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勤俭家风的作文素材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重视家风的培养和遵守,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有关家风的故事。以下是学分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1
莫言勤学 姚明诚实
莫言说:“过去给儿子找媳妇,给女儿找婆家的时候,都会了解一下这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代表这个家庭出生的人人品好,受的教育好。我想,我们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实际上是受中国儒家文化所熏陶的,也就是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我们家的家风和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家风差不多,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说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姚明则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尽管他们对家风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把这些回答集中起来,不难对家风的定义作出一个总体的概括: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朴素,也是最核心的文化单元。
“门风优美”的中古世家
东晋名相谢安经常召集族中子弟谈天论地,内容多与文学有关。这看上去似乎只是文士雅集,实则不然。有一次,谢安问子侄们《诗经》中哪一句最好,侄子谢玄认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不是谢安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在谢安看来,“訏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境深远,才应是从政者追求的“雅”。短短的一番对谈,看似讨论古书,实则以此教育子弟不应以个人情感为先,而应以天下大计为怀。
中古时期的世家常有谢安式的教育方式,世代相承的道德教化成为他们的文化底色,因而被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赞为“门风优美”。他们并非对家族后代进行刻板说教,而是在谈论学术文艺时蕴道德礼仪于其中。除去这种“言传”,更多时候他们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子弟行为礼仪的培养,以及自身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来进行“身教”。重视践行的“身教”与注重学习领悟的“言传”相结合,让家风这一文化基因得以顺利完成代际传承。
古人对家风的重视,与他们对社会秩序的体认有关。在先秦时代的古人看来,先确立家内秩序,才能建立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因此,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维护家内之礼,才能拥有正常的社会秩序。《礼记·大学》篇中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古人不但强调家族社会地位的稳固,也重视良好家风的维护,就是基于这种社会责任。
据记载,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就是一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家中,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几个儿子虽然已经成年,但司马防不召唤他们,儿子们便不敢随意去见父亲;见面时,如果没有允许他们入座,他们便不敢坐下;司马防不向儿子们提问,他们也不能随便说话。司马氏父子之间完全按照礼仪相处,秩序井然。这看上去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在汉末乱世时对传统礼仪的一种坚守。虽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已经成了当时社会与政坛上屡见不鲜的丑闻,但在司马防家中,仍能保持儒家所倡导的礼仪,这就是家风的影响力——不随时而变,靠治家者的自觉维护他所认同的价值。
作为社会的细胞,在整个社会处于恶劣条件下时,家庭承担起了守护价值观的责任;当社会能够良性发展时,家庭也为道德礼仪的实践提供了第一个场所,孩童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就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应遵守的秩序进行体认、模仿与自觉维护。
陆游家风
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其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
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
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教导儿子必须做到有错必改,见贤思齐。
不要贪得无厌。“若夫天性澹然,或学问已到者,固无待此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假若一直心性恬淡,不图名利,或是品学修养已达到一定程度,自然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思想。
要严于律己。“后生才锐者,最易坏。”年轻时聪明伶俐、有才华的人最容易养成恶行,要特别警惕才是。他告诫儿子对后代要经常严加管束,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朋友。
要宽以待人。陆游说,他一辈子未曾害过别人,有人害他,“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不要去计较,要尽可能回避这些事。
要为官清廉。教导儿子要忠于职守,为民做好事。特别强调儿子在物质生活上要俭朴,要廉洁。
