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专业16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写下对书籍的个人感悟和思考的文字。在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书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解读。以下是一些有意思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一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二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的没有办法。端木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就像在说证券投资一样)。
这里提到的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大家都以为孔子最喜爱颜回,但端木赐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他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支持者。经商成为他宣传政治主张和实现外交才干的重要条件。《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贡通过经商,达到如此显赫地位,成为孔子的代言人和杰出的外交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端木赐发挥自己经商的才能,积累巨额财富,从而有能力推动儒学的传播。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够的财富有助我们更好、更快的实现我们的目标,所以努力赚钱不代表“钻到钱眼里去了”,而是我们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为了理想,而努力赚钱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三
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一份怀有天下的胸襟容纳了世间的一切疾苦。为了拯救苍生,你创立儒学,宣扬仁道。面对民众的不解,面对贵族的嘲笑,面对君王的冷淡,你依然带着你的门徒,周游列国,劝谏君王;到处碰壁碰到头破血流之后,你依然跌跌撞撞的向前走去,未曾放弃。你做了《论语》,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你以对天下百姓最大的怜悯,在心中雕塑起一尊最美丽最动人的天使,你的天使使命虽未雕塑完成,但已是人间绝美,一如断臂的维纳斯。
——赞孔子。
孔子曾说:“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绝对不会丢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在这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么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第二天开学典礼,新生才知道这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诚信是人生的支点,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让我们一起努力,拥抱诚信,拥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导下,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精彩!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四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不仅应该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还有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谓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心灵之道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五
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
我读了《论语》之后,《论语》给了我在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开始,我对这句话疑惑不解,但在之后亲身体验过后我就全明白了。
学校里骄阳似火的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们开始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在课堂上用心发言,专心听讲,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一节课如流水般风速雷池地过去了,这节课的主要资料我全都学会了。
第二天早上,我一踏进教室,就听到同学们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看到同学们在朗朗上口的读着昨日新学的那首古诗,我也加入了同学们的队伍一齐读了起来,我一读,就发现了崭新的知识,这不正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也体会过。
一次,远方家乡的表妹来我家住了几天,她和我很聊得来,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也有人不理解我,但我从不记恨别人,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学习方法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写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道德修养的,还有的论语是写学习态度的和写人生哲理的,总之,论语如天上的一颗颗璀璨的繁星一样多,也像繁星一样指引着我们人生的道路,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要温故知新,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敬父母。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七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
《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书。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有关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个个小故事里隐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语言清新自然,构造新颖活泼,翻开书本,其中的人物历历在目、跃然纸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吧!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八
《论语》是我国的一部经典名著,同时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著作。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知天下。”别说半部,就区区几句都能告诉我们做人和学习的哲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理论,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论语》,是孔子的徒弟们把他曾说过的每一句有道理、有哲理的话综合到一起,编成了这部著作。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和学习的道理,还有学习的好处与学习的.方法。
我读了这部著作后,深有感触。这部著作让我明白了很多,让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上课时,我没有全神贯注,老是走神;考试时没有拼尽全力;做作业时,没有认真思考等。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坏习惯改正,做一个做事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好学生。
不只是中国人,连外国人都非常喜欢这部著作,许多外国人读完这部著作,都夸我们中国人伟大,我听了十分自豪。还有一些外国人就是因为《论语》而喜欢上我们国家的,还想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呢!
