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模板17篇)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机会,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竞争力。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欢笑。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我国的一些中小型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不断消失的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在中小型制造企业中,企业各项管理措施相对而言不够规范和成熟,产品库存占据了企业流动资产的大部分,但是企业仍旧没有意识到完善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中小型制造企业在库存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库存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企业根据外界对产品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以及控制企业的库存管理。库存管理主要包括原材料和产品两大部分,原材料的管理是保证生产持续正常的进行的有力支撑,而产品的管理则是销售的保证,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源泉。由此可见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应该更加重视库存管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库存从简单意义上来讲就是企业储存的各项资源的总和,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以及其他的都属于库存的范围。这些资源是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能够有效的维持企业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库存管理的重要工作就是进行库存的控制,花费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利润。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小制造企业应该重视库存管理,充分发挥库存管理在企业的重大作用。在一般的中小制造企业中,流动资产占据了企业总资产的大部分,而库存则是流动资产的主要部分,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获取更好的收益。库存数量过多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而将库存尽快的销售出去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直接来源,因此库存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以及其他各项财务指标。
企业的库存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的物流,库存也是连接物流与其他各个环节的桥梁。在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之间需要运用不同的运输方式,企业的储存情况是沟通这些环节的重要依据。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的库存影响着物流活动的进行。
2、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法不得当。
很多企业在原材料和产成品等资源的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大多企业认为材料入库就是库存管理工作完成了,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损耗和损坏,在进行盘点的时候数据和实际数量不符,在管理上的不清不楚严重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没有进行有效的库存管理。而在另一方面,企业的仓库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人员管理上没有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一旦出现问题难以找出主要负责人,没有一定的奖励制度也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管理技术水平较低。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些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相对而言传统工业的发展有些滞后。对于我国的一些中小制造企业来说,面临着发展道路上更大的挑战,这些企业的各项技术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在管理方面。在库存管理上,很多企业仍旧还是人工管理,导致信息采集的不及时和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错误,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1、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机制。
中小自造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小、发展资金相对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符合需求的库存管理机制。企业可以选择引进先进的库存管理软件,例如用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将库存管理与企业各个环节有效的联系起来,同时在库存管理系统内部之间能够更加有效的完成管理工作,而且能够及时的传递企业的各项信息,这是解决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
2、对存货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控制。
存货是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有力支撑,因此加强对存货的分析和控制是加强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环节。定期的对存货进行调查,根据具体的储存情况制定恰当的生产和销售方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可以对存货进行合理的分类,存货的abc分类控制法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在企业的库存管理中,针对不同产品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比重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清主次实施有效的管理。
为了全面的加强中小制造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首先管理者必须重视库存管理工作,意识到库存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其次作为库存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库存管理意识,企业应该对工作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性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实行明确的分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积极性,全面的完善库存管理工作。
四、结论。
近些年我国的中小制造企业在发展上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从源头抓起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库存管理一直是中小制造企业不够重视的问题,但是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针对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库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扫平一定的障碍。(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宏盛成美工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二
第一条为加强业务票据管理,规范收费行为,根据《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票据管理办法》,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票据包括本局(含所属各处、室、中心,下同)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工本费收据、行政事业单位结算凭证、税务发票等用于劳动保障和各类行政事业性往来的所有票据。
第三条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外,票据的领购、领用、保管及核销适用本制度。
第四条财务基金管理中心是本局票据管理的职能部门。财务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社会保险类和解困(再就业)资金所需票据的领购、领用、管理和票据使用的监督检查,其它各类票据和管理工作由计划财务股具体负责。票据管理工作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本局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资金)征收、罚没收入、往来结算等均需使用财政、税务部门规定的票据。
第六条本局所需票据统一由票据管理部门向省厅、财政、税务部门办理领购或申请手续。上级统一制发的票据,各单位领回后,应及时全部送交票据管理部门集中管理。
第七条实行票据领购、领用登记制度。票据管理部门对统一领购、印制接收的票据必须规范登记,明确专人保管;对所有领用的票据必须按规定要求逐一登记,各单位应及时办理票据领用、核对、缴验、装订等手续,定期报告票据的领用、保管、结存等情况。
领用、缴验票据时,应当检查是否有缺页、漏号、重号等情况。使用票据时,填写必须内容完整、字迹工整、印章齐全。如发生填写错误,应重新开据,错票应加盖作废戳记,并保存其各联备查,不得涂改、挖补、撕毁;如发生票据丢失情况,责任人应立即报告,由责任单位及时声明作废,并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经本局票据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税务部门处理。
第八条实行非现金结算制度。本局与各单位及服务对象发生的所有收支业务,均通过规定的金融部门或其设在大厅的办事机构办理,工作人员不得经手现金收支。确需登门收取的,应经部门负责人同意,所收现金必须及时到规定的金融部门解交。
第九条票据使用实行定期核对制度。票据领用单位(人)每月至少一次与对应帐务的财务管理人员核对票据使用份数、发票金额及收支凭证;社会保险基金专用票据实行每日对帐管理办法。核对无票存根联逐据签字(盖章)备查;发现差错,应及时查明原因,确保收入足额到帐。
票据使用完毕后,领用单位应及时到票据管理单位缴验。管理人员查对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当面记载缴验记录。
第十条本局各种票据不得转让、借用、代开或买卖。
第十一条保管期满的票据存根和已作废或不用的票据由票据管理部门填制《江苏省行政事业收费凭证销毁申报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集中销毁。
第十二条票据管理、领用单位负责人应依据职能,认真督查,确保票据规范管理、运用。违反本制度并造成不良后果的,由纪检监察机构严肃查处。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xxxx年xx月xx日起施行。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三
几乎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库存,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半成品到产成品,从生产到销售。为获得市场份额、维持客户服务水平,供应链成员企业,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库存。根据库存在供应链中不同环节表现形式大致可分为生产库存、循环库存、安全库存、季节性库存、促销库存和投机性库存等。
供应链库存管理同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他们之间既有相互关联部分,又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库存管理方法,如abc库存管理法、cva库存管理以及一些订货方法,在供应链库存管理具体应用中依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供应链库存管理同传统库存相比具有明显特征,如管理集成化,供应链库存管理将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的库存看成一个整体统一管理,而且将库存与物流、生产、销售等相结合进行管理;资源范围扩大化,供应链库存管理将链中所有节点企业资源看作一个整体,资源管理的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外部,从而使供应链内资源得到统一规划充分利用;企业间关系伙伴化,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因此供应链中主体企业间为了实现最终客户利益,企业间关系得到加强,供应链中各主体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共同致力于降低库存整体水平。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四
对企业存货管理的研究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存货利用程度的好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极大,良好的存货管理不仅有助于防止存货业务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还能使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低成本战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浙江省平湖市的中小企业为调研对象,探讨了目前中小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对销售、生产等方面极为重视,但是存货管理的问题却往往被公司管理层所忽视。存货成本过大、账实不符在这些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无一套完整、健全的管理制度,由此可看出,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研究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调研情况分析。
(一)选择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数量分析。
本次调查总计向平湖市不同企业的工作人员发放及回收问卷102份,涉及到的行业有服装、光机电、箱包、童车等。其中服装、纺织、光机电、箱包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这是因为这几个产业是平湖市的特色产业,本身数量比较多,另外也比较有代表性。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人员主要是普通员工和部门主管,并且大多数是财务部门的人员,希望通过他们填写问卷的情况,获取第一手的资料,真实反映平湖市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情况,为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和思路。
经过前述的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我们深入了解了平湖市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1.企业存货管理部门基本情况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企业直接参与存货管理的人数在1~2人,3~4人,占了六成以上,并且这些人也大多兼职着其他方面的工作。因此,供产销关键环节缺乏市场的预测和有效的监控,往往都是一人说了算,甚至由一人负责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和办理出入库手续等全过程。不相容职权没能相互分离,而存货的收入、发出、结存又缺乏真实记录,所以容易导致营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其次,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工作大多停留在货物出库表单处理、货物盘点、货物入库表单处理这些基本的工作,但是像库存管理考核、库存水平控制、采购量预测这些控制方面的工作是非常缺乏的。
