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热门16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如何写一篇趣味横生的寓言,需要对寓意的把握和巧妙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总结范文。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一
随着各地区档案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其档案管理工作量日益繁重,加之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要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推进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转型,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档案中心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1、档案存储环境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以纸张为媒介,通过人工录入的模式将档案入档、整理,这种管理模式给当前的档案信息资源存储、整理、归档等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而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可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档案管理模式与路径。首先,档案中心可专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将需要整理的档案资源存储到电子磁盘或服务器中,这样既可为档案信息的储存和管理带来便利,又可极大地节省存储空间;其次,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采用电子录入的方式记载档案信息,提高录入效率,加强信息的管理。此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对存储环境的要求比较低,给存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2、档案在使用和查询方面的优势。
在纸质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下,由于手续繁琐、档案的使用和查询极为不便,资源共享性也不高。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档案使用的流程,真正地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同时,还能提高资源的共享性,使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档案中心“无纸化”办公的步伐日益加快。然而由于这种全新模式起步较晚,因此从整体发展来看,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如下几点问题:(1)人才问题。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大多属于操作型人才,对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也只是流于形式。他们或是对档案管理不精通,或是在计算机的系统开发、程序维护、信息导航等方面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操作。因此,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2)安全问题。档案信息安全是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电脑病毒的横行、黑、客的恶意攻击及网络技术的失误都会给管理中心的档案信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机密的档案信息被窃取、修改甚至伪造,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不可估量的。(3)标准问题。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部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档案分类编码标准,档案管理软件在通用性、适用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由上文所提及的部分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主要有三点:(1)加强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具体可从两点入手:其一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其二要加强对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2)加强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信息处理的标准化、管理过程的一体化,使工作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3)加强档案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建设,为档案信息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国家使用提供便利,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1、切实提高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
对于当前档案中心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而言,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这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具体来说,首先要强化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表现好、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予以适当的奖励,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等硬件设施。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完善的技术设备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因此,要想切实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淘汰和更换落后的技术设备,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以保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和性能的稳定性。
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
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并没有完全摆脱纸质资料,这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并将所有的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都收录其中,进行对两者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化。
人事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用户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档案信息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水平。具体可以对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和加工,方便人们的查找和利用。此外,在进行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存储时,要采用不同的载体,以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把档案管理信息化等同于档案资料数字化,而是要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此外,档案管理相关人员要积极参与和配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邹红云.电子化——人事档案信息的未来[j].兰台世界.(22).
[2]宋琳,曹文成,王艳.打造精品注重创新认真做好新形势下企业信息工作[j].办公室业务.(08).
[3]姜以敏,于霞.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档案.(03).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二
所谓信息化即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信息化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事档案属于教师成长发展历程的真实客观记录,是广大教师在教学教研、管理活动中的原始记录,是教育部门了解教师的直接依据,也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工作绩效进行评定的直接素材,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极其重要的资料。
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相符合,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的突出特点便是动态性,因此必须要第一时间对其内容予以更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人工操作阶段,是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我们唯有把工作的突破口放在信息化建设上才能够实现教师人事档案的高效管理与利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要逐渐促进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是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档案材料信息化管理属于国家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重要一环。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即是应用各种现代化、智能化技术来强化对中小学教师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开发以及利用等各环节工作。它可以说是一种数字化的过程,也属于一种信息检索、存储、管理工作模式的转变过程,《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与主要目标。因此,推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过去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当档案材料需要利用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上级审批,如此便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这样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当我们在需要用到人事档案的情况下,不但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同时也耽误了办事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事工作改革的推进与发展,也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明显不符。