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优质12篇)
总结是一种有效地整理和概括信息的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总结不仅仅是对成果的总结,也是对过程的总结,我们应该注重思考和自省。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指导。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一
1.奉献教育事业。
面对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有新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奉献教育事业是每个教师热爱教育的体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积极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能够把精力和心血献给语文教育教学,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才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其他技能所不能相比的。
2.做到言传身教。
老师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最直接的影响者,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和素质都不是很成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自身的言语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纪守法以及相关的待人接物等方面,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个重点,对学生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的教育,没有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进行同步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竞争。
4.探索创新教学。
前面谈到过老师对学生是有直接影响的,如果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话,这对学生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精通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时刻了解并掌握最新知识的更新情况。
1.形成学生的正确人格。
语文教育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修养进行一定的教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根据初中生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想都不是很成熟的情况,语文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最直接的道德学习对象。因此,语文老师正确的、积极的人格魅力是能影响学生的,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人格魅力是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格魅力的形成的。
2.能够培养新型人才。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是不断创新的主力军,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知识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一要求的主要实施者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语文教师要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不断接受了解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不要仅仅局限在语文教学领域,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语文中的语言也是最基本的交流介质,所以,语文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带领者,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语文教师在平时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是不同于其他老师的语言表达,所以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地进行学习,是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
总而言之,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在德智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的阶段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给学生最好的师德榜样。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二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三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四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部分道具创设性营造环境气氛,或虚拟场景再现,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育重在理解性学习与基础知识储备,情景教学的应用对语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效能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指教师教授的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而且学生课堂学习成效高,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好。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情景教学多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小学生们更乐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游戏的趣味性也可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使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更加高效。另外,情景教学可以通过音乐等媒介,生动地表现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时,教师可以在背景音乐下朗诵一遍,简单介绍一下该作品的内容情感,然后鼓励同学们积极朗诵,给他们配上音乐,让他们在抒情的音乐氛围中,感受散文、诗歌等独特的文学魅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课堂更高效。
三、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运用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可以把握好高新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尺度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一般注意力都很不集中,而且思维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运用音响画面和光线等形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创设形象多彩的阅读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里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如,在对《鸭子骑车记》的.学习过程中,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大森林等情境都可以用动态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一下子把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使儿童的心理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紧扣心弦,牢牢将儿童的心理和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的主题上,激发他们猜想接下来的故事,将文章内容更具形象化表达出来。
四、培养了儿童的联想能力。
在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不必引入非常复杂的概念,尽量将知识变得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如在一篇文章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就某个话题引入其他的知识点,当然这种引入最好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这就可以让孩子们以课堂为重心,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举一反三增强提高联想能力。拿阅读《“红领巾”真好》这篇课文来说,可以将“红领巾”的表现和幼儿们在课下的表现相结合,让他们明白既要在课堂上表现好,也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文明懂礼貌的乖孩子,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行为,这就初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五、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运用思维扩散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和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关注角色的命运,让小学生们真正将自己深入到角色中去。在课堂上可设置游戏环节进行故事续写和故事评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有的小学生想象不合理,但还是要以鼓励和赞美性的语言为主,不要提前给儿童设置标准答案或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儿童的思想中去,通过阅读情境的设置,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性,让他们不囿于标准答案,在课堂实践中让孩子们掌握主动权,让他们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更加愉快成长和学习。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小学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开端,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和促进智力的开发,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教育的探索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时代在迅速地向前发展,如何将小学基础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这条路上,只有不断思考和探索,才能使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五
众所周知,良好的气息调节能力是优秀唱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在唱歌的过程中自如的调节气息是成功的歌唱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合理的调节气息并不容易。要想真正的学好声乐,就需要通过跑步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肺活量。但是发声练习的过程冗长枯燥,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选择练习歌曲时,不要故意挑选那些高难度的曲子,从简单的歌曲出发,多多训练。在每次演唱一首新的歌曲之前,必须对这首歌曲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年代背景、创作动机和整体结构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曲子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用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以这些流行音乐为审美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审美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艺术方面,它还包括了自然、社会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美依附于现实形式而存在,形式美通过艺术来展现。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审美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有利于正确审美观的养成。所以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美好高尚的情操。