2.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存货管理制度,账实不符问题严重。对于企业存货管理制度,根据调查结果来看,67%的人选择了“有存货管理制度,但不够完善”,8%没有相关的制度。所以中小企业在存货的采购,储存,发出等环节会存在很多问题。
(1)采购环节,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规范的采购计划,而是根据订单量的大小,临时发出采购需求的,或者是由需求单位申请,然后去采购,像这样分批采购,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企业生产部门急需存货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可能导致企业买到次品,从而带来经济损失。如果没有周密科学的存货采购计划,导致的结果不是存货积压就是产能不足。
(2)存货的储存盘点环节,中小企业在进行存货盘点时往往不按照相应的'盘点流程进行。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存货盘点后发现存货丢失,直接把损失存货直接归属于非正常损失,给内部人员暗箱操作提供空间。此外,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认真的进行存货的实地盘存,使得存货账实不符,账面库存失去实际意义,部分企业对于盘存的组织实施、盘存差异的处理也不符合要求,使得盘查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43%的企业对于盘盈盘亏是报批后入账的。另外的57%处理得并不规范。
(3)存货的计量,很多中小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处理账务不规范,忽视了企业长远发展,中小企业往往在材料领用的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上不太真实规范,人为因素较多,对于发出的存货,中小企业的存货计价存在随意性的特点。不规范的计量方法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让报表使用者没有办法正确的了解企业实现的利润与发生的亏损情况。
3.中小企业较少采用存货规划与控制方法。从调查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对于诸如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式、存货归口分级控制、abc分类管理、适时制(jit)模式这些存货管理模式的运用是非常有限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相关人才以及自身资源的缺乏。而没有存货的规划与控制,就难有存货最优水平的保持。
(三)中小企业存货数据指标分析。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企业的存货变现速度,衡量企业的销售能力以及存货是否过量。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说明存货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营运资金占用在存货上的金额较少,反之,存货周转率过低,常常是库存管理不力,销售状况不好,造成存货积压。但也不能通过该指标绝对地分析企业的存货管理情况,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表是对平湖市13家服装企业存货方面的数据指标统计。
表1平湖市13家服装企业20存货指标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同样是服装企业,但是存货周转率的差别非常的大,最大的一家达到70.39,存货周转的速度极快,而最小的一家只有0.97,平均372.99天存货才周转一次。由以往的统计来看,服装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往往是在2至3这样一个水平,而这次样本企业中好几个是在6~10这样一个水平,仿佛是在一个不错的水平,并且大多数企业的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也是在一个非常正常的水平。但是从前面的调查来看,这些企业的存货管理现实状况并不是很好,这一方面可能是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经过后来进一步调查发现,更实际的原因是平湖市的服装企业很多都是从事代加工业务,所以每年末的存货数量会比较的少,从而我们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存货周转率指标。另外也可以看到表格中前几个企业的存货周转率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还是太低了,亟需加强管理来提高存货周转速度。
二、解决方法和对策。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要想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需要改善存货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通过对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中小企业的存货管理。
(一)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存货管理工作的基础。中小企业应当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存货采购、消耗、销售环节,建立供应、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对信誉、资质等级管理。划分存货的采购权、验收权和保管权,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实物盘点,使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切实维护中小企业自身的利益。
(二)运用经济批量模型进行合理的存货规划。
存货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怎样采购存货?进行有效的存货规划对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合理控制资金占用水平、降低营运资本具有重要意义。经济订货批量(eoq),是指一定时期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总和最低的采购批量。由于订货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二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其目标是确定使订货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之和最低的订货批量即eoq,来控制采购的存货数量。
eoq模式具有简便易用性,对现行存货管理系统也不需要做大的改动。eoq模式还具有灵活性,即便根据不太可靠的成本数据来计算,也能令存货管理者进入大致正确的范围。
(三)实现存货管理网络信息化,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普遍采用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但在库房管理软件及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和配置相对滞后。企业要加快存货周转速度、降低库存水平、增强整个供应链上存货等信息共享,就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它是完成这些目标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内外交流的主要方式。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流程特点,使用合适的库存管理软件,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使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公司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高效整合及保证存货的核算及时、准确和完整,从而提高公司的存货管理效率。
(四)制定合理的存货管理目标,建立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制定合理的存货管理目标应从战略出发,中小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规模确定库存政策与库存水平,根据营销战略确定赊销政策与赊销水平。将存货管理业绩纳入对相关岗位的绩效考核,通过业绩考核对相应的行为提供激励与约束政策,从而提高存货管理水平。考核的指标可以包括:销售目标完成率、完工产品合格率、存货周转率、库存水平等。定期深入到存货管理部门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开展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薪酬水平、职务升降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荆新.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07~313。
[2]李泊.浅析企业存货管理[j].企业经济.(10):77~79。
[4]吴敏红.浅谈企业存货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71~72。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五
摘要: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描述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特征及与传统库存管理的区别;描述分析了目前流行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jit库存管理策略、vmi库存管理策略、jmi库存管理策略、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并描述了各自在库存管理过程的优缺点。
0引言。
自供应链管理理念出现至今,供应链库存管理一直是管理的焦点之一。一方面由于库存管理本身对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关研究报告显示库存费用将占库存产品的20%-40%,库存成本降低将会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库存管理本身特殊性,供应链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它是由无数个具有四“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特征的企业主体构成,那么如何实现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并取得供应链竞争优势,成为历来管理学者及企业家的最大困惑。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六
基层是国家下设至街道、社区等基础的相关组织,需要对基层民众的生活与工作等方面积极为群众服务,与基层民众联系紧密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的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同时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国家为此专门划拨了专项经费来推进基层组织不断发展来更好地服务广大基层人民。但是在实际的专项经费管理及相关的使用中还存在不足,导致经费无法有效地使用在推进基层组织发展和积极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等方面,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和基层组织声誉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基层的专项经费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能够有效地应用在基层组织的发展和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工作当中。
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不足。
基层的专项经费的国家划拨给基层组织来完成相关基层活动的专门经费,具有特殊性和强烈的目标性,但是由于基层的领导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和财务意识相对欠缺,没有能够意识这部分经费的使用专项性,以及专项经费在基层服务事业当中专款专用的严格性,仅仅把这部分经费作为普通经费使用,在其他经费使用完出现经费不足的时候经常出现挪用的现象,多被使用在基层组织的日常开支当中,没有体现专项性的特点,导致在实际需要使用时经费不足,阻碍了基层的相关工作开展。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层的专项经费包含财政扶贫经费、财政基本建设经费以及社会保障金等多种类型,在实际的管理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特点来进行分别管理。但是在基层单位的实际管理中,缺乏统一而详细的管理标准,对于专项经费的管理主要由单位领导和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共同协商进行管理,存在人为管理不够科学严谨的不足。同时由于相应制度的缺失,对专项资金内的各个类别没有进行分别管理,经常出现专项资金内部挪用导致部门项目无法正常开展的局面。其次由于单位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对于划拨的专项经费没有专门的资金流向记录、使用项目申报及项目效益评估等管理,只是简单地划拨资金但没有确保资金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资金使用不规范。
基层的专项资金自然是使用在与基层工作有关的地方,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审批制度,所以对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以及具体用途不够明确。对于申报的资金使用项目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其中资金使用不规范的地方没有能够发现并改正,造成了专项资金的随意浪费。同时在项目申报之后获得相应的资金,很多时候没有严格按照项目预案中规定的资金使用方案进行,使用资金没有按照原来的范围和用途进行,甚至在资金使用完之后可以再次申领造成更大的浪费。在项目使用中没有明确的记录,造成资金使用不明的管理漏洞。
(四)缺乏监督和处罚机制在实际的基层专项经费管理当中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导致经费的使用流程不规范,需要使用时只要征求单位领导的认可便可以申请经费,但是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和使用的效果不明确,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更容易出现经费滥用的现象。同时对经费的滥用甚至是盗用现象也十分严重,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处罚机制,对相关的资金使用和管理缺乏约束力,资金使用者缺乏敬畏意识加上违反相关规定需要付出的代价较小,导致违反纪律的'现象经常发生。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平时的工作看到相应的违规现象,但是没有看到相应的监督和处罚举措,容易损伤群众对基层单位的信任和配合工作的积极性。
三、提高经费使用的规范性。
(一)提高管理意识。
由于基层单位的领导人员和相关财务人员的相关资金的意识与实际工作不匹配,很多与基层专项经费有关的决策都是通过领导人员自身决定,导致决策的不够科学甚至是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的问题,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提高领导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来入手。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意识,应该通过相关的培训来集中讲述与基层专项经费有关的知识以及相关问题,为其树立一个基本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工作范例,引导正常有效管理及使用相关经费。其次对于相关专业财务人员的不足可以通过招聘高素质的人才来解决,成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部门,提高资金管理意识及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
(二)完善管理制度。
