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寺导游 灵谷寺纪录片(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灵谷寺导游 灵谷寺纪录片篇一
那天恰逢南京举行马拉松比赛,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一群奔跑的少年来参观并了解它们吧!
第一段赛程的终点就在迎驾桥。迎驾桥有一个传说,是关于皇帝的。据说,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来到了灵谷寺,寺里的住持带着所有僧人站在迎驾桥的两边迎接,因此,就有了“迎驾桥”这个名字。
第二段赛程,是从迎驾桥到红山门。最后,我们又从红山门一直跑到了无梁殿。
无梁殿原名无量殿,是供奉无量寿佛的地方。你们知道无量寿佛是谁吗?他就是笑嘻嘻腆着大肚子的弥勒佛。因为整座建筑完全是用拱券结构建造起来的,没有一根房梁,所以,它又叫无梁殿。
从无梁殿出来,沿着郁郁葱葱的小路,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门前。从门前的告示碑上,我们得知,灵谷寺,始建于公元515年,后来1381年朱元璋把它移到了现在的地方。何老师又跟我们说了几个参禅礼佛的要点:进寺庙的时候,出入都要按顺时针的方向;拜佛的时候不能跪在中间的蒲团上;阅经时,手一定要干净,翻阅完经书要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在寺庙里要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不能随便触碰法器。可以看出,寺庙是庄严肃穆的地方。
在每一个美丽的地方,都留存着古老的建筑,而这些古老的建筑,又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呢?期待我们一点点地去发现吧!
灵谷寺导游 灵谷寺纪录片篇二
灵谷寺原来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5年)12月宝志圆寂葬于此,建开善精舍,这就是最初的灵谷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现灵谷寺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动工,地处紫金山东南麓,十五年九月完工,朱元璋敕封"灵谷禅寺",山门亲书"第一禅林"。1928年11月,成立了以为主任委员的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改灵谷寺废址为"阵亡将士公墓",用以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解放后辟为公园,几经修葺,才形成现在的格局。
现在我们已经到入口处了,大家请看这座牌坊,它简洁大方,是仿照南朝时候的式样建成的前面有一座小桥叫"迎驾桥"相传是众僧为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由此进里,面前半圆型的水池就是寺院里常见的放生池,是供香客发生行善用的,灵谷寺的放生池有叫万工池,这是因为朱元璋这里有山无水,动用上军万才掘成此池的。
绕过万工池,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座单檐庑颠式的仿古三拱文武方门,文武方门是建立在原灵谷寺金刚殿,门上面施以彩绘,顶上盖着绿色的琉璃瓦。门外的一对北试汉白玉石狮,是从北京运来的肃顺墓遗物,是由北平分会所赠,原门额上是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
进入山门,步过青石甬道,俩侧松柏参天,桂树浓荫,在甬道的尽头大家就能看到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大牌坊,顶覆绿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须弥座,梁枋仿彩画浅刻纹样,斗拱挑檐,气派不凡。五间坊门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质党徽,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高档汉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话传说貔貅是黄帝作战阵前冲锋陷阵的凶猛神兽,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
经过一条花木扶疏的小径,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古建筑前,这就是灵谷寺著名的无量殿了,无量殿因为当年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它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故又叫无梁殿。请大家跟我一起进去,殿内顶部呈穹隆状,立面设有门窗,正面五开间,室内进深三间,实际上是三排筒子券,三个拱券试大门中一中券洞最大,横跨11米,高14米,无量宫内原供奉西方三圣,即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造公墓时,请走佛像,改为公墓的纪念堂,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灵位",东为"国父遗嘱",西为"国歌",上有采光孔,有光透入。四周的墙壁上嵌有110块青石碑,按战役地点、部队编制、军阶职务排列将阵亡将士刻于石碑之上33224人,。现在大家看到的无梁殿已开辟成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孙中山为首的57位名人,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场景,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一幅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花圃,这就是第一公墓,在它的东边有二号公墓,西边有三号公墓,一号公墓主要安葬在北伐战争和淞沪抗战中阵亡的将士,现在的公墓已改为花圃,有牡丹,月季,腊梅等四时花木,并且成为南京灵谷桂花园的主会场所在地,大家看正中那株巨大的桂花,它就是有名的"金陵桂花王"。
