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优质14篇)
做总结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所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也可以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反思。请大家参考以下范文,了解总结的写作风格。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一
想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师?还是想出更原创性和革新性的设计?你确信不会偏离最狂热和兴奋的设计职业之路?那好,你可以通过做更多非设计的事来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师。
嘿?竟然通过做更多非设计的活动来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师?对某些人来说,那听起来不合常理。毕竟当某人想要更善于某事,他们应该将自己更多的投身于那项活动当中,至少不少于,是吗?不完全是。
因为引入视角变化会使你不断地在单纯状态下创造更多的鼓舞人心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当你开始设计时,任何事都可能。你会不管其对错,做兴奋,好玩,视觉上感兴趣的设计而不是受阻于规则。为保持那种受鼓舞的状态持续,你必须创造一种方法,不断地在新的设计里处于健康单纯的状态。而那个方法就是做更多非设计类的事情。
你抛开设计,用另一种手段(至少在视觉上和你平时创作的风格不一样),或者做些娱乐活动,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读读报刊书籍什么的。然后再开始设计时,你会焕然一新,充满灵感,不受已做风格的规矩影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大脑走出了常规的思维区域。在一种风格下创作一段时间后,你不可避免植入风格的框架或规则的定式。你用那些规则来创造事物,而不是一开始无视规则。通过做非设计类的事情,引入完全不同的活动,让脑袋跳脱那些规则。
当你重回设计时,不再被规则束缚,而是看到可能的全部或者什么都没看到新的灵感乍现,按着下一步设计的样子,更宏大而勇敢的想法涌上心头。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二
对于设计师的工作方法:
1种选择是了解真需求,发现用户期望,做真正的创新?
1种选择是考察自身的资源能力,看看除了山寨还能如何做赚钱的产品?
我很能理解白鸦对于发现产品之外而从用户根本需要的角度看产品创新为什么那么激动,因为那是产品设计师的梦想。我们这些屁股座在设计师的位置上,其实大部分时候只能做比山寨好不了多少的产品改进(不好意思说是创新,说创新拔高了),很无聊,觉得这样的设计师的生涯很没品,意兴阑珊。那也没办法,所谓创新思维一般不受老板待见,而赚钱才受待见。
所以反思一下:
1、创新到底能否创造相应的赚钱效应呢?keso举了一些例子了,计划中的创新创造价值的案例基本属于黑天鹅事件。因此难怪大部分老板觉得创新soundsgood,但是风险太高,没有山寨来得保险。
对改变设计哲学有好处,但是对于设计操作层面没有实际帮助。
3、设计理论最终都要落地,ucd流派也是一样,实际的产品设计并不是只考虑用户体验,还有从生产者开发和管理成本的考量和商业价值体现,对用户善的设计很多时候对生产者就是恶的,这些冲突在所难免。
4、产品创新被当作设计师或者设计部门的使命,这种惯例可能真的会害了设计师和设计团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创新的任务一旦被指派到某个集体,这个集体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我骄傲”的潜意识,也自然而然地让他(他们)与公司的其他部门对立起来,这种现象放到整个行业中也是一样的。设计师从教育之初就被赋予过多的使命感,现在从目前中国环境来看,是设计师群体的悲哀,只是培养出来一批未来企业中的异类员工。创新对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设计师之于创新的优势主要还是视觉思维能力,其他创新能力设计师并没有明显优势。
5、国外曾经有人统计出工业设计每投入1元,可以带来1500元的收益,这个数字很煽情,希望有人早日统计出ui的投入产出比。当然,这个只能说明设计师职业的重要性,没有与其他工种的横向比较,不敢说设计师的价值有多nb。而事实上,国内设计师的价格体系已经崩溃了,因为整体的供大于强,因为认证体系的缺位。
本文出自:/。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三
之前有谈过交互设计师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一些工作内容的感想,或许很多公司来说还没有真正自己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很多中心型公司只有一个角色来做两份的工作,但是与产品经理(简称pd)的合作我想大部分公司的设计师们都有些心得,很多时候似乎感觉pd总是和我们对立。很多交互设计师都会和产品经理进行轮番的pk,有pk需求,也有pk资源等等。
其实交互设计师距离产品很近,很多时候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很类似于产品经理。来列举一下产品经理的职责:
1.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点,来分析目前此类产品的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的潜力。个人觉得其中的了解客户需求为重点,很多时候可以从中发现很多创新或改进现有产品的想法。在其中用户研究员(用户体验设计师)观察用户的一些行为习惯。产生市场分析报告。
2.产品设计:。
描述产品的定位等内容(包括:产品远景、目标市场、功能描述、产品用例等等),一般公司都会写成一个文档:产品需求文档(prd)。很多的需求和功能点都会在这个文档中反应出来。在prd形成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产出物也会出来,那就是demo。uidemo包括了产品的界面,交互包括体验方面的设计部分。
3.项目管理:。