音乐本身是抽象并且很难准确捕捉的,大多数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声音的表现能力很重要,然而乐器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乐器伴奏衬托歌唱者的声音,也能将整个表演推上高潮。所以乐器教学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掌握乐器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增强自己表演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提高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灌输内外兼修的思想,给他们在艺术修养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艺术之美。此外漂亮的服饰搭配也是一场音乐表演成功的前提,所以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服饰搭配方面知识的传授。好的声乐表演不仅要从听觉上征服观众,更要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没得感受,这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使歌剧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歌剧《图兰朵》,正因为表演者用各种艺术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这个故事,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三、结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教科书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要主动的翻阅过去的优秀作品,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仅仅从表面上掌握单个乐器表演技巧和声乐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在这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到最后理解美。审美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我们必须将声乐和审美二者有效结合,让学生无形之中学会欣赏声乐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六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和时间是用来培养学生如何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过程是个科学的、严谨的体力和脑力结合的过程,是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疲劳心理。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下都会利用网络来进行调节,这是理性压抑下寻找放松和心理宣泄的一种途径。但网络文化,则更多的是大众的、低俗的,对人生观还未成熟的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壁垒影响阻碍学生正常的心智发展。审美却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认识、思考和感悟,人识则是通过视觉、听觉等形式的接触达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思考则是对事物现象之后的本质的追问,最后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审美对学生的心智培养的角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则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审美教育,而是贯穿于学生生活的一种氛围。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的'开展,而是通过老师课堂之上的对美的认识的刨析,给学生以启示,是一种师生之间互动来探讨来体验的一种教育方式和过程。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和认识,在老师的启示下,让学生自己掌握审美的过程,形成独立的认识。
对生活是否持有审美的态度,则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攸关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在当今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压力明显增大,如何缓解成为时下很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工科学生的理工学科学习带来的压力也很明显突出,学生失眠、精神萎靡以及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就是这种压力下的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持有审美的态度,而不是科学严谨的对于错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办法。而运用科学的、审美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不仅可以改善学生学习带来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生活中的不同压力。
3.审美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审美的过程便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促使你全面的多角度到考虑和看待问题,而不是传统的站在一个角度去思考。审美的过程是一个逻辑和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审美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严谨的科学里往往需要审美的感性来促发灵感,促使创造性的思维产生。所以人才的培养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学习和生活与审美相结合,这样会更有利于创新。
二、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小结。
审美教育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虽然貌似和职业教育不相关联,但这是一种从长计议,长远的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人格完善都是一种双关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好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2]王贵先.简述中职美术教学方法[j].小作家选刊,2014,(01):26.。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七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受到了社会上诸多的指责,每当学生在社会中出现一些不良情况,诸如学生越来越自私、自利、不爱护公物、沉迷于网络游戏、高消费、缺乏对世界的人文关怀,缺乏诚信友爱,心理素质不好,心灵有些扭曲等等。这时,人们就将矛头指向教育,尤其是指向语文教学。一时间,人们高喊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口号,对语文教育提出全方面的改革。语文老师也是无奈之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被批评的角色。
新课改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意识虽然在教学中进行了渗透,但是往往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审美教育恰恰是素质教育的向更高发展的结果。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审美教育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是有重要原因的。
审美教育有着它优久的历史,早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重视审美教育。如我国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诗”“乐”的学习。“乐”实质上就是审美教育。孔子把“乐”同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相提并论,并且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他认为礼可以安上治民,乐可以移风异俗,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礼”“乐”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他还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由此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已自觉地把美育列为他所开创的学校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着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也曾积极传播西方美育思想。19,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蔡元培则不仅在理论上对美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讨,而且还积极付诸实践。19当他出任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就着手教育改革,把美育规定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此外他还创办音乐、美术的专门学校,开设美学课程,聘请教师,甚至亲自授课等。19,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又在当时新形势的推动下,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现了他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
现如今,实现审美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
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语文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教育目的决定于人性,人性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也是永恒不变的。教学中提倡人文性,就是呼唤“人的回归”和“以人为本”,所以既要崇尚科学,又要弘扬人文,使人们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相互促进,使人与社会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我们倡导人文性,在课堂上,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个优秀的人所具有的各种优秀的品质。让学生拥有诚信、怜悯、知道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乐观、上进、宽容、倡导合作、懂得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这些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而这些观念和思想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明辨美丑,分清是非,学会审美。这就是审美教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通过对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造就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一代新人。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
当然这些审美教育不仅仅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传授,更要身体力行,要知道,这种优秀的品格是需要熏陶的,一个有良好道德情操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一个学生,如果他从老师那仅仅学来知识,那他是可怜的。反之,一个老师,仅仅教给学生知识,那么他是悲哀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教给学生在知识和人格方面的比重都是一样的。
三、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四、审美教育是由职高的特点所决定的。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化和艺术化的社会。人的创造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艺术气质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科学、高尚的审美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
传统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艺术素质的培养,因而限制了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挥,这一弊端是必须革除的。因此,注重审美教育,加强科学素质与艺术素质的融合,开发创造潜能,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职高的学生许多是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现在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这是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职教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上,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竞争能力,方可拓展职业教育生存空间,振兴职教事业,服务经济发展。
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使我们面临的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重视,探索和总结。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八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收稿日期:1997―09―21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九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材料.因此,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固有的要求.