其次,档案管理工作的软硬件设置不齐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应当存放于管理科学、环境良好的'地方,但实际上因为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存在明显缺陷,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的设备设施相对落后,甚至部分地区根本没有设置单独的档案室。同时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满足于现状,或对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了解不足,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促进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再次,过去的纸质档案存在非常严重的漏洞和弊端。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档案材料丢失的情况,加之手工查阅档案次数频繁,纸质档案中的内容会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很容易在读取信息的过程中存在误差。部分早期的档案材料用纸质量不好,随着查阅次数的逐渐增多很容易存在破损的情况,难以长时间保存,因此必须尽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最后,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明显不足,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现阶段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思想观念依旧停留于过去传统的管理工作中,没有积极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发展。
(一)加强档案开发利用。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包含了统计报表、数据维护、系统开发、信息查询等要求,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维护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人事档案信息系统的开发,坚持以人事档案原始材料作为依据,将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都录入到计算机中,建立全面准确的信息数据库。现阶段,信息数据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档案工作也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彻底改变过去被动的档案开发利用状况,确保中小学教师档案信息得以更加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予以改革与创新,转变过去的管理模式,从全方位多角度来收集整理中小学教师人事信息,不断充实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进一步优化档案信息查阅检索流程,以便于更好地满足档案利用者。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档案信息数据交流平台,让档案利用者能够在这一平台中更加便捷快速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应当积极开发符合要求的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尽可能地配置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匹配的软硬件设施,确保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提高科技开发人员的投入,更加科学地利用现有的科技人才,真正做好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工作以及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对于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当将各种设备设施配置齐全,进而提升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率。
(三)主动树立安全意识。部分单位在推进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不重视安全问题,容易在档案管理软件或硬件设施维修过程中出现档案信息材料丢失会损坏的情况,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影响。基于此,在对各类信息数据的密级上应当予以严格界定,我们要科学应用计算机的加密技术,对教师人事档案材料进行数据加密,同时正确处理好保密工作与档案材料开发利用工作的关系,不但要确保教师人事档案材料的安全,同时也必须要确保利用者的权益得以保证,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影响到档案的开发利用。我们知道电子档案材料对保存技术的要求较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档案室的防高温、防潮、防病毒等工作,在认真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真正能够科学处理好其与档案利用的关系,确保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
(四)加快档案人才培养。确保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实现,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重视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综合素质强、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首先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应当积极树立较高的思想觉悟、法制意识,另外还应当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能够主动地应用现代化技术来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要求自己更快地适应新时期对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让自己能够胜任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另外档案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具备电子档案制作、维护的基本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借助于组织讲座、研讨会等途径来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保证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的坚实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更为高效、科学地开展档案工作,避免重复性的劳动。只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我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敏.浅谈教师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j].人力资源管理,(11):208.
[3]汪海港.信息化技术管理教师人事档案探讨[j].读天下,(19):270.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三
建筑工程档案指的是建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原始的、图物相符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以及实际反映,还能够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线敷设等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记载,主要包含有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档案文件。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作为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的高低还会直接影响到该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说各建筑企业还需要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来对该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对于该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予档案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也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以促进档案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档案管理创新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各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档案载体,档案收集以及档案传播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然后构建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只有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保障道路工程档案的真实性跟科学性,为后续的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档案指导价值。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跟建设工作保持一致,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来进行有关文件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归档工作,还需要避免工程结束之后“补档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开展建设工程档案编制执法检查以及加强培训力度的模式,来对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规范处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道路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法制建设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整个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并实现管理模式的有效创新。