在高大栎树的浓荫覆盖下,绕过墓墙,我们看到陡阶高台之上,有一宽阔恢宏的殿宇,它是一座大型仿古建筑,屋顶为重檐庑殿式,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有松风阁的匾额。现在的松风阁已辟为茶室和小卖部。松风阁后广场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铭鼎垂勋",是当时安徽省政府主席刘镇华赠给送公墓的纪念品。
在松风阁后100多米处,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现代宝塔——灵谷塔。灵谷塔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南京地区最高的塔,塔基是个大平台,整个塔九层八面,高约60米,用钢筋水泥和苏州花岗石构筑。塔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9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外侧围以雕花石栏,底部外壁四面刻有手书"精忠报国",塔的正面有石阶,石阶正中是一幅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塔内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252级。二至四内壁刻有监察院长于右任的草书,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北上告别辞,字体洒脱遒劲,五至八层是民国元老吴敬恒的纂书"孙中山黄埔军校开学训词",严格工整。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大家如果想一睹灵谷寺的全貌,待会儿一定要登上这座幽美的宝塔。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座宝公塔。它是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搭。还有其他景点如灵谷寺、邓演达墓、以及宝公三绝碑、谭延闿墓等等,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游览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自由活动吧,一个小时后我们在门口集合,我们不见不散......
灵谷寺导游 灵谷寺纪录片篇三
灵谷寺风景区位于钟山东麓,总面积两千余亩,是六朝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六朝古刹开善寺始建于梁天监十四年,明朱元璋建孝陵时迁寿于此,更名灵谷寺,号称天下第一禅林。这里万斛松涛,取经通幽,古称“灵谷深松”,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来到灵古寺门前,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红山门,前面两只老虎十分逼真,仿佛在跟我打招呼说:“欢迎你来到灵谷寺风景区来游玩和参观!”
过了红山门,就是无梁殿腊像馆,里面许许多多的腊像:如孙中山、林则徐、周恩来……这时候,看着少年时,青年时,中年时孙中山,仿佛他在我们面前展示着他的一生,林则徐威风凛地站在我面前,仿佛一场虎门销烟即将开始了。还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时的情景,使我们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走过无梁殿蜡像馆,我们又来到了灵谷塔,我们一口气爬到了9楼,拿着军用高倍望远镜眺望南京,一切尽收眼底,真是太棒了!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松风阁、灵谷寺庙……
不知不觉,一天一晃就过去了,我却意犹未尽,直至现在我还沉浸在欢乐之中,真希望能经常出去走走,这一天可真开心啊!
灵谷寺导游 灵谷寺纪录片篇四
“往日出门去,萧森十里松。
梅花因太祖,香水自神龙。
烟雨窑城暗,霉苔辇路封。
兴亡无限恨,消得一声钟。”
——《灵谷寺》
屈大均生于明清易代的社会鼎革时期。知识分子生活遭际十分复杂,他们的思想观念变革也是空前的。面对异族统治集团的对本民族的侵略和屠杀,他们只能走向反抗异族侵略,力图恢复故国河山的斗争道路,即使斗争失败,他们也能保持操守,誓死不降。屈大均在顺治四年(1647)参与广东高明陈邦彦的抗清起义斗争。失败后,顺治七年(1650)清兵再陷广州,他便在番禺园冈乡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此后,他斗志不减,以僧人身份,四处奔波,视死而归,为匡复明朝而战斗。
