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热门21篇)
总结是反思和总结过程的产物,它是对过去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分析和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写一篇完美总结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素材。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总结的名人名言,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和灵感。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应是“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硬压”、“硬挤”的方法就应该消逝,应该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让学生在乐中求知、知中求乐,肯学、想学、能学、学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自然地全面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课业负担过重,必然会使其身心健康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大力减轻课业负担,向课堂要效益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课堂是主渠道,优化课堂结构,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标准卡。
每一节课都要有目标,不仅教师围绕目标进行导,而且学生明确目标学,师生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共同活动,达到目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眼、耳、手、脑全部调动起来自主学习,那教师必须备好课,进而上好课。
一、把握教材备好学生确定目标。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要认真备课,吃透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确定目标。目标是教与学的结果,是导向,但其必须符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把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结构理解清楚,知识点把握好。每一个年级的教材有其重难点,每一本教材有其重难点,每一单元有其重难点,每一篇课文有其重难点,每一节课有其重难点。我们授业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的内容、知识点全面分析,再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好科学的教学目标。
二、认定目标选定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桥梁。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师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方法是关键。所谓教无定法,是说明只要达到目标,注意学生了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是好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总原则。但教必定有法,为了使学生顺利达标,根据教学知识点及学生的实际,就要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综合优化,教学语言、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相互补充。一节课中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多种方法交叉使用,学生大脑得到刺激,有兴趣学,使学习兴趣始终保持高涨状态。可以直观教学,可以情境教学,可以导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生动的描述启发,可以用精彩的游戏诱导,可以用迷人的画面、准确的朗读感化,可以讲练结合……多元方法的运用,避免了单调呆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逐步提高,获得整体的最佳效果。比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课前让学生到田野去观察麦田里那绿油油的迷人景象,看一看微风吹拂了整个田野麦浪的起伏变化,学生有所感知,在讲解课文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情境,再比较田野与草塘两种景色的异同,加深印象,最后模仿《可爱的草塘》那段景色描写进行小练笔写《家乡的田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感知、感觉到深刻领会这一思维的变化,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得到训练,读和写落实到位,学生顺利达标。体现了语文教学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思想。
三、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自己走完学习的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它就体现了教学中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的思想,让学生获得自学方法、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也就成了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不是指教师所讲的知识的复现能力,而是对语文、对知识点的独立吸收,独立运用的能力。无论是在字、词、句的训练上,还是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上都应注重方法的暗示,启发思维,先扶后放,比如理解词语,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去理解,不能按照搬字典上的意思,句子训练形式复杂多样,但它有规律可循,那就按规律进行教学,把学习方法渗透进去,阅读教学中,渗透教给学生分段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方法,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将终生受益,因此,课堂教学始终要主要学习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大量的课余时间誊出来了,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读书看报、参观访问、参加劳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真正达到了培养人的目的。
几年来,我头脑始终清醒,一定要给学生“玩”的时间,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备课上,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认真的到达每一节课的目标,养成预习、复习、巩固的习惯,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也很快。遵循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是教学改革的必走之路。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媒体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
1现代教育媒体的形声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1.1媒体优势互补的资源,拓宽了受训者的知识视野。
多媒体网络技术使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各种信息的传输不再受到教学场地、时间及速度方面的限制,极大地方便了课堂教学信息的交流,受训者可以在计算机旁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得受训者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阔。
1.2快速便捷的传递方式,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是通过教材、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手段与受训者进行交流,课堂的信息量很大,而教学时间却很有限,受训者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从而使学到的知识不扎实。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学内容通过视听媒体等各种手段表现出来,使课堂上教师与受训者以及受训者之间教学信息动态交互,使受训者在无压力、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课程的内容。
1.3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发展了受训者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还能加强对受训者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对学习的资源进行“把关”,充分开发受训者的潜能,把受训者作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充分调动受训者的眼、口、耳、手、脑等各种器官,使其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扩大了受训者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潜力得到最佳的发挥。
2现代教育媒体的再现性,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再现课堂教学中的“事物”,可以源于“事物”又可高于“事物”,并可使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应根据课程中不同的教学需要和环节,加以再现。
2.1再现新知的引入情境,激发了受训者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新的课题教学时,应根据新课题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出学习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巧妙应用声、图、视频和动画等小的教学媒体,引起受训者的注意,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课堂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内容,这部分内容无论是由教师讲授还是受训者自己探究学习,都会成为受训者新知过程中的认知障碍,而且所用的教学时间比较长。若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将语言表述十分拗口、工作原理十分抽象以及操作性比较差的'步骤等关键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配以通俗语言讲解或文字表述,受训者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理解和接受就容易多了。这样不仅加快了教学进程,缩短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2.3再现新知的实际应用,催进了受训者的实践能力。
受训者在课堂获得了预期的新知识后,首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实践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几道思考题、练习题是很难达到较高层次要求的。而现代教育媒体利用计算机针对新知识设计出各种实际的应用情境,让受训者带着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演示,大家根据演示通过网络发表不同的看法,相互弥补不足,从而以点带面,使新知识应用得活、迁移得快。
3现代教育媒体的先进性,创立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媒体的教学设备,功能齐全,能够满足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需要,尤其是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视盘机等设备日益微型化、自动化、遥控化,给教学带来许多方便,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1功能完备的教学设备,转变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现代教育媒体大多数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系统,它强调的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各种用来演示教育媒体的先进设备,其功能十分完备,有的已经完全代替了教师的作用,如:教师的语言变成音响、手势变成激光教鞭或鼠标;教室的黑板变成显示器或大屏幕等,这些变化促使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受训者课堂学习的指导和导演者,受训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材、教师、受训者三点一线的教学格局。
3.2活泼生动的教学媒体,提高了受训者学习的效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媒体,不仅体现出教学过程中认识新知的方法,而且将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融合为一个整体。活泼生动的教学媒体不仅是教材,而且也是智能教师,可以引导受训者进行自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习进度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形成由受训者自己控制的发现式学习环境,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受训者自己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3.3文本结构的非线性化,改革了课程设计的方法。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媒体系统,采用超文本的结构,克服了传统课程设计知识结构的缺陷,呈现多种形式的非线性网状结构的特点,给课程设计与教案编制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使各学科课程的改革有了新的工作平台,把静止的、封闭的、模式化的课程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从而把课程设计得更贴近受训者实际和工作需要。
4结束语。
依托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更加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焕海.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
[2]李建,李淑芳.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11).
