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数学教案(精选18篇)
教师可以通过共享教案来互相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教案编写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教案分享,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七上数学教案篇一
1.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想像能力。重点难点。
弄懂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3-3=0表示什么意思?(窝里原来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窝里现在一只也没有了,用0表示)。
先让学生观察,说图意,老师引导:
左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几只?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教师一一板书:4+0=4(4)想一想:5-0=0+0=先说算式的含义,再说得数。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0,知道0表示什么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并且学会了0的正确写法。还会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将教材静态的图动态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从有到无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0的含义。
2.同时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七上数学教案篇二
1、能正确运用数字表示7以内物体的数量,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爱自己的家,乐于帮助爸爸妈妈招待客人。
3、能独立完成操作活动。
一、我帮妈妈夹花生。
鼓励幼儿提出帮助父母整理家里的物品,招待客人。
教师(出示装有花生的托盘):谁愿意帮客人拿点心?请个别幼儿示范拿点心,鼓励幼儿看清卡上的数字,边拿边数。
给客人送点心。仔细观察图片上客人想吃几个点心,想一想每个方框里放了几个点心,用连线的方法把点心送给客人。
表扬能独立完成活动的幼儿。
七上数学教案篇三
1、感知3以内的数量,尝试对3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归类。
2、在观察图片和提问的引导下,探索用点卡表示实物的数量。
3、喜爱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1、教具——花的图片6张,其中数量为1、2、3的花朵两张;
——1、2、3、的点卡片各一张,分类和底板。
2、学具——操作材料人手一套实物和点卡操作图片,分类盒人手一个。
一、感知图片数量,认识点子标记。
1、师:小朋友看这儿有什么?每张图片上有几朵花?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
2、师:请小朋友说说哪些花是一样多的?请小朋友把一样多的花把它们放在分类盒的一个格子里。
3、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他们都是几朵花?
4、师:(出示点子标记)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数一数每张卡片上有几个点?
5、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请小朋友上来拿一张点卡去找和它一样多的花做朋友。
二、幼儿操作活动。
1、花儿朵朵:
师:(出示点数卡片和花朵图片)小朋友看!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花朵图片,还有一些点子卡片。现在请小朋友先数图片上花朵的数量,然后将一样多的花朵放在一起。最后请小朋友选择点子卡片来表示有几朵花。
2、给点子找朋友。
师:(出示操作材料)小朋友看!这画面上有什么?先点一下每样物品有几个,再用连线的方法将和点子一样多的物品连起来。
二、交流活动:找一样多。
师:小朋友们都能找到他们的朋友真聪明!
托班计算活动——神奇的水(下学期)。
活动名称:计算活动——神奇的水托班下学期。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感知不同类材料的东西。(木头类、铁类、塑料类、石子类)。
2,初步了解水的神奇力量:东西放在水里有沉有浮。
3,喜欢观察和做水的实验。
活动准备:乒乓球、塑料玩具、石子、螺丝螺母和分类盒子(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各类材料。
2,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是塑料还是铁?幼:塑料。
师:对,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塑料做的,这是塑料类的东西。(依次分类介绍)。
二、沉浮实验。
师:对,铁沉到了税的下面。
2,浮的实验:现在我们再放一个塑料类的东西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从塑料的东西里选一个放水里。(幼操作)塑料的东西在水的上面还是下面?幼:上面。
师:对,塑料的东西浮在水的上面。
三、幼齐操作。
师:我看到很多宝宝都在做实验,现在老师看哪个宝宝坐得最整齐,先请他拿一个东西放水里,然后告诉老师你拿的是哪一类东西?是沉还是浮。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说说这是什么类东西?幼:塑料类(依次说分类,然后分批操作)。
有趣的钮扣(小班)(上)。
活动背景:小班幼儿年龄小,而且都为独生子女,在家中事事都由家长包办,所以,至今有许多小朋友不会扣钮扣,习惯依赖成人。但是孩子虽然小,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有动手尝试的愿望,会主动接近。同时这一年龄的孩子,交往范围有了很大拓展,逐渐认同和接纳家庭成员以外的教师和同伴。动作开始协调,双手协调技能有了很大发展,逐步精细化。并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而教师利用生活中孩子生活中发现的这一事件,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而引发了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既对钮扣的外形特征、及与人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又使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通过活动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而且以此在班级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及互相帮助的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并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活动目标:
