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大全(15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范文和优秀案例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些总结范文对于我们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一
(一)、说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橡皮筋音高的变化”实验记录单、一个小盒子、2根相同的橡皮筋。
2、教师准备:、一个小鼓、尺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四、说教过程。
(一)、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上课伊始,放一些声音让学生听,所有孩子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学生在在听声音时会产生有关声音的疑问,”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小鼓,用不同的力量分别敲击出强音和弱音,让学生分辨有何不同。引出声音的“强弱”及“音量”的概念。
2、做拍手游戏,让学生强烈感受声音的强弱.这近20秒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音量”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我们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的猜测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
4、学生交流想法,提出试一试的要求。提示实验注意事项。(不能让直尺拍打桌子,教室内要保持安静,还要注意观察尺子的振动状态。)。
5、学生利用直尺进行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板书。
(2)语言描述,并与音乐课和语文课相联系,帮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3)总结音高的概念,并板书。
2、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教材所示的四个杯子,问:如果用小棒敲击,发出的声音会一样吗?
(2)预测发声情况,填写记录单(教材30页)。
(3)实验,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敲击杯子可以发声,这可能每个孩子都知道,而且可能都经历过,但装入不同的水敲击会发出什么声音,他们充满了好奇。发表自己的推测后就迫不急待地进行实验。
(4)摸摸自己的嗓子感受一下,发高音和发低音时嗓子状态有何不同?
(3)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4)汇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板书。
(5)引学生分析上一个实验中杯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现象的原因。
以上只是我对这一节课粗浅的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和想法是否得当,所以特别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期待老师同行能不啬赐教!
板书:
声音的高低音高振动快慢赫兹(hz)。
附记录单:
实验时间:记录人:
拔动较松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拔动较紧的橡皮筋时发出()音,橡皮筋振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有关,振动越(),发音越()振动越慢,发音越()。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欣赏《狮子》、《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乐曲,让学生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2、感受“渐强、渐弱”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所表现的效果,通过感受和分辨声音的“渐强、渐弱”从而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通过对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欣赏,了解和感受“渐强、渐弱”的运用在乐曲中的效果。
能在乐曲分力度的“渐强、渐弱”
1、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上音乐课吗?好,现在请同学们用目来告诉老师你们对这节音乐课充满了期盼。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问好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这段动画片中有两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看!他们来了。(课件)。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那两只狗的叫声有什么不同?
生:答。
2、过程。
生:答。
生:答。
师:对了,刚才我们听到的海浪的声音是慢慢变强的,越来越强了,也就是声音一种特有的表现力,叫做“渐强”。
师:那你能用自己的声音把海浪声模仿出来吗?
生:能。
师:那么你想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模仿呢?
生:哗。
师:那么你能用由弱到强,也就是渐强的力度把海浪的声音模仿出来吗?
生:模仿。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你们看!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他们是谁呀!
生:猫和老鼠。
师:谁愿意来扮演一下猫和老鼠呢?
生:两位同学(头饰)。
师:请同学们等一下,老师跟这两位同学说两句悄悄话(按老师鼓点声音的节奏和强弱去走)好了,可以了,为了这只小猫和这只小老鼠表演得更形象,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脚步的节奏和强弱自己选择一种表现方式为他们配上声音。
生:做。
师:同学们真聪明,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俩表演的好不好?