顺治十六年(1659),永历帝被清兵追赶,逃到缅甸;屈大均在江南一带参加抗清斗争也遭到失败,暂避在灵谷寺。灵谷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灵谷寺初名开善寺,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明初因兴建孝陵,将开善寺从独龙阜迁过来,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因而改名“灵谷寺”。因为灵谷寺风景幽雅,朱元璋亲笔题写“天下第一丛林”圣匾;自此,灵谷寺与孝陵在明朝曾经是金陵重要景物,人们不时前来参拜。而易代之后,这些景物呈现出荒芜衰败之态。诗人屈大均此时面对灵谷寺四周景物,触景伤情,写下这首《灵谷寺》诗。
南京曾是朱明王朝开国首都,有明太祖的陵寝,南明弘光朝亦建都于南京。南京无疑是故国的象征,此处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会引发遗民诗人的兴亡之恨。这首咏“灵谷寺”的诗,诗人显然是借题发挥。
诗的开首两联主要写景。首联写自己常常出门所见,灵谷寺周围古木参天,历来有“灵谷深松”的美誉。近处十里幽深的松林,宁静之极。
颔联写远处,梅花因为明太祖得决定,花开得特别得绚丽;灵谷寺得泉水潺潺,芬芳香味来自神龙得恩赐。灵谷寺得东边是孝陵,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其附近有三国时孙权的墓地梅花山。起初,兴建孝陵时,有大臣提议将孙权墓地搬走,但朱元璋慕孙权威名,没有同意。所以,梅花山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决定,在孝陵内的梅花开放得特别茂盛。
诗歌表面写寺外的灵谷深松、梅花山的梅香,实质是抒写山河变易,景物已非的感慨,从而表现出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诗中特别强调“梅花因太祖,香水自神龙。”这是因为灵谷寺的东边是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陵,其附近有三国时孙权的墓地梅花山。起初,兴建孝陵时,有大臣提议将孙权墓地搬走,但朱元璋慕孙权威名,没有同意。所以,梅花山的梅花是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决定,才开放得如此特别灿烂。
诗人接着写灵谷寺旁边泉水潺潺,其芬芳香味,这是孝陵内神龙的恩赐。接着,诗中借物拟人,表现灵谷寺已呈现出烟雨弥漫,窑城昏暗;连发霉的苔鲜也将道路封闭了,怪不得皇上的车马不能来参拜了。这里诗人以“霉苔辇路封”着意渲染昔日的气氛,暗示着现实中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诗意显得辛酸含蓄,悲凉凄楚,抒写了江山易主之际诗人异常悲痛的民族情感。诗歌为了突出诗人自己虽然弃俗从僧,但是仍然不忘记匡复明朝的决心和斗志,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运用逆笔从反面写“兴亡无限恨,消得一声钟”,辛酸含蓄地将诗人坚强斗志表达得更加真切感人,艺术上达到了深邃含蓄的境界。
这里诗人着意渲染往日的气氛。从另一侧面反映现实中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
诗歌的后两联则是抒写诗人内心的深情和感受。颈联写诗人遥望四周,窑城烟雨昏暗;皇上的车子很久没有来过,道路被发霉的苔藓封住了,走不得了。易代之后,灵谷寺已经不再有过去的那种繁华兴旺景象了。往日的景物依然历历在目,但人的心境却大不相同。灵谷寺的肃森景象,正是南明旧都金陵肃森景象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
尾联,诗人写自己弃俗从僧之后,已经不问凡间之事,超脱得很。兴亡之恨,在一声声晨钟暮鼓中消失了。钟,金属制成品。佛教徒以击钟来警悟自我。据《百丈清规。法器章》云:大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然而,兴亡之恨真的能够在这声声晨钟暮鼓中消失掉么?不可能。诗人其实是运用了逆笔的`表现手法。正面不写,写反面,使得诗歌显得更加含蓄,更加深刻。屈大均归隐空门,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保持操守的斗争策略。
这首诗表面写寺外的灵谷深松、梅花山的梅香,实质是表现出南明旧都金陵的肃森景象。山河变易,景物已非,显得悲凉凄楚。辛酸含蓄,反映了江山易主之际诗人异常悲痛的民族情感。诗歌为了突出诗人自己虽然弃俗从僧,但是仍然不忘记匡复明朝的决心和斗志,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运用逆笔从反面写“兴亡无限恨,消得一声钟”,辛酸含蓄地将诗人决定斗志表达得更加真切感人,艺术上达到了深邃含蓄的境界。
钱谦益在论诗时曾经提出易代之际诗歌的美学思想。如他在《冯定远诗序》中称,“悲忧穷蹇”之情“诗人以为美”。这首诗正是体现了易代之际“悲忧穷蹇”之情的美学思想。
灵谷寺导游 灵谷寺纪录片篇五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东南,中山陵以东,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修建的,初名开善寺。现在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
一大早我们便来到了灵谷寺,进入灵谷风景区我们首先去了无梁殿,这里是辛亥革命蜡像馆,馆内陈列着许多栩栩如生的蜡像,每一幅蜡像都在叙说着一个历史故事。比如:虎门销烟、甲午海战、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孙中山留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虎门硝烟。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那么多鸦片,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林则徐真是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走过无梁殿,我们又来到了松凤阁。可惜松风阁正在整修,我们只好转移观赏目标去了灵谷寺。灵谷寺里有许多神仙、佛祖的雕像,看起来威武极了。但是,灵谷寺主要是烧香拜佛的地方,我和弟弟一点儿也不敢放肆,我们觉得太拘束,很快便离开了。