[3]李春林.构建基于高职院校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j].现代教育技术,2008(2).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三
摘要:生动活泼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文章就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展开论述,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幽默教学;放手发动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心境的培养。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义务教育课标的理念之一。所谓让学生主动发展,即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使他们能积极地、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和各项活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愉快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实践中,根据文体不同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
教好一篇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极为重要。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绝大多数同学未到过故宫博物院。课文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自然而然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故宫博物院导游篇的画面的展开,加上旁白娓娓动听的介绍,学生仿佛步入了故宫,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学生由境生情,十分激动,在多媒体课件营造的氛围中,学得认真,读得情深,效果好。
(二)实地考察与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例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抓住教学重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方法的运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桥,注意家乡桥的特征。把学生4―6人分为一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并做好记录,实地考察家乡的桥梁时,注意安全。开展实地考察活动的目的:1.观察家乡的桥,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等方面知识。2.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和小档案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写好观察报告,并附上活动的照片。
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交流各自小组的观察报告,展示活动照片,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相对照,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又动心,参与心理得到满足,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课本剧表演。
在教学《皇帝的新衣》时,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皇帝、大臣、官员、骗子、小孩分角色表演,要求表演时用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表演后,学生兴致很高,很快就归纳出了这篇寓言故事的讽刺寓意。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了主体作用,比“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二、幽默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能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由变苦学为乐学。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其中不乏幽默之作。教学中可挖掘片断,即兴发挥。
鲁迅的文章向来以幽默讽刺见长。《藤野先生》一文即是如此。文中对异国风光下“清国留学生”装腔作势、附庸风雅的丑态,以樱花之美来反衬。文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发髻”的夸张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情调。“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的细节描写更描绘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和麻木不仁的灵魂。在幽默之中凸显了鲁迅的失望、辛酸之情。
又如教学《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老师从教室门口走入,学生一愣:老师的屁股后面怎么拖了一条长长的尾巴?然后爆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授课教师利用道具,生动地展示了“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时的状态,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利用道具,让学生在忍俊不禁、哄然大笑中体味到尾巴的意义,此乃幽默的力量之所在,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放手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怎么上呢?往往是大家各唱各的调,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这就给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平时上这一类型的活动课时,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在《爱莲说》之后安排了这节主题为“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课堂上,我首先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即: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自主搜集、整理各种莲的知识,合作探究理解莲在文化情感上被赋予的含义。课堂上教学步骤如下:美图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莲花美图,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课堂所安排的内容紧紧围绕“莲”进行,比较精炼。
课堂围绕图片欣赏、介绍莲与佛教的关系、古人描写莲的诗句、古人吟诵莲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留得残荷听雨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诗、吟诵(《采莲曲》《西洲曲》)、学习莲花的意义象征、问题探究、指导写作学习等方面展开。
在合作探究环节,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午时莲是福建福安白云山的特色景观之一,是水生草本睡莲科。向午开,浮水面,傍晚花合,沉入水中,花蕊复瓣白色,花芯金黄色,白里衬黄,且小巧玲珑。每年的谷雨至立冬前每一天的巳午未三个时辰就露出水面开放着皑皑白花,夜间含苞躲进水中,第二天再次伸出水面怒放,表现出专一与自爱的坚贞风格。
师:同学们知道吗?福安的廉村,是开闽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及第后授官左补阙、太子侍讲。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东宫官受冷遇,薛令之愤懑不平,告老还乡;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是时薛今之已去世。为嘉许他的廉洁清正,肃宗敕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莲,廉谐音;如今,廉村已成为福建省廉政建设德育基地;我们漫步在廉村那用鹅卵石铺就的幽长的古道上,去寻觅那千年前薛令之时代历史的足迹……由于课前学生预习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准备充分,部分小组学生去福建福安白云山观赏午时莲,在课堂上展示拍摄的午时莲照片,也有部分小组学生去廉村参观过,纷纷站起来谈廉村之行的感想,在合作探究环节,师生互动,学生发言踊跃,气氛活跃。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特点,以语言的学习与品味为本课重点。这节课虽有图片的赏析、莲文化知识的介绍,有学生的开心答题,但一切还是围绕语文教学进行的。其中占较大分量的是莲文化知识的介绍。这就确立了这节课的性质是一节语文课,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己任,以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如对莲花的意义象征,就是对学生进行熏陶与培养,就是进行为人处世态度的教育。欣赏美图通过配乐欣赏的形式进行,其实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
课堂活动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其中。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安排抢答比赛环节,学生兴趣极高。在师生互动时,学生非常投入,笑声不断,能够感悟莲文化所传达出的内涵。
这堂课注重学习的综合性,符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对各科知识的整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能把抓好这种课型的核心要素,切实从语文学科出发,注重学习的综合性。从学习目标看: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从学习内容看,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绘画、建筑、雕塑等)的综合;从学习方式看,既有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又有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的结合,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结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强调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体现了语文实践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能努力搭建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平台,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注重合作,从而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四、注意学生心境的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来看,人类信息的接收与传递与心境关系重大。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产生兴奋点,从而形成人的良好心境,使人的大脑皮层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乐于参与创造,形成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心理潜力;反之,心境不好,人的大脑皮层形成郁结,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低于平常的思维水准。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境。
鼓励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鼓励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一道关注的目光等,都会使学生感觉比喝了蜂蜜还甜,特别是学困生,他们的内心会为之震动,这就成了他(她)走向成功的转折点。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四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美丽多姿。多媒体课件色彩亮丽,它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景,多方面地展示给学生,同时用快捷而迅速的方式增加课堂信息的传输量,加大教学密度,学生在享受视觉的冲击和听觉的愉悦的同时,他们的各种感官也受到了美的刺激,这有助于他们智慧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关注力,激发思维,调动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就《玩出了名堂》一课而言,学生对于显微镜与微生物的知识了解并不多,温老师以实物与课件呈现了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能立体化地构建课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习对文本的学习;如在讲《黄鹤楼送别》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江河、杨柳、海鸥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上用flash制作了几个可以自由活动的船,让它们漂浮在河面上,与此同时,舒缓的音乐相伴始终,动情的导入语相应话出,此情此景,课之示详,浓浓的情已铺垫而就。学生在为之惊喜的同时,积极地投身到对诗文深入的品味与思考中,课堂中始终洋溢着美丽、深情的主调,学生对李白当时的心境理解得那样深刻,主题抓得如此准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这是以前的语文课堂中所难以实现的,比教师生搬硬套地讲解课文要省力、形象得多,学生不仅能将这种情感形象化,而且能起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的效果。
二、课堂上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美丽多姿。《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大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习惯听觉学习,有的习惯视觉学习,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学习,有的喜欢模仿文中人物语调神态,甚至摇头晃脑式的学习等等。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课堂上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由发挥,任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如在《玩出了名堂》教学中,老师问学生:“列文虎克一生中共制作了247台显微镜,其中最为精致的一台能把物体放大300倍。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后来人们还发明了许多先进的显微镜,请看(幻灯展示显微镜)此时此刻,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什么吗?是啊!列文虎克在玩中不断地为人类贡献着,借助他自己发明的显微镜,他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就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而站在列文?虎克的角度中道出“发现”,老师并没有在此问题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再如学习《推敲》一课,当读到贾岛在毛驴上吟诗时,有些学生边读课文边模仿贾岛的神情举止,入木三分地再现了贾岛沉思、投入的形象,还有些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现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不但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而且都能起到领悟贾岛创作精神的作用,这一领悟,绝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入学生内心并能引起触动的,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他们的见解和主张,鼓励他们质疑创新,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快乐学习,全面提高各种能力。
三、课堂上师生关系保持平等,能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由“司令型”转向“服务型”,把学生看作是需要提供特殊服务的特殊顾客,顾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教师就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现代语文课堂是个自由、民主、以学生为主体的大课堂,课堂上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喜欢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的课,又如何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在老师眼中我是好学生。在《玩出了名堂》教学中,老师在导入问题中不落俗套,而是将课堂拉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同学们,喜欢玩吗?我也很喜欢,平时会玩些什么呢?”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立即变得活跃起来。再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为了激发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老师可以让学生上台捂住老师的耳朵,用眼睛看学生的表情评价学生的读,又让学生上台捂住老师的眼,用耳朵听学生的朗读评价学生的.表情。无论方法如何,老师和学生这样平等交往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确实活跃生动,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气氛下提高朗读能力。要想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教师还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交换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民主、朋友般的关系,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常问:“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遇到“差生”朗读课文而读不通时,我们要一次次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信心,我们要明白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道理。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就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起来,学生们才能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现在,我们不要说语文课堂有如死水一潭了,只要我们肯花心思,语文课堂会有更多的色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有更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会变得积极活跃,课堂会显得多姿美丽,我们也会为学生个情的张扬挥洒而激动不已,学生也会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欢呼雀跃。
为人师者,老师是课堂的设计师,老师要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一切的感觉器官,就要在趣味盎然中呼唤学生的智慧,启开其思维的闸门,让课堂活泼起来,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充分的激励和鼓舞,让他们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因为,语文课堂也可以生动活泼、美丽多姿!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五
语文课该怎样上,讲哪些东西。这是很多语文老师一直不断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自己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往往在讲新授课时,学生在课堂的前十五分钟注意力是比较集中的,因为这十五分钟教师要介绍与作者相关的经历及事件。而当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学生的注意力就慢慢减退了。这时讲解的内容都是与文本有关系,不太涉及课外的。那么当课程即将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降到最低了,学生的兴趣点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教师把握着课堂的节奏,对课堂有着绝对的统帅权。
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教师关注的。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也可以从某一个方面看出教师的课堂是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在备课阶段和课后,思考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不同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对所教学生有着全面地了解,实事求是地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符合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认知规律的'。以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前提,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找寻问题,并且自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学习方式呢?我想,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能够平等对话。
怎样才能实现平等对话呢?比如在讲新授课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时,笔者提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任务,就是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在上课前,笔者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整理出来,学生一共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地修养?