生:好。
生:答。
师:说的很正确,下面就请你拿起桌面上的打击乐器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一想,你将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声音“渐弱”的力度和感觉表现出来。可以前后四个同学讨论,研究一下,然后一名代表把你们讨论的结汇报一下(下去指导)。
师:好,请同学们把打击乐放回桌面上,哪组同学能把你们创编的结果汇报一下。
生:汇报。
师:真不错,可以,我们请这组同学一起来按照他们的方法把渐弱的力度表现出来。
生:汇报。
生:答。
师:我闭上眼睛,请你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任意敲击一组表现声音“渐强”或“渐弱”的力度让我们来分辨。xx老师您现在可以开始了。
生:提问题。
师:这几位小老师出的问题可真难啊!看来我还是没有你们聪明。大家请坐好,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欣赏录像和自己创编表现声音力度“渐强、渐弱”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美丽的大自然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存在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如果要想在一首乐曲中把丰富的感情表现出来,乐曲中的旋律就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尽情的表现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乐曲中的“渐强、渐弱”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下面让我们在交响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再次感受音乐中“渐强、渐弱”那丰富的表现力,请同学们随着乐曲的节奏用你的掌声把它的“渐强、渐弱”表现出来。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三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实验活动,仔细倾听和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2、实验方法:
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或从4号杯到1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每个小组领取一组(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开始实验。
3、与全班同学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3、分小组实验。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皮筋绷紧时,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皮筋松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尺子怎样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是这样吗?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把预测结果天道记录表中。
3、交流预测情况,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实验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的变化和观察到尺子振动频率的变化,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6.整理数据。
请各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
四、总结。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声音高;物体振动的慢,声音低。出示尺子振动的动画。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四
1、亲身感知声音的强弱变化,用动作等表示声音有强有弱。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是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系。尺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尺子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2、能够辨别出吉他琴弦、音叉和风铃管发出声音是有高低变化的。
3、通过具体的音叉、琴弦发现这两种物体的音高是由它们的大小、长短、粗细决定的。
4、养成善于观察,养成把身边常见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1、认识到尺子音量大小、声音强弱是由尺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2、音高的变化与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系。
3、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尺子音量是由它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4、音叉、琴弦的音高是由它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钢尺(每2人一把)。
512音叉(小)、256音叉(大)(每四人一组)。
吉他三根弦(粗、中、细)4人小组一把:备有拨片。
风铃管四根一组:老师演示。
记录表1张;3张小表。
教学过程。
一、音量(声音的强弱)研究部分:
1、黑板上写下“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势表示一下什么叫振动。
今天我们研究声音,研究声音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一点什么呢?
轻声讨论反复静听。
大声回答。
2、讨论、回答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人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大声、轻声”这是声音的什么变化呢?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表示。
声带的振动我们能感觉但无法看见;可以找到一样物体吗?既能能听清它声音强弱变化的又能看清它振动的变化。
用尺子拨动振动看哪里。
尺子声音强——怎么做到。
尺子声音弱——怎么做到。
做几次。
以2人小组为单位,学老师的方法轻轻拨、用力拨。
先辨认声音的强弱,再仔细观察比较尺子有什么变化。
完成作业p28活动记录表一。
听到老师的.信号停止实验,将尺子放入抽屉。
4、用敲钢片琴的小乐曲来停止实验部分把钢尺放进抽屉,开始汇报部分。
汇报轻轻拨动尺子……。
用力拨动尺子……。
用手势表示。
尺子发出声音的强弱与尺子振动的幅度有关。
尺子振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
尺子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研究发现:尺子振动发出声音的强弱(音量大小)与它们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动幅度大,发出声音强(音量大);振动幅度小,发出声音弱(音量小)。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和尺子一样,发出的声音强弱和它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呢?请同学们可以按照研究尺子的方法去研究其他物体。
把作业本合起来放到抽屉。
二、声音的高低研究部分:
1、引入:
刚才同学们听到了一首什么曲子?《一闪一闪亮晶晶》。
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能边敲边唱出曲子是因为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有高低。
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
辨辨声音的高低,推测哪个钢片发出的声音最高,哪个最低?