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创下无数辉煌历史的学家,是一位伟大的学家,更是我心中最崇拜的学家。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教会了我怎样学习,同时,也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我一天一天的进步和成长。我相信我会成为一个虚心而奋发向上的人。
这就是我读了《论语》之后的感受,让我懂得了人生的哲理和学习的道理,更让我认识了这位创下无数辉煌、荣耀的历史伟人。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九
《论语》是一部年代久远、体量博大、内涵丰富、道理深奥、文字怪僻的古代经典。在此书问世两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重读这本惊世之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礼貌颠离重流的今日,在全社会倡导提高社会礼貌程度、提升全民素质的今日,用孔子的思想去引导自我的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应当是很有必要的。
在细读和品味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论语》之后,感触颇深!先就其书而言,“论语”的“论”字读“伦”音,“伦”字的解释有三种:第一种是“辈、类”;第二种是“条理、次序”;第三种是“人伦”。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其中深含的寓意已经很深刻了,体现出了一种最基础、最根本、最源头、最本质的“伦”字。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所以人应当讲究一个“伦”字,即伦理道德。
再者,就孔子其人来探究,他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圣贤和万事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是世界礼貌史上的最伟大的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学说,为中国礼貌乃至世界礼貌,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生平坎坷,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他的成长与母亲颜氏的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他11岁跟随鲁太师学习周礼,19岁已经掌握了被总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并逐步构成了以“仁义”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伦理哲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梦想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人生观是听天由命,进取投身于社会现实,重实践,重人伦、重内省;孔子的思想教育是普及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疏导;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以得民安民为出发点,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军事思想是反对擅灭人国、擅灭人祀的战争征伐。
本书中,孔子重点阐述了关于学问、为政、礼乐等方面应当遵循的道理。在关于“学”的问题上,他认为学固然有学书本的一面,可是更重要的应当是学做人、学礼乐、学从政、学生活等,他不主张死啃书本,更多的喜欢社会生活实践。在从“政”的思想核心上,他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孝敬信勇是为政之德,圣贤君子才是为政之人。同时他论述了礼乐之事的得与失,指出了礼乐对于为政的重要性。
本书用经典的语言高度概括,深刻透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欲做事先做人”也许应当是我们涉世之初作为人所必须清楚的最基本的处世之道。做人?应当怎样去做人,做个怎样的人?做事?做什么事,应当怎样去做事?应当是我们永远追寻和追求的完美人生和梦想境界。“思想的高度决定行为的高度”,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相反,什么样的行为也同样会折射出你最本质的思想。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日,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给人的思想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这种环境的发展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坚持思想的稳定,构成定性和纯洁性,发展相对的平衡性,给思想的净化找一个支点,应当是每个人应当深思的问题。我想用孔子的思想和他所阐述的哲理、倡导的观念去工作、学习和生活,并用以为人处世之道,应当是有利于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成长的。
在读了论语之后,在深刻体会了很多的道理之后,我想就如何提升领导力,我想从简单的做人和做事谈谈自我的体会。
首先,应以做人为本。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工作岗位,人的品格永远是第一位的,以自身品格构成的人格魅力应当是无形的领导力。仅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才会产生相应的领导效应。领导在很多场合是受人瞩目的。换句通俗的话说,你的身上聚集了很多群众的眼光,大家在看着你,看你是怎样做的人,怎样做的事?如果你是一面好的镜子,就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继而会产生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会巩固你的领导力。所以,第一点就是要率先垂范,做群众的镜子,给群众树立榜样。
第二点就是在工作中,在做事的过程中,工作的方法,和对待群众的工作态度,也就是与工作伙伴(能够是上级领导、同事、或者是下属)相处的环境所产生的工作氛围是怎样的?这种工作氛围应当是用领导力来打造的,和谐的团队是体现领导力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倡导欢乐工作,工作的欢乐应当是源于和谐的。如何来营造和谐,那就需要用孔子的思想,用论语中所阐述的很多潜而易见的道理,蕴涵的深刻哲理来处事。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大小事情。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看完这本书的前一半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我大致认为这本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一是为人,二是为事,三是为学。今天,我就第一个方面展开分析。
在为人方面的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等等。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这些内容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第二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第三个启示是: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论语》是一部非常高深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我会继续研究,以更好指导我的人生。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十一
一代圣贤万代师表智者仁爱师传典范;国学《论语》儒家精论名句箴言昭示求者。实可谓:"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感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之前求学之初片语浅识而今处世之时虔诚拜读;虽不能明晰其博大精深却也叹服其中受益匪浅。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特别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他一生中有一大半时间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师传典范。
现代的人大多是从《论语》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一些细致的了解,其间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无以例外,寒假期间潜心拜读先师大智略有心得愚见贻笑大方。
欲教人德为先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会做人",不仅是孔子提倡的德育目标,也是当代众教育家所提倡的德育目标。"务本"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特别重视道德的作用,甚至存在着把知识纳入道德范畴的倾向,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知识也不可能持续发展。"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使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能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加以保持,知识水平也会下降倒退以至完全丧失。孔子这种主张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抓好德育要真正把德育放在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来抓。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十二
这个假期,我读了《论语》,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总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学习他的优点。发现他们有缺点,就要赶快检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种不足,如果有,马上去改正,这样就会做得更加完美。孔子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我们班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的作文好,有的体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乐于助人……他们的优点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也会越来越优秀。