1、活动适合小班年龄段幼儿开展。
2、通过收集各种钮扣,鼓励幼儿利用身边常见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培养幼儿积极参与、大胆创造的能力。
3、激发幼儿自主想象、大胆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4、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互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通过家长园地的途径,向家长介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并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类有趣的钮扣。
2、在家中,幼儿与家长共同说一说钮扣的外形、特点及玩法。
3、教师准备: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师思考可能开展的活动。
主要活动:
游戏活动一:好看的扣子。
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讲述钮扣的外观及用途。(如颜色、形状、花色等)。
2、鼓励幼儿与同伴积极交流。
准备:师生收集的各种钮扣、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
在家中与父母一同收集、认识钮扣。
过程:1、操作活动,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带来的钮扣。
2、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钮扣:外形、色彩、用途等。
3、教师出示与幼儿介绍不同的钮扣,进行介绍。
4、师生互相介绍,加深对钮扣的认识。
游戏活动二:好玩的钮扣。
目标:1、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用钮扣玩出各种玩法。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玩法,体验分享的快乐。
准备:幼儿已与家长在家中玩过扣子、各种钮扣若干。
过程:1、幼儿实践活动:这儿有许多扣子,你想玩玩吗,看谁玩的方法最多。
2、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法。
3、学习同伴既新又好的玩法。
4、表扬玩法多的幼儿,鼓励大家学习。
游戏活动三:帮小兔穿衣。
目标:1、学习将5以内数量的排序。
2、继续练习扣钮扣的技能,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准备:人手一套兔子玩具(还可准备一些其它动物玩具,如小狗、小猫等),并穿一件带按扣的衣服(衣服上的钮扣数目1—5)。
过程:1、出示玩具兔子,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请幼儿先帮兔子扣好钮扣再按数量的多少排序,并数一数,说一说。
3、幼儿相互交换玩。
4、师生交流评价。
游戏活动四:我设计的钮扣。
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设计各种各样的扣子。
2、鼓励幼儿积极想象,大胆绘画。
准备:自制衣服样本若干张、彩笔、剪刀、浆糊、抹布。
过程:1、出示衣服样,提问:“这件衣服缺了什么呀?”
(钮扣)“这么办呢?”(做钮扣)。
2、幼儿介绍自己准备设计的钮扣。
3、提要求,幼儿操作活动。
(1)大胆想象,设计与别人不一样的钮扣。
(2)剪好以后,粘贴在相应的位子上。
4、幼儿作品展示,介绍及评价。
游戏活动五:做钮扣。
目标:1、学习用搓圆、压扁、压模的技能制作钮扣。
2、学会正确使用辅助材料。
准备:油泥、泥工板、油泥模子、火柴棒、
大衣服样一件(贴在黑板上或活动室的墙上)。
过程:1、出示大衣服样,启发幼儿除了用画的方法,还能用什么方法做钮扣。(油泥)。
2、引导幼儿回忆钮扣的外形特征。
3、认识辅助材料,教师示范讲解制作方法。(可自做、可压模,做后用火柴棒做钮扣洞眼)。
4、幼儿自由操作。
5、幼儿将自己做的扣子粘在大衣服上,共同欣赏。
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设计思路:“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生成活动的契机。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近期的兴趣点以及已有的经验基础,从而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近期我班幼儿对于声音非常敏感,针对他们这一需求,故生成了“声音”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活动中,幼儿发现玩具也会发出声音,但究竟怎么会发出声音则是一知半解,于是我便预设了“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玩具,旨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操作和尝试,了解玩具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愿望和兴趣。
活动过程:(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二)第一次探索: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三)交流讨论: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四)第二次探索: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五)讲评: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托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宝宝1、2、3。
七上数学教案篇四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向荣街3号建设路第三小学邮编:450007。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了解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及有关计算的关系,构建平面图形的知识网络.3.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硬板纸作成的六种平面图形.学具准备:打印好课本第128页中间的两组图形和六种平面图形,发给学生.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常说狐狸聪明,狡猾,聪明的狐狸也有被难住的时候,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我是小狐狸,我的花园漂亮吧!我想在四周围上篱笆,准备去买材料,应该先干什么呢”
师:谁来帮帮小狐狸!