敲长钢片——声音低(动作表示)。
敲短钢片——声音高(动作表示)。
2、长时间试验过程:钢片琴最长的发出声音最低、最短发出的声音最高,
那么其他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出现音叉和吉他,我们一起来来研究。
要求:
1)先推测(不动手)------再轮流敲、听。(静)。
2)轻声讨论:确定声音高、低。
3)总结填表:音叉发出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任务完成后,把音叉交回实验台换取下一个实验的教具。
两个音叉敲击发出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根吉他琴弦呢?拨动发出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记录: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
音叉(琴弦)声音高的,……。
音叉(琴弦)声音低的,……。
音叉(琴弦)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琴弦)大小(粗细)有关。
3、两个实验都完成了,放好材料小组里汇总2个实验的结论。
想想平时还接触过什么物体(乐器)发出声音有高低,推测可能与什么有关。
4、汇报:
当提高音叉声音的高低与音叉的大小有关时,问更低的声音和更高的声音音叉会是怎样的形状大小。
1)老师请你们来推测风铃管,提出三个问题。
小组看着展台讨论1分钟,汇报。
2)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尺子声音强弱(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高低与音叉大小、钢片长短、琴弦粗细有关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那么我们用有变化的声音和老师说再见吧!
板书设计:
尺子振动幅度。
强(大声汇报、重、响)大。
音量。
弱(小、轻声讨论)小。
钢片琴音叉吉他琴弦吹管。
高短小细短。
音高。
低长大粗长。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五
(1)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相同的物体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3)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掌握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和文字记录听到的各种声音。
(2)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1)逐步养成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求真的态度,。
(2)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加以区分和鉴别。
(1)游戏“猜猜我是谁?”
(2)引出课题。(听听声音)。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入手导入新课,可以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1)你安静地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教室内外的声音吗?
(2)交流:你刚才听到哪几种物体发出来的声音?你还知道哪些声音?
(3)为声音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周围环境入手,经历对周围的各种声音进行观察的过程使学生感觉生活中离不开声音;通过学生模仿声音让学生更直观的接触声音。)。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2)你能用桌子上的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吗?我们分组来玩玩,在玩的过程中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来。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边说边做)。
(5)小组活动给声音分类。
(6)汇报,小结: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设计意图:经历使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设计和观察过程,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法对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进行观察。)。
(1)分辨声音的大小(强弱)变化通过拍手活动,分辨声音的大小。
(2)分辨声音高低的不同。
通过敲鼓、弹琴等分辨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鉴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等。)。
(1)研究打击力度不同音叉发出的声音。一个同学敲,其他同学安静地把耳朵向中间凑听。
(2)完成记录单一。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一)。
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听到的声音。
用很大的力。
用很小的力。
(3)再次来验证声音的强弱。
(4)研究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5)完成记录单二(重点关注:力度一样)。
(6)再次来验证声音的高低。
(设计意图: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这节课听听声音,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声音的哪些方面?
略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六
(把全班分为a、b两组,别离向左、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某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景遇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讲,a组猜。)。
1、进行游戏。
教学重难点:
(生:从他的声音。)。
2、同学们真厉害,听声音就晓得这是谁。本日我们就来“听听声音”。
1、同学们平时有没有认真地听过我们四周的声音?现在让我们在教室里倾听四周的声音,比一比看看谁听到的声音多。
(生演示报告请示)。
(生报告请示)。
1、让学生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巨细、高低、远近、圆向加以适当地了解。
生:我们人类发出的。
生:大自然发出的。
3、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有的声音好听,有的不好听;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你们能用我们四周的物体发出声音来吗?
(要求:降低声音,有节奏)。
2、报告请示:你们能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的?
3、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4、这些发出声音的物体都是什么体?
5、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6、(出示半烧杯水,和一个空杯)你能用这些材料使水发出声音吗?
7、本日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8、固体、液体都能发出声音,你能让看不见不到的气体出发出声音吗?
(吹笔帽,口哨)。
9、声音的发生取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来的,声音离不开物体,没有物体不能有声音)。
(学生认真的倾听)。
2、(出示音叉)它叫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腔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听听声音)。
3、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中心闭上眼睛,老师点他前后摆布四个圆向的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是从哪个圆向发出的声音,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圆向发出的声音)。
4、我们来做游戏听听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前面闭上眼睛,老师点取他不同距离的两位同学叫他的名字,让这位同学辨别哪个离自己近、哪个离自己远,如果说对了人人对他说“你真棒”,如果说错了人人对他说“继续努力”。
(进行游戏让学生感受不同距离发出的声音)。
(做拍手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巨细)。
(高低)。
1、通过听听声音,你有什么支获吗?