今天我看了《论语》中好几段,下面,我来说一下其中一句中的含义吧。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向他好的方面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应该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在生活中,我们要谦虚,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想他的优点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相得宜彰。比如说:我们班的某些同学的学习不好,但他的体育好,画画的好,就应该向他这方面学习。某些同学体育不好,但学习好,写字好。向他写字,读书学习。我的跳绳跳得好,琴弹得好,但是胆子小,不敢上台朗诵,应该向胆子大的,声音大的同学学习。及时改掉自己的缺点。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十三
《论语》是孔子和学生的对话录,主要内容是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一名君子。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之别,并非是有没有知识,而是有没有高尚的品德、是否爱好学习,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知识和道德并非是同步的。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涵盖全社会;知识在旧社会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有知识未必道德就高尚。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具备“礼”和“仁”。《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提法有几十种,但“礼”和“仁”是君子的最高标准,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要成为一名君子,就要学习。《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论语》全书有64个“学”字。可见孔子对学习的重视。孔子对于“学”有精辟的见解,我觉得有下列几层意思:
一是强调学的重要性。孔子在两处讲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强调君子要学习,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篇》)。孔子问仲由,你听过六种品德便有六种流弊吗?仲由答没有。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就是说,即使有好的品德,不学习,也会有很多弊端,就会变得愚蠢、无所适从、被人利用、勇而无谋、胆大妄为等。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要时时学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对于学习,要“学如不及,尤恐失之”(《泰伯篇》)。不断学习,生怕落后。而学习要有兴趣,要自己乐于学,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
二是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没有理想、没有信心。也就是说,学习不是机械地记住一些知识,而是要思考理解。这种学与思的关系,在今天的教学中仍然值得重视。教学不只是把已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做到孔子讲的“举一隅而三隅反”。
三是论述了学与习的关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字可以有两种解释:温习、实习。这句话也可以有多种解释。杨伯峻先生翻译为“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实习它,不也高兴吗?”但还可以有另两种解释:一种是,学了常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读后感另一种是,适当的时候学习,不是很愉快吗?我想这几种解释都可以。总之,“学”要与“习”结合起来。学了要实习,要学以致用,践行学到的知识;学了要常常温习,所谓“温故而知新”。就如我们读《论语》,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我们今天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也要遵循这种规律,许多知识是要反复学习的,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是论述了学与行的关系。学了要践行,要化为行动。孔子常常教育弟子要敏于行慎于言,他说:“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里仁篇》)就是说,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要有实际行动。所以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又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学习要实实在在,不图虚名。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是颜回,可惜不幸早死了。他哀叹,可惜现在没有好学的人了!他还批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孔子认为,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修身,今人学习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他要求弟子实事求是,不要华而不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知和行是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常常认为知难行易,其实行更难,许多人懂得道理,却不去实行。一个有道德的人更重视他的行动。
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精辟见解,我想仍是今天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十四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朝名臣赵普之口。赵普辅佐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他先后辅佐两任皇帝治理国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享誉四海。当问及赵普读书情况,他开口直言:“我平生的学问,只有半部论语而已。”
《论语》本身不长,半部《论语》更短。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理政,成绩卓著,他的智慧不言而喻。赵普的言行告诉我们:读书不在多,只在精、在懂。一般地说,多读书是好事,读书不消化书的精髓,不去身体力行其道理,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无助于事业成功。赵普会读书、善读书,重视知行统一,不作秀、不张扬,运用孔子宣传的求实求是的哲理,成功地辅佐大宋两任皇帝以礼理政,造福百姓,赢得了后人敬佩。
“成功”是一个有魄力的字眼。世上没有人不期待自己的事业、商业、科研、升学获得成功。诸多人生活中不遗余力地寻找成功的秘诀。有人寄希望于拜读东方介绍成功秘诀的《厚黑学》,有人向师于卡耐基,有人认为成功学是西方的专利。这些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忽视了国人成功的秘诀。日本巨商涩泽荣一选择读《论语》,他说:“我的成功秘诀是读《论语》加算盘。”可见《论语》是成功宝典。
时下,有少数人认为:孔子的那一套“迂腐”、“古板”,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是非理性之言,是浮躁无知之言。正是《论语》保藏着许多被今人遗忘的智慧,正是这些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现在每年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尊孔、学孔的客人来孔子家乡曲阜参观学习调研。孔子学院遍布许多国家,学习孔子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孔子文化的魅力与日月同辉映。
在中国,成功学研究的第一人是孔子。他的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他把教育引入平民,他的教育思想早已植根国人心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也。”孔子一向重视修身养性。他说:“德之不修,学习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无完人,不怕有错,有错就改,不怕失面子,不怕担责任。人的恶行皆源于虚荣心。成功的秘诀并非从天而降,它在人的心中。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做人,他寻找的成功秘诀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读《论语》就是读孔子。孔子是圣人,已达到大仁、大义、大诚、大美、大智大勇的境界。他走遍列国宣讲做人之道,受到认可,也遭到讽刺,说他是“丧家之犬”。他知道后就幽默地说:“我是丧家之犬”,一笑了之,返程后著书立说。
读《论语》也是在读我们自己。以《论语》为圣典,融会贯通其内涵,拜师孔子,反观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不是,不护短,自觉修身养性,坚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心态,以君子坦荡荡的胸怀,沿着《论语》的精神之路,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十五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日,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学习论语仁的读后感篇十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