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优秀24篇)
阅读是领略文学之美、丰富心灵的重要方法之一。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空洞和笼统的词句。以下是一些感人至深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感受书中作者的心灵共鸣。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一
文章讲述了“我”——郭排长,丑兵王三社和战友小豆子之间的故事。由于三社长得丑,所以大家都有点瞧不起他,称他为“卡西莫多”——“老卡”(卡西莫多是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一次,排里流行戴“脖圈”,丑兵也戴了一个黑不溜秋的“脖圈”。在食堂吃饭时,小豆子嘲笑丑兵:“你的“脖圈”是不是爱斯米拉达送给你的?(爱斯米拉达是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女)”丑兵被激怒了。因为“脖圈”是他母亲给织的。丑兵把一碗豆腐炖粉条扣在了小豆子的脖子上。小豆子的脖子顿时变成了“火鸡的脖子”。读到这里,我哈哈大笑。小豆子嘲笑丑兵,瞧不起人,他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后来,丑兵王三社和小豆子都上了前线,“我”(郭排长)千方百计地打听他们的消息,后来在医院住院的小豆子给“我”(郭排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和三社并肩搜索地雷,我眼前一黑就倒下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觉得被人背着慢慢地爬行,我大声问:“你是谁?”他翁声翁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我意识到不好,急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喊:“老卡!”他终于说话了:“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
读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丑兵以他博大的胸怀,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曾经嘲笑过他的小豆子。丑兵长得虽丑,但他却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灵。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二
文章讲述了"我"——郭排长,丑兵王三社和战友小豆子之间的故事。由于三社长得丑,所以大家都有点瞧不起他,称他为"卡西莫多"——"老卡"(卡西莫多是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一次,排里流行戴"脖圈",丑兵也戴了一个黑不溜秋的."脖圈"。在食堂吃饭时,小豆子嘲笑丑兵:"你的"脖圈"是不是爱斯米拉达送给你的?(爱斯米拉达是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女)"丑兵被激怒了。因为"脖圈"是他母亲给织的。丑兵把一碗豆腐炖粉条扣在了小豆子的脖子上。小豆子的脖子顿时变成了"火鸡的脖子"。读到这里,我哈哈大笑。小豆子嘲笑丑兵,瞧不起人,他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后来,丑兵王三社和小豆子都上了前线,"我"(郭排长)千方百计地打听他们的消息,后来在医院住院的小豆子给"我"(郭排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和三社并肩搜索地雷,我眼前一黑就倒下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觉得被人背着慢慢地爬行,我大声问:"你是谁?"他翁声翁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我意识到不好,急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他流出来的肠子。我拼命地喊:"老卡!"他终于说话了:"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
读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丑兵以他博大的胸怀,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曾经嘲笑过他的小豆子。丑兵长得虽丑,但他却有一颗金子一般的心灵。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三
我很喜欢莫言,可是我的老婆不喜欢,说他的小说没有美感,难以卒读。
的确,莫言的小说“看上去很丑”,里面的形象都不怎么光鲜,甚至文学传统里一向光明的母亲形象,在他的笔下,也大打折扣。比如《欢乐》里的母亲,说话漏风,形容邋遢,甚至满身虱子,连老鼠都肆无忌惮地爬过她的身体。而他的乡亲,在他的笔下,都是满嘴“猪屎牙”,长相难看,言辞鄙俗。他甚至诅咒他周遭的绿色,说它是最肮脏的颜色。
可是,他的小说在暴露这些真实的外在的“丑陋”之后,所留下的些微的内在的美,不是更真实和可贵吗?比如言情小说网《欢乐》里的母亲,虽然形象委琐,怕媳妇而且迷信,但是为了送她的小儿子上复读班,去向人乞讨;而且乞讨时讲述真实的情况,而不是撒谎来欺骗他人的同情;当她的儿子说她“丢人”时,愤怒地打了他。这不是美吗?在那一刻,这个母亲的形象,不比那个所谓的“风流倜傥”,绰号“大学生”的小儿子“永乐”美多了吗?甚至在“他”看来可恶的哥嫂,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让他再复读一年(已经是第五年了),这不是人性的美吗?让他感到少有的温暖,让他欣赏自己的乳房,对所有人,包括他的母亲和蔼可亲的鱼翠翠,不美吗?在都市小说的末尾,附上的中学生习作,正是通常所谓的“在生活中提炼出的美”。可是在这些文字里,哪里有她母亲真实的形象,哪里有她满腹的艰辛?这样的美,是“隔”了一层的美,比正文里的“众多卑微,丑陋掩盖着的美”,深度差多了。
以前,我认为莫言的“大杂烩”总裁小说文字还需要锤炼,那个时候我想到的还只是文字的“精练,美化”;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更具有挑战性,那就是不应该美化,而是“真实化”。“大杂烩”在某种形式上有所突破,展现出了部分的真实,但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以赛亚柏林说“真善美”其实并不是统一的,真的,往往不善,不美。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还是应该有所统一的。因为“假”的美,最终还是不美的。要美,还是离不开真。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四
他长得很丑,从身材到面孔,从嘴巴到眼睛,总之——他很丑。算起来我当兵也快八年了。这期间迎新送旧,连队里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其中漂亮的小伙子委实不少,和他们的感情也不能算不深,然后,等他们复员后,待个一年半载,脑子里的印象就渐渐淡漠了,以至于偶尔提起某个人来,还要好好回忆一番,才能想起他的模样。但是,这个丑兵,却永远地占领了我记忆系统中的一个位置。这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人生、社会的日益深刻的理解,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也日益鲜明高大起来,和他相处几年的往事,时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对他,我是怀着深深的愧疚,这愧疚催我自新,催我向上,提醒我不被浅薄庸俗的无聊情趣所浸淫。
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了几个山东籍新战士,丑兵是其中之一。山东兵,在人们心目中似乎都是五大三粗,憨厚朴拙的。其实不然,就拿分到我排里的几个新兵来说吧,除丑兵——他叫王三社——之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一个个蛮精神。我一见就喜欢上了他们。只有这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那时刚提排长,少年得志,意气洋洋,走起路来胸脯子挺得老高,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我最大的特点是好胜(其实是虚荣),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几个点子,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分来个丑八怪,真是大煞风景。一见面我就对他生出一种本能的嫌恶,心里直骂带兵的瞎了眼,有多少挺拔小伙不带,偏招来这么个丑货,来给当兵的现眼。为了丑兵的事,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找连长蘑菇,想让连里把丑兵调走。不料连长把眼一瞪,训道:“干什么?你要选演员?我不管他是美还是丑,到时候能打能冲就是好兵!漂亮顶什么用?能当大米饭,能当手榴弹?”
吃了我们二杆子连长一个顶门栓,此事只好作罢。然而,对丑兵的嫌恶之感却像疟疾一样死死地缠着我。有时候,也意识到这种情绪不对头,但又没有办法改变。唉!可怕的印象。
丑兵偏偏缺乏自知之明,你长得丑,就老老实实的,少出点风头吧,他偏不,他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特喜欢提建议,不是问东,就是问西,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我在他嘴里就成了“狗”排长。这些,都使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不久,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兴师动众来部队慰问演出。那时候,还讲究大摆宴席隆重招待这一套,团里几个公务员根本忙不过来,于是,政治处就让我们连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连里把任务分给了我们排,并让我带队去。这码子事算是对了我的胃口。坦率地说,那时候我是一个毛病成堆的货色,肚子里勾勾弯弯的东西不少。去当服务员,美差一桩,吃糖抽烟啃苹果是小意思,运气好兴许能交上个当演员的女朋友昵!