其实主要是确认资源的投入,撰写项目计划,跟踪项目的进度等等。
4.产品宣传:。
很多人认为宣传是运营部门的事情,pd只需要把产品做出来后扔给运营部门去负责,这样对于产品的发展是恶性的。其实在产品调研中就应该去考虑后期的产品宣传问题,卖点,如何利用媒体等等的。而且要去考虑收集后期的产品数据,不断的改进产品。
5.产品生命周期:。
很多pd不会去考虑产品周期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产品出来了,就沦落到没人去负责它的发展,不知道该走向何方。或许pd只考虑到一点而没考虑到产品线的发展,所以很多产品的当初就是畸形的。
其实可以看出来以上的pd的职责,也是我们很多交互设计师去考虑了的东西,包括出产品需求设计的方案,分析用户行为。细节的demo设计等等,都是交互设计师在负责。所以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的距离是很近的。在我们公司很多的产品项目都是交互设计师来担任,而且交互设计师很容易变成了产品经理。因为两者只是关注不一样,一个关注商业,一个关注用户。但是往往关注了用户,那么商业的价值才会获得更多。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四
最近在读《启示录》,里边提到了一些人员分工的情况,结合我自已的经验,整理如下(当然每个公司会有不同),其中不妥或还可以优化的地方,请赐教:
补充一些点:
1.如何作到高效?
*所有人员无论是哪个部门的,都应该对产品的认识是一致的;
*产品的每一阶段的目标必须清楚;
*避免大多的文档,使用高保真的原型;
*一个人担当多个职位,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沟通(这不一定是好事,看情况);
*每个人的职责必须明确;
*敏捷开发;
2.如何保证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功能的加减?
*如果有新功能可以放在下一个版本中评估;
3.高保真原型的好处是什么?
*节省时间,文档几乎没有人会仔细去读,而且还会花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大量的时间;
*提前作用户测试,提前验证产品的靠谱性,降低产品上线后的风险;
4.产品计划要作到多细?
*每天列一项基本就差不多了,主要是能了解每日的进度;
*不用写的太细,重要的几个节点卡死,平时多和开发人员嘴上沟通就可以了;
5.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区别是什么?
*产品经理:核心工作是抓用户需求、设计产品;
*项目经理:确定产品能按计划开发出来;
6.开发人员知道产品背景有什么好处?
*目标清楚,不用闷头干活,不必纠结于没有必须纠结的地方;
*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必须开发人员是最了解技术的;
*最好让开发人员、设计师、运维都分一部分产品的指标(当然这是题外话);
7.开发的时间如何评估?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五
德鲁克所阐述的创新机遇之七大来源:
一、意料之外的事件;。
二、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三、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四、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五、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六、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七、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
要做的事情是:
1、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
2、创新必须多看、多问、多听,既要关注数字,也要关注人;
3、创新必须简单有效,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
5、成功创新的目标是取得领导地位,
避免的事情是:
1、不要太聪明;
2、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
3、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
创新的三个条件是:
1、创新是工作,要把创新当做工作那样去对待;
2、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
3、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
德鲁克最后提出,企业家和创新者要做“保守的创新者”,“成功的创新者都相当保守,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
原文链接:/?p=3208。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六
我不这么认为。首先卖个关子,“矛盾论”里有句话: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发展运动。
本质上,他俩是“各怀鬼胎”的矛盾共同体。同一性就是他俩都想在各自的范围内把产品做到最好。
呵呵,非也。矛盾听起来不是好词,却是事物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一致的赞同反而阻碍了产品的进步。产品经理提出的某个需求,在交互设计师眼中有时候是对用户的严重侵犯。交互设计师流畅易用的界面或许损失了产品的巨大广告效益。两者在不断的试验,讨论中融合,使得产品不断发展,弥合两者间的矛盾。1+1》1让产品即能满足企业的商业目的,又会赢得市场用户的好评,声名远播。
当然,这也需要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在互信,相互理解,有效沟通才能实现。所以,职场上,痛苦的产品经理人和交互设计师,不要一直纠结在为什么他不理解我的狭隘思绪里,恰巧是这种牵扯才让你不会执意片面的观点一根筋,他人的质疑往往是进步的更大动力,它让你不断思考如何改变,使产品变得更好。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七
我真希望现就长大,当一名服装设计师!
