥政府的激励职能,鼓励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构建[6]。
要注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法律建设,适当出台激励政策,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要建立完备的企业创新优惠政策和拓宽企业创新的资金渠道。在该体系完善的过程中,要重视农民发挥的作用。因为政策的颁布具有长效性,可以起到长期性的指引作用,所以用优惠政策来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十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农业大国的基础产业,担负着长期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其数量、质量和位置都直接制约农业生产。但自然界中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近些年,尽管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出现“三少”,即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并且减少趋势日趋加速,最终对农业生产用地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因此,未来农业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径,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农业资源的约束。
二、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2]社会性,通常是指那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基本特征,如利他性、服从性等。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是指农业科技和农业本身一样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社会功能。[3]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请记住我站域名/]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政府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粮食安全和增产增收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始终将“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工程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米袋子”实行省长负责制。由于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产量创新高达到11424亿斤。[4]但面临新挑战:从国内看,主要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
一方面,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保持刚性增长。人口数量增长、农民进城务工增多、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粮、油、肉的年消费量分别达5.5亿吨、2400万吨、8000万吨左右,并以粮食每年250万吨、植物油100万吨、肉200万吨的速度继续增长。[5]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受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波动大,稳产增产难度也大大增加。从国际看,国际市场无法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一是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比屡创新低,粮食供给紧张状况难以缓解。二是世界主要产粮国强化了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影响,特别是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粮食主产国颁布了粮食出口禁令,给我国粮食供给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无粮不稳”,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业,政府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排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三、农业科技的公共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
财政是政府施政的基本物质手段。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决定财政承担主要责任,主要原因是:第一,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性。农业生产的重要特征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的自身繁殖功能进行的生产。那么,当此类技术被提供,并不会因为增加农业技术的使用而增加其他使用者的使用成本,从而很难为其提供者或拥有者带来收益。
这就使得农业技术产生的利益与其高成本不对称。一项农业技术的研发,需要科研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研发活动存在着有可能失败的风险。因此,对于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个人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此类技术。第二,农业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农业生产主要是在露天大田进行,一切生产过程和技术要领都是公开的,很难对农业技术进行保密,阻止农民相互学习利用新技术。
即使有明确私人产权的专有性农业技术,也很难排他。如农业技术专利权,由于专利技术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必须公开,这就为其他企业免费获取信息进行模仿提供机会。此外,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容易产生“谷贱伤农”,使得部分农民认为采用新技术产品供应量增加自己收益反而可能降低,进而抑制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因此,财政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保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重构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
我国农业科技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不尽完善,科研管理多元化,致使横向管理缺乏协调,纵向管理信息不畅,科技投入浪费严重。因此,应对现有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事权,按照事权与财力统一的原则,划分财力,从而确保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集中管理、使用。首先,打破现行单一按行政区划实施分级管理的模式,改按农业区域性特点和行政区划相结合划分农业生产区域。其次,农业部设立农业研究服务局,并在各个农业生产区域设置由其直接领导的科研服务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再根据本区特点下设不同数量和规模的试验站、示范点或研究所。侧重于基础研究,探索新知识或解决长期性、全国性重大战略问题。再次,设立农业部推广局,负责指导各省制定和执行推广计划,协调各省间的合作交流,不直接从事具体的农技推广工作。
我国农业科技长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991—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一直低于1%(笔者根据20《中国统计年鉴》计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并与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标准具有可比性,我国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
