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优秀15篇)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写总结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实例,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总结更具说服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总结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对比分析。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同样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家长给学生提供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需要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探究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特别强的学科,同时它对学生文学品位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然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比较匮乏,因此学生对这些文化精髓的获取和吸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传教和指导,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比较有限,学习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和需求了。
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成形成,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中有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再加上课堂教学的制约性,就使得小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有效获取并吸收这些人文知识。然而这些人文知识通常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这时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家庭的环境、家长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而教学课堂上的时间比较有限,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的时间也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让家长跟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家长在辅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能更好地辅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家长的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行为规范,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它的综合性很强,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教学课堂上的学习是很难完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规范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只是依靠学生的自制力是很难补充教学课堂上内容的缺失的。
而小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因此家庭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周末,以及寒假暑假,小学生在家里的时间就更多,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有效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学生在其他一些领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好地发现、探究、学习,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如家长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去参观、展览,积极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在这些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这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暑假、寒假的时间很长,家长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去旅游、参加一些拓展活动,从而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家庭是小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长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补充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外辅导。课外辅导不仅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的辅导,还包括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并且学校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也比较有限,这样都会制约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但是在家庭中,小学语文的实践机会很多,并且家长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要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并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周末去公园玩耍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要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并身体力行的去执行这些,还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一些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坐公交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要积极给老人让座等。
家长只有积极为学生做好榜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二
在合作学习展开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可以保证后续环节得到顺利的展开。教师此时要做好正确的指导,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教学任务,并把这个教学任务向学生们说明。同时要求学生们把需要用到的相关学习工具准备好,为合作学习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开展过程。
1.教师首先要确立好教学目标和整体计划。
在合作学习展开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把本次课堂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在黑板上或者是通过课件的形式列明。例如:本次课堂需要阅读的文章是《草原》,那么教师应把以下教学目标列出:
(1)要求学生们对可以自主的认读“地毯、渲染、马蹄、拘束、摔跤、天涯等这些生词。
(2)要求学生们认真的朗读课文,体会蒙古大草原的所表现出的美丽风光。
(3)文章中主要讲了什么,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用哪个词语来描述草原最合适?
(4)进行回顾和总结,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组织学生展开合作讨论。
教师把教学目标列明之后,此时可以把所有的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名组长作为代表。让每一个小组自由展开讨论,要求他们根据之前列出的教学任务逐个的去完成,首先是每一位小组成员独立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圈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部分。接着,组长把各个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大家在针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分工合作,你查阅学习字典寻找生字的正确读法,我帮忙把生字的拼音记下,你解决文章中的这个问题,我解答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通过商量的方式把各自的任务分配好,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通过合作提高了解答问题的速度。组长把大家讨论出的最终答案记录下来,在进行整理。等待每个小组都讨论完毕后,结束讨论。此时,教师要按照列出的教学任务展开讲课,首先是先认读生字。从每一位小组成员中抽取一位作为代表(各个小组在讨论部分已经把各自的任务分配好),对生字进行念读,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其次,在从每一位小组成员中,还是抽取一名代表来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代表朗读的同学都会出于为本组争光的原因和更加用心,每一位小组代表都朗读完毕后,由全班同学一起评选表现最出色的学生,然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接着,教师继续做好引导,完成第三个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本次阅读文章中,主要讲了些什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用哪个词语来描述草原最合适?要求学生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然后进行描述。依然由每组的成员代表(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分配好任务)来进行回答,a组的回答是本次文章中描绘了大草原,草原上无边无际,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着。b组成员的回答是草原一望无际,找不到边,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充满了乐趣。c组的回答是草原辽阔,景色宜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在每一位小组答案中,都只回答正确了一部分,最适合形容草原的词语是一碧千里,因为这个此可以很生动的描写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在本次文章中,不仅仅讲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还讲到了草原上的人,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们努力发挥想象力,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草原那一幕幕美丽的景象,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是,引导大家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询问学生在本次学习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大胆发言。a组通过谈论后结果是:在本次文章中祖国壮丽景色,拥有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非常独特,他们热情,善良。b组讨论结果是:草原又大又美丽,草原上的人民互敬互爱,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c组讨论结果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美丽的景色。教师根据学生们回答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课堂进行小结,在大家的努力合作之下,大家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的教学任务,大家都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三、合作学习开展后学生们的情感升华。