我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打扮得漂亮一点,让慰问团的姑娘们见识见识部队小伙的风度。就在我指指划划地做“战前动员”时,丑兵回来了。一进门就嚷:“‘狗’排长,要出公差吗?”他这一嚷破坏了我的兴致,便气忿忿地说:“什么狗排长,猫排长,你咋呼什么!”他的嗓门立时压低了八度,“排长,要出公差吗?我也算一个。”我不耐烦地挥挥手:“去,去,你靠边稍息去。”“要出公差也不是孬事,咋让靠边稍息呢?”丑兵不高兴地嘟哝着。我问:“你不是去炊事班帮厨了吗?”“活儿干完了,司务长让我回来歇歇。”“那你就歇歇吧,愿玩就玩,不愿玩就睡觉,怎么样?”谁料想,他一听就毛了,说:“‘狗’排长,你不要打击积极性吆!大白天让人睡觉,我不干!”我的兴致被他破坏了,心里本来就有些不快,随口揶揄他说:“你瞎咕唧什么?什么事也要插一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这些话引得在一旁战士们一阵哈哈大笑。和丑兵一起入伍的小豆子也接着我的话岔说:“老卡——他们称丑兵为卡西莫多——你这叫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看。你们是美男子小分队,拉出去震得那些演员也要满屁股冒青烟。你呀,还是敲钟去吧!”
战士们又是一阵大笑。这一来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下死劲将帽子往下一拉,遮住了半个脸,慢慢地退出门去。我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说得有些过分,不免有些嗅悔。
从打这件事之后,丑兵就像变了个人,整天闷着头不说话,见了我就绕着走,我心想:这个熊兵,火气还不小睐。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点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连眼珠也不转动一下——后来我想,他这是采用了鲁迅先生的战术——可是小豆子这班子徒有虚名的高中生们理解不了他这意思,竟将丑兵这表示极度蔑视之意的神态当作了辉煌的胜利。
丑兵对我好像抱有成见,在一段不短的时间里,他竞没跟我说一句话。在排务会上,我问他为什么,他直截了当说:“我瞧不起你!”这使我的面子受了大大的损伤。使我更增加了对他的反感,这小子,真有点邪劲,他竟然瞧不起我!
有一阵子,排里的战士们都在衣领上钉上了用白丝线勾织成的“脖圈”,红领章一衬,怪精神的。可是,连里说这是不正之风,让各排制止,我心里不以为然,只在排点名时浮皮潦草地说了几句,战士们也不在意,白脖圈照戴不误。
有一天中午,全排围着几张桌子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几个对着丑兵挤鼻子弄眼地笑,我不由地瞅了丑兵一眼。老天爷,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也戴上了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要多窝囊有多窝囊,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小豆子一看到我的脸色,以为开心的机会又来了。他端着饭碗猴上去。
“哎,老卡同志,”小豆子用筷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道:“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
好几个人把饭粒从鼻孔里喷出来。
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稳稳当当地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下了架子。
“王三社!”
他看了我一眼,不说话。
“你打算造反吗?”
他又望了我一眼,依然不说话。
“把脖圈撕下来!”
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嘴里不知嘟哝着什么。
“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那副尊容,臭美!”我还觉着不解气,又补充上一句“马铃薯再打扮也是个土豆!”
他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这时,小豆子哼哼唧唧地从水龙头旁走过来,脖子像煮熟的对虾一样。
小豆子揎拳捋袖地跳到丑兵跟前,我正要采取紧急措施制止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丑兵开口说话了:“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还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双手捂着脸,泪水顺着指缝往下流,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多数人都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两只胳膊无力地垂下来,伸着个大红脖子,活像在受审。
这件事很快让连里知道了。指导员批评我对待丑兵的不公正态度,我心里虽有点内疚,但嘴里却不认输,东一条西一条地给丑兵摆了好多毛病。
小豆子吃了丑兵的亏,一直想寻机报复。他知道动武的根本不是丑兵的对手,况且,打起来还要受处分。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地找机会,想让丑兵再出一次洋相。
五一劳动节晚上,全连集合在俱乐部开文娱晚会。老一套的节目,譬如连长像牛叫一样的独唱,指导员胡诌八扯的快书,引起了一阵阵的哄堂大笑。晚会临近尾声时,小豆子对着几个和他要好的老乡挤挤眼,忽地站起来,高声叫道:“同志们,我提议,让我们的著名歌唱家王三社同志给大家唱支歌,好不好?”“好!”紧接着是一阵夸张的鼓掌声。我先是跟着拍了几下掌,但即刻感觉到有一股别扭、很不得劲的滋味在心头荡漾开来。丑兵把脑袋夹在两腿中,一动也不动。小豆子对着周围的人扮着鬼脸,又伸过手去捅捅丑兵:“哎,歌唱家,别羞羞答答吆。不唱,给表演一段《巴黎圣母院》怎么样?”
全场哗然,我刚咧开嘴想笑,猛抬头,正好碰到了连长恼怒的目光和指导员严峻的目光。我急忙站起来,喝道:“小豆子,别闹了!”小豆子余兴未尽,悻悻地坐下去。指导员站起来正要说些什么,没及开口,丑兵却像根木桩似地立起来,大踏步地走到台前,抬起袄袖子擦了两把泪水,坚定地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我表演!”
我惊愕地半天没闭上嘴巴,这老弟真是个怪物,他竟要表演!
然而他确实是在表演了,真真切切地在表演了。看起来,他很痛苦,满脸的肌肉在抽搐。
他说:“当卡西奠多遭受着鞭笞的苦刑,口渴难挨时,美丽的吉卜赛姑娘艾丝米拉达双手捧着一罐水送到他唇边。这个丑八怪饮过水之后,连声说着‘美!美!美!’”丑兵模仿着电影上的动作和腔调连说了三个“美”字,“难道卡西莫多在这时所想的所说的仅仅是艾丝米拉达美丽的外貌吗?”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当艾丝米拉达即将被拉上绞架时,丑八怪卡西莫多不避生死将艾丝米拉达救出来,他一边跑一边高喊‘避难!避难!’”丑兵又模仿着电影上的动作和声音连喊了二声“避难”,“难道这时候卡西莫多留给人们的印象仅仅是一副丑陋的外貌吗?”
