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案(专业19篇)
教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案例和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唐诗五首教案篇一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出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八、学生在充满期待中下课,并喊出班级口号:“我成长我快乐!”
(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背诗比赛仅仅是一个展示的过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诗,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课外,而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唐诗五首教案篇二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2【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3【杂曲歌辞·竹枝】白居易。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4【杂曲歌辞·竹枝】李涉。
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烟满山。
渡头年少应官去,月落西陵望不还。
巫峡云开神女祠,绿潭红树影参差。
下牢戍口初相问,无义滩头剩别离。
石壁千重树万重,白云斜掩碧芙蓉。
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婵娟色最浓。
十二峰头月欲低,空濛江上子规啼。
孤舟一夜东归客,泣向春风忆建溪。
5【杂曲歌辞·竹枝】孙光宪。
门前春水白蘋花,岸上无人小艇斜。
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
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
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
6【杂曲歌辞·杨柳枝】白居易。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7【杂曲歌辞·杨柳枝】白居易。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8【杂曲歌辞·杨柳枝】卢贞。
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踪。
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
9【杂曲歌辞·杨柳枝】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辉。
凤阙轻遮翡翠帷,龙墀遥望曲尘丝。
御沟春水柳晖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上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昨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轻盈袅娜占春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10【杂曲歌辞·杨柳枝】刘禹锡。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请挼。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11【杂曲歌辞·杨柳枝】李商隐。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12【杂曲歌辞·杨柳枝】韩琮。
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
那堪更想千年后,谁见杨花入汉宫。
13【杂曲歌辞·杨柳枝】施肩吾。
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14【杂曲歌辞·杨柳枝】温庭筠。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南内墙东御路傍,预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情人最断肠。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春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干半入楼。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春草绿萋萋。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柱绣芙蓉。
景阳楼伴千条露,一面新妆待晓钟。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15【杂曲歌辞·杨柳枝】皇甫松。
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
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吹。
烂熳春归水国时,吴王宫殿柳垂丝。
黄莺长叫空闺畔,西子无因更得知。
16【杂曲歌辞·杨柳枝】齐己。
凤楼高映绿阴阴,凝碧多含雨露深。
莫谓一枝柔软力,几曾牵破别离心。
馆娃宫畔响廊前,依托吴王养翠烟。
剑去国亡台榭毁,却随红树噪秋蝉。
浓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多谢将军绕营种,翠中闲卓战旗红。
高僧爱惜遮江寺,游子伤残露野桥。
争似著行垂上苑,碧桃红杏对摇摇。
17【杂曲歌辞·杨柳枝】张祜。
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
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
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台下绾青丝。
那胜妃子朝元阁,玉手和烟弄一枝。
18【杂曲歌辞·杨柳枝】孙鲂。
灵和风暖太昌春,舞线摇丝向昔人。
何似晓来江雨后,一行如画隔遥津。
彭泽初栽五树时,只应闲看一枝枝。
不知天意风流处,要与佳人学画眉。
暖傍离亭静拂桥,入流穿槛绿摇摇。
不知落日谁相送,魂断千条与万条。
春来绿树遍天涯,未见垂杨未可夸。
晴日万株烟一阵,闲坊兼是莫愁家。
十首当年有旧词,唱青歌翠几无遗。
未曾得向行人道,不为离情莫折伊。
19【杂曲歌辞·杨柳枝】薛能。
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谁风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
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
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
嫩绿轻悬似缀旒,路人遥见隔宫楼。
谁能更近丹墀种,解播皇风入九州。
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处处轻轻可惆怅,后人攀处古人栽。
潭上江边袅袅垂,日高风静絮相随。
青楼一树无人见,正是女郎眠觉时。
汴水高悬百万条,风清两岸一时摇。
隋家力尽虚栽得,无限春风属圣朝。
和花烟树九重城,夹路春阴十万营。
唯向边头不堪望,一株憔悴少人行。
窗外齐垂旭日初,楼边轻好暖风徐。
游人莫道栽无益,桃李清阴却不如。
众木犹寒独早青,御沟桥畔曲江亭。
陶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绿绕厅。
帐偃缨垂细复繁,令人心想石家园。
风条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门爱树萱。
数首新词带恨成,柳丝牵我我伤情。
柔娥幸有腰支稳,试踏吹声作唱声。
高出军营远映桥,贼兵曾斫火曾烧。
风流性在终难改,依旧春来万万条。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此日与君除万恨,数篇风调更应无。
狂似纤腰软胜绵,自多情态更谁怜。
游人不折还堪恨,抛向桥边与路边。
朝阳晴照绿杨烟,一别通波十七年。
应有旧枝无处觅,万株风里卓旌旃。
晴垂芳态吐牙新,雨摆轻条湿面春。
别有出墙高数尺,不知摇动是何人。
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
牵断绿丝攀不得,半空悬著玉搔头。
西园高树后庭根,处处寻芳有折痕。
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
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
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20【杂曲歌辞·杨柳枝】牛峤。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
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枝下结同心。
桥北桥南千万条,恨伊张绪不相饶。
金羁白马临风望,认得羊家静婉腰。
狂雪随风扑马飞,惹烟无力被风欹。
莫交移入灵和殿,宫女三千又妒伊。
袅翠笼烟拂暖波,舞裙新染曲尘罗。
章华台畔隋堤上,倚得春风尔许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诗五首教案篇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尽可能读懂这首诗,体会其中的美感。
教学难点感受“孩童之道”的含义。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课时。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公元19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森林里玩耍归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诉这位诗人,他获得了本年度,即1913年世界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这位诗人并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庆典,并且把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这位诗人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印度诗圣--罗宾得拉纳特泰戈尔。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泰戈尔的作品是可以车载斗量的。他一生为我们留下诗集53部,长篇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一百多篇,戏剧38部。(列举数字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他还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创作了两千多首歌曲,其中一首被定为印度的国歌。他还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画家,七十高龄才开始挥笔作画,画了两千七百多幅作品,大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泰戈尔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板书:《新月集》)。
今天我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
二、教师范读。
三、讲读。
1.让学生放声自由读。
提一个要求:读完之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
2.让学生谈感受。