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深刻的明白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把每一个人小小的力量汇集起来后,就会凝聚成一股大大的力量,明白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大家应该要相亲相爱,学会分担,分享,共同督促,一起提高学习成绩。结束语以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成果理想,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在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推广并且使用。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汉语拼音是奠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基础,因此汉语拼音教学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意义,但就目前小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还存在难以长久记忆、发音不标准、缺乏学习兴趣等多重问题,而相关的解决办法也仍然处在探索过程之中。
关键词:语文拼音;潜在问题;策略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奠定中华文化基础的则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识字认字的基础,也是学生奠定语文学习能力的首要的一步。如果学生能够在小学学习阶段中夯实自身的汉语拼音基础,扎实掌握汉语拼音的读法写法等,则十分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就显得格外关键而重要。但就目前小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还存在多重问题与困境。也正因为如此,本文将深入探析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实践活动中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面对的是初步踏入小学的少年儿童,他们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会产生或长或短的好奇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汉语拼音教学潜在的问题与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都有深远的关系。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潜在的问题如下。
(一)快速记忆能力较强,忘性也较大。
对于初步踏入小学课堂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例如,在汉语拼音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能够快速记住教师所教授的读法,跟着教师拼读汉语拼音,但事实上,他们很有可能仅仅是在读“望天书”。也即是说,他们仅仅是口中跟着教师读,但脑袋中并没有记下汉语拼音的读法和写法。因此,他们只能够短暂地记住汉语拼音的读法,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便很有可能忘记了汉语拼音的读法,更不可能记住写法。这是汉语拼音教学活动潜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二)发音不标准且容易混淆相似声母发音。
中国地域宽广,各个省市都有独特的方言发音。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是使用统一的普通话发音标准,但小学生却极其容易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从而导致自己的发音不标准。此外,更为严重的是,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小学生极其容易混淆声母的发音。例如,许多小学生会将“b”读成了“p”,或者将“p”与“q”混淆。在读与写的过程中都容易犯错。这也是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较为严重的潜在问题。
(三)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过程困难。
初步踏入小学课堂的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较强,因而他们往往能够快速产生对于汉语拼音学习的兴趣。但是,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好奇心较强,所以小学生十分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新颖的事物吸引住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如果窗外有一个人经过或者有一个鸟飞过,都会促使小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分散。这就使得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变得更为艰难。因此,初步踏入小学的小学生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难题。
针对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针对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过程困难,发音不标准且容易混淆相似声母发音以及快速记忆能力较强忘性也较大等问题,必须采取适当合理的教学策略加以解决。而从小学汉语拼音实践教学活动来看,主要可从游戏教学,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适当合理地融合教学活动与游戏过程。对于初步踏入小学课堂的学生而言,“不安分”仍然是他们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天生爱玩爱动,而不可能长时间坐在学习课桌前面安静地听教师传授知识。但如果教师能够把游戏与汉语拼音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得小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为轻松愉快。也正因为如此,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教师应该合理把握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性格出发,把教学活动与小学生所热爱的游戏结合起来,如此,以刺激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动机与动力,能够加强小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熟识程度和记忆刚性度。其次,充分有效利用现代教学环境中的资源。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中,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学教材也越来越系统化。如果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将十分有利于促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效率的提升。换句话说,只有现代教学环境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它们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效用和价值。而小学汉语拼音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才能够促使教学效率的最大限度提升。例如,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汉语拼音教学视频,针对小学生潜在问题,将各类视频有机整合,并展示给学生,便能够实现有的放矢地教学。最后,妥善选用并发展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在任何教学阶段,教学方法始终而且永远都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角之一。对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活动而言,只有选对了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得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过程更为多彩和丰富,才能够使得小学生更加快速有效地掌握所有汉语拼音的读法和写法。例如,在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利用“微课教学法”,或者也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法”等。只有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得初步踏入课堂的小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使得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过程更为生动精彩,使得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突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多重问题。针对这些潜在的教学问题,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活动应该适当合理地融合教学活动与游戏过程,充分有效利用现代教学环境中的资源,并妥善选用并发展和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只有通过这些策略才能够解决当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的潜在问题,并促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居磊.让拼音教学课堂“动”起来——浅谈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激趣策略[j].读与写,20xx(9).[2]张红艳.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xx(5).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四
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严肃枯燥的教学方式,缓解学生的课堂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并采取积极性评价的方法,对正确的、有发展空间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称赞,对可行性低、逻辑性低的见解,指导学生改进,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导入课堂,在课堂讲解中恰当地插入一些创新型见解,通过了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觉得最漂亮的房子,丰富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画出不一样的房子,使学生在动手作画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成功导入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雪孩子”时,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发挥想象,自己动手做出一个“雪孩子”,使学生在兴致盎然的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学习和探索,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春雨的色彩”时,可以先问学生:“春雨是什么色彩?”引发学生思考,再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进行小组间交流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充分参与课堂学习,还使学生通过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拓宽视野,开拓思维,学习他人良好的思考方式。
四、有效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年龄特征,合理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符合学生好奇心、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课文“四个太阳”时,可以提问:“为什么会有四个太阳?我们平时能看到几个太阳?”再问学生:“四个太阳分别是什么样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勇于质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将创新理论合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改进理论,实现理论的二次升华,提高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开展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当学生的创新想法实施失败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创新教学法,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开发学生潜力。同时,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勇于创新,肯定并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并吸收新的教学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创新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发展。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五