现在国家没有统一对基层专项经费设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对于基层单位中对基层专项经费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单位中简单管理,在实际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漏洞导致经费使用不规范的浪费或者是盗用的违法现象,因此必须完善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制定完整的管理来对相关资金的来源、数额及使用领域进行管理,并需要划分成不同的部分来进行管理,避免其中混乱使用而造成的资金浪费。其次对于专项费用的使用也需要进行合理地管理,对于资金的使用流程包括使用的申请、资金使用的明细以及使用效果等有明确的记录,并设立管理和使用责任人来明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不能仅仅依靠以前的领导人员和财务人员决策,更需要通过整个单位商讨以及基层群众意见和建议来制定,保证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规范资金使用。
由于实际工作中对于专项资金使用的范围和用途不明确,以及基层单位对相关管理审批的不严格,容易产生资金申请后滥用资金在不合理的地方既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首先在资金申请申报时,对于其中具体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考察,并将申报的工作在基层群众中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当群众能够认可相关工作时通过相应申请,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在群众身上达到造福群众的目的。其次对于已经申领的项目,定期将工作的进展以及相应的情况进行检查清算,保证专项资金使用在合理的地方并能够确保使用的效果,并在相关工作完成后统计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考察工作的效果,确保专项资金实实在在发挥作用。
(四)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在实际的基层专项经费使用当中存在很多不合理与不规范的现象,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处罚机制,导致这些现象没有及时解决同时一直造成资源浪费和工作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需要对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监督以及违规现象的处罚。首先需要制定具体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细则,成立专门的监管和处罚部门,对以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规范,同时设立监管机制来对管理和使用的过程进行监督,如果发展不合理的现象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其次对于资金使用违规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通过严肃的处罚来惊醒违规人员以及加强其他工作人员遵守相关规定的意识,避免因为随意的工作态度而表现出不好的工作行为。仅仅依靠单位自身来监督有时候不够完善,因此可以通过将相关工作公开透明化加上基层群众的共同监督,使基层工作更好地完成更好地服务人民。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有一社区委员会长期存在对基层专项经费使用混乱的问题,在2015年8月的上级部门检查当中发现相关问题并提要求整改。该单位在此次检查后对以往的经费使用混乱问题进行了反思,成立了经费管理小组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此之后将专项经费有关的工作进行公示,加强了群众监督与自我监督并受到群众好评,实现了专项经费的合理使用。
四、结语。
基层单位是直接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部门,因此国家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重视,划拨基层专项经费支撑相关工作开展来更好地服务群众。基层单位需要不断修正实际工作中对基层专项资金的使用不合理,规范对资金的管理方式,确保专项资金在基层工作中能够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推动基层单位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欧德芳.浅谈基层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2]杨毅.公务事业经费规范化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
[3]康卫国.高效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七
摘要: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利润的追求,而如何有效地降低库存商品的量,又不影响商品的销售,是个难题。本文拟对目前企业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利润的追求,而如何在不影响商品的销售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库存商品的量,又需要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波动,保证原材料的供给。这是目前企业库存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战略。本文拟对目前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学会词汇对库存的定义是:“以支持生产、维护、操作和客户服务为目的而存储的各种物料,包括原材料和在制品、维修件和生产消耗、成品和备件等”。库存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分为原材料库存、半成品库存和产品库存,这是按照产品是否成型划分的;分为普通库存和贵重库存,这是按照库存的价值划分;分为相关需求库存和独立需求库存,这是按照库存的需求划分;分为储备库存、在途库存、周转库存和安全库存,这是按照库存的用处划分的。库存管理的主要意义有:一是稳定生产,许多原材料的进货和必需品的采购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不能提前准备到位,会影响正常生产。二是平衡物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库存是十分重要的平衡器。采购时需要考虑的库存量和资金情况;生产时对原材料的使用也会考虑到库存情况;销售时也会根据库存商品情况使用相应的营销策略。三是平衡资金的使用并最终节约资金使用。库存是占用企业流通资金的主要部门,如果库存部门占用资金过多,会对企业整体的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能够强化库存的管理,平衡库存量,平衡资金使用,完全能够起到帮助企业节约资金的作用。
(1)库存管理过于简单化。一般企业都采取统一的库存管理,所需物品的需求与实际供应的情况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要动态地考虑到市场信息的变化对库存的影响。
(2)缺乏对库存需求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市场信息不明感。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需求、订货周期、运输、资金、价格和成本制约等方面。
(3)库存的浪费现象较多,主要有:库存占有流动资金的比例较大,导致成本占有量大;订货信息不及时导致生产准备成本增大;缺货信息不及时增加成本;包装、装卸、运输过程中的浪费增加成本。
(1)缺乏一套整体的科学的管理流程。一些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库存管理系统,流程、策略选择过于简单化,对缺货的预警就更不上了。
(2)缺乏库存管理信息的及时有效收集、分析、应对机制。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库存管理需要对上下游供应商和相关的市场信息及时了解,数据必须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要想库存既能够保证生产,又及时供应销售,还尽量避免浪费,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处理机制十分重要。
(3)不确定因素对库存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因素如需求、订货周期、运输、资金、价格等是随时变化的,现行的运行体系对不稳定因素的判断和反映仍然不够,其实从根本上讲,这也是缺乏有效信息处理机制的问题。
四、解决库存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目前可以参考的可供企业采用的现代化库存管理策略有很多:eoq库存管理(经济订货批量)、jit库存管理(justintime)、多品种联合采购法、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等。每一种策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企业选择库存策略时,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结合市场状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可以为大多数企业所用的方法有:
(1)对库存物品实施abc库存控制。这种控制策略时按照库存物资的价值进行划分,以价值作为参考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这种策略的优点是能做到重点突出,比如价值最高的物品(a类),在所有物品中可能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却应该着重管理,这属于重要资源,需要建立一整套盘点、检查、周转规律预测等管理手段,而且由于对资金的需求比较高,库存量不宜过高。一般物品(b类),采取日常的库存管理方法即可,c类的也可以粗放式管理,节约人员成本,提高整体库存管理的效率。
(2)采取不同的库存控制方法应对不同的情况。对于使用量相对稳定、采购货源也比较稳定的物品可以采取定量库存控制策略,严格控制该类物品的数量。根据消耗情况设定该物品的库存危险值,达到这一水平时立即安排补充库存。对于一些非重要行的具有独立需求特征的物品可以采取定期库存策略,设计稳定的定期库存控制模型,计算好标准周期后,按期进行库存补充。当然,这种方法也要注意在计算时不能忽视安全库存量的设定。
(3)做好库存管理信息分析。从基础的数据比如库存物品的具体名称、种类、数量、价格、进货时间、库存时间等各种角度入手,建立完整的库存信息数据库,既能有效管理和掌握库存情况,更重要是的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得出各种库存管理指标,对整个库存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为企业其他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
(4)重视库存成本的降低途径。库存是肯定存在的,但有些库存并不是急需的或者说是不常用的,如何降低这类物品的库存量也就能客观上降低库存的成本。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对在途库存和预留库存两个方面着手降低库存的成本。在途库存方面,主要可以从交货运输时间、运输方式、生产地的选址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交货运输时间上,要尽可能缩短,这是有效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不同运输工具或者说方式的价格和时间是不一样的,要科学计算物品运输的最佳成本方案,时间允许的情况选择价格较低的方式,时间紧物品价值贵重的物品则要更多地考虑快捷和安全性。总之,要从通盘考虑运输方式的选择。生产地的选址也十分重要,产地的拉近会加快供应的时间,极大地减少流通和库存的成本。
预留库存方面,要严格控制大批量订货的订单,必须结合自身生产和库存能力接受订单。库存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预留库存的情况,加强与企业内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企业客户之间的沟通,尽快消除因付款、客户项目延期等原因造成的预留库存积压,导致成本增加。
参考文献:
[1]李习文,李斌:《库存控制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赵启兰,刘宏志:《生产计划与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3]吕彬丽,高英,秦菊杰:《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管理模式之变迁》,企业管理,4月。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八
[摘要]库存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资金的流动、整体效率的高低、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旧的库存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新环境。所以企业纷纷借鉴新的管理方法、尝试新的库存管理模式。其中零库存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新方法。本文阐述了零库存的概念,它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并结合现行的理论与实际,归纳了几种企业可以借鉴的零库存管理模式。
[关键词]零库存成本效率信息。
一、零库存的概念。
零库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施准时制生产jit(justintime),在管理手段上采用了看板管理、单元化生产等技术,同时实现了拉式生产,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积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目标,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及资金的积压率,提高了对相关生产环节的管理效率。此后在国外,零库存不仅用于生产过程中,而且延伸到原材料供应、物流配送、产品销售等各个领域,成为企业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撒手锏”。所以“零库存”是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环节中在提高资本增值率、降低积压风险的前提下,商品以最少量的仓库储存形式存在,大部分处于周转状态的一种库存方式。
二、零库存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1.零库存降低了库存管理的成本。零库存的含义是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储存数量趋近于“零”,即不保持库存,因此可以免去仓库存货的一系列问题,如仓库建设、管理费用、存货维护、保管、装卸等问题。
2.零库存管理回避产品积压的风险。库存过多不仅会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也会引发因市场变化所导致产品积压的风险,对企业来说是有害无利的。
3.零库存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组织设计日益扁平化的今天,高效、快捷、灵活的组织设计对企业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当企业采用零库存管理时,在原有组织设计的基础上会减少库存环节,那么组织设计会更加简明,更有利于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
结合当前国内外企业所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的具体方法,得出主要的可行方法有以下几种:
1.委托保管方式:接受用户的委托,由受托方代存代管所有权属于用户的物资,从而使用户不再保有库存,甚至可不再保有保险储备库存,从而实现零库存。受托方收取一定数量的代管费用。
2.协作分包方式:主要是制造企业的一种产业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若干分包企业的柔性生产准时供应,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在许多发达国家,制造企业都是一家规模很大的主企业和数以百计的小型分包企业组成的一个金字塔形结构。主企业主要负责装配和产品开拓市场的指导,分包企业各自分包劳务、分包零部件制造、分包供应和分包销售。主企业的产品也分包给若干推销人或商店销售,可通过配额、随时供给等形式,以主企业集中的产品库存满足各分包者的销售,使分包者实现零库存。
3.轮动方式:也称同步方式,是在对系统进行周密设计前提下,使各个环节速率完全协调,从而根本取消甚至是工位之间暂时停滞的一种零库存、零储备形式。这种方式是在传送带式生产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延伸形成的一种使生产与材料供应同步进行,通过传送系统供应从而实现零库存的形式。
4.准时供应系统:准时方式不是采用类似传送带的轮动系统,而是依靠有效的衔接和计划达到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的协调,从而实现零库存。如果说轮动方式主要靠“硬件”的话,那么准时供应系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软件”。
5.看板方式:是准时方式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也称“传票卡制度”或“卡片制度”,是日本丰田公司首先采用的。在企业的各工序之间,或在企业之间,或在生产企业与供应者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由某一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逆生产流程方向,向上一环节指定供应,从而协调关系,做到准时同步。采用看板方式,有可能使供应库存实现零库存。