除了参加国际比赛,我还要设计一件多功能的服装。这是由一顶帽子,一件外套组合而成的。
当寒冷的季节来到时,衣服里的夹层会释放出一种热量,使身体变得暖暖的,舒服极了!
不论是旅行还是在室外工作,我设计的衣服,一定是你的最佳拍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八
今天看到了ucdcn上面空格提的“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的区别”,我想到自己前段时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是交互设计师还是产品设计师。所以,可以从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区别去考虑两者关系,以下是自己的思考:
至少我现在觉得不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肯定,但是我想至少这是一个方向,所以不奇怪很多交互设计师为什么直接就去做产品经理了一样。交互设计师或许会分成两个职业发展方向,一个是专业的交互设计,快速理解产品,快速搭建原型,画出产品交互模型。另一个产品设计,考虑用户的需求,挖掘用户的根本需求,画出产品的概念图,思考和宣讲产品的方案。
我不知道现在是否需要这样细分出一个产品设计师,当我想这个应该是我们去考虑的一个方向,让交互设计师更广范围的去思考产品,思考交互能带给产品的价值。
产品设计师,不是我们创造出来一个新的名字,希望看看他背后的意义吧。给你们的产品能带来些什么呢?我只能说,很多产品经理都紧紧抓着市场看,而不关注用户(或许你还再疑惑用户不就是市场么?),就像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之间的区别。
本文来自:/blog/?p=185。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九
拿给力加速器为例:
加速器第一版就是给一款游戏(魔兽世界)加速。大致的流程:登录打开界面直接加速运行游戏。后来经过多次改版,现有很多游戏选择,选择对某一款游戏加速。需求大概是用户可以选择游戏/区服开始加速运行游戏,其中用户分为使用过并加速过游戏和首次使用未加速过游戏的。
大致的流程图。
低保真的线框草图。
猛一看,觉得简单清晰的流程,用户不该产生疑惑吧,但是这看似没有破绽的流程只是我个人的思路逻辑,用户未必照单全收。
对于目标明确的用户来说,线性的设计效率很高,但是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或许给他看到某个推荐,可能因为喜欢就选用了。
信息架构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
一、明确目标也确定叫什么的。
二、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
三、随便逛逛的用户。
第一类用户,他们明确要找的东西,也确定名称叫什么,搜索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类浏览型用户来说。推荐信息或是热门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迅雷看看首页基本同时满足三种用户。
红色部分的搜索区域是为第一种有明确目的且知道叫什么的用户设计的;绿色区域的类目是为了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设计,引导他们分类选择;蓝色区域就是为没有目的、浏览型用户推荐的。
总结:交互设计是通过对界面和操作行为的设计,并关注设计合理性、提高产品可用性。(其中还包括信息架构和交互的细节)。
二、交互设计的细节。
1、理解你的用户:
要把用户看作崇尚简单的、挑剔的、迟钝的、很忙的:能少键入就少输入,能少点击就少点击,能少思考就少思考。
2、充分理解,引导用户的行为流。
一方面要了解用户可能的点击流程,另一方面产品要有好的信息架构,操作引导要高逻辑,但要好理解(整个操作的完成有引导说明,让用户知道自己完成到哪里了,还要做什么,除此还要方便用户的返回,后退,反悔,回到起点)。
3、易理解的表达。
易理解的表达不仅包括视觉和文字,交互操作也要做到透明(反馈原则)。
主观感受是靠不住的。
其实有时候做交互设计或是做产品设计的,
你以为用户会按你的思路走,其实真不见得。
请在高逻辑、清晰理解设计产品之后,回头欣赏下你的产品,加入不同用户的行为去感受。
有的时候要数据说话!