【前言】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信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德育提供机遇和条件的同时,又向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力的冲击:多元化信息泛滥,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虚拟世界为“隐形怪杰”提供了乐土,传统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网上色情浪潮,给上网的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危害;一些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传统德育中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和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惩罚等种种手段,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上网,提高他们上网的自控力、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以抵御网络的消极作用,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改进和创新的主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1、结合课堂常规,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2、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即讲解清楚、演示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定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同时,要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此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另外,还教育学生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用语文明礼貌、不讲脏话。
末来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与合作同在。所以,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多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光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六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诵读经典的黄金时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各个学校应积极将经典诵读这件事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已实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篇流传下来的诗作和文章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道德精神。所以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有助于熏陶学生的性情、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诵读经典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读经热”的出现还比较短暂,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实施效果不理想,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1.1在小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识字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但是在常规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小学生识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每年新学的生字也不过两三百而已,但是这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是不太匹配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记东西最扎实的阶段,若是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多多朗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无形中扩充他们的识字量,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识字水平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若是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得到飞速的提升和发展。就像人们常说的:“英语学习要在12岁以前,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语文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在学生小学阶段借助其优秀的记忆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1.3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否为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更多的是提倡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而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每一篇佳作都思想深邃、语言精辟,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逐步净化心灵、感受生活。
2.1教师对经典诵读不够重视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虽然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始逐渐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一些经典诵读的时间,但由于学校的重点还是在教学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不太重视经典诵读的时间,只是让学生草草了事的读一读,然后就把这些有限的时间拿来进行语文教学了,再加上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少有人会回家后还主动去读,这就使得经典诵读在小学生身上根本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
另一面,与不够重视相反,有些教师对经典诵读过于在意,以至于在认识上造成了偏差,所以就把每一次的诵读都当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对每一篇文章都过分的剖词析意,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而,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要让诵读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诵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2经典诵读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相应的评价。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都还是采取朗读加简单讲解的传统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调,很难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产生诵读的惰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诵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让形式多样化。同时,由于经典诵读还未正式纳入语文教学之中,所以至今还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和检验几乎还是空白,这就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经典诵读,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
3.1为学生营造出书香校园的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经典诵读的开展,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创建书香校园,让校园氛围弥漫在浓郁的经典文化气息之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和品读经典佳作。
例如:校方可以将学生课本中学过的《游园不值》《题西林壁》《望洞庭》等诗歌或《劝学》《龟虽寿》《论语四则》等文学佳作中的经典名言名句图文并茂的方式张贴在学校走廊、教室、宣传栏、学校墙壁上,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都能看到这些经典佳作中的精华,以便进行潜移默化的经典文化的熏陶,逐步激发他们对诵读的热爱。
3.2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诵读。
虽然诵读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之中,但由于学生年龄水平各不相同,相应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其具体的情况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教学,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要求和内容的经典诵读,这样才会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收获。
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说话和识字,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经典诵读的时候应选取内容简单、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可以的,让学生在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去认字、识字,去学会语言表达;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更应注重经典对学生习作水平、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长春版小学六年级学完《列子》《论语》以后,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诵读《庄子》《大学》《中庸》等符合其水平的经典佳作,并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子,为后续的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
3.3通过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小学生因为身心发育还未成熟,所以比较活泼好动,充满童趣和好奇心,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诵读,也可以使诵读教学更有活力。如:开设“经典诵读课堂”,每天30min进行经典晨读和讲解;开展师生共读、共写经典活动,让学生在练字的时候品悟经典;定期开办“校园读书节”活动等,以便通过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加深对经典诵读的热爱,使其一直坚持下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熏陶学生的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并采取丰富的形式和手段,这样才能保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郎晓露.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xx(1):31.[2]路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j].中华少年,20xx(23):54.[3]王恒云.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有效实施[j].新校园,20xx(12):163.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七