6.无库存储备:国家战略储备的物资,往往是重要物资,战略储备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有各种名义的战略储备。由于战略储备的重要,一般这种储备都保存在条件良好的仓库中,以防其损失,延长其保存年限。因而,实现零库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无库存的储备,是仍然保持储备,但不采取库存形式,以此达到零库存。
7.配送方式:这是一种综合运用上述若干方式,采取配送制度保证供应,从而实现零库存的一种管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将企业划分成若干个小部分,依据每个部分的特征,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再从宏观的角度考虑统一的调配,整体的管理,最终把企业不论是在内部还是在全局都达到高效而流畅的供-产-销一体化模式。
四、结论。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为了谋生与发展,便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零库存管理模式”这一高效而优秀的运作方式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或集团所采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并不是十分的完善,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诸如来自企业内部或外部的问题。这也是对“零库存管理模式”这一新生事物的考验。同时在现阶段的中国,采用这一管理模式的企业还很少,所以它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零库存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实施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也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导向之一,它必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的更新带来一次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顾基发等:库存控制管理[m].安徽: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九
摘要: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使得电子技术在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初始阶段的辅助作用,逐渐演变为现金企业间发挥竞争优势的舞台。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基于dbms的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如何为企业在信息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发挥支持作用的过程。
企业的管理系统的作用是利用人的主导作用,辅助以现代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通信网络以及办公设备等物质支持,进行的企业运营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传输以及维护,进而达到提高企业日常营运效率提高,战略决策水平的增强效果。根据上述企业管理系统的作用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模块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企业决策支持系统。
根据上述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述,我们不难发现,在该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的构建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支持系统。
该部分功能模块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数理统计作用于企业内收集到的经济数据,以经济学角度构造出的数学模型获得的数字结果验证经验所得的结论。利用数理统计以及计算机模块系统模型建立的综合,可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模步骤定为以下几步:
(1)企业统计决策理论的整理与陈述。
(2)决策理论的数学模型架构。
(3)决策计量的经济模型架构。
(4)获得数据。
(5)决策计量的经济模型参数估计。
(6)利用假设条件进行检验。
(7)进行预报或预测。
(8)实现模型控制以及模型制定方案的策略。
(二)财务信息系统。
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是以传统的会计管理为中心,以提高盈利、降低成本、发展生产为目的,对企业内运营的资金从组成到补偿,均要做出详细的预测、科学的计划、合理的控制和严格的监督,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是以科学合理的核算、监督配合资金控制来保证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根据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我们可以将财务信息模块的功能划分成若干个子模块,来实现对企业财务的科学管理:
(1)账务子模块:收集企业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会计单据,以会计法写入数据库的“账簿”部分,并在数据库内进行适当的分类及管理。
(2)财务情报模块:收集企业外部的情报,内容以政府部门、银行、资金市场等机构的资金源和投资机会,最终以文件形式汇总,实现企业的财务控制手段。
(3)财务计划模块:预存或重新生成企业的财务计划,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固定资金、收支计划等进行统一的编制控制。
(4)投资管理模块:对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决策以及投资项目进行数学分析以及客观评价,对投资项目进行适当的绩效考核,模拟项目的投资收益情况。
(5)会计核算模块:与账务模块相配合,核算企业的成本、收入和利润,并满足任意时刻打印审计报表的要求;财务系统模块主要关注的是对信息的分类整理以及查询功能的实现还有对资金投资的评价,因此,该系统模块需要注意的内容需要与经济学原理和国家政府机构的政策相关,所以,模块的判断标准需要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并且原则需要时常根据市场需求做相应调整。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内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人才的吸收、开发、利用等任务作出科学的计划和控制。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人与职位需求之间的调整,便于企业以最佳的组织分配形式将所有的人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该系统需要满足的功能要求包括:
(1)保证企业的劳动力数量以及专业人才充足,满足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发展要求。
(2)对现有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以及技能水平。
(3)配合员工个人的职业规划,做好单个岗位的员工考核、选拔和任用,以期充分发挥员工的才干。
(4)采取物质奖励或者思想教育等措施对员工进行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和维持。
(5)根据现代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合理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务关系,做好工资以及福利的发放任务。
(四)信息图表的设计。
上述的几种企业管理功能模块都需要最终能够直观的反应给领导人企业的各项经营信息,便于其作出经验性决策或者人事调整等,因此,信息图表的模块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图表的构建要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功能明确;流程图清楚、简洁、直观;格式简单,易懂、易填、易看;资料详尽;资料重复内容少;表格联数合理;表格流程合理;表格的体制数量恰当。图表的计算机管理,不仅是为了减少人力资源的负担,更是为了今后为企业做出各方面的决策做基础的备用数据整理。在一个企业内,尤其是图表管理的科学性和简易性,将能够从最细微处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高低。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将企业的运营、人才资源的发挥以及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等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它能够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系统,更反映了一个社会系统。这种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时时面临技术革新和市场、社会的环境变化提出的改革挑战。这种管理系统是一方系统性强、多学科交叉却又属于边缘性的研究领域,正是因为其复杂的组成结构和设计流程,需要企业以及系统开发人元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将其完善,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助燃剂。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
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山高云塞,石壁泉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山水诀》。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歧,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通途。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锁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迸。手亲笔砚之馀,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塔顶参天,不须见殿,似有似无,或上或下。芳堆土埠,半露檐廒;草舍芦亭,略呈樯柠。山分八面,石有三方。闲云切忌芝草样,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现二尺长。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一
1.1相关概念。
物业是以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形式存在的不动产,是指已建成并具有使用功能的各类供居住和非居住的屋宇以及与这些屋宇相配套的公用设施、市政、设备,如庭院、停车场、小区内非主干交通道路等。物业管理是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总之,物业管理是为物业业主和用户服务的,做好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对提升物业使用功能、延长使用寿命、完善物业环境和保值、增值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经营型的服务,与社区建设紧密相关,如:把物业管理与创建“安全小区”、“文明小区”、“卫生小区”进行有效结合,为业主和用户创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良好物业区域,从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统一。
物业管理基本的服务内容包括:房屋建筑主体的管理,如房屋基本情况的掌握、房屋修缮及其管理;专项服务内容包括:保洁、保安、消防、绿化、治安、以及车辆道路管理等等;特色服务内容包括:特约服务、便民服务、商业网点、文体娱乐、教育卫生、交通网点等。物业公司追求全方位服务、高效能管理、专业化经营,维持和拓展服务范围,由单纯管理服务走向多种经营轨道,为客户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从而达到以业养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目的。
2原物业管理运行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政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公司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多元化经济已成为市政行业发展的主流。作为企业职能部门之一的行政科,主管企业的后勤,通过改制过渡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行的物业公司,是企业改革的必然。
2.1原物业管理运行模式简述和现状。
(1)物业管理。原行政科主要负责的业务是:公司机关和机关家属院生活区设施、设备的日常管理运行和维护;环境保洁;固定资产管理;公司机关办公用品管理;机关用车服务保障;员工食堂管理;水、电、暖三项费用收缴和管理;公共事业的代办代理(街办、社区、环卫、供电、供水、天然气等);公司大型公益性活动服务;公司创卫、计划生育管理;商业房管理;公司房地产管理与开发,职工住宅楼报建与建设。(2)产权状况。公司现有职工住宅及商业房共计52800.4㎡。其中职工住宅面积为32800.4㎡,基本属于房改房,大部分产权属于公司所有,同时是不同年代建成的,比较分散,建筑规划不合理,生活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手续不全建筑较多,绿化水平较低。多年来,由于产权不清晰,不论是房屋维修还是水电、治安及综合管理上,发生的费用相当大,目前暂由公司所属单位负责管理。(3)管理状况。物业管理的`对象是本单位的职工住房和商业房产,物业管理的经费是以企业福利基金作为后盾的,相对比较充足,一旦与屋宇相关的公共设施出现损坏需要维修时,就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并及时得到有效解决。此外,由于领导一元化,出现问题行政领导可以进行干预,这使得从管理上到经费的筹措上都非常便捷。管理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不能忽视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住房已经成为企业十分重视的问题和工作,单位自行建设管理的物业比较多,且分散不集中,有的在高新区,有的在文景路,还有的在互助路等等,加之目前还缺乏专人进行管理,这无疑也增加了物业管理难度;二是随着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用工自主权的提高,招聘、解聘、辞职等导致大量人才流动,这给企业的福利性住房管理也带来了很多阻力;三是企业后勤部门成立的物业管理公司无独立法人资格,在经营管理工作中限制较多,很难实现政企分离、职能分解和规模经营。
2.2原物业管理运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国有企业,仍普遍存在着“一线空、二线松、三线肿”的体制性症结,其中“三线肿”就是指企业庞大的后勤机构和人员。据统计,在北京的31家集团公司中,国有企业设有内部食堂就有620个,从业人员3万多人,服务对象206万人,另外再加上企业内部自办的公安、医院、学院、浴池、托儿所、集体宿舍等后勤机构更是种类数量繁多。虽然国有企业在90年代就开始了后勤改革,并也取得了一些良效,但是困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以及企业后勤改革的复杂特殊性,物业管理在运行模式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产权不清晰;二是体制不健全,制约了企业顺利发展;三是技术落后,阻碍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四是管理不到位,无法充分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五是相关措施不配套,不利于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障碍。