走出灵谷寺,我们便去爬了灵谷塔。尽管上午十点多钟已经有点儿酷热难耐了,但是也许因为妈妈为我和弟弟买了雪糕的原因,我吃了一口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一口气爬到了第三层,不一会儿就爬到了顶层。我们站在十层高的地方吃着雪糕,欣赏着四周的美景,觉得真是爽极了。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每一层的塔檐上都雕刻有老虎、狮子、麒麟的图案。每一层的地面上都有用繁体字书写的数字,是在告诉游客到达了第几层。
爬完灵谷塔我们就去寻找飞来剪了,我们顺着指示牌找来找去,一直很好奇飞来剪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原来就是像剪刀一样的大铁块。
在回去的路上,弟弟吃了凤爪里的泡椒,没想到竟然辣出了火眼金睛,居然看到了草丛里的一条蛇。不知怎的,蛇突然窜出来,吓得我和弟弟飞一般的逃出了灵谷寺。来灵谷寺,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得到了快乐,还有些刺激的事情发生。此行真是有趣!
灵谷寺导游 灵谷寺纪录片篇六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是灵谷寺。
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灵谷寺原来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公元515年)12月宝志圆寂,梁武帝花20万铜钱买下独龙阜并葬宝志和尚于此。同时建开善精舍,这就是最初的灵谷寺。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出资在墓前建五级琉璃宝珠,称"志公塔",独龙阜也因塔上的宝珠而被称为玩珠峰。其后不久改为开善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
灵谷寺原来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宝志和尚圆寂后,梁武帝萧衍之女永定公主买下此地,为他在墓前建五层舍利塔,上置琉璃宝珠,称"志公塔",独龙阜也因塔上的宝珠而被称为玩珠峰。其不久改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唐代称"宝公院",南朝时叫"开善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太平兴国寺",庆历年间改称"十方禅院",明初称为"蒋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
洪武十四年九月动工,十五年九月完工,为了抚慰众僧,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年灵谷寺规模十分宏大,占地五百亩,最盛时有僧人千余名,殿堂数百间。后因战火遭到严重破坏,只有无梁殿因全部用砖石砌成,才得以独存至今。
1928年北伐胜利后,南京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尽管这里是寺庙、公墓、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亲自命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月形池就是寺庙前常见的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挖筑而成,所以也叫万工池。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绕过放生池就是灵谷寺的山门,其形式为三拱门,上覆绿色琉璃瓦,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原来刻着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书法家钱松喦所书的"灵谷胜境"四字。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
进入红山门,在42层台阶上耸立着一座五门十三脊的阵亡将士牌坊,斗拱托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牌坊上中门门额上刻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都是元老张静江书写的。大家细看,上面的瓦当都是党徽图案,体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牌坊前有一对石兽,名为貔貅。貔貅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具记载"似虎、似熊;一名执夷,一名白狐,又称白罴"。传说"貔貅每临战阵,所到战鼓便勇猛前驱"。把貔貅放在这里象征着国民革命军的能征惯战。这是由陆军十七军赠送的
各位游客,前方就是灵谷寺最著名的景点无量殿。