我作为教者,也谈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对于学生的发言,教者应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用“你找到了艺术的感觉”“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之类的话来肯定。因为这首诗不好懂,所以若有学生说读不懂,教者也要给以肯定:“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懂不要紧,一会儿你就会懂。”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孩童之道。
泰戈尔:印度诗人,《吉檀迦利》诺贝尔文学奖。
惜缘。
唐诗五首教案篇四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作品的思想内涵。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4、思考: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 :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唐诗五首教案篇五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解。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评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唐诗五首教案篇六
《登鹳雀楼》是选自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认识字词、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本说课是第一课时,主要从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几大板块完成。
首先说教学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围目标标准,
主要设定三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接着是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则是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
本次说课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
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挂图,让学生观察图画,看看能看到什么。接着是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理解“日”“尽”“白日依山尽”的意思。
学习第二行诗句。
(借助两个问题来学习理解第二行,通过朗读体会诗句意味。)。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像学习前两句古诗一样,理解字词意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2、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5、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诗句理解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先听老师读,接着根据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进行比赛朗读,学生兴趣很浓。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把今天学习的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通过上网或区图书馆再找一些王之涣的诗歌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掌握停顿,指导朗读。)。
唐诗五首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诗中名句,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重点。
2.赏析诗中名句是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2.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由这两幅对联引出杜甫。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师小结。
3.出示板块:
板块一:诵读知大意。
板块二:译读明诗意。
板块三:精读悟诗情。
板块四:品读赏名句。
板块五:背读会运用。
二、板块一:诵读知大意。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诗,画出诗中的生字词。
2.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二)读准节奏。
1.教师示范读出节奏。
2.学生尝试读出节奏。
(三)读出感情。
1.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揣摩诗歌的感情。
2.学生尝试读出情感。
3.全体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板块二:译读明诗意。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抓关键词)。
4.齐读译文。(屏幕展示)。
四、板块三:精读悟诗情。
(一)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后展示,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唐诗五首教案篇八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岱宗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第二课时)。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
1.课后练习二4,5.三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唐诗五首教案篇九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一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二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意。
学习吟诵。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7、咱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播放古诗解释。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三
老太太要块打年糕,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小松鼠。
小松鼠,
洗脑瓜,
没毛巾,
用尾巴,
天上开红花。
太阳出来了,
满天映彩霞,
娃娃拍手叫,
天上开红花。
星宝宝。
星宝宝,星宝宝,
天天晚上不睡觉,
月亮妈妈累瘦了,
宝宝知道不知道。
放炮放花。
噼里啪,过年了,
放鞭炮,放烟花,
宝宝不往跟前凑,
离得太近危险大。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四
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附录:《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五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导入。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二、新授。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4)请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三、拓展。
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唐王维。
美静。
六、反思:
教学中,曾有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其实我们都知道,桂花,又名木樨,属于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我们常听到的一般是秋天的桂花。但是它分为不同的种类,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所以诗中所描写的桂花是在春天,这并不矛盾。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教学也进入佳境。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六
1.听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再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理解诗句含义。
品读,体味诗中的情感。
(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一棵棵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诗的开头从黄鹤楼美丽的传说写起,仙人、黄鹤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写到“黄鹤一去”,写到“白云千载”,意境开阔,引人遐思。
2.风景如画,情真意切。诗的颈联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处所见到的空明悠远的画面,融情于景,眼前景虽美,何处是乡关?景中蕴含诗人浓浓的乡愁。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七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
1.录音机、范读带。(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3课时。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八
1.背诵学过的三首唐诗。
2.说说每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学生听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写作者李白出四川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感受。
(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出蜀游历的满腔豪情。
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1)全诗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诗的颈联写到“飞天镜”“结海楼”,借助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江面上平静无波,云雾弥漫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用词精炼传神。“随”“入”等动词的运用,都很凝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3)衬托手法。颈联中,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之平静无波;云彩变换构成海市蜃楼反衬江岸之辽阔。
这首诗描绘了出蜀经荆门至楚地过程中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及初出四川时的喜悦之情。
渡荆门送别。
唐诗五首教案篇十九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