2.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金钥匙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4.为什么获得教养需要爱的阅读,需要对知识的敬重?
5.读书或者说书籍有什么害处?
6.一切生活的意义指什么?
7.为什么读书的问题不在于数量?那在于什么?
8.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9.自己的价值指什么,杰作的价值指什么?怎样才能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0.第六段最后几行,怎样理解?
12.为什么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13.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如何来理解?
14.在当今社会,读杰作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还需要读杰作吗?什么是杰作?
15.为什么深入理解一部杰作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17.真正的阅读是指什么?
18.第三段中“有的人一生——全都白费”如何理解?
20.真正的修养是什么?它的目的在于什么?
21.为什么文中认为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几本书,却能成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
22.作者把修养比喻成体育,那么真正的修养和体育有什么相似点?
23.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这篇文章还有着哪些现实意义呢?
在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是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的,就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而有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就要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来实现。在前文中已经提过,“自主、合作、探究”是符合学生授受新事物的认知规律的,探究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脑网络等等方式。相比而言,探究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的目的很目确,他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自己特别想知道的,所以也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兴趣度和注意力,那么课堂上就会出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比如第五个问题怎么来解决呢?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始终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带领学生将问题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地铺展开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广阔天地。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得出这样的结论:读书的时间如果过多,就可能侵占很多生活的时间。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想法,若书的内容不好时,可能也会影响到生活的质量。
学生看到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注意力十分集中,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是消极的等待着老师公布答案,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地探讨问题,并且在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我们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并不是绝对的统帅者,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无论最终探讨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课堂其实本身就是最精彩的课堂。因为这里有学生智慧的交锋,也有教师民主的展现。这样的课堂,打破了过去那种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再是教师满堂灌的课堂。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精彩的一面。而教师,也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学生的问题能够引发教师更为深刻地思考,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更能让教师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也让我们领略了教师的风采。
教学应基于学生的思考,学生的独立思考,如果没有成为教学的话题,也就不会有平等的对话。对于教学,解读文本与走进学生的内心具有同样的重要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活力课堂教学效率途径与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中心工作。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收效甚微。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身边的现有资源是很多的,如多媒体网络,还有和教材配套的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磁带、教学光盘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过多的照本宣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活动的余地,就会束缚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很难谈得上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穿插游戏、故事、表演、辩论、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这两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随后认真扮演起其中的角色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饶有兴趣地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辩论:是否只需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要不要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也注重外表的人。通过辩论,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的明白了“落花生”精神的内涵,知晓了如何做一个现代的“落花生”。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布卢姆认为,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毫无道理或错误的,切忌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这些鼓励性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你真会读书”、“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课文读懂了”、“你真会学习”、“你的朗读真棒!”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这些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的用,要把握好“度”。
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一个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动机,那么这一节课他肯定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积极活动的时间在这一节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制定的目标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即使很认真、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目标要求过低,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就紧张不起来,会产生“课堂疲软”。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教授所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千万别“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鼓励学生,使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是思考的结果。能够出题考对方或提出问题,一方面表明学生是思考过的,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思考上的疑惑;这说明学生正参与着学习。但是,教师必须要对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点评,点评既不能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达到修正思路的目的。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反思性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四、课堂教学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同时,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学习的快乐,同时又超越了自己的认识。而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了解彼此的见解,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加正确和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
总而言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方面的,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粗陋见解,相信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个方面并加以发挥,语文课堂一定会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七
高中语文课堂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是学生接受知识、启迪人生、升华品格的殿堂。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深入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大课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对于今天新规划纲要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本文选择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养成教育入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活跃起来。
一落实“养成教育”,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反映的语文教学理念是:现在的高中语文在注重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更强调高中语文课堂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中由“给自知识”转向“引起启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充分地享受语文、体会语文、发现语文、运用语文,进而得到语文方向的发展。高中语文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做”语文,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语文。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印象深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领悟,这便是新课程中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将学习贯通其生活领域,主动地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体验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语文学习的价值。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八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科技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在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知识信息还是经济信息,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知识信息的冲击下,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了其落伍、封闭的特性,已经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时代呼唤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来满足时代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语文具有开放的特性,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无论在什么时间或是环境下,语文的内涵都是开放的、自由的,并且是拥有着无止境的发展潜力的。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教师已经开始着手于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手段,它的展开呼唤着开放的语文课堂,因此,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我们应该怎样去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呢?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几点浅显的经验。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创设活动化的教学主题。
从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讲,人的兴趣和情绪在支配人的注意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小学生上来讲,他们的兴趣和情绪集中表现为对事物以及各种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外来的新奇的'刺激以及追求新、异、奇的心理是他们的内心需求,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渴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设计一些多样化的、新奇有趣的教法,通过感官的刺激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教师要多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调动自己的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受年龄制约,小学生的注意无法持续太长的时间,即使教师讲得非常精彩,超过了学生能够负荷的时间后,他们还是会走神。此时,教师要想办法让他们放松心情,为他们创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主题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如学习《古罗马斗兽场》时,我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自己写解说词,带领大家参观斗兽场;学习《包公审驴》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头饰,分角色表演;在学习《江畔独步寻花》时,让学生结合故事进行想象,并将自己的所想画下来。小学生都很爱表现,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在这种轻松的情境下,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就会迅速调动起来,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打造开放的语文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教室中进行的,这一狭窄封闭的空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犹如鱼儿生活在无水的环境中,根本谈不上学习的乐趣。为了改变学生所处的这种困境,我们的学习阵地要由封闭逐渐向开放转变,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之中,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和社会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大语文观”,以开放的课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利用好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还包括学生在课外学习中的资源。对于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引起重视,挖掘隐性存在的课程,让语文学习的渠道由课堂走向社会和家庭,为学生建立一种网络化的、立体的语文教育环境。
其次,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出去走走的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之中,汲取与课堂所学大不相同的精神食粮,以便增加对社会和生活的了解与认识。