作者:吴丽艳作者单位:柳市镇一中,浙江乐清,3256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4)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审美教育通常被称作美育,又叫情感教育或美感教育,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它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为媒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可见,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而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富有情感的,是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而小学又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发展尤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如何,发展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对策如何,这也正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大刀阔斧地进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被丰富化、生活化,并且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育逐渐凸显实践性和开放性。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和缺陷也相伴而生。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缺陷。其表现如下:
1.教学方式上,由于教师对审美教育的内涵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形式主义现象的存在。如教师为了赶时髦,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教学目的,颠倒了教学主次。
2.教学内容上,教师夸大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如,在阅读实践课上,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内容,自顾自的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是鼓舞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来思考问题,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性,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上,假如教师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也会影响到审美教育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老师穿着不得体,老师的体态语使用不当、板书不工整、用语不规范,等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鲜活的教学内容,(论文范文)可爱的教学对象,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了教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某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
首先,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好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好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极可能的体会到文中散发出的自然美、社会美、人间的真善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教学目的。
其次,适当用音乐渲染气氛,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的渲染和熏陶。
再次,请同学将文中的角色予以演示。这样做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更好更快地融入文中,熟悉全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2.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依托教师的力量。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迫在眉睫。
首先,对于教师,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以及学生的主体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环节。其实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声、像来刺激学生的感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修养及素质,培养自己对文、体、美的热爱,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情操。这样才会具备培养孩子们审美素质的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教师应在穿着打扮上得体,要礼貌、为人大方端庄、板书优美,这样可以为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指导者和主讲,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弄清教材的特点,并且不断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其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推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文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审美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同等重要。因为,这几点如果做的到位,可以为祖国培养出全方位和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人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在观念上、实践上,对审美教育重新审视。在观念上,教师要树立美的意识。实践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此外,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使用比较意识,通过对比,突出一方的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为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一
[作者]陈华。
[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末句可按三个音节断开,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结尾处体会出作者悲壮的情感。
(2)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社戏》所描绘的是以双喜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作为客人来到偏僻的鲁镇,得到这群少年的热情款待。“伴我游戏”:“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不会“犯上”陪我钓虾:“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显示出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礼教。更充满诗意的是,在双喜“我写包票”的英雄式的承诺下,“我”得以观赏到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味的画面。更有趣的是归航中偷豆、吃豆这一情节。随着双喜:“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的询问,阿发无私地表示;“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在那些洋溢着豆麦蕴藻之香的乡间夜景中,这群少年是多么可爱。如果此时教师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自己就是夜航去看戏中的一员,那偷来的豆就是如此特别的好吃。……通过入情入境的体悟,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便会不禁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开解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主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亲身体会,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段----夜行投宿,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旅老人之口引出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放军营造茅屋和梨花姐妹照看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二
摘要: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校英语教学,也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在高校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下,英语教师必须知道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以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发掘教材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的作用除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它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任,是人类文化传承、人文教育、人格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阵地。
既然如此,高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这些都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期给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很有必要把人文教育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来研究。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学。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即具有人类关怀、生命关怀的价值观,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利益、人的情感需求、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基于人文知识为主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的教育。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就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等院校强调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人才全面和谐发展。
英语既是一门技能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
英语教学,尤其是高校英语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民俗宗教、艺术欣赏、自然科学等一切知识。
高校英语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教育部曾在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这就进一步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入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高校人文教育缺失现状。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从上至下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重认知教育、轻情感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养成;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师生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加上学生人文素养差、文化视野狭窄,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直接导致学生中西文化素养的缺失。
许多学生虽然英语考试笔试成绩优异,但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交流时文化休克的现象常有发生。
尽管社会各界呼唤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不少学校仍然只重视书面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缺乏创造性。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人才素质需求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当代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基本的知识能力要求之外,更需要健康和谐、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有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
三、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技能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教学驾驭能力。
为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是以人为本。
教师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等,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
同时,教师为更好地做到人文教育,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还要以自己的道德形象、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这都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二)加强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改革。
1.结合现行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
任何教育教学必须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人文教育也不例外。
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中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
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表现人文思想的材料非常丰富,利用这些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地选择信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可以在讲授课文内容时,或者通过课文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的介绍时,适当地讲解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风情。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全面了解东西方文化,扩大视野,增强国际意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修养。
以笔者教授的《综合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7waranddeath中text1departure为例,课文背景是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朗国内情形,但这些信息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介绍该背景外,可以结合课文中的farogh一家生活状况来深入补充穆斯林国家的一些生活习俗、男女地位差异等等。
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讨论中国与其他欧美国家女性地位以及分析成因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增长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内涵。
2.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
第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语言知识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及思维能力。
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也要体现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体现出人文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合作型、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地使用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重视在第二课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形式多样,高校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通过课堂内的教学培养其人文素质,在大量的第二课堂的活动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
目前,第二课堂已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显现出极大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内教学的有益延伸,甚至与第一课堂一样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同等重要。
并且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第一课堂的约束,也更易于开展人文教育。
笔者在本校内对学生展开调查,结果如下所列:。
你认为人文教育应采取哪种形式进行?
选项比例。
课内教学25.6%。
第二课堂20.8%。
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43.1%。
学生自主独立学习10.5%。
学生认为人文教育活动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那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有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是隐性的,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不容小觑的。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是需要内化的过程。
加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这种内化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涵盖制度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凸现人文精神就是要将人本思想有机地渗透于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中。
就英语学科而言,包括健全校纪校规,规范师生人性;加强英语学科教风、学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进行合理的图书馆建设管理,更新英文书籍;更新视听教学设备;在建立人文景观时有意识加入英语译文;开展丰富的英语文化活动,如英语演讲、英语小品、话剧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参加各类英语讲座、沙龙和英语社团活动。
高校英语教师从以上各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教学的品质,我们应该高举以人为本的理性旗帜,致力于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来优化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