那次晚会之后,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很长的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经过反复研究,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晃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经常打起交道来了。要论他的工作,那真是没说的,可就是不讨人喜欢,他性格变得十分孤僻,一年中说的话加起来也不如小豆子一天说的多,而且衣冠不整,三年来没上过一次街。我找他谈了一次,让他注意点军人仪表,他不冷不热地说:“副连长,我也不与外界接触,绝对保证丢不了解放军的脸,再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个土豆,何必呢?”他顶了我一个歪脖烧鸡,我索性不去管他了。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五
与丑兵颇为对立的就是郭排长了,因为他“刚提排长,少年得志,意气洋洋,走起路来胸脯子挺得老高,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这个虚荣心很强的排长,其最大的特点是好胜,想压住兄弟排一头,他还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他们排里分来个丑八怪,为此他生出一种本能的嫌恶,“心里直骂带兵的瞎了眼,有多少挺拔小伙不带,偏招来这么个丑货”。尤其是这个“丑八怪”,居然缺乏点眼力劲,地方口音又重,常常将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这郭排长在他的嘴里就成了“狗”排长。你说这气人不气人。
有一年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让郭排长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郭排长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打扮得漂亮一点。谁想到这位丑兵也来了,并向“狗“排长申请自己也要去。“狗“排长见他丑,不让他去,并嘲笑他“你瞎咕唧什么?什么事也要插一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结果众人一阵哄笑。”“这一来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因为丑,而受到歧视的丑兵,只好默默地把痛苦咽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嘲笑起丑兵来:“你的“脖圈”是不是爱斯米拉达送给你的?(爱斯米拉达是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女)”丑兵被激怒了。因为“脖圈”是他母亲给织的。于是丑兵生气地把一碗豆腐炖粉条扣在了“小豆子”的脖子上。“小豆子”的脖子顿时变成了“火鸡的脖子”。尽管郭排长看不起丑兵,小豆子也嘲笑丑兵,但丑兵王三社却从不自暴自弃,他向连里打了一个很长的报告,要求到生产组喂猪去,最后连里批准了他的这一要求。在生产组喂猪时,丑兵十分敬业,忙忙碌碌,不怕辛苦。有一次丑兵正在给一只老母猪接生,浑身是脏东西,满脸汗珠子。看着他这样,连郭副连长也就是曾经的“狗”排长,也被感动了。
后来,中越反击战期间,丑兵一再要求,要走上前线去打击入侵者。在欢送会上“丑兵好像变了个人,一身崭新的军装,新理了发,刮了胡子”。“他的衣领上又缀上了他的现在已是六十岁的眼睛不好的母亲亲手编织的当年曾引起一场**的那只并不精致的‘脖圈’.”丑兵还为战士们唱了一曲当年抗日时当地流传的打鬼子的乡土歌曲。会后,丑兵深沉地对郭副连长说“我不敢指望人们喜欢我,也不敢指望人们不讨厌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皆有之。谁也不能扭转这个规律,就像我的丑也不能改变一样。但是,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小豆子他们叫我卡西莫多,开始我认为是受了侮辱,渐渐地我就引以为荣了。我宁愿永远做一个丑陋不堪的敲钟人,也不去做一分钟仪表堂堂的宫廷卫队长……”
最后,丑兵还从被子下拿出厚厚一叠手稿,即一本他根据他的家乡的一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的故事书,然后说“副连长,我就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给处理吧……”郭副连长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不放开:“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
后来,丑兵王三社和“小豆子”都上了前线,在战场上“小豆子”没有牺牲,丑兵却因为救“小豆子”而牺牲了。牺牲的过程是这样的,那次“小豆子”和丑兵王三社并肩搜索地雷,突然“小豆子”眼前一黑就倒下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小豆子觉得被人背着慢慢地爬行。于是“小豆子”大声问:“你是谁?”丑兵便翁声翁气地说:“老卡”。这时“小豆子”挣扎着要下来,可丑兵不答应。后来,也许是丑兵也受伤了,力气也用尽了吧,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小豆子”意识到不好,急忙喊他,摸他。可摸到的却是丑兵从受伤的肚子里流出来的肠子。“小豆子”拼命地喊:“老卡!”丑兵终于说话了:‘小豆子…。不要记恨我……那碗豆腐……炖粉条……’”
就这样,丑兵王三社走了,他走的时候是那么年轻,可是他却以他的“丑”,真正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他以他博大的胸怀,包容了这个世界,原谅了曾嘲笑过他的小豆子,郭副连长等人,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看了这篇关于丑兵的故事,谁又能不深受感动呢。其实,丑兵不丑,他有的却是一颗一颗金子一般的心。
看了这篇小说后,笔者感到,莫言之所以写这篇小说,其实是很有深意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人们,真正的丑,并不在人们的脸上或身上,真正的丑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而世上有很多自以为美的东西,具有什么“美”的诱惑力的东西,倒往往是最丑的东西。莫言在瑞典学院,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演讲会上就曾坦言》:“自己生来相貌丑陋,小时候受了不少苦。”“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莫言感叹道:“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应该说。莫言写这篇小说《丑兵》,也与他心中一直隐藏的这一“丑”的情节有关吧,好在莫言有一位好母亲,这位母亲用平凡的话语,向莫言阐述了丑与美这一命题的深邃含义。今天当我们重读莫言的《丑兵》这篇的小说,再次感悟一下莫言母亲对他说的话吧:“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这位母亲的话语,不仅感动了莫言,直到今天不都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吗。这就是《丑兵》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愿我们都能领悟到她的深意。。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六
《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女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之所以取名“蛙”,并不是因为文中充满对蛙声的描写,而是因为它的谐音“娃”,突出了主题——生命的歌颂。
在文中,姑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两面的:送子娘娘和杀人妖魔。
姑姑首先是一位乡村医生,人称“送子娘娘”;她也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们称她为“杀人狂魔”。对于她来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痛苦之中。
读《蛙》其实会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的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莫言的书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就是关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脚下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又如曾国藩所说:人生在世,应该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无敬畏,则行无所止,于是胆大妄为,伤天害理,所以必自取灭亡。
心存敬畏,常怀悲悯,我们的情感将更加丰富沉淀,我们的心灵将更加美好丰盈,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从容不迫。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七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八
《莫言。
散文。
》表现了富有感性化的风格,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莫言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若对莫言那样的大作家评头论足,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又想,莫言是位大作家,众多作品是要人读的,我就是读者之一,发点“读后感”似不为过。当然,假若莫言先生从此剥夺我作为他的读者的权利,我也无所谓——又不自量力了,人家对咱哪屑一顾。
因了张艺谋一部电影,才返回头去看莫言的小说,感觉平平。那天去书店,看到他的散文集《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封面设计、纸张、字体都是我喜欢的那种,便买了来。
名作家的书似不需要序的,谁有资格为其作序呢?文人相轻么,要序也是自己序。这本散文集就没有序。全书共108篇文章,其中48篇是序或跋,多是为别人所写——以次也或证明莫言名人的身份。
莫言先后几次去过日本,对日本“朋友”不乏溢美之词,对日本似有特别感情,其实也正常。但作为一个遭到日本屠杀过的民族的后人,心里除了不舒服,还是不舒服——但愿是我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作祟。对胡兰成的汉奸行为,我是深恶痛绝的,即便他是风流才子,即便连张爱玲都甘愿为他“低到尘埃里去”。