再次,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或是组织学生对附近的区域进行社会调查,与其他班级组召开专题交流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综合思维,促使学生形成宽广、博大的胸怀。我就曾经组织学生展开“广告牌纠错”大行动,让学生走上街头闹市,仔细观察每个店铺的门牌,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的就记录下来,不认识的字就问问附近的大人。第二天上课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交流。这种形式学生都很喜欢,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最后,走出去写作文。小学生写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让他们有话可写,有内容可述,教师要让他们走出去,由闭门造车的写作模式改为去广阔的天地中去观察、感受自然的美好。如写“春天”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触摸春天,我就带着他们走向村庄,走向田野,抚摸一朵朵小花、一棵棵小草。学生叽叽喳喳,边走边说,回到教室里回味自己美好的“探春”之旅,精彩的文章自然而然形成。除此之外,还会每学期组织学生展开一次辩论会,每周一次手抄报、每月一次讲故事大赛,每天由一名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这些语文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他们对语文的热情更加浓厚了。
三、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开放的语文课堂的展开。
教师的评价犹如一根指挥棒,可以督促学生不断前进,也可能会使学生一蹶不振,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慎之又慎,不能随便地、胡乱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以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评价的主要目标。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时,教师要及时与其沟通,真诚地对其进行帮助,让学生能够早日改正错误。和数学学习不同,语言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差异,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在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这就会使答案产生多样性。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该对其进行肯定。小学生的思维灵活,他们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学生,保护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给他们一个安全而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例如,学习《太阳》一课时,讲到太阳表面的温度很高,但有个学生却认为人可以登上太阳,这个不合常理的想法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这时,我并没有对他进行否定,而是请他陈述自己的理由和想法。然后经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常理时,教师不能轻易下结论,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更要从评价的“裁判”位置上走下来,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民主气氛,采取自评、互评、组评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培养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这样才能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世界是多元的,生活是多彩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育改革前沿阵地的语文教育,亟需走出封闭、单一、趋同的误区,实施开放的教育,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
时代呼唤教育的开发,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走开放的道路。狭小的教室,单一的教材,单调的交流,封闭的情感,封闭的教学何以培养适应开放的现代社会的人才?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为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努力。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对于一切新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如果让小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展开论述和分析,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策略
语文是一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是大学都要接触的课程,语文这一科目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水平的考试必备科目,同时也是传递中华文化和文学基本常识的科目。小学时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未来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课堂质量的提高,学生也不会产生拖沓、厌倦的学习乏味感。接下来,笔者将对几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因此,必须进行改变和创新。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 《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翻看教材之前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并让每一个学生都简单画出自己看到的春天,然后引入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对照,自己心中的春天同课文作者笔下的春天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自发去阅读课文内容,再加上教师的辅助和引导,大大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同的,要想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在课上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第一组学生喜欢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这样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其在课上进行自主研究,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答疑者,让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本性;第二组学生喜欢讨论式的学习,教师将这些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教师布置一些问题,最后让学生将讨论问题的结果汇报,教师给出自己的学习建议;第三组学生喜欢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对于这一组学生教师则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进行分组,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走进校园,并成为教师教学可以运用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对比小学的语文课本可以发现,有很多描写著名景色、讲述童话故事等的课文,这些课文都非常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比如,教师在讲授 《赵州桥》这篇课文的时候,单看文字介绍,没去过赵州桥的学生可能很难想象课文描绘的是什么。此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关于赵州桥的图片、视频以及纪录片资料,将赵州桥更加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辅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想象到真实赵州桥的样子,复杂的描述被画面化、声音化,更加简单的呈现能够让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课堂效率自然会大大被提升。然而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必须合理地运用,不能依赖于多媒体。
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决定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打下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思路,开拓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模式,为小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热爱学习语文,积极学好语文,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1]张常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8):65.
[2]王金荣.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j].考试周刊,2016(23):44.
[4]吴盛华.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j].求知导刊,2016(12):101.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
目前是信息化、互联网化的社会,这使得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乃至学习方式都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于我们初中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会。“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正是把学生的差异作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它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共享,最终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有以下几点作用:1.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往,能促使每个学生正视困难、懂得求助、学会分享、增强自信,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这一切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内涵。
“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核心是差异教学。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而开展有差异的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差异教学理论认为,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动态生成是差异教学的三大质性特征。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准备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来主动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差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谋得自身的最佳发展,获得相对于自己的学业成功。“小组合作,差异教学”的关键是小组合作。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所以学生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也因此才有可能和需要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合作学习,以组内成员的差异为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的资源,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为重要方式,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实现差异教学所要求的“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和“动态生成”提供了可能。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差异教学”一般包括下列步骤:
(一)进行差异评估。
差异评估是进行差异教学的前提。在开展差异教学前,我们有必要根据初中科学学科的特点,对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发展水平(包括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乃至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进行差异评估。差异评估的重点是学科发展水平,方式可以是课堂观察、作业观察、访谈、测试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年作为一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初,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差异评估,从而及时发现并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科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为实施动态分层、开展差异教学的主要依据。
(二)实施动态分层。
差异教学强调动态分层,以充分适应学生差异。差异教学所指的动态分层,与传统的分层教学主要是从认知层面进行分层、从教学方法策略角度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不同,它是从更宽泛的层面进行考虑,强调采用系统的方法策略来照顾学生的差异。例如,不仅强调“同质分层”,倡导“异质合作”,而且还实行动态管理等。显然,这种隐性分层不仅能减少标签效应,而且能更有效地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对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分层,一般可分为a、b、c三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约6名学生,其中至少包括1名a等生、2名b等生、1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担任小组长)、1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代言人)、1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1名生活经验较丰富的学生(上述人员可以重复)。在上述分组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从而保证在分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并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协作,最终实现差异共享。当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科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故每个阶段应根据差异评估结果,随时对学生的分组情况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差异教学过程科学、合理,以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开展差异教学。
1.制定个性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关注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每个阶段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确定本学年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同时,根据差异评估的结果和学科的具体情况,为每个学生制定学科发展的个体目标;第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每一单元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以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设置多元化任务。
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必须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教学任务首先表现在所呈现的问题的多元化上,即教师为教学任务所设置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选择;其次表现在完成任务的方式的多元化上,即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它可以是教师启发式的讲解或提示,可以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如阅读、操作、思考),可以是小组合作性学习(如讨论、分析、实验、探究),还可以是全班性的交流和评价。在多元化的任务中,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都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都有进步和提高的可能。
3.开展合作性学习。
差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性学习,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使学生相互协作、实现差异共享,自然成为开展差异教学的关键。在动态分层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科a等生的核心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科b等生和c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比如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在“提出猜想”“设计实验”等环节中,往往是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起引领作用,基础知识扎实或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起辅助作用;在“实验操作”环节中,是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突出作用,帮助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实验;在“分析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反思评价”等环节中,则是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挥的作用更多一些。正是通过这种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差异共享,才有可能促进大家的共同提高。
4.进行差异化指导。