目前物业管理服务职能在公司还没有全面展开,由于公司基础设施比较差,资金缺乏,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职工都端着铁饭碗没有危机意识,这都导致物业化管理服务是无法实现。要推行物业规范化管理,我们认为:首先确定管理服务的范围;其次进行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再次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议进行股份改制,注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从当前的企业制度来看,建立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模式具有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物业管理的思路非常清晰、市场经济意识强烈,对服务对象是业主(使用人)也很明确,工作起来认真、负责和热情;二是对物业管理企业成本的相关内涵理解到位,能够严格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运转、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建立和运作,这不仅方便了居民生活,又很好地解决了行政管理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机制建设较为灵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员工采用合同聘任制、实行定期考核和评定,这不仅逐步现代企业制度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战略决策,并具有很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动力。而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这也是本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然而,因受到国情的限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的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房上,对花钱买享受不予理解;二是由于当前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加之一些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经营能力水平低、服务跟不上等,出现了经营亏损。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要引起物业管理公司的高度重视,并不断提升和增强公司内部管理,扩大规模,从而扭亏为盈。加快物业改制,逐步完善各种配套措施和方案,提高物业分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和适应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逐步接管公司全部物业,提供服务,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其适应现有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正处于攻坚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其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是深化企业后勤改革。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因此,实现国有企业自身的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同时这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必然选择。当前,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还处于由企业总务后勤的行政服务向现代物业管理的过渡阶段。在主辅没有分离的前提下,其管理模式、管理内容和管理形式都是由企业做主。同时,物业小区的前期规划和后期管理也由企业做主,物业作为企业的后勤辅助,在工作中需要的经费和员工的工资待遇大多数都是企业承担的。虽然企业已经在对职工住房实行全额集资,差价补贴(即住房商品化),但是住户还是没有权利对物业进行选择,这也导致了职工和物业公司既对企业的住房无选择权,又对房屋的建设计划与管理、消费管理等物业没有自主权利。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很多,如企业盖的房越多,物业管理的就越多,给企业带来的包袱就越重。当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物业管理单位都未实现主辅分离,因此,加强物业管理改制非常必要。
(1)培养所有职工的物业管理意识。物业管理的对象是物,服务对象是业主,房屋、设施、环境等是业主,花钱购买,为业主所享有,确保其正常运作乃至保值、增值,是管理企业的责任和对业主的承诺,其本质也是为业主服务的。让业主成为真正的“上帝”,物业管理公司首先必须弄清自己与业主的关系,尊重业主的权利,履行自己的职责。业主是物业真正的主人,而管理公司只是按契约提供服务的企业,而不是管理者。物业管理企业只有增强本身的责任感,同时,强化业主对物业管理的参与意识,双方相互配合,才能使物业管理走向正途,才能体现双方应尽的义务和权利。因此,作为业主需要树立管理服务等价有偿、权利义务同享同尽、整体和全局的观念;作为管理公司需要树立服务观念、人本观念、依约办事的观念。(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公司要想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转变服务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为用户(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3)尽快在小区推行规范化的物业管理模式。新的物业管理模式促使了物业面向市场化运营,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我们与行业公司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成本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而我们物业公司要取得持续健康的运行,就必须要充分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经营中以快和质取胜。这不仅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方便了住户,提高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此外,还要在小区内建立一个由业主选举产生的、对物业公司起到监督作用的业主委员会,并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有了业主委员会,就可以协助物业公司收取物业管理费用和各项维修基金,并有效督促物业公司是否规范开展工作,促进物业公司的财务透明度。
作者:苏敬波单位: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2]丁秀娟.盐池县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3]肖剑.湘诚物业(公务员小区)管理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4]杜娟.多元利益共存下的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5]窦蓉.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四川建材,2013.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二
现代成本会计职能主要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是密切联系的,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把激励贯彻始终,其核心是创造一种适当的激励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群策群力,发挥成本会计职能作用,共同致力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努力提高成本会计的管理水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了解每个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识别哪些是盈利的,哪些对间接费用和最终盈利能力有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基于这些成本信息的管理决策和行为将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生存。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是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成本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迫切要求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特别是财务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和市场变化信息,再加上数据常常失真,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决策者难以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和内部各种资源的配置情况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不能共享。目前,武钢整体产销各系统的先后全面上线将可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人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只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着降低。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代替来降代成本。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企业领导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成本控制制度也形同虚设,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软化的现象,年底突击进成本的现象频繁发生,导致成本失控,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企#效益的提高影响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成本‘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基本问题上造成管理上的认识偏差。如:企业一直把成本管理作为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节约一度电、一张纸”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而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耗费缺乏重视,企业内存在大量冗员,人员配置不合理。忽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因业务不熟、工作效率低,造成人工费用相对过高;成本的控制偏重于事后的反馈,而事前、事中控制不力。没有切实贯穿于从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没有切实实施企业成本控制工程。缺少科学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少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完善,力度不大。只是企业内部考核,没有很好地跟市场联系起来,考核只考核到车间一级,没有落实到个人,奖惩措施力度不大,达不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四、加强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
1、强化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推动成本管理的前提。要做到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首先使企业所有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成本意识、成本观念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领域,让成本意识深人人心。同时,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人人都懂得只有用尽量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实现企业增效、个人增收。促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投人产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中。
2、推行成本责任制度。成本控制牵涉面很广’必须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成本形成环节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成本责任问题。成本责任的主旨在于将企业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应对其可控成本负责。这样不仅能协调各责任中心的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的一致性,而且能发挥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潜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成本。
3、实行成本控制。即企业为实现目标成本与责任成本,应务子系统与分销制造子系统的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不是凭证。erp系统的财务部分对于账务处理本身的流程和操作习惯考虑较少,而是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会计子系统一方面从其他子系统获得有助于完成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定义和流程的定义来实现对制造和供应链业务的控制。
4、erp系统体现的管理会计思想。erp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反映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这些计划功能和控制功能巳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与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和核算方式,使系统在处理事务的同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用户可以根据资金状况追观金赚龙规,瓶―步追面发生的相关。
尽可能地避免无效成本的发生。一是企业应强化监督职能,实施“职能”的监督方法,设技术“职能”(工艺、质检等部门),经济“职能”(财务、审计等部门),各负其责。二是,加强物资管理,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各车间物资管理及仓库保管工作进行检查、整改、并定期查库盘点,做到账、实相符,避免物资流失。三是资源闲置浪费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化管理制度应为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条件。企业闲置物资以价值量的形式流动,实现资产增值;企业有权根据生产需要增减人员和固定资产,实行人员和设备合理配置。四是加强对直接构成生产成本的控制。
5、加强成本考核与分析。成本管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要通过成本考核来检验。首先,企业以目标成本为依据,根据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成本核算资料对各成本中心目标成本执行的工作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其次,在考核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把成本指标与销售收人实现情况相结合。即改变过去就成本看成本,以成本比成本的考核方法,把成本与销售收人捆起来考核,提高成本考核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二是建立奖惩制度,把各责任中心工作成果与物质利益紧密结合。具体地说,把责任成本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和“多节多奖、少节少奖、不节不奖、超支罚款”的原则进行考核。最后,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分析,揭示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这里的差异分析是指将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与企业的目标成本、同行业平均成本比较,将差异发生的原因作为决策的依据,提高企业效益。由此可见,合_成本考购条贼本_实饼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三