语文教材里的篇目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中学生阅历逐渐丰富,生活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情感也呈现出多样性。他们的自尊心、自卑感也较为强烈,有的时候呈现出不稳定性,容易走向极端。当他们在思想苦闷之时,读到励志的作品,就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他们热情高涨时,如果思想受到挫折,他们就会心灰意冷,这时如果读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生命的意义”一段话也就会受到鼓舞,心中就会有积极的形象,也就会从自己的身上释放出正能量。当然,对中学生来说,受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影响,他们的情感往往也会出现矛盾,各种思想感情会交融在一起。教师应该发挥语文教材人文性的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摒弃假恶丑的思绪。此外,教师还应充分把握中学生的情感特点,利用好教材中情感教育的优势,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接受正确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情感体验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知,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情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任何环节都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很浓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教师对语文课文的解读,一定要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感,不能把消极的因素带给每一个学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师的积极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这是因为情感具有传递性,教师的积极情感必然会向学生传递向上向善的因素,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激活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习,从而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而且,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创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语文教材中美的语言、善的行为、积极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会对学生产生感染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
1.在聆听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作品文字优美、情感至深,曾经打动了无数人,让一代代人感动不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为学生的聆听创设条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学情景,可以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聆听中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让学生聆听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听泉水的叮咚声,小鸟宛转的歌声,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灵的气息。这样,学生热爱生活之情便随之而生。
2.在阅读中产生感情。语文教学本身就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有一些作品,描绘了河山的壮美,荒漠的苍凉,小村的僻静,城镇的繁盛,到处是一幅幅画面。教学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景中有情,面临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可播放投影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雄伟的长城、起伏的山峦、滔滔的黄河,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美的画面,为进一步领会诗人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奠定基础。
3.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张诵读,朗读成诵。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朗读,品鉴诗文,可以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这是理想的诵读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读出作品的意蕴,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与作者一起爱之所爱,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让学生积极进行朗读。当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使学生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体味情感。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因此,鉴赏作品也需要借助想象,从而品味到作品的美,品味到作者创造的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谛,把握作品的思想,体会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意境的美妙,感受语言的美妙,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5.在导语中激发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设计,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导语,能够将学生带入作品描绘的情境之中,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进入情景并为之动情。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远离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怎能带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是公元前684年的一天,鲁国上下阴云密布……”这样不仅有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文中,从而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需要教师辛勤耕耘,播种知识的种子,撒播智慧的养料,激发成功的思维。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八
文章通过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价值导向,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发展特征及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运用存在的问题,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有效运用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伴随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电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逐步发展成众多学科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手段。电化教学的推行,可极大水平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形象性,深得全面教师、学生的推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电教手段更是凭借其趣味性、便捷性、广泛性等发展特征而为语文教师所喜爱。由此可见,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有效运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系列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途径。高中语文教育肩负着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眼界、增加学生经验的重要任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依托现代网络环境,可促使电教手段不断朝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所以,电教手段充分凸显出新的发展趋势。电教手段是基于电子设备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凭借其多元丰富的声、光、电、影发展核心,可对传统教学活动予以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呈现,通过为学生营造自由、欢快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去学习知识、拓宽眼界,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收获高中语文学习教育的最理想成效[1]。
(一)趣味性。
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电教手段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有着趣味、便捷的发展优势。依据如今学生好奇心强烈、热衷于新鲜事物等性格特征,电教手段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托静态、动态的影像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序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依托幻灯片、光盘等手段,创设多种不同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活动。
(二)便捷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电教手段,可推行“点击化”教学模式。教师要得到何种教学资料,抑或要做出何种教学说明,仅需按下鼠标,便可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达成对相关语文知识点、词汇等的查找,而无需教师展开板书抄写,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备课、组课等的工作效率,还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成效。
(三)广泛性。
某种意义上而言,电教手段并非唯一的发展形式。借助电子计算机设备,电教手段可实现对自身优势的有效凸显,于高中语文课程导入、推进、深入教学中推行多元丰富的说教式阅读模式。除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电教手段凭借其广泛性发展特征,还可运用于前期计划、课后效果巩固等环节,使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为和谐融洽。
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两点:1)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理解不充分,对于此部分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的词组、语句、语法等过于晦涩,使得他们无法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2)一些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未能够对学生特征展开有效分析,便开展经验式教学,往年如何教,时下依旧一样教,教学内容推进过于保守,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足。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基础相对薄弱也反映出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不足。受高中语文教学基础相对薄弱影响,使得电教手段运用无法得到坚决贯彻,在强化学生文学修养、创意思维等环节,电教手段发展成效不尽如人意,无法摆脱发展束缚。