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灵活的、开放的。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教师采取的方法应是不同的;其次,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是灵活的,比如在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策略,又有面向部分学生的策略(比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提供的策略可能是不同的),同时还有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帮助,而且不同的学生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三,即使对于相同的对象,比如同一层次的学生,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采取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
差异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都要求在差异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首先,评价内容多元化,即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第三,评价方法多元化,即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c等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多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b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于a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又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强化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弱化对组员个体的评价;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弱化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强化学生的纵向比较,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诸如此类,都是有益的尝试。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一
高中语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一、创造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
良好的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产生创造的欲望和志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团结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大都善于想象,甚至是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有些想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教师也应该巧妙地把他们引向实际,而不是轻易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嘲笑、讥讽,使学生不敢多想、多说、多做,不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个回答,一个见解,一个讨论,一个好主意,只要新颖,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因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个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让浓重的自卑感束缚,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受到压抑,其个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展,学习成绩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做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被一种自立自强的意识所激励,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境界。
二、巧设疑问。
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问得好,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巧设疑问成为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新颖性、发散性、深刻性是设计问题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提倡独立思考,做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教师要做到“欢迎不懂就问,欢迎发表与教材及教学资料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的不同见解;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三、创新写作。
学生厌学语文的一大原因便是难以应付作文,一到写作便叫苦连天。出现这种现象也是语文教师咎由自取。闭门造车怎能写出新的内容?毫无体验何来感人的情感?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最能派上用场的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怎能算是成功的教育?作文训练如何才能有效?只有创新。首先要创新命题。命题要灵活,要把“范围命题”、“选择命题”、“自由命题”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内容可写。其次要创新方式。方式要有趣,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拓展视野,接触生活,贴近生活,开辟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和反馈多种信息的渠道,惟有不竭的活动之源,才有不枯的作文之泉。再次要创新评阅,评阅方式要多样。以往都是学生写老师改,打上分数,写几句公式化的'批语发给学生,学生看一下分数就丢一边了,根本起不到再思维再创造的作用。(教学论文)写完一篇作文后,可在全班交流阅读并要求作出修改;每次可选择部分习作面批面改,选出部分佳作展出,甚至帮他们寄到报社杂志社争取发表,以激发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有具体知识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五、让语文教学脱离讲台。
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矛盾是学科内涵极其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加之语文学科具有适于自学的独特性,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打通“讲台”这个瓶颈,沟通课内外学习环节对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听说”方面,每节课都可抽出五分钟时间用于显示演讲,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一学年下来,每个学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声演说的机会。同时要求学生做“听说”的有心人,在课堂外加强与别人交流学习,有意识地锻炼“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思路,在阅读、写作方面以加大阅读、写作量为突破口,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可在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班级课外图书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机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拓展写作内容,将更多需要了解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体现,否则,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创新才能。比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一些语文常识,了解作品、作家的情况,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学,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查找文字资料,浏览文学网络,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知的新领域,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总是能很快地接受新观念。组织学生从社会上、生活中、家庭中、同学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展开讨论,开一个小型的辩论会,这样在向学生注入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辩论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第三是更新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搜集或自我创造一些散文和诗歌,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开展诗歌和散文的朗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自身创新素质为切入点、以变革教法突显创新能力的养成为核心,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1)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2)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3)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4)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1 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斑羚飞渡》可以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讲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随时都有可能脱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2 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224·
3 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4 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教学是艺术,艺术就创造出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体验和熏陶。板书是一个艺术整体,是教师根据需要把教学的主要内容浓缩为具有逻辑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文结构或图表形式,是教师在备课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理解、储存、应用信息的视觉渠道,是提高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传统的板书设计出现了“多而滥”、“单而呆”、“乱而繁”的现象,这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因此,在板书设计上运用一些创新图表往往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板书设计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培养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尽管传统教育的“根之深”“蒂之固”但尺水可以兴波,45分钟的课堂可以是师生的创新天地,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注意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我想创新教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一个模糊的口号。
《如何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三
小学一二年级的字词学习是教学的重点,我每天都要检查听写学生生字,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写对,如果再领着学生练习就要占用上课时间,从而拖延课时,而让学生自己练习后又得找时间听写,着实麻烦,效果也不好。学习了任永生局长的课改文章后,我领悟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确实很有道理。我尝试让学生分组听写、合作学习,一个人当小老师听写,几个人跟着写。当小老师的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一遍相当于学三遍,不但自己学会了,而且表达能力提高了,交际能力也增强了。每个小组都由几名同学轮流听写,这样即使不能完全听写的同学经过几次听写也都写会了,记牢了,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功效。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气。”阅读教学中,单独读和集体读的效果都不如相对读。我让同桌相对阅读,一个人读,另一个人看着,然后评价。一是否读音正确,二是否声音洪亮,三是否语句通顺,四是否有感情,五是否抑扬顿挫。经过这样一对一的订正,学生互相学习,扬长避短,达到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效力。
一年级写短文是教学难点,一般的学生只能写一两句话。我采取一个展示、几个指导的办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这样就能把一篇短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不同方位、不同层次用不同语句写出来,尽可能使短文内容丰富起来。“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良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通过有效的合作,使小学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同学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短文描写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好人出嘴上,好马出腿上。”写得好是文才,说得好是口才,我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设情境,让几名同学分角色表演。学生分为三组,每组三个人来表演爷爷奶奶和孙子,给学生八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研究台词,编排顺序。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四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有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行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 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现代 教学技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 情感。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感情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优化语文课堂效果。下面小议几点收获:
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对“地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及人类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种种行为难以理解。利用cai的优势,运用计算机多形态呈现信息,将教学中的不同信息形态分解组合,顺序呈现,直接刺激于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含量较高的课文,其难点是蝙蝠在飞行过程中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为此,自制一组“动画”幻灯片,课堂中,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指名一位学生说一说,教师边根据所述内容逐一显示动画,电脑屏幕便会逐一有序地显示:“蝙蝠、嘴、发出、超声波……”
(如图):
嘴 障
蝙蝠 超声波 碍
耳朵 物
同时配上各种声乐效果,如此声像同步,动静兼具的动画,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说就通,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过去,老师在阅读教学完成后,利用课堂练习检查教学效果时,常常浪费了课堂上许多宝贵时间,有了电脑,教师可事先把题目及答案存盘,做练习时,先显示题目,学生做完后,电脑直接检查正确与否。对了,电脑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错了,电脑便显示答案并闪烁一次,伴以“爆炸”声。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争取做到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解决,不让一个学生把疑问带回家过夜,大大地简化了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重复性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五
现在我们课堂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不会听或不听的现象。不会听指的是孩子注意力漂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不听指的是心不在焉,做白日梦,或者说思想开小差。其实我们经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前者。我们需要一些措施和方法去训练。而后者其实是注意错放,将注意力放在不应该放的地方。这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用心去纠正。
我找了一些听觉注意训练的方法,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
听觉注意训练:
(1)数字听觉训练.
0-9十个数字,任选6位数(如806147)三组,以1秒钟两个数字的速度报给孩子听,听完后,令他立即照样回报(口头也可,书面也可).次序不乱,一字不错,连续通过后即报7位数三组.连续通过后,报8位数三组,9位数三组,10位数三组等.第一次孩子能顺利回报到几位数第几组,算是初测水平,坚持每天训练.