生:……。
师:很好!应该先算出这个花园的周长,然后才能决定买多少材料.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概念.1.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
生: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长度单位.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它们是计量面积用的单位.(板书:面积)。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
生:……。
(板书:周长一周的长短用长度单位计量。
面积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计量)。
三.巩固,提高:。
1.我们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把长方形(如图)贴在黑板上。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
师: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生:……。
(板书:c=(ab)×2)。
(1)练习:王师傅在院子里围了个长方形的篱笆,(如下图),围成篱笆的周长是多少米。
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只算了三条边的和。
(2)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s=ab)。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c=4a)。
(1)练习: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找学生回答,经过平移,这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观察课件演示.(2)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板书:s=a)。
练习:下图中,圆的直径是6厘米,求正方形的o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题应该如何解答你是怎么想的3.刚才我们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还有4种平面图形,有关这些图形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总结这些图形的特征,有关周长,面积的计算.小组汇报,展示,可以自选一个图形.(1)当长方形保持对边平行,四个角变成都不是直角的时候,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平行四边形,有关这个图形的知识你们了解多少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把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贴在黑板上,(板书:s=ah)。
练习:下图中三角形cde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ae长。
七上数学教案篇五
大班数学分类活动,可分的东西很多,之所以选择分手套是因为手套的收集比较容易,而且孩子们也喜欢手套。本次活动,我将游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送手套”这一游戏探索分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按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探索用多种方法给手套分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副手套;
2.记录卡、标记卡;
3.展板;
4.自制金牌若干。
【活动过程】。
1.明确任务:以游戏“帮妈妈送手套去专卖店”的情节导入,请幼儿看清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2.第一次分类:
(1)活跃气氛:和自己的手套跳个舞。
(2)讲讲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标记。
手套分为毛线织的,棉布做的,有手指的手套和没有手指的手套。
(3)按手套的形状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形状标记(有手指的和没有手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4)按手套的材质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材质标记(棉布做的和毛线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3.再次分类:
按手套的形状、材质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到达“手套专卖店”,按展板上的要求送手套到相应的筐中。
展板上标记:
(1)没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2)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3)没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对分类进行记录。
统计各种手套的数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5.检查记录结果,评出金牌送货员,结束活动。
给孩子们带上金牌,“坐车”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心情愉悦,在进行一次分类时,几乎没有错误。在探索按两次特征分类时,有一小部分幼儿速度慢了些,但最终还是能顺利完成。记录时,方法略显单一,半数幼儿能有创新,应多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总体的教学效果很好。
七上数学教案篇六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第69、7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9加几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小棒,苹果卡片。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20根。
七上数学教案篇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纸条、一颗图钉和一块木板。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会画角吗?画几个角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图6?1。
教师: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课件上的线闪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以后,多媒体课件隐去图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两条线相交的一些图形。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钉的时候可以用木板垫着钉,注意不要把桌子钉坏了。
学生的发现包括:(1)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2)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2?教学例1、例2。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教师:怎样用三角板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使要画的线与黑板上的线成90°的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和已知的这条直线成直角。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
练习十八第1~4题。
七上数学教案篇八
1、教材分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3、具体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本等。)。
一、导入。
二、核心过程推进。
去年秋游我们去了森林动物园…。
瞧,这些同学们来到了我们学校附近的老虎滩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
(一)观图,获取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1。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交流,好期待今年的秋游啊!