昨天,到日本开始“暖春之旅”。“暖春”是我们的初衷,至于日本方面怎么想,有待观察。日本这个民族,自有其可恨之处,比如,一旦强大起来,就有可能伺机向外扩张。对此,希望国人,包括莫言,千万不要盲目乐观。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九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万心姑姑是一位双手沾满鲜血的妇产科医生,经她之手来到世界的孩子不计其数。她响应国家的号召,高举计划生育的大旗,在万人咒骂和乱棍之下,也是她亲手毁了那些即将诞生的生命。她是天使还是恶魔?她只是那个特定时代推动历史前进的小齿轮。故事中远不止她一个典型人物。
本书名写蛙,实写娃。阐述了时代浮沉里孩子的出生、成长和经历,又写了政策对生育的影响,反应劳苦大众对生育后代的观念,孩子的存亡对各个人物和家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真实的素材,接地气的言语,经莫言先生之手,烹调出一顿可口的饕餮盛宴。细细咀嚼,意犹未尽。
主人公福贵自小生活富足,但活得糜烂。他输掉了祖上积下的全部家财后才慢慢开始懂得活着的意义,因此即使每次祸病降临生离死别,他都流着泪咬着牙努力地活下去。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有趣的是福贵从屠宰场“救”回来的那头老牛也叫福贵,这头牛就是福贵晚年的缩影,他(它)幸运地从死神手上逃脱,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上了年纪又无后侍奉,七老八十还不得不下田干活,福贵欺骗老牛家珍、凤霞、有庆、二喜和苦根都在和他一起干活,这何不是福贵自我安慰家人陪在身边,这就是他活着的寄托和念想啊。
感谢这十本书给我带来的宁静。只有在褪去浮躁的时候,才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该怎么做。,希望能帮助您!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
从图书馆借回后就开始看,看了几章后,感觉不怎么样,语言很有当地特色,但内容感觉很粗俗,就没再接着看。去看一起借回来的另一本书了。后来因为孩子住院,我请假在医院全天陪着,就又拿起来细读。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书如同人一样,人不可貌相,书也要细读;书也跟人一样,不能因为刚接触时第一印象分不高,或是只通过一件事情就否定一个人,都是太武断的行为。读书如读人,要静下心来,不带任何杂念,任何急攻近利、囫囵吞枣、虎头蛇尾、走马观花的读法都是对作者的一种亵渎。
莫言文笔流畅,富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其中一些猫腔非常押韵,甚至可以用唱来代替读。有一段我竟然读出了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周星驰拿着筷子边边唱的感觉。从文字文学的角度来欣赏,感觉是行云流水般的痛快淋漓;读后直击灵魂,拷问灵魂。每个人物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富有特色,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与国外诸多名着,如《红与黑》等媲美,有过及之而无不及,毫不逊色。真的是行行出状元。多年的文学研修,多年的文学创作,多年的奋笔疾书,在中国诸多文学家与诺贝尔文学家擦肩而过后,终于花落莫言。从不相信任何行业的所谓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传奇,始终相信老话,厚德载物、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让我再一次想起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结尾的一句话:当你追求卓越时,成功就会找到你!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一
“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能让自己的书充满气味的作家是好的作家,能让自己的书充满独特气味的作家是好作家。”——莫言《香水》无疑是这样一本书,聚斯金德无疑也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以气味为线索,以追逐气味为情节,这位德国作家为我们展开了一段充满罪恶的“芳香之旅”。
小说讲述了格雷诺耶传奇的一生。格雷诺耶出生后就被遗弃。在当时的臭气之都巴黎,他在充满丑恶肮脏的环境中成长。奇怪的是,虽然他自身毫无人类的气味,他却拥有极为发达的嗅觉,可以分辨超过10万种以上的味道。于是终其一生,他都在追求一种味道,一种能征服世界的奇异之香。为此,格雷诺耶谋杀了26个少女,最终他把自己也推入了地狱。无疑,气味,是格雷诺耶唯一的生存形式。他没有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丝毫的情感意识。他就是为香水而存在的。为了获取绝世奇香,他费尽心机,不惜一切。然而当他研制成功他梦寐以求的香水后,在他微笑着看着世人被他的香气所迷惑屈服后,他却选择了自我毁灭。到这时,我才明白这个人的所有生命追求是找寻自我。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他一直处于被人疏远、鄙夷、厌恶的心理状态,他没有身份,没有归宿,缺乏尊严,缺乏温暖,缺乏爱。
他的内心只剩恐惧,孤独和迷惘。他唯一拥有的是他自己的气味世界。因此,对于香气,他热爱、痴迷甚至疯狂,为了制香他还夺走他人生命。然而,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格雷诺耶真正追寻的是对自我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其实现形式就是通过香气。在他独居七年的'时光里,他尽情地沉浸在神奇的香水中,发现追寻的过程让他充实而幸福。最后,他享受到了成功的荣耀,走到了顶峰。然而,此时的格雷诺耶发现,就算世人任他摆弄,世界由他操控,一切看似都臣服于他,自己仍是一个孤魂,仍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和真正的快乐。他重新陷入了彷徨和失落,他最终还是得不到解脱而毁灭。人类追寻自我的过程正是如此,最初的我们对一切感到恐惧和茫然,于是,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的证明,渐渐的,我们沉浸于探索中,而当我们处于追逐的顶端时,往往又会陷入了再一次的自我反思和心灵空虚,又将进入一场追寻,最终,我们才会体会到,结局依然绝望。格雷诺耶的疯狂和所犯下的罪恶是极端化的,这是对自我追寻的欲望的反面的后果,展示的是在此过程中人类可能犯下的错,包括对美的掠夺,对道德的破坏,甚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无视。但是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何处呢?我认为就该是这一场场追寻中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或快乐,或痛苦,或宁静,都是活生生的,都是内心不可抹灭的印迹。
我想这就是作者创作这个血腥糜烂的悲剧所要给予我们的某些启示吧。《香水》一书确实是气味十足,弥漫了存在与死亡,散发着美丽与罪恶。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二
《檀香刑》是目前看过的包括《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莫言作品里感觉最好的一部。
评论里有人感叹这是魔幻现实,我却觉得它能给我如此大震撼的原因在于魔幻气息小,真实气息大。
其他书里莫言像个魔术师,用花哨的文字编织出一个个超出常理认知的炫目故事,让人震惊的同时时刻能明白这终究是魔术,是幻象。但在这个故事里,莫言是个外表演实验的科学家,文字在他手里是一个个酒精灯、长颈烧瓶、直流漏斗、球形冷凝管,借此来完成爆炸、酸碱中和、生成沉淀等化学反应,首次观看是啧啧称奇并且心里清楚这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莫言在后记称这本书是他的一个后撤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别的故事里,莫言对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无论是《生》的六世轮回,是《丰》的曲折命运还是《蛙》的特殊工作,莫言都没有像《檀》里一早就丢出故事的结局—赵甲与孙丙的死亡结局。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对人物背景的介绍和中期故事的走势上,像是在写一篇命题作文。
但这种命题写法非但没有限制莫言的发挥,反而让他更肆意地泼洒笔墨。前三本中由于在故事情节上费了太多笔墨,落在人物上的描绘就稍少了一些,因此书中的人物尽管真实而荒诞,但尚未到超凡脱俗的地步。《檀》里,莫言的文字显得邪性而癫狂,他毫不吝惜笔墨,将每个场景都刻画得纤毫毕现,叙事更是任意穿插轻松写意。各条人物线齐头并进,赵甲的成长历程与几次大刑、孙丙的颠沛命运、钱丁的内心纠葛、孙眉娘对钱丁的内心情感变化不断填充,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线,甚至还暗藏了袁世凯身上的一天线与叫花子们身上的一条支线。
至于立意更是繁多而深刻,孙眉娘对爱的追求、赵甲对“法理”的敬重,孙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在洋人侮辱下奋起反抗象征着的农民觉醒、钱丁为民请愿的慷慨和难抗上命的无奈、袁世凯对洋人的讨好、清政府的溃败,有太多引人深思的感情足以去挖掘,以至于刚看完时无法分辨出哪一条才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
其实感情这种东西哪里需要灌输,他不过是用自己狷狂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魔幻又真实且群魔乱舞的清廷末世,它真实到我们能闻到那里飘来的泥土香气,能看到那片如水月色,能听见钱丁为民请命那晚粗重的马儿喘息,能尝到孙眉娘庙中极速吞下的四个包子,能为那个纷乱的时代流下一滴眼泪。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三
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
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四
我是一边躺在床上一边淌着眼泪看完这部小说的。我从来没想过看中国作家的小说能把我看过,毕竟古典小说里面的桥段在电视剧里看多了便麻木了,顶多为了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动容;现当代小说虽然看得有点纠结,但是不至于掉眼泪,毕竟看张爱玲我没哭,看张恨水我没哭,琼瑶什么的我根本不看也不屑于看。看村上片山本多乔伊斯蕾秋的小说倒是让我在纯洁的故事情节中湿润了眼睛。