(2)词的听觉训练。
先用实词(两个字组成,如大田、高山、青草等,训练的词义不要相近,随着训练的继续,孩子不仅注意了词,而且能把不相关的词之间用意义联系起来.这样孩子注意力提高了,联想能力也提高了)3个或4个词开始,连续通过三级后,即报6个、7个、8个,方法同上.
(3)语句改错听觉训练.
视孩子文化程度深浅,选择语句的难易(如低幼孩子可用:小兔子长尾巴、短耳朵,爬到树上吃树叶)先让孩子听后进行改错。
(4)数数法。
从3开始数,隔3就数,如:3、6、9……数到300;从300开始,隔三就数,数到3.也可以从其他数字开始数,记下时间,看多少时间数完。看看是不是快于前一次。
(5)阅读训练。
家长和孩子各拿一本相同的书,选一篇文章让孩子大声朗读,家长记下孩子读错的地方;再让孩子重头开始读,看看读书时间是否加快,错误减少。
家长也可找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比如走迷宫,找异同,比大小,比长短之类的书。
为了让孩子在训练过程中不会感到缺乏动力,枯燥乏味,可以设定一定的奖惩措施,比方比赛的方式,如果孩子表现好了,则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读的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大部分孩子的薄弱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里都有这么一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的孩子并不多。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此在课堂初读的时候容易读断句、破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的训练方法来落实。
1.教孩子阅读方法。
1.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2.略读。即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地从全局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3.速读。即不发音,不辨读,不转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4.跳读。即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5.批注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让孩子掌握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信息。
2.帮孩子起步阅读,家长要以身作则,讲求方法。
如果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孩子成长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阅读习惯。
(1)用故事吊孩子的胃口。
小学阶段的孩子,听觉的接受能力比视觉强,很多东西自己读不太懂,但听别人讲就能理解。因此,家长多给孩子读故事对孩子大有裨益,如家长每晚睡前给孩子读一个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收获不小。
(2)让孩子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会有一股购书的欲望,而且往往喜欢自己选购。作为家长,应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大胆让孩子自己选购,因为孩子对自己选购的书总是乐意翻看,甚至爱不释手。这是激发孩子阅读。
当然,在让孩子自由选购图书的时候,父母也要帮他筛选,毕竟,孩子还不是真正懂得如何正确选择书籍。如有些书很贵,但内容却很贫乏,不值得买,这时候父母的口气可以坚决一点,让孩子懂得没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舍弃。如是孩子还恋恋不舍,就给他一点时间在书店翻看完那本书。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又保护了他的阅读欲。
(3)陪读。
对于孩子喜欢的书,家长可以放开让他自己去读;但对于一些他不太感兴趣而又有用的书,家长可尝试陪读。如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好读物,但孩子对此的阅读兴趣可能不太大。对此,家长可紧跟教材的内容,每周陪孩子阅读一定的篇数,帮助孩子理解阅读材料,并要求孩子回答课后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此外,建议家长准备《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遇到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可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或是佯装自己有不懂的问题,让孩子主动去查阅资料并告知。
3.引导中要注意的两点问题。
(1)莫让长篇大论吓退孩子的兴趣。
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施以方法,来开启孩子的阅读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宜以短篇为主,其中要多配图。让孩子经常看着图画去想象、叙述。
(2)别让孩子接触不健康的漫画。
因为动漫图多字少,符合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倾向:有趣且不用太动脑筋。尤其日本漫画书,有的书中充斥着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所以,在孩子阅读的起步阶段,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孩子过多地接触不健康的漫画,而是更多的利用一些传统的童话、寓言类书籍,宣扬真善美的漫画来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说的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里我建议将说训练和阅读相结合。取一本有意思的书亲子共读。在以上读的方法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培养。
1.抓好朗读和背诵。
我们常常看到朗读能力强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强,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朗读能力的培。
养。平时给孩子示范,指导,帮助其在朗读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力求有声有色。
背诵是朗读的继续和熟读的必然结果。背诵能够帮助孩子记住一些优美的文字和语句,有助于在生活中运用。
2.表演课本剧。
我们的教材中情节生动课文比较多,针对这一特点,家长可以挑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跟孩子一起编成课本剧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孩子的口语,而且可以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表演才能,而且使孩子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很重要的一点还可以达到亲子同乐的目的。
3.积累好词佳句。
家长在家的时候注重引导孩子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说话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如果孩子在说话过程中能运用上课学过的词句,家长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孩子学以致用。
家长可以在朗读一段短文后,要求孩子抓住要点,按原文的思路说内容,并把内容说完整,把文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培养了孩子的听话能力,记忆力和说话能力。
5.以书本中的插图为内容,培养孩子说话能力。
家长可以以书本插图为内容引导孩子观察,使孩子走进图中,成为“画中人”,同时用相关的问题激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如:春天来了的插图,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上都有什么?孩子回答:美丽的桃花、青青的枝条、小蜜蜂、蝴蝶、几个放风筝的孩子……接着让孩子说一说春天都有什么景象,最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只要既了解了春天的变化,又培养了说话的能力。
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说话,分三步进行:
看: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从画面的景象特征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反映的主要内容。
想:引导启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借助问题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说:用普通话把观察和想象到的事物用完整、连贯的话正确的表达出来。用温州话也可以。
四、写的能力的培养。
这里说的写的能力首先强调的事写字卫生。也就是写字时候头要正,肩膀要平,足安。人歪着写字,肯定写不好。而且对视力和脊椎的发育也不好。平时在家,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的写字姿势。家长还可以趁暑假带孩子去参加些练字的培训班,但是要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不要强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可以抓住一些字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切忌教法千篇一律、生硬死板。这里有些方法供家长参考:
1、象形字“舟”、“火”、“山”等的时候,家长如果用简笔画图形和文字对比的形式呈现给孩子,对孩子来说,会比单纯地听讲解要感兴趣得多,并快速掌握相关文字知识。
2、对一些“叠罗汉”似的字,像“晶”、“森”、“鑫”、“淼”等,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举例,说得越多越好。
五、思维能力的培养。
孩子都是喜欢玩具的,但是到了小学后,我们家长担心玩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大多不让孩子玩玩具了。其实不然,玩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还是可以的。比方说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拼装玩具,或一些简单玩具的零部件让孩子自己动手组装。对于现有玩具进行拆卸,虽然可能组装不回来有些可惜,但是为了孩子还是值得的。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六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在“备课写教案、教学方法、训练能力”等各个环节中,要突出一个“实”字,在“讲实用、重实效、做实功”上下功夫,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首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确定详简案。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应详,反之则应从简。如一些科学性、知识性较强的内容,一些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文章、段落等,就应将指导过程、有用的资料引证、学法指导等内容详细记录在案;对浅显易懂的,则可简略几笔,只写程序、方法等即可。其次,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不同要求确定教案的详简轻重。如讲读课文,详写部分应在“学法指导”方面,阅读课文则应详细记录“逐步放手用方法” 的步骤、过程,而独立阅读课语文的“学以致用”则应是详写的部分,积累运用中的习作指导、进行的小练笔等也应是详写内容。再次,根据教学业务熟悉的程度确定详简,不应要求千篇一律。教学业务熟悉的教师写教案可从简,反之则不然。对教师本人来说,生疏的内容则应写得详细些,熟悉的可简写。
随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面对不断快速更新、令人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新成果,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有选择地引进,有改造地吸收,在实践中创新,使之赋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的“朴实”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学的精神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指导上。
小学语文本质特征的工具性,决定了小语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把培养能力的多种训练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1、训练内容、项目要实,让学生真正参与。
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这些语文基本功又是通过一篇篇课文、一个个单元来体现的。一课书、一组文不可能包括多项训练内容。因此教师对教材所体现的语文基本功要注意认真钻研、整体把握、分步实施。要将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重点合理分解,化整为零,将其具体化、细目化,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每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之中,即训练内容、项目的安排要“实”。具体地说,就是一节课,怎样练,练哪些,都要精心设置,并将其具体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使全体学生在40分钟内部积极投入“练”的活动之中。教师要及时提醒、指点,将学习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
2、训练的形式、方法要实,有助于培养能力。
内容、项目解决了练哪些的问题,形式、方法要解决的就是怎样练的问题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形式和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筑路奠基。训练形式、方法的实,首先体现在为训练内容服务方面。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读、看、想、听、议、听、写等的具体操作中逐步形成的,靠搞花样、走过场是绝对无效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考,要彻底摒弃那种好象听说读写样样都让学生练了,但却都是空放几枪,没有真正到位的华而不实的教法。教学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提问, “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思考、多钻研、多实践”的优势,真正把培养语文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听说读写的行为之中。
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价,也应着眼于朴实、真实、扎实,使教师在“实”的精神指导下,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一片天地。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七