生观图,获取信息。
汇报:
1、船上可以坐90人。
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
由生活实例引到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清晰表达。
老师参与学生活动,倾听并适当点拨,了解学生思维状况。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经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师:请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组员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
师:请尝试用竖式计算。
师: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
师:小结回顾两种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
借板演题统一订正:
生1:9045—45—254520。
生2:90—4545—2520。
思路二:
(1)方法分析:
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45+25=70。
90—70=20。
师,追问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先…再…”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较完整的表述。
(如果方法列式出错,可以通过其他学生的质疑和老师的追问知道错误在哪里)。
师适时点拨:进行连减计算时应按照什么顺序计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一定要认真仔细。
(借助板演题提示竖式计算时的易错点。请一两名学生说计算过程。复习:相同数位对齐……)。
师:追问各个数字表示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较完整的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开放延伸。
随堂检测。
(一)我能行。
出示并解决问题2。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师提示:
1、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然后思考解题思路。
3、最后列式计算。
(二)第5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1题的第二幅图。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小组内完成)。
学生先独立读题,然后在小组里一起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解题思路。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订正。同伴互助。
作业本上分组独立完成两题,统一订正,同桌互批,
课后,作业本上完成。
师巡视,交流,指导。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辅导学困生。
进一步强调本课的重难点内容。
通过练习,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改进教学。
七上数学教案篇九
2.学习二十以内分与合。
学习十以内的相邻数,二十以内的分与合。
1.让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课程的必要性。
2.让孩子能掌算数的基本能力。
两个面具(喜洋洋,懒洋洋);儿童币,礼品小橡皮擦,铅笔,橡皮。
师:(教师带着面具走进教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谁啊?
幼:喜洋洋。
师:喔噢,小朋友真聪明,想不想跟我进羊村看看啊?
幼:想。
师:去羊村的路很遥远,我们需要乘着火车去哦!敢不敢啊?(不敢的小朋友就站在后面)。
幼:敢。
师:羊村到啦!(出示图片,图片上有三栋房子)小朋友你们会说哈喽吗?
幼:会。
师:等下老师的手开始斗得时候,小朋友就开始说哈喽喽喽。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幼:准备好啦。
师:开始了哦。
幼:哈喽喽喽喽(图片翻开给他们看)。
幼:一二。
师:好了,小宝贝们看看图片上面有什么啊?
幼:房子。
师:宝贝们知道这些都是谁的房子吗。
幼:不知道。
师:它们分别是喜洋洋,懒洋洋,美羊羊的家,它们家是不是都挨在一起的啊?
幼:是。
师:那我们来看看数字和数字之间是不是挨在一起的吧!(出示卡片123)小朋友们来看看1的邻居是谁啊?(举手回答老师哦)(答对了就给一个神秘礼物)。
幼:二。
师:这位小朋友真棒,大家给他鼓个掌吧!(一二)。
师:那2的邻居有谁啊?(动作示意他们要举手)。
幼:1和3。
师:一二。
师:这么难的都没有难到你们,哼,邓老师太不甘心啦,老师这次要考你们一个难的。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学会了。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难点】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1.提问2:方程是什么图形?方程表示什么图形?任何圆的方程都是这样的二元二次方程吗?(通过此例分析引导学生使用配方法)2.方程什么条件下表示圆?(配方和展开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完成,教师最后展示结果)将配方得: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方程分类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3种情况,即圆的一般方程表示圆的条件。从而得出圆的一般方程式:
4.由学生归纳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三)例题讲解,深化新知。
例1.判断下列二元二次方程是否表示圆的方程?如果是,请求出圆的圆心及半径。
(1)(2)例2.求过三点a(0,0),b(1,1),c(4,2)的圆的方程,并求这个圆的半径长和圆心坐标。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所学知识点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一
(1)巩固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辨认这些图形的外形特征,正确说出名称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2)体验与同伴分享食物的快乐情感,能与同伴互助友爱。
(1)请家长带领幼儿选购少量的三种形状的食品,并装在食品袋里带到幼儿园。
(2)布娃娃一个,大篮子三个,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标记一套,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点心盘。
(3)活动前洗手。
1、以布娃娃来做客引入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小小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布娃娃)。
“布娃娃带了几个图形宝宝,想请小朋友说说是什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幼儿拿出各自带来的食品请布娃娃品尝,并说说自己带来了哪些食品,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许多食物,我们来看看有什么?”