内容摘要:煤炭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推动下不断迅猛发展,而在煤炭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财务管理是重中之重,它对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煤炭企业对会计管理不够重视,因而煤炭企业的管理会计没能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降低了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煤炭企业应当明确会计管理重要地位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创新会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针对煤炭企业的会计管理创新进行讨论。
如今煤炭行业黄金时期已经过去,煤炭价格趋于平稳,因而煤炭企业应当根据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实现会计管理的创新,而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实现会计管理量到质的突破。煤炭企业应当对企业会计管理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其适应国内格局的发展需求。
(一)管理意识淡薄。煤炭企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一度占领着主导地位,因而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但是会计管理意识还是相对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煤炭企业都认为会计管理只是记账、核算、收支账务,没有认识到会计管理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好坏所起的作用。二是会计管理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得不到重视,会计管理无法融入到煤炭企业的管理中,因而煤炭企业的会计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地完善。三是很多煤炭企业盲目地把资金用于投资,对自身资金的管理和应用没有很好地控制。
(二)体制不够完善。我国的煤炭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的管理方式,因而煤炭企业的财务也是长时间地处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管理方式内,没有自身的财务会计部门,工作效率无法提高,久而久之,存在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不断提高。目前,很多煤炭企业的管理权、所有权是分离的,两者的目标有一定分歧,许多煤炭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整体的经济效益。会计管理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手段,会计管理缺乏一个完善的体系。
(三)信息化体系落后。很多煤炭企业只追求生产技术的扩大创新,并没有重视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创新。企业在会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流程并不标准和规范,然而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追求一次性信息开发,并没有对会计管理信息化实行长期的推动和实施。煤炭企业内部没有人才和部门对会计管理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使得会计管理缺少一套完整的规划,从而导致财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出现。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就目前煤炭的经济形势来看,煤炭企业自身的会计管理工作与实际经济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煤炭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以会计管理为核心。当下市场竞争环境激烈,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它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与此同时,煤炭的生产和销售也同样面临着挑战,煤炭企业的市场链和资金链很容易出现断裂。在这种恶劣的生产环境中,煤炭企业就必须要对会计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煤炭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控制,只能通过加强自身的会计管理,对自身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和运作。由此可见,煤炭企业只有打破传统财务做账方式,快速改变自身观念,坚持从财务工作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充分利用会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管理化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才能在保证煤炭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煤炭企业会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途径有三个:一是增强煤炭企业财务人员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素质。二是不断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及工作力度的培养,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做好新老工作人员的衔接和沟通工作。三是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并进步,就必须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
(二)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引入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这个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煤炭企业要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也应当摒弃传统的工作方式,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改变原来单调、繁琐的工作方式,使财务工作变得便捷、简单进而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效率:一是煤炭企业应当创建自己的会计管理软件功能模块,利用这个来对自身资金预算进行分析,并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身的流动资金状况。通过会计管理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是利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模块来节约会计工作人员的宝贵时间,并且能利用信息储存及加工等对财务信息进行整理,提高工作效率。
(三)会计管理工作目标的创新。目前煤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会计管理目标不仅要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必须负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为煤炭行业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采和洗选过程中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应有效利用自身资源,同时肩负社会责任,保证煤炭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只有科学地对自身的投资项目进行有效预测,了解自身的资金需求情况,合理安排企业融资计划,进而确定生产和投资行为,才能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反馈,全面监测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存在较大风险的财务行为,避免财务损失。
2.创建学习型的会计管理团队。煤炭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转变自身的工作思维,保持长时间的工作热情,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学习型队伍,让这个队伍不断保持进取、学习的心态,挺高整体学习、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海平.浅谈创新在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煤,,4:67~84。
[2]杨柳.试析新时期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管理的创新[j].中国外资,,1。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四
纵观中小企业整个绩效管理发展历程,喜忧参半,可喜之处在于中国中小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认识到员工绩效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快慢的问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绩效已经成为当今时尚的话题,为不少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津津乐道。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之路却走的不顺畅,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相脱节。
现实中企业在年底考核时,各部门的绩效目标都完成的非常好,而公司整体的绩效却完成的不好,最主要的是绩效目标的分解存在问题,即各部门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即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
很多中小企业的目标设立和分解是由各部门每年年末提出部门年度目标报公司审核,审核通过后就据此签订责任书。而部门在指定绩效考核标准时,提出的是本部门能做到的及当前须做的,更多的是向部门内看,而没有去关注公司的战略和整体的经营绩效。公司在审核部门提出的目标时也没有考虑到公司的战略,而是针对部门的工作讨论部门的目标,最终导致“战略稀释”。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否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是关键。
(二)只注重绩效考核,轻视绩效管理。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他们往往用绩效考核来简单的代替绩效管理,将考核结果作为决定员工的薪酬、奖金和升迁或降职的依据,而没有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其实,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有着明显差异:首先是概念不同。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绩效管理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反馈、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与反馈等四个阶段。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绩效考核是一套正式的结构化制度,用来衡量、评价并影响与员工工作有关的特性、行为和结果,考察员工的实际绩效,了解员工发展的潜力,以期获得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此外,绩效考核是事后考核工作结果,而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考核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
(三)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
设置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绩效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的分解工具,中小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形成统一关联的、方向一致的绩效目标与指标链。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指标收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偏差。最常见的问题是指标的设立过于简单,评估指标没有量化,缺乏对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比例控制。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都在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所采用的绩效指标通常一方面是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是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一系列因素。包括了安全指标、质量指标、生产指标、设备指标、政工指标等等,不同专业的管理线独立管理着一套指标,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事实上,过多的考核指标只会分散员工的关注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并不能提高工作绩效。而且管理需要付出成本,面面俱到、细枝末节的衡量指标只会加大管理成本、分散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注意力,更无法识别和判断个体和团队的发展潜能,而这可能恰恰是限制组织加速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此外,在如何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绩效计划相结合等方面企业考虑不周。而且作为绩效管理,应该主要抓住关键业绩指标,针对不同的员工建立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的目标方向,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降低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
(四)忽视员工的参与和沟通。
忽视员工的参与和沟通。在许多中小企业中,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最大的意见就是不了解,许多员工反映不知道公司的考核是怎样进行的;考核指标是如何得出的;考核结果是什么;考核结果究竟有什么用处等等,至于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改进等就更无从得知了。同样,也有的企业员工对于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参与意识不强,认为考核者是人力资源部,其实他们只是为真正的考核者们在考核的时候提供技术或者管理平台。
中小企业有效推进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正确树立绩效管理的观念。
新传统的绩效管理观,树立动态发展的员工观。在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理念的支配下,传统绩效管理则要追求组织绩效和利润实现。然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绩效管理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不厌其烦地指出,管理既要眼睛向外,关心它的使命及组织绩效;又要眼睛向内,注视那些能使个人取得成就的结构、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员工,摆脱机械静止乃至带有成见的眼光。管理者要承认每个员工都有发展和改进的可能性,不断地站在员工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其积极的期待,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积极期待转变为积极现实的管理心理效应)便会频频出现。