2、不晓得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强弱。
板书: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爱好,发明乐音,增加生活乐趣。
高低。
物体——声音远近。
圆向。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七
1、幼儿尝试制造声音。(4分钟)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盒子等很多东西,请你们用它们来制造声音。你们会吗?"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2、集合,交流怎样制造声音。(2分钟)提问:"你制造出声音了吗?你是怎么制造的?"教师简单小结:"物体通过碰、打、敲、摇……发出声音。"。
1、启发,提问:"刚才制造声音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1分钟)。
2、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3分钟)。
(1)教师出示分别装着石块、豆豆、米粒的铁罐,依次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教师出示装着不同量米粒的两个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小结:同样的东西放得多与少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3)教师出示装着纸片的铁罐,摇动铁罐,让幼儿听辨。请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装东西?并出示给幼儿看。小结:有的东西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很轻,有时几乎听不到。
3、幼儿操作,再次制造声音,探索材料与声音的关系。(5分钟)。
幼儿自由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播放不同的录音,请幼儿听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知道避免制造噪音,活动室里应轻轻地说话。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板书: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234567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3、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板书:
三、音色。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如果有时间做中考链接可在课上完成(比比谁最棒)。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九
知道音调的概念,明确音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振动频率,并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钢尺振动实验,发现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有关,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
音调的概念及音调的决定因素——频率。
【难点】。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的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开展一个小型音乐会,播放出不同的音乐,教师对乐音下一个定义,并提出问题:
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不同乐器发声不同。
教师明确学生的讨论结果后继续提出问题:
声音的高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低之分?
学生在疑惑中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课程——《声音的特性》(板书)。
环节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演示钢尺实验。教师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改变伸出桌边的钢尺长度,控制每次振动的幅度,学生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和声音的不同。
学生会发现:如果将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慢,声音较低沉;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拨动钢尺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教师讲解:音调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物理上用频率表示物体的振动快慢。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2)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活动二)超声波与次声波。
教师播放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行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翅膀的振动,但能听到蜜蜂“嗡嗡”的声音,却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
学生讨论:蜜蜂翅膀振动较快,频率高,蝴蝶翅膀振动较慢,频率低,所以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人耳的听声范围是在20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
之后教师通过ppt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通过问题的形式,加深对音调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声音除了音调外还有什么特性,并根据这些特性制作一个乐器,尝试解释原理。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十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用文字呈现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材料包提示学生需准备材料: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铜丝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为课上探究活动准备相应的材料。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用图文呈现了学生听收音机、贴着水槽听石块在水中相互碰撞的声音、伏在桌面不同位置听敲击桌面的声音及学生在教学楼外听到上课铃声返回教室的漫画场景图。引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进行传播及声音传播的方向。活动二:玩一玩“土电话”,比一比用哪种材料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用图片呈现了学生制作“土电话”和玩“土电话”的场景。让学生在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深刻理解声音可以在多种物体中传播的道理。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加深其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本课遵循归纳总结出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通过归纳了解声音传播的秘密,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准备: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槽等。
一、活动准备。
[ppt2出示]。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3出示]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4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7.[ppt6出示]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7出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ppt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把玻璃罩换成拔罐,把闹钟换成音乐贺卡的那个音乐发声器也可。)。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当我叫一个同学时,其他在不同方向的同学也能听到,这也说明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
15.[ppt11出示]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14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
四、拓展活动。
1.[ppt17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十一
1.师: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仔细聆听。(播放录音)。
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倾听。
2..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师配乐诗朗诵。)。
2师:怎么样?美吗?这么美的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吧?赶快打开语文书46页,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读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读得很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读得很认真,老师很欣赏你们认真学习的精神。
5师: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你听到秋的声音了吗?用上你喜欢的读书符号,到课文中把你听到的秋的声音标出来。
生:刷刷、蛐蛐、叮咛、歌吟。
1指名读。
过渡句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生读,教师关注并参与。
1刷刷课件。
师:(示意暂停)好,把头抬起来看屏幕,哪些孩子喜欢刷刷?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刷刷刷刷,这是快乐的树叶,它在快活地下。这片快乐的叶子送给你。
师:刷刷除了可以这样读以外,还可以怎样读生读。
师:刷——刷——你为什么读的这么慢?