3档案管理操作技巧的创新。
在重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以及开发利用方面都有一套紧密相连的程序,每个环节还具备有非常强的科学性以及技术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档案的载体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进行发展,电子档案的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较之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还具备有方便、准确跟高效的应用优势,但是原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跟准确性则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档案的收集、鉴定跟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有比较多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我国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跟创新力度,借此来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需求。在重点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档案的编报工作纳入到基建管理程序之中,来跟工程建设工作同步进行。此外还需要将工程档案编制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以及工作人员身上,然后采用跟经济利益挂钩的模式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进行规范管理,以保障建设工程档案的妥善保管跟有效利用。此外还需要通过各种法律以及行政手段,来对建设工程档案的编报工作进行重点强化,借此来获得良好的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效果。因此有些重点的工程项目还有着建设周期长、涉及范围广的特征,其档案编报工程也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性、技术性跟综合性,也就要求相关档案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制约手段来做好工程档案的编报工作,这样才能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并获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各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只有对现有的档案操作技巧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保障档案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我国档案管理行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档案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工作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快,对于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档案工程管理模式也无法很好的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这也就需要从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操作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推动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并为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作者:潘霞单位:天津泰达市政有限公司。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四
档案信息化就是以室藏档案为依据,在不改变档案原来的内容信息的情况下,对档案本身的内容及档案的存在形式进行符合信息转变原则的改变,使档案信息社会化,实现档案资源共享。档案之所以能够进行信息化处理,是因为它自身就包涵着信息。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在这里我们要弄清信息化中的信息不仅仅限于档案本身的记录信息,它还包括将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与社会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广泛的信息。可见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就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为档案信息一旦广为社会大众利用,狭义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必然与社会发生普遍的联系,必然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交融而广泛地交流和传播,形成另外形式的信息,即广泛意义的档案信息化。
2.1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档案信息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一定的社会意识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动作用。那么社会档案意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必然有能动的影响,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所以,档案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念信息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力量,他们的能动性事关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只有让档案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档案信息的意识,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档案工作人员才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主动关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事业,认真做好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主动思考社会文献信息系统中各种文献信息的渗透和融合,促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社会信息事业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2.2.1配备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扫描仪等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或完善,可通过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操作进行培训及推广,逐步建立同一平台为分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2.2档案中心目录及全文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输入是目录中心的基础性工作,对各职能部门每年移交的大量成果档案资料,边整理边输入,从信息源头抓起,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双套制”工作模式,避免重复劳动,不但能节约人力和财力,而且也会大大加快了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2.2.3对上网信息进行密级界定。首先制订密级标准,对室藏档案按公开、内部、秘密、机密进行界定;其次对档案信息使用者进行网上身份验证,对不同身份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查询权限,以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
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进,使档案基础建设的重心向档案信息化建设转变。现今,在计算机管理渗透的形式下,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档案部门建立自己的局域网,添置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在系统开发和档案利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1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如何安全且高效地管理电子档案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早在20,国家档案局就发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要求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和接收单位认真做好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工作。因此,选取适合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软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录入、开发利用等工作是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工作。
2.3.2档案管理软件的`对象是电子文件,通过选取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但可以达到科学、高效管理电子文件的目的,而且电子文件作为信息资源,经过软件的整合和开发,既是电子文件形成单位的有益积累,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2.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取适合的档案管理软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付诸实施的重要媒介。信息化建设理念,需要科学的档案管理软件作支撑,单纯以传统方式管理大量电子文件,绝非明智之举,档案管理软件集功能全面、智能、便捷、高效等优点于一身,是疏通信息化建设管理脉络,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2.3.4从安全角度来说,优良的档案管理软件自身的安全设置,如访问授权、用户安全级别、密码设置等功能模块,已成为电子文件管理、利用的一道坚实屏障,能有效地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工程档案的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工程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工程立项直到工程验收的各个阶段,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都是由不同的单位或部门来实施的,这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大大增加了工程档案建立的难度,信息化管理无疑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3.1加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选用适合企业档案管理的软件,制定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改革不适应档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提高工程信息交换及共享水平,创造更多有利于方便公众利用的条件。