由于财政支农支出的统计口径尚未完全确定,—只公布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细化了农林水事务支出项目。在此,将20农业支出中的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占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视为原农业科技支出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有关数据计算,该占比为7.19%。比例虽有大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缺口较大,在以后多年内财政应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支出。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支出总量。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经常性收入,20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比上年增加16509.52亿元,同比增长22.6%。[6]以此为标准,各级财政在确保持续加大用于“三农”支出前提下,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支出,保障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另一方面,在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合理分配资金,保障农业科技支出结构合理。农业科技支出主要用于研究开发、推广服务和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因此,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兼顾研发、推广、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予以统筹安排。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但还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农业科研主要依靠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立项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项目经过评审就算完成了,后续的推广应用没有受到重视。“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7]推广度仅有25%,[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更多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度,财政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支出,建设公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那些公益性的技术推广。
目前急需利用现有推广资源,即各类农业院校,让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核心力量。各类农业院校教师身兼教学、研究和推广三任,既能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农业生产者,又能在推广中进一步完善其研究成果,了解农民的需要并从中筛选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使教育、科研、推广相互促进、互相协调,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
可喜的是205月27日农业部和教育部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等八所高校及开展相关工作的协议》,农业高校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已引起有关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另据《中国青年报》年2月29日报道,科技部将联合教育部鼓励高校农科教授走出校园,“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以保证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随着财政对农业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的形成,做好监管工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资金的规范管理、高效使用。首先,科学立项。项目选择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社会效益优先与兼顾经济效益、专家评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确保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杜绝重复立项。
从源头上为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效益打好基础。其次,全程监管。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0年左右。这就使得一些项目的资金被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出现,导致农业科技资金的支出效益低下。因此,对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的资金使用实施全程动态监管,确保农业科技支出的高效利用。当立项资金投入后,从项目的研发、成果转化直至推广应用每个环节均规定各自监督的重点,确保实现其预订的目标。进入推广应用阶段,一定时期后对项目实施后评估,为后续管理提供经验或教训。
(五)完善相关法律,保证农业科技支出的稳定增长。
发达国家农业财政政策目标及其措施,一般都是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的,并且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修订。如美国、欧盟、日本等都依据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动而不断调整农业法,先后制定颁布了各个时期的农业法。在我国,1993年7月颁布并实行《农业法》,至今近,只有予以修订一次。总体来看农业立法还很薄弱,更多的涉农规定是以文件、条例等形式发布,随意性强,缺乏稳定性、可操作性。对于农业科技,《农业法》第七章有8条相应内容,但针对农业科技投入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均没有规定。因此,我国应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修订现行《农业法》,建立完备的农业法规体系。将具有战略意义的涉农规定内化为法律法规,针对农业科技支出,将各级政府支出职责、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支出的项目、金额、使用原则、资金来源等纳入法律规范,用立法形式在制度源头上保持其稳定性。
(六)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是理想状态。因此,在农业科技投入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业科技的创新。比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有能力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视为公益性捐赠,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十四
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了解。欢迎阅读科技市场研究报告,本文主要讲的是科技市场的牛鞭效应陷阱及风险控制。
一个科技公司开发了一种测试用电子设备,面对专业市场,销量不大,因此产量也属于小规模。前些日子前来询价、要求购买的人突然大增,难道市场终于被“培育”出来了?公司上下都很高兴,与许多客户达成了供销意向,甚至收了一些预定金,并开始批量采购原材料,准备扩大生产。可是热卖了两天后,市场需求又突然降下温来。原先急切需求的,不再热心;一些买了设备的人甚至回来询问退货的事宜。
公司市场总监感到很困惑,和笔者聊起这件事,笔者对这件事的分析是:牛鞭效应在作怪。
牛鞭效应是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的一个著名问题,也称需求偏差加速放大原理,由美国haullee教授提出。描述了供应链上由于各节点企业只根据相邻节点企业的需求信息决定自己的采购计划和库存,并据以进行生产,导致需求信息的偏差被逐级放大。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形成牛鞭效应的因素主要有:需求预测程序、配额供给、批量订货和价格波动。对于成熟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控制可以借助于全流程的统一决策、erp系统、既定的数学模型。而对于非成熟的供应链,例如创新频出,供需提供者和供需关系缺乏稳定性的市场,例如科技市场,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笔者认为与市场结构有莫大的关系。
当市场不成熟,市场信息不透明的时候,一些市场个体基于自身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担任代理商,并获得丰厚的超额利润。成功的代理商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更多的市场个体会产生强烈的代理倾向。整个市场形成一种由代理商推动,甚至主导的市场结构。当客户对某种产品提出需求,由于代理有利可图,得到信息的市场个体都希望藉由代理获利,便四处寻购,使得市场上对该产品的需求被成倍数地放大,真正的厂家以为需求旺盛,扩大生产,结果却只能卖出满足最终需求的数目的产品。
牛鞭效应从根本层面上决定于上面所说的市场成熟度,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技术层面上则决定于独立市场个体平均会发出多少寻购信息,以及那些被寻购的个体中具有代理倾向的占多大比例。一般来讲,从采购者操作习惯和采购者的耐心来讲,市场个体平均发出的求购信息数基本固定,代理倾向则与市场结构有关。
如果采用一种忽略交叉寻购的简单模型,则总需求随寻购链条的增长呈指数增长。随着寻购链条长度增加,新加入寻购者所能允诺的利润空间逐渐减少,链尾市场个体的代理倾向减弱,进一步寻购停止。
牛鞭效应对需求的放大作用的存在,导致企业对真正市场需求产生错误判断,形成需求引致的泡沫,迅速膨胀,迅速破灭。
这种牛鞭效应在中国的it产业界经常可以见到,例如中关村的相互轧货,当年的webmail技术市场和网站管理系统产品市场,如今的各种防火墙技术市场、sns、blog网站系统市场,以及各类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市场等等,众多行业都存在着需求被放大的现象。