生:树叶慢慢地落下来,它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师:好一片温柔伤感的落叶,让我们也试着感受一下。(再抽一学生朗读)生读。
2蛐蛐。
哪些孩子喜欢蛐蛐?读。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一只怎么样的蟋蟀?谁也来读。
3叮咛。
4歌吟。
师;秋天到了,田野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5.美读。
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2师: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个角落里,让我们来读读(出示)。
3秋的声音无处不在,老师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写了一节(出示),
4你也能用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这样方式写一写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指名说,读给同桌听。
师总结: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十二
2、能够用实验、搜集资料等科学方法对现象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的合理性。
3、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证据及运用想像建立假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身边现象的探究情感。
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
线、纸杯、勺子﹑筷子。
1、出示装在抽去空气钟罩里的闹钟,让学生能观察到闹钟的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闹钟的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闹钟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
3、学生自由讨论。
4、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5、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1、“听听写字的声音”
(1)四人一组,一人在桌面纸上写字,其余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听声音。
(2)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过来的?
(3)然后用别人的方法再次听听声音,讨论: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4)全班交流后得出:固体比气体传播声音的本领强。
2、“土电话”
(1)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土电话”。
(2)四人一组,两个同学手拿土电话的“听筒”,一个同学轻轻敲击小勺,另一同学也仔细聆听。
(3)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来的?
(4)讨论: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3、“简易听诊器”
(1)用普通漏斗接上胶管做成一个简易听诊器。
(2)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胸部,胶管的另一端塞在耳中,听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讨论:以及跳动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耳朵的?
(4)教师小结并介绍:心跳的声音是经过漏斗和胶管中的空气传过来的,漏斗有扩大声音的功能。医生用的听诊器也是这样的道理。
4、设计实验,研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1)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2)交流实验方案。(提醒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思考同学的发言,适时进行评价和鼓励。)。
(3)各组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际操作,并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汇报。(特别对实验不成功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5)提问:游泳时潜入水下听到过声音吗?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来的?
(6)通过实验和交流,使学生认识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2、让学生阅读课文p61页的资料,说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3、归纳总结:液体、气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2.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3.小提琴的弦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十四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西班牙斗牛士》,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二)展开新课。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在今天的让橡皮筋发声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写,再拨弹。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同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三)总结。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3、声波:因为比较抽象,在这里不宜展开,可采用我媒体的动画造型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建立一个模型。
4、声速的估测:学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测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入“击敲长铁管听声”的事例,让学生联想。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事先录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某些声音。例如:电铃声、钢琴声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等。
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才都是什么?同学回答:声音。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人耳的?
4、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
教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去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动。
这人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研究的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给予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咙,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击鼓。
教师: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们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们的方法。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在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们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物体难以觉察的运动”的方法?
2、教师:(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互动的形式中进行的,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的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利用树叶吹奏出声音等方法,及时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说明: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样发声的?蚊子是怎样发声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声?能否试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探索性活动。
(创设情境)医生利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让学生狂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让学生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课桌做传声物,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接受体(人耳),中间为传声物质(课桌)。
学生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教师:你们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体验一下?如果你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方法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
教师: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声。
3、听到脚步声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让学生做实验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让两位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1)抽去空气前和抽去空气后铃声的对比;
(2)抽出空气后再通入气体,两种情况下铃声的对比。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猜想,最后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波。
教师: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
教师:你们会看见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体声波的动画,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并提出声波这个概念。
五、声速以及估测。
情境:有时候在电影里看见这样的画面,赏的口型与观众听到的话不是同一时间的,听到的声音要比赏的口型慢半拍,这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时间。我们要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度)让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和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播距离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声音在室温状态下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想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适当,不宜过近。测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准确。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只要原理得当,就应该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