要忧国忧民。在《病中示儿辈》中,他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切不可学他们的样子。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后期至隋朝,《颜氏家训》也成书于隋。颜之推本人几经丧乱,其自称“三为亡国之人”。他写作《颜氏家训》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礼仪、道德、学术与文化,保持其门风、传承其家学,故而书中不仅涉及立身处世之道,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学、经学、史学与音韵训诂之学等多有介绍,可称一部家教的百科全书。颜氏后人也没有辜负这位煞费苦心创作家训的先祖,他们各以其突出的品德与才学闻名于世,著名者就有唐代的学者颜师古、书法家颜勤礼与颜真卿,其中尤以道德操守与个人才学都令后人景仰的颜真卿为最。
颜之推自己是当时知名的文人学者,他在写作家训时尽量避免仅仅以教条训诫子孙,而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道理。比如在《风操》篇中,他对取名拟字的原则发表个人意见的时候,就没有直接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古人为例,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西汉时代的文人司马相如因为钦佩战国时代的赵国名臣蔺相如,故而为自己取名“相如”;三国时代的大臣顾雍因为崇拜当时的著名学者蔡邕,也为自己取名为“雍”,这些都是表达了对贤人的崇敬,所谓“见贤思齐”,所以才为自己起了一样的名字。同时,他对一些人囫囵吞枣将前人的姓和名都编入自己的名字之中表示鄙视,认为这完全是附庸风雅,有违取名的本来原则——比如东汉的许暹字“颜回”,梁朝的庾晏婴。
取名拟字,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期望,或是取名者的一种道德向往与追求,在讲求典雅的文化家族,这是一种体现品位的行为。颜之推以前人为自己取名的得失,向子孙传达了其中的原则与禁忌,而没有简单以“取名拟字应遵循哪些原则”“起名字时应避免的几个误区”之类的条目来说明,循循善诱,使自己的本意明白地表达出来,又不致过于严肃刻板,其试图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后人体悟优美之门风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
在《勉学》篇中,讲到学习重要性的时候,颜之推还以距他较近的历史为例,讲了梁朝的贵族子弟们只追求舒适奢靡的个人生活而忽视学习,在太平年景无限风光,到了改朝换代之后,他们就因为并无真才实学而被冷落,反而不如那些凭借个人才学受到任用的平民子弟。
正因为笔法生动、内容广博、寓理于情,《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著名的启蒙教育家王三聘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谓实至名归。
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2
【淡泊类】曾国藩父亲曾麟书一生以教书蒙童为业,算不上大人物,但他却培养出了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晚年,他在一幅自勉的对联中写道:“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裘箕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钜付儿曹。”
【公德·善行·责任类:苏东坡祖父轶事】苏东坡的祖父名苏序,是个文盲,但他却广有田产,德行高尚。每年丰收,苏序总会把稻米换成稻谷存放起来,众子孙很纳闷。但田产欠收,百姓青黄不接难以糊口时,苏序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孩子们这才明白,稻谷更耐久存,苏序是在用这种方法接济百姓。
【家风】苏序以勤俭和济世助人为家风,曾国藩父亲曾麟书一生也以教书蒙童为业,算不上大人物,但他却培养出了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晚年,他在一幅自勉的对联中写道:“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裘箕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钜付儿曹。”
【家风类:曹操家风】曹父曹嵩,宦官曹腾养子,曹腾父亲曹节。曹节敦厚持家,邻居丢了猪,看到曹节家的猪很像,问曹节要,他没争辩就给了他,后来,邻居家的猪自己回来了,邻居登门致歉,曹节却一笑了之;曹腾虽为宦官,却不与十常侍同流合污,刺史种皓曾诬告其谋反,但曹腾人称赞其优点,让种皓折服。
【家风在:戚继光之父严格教子】戚继光幼时,某天去其姥姥家,姥姥为他缝制了一双新鞋,做工精细且配有纹饰,戚继光穿回家后被其父戚景通发现,父亲严格地教育他说:穿新鲜华美的鞋子后,就想穿好衣服、住高楼广厦,以致走入歧途。父亲命他换上旧鞋子。《明史》也记载说:“家贫,好读书”。
【拓展】正如戚继光诗中所说:“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去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韬铃深处》,尤其最后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一代民族英雄一心救百姓,不求名利的高风亮节。
【家风类:李袭誉】唐代的李袭誉在扬州时,兴修水利灌田八百余顷,性情庄肃手不释卷,居家俭约,所得财物除了散于宗亲外,就是著书。每每对子孙说:“吾不好货财,以至贫乏。京城有赐田一十顷,耕这可以充食;河南有桑千树,事之可以充衣;所写得书,可以求官。……尔曹勤此三事,可以无求于人矣。”
【拓展:林则徐教子】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舍德类·家风类:郑板桥淡泊持家】雍正十年郑板桥在写给弟弟郑墨时到自己的一件事:“愚兄为秀才时,检家中旧书簏,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
【深读】郑板桥还是秀才时,整理书籍发现一张前代家奴的卖身契,立刻在灯下烧掉,不再找那人,家中买家奴时,也不再立书券,合适的就留下,不合适的就辞退。——在书信最后,郑板桥总结说:“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
以上就是学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风家训的手抄报内容,更多模板范文请看学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