3.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档案信息化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和考评制度,逐步提高相关岗位人员工作素质和能力。
3.3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计算机和信息管理化知识,只有对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参与本单位的软件开发工作,才能提出正确信息需求,使系统运行保持在良好状态之中。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五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文本资料整理复杂,受到年限、环境等影响,容易造成丢失,严重影响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及时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归档整理,便于进行分类查找,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受到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整体进度较慢,效果也差强人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新形势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思考研究,对不断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和档案资源最大化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对档案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和利用的一种新方式。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分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档案标准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档案资源建设,主要是对档案信息整理归档形式和内容等做出的要求。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开展档案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设施配置,从而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实现高度共享。档案标准化建设,主要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和规范,从而更好的便于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
1、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全面的认知。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是新形势下顺应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长期受到思维、环境等影响,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程度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建设基本认识缺乏全面的了解,没有认识到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从而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2、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源利用方面存在错误的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档案信息的利用,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将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运用电子化的形式进行保存,从而提高保存的规范性,更好地帮助应用。但是目前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往往比较注重档案资料的管理和保存,对档案资料如何进行深度应用等方面缺乏积极探索,从而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难以体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好档案应有的价值,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加强档案电子资料管理。在对基础文本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要提高对电子文件管理重要性认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对档案文件进行电子化管理,运用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分类整理,从而便于集中管理和应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要建立专门的服务管理部门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技术资源配置,同时要加强对电子文件处理管理,对电子档案保存形式,接收方式,处理和格式等制定明确统一的规范,在保存方面要结合不同的档案资料的重要程度设置具体的权限和保存周期,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重要资料还要做好备份管理,从而避免出现丢失或者损坏等情形。
2、加强网络档案建设。要建立相关的档案网站,发挥好网站平台的优势,设置内部服务系统和公众服务平台,加强后台建设和管理,从而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运转正常,同时,不断加强新设备的引进和硬件设施配置,定期进行升级维护等,从而确保网络档案实现快速传输、交换、应用和共享,提高网络档案科学化、安全化管理水平。
3、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要积极选拔优秀的专业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对专业基础知识、业务素质、计算机网络知识、软件知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培训,严格执行职业上岗制度,定期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还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改变边缘化格局,从而提高全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开展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档案利用效能。总之,档案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结合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要求,在做好基础规范工作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严格监督,才能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效,进而有效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六
1.1管理的滞后性。
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和电子技术是比较重视的,这样就使得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了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将档案管理流程进行简化,同时进行优化和重组。但是,在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却在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和档案管理明显脱离的情况,这样就使得公众在利用档案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同时,在工作中也是非常容易出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受到影响的'情况的,主要是受到档案管理滞后性的影响。
在进行档案信息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安排,这样就使得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下降的情况,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出现了无法实现规范化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没有健全的体系,在信息检索方面就会出现不健全和不规范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档案信息在利用方面出现效率非常低和质量非常差的情况,对于档案信息管理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1.3数字档案资源短缺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档案管理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法,这样就使得档案信息出现了一直在使用纸质介质来进行保管的情况,在数字档案资源方面结构是比较单一的,这样也使得我国的信息化档案建设在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大的,对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都是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档案行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专业的人才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是比较集中的,这样就使得一些经济发展不好的地方在档案管理方面人员是比较匮乏的,同时也是会导致不同的地区在档案管理信息建设方面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同时,在一些地区也存在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开展的情况。