(二)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组织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企业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从而产生一个合适的、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将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系统、适应这个急剧多变的竞争市场、最大的发挥企业潜力,就必须致力于建设一种与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的、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1.科学设立绩效指标的方法。
(1)采用有针对性的指标。
很多中小企业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总是希望能通过一套考核体系将方方面面的情况都反映出来,实际上,考核指标应从经营和考核的目的出发进行设计,考核指标不宜面面俱到,应该突出重点考核项目。企业的经营阶层在拟定考核绩效的标准时,首要之务必须先理清企业经营目的为何。不同时期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同,考核目的也随之变化。仅以销售人员为例,在市场开拓期,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快速占领市场,此时对销售人员考核的目的就是引导并激励销售人员积极联系客户,扩大销量,所以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该加大销售额的权重。在市场成熟期,销售量比较稳定,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变为保持市场份额并提高利润率,此时考核的目的变为引导销售人员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做好老客户的维护,控制成本并保证货款按时回收,所以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的权重应适当提高。只有根据考核目的突出重点考核项目,这样才能使绩效考核变成员工行为的指挥棒。指标的权重除了根据考核目的确定以外,还要根据不同职务的工作性质决定,比如特质类指标最适合对员工未来工作潜力做出预测,而公司又希望通过考核培养接班人,因此对于主管或经理级的员工进行评价时可以提高这类指标的权重。行为类指标适用于评价可以通过程序化工作实现绩效目标的工作,在对行政、财务等人员进行考核时应提高此类指标的权重。结果类指标适用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达到绩效目标的工作,比如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这三类绩效考核指标应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综合运用。
(2)采用定义式评价。
2.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管理系统,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就必须建立起绩效管理的支撑机构——管理123绩效管理体系。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绩效管理的宽度。所谓绩效管理的宽度,就是指绩效管理环节的个数,用以评价企业绩效管理程序上的完整性。第二,绩效管理的精度。所谓绩效管理的精度,是指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战略在企业各层次间传递的准确性,用以评价企业绩效管理的准确性,这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营造良好的平等沟通氛围,建立健全绩效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在持续提升员工能力的基础上,使其持续的改进绩效,通过员工绩效的提升来推动企业绩效的提升,绩效管理更多的是偏向于激励性而非处罚性。所以在具体运用方面不仅仅是扣减绩效工资,更重要的应该是营造良好的绩效沟通氛围。
绩效反馈是绩效沟通重要环节,绩效反馈是为最终绩效改善提供支持,其作用可以反映出绩效管理体系的动态性和成长性。反馈面谈不仅是主管和下属对绩效评估结果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而且要分析绩效目标未达成的原因,从而找到改进绩效的方向和措施。反馈沟通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不能一味批评,使员工丧失信心;也不能浮夸表扬,使员工过分自满,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沟通只能陈述工作事实,不能批评性格,避免把员工批判的一无是处,给员工造成心理的阴影。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五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特点、作用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的解决对策等方面加以论述。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自从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单机到网络,从简单到复杂,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的演化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化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更受到企业的青睐,并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因此复合型开发和管理更对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相关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利用。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应用情况,大型中小企业的应用情况要好于中小企业,大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集成管理系统的转变,由于资金短缺,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不佳,并且要规避经营风险。企业规模的大小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程度由于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从而受到制约。中小型企业利润低、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由于受资金限制只能选择价格便宜,通用型较强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对业务较复杂的生产管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存在明显的功能不足。除了考虑资金状况外,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求系统尽快收回投入成本并见效益,但信息化系统建设不会迅速产生直接收益,信息系统投资的收益间接地来自于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所以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经济困境,甚至危及其生存。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帮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管理现代化的标志。在企业管理中的过程管控的现代化需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只有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才能应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分析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管理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有如下特点:面向管理决策、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处理、具有综合性、适应性、易用性等特点。管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只有掌握了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有形资源,并发挥出越来越好的效益。管理信息是企业决策分析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对各种内外部的客观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明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
3.1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是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持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变革管理方式,而绝不仅是技术问题,不仅仅是“一把手”的问题,还应包括各专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及业务骨干,他们才是信息化建设真正的主力军。
(1)企业应首先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坚持统筹规划、业务为核、效益优先、协调发展,重点实施的原则。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必要的职能权限,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企业要形成电子化的流程,一步到位的方式是不现实的。也不能将原来落后的手工管理流程直接拷贝成电子化的流程,必须以全局的视角进行优化,循序渐进地改进。
(2)信息收集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企业首先应尽量采用国标及行业标准,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专业标准。
3.3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
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跟据自身的能力、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优先开发何种信息应用系统。另外,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3.4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人已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企业人才管理的核心。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企业领导担当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及管理成本,促进市场销售,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进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1]纪玉山:《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
[2]都日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六
首先,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需要。特别是在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速度缓慢的趋势,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作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因素,人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就煤炭企业来说,产业需求受到了大量进口煤炭的冲击,造成了国内煤炭市场疲软、煤炭价格急剧下降的困境,对于大部分煤炭企业的贷款出现了回收困难等问题。以上情况不仅仅造成了煤炭企业利润的收缩,甚至还出现了部分企业为了扭亏为盈,采取了限产、降薪等手段来应对当前的困境。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煤炭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提升企市场竞争优势的途径。其次,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商品的竞争在本质上是商品质量和商品价格的竞争,而商品价格的竞争主要是商品生产成本的竞争,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人工成本在商品成本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第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人力资源的选用、培养等环节都与人工成本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其各个环节都涉及到了人工成本问题,包括引进人才、激励机制以及人才保留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人工成本进行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劳工工资水平也对企业人工成本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极具意义。
煤炭企业对于人工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其工资机制上,长时间以来煤炭企业的工资总额制定是在与员工工效挂钩的情况下产生的,其虽然对企业职工的工资分配问题进行了相对较多的关注,但是对于人工成本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对人工成本的相关管理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够。所以煤炭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简单的以工资总额管理替代了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而并没有将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范畴,其所开展的调查和分析工作也是浅显的停留在数据统计和计算之上,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预算编制措施,在根本上决定了这些企业不能通过对人工成本的调解控制实现合理的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
(一)人工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作为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涉及到了企业的生产、销售、劳资、财务以及人事部门的各个环节,但是在当前的煤炭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体制下,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只是劳资部门在国家的政策及相关固定的基准下,对工资基数和社会保险等项目进行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其他人工成本开支情况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控。
(二)人工成本统计范畴不规范。
煤炭企业人工成本统计范畴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核算科目设置不规范、对人工成本的界限模糊不清等。比如在部分煤炭企业中存在着未将职工交通补贴及其他补贴费用纳入人工成本范畴进行统计,对社会性的劳务费用开支未像企业正式用工一样列支人工成本管理,以上原因造成了煤炭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管理和调控中时存在着众多的困难。
(三)人工成本投入缺乏合理性。
煤炭企业的人工投入缺乏一定的合理性,直接对其市场竞争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历史原因和我国煤炭生产技术水平影响,造成了煤炭企业总用工量较大,从事二、三线辅助性生产和后勤岗位人员数量较多,这部分非生产性人员产生了较大的人工成本投入,造成煤炭企业人工成本总量持续居高不下。与此同时,企业一线生产员工以及高等级技术人才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改善,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煤炭企业在人工成本投入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人才流失,使企业人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关键性的技术人员却出现了严重的不足,最终使煤炭企业降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人工成本管理思路不清晰。