昨儿看莫言的《蛙》,看到王仁美死的时候眼泪居然不知不觉的便流了出来,我一直觉得大师是什么,大师就是不动声色的让你情不自禁。莫言平淡的语言,看似水到渠成的情节,看似顺理成章的死亡——他做好了铺垫,没有一件事情来的突兀,依旧让我情不自禁。这部小说里面,我最欣赏的也是唯一欣赏的便是王仁美——可能是因为她的寿命相对较短,还没来得及表露出人性的阴暗丑陋部分便魂归九泉,留下美丽的侧影在人世间,在蝌蚪的心里,虽然蝌蚪不久就和小狮子结了婚。说实话,这部小说里面最让人难以认同又最难以让人反对的便是姑姑。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典型,她酒神就充满了矛盾,年轻时候还好,矛盾不够尖锐,但是她的经历越多,活的时间越长,自身的矛盾便越突出。年轻时美丽善良天不怕地不怕,充满了正义感,中年的时候简直就是中了愚忠的毒药,并且这毒药已经深入骨髓,浸透到姑姑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一次脉搏,无孔不入的毒药让她自身的矛盾不断突出,最后的结局是从东北向女神的位置跌落到东北向瘟神的位置,她的毅力让人佩服,但是她的手段却让人咋舌,不得不称奇,却万万不敢忍痛,手下毕竟有几千条生命啊。在姑姑眼里,出了锅门的是生命,享有国家的权利,没出锅门的呢就不值得一体,两个字:做掉!坚决做掉,没出锅门的也是生命呀,又不是简单的精子和卵细胞,更不是水里的蝌蚪,那也是命。姑姑知道,但是她在计划生育的号召和愚忠的磨合下,用许多莫名其妙有义正言辞的借口取了那些可怜虫的生命,同时还带走了许多母亲的生命。王仁美,王胆,哪一个该死?现在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事实却证明在死的规矩下还死了一大片人。姑姑老的了时候被自己手中愈加浓烈的血腥味搞得神经兮兮,理所当然,人一定要为自己做出的事情付出代价,不管是自以为是的正义,还是忠肝义胆。毕竟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人很多时候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
小狮子这个形象我就更不喜欢,或许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觉得她对姑姑的好就是献殷勤,她其貌不扬,还对蝌蚪有情,但是蝌蚪明显不喜欢她的粉刺,所以他就对蝌蚪的姑姑下手。姑姑就是她的党。姑姑说他不喜欢王肝,是因为王肝为了追求小狮子甘愿出卖朋友,甚至出卖自己的亲妹妹,她还说王胆和王仁美都是王肝害死的。这一点我要为王肝打抱不平,他对小狮子一见钟情还情人眼里出西施,把小狮子看做东北乡里一枝花。谁都知道爱情这个东西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王肝巴心巴肝的对小狮子好,为了他甚至不惜出卖朋友和亲妹妹,他不爱他的亲妹妹吗?作者只是省略了王肝在爱情和亲情之间的挣扎,爱情有错吗?没错,因为小狮子愿意为蝌蚪孤独一身——虽然不一定真的孤独一生,连姑姑都嫁给了赫大手,她小狮子还不定怎么样呢,所以爱情没错,那就是王肝错了。多亏姑姑这个看王肝,撮合了小狮子和蝌蚪,以至于王肝看破红尘,认识不值得被爱的,人要爱自己,想怎么爱就怎么爱。
蝌蚪这个任务形象娿塑造得非常好。在他身上矛盾没有表现得多么强烈,但是很明显他身上的矛盾也非常多,应该非常强烈的矛盾为什么变得无声无息了呢?因为任性的弱点,他带着不断流失的善良生活在姑姑的阴影之下,基本上他的命运掌握在姑姑手里。结婚,生孩子,移居北京,二婚等等。蝌蚪就是典型的那种将错就错的性格,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事情的荒谬之处,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软弱,想改却不会改,因为等待姑姑或者小狮子或者任何一个朋友给自己一定借口,说白了就是做好准备等待别人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只要别人给出了这个台阶,不管是谁,他都是理所当然的走下来。或许,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蝌蚪这样的,姑姑这中烈性子较少,王仁美这中胆大无心眼的人更少,将错就错的人占绝大多数。
欣赏莫言的小说就是以为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单纯的哪一种,毕竟像王仁美那号人物短命,连在小说中都死的特别早。人性的弱点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只是说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五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读后感受颇多。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莫言蛙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
以前的诺贝尔奖老让中国人添堵,现在莫言获奖中国人终于可以激动一把了,其作品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洛阳纸贵,全国人民趋之若鹜,争相阅读。我自然也难免俗,拜读了莫言的名作《蛙》。该文讲述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医生姑姑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曾经铁面无私,严格执法,导致无数未出生的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生,甚至母子俱丧,全家遭受灭顶之灾。到了晚年,姑姑回想自己的罪过,无限悔恨,只得以捏泥人来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
作为每个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并不仅仅是个封建残余的理念问题,而是人的生存权的一种体现。即使在动物界,生存也是最高法则,为了繁衍生息,有的雌性动物甚至把雄性吃掉,繁衍需求显然高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生存权的研究早在多年前就是中。
国学。
者对付外国学者的一个利器,成就了不少中国学者。但是,在计划生育的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儿,喝药不夺瓶儿”,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姑姑作为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她自叹双手“沾满了腥臭的鲜血”。
尤其是在中国的养老制度还不健全的时候,这种计划生育制度存在残酷性的同时还充满了欺骗性。一开始宣传说:没有孩子不要紧,国家给你养老送终。后来,又说:养老不能单靠国家,要自己承担一部分。再后来又说:养老金缺口太大,要延长退休年龄。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道理都在你那里。人民群众哪有说理的地方。现在看看,过度严厉的一对夫妇一个孩的政策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空巢家庭、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等等社会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多少年来,舆论一直在呼吁官员的官员的财产公示制度,但都是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可见舆论的要求、群众的福祉、社会的责任在一些掌权者的脑海里实在是无足轻重。这一段时间cctv一直在做是否幸福的调查,问莫言是否幸福,莫言说:“我现在是忧虑重重,怎么可能幸福呢?”这种感受可能全国绝大多数都是感同身受吧。750万元的诺贝尔奖,在北京仅仅能买个120平方的房子,还可能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泡汤,诺贝尔奖获得者尚且如此,我们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儿、土里刨食的普通老百姓自然只能是望洋兴叹了。怪不得cctv记者问到一个老者是否幸福的时候,他似乎耳聋,说:“我姓曾。”
幸福可能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不如意总是如影随形,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个人,但愿这样的不如意越来越少些吧!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也一时洛阳纸贵,闲来无事抽空看了其代表作《蛙》,这部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是乡土中国六、七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并以作者姑姑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并通过“蝌蚪”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畏。
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是因为抗日时期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日本驻军地,而后因男友叛逃到中国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年轻时她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或者说是代孕却睁只眼闭只眼。文中可笑的是“姑姑”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而后却成了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工作者,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在那场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中,结果造成她的侄媳王仁美、张拳的老婆死去,或许陈鼻老婆王胆的死与她没有根本关系,但是也与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说是带有悲剧性的,其实她是珍视、敬畏生命的,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然而到了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被蛙吓着。在她看来蛙声是那些被她堕掉的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那些蛙是回来索命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与后悔,而自己也因为蛙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捏泥艺人结婚,到最后有些精神疯癫,而小说最后那句台词“万心,你不得好死!”是对她生命意义的一种拷问和问责!