“在那么多的食物里,小朋友能找出图形宝宝吗?找找哪些食物是圆形宝宝的?有哪些食物是三角形宝宝的`?哪些食物是正方形宝宝的?”
由幼儿说出某种形状的食品,然后围绕这种形状说说还有哪些食品也是这种形状的。依次说出三种图形。
3、图形食品的分类。
(1)出示三个篮子,并插上三种图形标记,表示是三种图形的家。
教师:“这里有谁的家呢?有圆形宝宝的家,有三角形宝宝的家,有正方形宝宝的家。”
(2)请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的图形食品分别放在三个篮子里,并会说短句:“我把圆形饼干放在圆的家里。
(3)大家检查篮子中的食品分放得对不对,如有放错的可拿出来让大家来讨论应该放在哪只篮子里。
4、分享食品。
老师通过提问让幼儿讨论如何与同伴分享食品。
(1)你最喜欢吃哪些东西?
(2)碰上自己爱吃的东西能不能一个人拿完?
怎样做才能让别人和自己都吃得满意呢?
(3)食品、果皮和包装纸应该放在哪里?
幼儿每人拿出一只点心盘依次到大篮子前选自己爱吃的食品。幼儿取好食品后在音乐声中自由地和同伴共享,并谈谈自己选了哪些图形的食品;也可以边吃边唱唱、跳跳,体验愉快的情感。先吃完的幼儿还可以再去挑选食物。
5、结束。
大家收拾桌面、地面,将其余的食品送给小班、托儿班的小朋友品尝。请幼儿和宝宝们睡觉。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二
1、在游戏活动中,理解进位四的运算道理,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听题打算盘。
2、能积极投入探索活动,操作寻找总结方法。
鞭炮若干,算盘(人手一份),苹果、梨子(每人一个)、汽车六辆、数字卡片若干、记数卡片若干、开汽车的音乐。
1、游戏“放鞭炮”(学习进位加4的运算法)。
(1)激发幼儿关心爷爷、奶奶的情感:
师:再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是谁的节日?我买来许多的鞭炮一起和爷爷、奶奶过节,好吗?我买的鞭炮有些不同,你要做出里面的题目才会响。
(2)出示鞭炮卡片(9+4)幼儿尝试自己拨珠计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边讲述边操作理解之后,我们一起来放个鞭炮(乒!乓!)。
出示鞭炮卡片(7+4)师:请一个小朋友在大算盘上做,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集体拨打),答对之后师:这个鞭炮我们也可以放了。(乒!乓!)。
出示鞭炮卡片(16+4)师: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做,你为什么这样做?集体拨打,我们一起来放放这个鞭炮。(乒!乓!)。
出示鞭炮卡片(8+4)师:我也来做做,(错误指法),对不对?哪里不对?应该怎样做?(小结:先去再进)(乒!乓!)。
(3)师:大鞭炮放完了,我们再来放放小鞭炮。(教师出示小鞭炮并翻开题卡,幼儿按题拨珠)。
幼儿自由选择拨题,教师巡回观察引导幼儿并引导能力弱的幼儿讲讲这样算的原因。
师:放完了鞭炮,我们还该给爷爷奶奶买什么礼物呢?(幼儿发散思维)商店离这很远我们要乘车去买礼物,可是这些车没有车牌,不可以在马路上开。(出示红、黄、蓝、绿、橙六辆小汽车)我们先要把车牌号码找出来。车牌号码在哪呢?(出示数字4、7、1、2、9)秘密就在这些数字中。
师:红颜色的汽车车牌号码是把这些数字从小排到大。猜猜是多少?(12479)。
师:兰颜色的汽车车牌号码是把这些数中最小的放在第一位,后面的由大到小(分组说是多少?19742)。
师:绿颜色汽车车牌号码是把这些数单数放在前,双数放在后,然后从大排到小(个别说,演示排列法97142)。
师:还有三辆汽车的车牌在我的卡片上,请你们记住拨入算盘。(教师出示卡片,幼儿记数拨珠)。
师:水果店到了,在每张桌子中间都有装满水果的筐,水果的背面都有一道题,请你们用心算的方法算出来,算对即可买到这只水果。
幼儿心算买水果。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水果分给爷爷奶奶吧!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三
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流中获益。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量角器、三角尺。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
任意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角,用量角器分别理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复习角的概念,角的表示及量角器的使用,为学习角度制作准备。
探究新知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四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
1、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
有5个同学浇花,走掉2人后,还剩下3人。