摘要: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充当其中的被动接受者,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课程改革首次将课堂教学改革提上了改革日程,提倡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详细论述如何提高初三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语文学科还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需要语文教师提高认识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做好学生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较于小学生而言,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更长、对事物的观察力也更为细致、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记忆力也更好。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抽象表达事物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还具备一定的求知欲以及强烈的探索欲,根据初三学生本身就具备的这些学习特点,语文教师只要在平常细心观察,多加以合理引导,就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初三学生的身心特点,多花心思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教学导入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导入设计中,教师要注意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精美导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着教师的设计步骤进入学习状态,通过一些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在学习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等将课前搜集的一些图片、资料、文集等以幻灯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文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同样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打破传统沉闷枯燥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的影像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进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最终获得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化,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度挖掘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纵向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教学技巧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充分揣摩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学问学问,学习了就得问,通过学与问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同样的,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发问的技巧,进行有效提问,适时发问。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学生的思维。初三年级处于初中和高中之间的`过渡阶段,对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提高初三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不仅有助于他们参加中考,同时对学生以后升入高中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即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提问的方法,以供相关教育教学人士参考。
1.有针对性提问,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学知识由繁变简。在进行设置教学问题时,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置难易适中且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问题。切忌问题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宜过难。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分多个问题进行提问,尽量减少问题的难度,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2.进行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教学理念也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因此,在提问中初三语文教师要注意多进行启发性提问。要尽量减少思维信息极少且对理解知识帮助较小的应答式提问或者是过程式提问。
3.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做任何事情贵在有计划、有目的,初三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备好课,明确整堂语文课一共要设置几个问题,在哪些环节设计问题,该怎么发问,需要学生怎么回答,是独立思考回答还是小组讨论后回答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课前进行精心构思,做好准备,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观念,将自身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并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教师要充分融入学生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合作学习。
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而在于知识的接收对象——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是否全部掌握知识点,还是懵懵懂懂。因此,语文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听懂上面。在听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课堂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师生合作,一种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这里不做过多论述,主要论述生生合作。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5~7人的学习小组,最好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习惯大致相同、学生的性格互补,通过小组之间合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知识点、难点问题、习题等都抛给小组,让小组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以及相互竞争,使得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以及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终极学习目标。
初三学生马上面临中考,学习压力等都会比较大,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要注意从创新角度入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进行有效提问;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倡导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利用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许岩。语文课堂教学的伦理透视[j]。青岛大学学报,(09)。
[2]蔡红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3]陈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04)。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心;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再者,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语文课,通常不要马上进入新知识的讲授,一开始首先要向学生们作自我介绍。包括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并接受你,最后鼓励他们,大胆地站起来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对每个发言学生进行精要点评。要注意的是,不管学生说得好不好,都应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对每位发言者,只要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表达有条理,就应给予表扬。这样的交流看似老套,其实是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言语交际活动。在这样的言语交际中,师生成了共同的信息收集者,学生们利用观察和想象收集的是老师和别的同学的信息,而教师则通过交流、分析收集到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不失时机地把你对他们的一些学习上的要求提出来。比如说在学习上注意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三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精彩成功的第一步会让你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顺利,事半功倍。
二、优化设计课堂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首动人的交响乐。那么教学导入就是曲子的前奏。课堂导入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有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时过于简单,没有达到效果,而有时又过于花哨,扰乱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课堂陷于失控的境地。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求新,求奇,求巧,以求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情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导入有很多方法。比如说情境导入法,解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讲述故事导入法,新旧知识导入法等等。不同的课形就会有不同的导入模式。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故都的秋》。我用古诗词来创造一种意境。比如说,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切景语皆情语”。未入课文,先体味秋景,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使他们清楚的知道了文章学习的重点。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不再是一只粉笔,一本课本,一块黑板讲到天黑。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多媒体的使用。
比如讲授说明文时补充一些录象和实物,能使原本读来枯燥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如《神奇的极光》这篇文章,我们这边的学生很少又机会看到极光。所以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极光的图片或影片,让学生们用眼睛领会到了极光的多变多彩。学生在愉快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了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就会转化为极大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趣味性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所以一定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加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十九
初中语文课堂,应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而要适当地鼓励、启发、引导,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nextpage]。
三、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及教育机构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授课效率。如果能引入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则一方面解决了互动与教学进度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不完全”互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阶段的互动式教学工具主要有“电子白板”和“抢答系统”两类产品。“电子白板”全名为“多功能交互电子白板”,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许多宏观、微观的景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得学生的体验更直接、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论文)这是传统授课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抢答系统是基于无线通讯技术的互动教学产品,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互动问答,随堂测验等活动,能够将课堂上每个成员的情况及时反映到这个系统中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已手中的遥控器来查看自已的答题情况等。互动教学系统的广泛应用,将解决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难题,将为教学提升授课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卓有成效的作用。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技巧,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训练,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进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四、突出方法教育,让创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一是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宽松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二是要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三是要授之以道,夯实创新基础。首先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二十