煤炭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管理时,通常直接性的采用压低职工福利以及薪资水平或者是进行减员处理。大量实践经验表明,以上方法只会在降低职工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给职工队伍稳定习惯造成一定的影响,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工人数以及工资水平,但是其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可能是生产力的不足,原有的生产任务以及生产计划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样也不利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所以,这些都只是对人工成本管理的片面性认知,在这一企业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下,不仅不能达到有效的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效果,还可能会造成相对僵硬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
(五)劳动力组织缺乏科学性。
现代煤炭企业的劳动组织关系一般以区队为主,主要是根据煤炭企业的内部生产计划来确定相关的班组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但是由于工作任务不同,其可能带来人员安排上的相关问题,比如任务分配合理性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煤炭企业虽然已经实行了单项工程定额预算制度,但是由于激励措施的不到位和考核评价体系的不明确,往往使劳动组织不能打破原有的框架束缚,使企业内部的劳动力调配效果差强人意。
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煤炭企业应积极从人工成本控制入手,在企业发展战略纲领的引导下,将提升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例作为重要目标,通过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并建立起完善的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使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与当前发展状况和经济效益相匹配。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水平,最终建立起煤炭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根据企业发展状况,选用弹性管控模式。
弹性管控模式简单的来说企业应立足于自身状况,根据当前发展状况选用不同的人工成本管理模式,比如在企业运行初期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成本的公平性和灵活性,在企业稳定成长阶段应采取的是人工成本的内外部公平性,同时实行短期或者长期性的奖励制度,从而能够保持一定的人工成本竞争力。
(二)进行人工成本分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激励效应。
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实行岗位价值评估,并对岗位系数进行确定,从而将人工成本的分配重心向关键性岗位、一线生产岗位以及创造价值岗位倾斜,并通过员工激励机制实现有针对性的人工成本分配调控。其次,对于企业内部的通用型岗位来说,可以根据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状况进行相对灵活的调整。第三,对存量工资分配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原有的普调工资、平均分配的做法,特别是对存在的工资水平和岗位价值不相适应的情况进行技术的调整,并在企业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工资总额的清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应是重点进行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应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对员工类型以及数量构成进行合理的分配布置,并在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激励和约束管理体系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建立健全人工成本监测体系。
当前的煤炭企业在进行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时,急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人工成本监控体系对企业目前人工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可以通过对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工作,从而建立起人工成本指标体系,并运用人力资源统计等信息软件提升煤炭企业人工成本统计的效率,从而在对企业人工成本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人工成本管理方案,并对其进行指导性的整改。
(四)提升企业科技运用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煤炭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水平,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推广综采综掘技术并进行企业生产的主要机械设备实行自动化改造,从而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同时对于企业落后的机电设备等进行智能化升级。由此以来不仅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还能有效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规避了事故风险造成的对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缩减相应的劳动用工,节约了一定的人工成本。
(五)完善薪酬制度设计。
煤炭企业完善的薪酬制度设计应在包干工资制度的基础上,与员工的功效相关联,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激励性的工资制度。在企业日常事务处理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部门之间的每个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成效以及日常表现,对其进行适当的量化赋分,并根据此结果作为工资分配和绩效考核的依据。另一方面,应逐步完善对福利性待遇和社会保险费用的制度设计,充分使各岗位上的员工能够在激励制度下各尽其职,真正的发挥出其自身最大的效益。
(六)加强班组和区队成本管控意识,保障人工成本管理措施的顺利有效实施。
由于煤炭企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由班组和区队组成的,所以煤炭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工作应从最为基础的对生产班组和生产区队进行成本计划的制定和管理。首先,在生产班组内部建立相应的市场计划以及考核体系,将每一个生产班组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进行管理,通过对不同班组的生产资料进行计划使用的方式,使班组成员体会到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并使其对班组生产资料的大致使用情况和成本投入情况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对于奖惩制度来说,应与生产材料使用状况和生产量之间的比例进行挂钩,从而达到在保证生产质量的的情况下提升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班组的生产成本。其次,对于区队管理来说,其应对一线的班组员工有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使班组员工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对企业的各项决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从而树立起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带动各项人工成本管理措施的顺利有效实施。
(七)严格定员,控制人工成本总支出。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冗员过多是其长期具有的一个毒瘤,因此合理的制定相应的定岗定编制度,不失为一项有效的用工管理措施,同时也是节约劳动生产力和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性工作。在进行定岗定员时,应适时开展特殊岗位的竞争上岗机制,可以对富余人员实行分流,并建立起相应的“养人”机制,探索其新增用工的“新人机制”,通过新人带动老人的方式,达到减少人工成本支出的目的,最终实现全面化的岗位管理,并按照相应的劳动力市场价格进行薪酬待遇的商议。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定员的同时,应保证职工原有的工作强度在合理的波动范围内,并且保证生产力的充足。
浅谈企业基层管理论文篇十七
摘要: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它是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框架之一,其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以及外部竞争力的提升。在这里主要想浅析下多数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一些弊端,并谈下完善的对策,以此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一提到企业,人们的第一思维就是货源的稳定、生产的安全、销售的通畅、经营循环的顺利,很少有人会同时考虑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与规范。这也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人通过多年的工作经历与肤浅的社会观察,想从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说起,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化措施谈谈个人的看法。
很简单,固定资产管理应该体现其从投入到其寿终正寝的整个运行轨迹。即固定资产的请购、审批、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核算、出租出借、报废、处置等过程。这也是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投资大并且是一次性、价值高并分期补充等特点决定的,因此一旦管理不善,损失将远远超于存货等流动资产。
我们可以想象,固定资产在企业活动的时间之长、环节之多,所以管理必然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本人通过总结归纳如下,仅供参考:
1.认识不够深刻。
多数企业,包括领导在内,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多年的习惯已经养成了“重钱轻物”、“重投入轻管理”。因此后面的在人员配置上、岗位设置上、投入上都存在一些随意性与盲目性,这为后续固定资产管理埋下了隐患。影响着企业整体资源的配置与优化,进而阻碍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2.请购与审批管理不严。
由于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家底”摸不清,哪些设备“在用”,哪些设备“待用”,哪些设备“能用”分不清,许多基层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观地进行申请,审核过程中缺乏调剂阶段,审批过程中又带有人为色彩,这样也是重复购置,浪费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3.验收入库不规范。
设备应该先验收入库,之后再付款,部门再支领,这是最基本常识。可是有的企业设备购入后直接进入车间使用,也不存在试车阶段,并且缺乏对工人以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这种本末倒置的固定资产购入方式在许多企业中存在,这样会导致在付款上容易产生纠纷,在今后厂家的技术培训与指导上产生矛盾,这样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也影响企业对外之间的关系合作。
4.使用与维修缺乏安全保障。
由于前面说过,由于缺乏人工培训与技术指导,再加上维护与保养的不及时,以及人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导致设备使用不当,使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并提前进入了“衰老期”,这样势必增加了不良资产,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周期。
5.日常基础工作管理不善。
首先是在固定资产购入阶段,卡片的建立与账务处理不一致,导致后期账实不符。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内部转移,记录不全面以及不详细。对外捐赠或者出租出借乃至后期的报废处理不规范,随意性强,这些都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最后盘点与清查不及时也是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6.固定资产核算陈旧许多企业的旧房屋不进行固定资产清理,不进行加上折旧,仍然采用直线均摊;新建的在建工程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及时竣工结算,导致固定资产核算不准确;技术先进的设备不进行减值测试,这样虚增固定资产,导致固定资产隐形流失;调账不及时,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针对上述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回避与漠然是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解决与完善才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我们财务管理者的职责,下面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个人意见:1.完善管理制度我们知道,有完善的制度,管理才能规范。所以首先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一定要完善。修改与更新一些年久已经不适应的旧制度。如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应该将固定资产的处理、报废重新修订;重新制定高耗能低产出的隐患大、危害严重的淘汰设备制度;完善固定资产的出租出借跟踪管理制度。2.规范管理模式再好的制度关键在于落实与管理,否则制度将成为“废纸”。首先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一视同仁,对事不对人,这是制度落实的关键。其次责任要到人,就是说“谁的`责任谁承担”,“谁签字谁负责”。最后在管理中要强调固定资产的每个阶段运行都必须有制度加以相匹配,有措施与手段加以跟踪,在这里手段也包括有效的激励机制,措施也包括罚金与刑事责任。3.用动态信息平台管理固定资产计算机的简单程序不是真正的动态管理平台,真正数据库动态管理平台要将整个企业固定资产包括每个固定资产的动态运行全部展示在信息的需要者与使用者面前,让数据的使用者一目了然地掌握每个固定资产从入账购入到出账处置。另外将会计电算化软件镶嵌进来,让动态信息平台全面、系统、有效地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这样有助于固定资产效率的提高。平台的设置有助于监督的透明,公平的竞争,更有助于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监督,以此体现“实物管理、价值管理、使用管理”三个层面的相互统一与协调。
四、结束语。
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需求,企业应该不断地改变内部环境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做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保障——固定资产,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使用率与周转率,优化固定资产的现有资源与潜在资源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4]周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