(二)教师对电教手段的错误认识。
需要明确的是,不可将日常而言的多媒体教育与电教手段划上等号,即便它们存在一定的共性,然而不管是在内容覆盖面上,还是在实际推行方式上均有着相应的差异。一些教师片面的认为电教手段即是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开展教学的常规手段,该种惯性教育思维必然会对现代语文教学推进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造成学校、学生、家长等对电教手段成效形成质疑。
全面高中语文教学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技术、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对电教手段有效运用,如何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巧用电教设备,攻克重点难点。
语文是一门通过“言”表达“意”的艺术,如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语言无法对无穷蕴意进行呈现的问题。而通过对电教媒体的有效运用,则能够还实现抽象文字与直观形象的有效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攻克重点、难点,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2]。凭借生动的画面可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激励、愉悦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经由自身积极思维来加深认识教学内容,进一步获取可观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边城》一文讲授中,文章对虎耳草进行了数次提及,描述到主人公梦中爬到山崖上摘虎耳草,作者如此描述的用意何在,此处作为文章理解的一处难点,教师可通过把虎耳草特写画面制作为课件,使学生通过对虎耳草画面直观欣赏,以联想到其爱情的象征意义,进而实现课堂教学难点的有效消除,达成教学目的。
(二)使用多媒体,整合迁移拓展。
一堂课只有数十分钟,然而语文知识牵涉十分广泛,仅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讲述显然难以有效开拓学生知识面。但是通过对电教手段的有效运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在课堂上实现对时间、空间的有效压缩,进一步彰显小教室大世界的氛围。例如,在《胡同文化》一文讲授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对胡同各类图像进行展示,结合歌曲北京胡同,使学生身临胡同文化意境中,再引入各式各样与胡同关联的文章,《上海的弄堂》、《雨巷》等,有效促进学生体会不同胡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3]。该种延伸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陶冶。
(三)图文并茂,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依托电教手段,其一方面可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很大一部分体裁的文章有着极强的形象性及明确的场景,诸如《荷塘月色》、《雨中登泰山》、《秋夜》等,此类文章均可利用课件形式配合教学。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一同进行课件制作,则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意识。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讲授过程中,可将该课划分成两个课时开展教学。第一节课,首先引入课文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作者的思绪,以对作者心情形成一定认识。然后,要求学生利用10~15分钟时间用笔对文章所呈现的人物情态、相关场景进行描述。再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别,要求学生相互间对自身创作内容开展介绍,并对比原文,组内评定。最后,由学生投票评选出相对好的创作,以用于下一节课通过幻灯片进行放映。基于第一节课学生对《荷塘月色》的认识,第二节课通过一边播放学生评选出的优秀创作,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体会到朱自清的创作意图,认识到作者并非单纯写景而写下文章。通过自文字到图画的制作,并非所有学生对文章理解得都很透彻,同样会存在理解不当的学生,如此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四)依托影视再现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依托影视对课文进行理解,经由对课文场景予以还原、再现,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课文所处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原文背景中,从而促进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有效理解、认识,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实现学生的有序提高。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对文章内容进行通读讲解,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影视题材,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内心情感形成一定认识,借助多媒体影视来调节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课堂生动形象性,使教学课堂变得更为自由、更具创造性。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通过手语结合的方式,利用自身手势对该课进行描述,增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升课文讲授趣味性。
总而言之,电教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确实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生机的恢复,可见电化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价值导向、发展特征,全面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运用存在的问题,“巧用电教设备,攻克重点难点”、“使用多媒体,整合迁移拓展”、“图文并茂,拓宽学生学习思路”、“依托影视再现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积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有序开展。
作者:王冠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三高级中学。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九
例如教师在开展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时候,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作文水平,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展作文教学。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对于语言的运用和文章结构的布局已经有一定的把握,只是在作文的表现力和渲染力方面略有不足。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立足于作文的主旨,对作文进行艺术加工,以提高作文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品位。以记叙文中的写人记事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着作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事迹等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这些细节之处入手,对作文人物的精神、性格与能力等进行着重地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在将作文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的同时,又要着重突出其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这样既可以很好地体现文章的层次性,升华作文人物的形象,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拓宽学生阅读范围,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很多高中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觉无话可说或者言之无味,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读面较窄,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积累。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想认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高中语文教师除了教材中的必读书目以外,可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作品供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以及记录自己阅读完作品后的心得与感悟,这样既可以将作文课堂教学有效延展,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将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经验,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细节描写,体会到语言应用的艺术性,从而提高自己写作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三、注重作文仿写练习,增强学生布局谋篇意识。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语言应用的艺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语言描述方面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和结构严谨,在情感表达方面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读者在感叹文章语言运用精妙的同时,明白作者的所思所想。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又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地揣摩和练习,而对优秀文章进行仿写练习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选取优秀文章作为范文,详细向学生讲解范文在语言的应用、文章的构思、思想的表达和论证的方式等方面的精妙之处,以及范文的开篇布局和首尾的处理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对范文的结构和语言的理解与把握进行仿写。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优秀范文进行合理解构,吸收范文中的精髓为我所用,又可以增强学生作文时布局谋篇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语言运用、文章结构和段落转换等方面进行精雕细琢,使文章的层次、思想的内涵和表达的艺术都得到很好的展现。