操作前,结果可预知(包括用户习惯)。
操作时,操作有反馈。
操作可识别。
操作后,操作可撤销。
让用户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模式化窗口是恶魔。
图标的使用。
介绍一些页面表达原则。
主次原则。
最佳实践:内容比较多,可放空间少,主要的内容先显示,次要的内容搁置在“更多”里。
注意:到底放什么,取决于我们要重点的内容和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内容的相结合。
最佳实践:面临好几个操作时,我们也要分清主次,分清哪些是我们提倡用户操作的,哪些是我们不提倡用户操作的,同时,对于提倡用户操作的也要进一步分清主次。
直接原则。
最佳实践:单一字段的编辑建议在当前页面直接完成,不要单独设置一个浮动层,即使设置浮动层,也尽量允许浮动层能被拖动。总的来说,能在当前页面完成操作的尽量在当前页面完成。
统一原则。
最佳实践:样式确定后最好全站保持统一,降低用户的认知难度,即不要出现几种不同样式。
少做原则。
最佳实践:尽量准确把握用户的心理预期,揣摩用户的心智模型,进而实现用户的心理预期。
反馈原则。
最佳实践:尽量对每个操作能做到人机交互反馈,让用户清楚知道目前的状态,减少疑惑。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
文章描述:交互设计的理性vs.多样的感性用户.
和一位视觉设计师讨论ued分工的时候,他说:“交互设计做的就是逻辑,”听起来似乎没错:互联网交互做得最多的就是点击、跳转。无论target到另一个page是_self还是_blank,无论信息架构的sitemap,还是导航,似乎交互做的就是一个纯理性、高逻辑的活儿。
直到有一天向臭鱼请教一个产品的设计时,我才意识到被忽视已久的问题。
这个产品大致需求是这样的:一个图像上传产品。用户可以设置一张显示,也可以设置一周自动轮换。每个选择会为用户提供推荐图片。
开始我设计的流程大致如此:
除此之外,我还做了低保真的线框草图:
线框草图第一张:一进来让用户选择方式。
臭鱼看后,只问了我一句:“你说的这种一步步的设计方案,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吗?”
我听了开始一愣,觉得这简单、清晰的流程,用户不该产生疑惑啊,会有什么问题呢?后来突然领悟:这看似无破绽的流程只是我个人的yy,用户未必照单全收。
第二,臭鱼说得很对:实际上,往往存在这样两类用户,一类是目的明确的,一类是不明确的。对于目的明确的用户来说,线性的,效率很高。但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或许给他看到了某个推荐,可能因为喜欢就选用了。对于目的不明确的,展示内容就更有意义了。
其中第二点是信息架构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
信息架构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
明确目标也确定叫什么的。
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
随便逛逛的用户。
对于第一类用户,他们明确要找的东西,也确定名称叫什么,搜索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比如:在他们探索性搜索时给出提示。
第三类浏览型用户来说。推荐信息或是热门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淘宝首页就是同时满足三种用户的典型案例:红色部分的搜索区域是为第一种有明确目的且知道叫什么的用户设计的;绿色区域的类目是为了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设计,引导他们分类选择;蓝色区域就是为没有目的、浏览型用户推荐的。
互联网本身用户多样,用户行为也多样。交互设计理解的清晰理性的逻辑,常常却忽视了用户实际的使用习惯。所以请给自己未来提个醒:你以为用户会按你的思路走,其实真不见得。请在高逻辑、清晰理解设计产品之后,回头感性欣赏下你的产品,加入不同感性用户的行为感受。
ps:最后另附发出博文后,臭鱼在buzz上的一段给力评论:
李钊(臭鱼)-或者说,目的性强不强,是个维度,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目的性强度的用户。
照我看来,设计中考虑这个因素本身也叫理性、逻辑。设计的理性,而不仅仅是合逻辑的实现功能。
设计的逻辑价值在于区别那些纯主观的设计意见。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一
作为电子产品设计师的我,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电子产品设计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对产品研发工作的影响以及我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展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电子产品设计师,理解用户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设计一个电子产品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通过与用户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可以洞察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将用户需求融入到产品功能和用户界面的设计中。我记得有一次,在设计一个智能手表的项目中,我们团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目标用户进行沟通和访谈,最终设计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和界面,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其次,创新和技术是电子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趋势和创新方向。只有对先进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我们才能够设计出具有竞争力和先进特点的产品。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始终保持对先进技术的关注,并且努力将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例如,通过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团队设计出了一款智能音箱,能够根据用户语音指令智能回答问题和执行任务,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此外,合作和沟通是团队合作中的关键要素。在一个电子产品设计团队中,成员之间必须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实现项目目标。合理的分工和高效的沟通可以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我发现,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和项目讨论,我们可以共同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我过去的项目中,我们团队通过紧密合作和良好的沟通,共同设计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智能家居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和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此外,持续学习和技能提升对电子产品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电子产品设计领域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很快,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参加行业会议、研讨会和学术讲座等活动,我们可以了解最新的设计趋势和技术应用,积累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我自己也常常参加这些活动,并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学新的技术和设计理念,以此来提升自己在电子产品设计领域的能力。
最后,我对电子产品设计的未来充满了期待。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设计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电子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相信未来的电子产品设计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同时将更多的科技融入到产品中,推动技术和设计的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电子产品设计师,我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体会。通过理解用户需求,关注创新和技术,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持续学习和技能提升,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我相信我能够在电子产品设计领域不断成长和进步,为用户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二
从宏观上来看产品要关注的大的点,并把其拆开,如果能实时监控最好,不能实时的全部放在报表中,每天看一次也可以,从中可以发现产品在大的点上是否出了问题!