2、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5–2=3的含义,要学。
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2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
3、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3–2=1,也有可。
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3–1=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
1、第1题、第2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
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
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
3、第5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
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2——5的加减法。
练习与检测。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品尝,了解桔子的颜色、外形、大小、重量、味道。
2.继续学习运用比喻等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
教学难点: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桔子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听话,找中心句,导入新课:
2.听后生讲。
二:指导观察:
1.出示桔子:你看到了什么?(生讲)。
2.板书:这个桔子真可爱!(指导读)。
3.指名读出桔子的“可爱”特点;齐读。
4.板书:啊!这个桔子真可爱!(指导读句子)。
5.师:从哪儿看出这个桔子的可爱?要用事实说话,要把话写具体,怎样写具体?(板书: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观察要(板书:仔细)。如果要写这个桔子,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生讲: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味道)。
6.再仔细观察(叶子),一般桔子都没有叶子,这是这个桔子的个性特征,如果剥开橘皮,你就会看到(桔瓤),一尝就知道(味道),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光写具体还不够,还要写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那就要展开想象,想象要合理,把你想象到的写进去,文章就具体生动了。
三:指导写作。
(一)外表。
1.我们先来说说它的形状好吗?谁想说?(圆圆的)。
这圆圆的桔子像什么?注意把话说具体说完整。(做动作提示)(像小皮球、像小灯笼)。
说得真好!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是个什么句子?(打比方)。
2.继续观察。这几个桔子大小一样吗?
有大一点的,有小一点的。用一个词怎么说?(大小不一)。
3.放在手里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60克左右)。
4.再看看它的颜色。(桔黄)。
5.谁能连起来说说桔子的形状和颜色?
那么,我们除了通过嘴巴吃,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它的味道?(用鼻子闻)对。谁来闻一闻这桔子的味道,然后告诉大家。(淡淡的清香)。
7.看桔叶:看到了吗?这桔子上还有片叶子,这说明什么?(新鲜)谁能说说这叶子的形状和颜色?(椭圆,碧绿)。
想想:这片桔叶顶在桔子上像什么?(像一顶帽子)。
8.谁能连起来把桔子的外表说一说?(指名说)(板书:外表)。
(二)内里。
1.注意老师的动作:教师剥桔皮。问: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剥、扒)。
2.老师剥桔皮,请一生上台来闻闻,你闻到了怎样的味道?(清香)看到了什么?
3.这桔瓤是有什么组成的?(桔瓣)取出一片桔瓣,看看,像什么?(月牙、小船)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桔瓣?(数)。
4.仔细看,动脑想:这些桔瓣围在一起,好像??犹如??用打比方的句子描述一下。
指名说,点评。
5.继续看老师的动作:取出一瓣。指名说说老师做的动作。(取、掰)老师接着做动作,放在学生嘴里咬上一口。
6.谁能把刚才讲的连起来再说说,注意用上打比方的句子和表示动作的词。(板书:内里)。
7.拿起桔子,大家一起动手剥桔皮、数桔瓣、再放到嘴里品尝一下桔子。要求边做边说。
8.刚才大家品尝了桔子的味道,谁来说说?(甜甜的、酸酸的、甜里带酸)。
9.好吃吗?喜欢吃吗?
10.学生习作。
三.佳作欣赏。
展评学生习作,师生给予评价。
板书:
啊!这个桔子真可爱!