四、鼓励学生创新写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仿写练习,更要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否则即使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合理运用和文章的布局谋篇,最终也只能是千文一面,无法体现每个学生作文的独特之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仿写中学会变化和创新,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提炼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章结构安排对其进行展现,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例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划定文章主题范围而题目自拟的方式,让学生开始文章写作,这样既对文章有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又没有给学生更多的限制,让学生在文章选材、主旨立意和表现空间等方面有充分的自由度,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对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在语言运用、文章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自然会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也不会有味同嚼蜡的感觉。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作文点评的方式,随机选用部分学生的文章作为范文,对其语言运用和结构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明白自己作文中的缺点,做到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又可以让学生从范文讲解中受到启发,从而找到更好的表现自己想法和情感的语言方式、结构布局和文章类型。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联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面临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和学生携起手来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注重,密切合作。只有双方积极的配合在一起,才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促进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因此,教师和学生应一起努力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拥有了友好的情感基础,学生便会主动自觉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也会心情舒畅、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学生设计科学、愉悦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形成一致的目标,这样愉悦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正如韩愈所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在情感上不能够相信教师,教师也不热爱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的这种冷漠情感便会严重抑制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从而导致双方在教学中都无法感受到愉悦的体验,大大降低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处好关系,在学习生活中要热爱关心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促使师生之间融洽、友好的相处。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关爱,才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积极愉悦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导。同时,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做到公平和公正,对待优秀和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带偏见的思想和眼观去处理问题,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夸奖,主动打破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励学生建立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推进愉悦教学的开展。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学习的愉悦感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着必然的联系。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让学生形成与教材情感相一致的体验,这样就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相一致的基调,思维活动便会十分自由和活跃,有利于愉悦教学的实施。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氛围,既要做到静谧和炙热,又要活泼而紧张,让学生能够在十分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及获取丰富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不断激起学生的正面情感,以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愉悦的心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音乐才有一定的节奏,其实并不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好一定的节奏,确保学生在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舒适。众所周知,节奏和旋律优美的音乐总是能够扣人心弦,使人驻足凝神。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一名乐师,善于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步调,争取让语文教学课堂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语文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也是愉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步调适中的教学节奏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完美的体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顺利地开展愉悦的学习活动,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高中学生的学习的节奏,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愉悦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体验到语文知识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从此更加喜欢上语文课堂,喜欢上探索和学习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十一
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指学生在该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此外,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具有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社会性,这就构成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些“个性”就表现为学生的自读和自悟。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的空间交还给学生,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认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教学的“面面俱到”其实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否认。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师只要稍加引导、鼓励,就可逐渐取代教师划重点,分段落,析字词的方式。其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感悟。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给予鼓励。再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遣词造句、表达情意,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也是对课堂知识一种有效的巩固。
教师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树立文本阅读的整体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文本要有一个读者的鲜活的、真实的、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一切的鉴赏和批评始于鲜活、独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上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好好地研读文本,以纯粹的自我投入阅读。其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精读文本之后,必须参阅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不管教参讲解多么准确无误,不论专家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分析多么细致深入,都必须作为教师对话的对象,经由教师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消化和扬弃,最终成为教师对文本更为丰富的、深化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师生对话的储备。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大受推崇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供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但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追新逐异,在形式上作功夫,而要通过本人的接受和理解,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需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尊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到达半成熟状态,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不深或照搬教参,出现了无法为学生解疑答惑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甚至选择忽略学习课堂知识或自作主张的阅读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作为“主导”,应担好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等。在学习中,高中生切忌坚持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者想法,必须认可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性学习。
四、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超越。
教师教学时要回归文本,是为了保证文本的完整性、具体可感性,而学生学习时要超越文本,则是为了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多面性和深刻性。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句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范围上超越文本。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变成常规化、常态化,让课外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内阅读的关系。1)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以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学作品为主,更要让学生涉猎课堂阅读未覆盖到的而有利于自己的课外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2)将课外阅读引进到课堂。课外阅读是出于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真实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而课内阅读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所以,教师就应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它不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观念上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高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十二