这里为什么说只列大的点呢!如果切分开,点就太多了,在作局部优化时可以把大点切分成小的点来作。
二、主动发现产品的问题。
大部分用户如果不牵扯到及的核心利益,一般不会主动和反馈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被动地接收问题,会错过非常多,除非你不想把产品作的极致。
常用的一些主动发现问题的方法有:
1.线上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发给特定的用户。
2.线下电话调研:直接打电话给用户聊天。
3.上门用户访谈:上门与用户聊天,和电话不同的是面对面,面对面很重要。
4.用户测试:看用户是如何操作的。
5.竞品分析:分析同行们都在提供些什么产品。
6.数据分析:主要看用户的行为。
7.亲自试用:反复在各个场景下使用。
8.团队内部收集:召开团队会议收集大家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问题。
9.客服反馈:给客服设置一些要问用户的问题。
10.听用户来电录音。
关于各个点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的另另一篇记录:/12/。
三、快速迭代,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把传统开发人员机械地接收需求,变成有感觉地感知用户,更深的了解需求。
四、不要过早陷入局部优化。
优化重要,但不要过早的进入。大的改动通常都会带来革命性的飞跃,无论是正着飞还是反着飞,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方向的办法。退一步说,到达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再试一试,所以不要在在一条路上过早进入优化,也午有更好的路呢。
五、流程很重要,产品更重要,用户的表现更更重要。
针对一些可售的互联网产品,例如qiyi的会员(仅仅是例子),在购买的会员的过程中,可能要注册、要同意协议、要选套餐、要支付等。我们把会员这事作为一个产品,把购买的过程定义为流程,把用户会不会买作为用户的表现。
有了产品,用户想买,怎么也付不了钱,这是流程中的问题,有时我会过早陷入流程中,纠结于一个个的小细节,但优化到最后,你会发现即便流程的转化为100%,最终买的人也就那么多。
用户更关注产品本身是不是他想要的,流程本身只是购买过程,如果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上,放在用户身上,突破会更大,当然我并不是说流程不重要,意思大家应该都懂。
六、定期review产品。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战略层的,关注于现在的产品在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未来可能的趋势是什么,是否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另一方面是战术层的,看一看我们到达目标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确,是不是走歪了,如何修正。磨刀不误砍柴工。
七、不要挑战用户的习惯。
用自已的产品没有太大的感觉,用一用别人的产品感觉一下就出来了,早在几年前,蓝色理想()这个网站有过一次改版,我几年的使用习惯一下被改变了,当时我开始骂娘、骂蓝色,差点就此离开。在优化过程中也一样,通常会有一些更改会影响到老用户,建议用是快速迭代或让用户有选择的使用。
以上供参考,所有观点代表我个人,与公司无关,欢迎一起交流!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三
当你是产品经理的时候,当你负责一个产品的时候,当你可以判决一个产品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
b.如果你无法判决一个产品?你会怎样?
c.如果你不需要对一个产品负责?你会怎样?