如果给一些空手套白狼的“高科技企业”打电话询问一些与他们主营无关的项目,往往得到信誓旦旦的确定“没问题,我们能提供”,而放下电话,那边一般就会立刻发动各种关系进一步寻购刚刚听说的需求,并寄希望于加些利润倒卖过来。求购链不断增长,生产商就会收到暴涨的需求信息。这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家公司的遭遇。
用户需求是直接需求还是引致需求?后者市场比前者更复杂,使企业更不容易识别潜在的牛鞭效应风险,同时,后者往往更易刺激市场的代理倾向,因而具有更大的牛鞭效应风险。比如手机直接卖给最终用户,属于直接需求,一般有其固定需求量或平稳的增长,企业容易判断市场需求变化的合理性;而一种手机故障检测仪卖给手机维修商,属于引致需求,其需求量既取决于手机维修市场的增长,也取决于维修商对维修市场的判断,企业不容易判断市场变动的合理性,面对牛鞭效应,企业更容易作出错误决策。
市场需求是长期需求还是短期需求?短期需求比长期需求市场更不透明,也更不稳定,风险也更高。市场对于技术成熟的c++的程序员的需求是一种长期需求,而对某一种特定软件的使用者则是一种相对短期需求,在一些媒体的错误鼓噪下,仿佛对该特点软件人才的需求突然变得极大,各地纷纷上马相应培训班,需求信息被进一步放大,大量的学员学成之后才发现浪潮已过,工作难找。
市场结构与市场成熟度也需要精细的考察。相比较而言,市场经济建设早的地区,市场结构经过磨练整顿,渐趋合理,市场心态也比较稳重,比如我国深圳、浙江制造业发达,经济有明确的总体定位,市场内有完善的分工,长期的商业文化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实力的增长,业务的深化;而如北京、西部城市等地则由于传统思维和市场冲击的共同影响,许多行业心气浮躁,代理之风盛行,很容易形成诱发牛鞭效应风险大的市场结构。
应对牛鞭效应风险,还需要选择正确的应对风险的策略。面对风险一般有四种策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承担风险。
回避风险则指在判断确切的前提下,放弃火中取栗的高风险项目,暂缓扩大生产,避免遭受牛鞭效应风险的伤害。
转移风险则可以采用便利的退货。
合同。
和详细严谨的预付款销售合同分别将牛鞭效应的风险转移给上级供应商和以代理为目的的客户。
减轻风险指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或弥补风险后果。比如选择经过长期考察可信任的客户,或为产品找到别的备选用途和市场。
承担风险则要求生产商对所从事的产业风险有灵敏判断,做好应对突发风险的准备工作,在经营中消减风险造成的危害。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十五
1.1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多元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职能履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机制上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充分保障。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每年开办60所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兴趣和应用水平逐步增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固定项目的形式开展院区科技合作,通过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5条主线,实现了区域农业产业资源与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进行高效结合,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双提升。
1.2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量体裁衣、研产对接、示范带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使一批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以及工厂化、省力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一批适用品种、功能性品种和自育品种不断落地推广。每年培育700户科技示范户和近2000户农民田间学校学员,辐射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全覆盖。
1.3本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兴区现有农技推广人员5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72人。服务于“最后一公里”的375名村级全科农技员中,356人通过国家三级农业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鉴定。每年培养500名农村实用人才,目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6796名,人才的年龄结构和类型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趋于一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影响转化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部分农业科技成果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作为支撑,在土地和资金方面投入大,对承担能力薄弱的分散生产的农户适用性较差[1]。宣传推广力度制约着应用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晓率。农业科技成果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应用主体对成果的选择。
科技研究的论文篇十六
技术开发(委托)合同委托方(甲方):________________住所地: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电子信箱:__________受托方(乙方):________________住所地: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_________项目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通讯地址: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电子信箱:_________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研究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并支付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乙方接受委托并进行此项研究开发工作。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本合同研究开发项目的要求如下:
1.技术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技术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技术方法和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乙方应在本合同生效后向甲方提交研究开发计划。研究开发计划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三条乙方应按下列进度完成研究开发工作:___。
第四条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及协作事项如下:
1.技术资料清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供时间和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协作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合同履行完毕后,上述技术资料按以下方式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甲方应按以下方式支付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
1.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总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
2.研究开发经费由甲方_________(一次、分期或提成)支付乙方。具体支付方式和时间如下:
3.双方确定,甲方以实施研究开发成果所产生的利益提成支付乙方的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的,乙方有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查阅甲方有关的会计帐目。
第六条本合同的研究开发经费由乙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使用。甲方有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检查乙方进行研究开发工作和使用研究开发经费的情况,但不得妨碍乙方的正常工作。
第七条本合同的变更必须由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方可以向另一方提出变更合同权利与义务的请求,另一方应当在予以答复;逾期未予答复,视为同意。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条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本合同项目部分或全部研究开发工作转让。
第三人承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可以转让研究开发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