课改的浪潮席卷了现今的中小学课堂,语文课堂也不例外。有效教学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大家所追求的实在目标。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我们都在努力。然而用有效教学的概念去衡量和观察现今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我们会发现现今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暴露出许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班级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剩下来的时间无所事事,课堂时间显得反而多余。五分之三学生能够跟上节拍,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五分之一的学生一无所得,跟着凑热闹,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一来,一节45分钟的课堂感觉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进行中,有的教师仍然使用“组、复、新、巩、布”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对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机械模仿,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将“自主”变成“自流”,时常使用“放羊式”教学。课堂出现了沉闷或者热闹的局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没有得到实质意义的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耐性,设计问题不能针对学生实际,问题有时过深,问题抛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越俎代庖,直接将问题解决,没有等待学生思考与回答的时间,让人感觉教师很急促,没有耐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学生的力量。学生习惯了听教师讲,不动脑子,时间一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课标中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同虚设,师生的活动完全限制在教室之内。相当一部分教师追求课堂形式的新颖,而不追求课堂的实效,这样长期下去,丢掉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面对以上所谈到的各种语文弊病,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将走向何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了上述的语文课堂弊病不再出现,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目标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合理的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教师自身的因素,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教师要有多方的考虑,才能设计出一定的科学性的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除了要考虑上述原因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目标呈现层次性。让优生能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得进。
这样一节课下来,全体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任何模式的使用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只有学生内心有学习的需求,否则一切的教学都没有效果,都是徒劳的。因此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的终点,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如从去年开始江苏省连云港市实行的“三案六模块”教学模式,我觉得就是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得到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要求教师的备课分为三级备课,个人主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课,这样的备课既有个人智慧,又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个性,让每个教师拥有经过两次修改的个人教案,这样的备课是有效的备课,是高效的备课。光教师备课显然是不行的,同样学生也要充分“备课”,学生的“备课”就是课前充分预习。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预习:“一读、二划、三查、四思、五问”。“一读”要求学生一遍遍的读文本;“二划”要求学生划出文章不理解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三查”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问题;“四思”指学生在读书时记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时在书上做出标记;“五问”指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按照这样的习惯长期预习下去,学生会学得轻松,教师会教得愉快。
语文并不回避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一定的训练项目,如读书训练,仿句训练,修改病句训练,作文开头训练,思考训练,将每一种训练自然地结合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见到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解题方法等,要学会及时总结,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段朴实而用中肯的语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反思呢?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自己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相关知识的储备水平,了解学生的程度、学生的本身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满足了学生饥渴的学习需要,是否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课后要反思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过程可以做得更好,与名师比较,还有哪些可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课堂会越来越有生机,越来有效的。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我的想法能引起大家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视。同时也希望农村的语文教学能够越来越有效。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十三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留白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会起到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需要留白。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之间可谓是见仁见智。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解读、学生被动接受、统一答案的现状,让学生自主探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会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留白,顾名思义,就是留有空白,本是我国绘画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留白并不是空无一物毫无意义的,而是以虚代实,给人以想象或回味的美学境界。留白是一种艺术,并且这种艺术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阅读的本质就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的空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学会筛选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论在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文本,都很可能遇到含义深刻,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明白其蕴意的词句。解读时,教师应抓住这些难点或重点词句,设置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背影》一文时,体会文中父亲深沉的爱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体悟到当时的情境,父亲的动作中饱含的深情。那么,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声色俱全的优势,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从而帮助学生产生深刻感受。所以,在处理情感类文章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沉浸到视频、录音中,在留白中沉静地回味,让学生在留白的间隙整理出共鸣起来的情感。
阅读课结尾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留白艺术,深化阅读效果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悟“空白”,拓展延伸,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一篇文章内容是有限的,但由此带来的思考是无限的,在阅读教学结束时,思考并没有因此终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留白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个性化的故事结局。初中语文教材中,记叙文仍占较大的比重,一些文学作品的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阅读对文本有了自己的体会和不同角度、层面的理解,这时留白,让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情节,填补结尾的空白,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文章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此处让人不禁遐想:孔乙己最终结局是怎样的呢?教师不妨以此留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识到的课文中的孔乙己进行思考,续写孔乙己的命运结局。于结尾处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布白,教学过程虽然结束,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仍持续活跃,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留白艺术的运用,贯穿于整堂课中,巧设留白不但体现了新课标中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的要求,而且能够还学生一片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任凭思维自由驰骋、想象和创造,从而构建活力四射的课堂。留白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留白,讲究留白技巧和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真正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赵桂梅.“留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xx,(05).