3.如果你不是把自己当做这个产品的负责人的时候,你才会发觉,某个产品,因为有自己的决断才走到今天;你才会发觉,某个产品,因为没有按照自己的判断,才走到今天。这是时候,你是否会淡然的说那么一句,“原来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
8.对于产品来说,希望大家都不要太在意职位上的划分,比如你是产品经理,我是设计师;或者你是项目经理,我是qa;或者你是美工、我是前段程序员。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把产品做成,而想把产品做成,大家需要一个leader罢了。你对于这个产品的贡献足够大的时候,那么你已经是这个产品的驱动者了。而不是那些给你命令,或者给你想法的人。
本文来自:/wkcow/blog/item/。
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篇十四
在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流程中,产品经理(主要指偏向产品设计的产品人员)和交互设计师是这个流水线上最起点的环节,也是关系最暧昧的两个环节。说其暧昧,是因为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这两个环节所做的事情是有重合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或许也是整个流程中合作最紧密的两个环节。
相对比之下,产品经理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内部逻辑、操作流程、策略等;而交互设计师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易用性、流畅度和操作感受。总的来看,似乎可以认为,产品经理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而交互设计师,则是从更多的细节出发,去提升用户体验。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决定了只有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密切配合,深入沟通,才能够最高效最合理的将产品策略转化为产品原型,从而为流水线的后面环节提供精确的参考资料。
下面以人人网广告平台的一些产品和交互细节为例,使用对话的形式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在做交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入门级文章,高手请绕行。
在广告平台其中一个投放系统中,有一个产品需求,是要根据广告受众所在的地区做广告的定向投放。也就是说,可以控制广告只展示给固定地域的受众。这就意味着,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供用户选择区域。产品经理的原始需求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我们这次的投放系统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就是让用户选择广告定向投放的区域的。可以精确到城市,可以多选。另外,”区域“作为一个投放广告的限制条件,如果用户没有选择任何选项,那就代表用户忽略该条件,则该广告会面向全国投放。”
交互设计师:“哦。”
产品经理:“嗯,我能够想到的这个东西的原型,可以提供两个下拉框,让用户分别选择省和城市。当用户在第一个下拉框里面选定了省以后,第二个下拉框中会显示该省下面的地级市。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框图,大家看一下。”
产品经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每选定一个城市,点击后面的添加按钮,可以将该城市添加到下面的列表中。同时,如果点击已经添加的城市名称后面的「删除」链接,则会将该城市从已选列表抹去。”
交互设计师:“等一下,我有一个问题。按照产品的策略,如果用户一个城市都不选,那么就会默认投放全国。但是这个概念很难表达给用户,比如说,如果在「区域选择器」旁边放提示,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
产品经理:“一个都没选,就是等于忽略条件啊。因为这些都是限制条件。”
交互设计师:“问题是用户很难意识到是这样。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家都是觉得,选上的,是我要的。但是大家没有「不选就等于全要」这种思维习惯。”
交互设计师:“我觉得可以这样。我们在现在的「区域选择器」上面放两个单选按钮。一个叫「全国」,另一个叫做「指定」。打开页面时,默认选中「全国」项,并隐藏「区域选择器」。只有用户选择「指定」项时,区域选择器才会出现。这样表达就很明确了,你不是「全国」就是「指定」。”
产品经理:“哦~听起来不错。试试。”
于是得到了下面这个版本的原型图:
交互设计师:“嗯,我想,现在这个版本已经基本上从界面的层面解决了全国投放的选项问题,我想,用户应该不会因为不知道怎么选而卡在这里了。”
交互设计师:“我看下一步,需要对一些关键的元素做一定的视觉设计,以便于引导用户操作。比如「添加」按钮,应该更明显些。我觉得可以请ui设计师出一个简单版本的ui了。”
产品经理:“稍等一下,我看咱们还是把细节再讨论清楚一些再去找ui吧。比如,字的颜色啊什么的都没定呢。而且,我觉得选中的区域中,每个城市名称后面都跟着一个删除链接,很奇怪。”
交互设计师:“嗯。的确。我的想法是这样,字的颜色,就用黑色吧,或者是深一些的灰色也行。虽然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视觉设计师觉得稍浅一些的灰色比较养眼,可能黑色太”抢“。但是咱们的系统毕竟是给人用的,灰色的话,可能会让人误认为这些选项是不可操作的。你看如何?”