小说中的另一主人公“蝌蚪”,为了个人的前途,最终决定把自己的妻子和差不多足月就要降生的孩子推上手术台,最终导致两人的死亡。而后来却因为姑姑的劝说娶了自己好友王肝苦苦追求的对象“小狮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一点主见。名义上是为了照顾自己年幼的女儿,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还说什么对王仁美有多爱,真的是多么的可笑。后来到了五十出头的时候又因为代孕更体现出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尽管是小狮子背着他去弄的,可是到孩子出生后发现是个儿子后那个喜悦与前面的愤怒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实小说中的那些超生的人都是想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这折射出的是对那一代甚至是现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男轻女这一不良风气的一种唾弃和一种拷问!特别是对蝌蚪这一知识分子的不屑与讥讽嘲笑。
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特别是张拳老婆、陈眉,前者为了能逃脱姑姑的魔掌,跳入水中就是想生下肚里的孩子,忍受着痛苦盼望着孩子能早点生下来,然而却逃不过死亡的命运。而陈眉的出生就预示着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母亲日思夜想想替陈鼻生一个儿子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后生下陈眉后便逝去。而她父亲沉痛在她母亲死去的悲痛中将其遗弃给姑姑抚养,即使以后被父亲接回去抚养后也逃不过父亲的痛骂与折磨,长大后与姐姐在工厂里打工却遭遇大火毁容并失去姐姐,最后沦落到为别人代孕的地步,这是多么地惨痛。其实小说中那些近似疯癫的人比如晚年的陈鼻、郝大手、秦河都是某种社会畸形的代表,他们用疯癫的方式来反映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阴暗,只能用这种无声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小说中出现的代孕现象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因为目前社会也的确存在这一现象,什么地下卵子市场等,这都说明那些陈旧的思想还没有剔除干净,这是一种畸形的变态心理的反应,作者呼吁的是一种平等和人性,以及唤醒我们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小说从始至终都一直贯彻的一条线就是对生命和人性的敬畏,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作者在自我剖析和反思中萌生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历程的困难和考验,闪耀着母爱的伟大和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琢磨的,也是我们需要的!
莫言的《蛙》应该是去年深秋就要读的,当时朋友推荐给我,我正忙着读毕飞宇的《推拿》,就耽搁下了,要不是莫言获诺奖,我也许还想不起要去读它,现在再读,就有点追风的嫌疑了。大概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我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里,竟然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了。
合起书来,想想初读印象,大概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吧:一个人、一段情、一场梦。
一个人。
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一段情。
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一场梦。
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在我的记忆里模模糊糊若隐若现,书中许多描写,使我不禁想起儿时的一些事情,就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梦。比如吃,虽然我没有吃煤块的经历,但是,小时候关于吃的记忆,我还是很清晰的。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至于传单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小孩子吹避孕套当气球玩,哪个女人子宫下垂到体外等等这些记忆都被唤醒。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我的表嫂,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的思想浅陋贫乏,文笔生涩干巴,罢了,咱又不去争诺奖,在乎那些干什么呢,自娱自乐吧。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六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八
莫言。
散文。
源于本性,回归本心。读者读了之后,有哪些高见?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莫言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读了莫言的《吃事三篇》(《吃的耻辱》、《吃相凶恶》、《忘不了吃》),我想起了一个久远的故事:。
爷孙俩牵着毛驴过街,街上的人嗤笑说:“这两人真是死心眼,放着毛驴不骑。”爷爷把孙子扶到驴背上,自己牵着驴。街上的人又笑孙子不尊老。孙子下驴,爷爷骑驴。人们又骂爷爷不爱幼。于是爷孙俩都骑在驴背上,人们又骂这爷孙俩太过残忍,弄得爷孙俩无所适从。
这个故事更让我想到了做人之难,做事之难。
莫言是个坦诚的人,他一点也不矫饰;他真实而不虚伪。他可以敞开胸怀给人看,甚至可以剖开五脏六腑给人看。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肚子大,能吃,本无可厚非,是个人生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有什么必要掩饰的,拿捏的?吃相凶恶,狼吞虎咽,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又有什么必要装腔作势,故作高雅呢?在大家吃饱喝足的时候,他把剩菜剩饭倒进自己的肚子里,也是他从小生活贫困,经历了饿的折磨,所以才对粮食格外珍惜,这是节俭的表现,是美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嗤笑人家呢?吃请时吃饭奋不顾身要遭嗤笑,自己花钱请人吃饭吃相凶恶也要遭到嗤笑:“你看莫言,非要把那点钱吃回来不可。”甚至上纲上线,“要是中国人都像他一样能吃,中国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了。”无奈莫言的母亲把它归结为“命”,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儿子。
人有一张嘴,是用来赞美的,而不是用来贬斥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文人,评论家,更是“损”,也更会“损”。把“多劳多得”说成是多“捞”多得。不出力,只用手便可得到。把“赵、钱、孙、李”说成是“造钱送礼”。把“顺理成章”说成是“送礼成章”。似乎这世界就没有美好的东西可以赞美。什么都往坏处想。只会发现社会的阴暗面,却永远发现不了它美的那一面。
有发现缺点的眼睛在看,有诅咒的嘴在骂你,我们活着有多难你便可以想见了。所以活着只能装:装酷、装帅、装高雅。放个屁也不能通通顺顺,更何况是吃,就该文雅、拿捏。
生活中也是让人无奈,你过好了,遭人嫉妒;过穷了,遭人耻笑。你穿得光鲜,人家说你显摆、得瑟;你穿得朴实,人家笑话你寒酸。你靠前了,人家说你假积极;你不靠前,人家说你耍情绪。反正你是大肚老婆骑刬驴——靠前靠后都不行。
中国人就是喜欢在伪装中生活,什么事情都要遮遮掩掩,说的是仁义道德,行的是男盗女娼,尤其是那些高层人物,冠冕堂皇得让人敬仰,行为肮脏得却使人不齿;说得那么高尚,行为那么卑劣。
想到文学,更是虚伪透顶,明明是人的本能行为,人人皆为,却不敢诉诸文学。明明是读者最想看到的画面、镜头,可当画面、镜头出现时,又假装不敢看、不忍看。明明看了过瘾,却又骂人家是流氓文人。虚伪之至!人生无奈呀!