观察仔细内容具体想象合理。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六
1、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尝试列出得数是2的加法算式,理解加号、等于号的含义。
2、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城堡图一幅(三层)第一层:鱼塘第二层:花园第三层:水果店
(1条热带鱼+1条金鱼=1条热带鱼1条金鱼)图一幅
知识准备:幼儿会以游戏的方式进行2的组成
一、开火车游戏:复习2的组成
“小朋友,今天有一个国王要请我们到他的城堡里去做客,我们快快乘上2次列车出发吧,呜呜呜,火车来喽!”
师:“嘿嘿,我的火车1点开,你的火车几点开?”
幼:“嘿嘿,你的火车1点开,我的火车也是1点开。”
二、登城堡,看图学习2的加法
1、创设情境(1)“小朋友,看城堡王国到了,(出示城堡图)国王的城堡一共有几层?(三层)国王听说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要考考我们,问题就在城堡里,我们快来登城堡吧。”
“看,第一层城堡,有什么呀?(鱼)有几条鱼?(1条)今天我们也带来了1条鱼送给国王,我们把它放进去,现在城堡里有几条鱼?(2条)噢,原来1条鱼添上1条我们的鱼变成了2条鱼(教师语气慢)谁再来说一说(请3-4名幼儿来说一说)
(2)理解“+、=”
“那我们用一个符号把它们合起来(出示+)你认识它吗?(认识的幼儿给予表扬)
‘+’的用处可大了,它要把 1条鱼和1条我们的鱼合起来,我们把它放在中间,谁来找一找它的位置(请1名幼儿到黑板上来操作),加号是什么意思来?(几名幼儿回答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
小结:加号它把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合在一起,它的位置放中间。
“现在前面是几条鱼(2条)我们把前面的鱼放在这个方格里,后面的鱼放在另一个方格里,小朋友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一样多)
“也就是相等,我们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它的名字叫‘等于号’,谁来找找它的位置?(请幼儿来试一试)你来说说‘=’有什么意思?”
小结:等于号前面两个数的结果和后面的数是相等的。
“现在我们把小鱼都用数字来表示,也要用上‘+’‘=’,谁来试一试?(1+1=2)他用数字摆出了一个算式,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让幼儿说一说)
(3)幼儿动手操作
“小朋友太厉害了,我们快去看看第二层城堡吧,有什么呀?(花)有几种花?(1种花)国王为了欢迎我们,又派人去买了1种花来打扮他的花园,问问现在花园里一共有几种花?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用一个算式告诉我你的结果,算式中要有数字1、1、2,记得用上‘+、=’,列出式子后放在位上不动。”
(4)分享、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请个别幼儿来说一说)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三、内化迁移――游戏:买水果
“国王说,这些小客人真聪明,现在国王要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水果券到我这儿来换水果吃,每个小客人两张水果券,一张水果券换一种水果,现在小客人可以去换水果吃了。”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七
物体的平移在学生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在介绍平移时要注意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现象并体会他们的特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直观的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感知平移的特点。
1、怎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
2、平移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生活中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平移)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师: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根据你们昨天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看看画面上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平移现象有观光梯、缆车、话题、小汽车。
师: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用手势来演示给大家看?
师: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课件出示)
同学们认真观看。
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那现在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
学生自己用桌子上的物体做运动,然后集体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平移的定义。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它的(形状)、(大小)、(自身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平移现象。
师:这里有几座房子,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移移看!
学生交流汇报。
小房子师朝哪个方向移动的?怎样运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
师:说的真好!瞧!(出示平移的特征)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两只蝴蝶,两只小乌龟为什么不连?(方向不同)
其实,再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处处有平移,比如:我们在学习美术时,也能用到平移。
平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后大家可以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画一画,剪一剪,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而且还必须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以及活动集体探究出平移的特点。再次,通过小房子的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
1、在学生举例说明小鸟的飞行也是平移现象吗?我没能够给与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只是让他再好好思考。我感觉在突发事情上,还是教学机智不够。
2、激励性语言还是不够丰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七上数学教案篇十八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