产品经理:“同意。”
交互设计师:“关于已经选中的区域列表。我看可以把「删除」链接换成×,事实上,用户对于×这种符号比汉字更敏感。你看,大家不论是用windows还是mac,关闭窗口的时候都是×,早就习惯了。另外,为了让所选定的城市名称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并且跟其他城市名称区分开。我看,可以给每一个城市加上背景色,每个城市一个色块,这样也一目了然。”
产品经理:“颜色呢?”
交互设计师:“蓝色吧,人人网都是蓝色的风格。”
产品经理:“ok”
于是,配合ui设计师,得到了下面的界面:
产品经理:“我看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基本上成型了,
咱们也已经讨论很很久了。该问问别人的意见。”
———-时间分割线———-。
产品经理:“hi~各位。我收集了一些内部测试的意见。有用户提出,搞不太清楚两个下拉菜单和「添加」按钮之间的关系。”
交互设计师:“什么意思?”
产品经理:“就是说,有人意识不到选完了省,选完了城市以后,还得点「添加」。他们觉得,选完了就完事了。”
交互设计师:“晕。”
交互设计师:“可能是已选列表框在空着的时候长得太秀气了,大家没意识到它是用来装东西的。”
交互设计师:“好吧,我有两个方案。1、把「添加」按钮上面加一个向下的箭头。指向已选列表框。2、在已选列表空着的时候,添加一条提示语,来提示用户他并没有完成区域选择操作。”
产品经理:“提示语那个,你的意思是说,当用户添加了城市以后,会自动消失是吧?”
交互设计师:“是的。”
产品经理:“我觉得加提示吧。感觉放箭头有点儿傻。”
交互设计师:“嗯,而且,可能放了箭头以后,用户依然不知所云。”
产品经理:“那提示语怎么说呢?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请选定城市后,点击上面的「添加」按钮,该城市会被添加到…”
交互设计师:“停!太长了,大部分人不会认真看完的。”
产品经理:“的确…”
交互设计师:“我看就一句话就可以。写”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
交互设计师:“你看。下拉列表后面的按钮叫「添加」。提示中又明确的传达出了尚未「添加」的状态。这样既说明了这个框框是用来放东西的,又可以告诉用户,这个东西是可以选多个的。因为「添加」的概念就是一个一个往里面放。如果只能放一个,那应该叫「选择」。”
产品经理:“顶。”
交互设计师:“而且,我觉得这个控件最初的原型你设计的不错。嗯,用户只要成功的进行一次操作,以后就可以非常高效的进行操作了。这个东西的学习成本和认知成本都比较低。”
产品经理:“oh,yeah~”
那么,现在的ui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哎,对了。话说,我最开始的策略是,用户如果不选,相当于全选,要全国投放的。你说如果用户选了「指定」,但是并没有添加具体的城市,直接提交表单,怎么办?系统是应该直接把用户的广告设置成全国投放,还是报错,阻止用户继续?”
交互设计师:“我看啊,报错吧。因为现在「全国」和「指定」这两项,已经明确的把整体和局部给分开了。我觉得你那个策略没必要再应用了,因为现在这种已经达到了你最初的目的,而且还好理解。再有就是,咱们的平台是涉及到钱的,是要让用户花钱的,如果让用户不明不白花了冤枉钱,本来想投北京的投了全国,那我们会被用户骂死的。虽然感觉上报错会让用户有挫败感,但是在这种细节上,还是用户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用户体验,可以稍微往后放一放了。”
产品经理:“好吧。”
交互设计师:“呵呵,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每件事情都听产品的。产品提的只是需求,但是如何实现需求,还是得从多个角度来讨论。”
产品经理:“好吧。那么,技术兄弟们,下面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
个人观点:
1、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需要时刻密切配合,深入沟通。
2、有时候,产品策略和用户体验会发生冲突,这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虑和探讨最终解决方案,不应该有谁一定比谁重要的说法。
3、优秀的产品经理,相当于半个交互。同样,优秀的交互设计师,相当于半个产品。二者虽然职位不同,但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对方的工作内容。
4、产品提出的只是策略和需求,并不是一定要按照产品人员所描述的细节去设计具体的产品细节。交互设计师以及团队中其他所有成员,有义务有权利对产品需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更好的设计方案。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是最终决定权,应该依然属于产品经理。
5、产品经理之所以叫经理,是因为,他们除了设计产品,还需要时刻把握整个流程。比如,当细节没讨论清楚的时候,不要去找ui做设计。
注:本文中对话部分并非真实情节,只是为了说明主题而已。
作者: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