1.5档案信息化立法和规范化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时间比较短,这样就使得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在一定程度并不健全,这样就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还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导致档案信息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1档案信息管理要统一规划、统一原则。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将档案信息资源集聚和整合起来,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广大公民服务。为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在当前新一轮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克服各自为政。把握适合档案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基本原则,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档案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坚持以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中心,文档管理一体化、双轨制、确保网络安全等原则。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七
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一直是人事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人事档案包含有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在实际人事管理中,人事档案的作用通常通过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人事档案不仅仅是个人发展轨迹的官方表述,更是国家对于个人动态信息的正式认可,受到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用。6月,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的上调、个人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代扣预留,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由于此次改革前的工作时间视同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因此,人事档案对工作履历及工作年限的证据作用更是得到空前凸显,对人事档案的发掘和利用也将变成人事管理新的常规工作。随着人事管理及社会保障部门对职工人事档案信息的共享需求与日俱增,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业无孔不入地渗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管理高校人事档案,是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领域的延伸,对高校人事档案价值的发掘和利用有着重大意义。正因如此,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人事档案信息化是在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和提供利用,做好人才信息基础保障工作,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人事档案的过程。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以实现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的并存,根据需要实现纸质与屏幕的人事档案查阅,进而完全实现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机检索。20世纪80年代,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始利用计算机管理本部门的职工信息,建立起一个个以单机为处理工具的人事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大多采用dbase、basic、c、foxpro等语言作为编程工具,在dos操作系统下运行。这一时期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数据简单,没有统一的格式,检索内容单一,数据处理能力有限,通用性差,但推进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的普及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期,单机与局域网相结合的管理系统。系统开发工具主要有visulfoxpro、powerbuilder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ybase等,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unix、linux等,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其它技术标准,为后来人事档案信息数据的交换和管理软件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广,推动了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由于档案信息化的推动,各单位和机构开始开发和应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人事档案。从当前主要应用来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全文数据库居多,这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集成性、人性化等都有更大的改善。但是,如何利用internet技术进行ca认证并提供远程服务以及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共享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纵观近年来国内应用较多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符合当代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其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二、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中需要协调的几组关系。
改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方式,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进行重新的界定,以确保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引入到其中,以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人事档案信息化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大有裨益。当然,信息化过程对人事档案管理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如何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协调好以下几对关系:
1、实用性与规范性。
实用性是指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注重切实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并能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效果。一方面要在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得以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要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考虑到人事档案的隐私权。人事档案信息系统设计要在实用性基础上,引进it行业的人才和技术,结合本单位财力与技术基础,采取合作开发或引进方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规范性是指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建立的系统需要符合行业规范。以《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体系》为例,它是为实现干部信息的规范化及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按照人员管理及机构管理中科学的信息流程制定的,不仅具有较高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而且具有总揽全局的权威性。在信息化过程中,文本文件、图像文件、扫描文件、声音文件等的采集与管理都应遵循《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8894-)所规定的格式,以减少转换与重新制定的难度,同时也是人事档案信息化规范性的客观要求。
2、安全性与开放性。
为了防止将人事档案信息泄露给无关用户,必然要对人事档案中的隐私信息加以严密保护。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对人事档案方面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与审核,通过技术手段来达到保密的目的。同时,还要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做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互联网+对公共信息网实行物理隔离,涉密及隐私档案信息不能存储在与公共信息网相连的信息设备上,更不能储存在公共信息网的服务器上,能够建立人事档案专网则是最理想的选择。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这就决定了人事档案信息开放的必然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人事档案属于保密内容,除了负责收集和保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能接触到人事档案外,其他人包括档案当事人是不能接触到人事档案的。在当代条件下,人事劳动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契约关系,人事档案的管理权、处置权也从完全交给用人单位转变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管理。
人事档案作为当事人“德、能、勤、绩、廉”的客观记录,部分信息也变得公开透明,信息开放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而言,他们在专业上的学术水平、学术成就、个人简介等基本信息都已完全公开,对用人单位和各级部门做到“知人善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档案信息的开放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无限制的开放,是在保证当事人隐私不被泄露的条件下的有限开放。
三、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1、需求分析。