最近,我开始对莫言的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渐渐的着迷了。他的文章好词并不多,并不像那些大作家所拥有的优美的语句。但,他是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会去用某种事情来表达出一个道理,让人去明白真正的对与错。并且还时不时的会引用一些古人说的名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篇我对此大有感触的文章:《乐游书海》。
这只是一篇散文,莫言在大学时写的。
他着重描写了在大学时读书的作用。上大学是从学习渐渐的融入到社会当中。而你在大学不读书,大学就等于白上,而你到社会当中,就什么都不会干,会得到被人的嘲笑与讥讽。而读书就是让你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做事。书中经典的语句,让你得到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经验,并净化了你的心灵。“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必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但实际上有多少人去真正的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莫言在此的理解是:这只是古人认为只要读书,黄金和美人就会来到我们身边。而这只是他们对读书的向往。而我认为,他们这种想象并不离谱。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能让你学会怎样去善待别人,与人接触。而这样,你就会“美丽”,许多人会喜欢你。黄金和美人不就不知不觉的来到你的身边了吗?尽管没有财富与美人,书中的语句与知识,让你学会与人接触,你这样不就可以容易融入社会了吗?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大学奋力读书的原因了。
以前人们愤苦读书的精神现在人们都转化成了打游戏了。其实,读书比打游戏更有乐趣。就算是小说,也有它的价值,也是知识的获取啊!
如果你想让财富和美人来到你身边,那就快快来读书呦!
一部优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经过内心焦灼、痛彻、反思而来。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为最本质的东西,因其追求本性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文字源于心声追求本性,文字是用来抒发内心感受的,具有排毒养颜作用,若改了就无法顺应本心对身体也无益。
莫言在《莫言散文》中写到“真诚恰恰是文章,尤其是散文、杂文的灵魂,除此之外战斗性恰好也是散文的灵魂。”素来是喜欢看散文的,一来散文以一种真实的叙述源头展现了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二来散文不似小说之中的些许桥段给读者带来一种矫揉造作的视觉效应。譬如:莫言的一系列作品都以自己的故乡--东北高密乡作为写作背景,《丰乳肥臀》、《透明的红萝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时历经饥饿的真实状况写在饥饿之下人们吃煤块、透明薄如蝉翼的肚皮为特写。正如此,使其读者的视觉效应与之相结合,达到文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
初读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写实的白话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爱胡乱说话,母亲让其少说点话,后取名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惊人,吃饭的时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这些都是来自于此书的笼统感官情节,后再读此书,则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处,比如:将其自己的文字比作乌鸦的嚎叫,愿者便听,不喜莫怪,当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处描写是尤其深刻的,他说自己在地铁站看到一位枯黄娇小的中年妇女用乳汁喂养怀里的婴儿时,使其泪水夺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亲,后来由这灵感写了长达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在母亲过世之后的阵子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昼夜不分的开始写这篇小说,写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体重竟然涨了5斤。
细读此段便能切身体会到作家当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乱写一系列杂文的指引,如:会写冗长不修边幅的文字,会写没有逻辑条理的文字,会写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语的文字,而这些都是充当被积攒了多时的内心情愫在写字的一瞬间一股脑儿被投掷下来,有点像十月怀胎的少妇,遭遇孕育期间的阵痛继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话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唠嗑一词儿诠释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写归类在文采的范畴内,以为深度的散文写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内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觉那种快言快语的凛冽感早就脱逃文采的范围,散文与文采无关。用作家乔叶形容风骚与性感的区别应用于言语和文字的区别,则可以略加改之为:如果说言语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则是清茶慢泡的。言语是张牙舞爪的,文字则是素手杀人的。言语是招摇呐喊的,文字则是落地生根的。言语是烧人眼的,文字则是润人眼的。言语是气球,炫得高,文字则是磁铁,引力大。言语是浅层之技,是技则会技穷,文字则是魅力之果,果成则芳香无限。
觉得文字的张力不在于字数的长短,而在于语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结合《莫言散文》的有关论述,不管是散文还是何种面世的文字都是讲求“真诚”,在当今科技已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而言,各种电子高科技产品接踵而至,音乐、电影、更是以一种商业一体化的模式出炉,当然文字作为这种廉价商业的形式而论,讲究的是写者的操守以及读者的认同。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十九
坐在车上没事干,翻看了一下前一段时间很火的莫言的《蛙》,首先选择看这本书呢,我也承认有一定的跟风因素在里边,莫言拿了诺贝尔奖,然后大家都拿他的书来看,我原本一直都坚定自己决定不看的,但是那天到了图书馆,又恰好看到了这本书,就借了回来看,看名著,于我而言呢,是了解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看看在那个时代,人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之所以可以成为名著,相信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我觉得最重要是它也可以映衬将来,也就是作为读者所生活的时代,如果名著仅仅反应作者的时代,那么那些名著一定早就落伍啦。
读着莫言写的《蛙》,书中的主角是姑姑,对于姑姑这个人,怎么说呢,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娃娃,国家支持生育的时候,她帮人们接生,国家实施计划生育的时候,她就用她自己接生的双手来打胎。我很佩服她,她对共产党的命令是深信不疑,坚信党的每一个决定即便受到了身边所有人的质疑,当自己的亲人因她而死了,她也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这样一个人,当然就像姑姑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像她那样认真执行党的每一个任务,那样的话,中国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其实好像说的挺对的,想当初要是中国的人口无法收到控制的话,那么到现在发展也是要受到限制的哦。
也许是受到了诅咒,认真执行任务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机会生小孩子,小狮子是书中那个“我”的第二个老婆,一心想要为“我”生一个儿子,但是始终是没有,后来索性就采用比较现代化的一个办法代替怀孕。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为了生一个儿子,居然可以接受这样来的小孩。也许这就是时代造就的吧。
相比而言,我比较喜欢的还是“我”的第一个老婆王仁美,虽然说这个人比较神经大条,但是怎么说呢,她怀了第二胎,“我”好言相劝之后,还是决定了打胎,只可惜后来没有保住命,唉!