[2]梁美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留白”艺术[j].基础教育研究,20xx,(02).
[3]高营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探析[d].闽南师范大学,20xx.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十四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我国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相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已是时代的必然。而研究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篇十五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学”的问题。传统模式的教学大大遏制学生的创新潜能。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对话,但如何进行师生对话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会掌控教学节奏,甚至不随着教学节奏去提出问题。也有些老师想设计一个很好的问题去提问,但是由于表达能力不够,促使他的初衷和结果背道,或是设计的问题肤浅,或是问题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局限性,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堂上提问,要提出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空间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对问题的看法。不要管他们说的对或错,对了,固然是好事,错了,我们也要站在他的立场去分析,去纠正错因,使之改正。不能抑制学生去想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我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话?同时要说出自己喜欢的理南。”当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有的同学就说,他比较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理由是这一句生动地把赤壁的威武雄壮刻画在读者面前;有的同学说比较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因为这句“展现出古今中外的英雄事迹及赤壁的气势磅礴”.有人是这样的说法,也有那样说法,同学们畅所欲言。显得课堂上的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如果所提问题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我们教师最想看到的。
要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管学生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或是温文而雅,只要能激发他们的想象空间,这样才会对未来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科研人员。我们在电视上,也会经常看到美国有好多青少年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造出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所以一定要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把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来。
二、课堂提问要成为主要阵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个体,教室就成为了教师讲学的地方。在课堂上,提问不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同时也包含学生对老师的提出的疑问,关健在于学生是否能主动去学习。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将重点和难点讲完之后,都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就是一味的去听别人怎么的说,那么这些学生很难会在学习中领悟到更深的知识,没有了领悟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提问探究的过程,师生对话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课堂活动,实际上学生就是通过这样的简单对话,积累经验和文学素质。这样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浓烈的兴趣。兴趣是无数发明创造的前提,也是学生对学好知识的原动力。老师要想在教学上取得成就,就必须培养学生对“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及促使他们对新生事物的产生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心动感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雷雨》一课时,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但也有人说他们的感情是虚假的,那么你们认为他们的感情到底是真还是假呢?”这个问题一出来,在学生中引起了一片讨论声,同时也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对此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两派各说各的理,一旦有些说不清的,没有理论论据的,就会促使他们冥思苦想,想办法找出能说服对方的理由。如果所提出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们去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或引发学生们对问题的所产生的结果去辩论,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这些可以说明,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心动的感觉,老师就是一位成功者。他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去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怎样看待问题,并且会拿出充分论点和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说明,一个好的提问方式,会使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独立的性格。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
精心研读课本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与教材紧密联系,让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都体现在你所提出的问题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里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我怎么样去理解,会把难点和重点变得简单化,让自己明白和理解。只有让他们充分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说明这堂课没有白上,真真正正的让学生领悟到了所学知识的真缔。使一名学生成材,这位教师不算有真本领,但如果让全班同学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那才叫有“大才”.怎么样才能做到呢?那就要靠老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能把关健部分,也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难点和重点”简单化,让同学能听明白。只有抓住重点部分,让同学们理解了,才真正做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也要注重因人施教,不要提难的问题,让一个理解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去回答,如果答不上,会影响这位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不要把一个简单的问题交给一个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去回答,这样也会对这位同学有影响,会让这位同学的虚荣心加强,不主动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当他遇到难题时,就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以后的发展很是不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基本动作也会对学生有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如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都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或减弱,更有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总之,提问艺术的成功与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教学没有固定的模板,只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才会让课堂教学显得生机勃勃,才能真正体现出提问艺术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