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是指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面向实际应用时所应具备的各种功能。开发一套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功能设计存在缺陷,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和其它软件产品一样,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是第一位的,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也是解决用户客观问题的关键。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一般分为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基本功能是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必备的功能,拓展功能则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的功能,以辅助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
2、功能设计。
一般而言,定制开发一套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初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学校的日常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考核、信息统计等工作集于一体,将教职工人事档案中的基本信息、工作履历、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奖惩管理等信息进行电子化,并上传到网络管理系统,避免每次查询纸质人事档案这种低级重复的体力劳动,这将极大地提高管理部门服务师生的'效率。设计的系统一般应有两种不同权限的用户,分别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具有全局信息审核和修改的权限,普通用户(教职工)只具有修改个人信息的权限。系统所有用户都从统一界面登录,普通用户可以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用户名,初始密码由系统统一设置为身份证号码最后六位,首次登录后要求自行修改初始密码。如图1所示:
登录系统后,应该将系统的主要功能清晰地呈现在教职工面前。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来的系统,一般来说,主要功能应包含机构管理、岗位设置、人员管理、人员变动、职称评审、培训进修、年度考核、合同管理、请假管理、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统计、报表管理等模块,如图2所示:
点击进入系统首页后,通过事务提醒、通知公告等功能区,除了向教职工展示相关信息及通知外,还具有温馨提示等功能,只要教职工用户登录即可收到系统弹出的信息及提示。机构管理主要是用于校内机构的增加、撤并、更名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则可以将学校的岗位设置情况,如各岗位等级的总数、结构比例、竞聘条件等信息集成到系统中,在新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开展时,让教职工登录系统进行相关电子表格的填写和提交。
人员管理模块则将全校职工根据人员状态分为在职人员、离休人员、退休人员、离职人员、死亡人员等类型分别管理。人员变动模块则用于处理平时校内人员的增加、减少、调动等业务,对于相关工作的档案材料电子化,重要档案信息则进行纸质打印归档,使管理部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工作得到延续和完善。职称评审和培训进修模块主要用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以及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培训。年度考核是人事管理部门重要工作之一,每年让教职工填写大同小异的纸质表格不仅费时,而且各年度的个人基本信息可能被误填,引起教职工反感,通过此模块功能,教职工只需改动少量信息即可自动生成年度考核表,打印成功后只需签名确认即可,人性化的功能设计,省时省力。
合同管理模块主要用于对每位教职工,尤其是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人才的合同管理,比如待遇信息、服务年限等,新引进的人才可以快速查阅参照,即将离职的人员可以快速计算出合同履约金额,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几乎是自动化的,在无异议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费时费力地翻阅纸质文本合同。档案管理模块极其重要,教职工个人档案除了纸质版外,该系统内的职工个人档案电子版具有同样准确的信息。除了平时调阅档案之用外,还可在该系统中新增电子档案,再纸质化并存档,同时对职工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如哪些员工的档案在校,哪些被调阅或调出等,只需在系统查询栏输入姓名,即可快速知晓职工的档案保存状态及具体内容。
请假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统计、报表管理是方便教职工查询学校相关政策文件,对学校的基本数据有常规性的了解,对日常用到的报表进行自动生成,既有利于让教职工动态掌握学校相关政策的变化,又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总体来说,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对教职工影响极其深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科学、规范、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对学校及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朱玉媛,周耀林.人事档案管理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93。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八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开始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职业院校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实现职业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已经基本实现档案信息化,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安全问题,加强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档案传输安全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职业院校档案的使用主要通过内网、外网与专网进行,在网络的发展下,档案信息安全性也受到了各类因素的威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如果档案被病毒感染,容易导致数据出现严重的破坏,系统崩溃,重要档案损坏。此外,*客的入侵对档案安全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果*客非法进入到学校档案管理系统,窃取或者篡改档案,也会影响职业院校的档案安全。
(二)管理体制存在缺失。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也影响了职业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片面认为,管理档案只要保留好原始资料即可,定期对电脑进行查杀,禁止他人随意查阅,即可保存好信息数据。但是,在网络化时代中,安全隐患远远多于人们的想象,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常常面临木马威胁、网站病毒、档案信息不能读出的问题。
(三)安全技术应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立法部门尚未针对档案标准问题、数据规范来制定标准,各个职业院校采用的档案管理软件与硬件都不尽相同,关于安全技术的应用,也难以共享。由于缺乏系统的标准,现有的档案信息系统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在技术上还有待提升。
(一)提高档案传输的安全性。各个职业院校需要制定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严格把握好档案的交接过程,注重病毒的防控,禁止在工作电脑中安装其他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一旦发现感染病毒,及时进行消除。同时,对各类档案,都要及时备份,实施异地存放制度,由两台计算机进行管理,一台连接外网,一台则连接内网,自动生成日志,对档案信息实施安全审计制度,如果出现非法操作,可以第一时间对用户做出警告,充分发挥出档案的效益。
(二)提升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无论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多么深远,信息化技术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人工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如此,要保证档案储存的系统性,必须要依靠档案管理人员的手工作业,为了避免安全风险,必须要规范操作流程,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近年来,国家非常注重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还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与安全防护能力。档案管理工作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提升安全意识,主动创新。职业院校也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为他们提供进修机会,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到其他兄弟院校去学习,只有采取这种双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应用多元化的安全技术。各个职业院校需要利用软件防火墙或者硬件技术,将档案信息系统与其他网络办公室分离,形成一个安全壁垒,避免档案信息泄露。并对所传输信息实施审查制度,避免外部非法访问,及时升级防火墙,将安全隐患隔离在外。为了保障档案的非公开性,还需要应用适宜的信息加密技术,避免重要的档案信息遭到篡改与截获,从现阶段来看,数据加密技术种类繁多,一般只要采用一种或者几种即可满足安全需求,采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与解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档案信息的传输安全性。此外,关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还需要合理应用数字水印技术,保证原文价值的前提条件下,防止别人轻易识别,在应用了数字水印技术之后,可以利用专业算法技术与检测器来提取,如果这些信息遭到非法利用,获取者也无法删除其中的水印,不能顺利使用信息。
三、结语。
高职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和高职院校各方的大力支持,需要决策者、执行者和使用者的共同努力,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多项职能。
【参考文献】。
[2]郝秀英.略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02).
[3]藏萌,员盼锋.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与管理,(07).