重檐九脊,大屋脊正中有三个琉璃制喇嘛塔。殿东西宽50多米,纵深34多米,殿内顶部呈穹隆状,高达22米。灵谷寺是禅净双休的寺庙,所以无量殿里原来供奉着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西方净土)的主佛无量寿佛(又称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两个胁侍,祀二十四诸天,为藏经之所在。无量殿因当年其中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又因其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又称无梁殿。正因为无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这是灵谷寺。
唯一基本保持下来的明代建筑,但仅残留拱券。无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峨嵋山万年寺的无梁殿大得多。
请各位随我进殿内参观。1928年,政府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将原先供奉在中拱券中佛台上的佛及诸天像被搬走。现在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为"总理遗嘱",西为"国歌";祭堂四周墙壁上还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着33224名北伐阵亡烈士的战役地、军阶职务和姓名。共十六万五千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为正气堂。
1994年,这里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共组成22组场景,蜡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风云。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草坪,这里原是一号公墓,后面东西各立一个纪念碑。东为"淞沪抗战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西为"淞沪抗战第五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1932月28日,日军突然进攻上海闸北,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不久,张治中率第五路军赴沪抗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1933年1年,两军采用"代表葬",共有128位烈士葬入第一公墓,暗寓淞沪抗战的时间为1月28日。原公墓现已改成花圃,中间是一株树型巨大的桂花,人称"桂花王",其间银杏、桂花拥簇,有牡丹、月季、腊梅等四时花木,并且成为了南京灵谷桂花节的主会场所在地。
花圃后的建筑胶松风阁,是1931年建造的,当时为革命纪念馆,现已辟为茶室和小卖部。这里原是古灵谷寺律堂的旧址。这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大型仿古建筑,屋顶为歇山重檐式,绿色琉璃瓦顶,重檐间悬挂有"松风阁"的匾额。阁后广场中央,立有一石鼎,上刻"垂勋铭鼎"四个大字,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献给公墓的纪念物,它是众多赠品中存世不多的遗物。
前方100多米处,就是灵谷塔,即阵亡将士纪念塔,于1931—1933年重新修建的,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是我国造塔的"新式者"。塔基是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周围护以雕花石栏,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中间是日照山河图,长5.2米,宽2.8米,用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料。底层外壁上刻的"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是所写。正门额帽上的"灵谷塔"三个字是解放后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所写。塔高66米,九层八面,钢混及花岗岩结构,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每层回廊筑有仿古石围栏,供游人凭栏远眺。塔中有螺旋形转梯直通塔顶,共252级。
灵谷塔内外四壁上,嵌满大理石碑,留下许多名人字迹。从第二到第八层,每层都有四方石碑,内部共有28块碑。二、三、四层12块上,镌刻着孙总理北上时在黄埔学校告别辞,是于右任先生的手笔。第五、六、七、八层的十六块碑上,刻的是民国13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陆军学校开学训词,刚劲的小篆是吴稚辉(敬恒)先生的书法第九层无碑刻,供远眺山峦林海,有"高瞻远瞩"之意。
在灵谷塔的西面还有一座宝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的舍利塔,宝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碑刻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和尚像,左侧刻有李白的赞词,字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绝技,故称三绝碑。在东侧,还有在原来龙王殿基础上修建的小灵谷寺,后院内的大遍觉堂内供奉着三藏法师顶骨舍利和赴西域取经的有关资料。顶骨舍利供奉在木制镏金的佛牙塔中,这是中国佛教界的至宝。
各位游客,灵谷寺的主要建筑我们已经基本参观完毕。灵谷公园内还有谭延凯墓、邓演达墓、八功德水等景点,各位可以自由参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