这本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简单的理想,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姑姑的坚持就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要用心的执行党分派下来的任务”,是啊,年轻的时候,姑姑是轰轰烈烈的坚持着,但是老来呢?她开始怀疑自己了,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同样,和姑姑一起的小狮子,年轻时和姑姑一条心,但是老了之后,居然做起了完全相反的事情,为了得子,不惜找人代替怀孕,是不是有点讽刺的味道呢?你说这样的人,等到了很老的时候,最最值得自己回忆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自己引以为荣的计划生育的执行呢?还是最后逆反计划生育的代替怀孕事件呢?他们为国家做的事情,国家感激他们,但是作为一个人,如何过得了自己那一关呢?也许真正的伟人是可以将两者合二为一的,就像为了统一全国而犯下大量杀生的那些帝王,我想知道,这些帝王们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后悔过呢?也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个别人做的个别事情是无法影响时代的前进步伐的,但是这于一个人而言又代表什么呢,所以说在时代背景下看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说到这里突然间觉得人真的好渺小哦。
百度了一下关于这篇小说的介绍,说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如果是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人呢,是不是应该在事业,想要成为一个伟人之前,先作为一个人来想一想呢?一个伟人,到了晚年发现有一个儿子流落在外,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最后说自己最遗憾的事情是对不起谁谁谁,何苦呢?最终的,我们还是只能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既然说人对于时代来讲是渺小的,但是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唯一的,与其让自己在一个无限大的空间里承担一个可有可无的伟人,何不考虑一下在自己这个简单的世界里成就无憾的自己呢?哎,也许要是每个人都先成就了自己,那么可能就来不及成功了吧,我也弄不清楚到底应该谁先谁后。要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那么岳飞,戚继光这些民族英雄有何以存在呢?我也不知道了。也许这些人的小我和大我是统一的,所以就无所谓以何种形式存在了吧。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二十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师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蛙》。
小说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我似乎真切的和他们存在过一样。我难过,我愤怒,我鄙视,但是这都不能让我离开这本书半途丢掉,因为她同样牵扯着我的心。每一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坚持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坚持着,本来这应该是一副越来越好的生活蓝图,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临死前的撒娇是多么让人心疼,忘不了王胆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无所畏惧,忘不了张拳老婆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虽然她们违反政策,但那确实是鲜活的.人命啊还是两条啊!
他们活该被流产,这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话,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价。我感到恐慌,人民还是通情理的人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让我难过。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工作没有宣传到位,人民思想觉悟不高,综合导致事情的发生,但是没有人坐下来研究一下文明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生在和平、和谐的新时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传统的。我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太多好感,总认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实行初期,大家还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万心来,她是多么的忠于党的事业才会有如此强的斗志和动力,不得不说她是伟大的,是忠诚的。
人的真诚不是伪装的,比较而言我最喜欢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对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从不退缩,不会避而远之,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而非虚情假意。
我还是幼稚着,总以为会有理想状态,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我问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会像万足一样吧!老公说:不会有那个意外的,我们会好好地过一辈子的。被我逼问急了,就说:我不会像他那样的。心里虽然知道男人遇到这事儿都会再娶的,但是听到老公这句话还是会感动的一塌糊涂。人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好啊!!!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二十一
暑假里本人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本书《蛙》。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有三点:
第一、语言平实有趣,个人语言口味浓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个人特色。比如:“王肝与王胆是一卵双胎。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这里把双胞胎说成一卵双胎,虽然不是很雅致,但听起来即通俗又可笑。就算是刚懂事的小孩子一听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实性强,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真实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赖可击,描绘起来是那么地贴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畅。比如“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第二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于老师讲课一边吃煤。我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以前生活穷苦,孩子都是饿着肚子上课的,连煤都吃。但在莫言平实的描绘下就显得很真实,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关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小说里面没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个人看法,未能领引读者向更高更宽的方面去思考。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声,但没有在更高更深远地去看待计划生育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莫言的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计划生育好坏参半那样,显得平淡奇。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二十二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二十三
合上书的时候渐已破晓,一人,一灯,一夜,无眠。
这是一个关于娃的小说,莫先生用信的形式娓娓道来。四封信,一剧本。彼此间相互渗透着,渗透着人性的那份悲悯。
娃,孩子,作为全书的中心,姑姑接生娃,姑姑打掉娃,姑姑帮偷娃。读罢,心却久久难以平复。这该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远离了昨日的我们,在今朝回头看看过去,还是,会留下泪水吧。
建国,发展,天灾,作者没有任何的渲染,只是作为一个经历者,一点一点道来。朴实的言语,却组成了深情的故事。那段岁月,那些日子,也只有体会过的人才能慢慢叙述。
姑姑,人性服从于社会的代表着。政治家摩根索曾说过,政治受根植于人的客观理性支配。计划生育政策来的那么突然,姑姑由松子娘娘般的人物变成了刽子手,她秉公执法,将那些孩子送走。我不知道她内心是何等的悲壮,她定是一边受着非议,一边定是悄悄抹泪吧。
姑姑一辈子没有孩子。年老,她常常看着那些泥人。姑姑给每个泥人都命有名字。她记得每个逝去的孩子,一直记得。看到姑姑告诉蝌蚪那些名字时。心,一颤。
人权,社会。姑姑坚定贯彻自己的信念,然而面对着孩子的亡灵,她也困惑,她也懊悔。可是,那般环境下,还有可以选择的权利么。
死亡。
妈,常告诉我,女人生孩子就像经历了一道鬼门关。看到想方设法为生男孩的王仁美死在手术台上时。心,堵堵的。如果不是那个时代,没准,王仁美生下的孩子真的会天资过人,成就一番伟业。
可是,这是如果。
那个时代注定刻在历史的丰碑中。
人性,时间,磨砺。
那个时代姑姑的严厉执法不近人情似乎让那个时代感觉暗无人性,但现今时代钱权的驱使,看似很多事更近人情世故,但只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弱者去缺少更多的关怀。
陈眉,一个才色过人而命理悲惨的弱者,从打工被毁容工厂不给补偿,到父亲车祸再到为人代孕骨肉分离。现代执法者对权利的亵渎一一展现,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姑姑看似不近人情,但她身上有更多人性的光辉,而现今人看似很有人情味,其实都是虚伪的表演。
文章在小狮子分泌出乳汁后戛然而止,这是社会的漠然。人性的冷漠至此到达顶峰,留下来的只是思考。
田中的蛙鸣,婴儿的啼哭,似乎真的在耳边回旋。
似乎在向我讲述着,讲述着,一个他们的故事……。
丑兵读后感丑兵莫言读后感篇二十四
前天晚上,得知作家莫言荣获20__年诺贝尔文学奖,赶紧看网上评论。发现看法不一。莫言本人对此很低调,这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获奖者张牙舞爪。官方媒体也说,要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反几十年来对诺奖的爱恨交加的贲张情绪。多数普通人的反应是祝贺、高兴,另有一些人不以为然。
我个人,惭愧得很,没读过这位作家的一本书。只看过从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老实说,我对电影《红高粱》感觉很一般。我认为,那不过是编剧导演编造的一串诡异故事,跟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搭界,甚至有丑化的成份。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而这,正是吸引无聊观众的地方。如果老外靠这个了解中国人,那是走错了门路。
在没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我不敢对莫言获奖一事发表任何看法。为了弥补我的不足,赶紧搜索下载了他的最近的名作《蛙》,开读。
有人对类似我这种作法不感冒,说有赶时髦之嫌。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当人们都在纷纷谈论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保持充分的好奇心。就是,你最好对这件事有一点儿起码的了解,然后才能看懂别人的议论。否则,你就是自绝于人民。
于是开读。从晚上9点看,看了一个小时,困了,睡觉,第二天,就是昨天,看了一天,今天早晨7点多终于看完。对于我这种看书如同老牛一样慢的人来说,每一本小说都是一种折磨。好在终于看完了。
读后感?怎么说呢?只能概括成一句话:还行。还行的意思就是,你看了,总比不看强。但假如没看过,似乎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我看小说不是消遣。我消遣的方式很多,小说还排不上号。
再次一层,文学欣赏除了思想以外,最重要的是一种美感。老实说,从莫言的这本小说中,我没怎么感觉出美来。也许是我的理解水平问题,那就怪不得人家,就像我听不懂交响乐一样,不能怪贝多芬们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