摘要:激发和设置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捷径。本文介绍了激发课堂教学兴奋点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激发;兴奋点;提高;效率。
学生爱听相声、看小品,欣赏武打言情的影视片,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是什么?姑且不论具体作品的格调如何,就其吸引力来说,此类艺术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突出特点:兴奋点多。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这话启发我们猛醒:课堂教学也应如此。教学实践也正是这样:兴奋点多,学生注意力集中,感受深刻,认知记忆效率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叫兴奋点,为什么要设置兴奋点,设置多少兴奋点,怎样设置兴奋点,兴奋点设置的契机是什么,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一、设置兴奋点的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是脑神经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激发的较活跃的神经系统,它和抑制一样是大脑皮层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之一。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位则处于抑制状态;没有抑制就没有兴奋,没有兴奋也就没有抑制。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有激起、上升、高潮、分化、消退等阶段。
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而且要以多的刺激来不断强化。
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兴奋的表现多种多样,注意是主要表现之一,它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分。所谓有意注意就是对我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但却本来并不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这是用意志控制的注意;无意注意则是对我们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能吸引我们对事物的注意,无需意志控制。二者也可以互相转化。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性、实用性明确的信息量大的信息能引起有意注意,学生愿意学习与他们的需要有间接关系的语法和数理化等;信息量大的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关系的信息能引起无意注意,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唱歌、听故事、欣赏文学艺术等。所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以及多种艺术形式并用的课堂教学会使两种注意转化、渗透得几乎没有痕迹。
那么,兴奋所激发的注意的稳定性怎么样?不长,一般“稳定8至10秒”;“人的高度注意最长可维持20分钟(指成年人)。”根据教学实践的测定,未成年的中学生的高度注意,初中生平均最长可维持15分钟,通常维持5分钟左右。至此,我们可以比较有根据地提出课堂教学兴奋点的数目了,即一节课45分钟要有10到15个,平均每个4.5至3分钟,甚至更多,覆盖整节课。
二、设置兴奋点的方法。
设置兴奋点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九种是常用而有效的:
1.基调培养。
所谓兴奋基调是指一节课的兴奋类型和高度。有的课文是义正言辞的辛辣而幽默的基调,有的是缠绵悱恻、情深意重的抒情基调等,类型要定准。至于兴奋高度要视教学需要、刺激内容和教师素质而定。教师定准基调,调控好高度,就能培养出恰当的兴奋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氛围中高效地学习。一本语文教科书内容可谓丰富多样,教师除了应针对不同文章、不同题材、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适合教材内容的气氛或基调,把每节课都上得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课文佳境,这样完成教学要求就顺利多了。如教朱自清的《春》,可利用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来创设春意盎然的氛围;而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时,学生若不能进入时代背景当中,就很难理解作者描写的这个在封建制度下穷愁潦倒、迂腐不悔的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深邃思想性。
2.语言激发。
教学语言要清晰、适中、悦耳。要清晰,就要叼住字头,撑开字腹,收准字尾;字字圆润,个个饱满,听到语音感知语义在同一瞬间完成,学生理解无滞后现象。要适中,就要快慢适度,每分钟200字,让学生思维的理解、思辨、储存速度和语流速度基本同步。要适中,还要不高不低。要悦耳,就要学一点共鸣,至少增加胸音,使声音立起来,避免口腔音的干枯。清晰、适中、悦耳的语音是美声的语音,有表现力,能引起注意,保持一定的兴奋高度,能使其他的激发兴奋的方法迅速“涨潮”。
3.朗读动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激发兴奋很有效。无论初步感知的初读,还是知识分析后的综读,都是激发兴奋的有效手段。不过,初读虽也能激发兴奋,但不一定强,肤浅、朦胧甚至错误的领悟也较常见,如果运用评点式的范读,则不仅激发强的兴奋,还能正确引导。
4.旁逸吸引。
旁逸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学、史学、典故、珍闻、科技成果、艺术、故事、笑话、时政等的介绍或对课文的评价。这种旁逸最能激发兴奋。旁逸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兴奋异常,兴高采烈,趣味大增,记得牢,学得快。不过,要紧扣课文,收放自如,用时少,收效大。
5.点拨授技。
学生由于思想水平不高,知识、经验不足,对课文肤浅的、朦胧的、错误的甚至荒谬的理解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就要指点迷津、巧加点拨,学生茅塞顿开之时,兴奋定然骤升。兴奋应有诸多的实质性基础,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运用它灵验地完成学习任务,克服学习困难。学生凭借养成的技能去解决阅读问题,就会产生会者不难的愉悦感,保持高度的兴奋。
6.情境感染。
创设情境是激发兴奋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叶老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者也要“胸有境”,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这种教法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真境的还原力,以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经验创造一种“我”的意境,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艺术形象的创造,在兴奋中领悟到更多的东西。
7.师生移情。
教师应有丰富的、高雅的、切合特定诗文内涵的准确的感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技艺,如朗读、歌唱、绘画和表演等,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感情的技艺,如阅读客体(诗文)和阅读主体(学生)在情感上、认知上交流融汇、认同共鸣,在多方面的兴奋中提高学习效率。
8.提问刺激。
提问是重要的教法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要力戒为问而问,力戒随意性,戒滥、戒杂、戒突然袭击,要精,要高,要讲究技巧,要带启发性。由于学生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加上不同的个性、志向、爱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学好语文。因为同一种教学手段,同一种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不会使所有学生都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所以我们的教学深度必须兼顾好中差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刀有刃,针有尖,对好学生应是激,激疑顿悟,豁然开朗;对中等学生则是推,推其奋起追赶;对差生要托,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排除障碍。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一题多问,直问与曲问相结合。这样,既能激励优生不断进取,又使中等生也有机会接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而这对差生也是一种积极影响,使学生在问和答中激发兴奋,在兴奋中提高。
9.训练保持。
训练是养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必要方法。教师的训练,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二要讲解一些听说读写的正确方法,纠正毛病;三要做一些示范。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新异性,并据此编制一套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兴奋中训练,在训练中兴奋。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韦志成.试论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j].中学语文教学,1993(8).
[3]谢绥东.语文教师是教练,不是导演[j].中学语文教学,1994(2).
abstract:motivatingandsettingexcitementsinclassroomteachingistheshortcutofimprovingchineseclassroomteachingeffect.thispaperintroducessomemethodsofmotivatingexcitementsinclassroomteaching.
语文课堂如何出彩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极大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增强内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趣味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讲《二氧化碳》这节课时,我用一则小故事引入新课:意大利有一个神秘的“杀狗洞”,如果人牵着狗进入此洞中,狗就会晕倒,甚至死亡,而人却安然无恙;若人弯腰去救狗,人也会晕倒。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我故意不做声,环视教室里每一位同学,同学们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锁眉冥想,当他们把视线都转向我时,我便微笑着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揭开这个谜底。”学生们听后立即兴奋起来,对新知识的渴求溢于言表,于是在教育学之间架起例一座桥梁……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们把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一重要性质跟神秘的“杀狗洞”有机地联系起来,谜底揭开了,新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
在讲《物质的溶解》时,我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如做饭菜时,不小心把油、盐、糖、面都沾到衣服上,请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同学们脱口而出“洗呀!”“用什么洗?”“用水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液。”这一节课,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了除去衣服上污渍的方法,学会了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知识。
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我变魔术般地出示一朵白色的花,(用酚酞试液浸过),再向上面喷洒一种无色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学生们很惊奇地发现:白色的`小花变红了!我望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问:为什么变红了呢?然后,我在花上面喷洒另一种无色溶液(稀盐酸),红色的小花又变成了白色,学生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我对同学们说:“别急,学完本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让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相关知识也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有充分兴趣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拓宽视野,分析问题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个人见解,不要说错话,即使出现不正确的意见,也要首先肯定敢于发表意见就是积极学习的表现,然后对不正确的意见进行分析,指出错误出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决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在化学实验中支持他们充分讨论,自己动手,大胆创新。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每个学生都寄予热情和希望。对于一时掉了队的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要全面分析,注重他们的各方面表现。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要成为他们最好的知心朋友,热情地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感觉到“我能行!”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爱学、会学,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将来学好更多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