[4]晁卫华.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03).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九
云时代环境下信息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受到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档案管理思想陈旧。很多医院无论是领导还是护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都已经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形成资源和信息共享的观念,这就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投入到提升业务便捷性和效率过程中。系统开发商也大都是从医院的要求出发为业务流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和服务。现阶段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电子文件、电子信息,对于档案的前端控制、实时归档、灾难备份、开发利用等都停留在一定水平,还认为只要能够进行顺利保管就不会出现问题,不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其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发展。
(二)缺乏复合型人才。在云时代环境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发展成为主流趋势,这就要求配备水平较为先进的高素质人才进行管理,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工作技能,还要具备全面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这就充分说明复合型仁人才是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档案干部队伍构成成员都呈现出年龄老化、结构陈旧、身兼多职、业务能力较差的特征。虽然,医院也设置信息部门、信息技术人员,但是,他们无法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只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机维护,让信息系统顺利运行,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电子档案开发、归档、使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医院作为较为特殊的行业之一,其形成的档案也具有复杂和特殊性的特征,医院档案信息内涵和容量较为丰富,还具有内容繁杂、载体多样化、管理复杂等特征,这就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虽然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展将近,到那时,行业主管部门依然没有加以重视,这就让信息化建设无法实现统一。而且,各种软件、信息系统或者其他软件的使用都较为复杂,难以达到兼容的要求。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速度。医院各级管理和领导阶层以及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建设除了能够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其工作效率之外,还能够提升其服务质量。这也是云时代背景下医院档案信息达到全面共享要求的基础、对于新的时代发展环境,医院所有工作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要能够意识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改变观念形成更多的无形资产,将其纳入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医院领导要能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今后发展中的作用,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各个阶层的重视,从而促进其朝着“医疗云”方向迈进。
(二)培养满足医院档案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医院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广泛吸收优秀人才,通过复合型人才来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充实,还要全面培养内部人员,强化对他们档案管理知识的培养。还要鼓励更多的档案人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交流、岗位变换来强化档案管理人才综合素养。
(三)建立并完善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体修。要想从根本上突破“档案信息孤岛”现象,就要能进行统一规划,但是,由于医院属于独特、复杂的体系。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其管理难度较大,涉及很多方面,这也是现阶段云计算无法企及的领域。所以,在实际建设期间,可以让政府来统一进行领导,而且引导档案管理系统开发商也参与其中。而且,还要能够对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保证档案交换、灾难备份、迁移都能都满足相关要求,让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各个系统实现紧密连接,满足医院“医疗云”的要求。
【参考文献】。
[2]杨梅.云时代下医学档案信息的共享性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03):204.
[3]樊自强.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路[j].中国培训,2015(06):1-2.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十
随着时代的发展,纸质化档案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快节奏的工作模式,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较大,工程较为复杂的项目。它不仅要求企业在资金和物资方面进行投资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应硬件及软件设施,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使他们从纸质化档案管理模式顺利转变到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以保障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有效性。本文采取文献法及结合个人多年工作经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原则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的具体措施。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十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有很多种类,如果某个慢性疾病或者是传染性疾病爆发了,那么这次疾病的所有资料都会被记录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中,包括疾病发生的时间、环境、条件、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治愈的病例等,这些资料可以为日后此类疾病爆发提供医疗参考,所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保管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避免出现档案丢失或者杂乱无章等现象的出现。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是疾控中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疾控中心很多工作都是根据档案上的资料进行的,对疾病的详细记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研究这项疾病,研发出治疗这项疾病的有效药物,当这项疾病再次爆发的时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效的减少死亡人数。疾控档案中记录了疾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远离传播源,从关注自身的健康做起,可以有意识的对疾病进行预防,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卫生组织更好的对档案进行利用,可以为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医学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样疾控中心的工作者应该要不断学习,通过对档案中信息进行不断的研究,对档案中的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可以促进疾控中心的总体发展。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虽然信息化管理已经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被应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在对疾控中心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管理不够规范。疾控中心的档案有很多类,例如:人事档案、疾病案例档案等,而且档案数量也十分庞大,所以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非常繁忙,在使用信息化管理对档案进行管理时,往往不够规范,对不同类型的档案没有做到分门别类,有时还会出现档案丢失的现象,当需要使用某份档案的时候,由于不规范管理,造成寻找档案时间过长,为疾控研究人员的工作带来麻烦;第二,档案信息化程度过低。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很多地区的疾控中心在信息化管理中,由于软件或者硬件设施等原因,档案信息化程度过低,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够成熟,造成档案管理出现漏洞;第三,缺乏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疾控中心信息化管理虽然要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但归根究底,完成这些工作的还是工作人员,所以在管理中就需要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疾控中心都缺乏这类人才,现有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信息技术掌握也不够熟练,这些都不利于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第一,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中,完善的管理系统是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有了完善的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及时的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按照明确的流程将档案输入到网络中,根据档案的类型、来源、时间等分别进行收集与整理,当疾控工作人员需要档案时,可以快而准的将档案从电脑中调出来;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过低是阻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原因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很多工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加强信息化建设尤其重要,疾控中心要增加软件、硬件等设施的建设,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管理系统,定期派人检查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要保障工作时设备可以正常运行,促进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第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在疾控中心信息化管理中,管理人才是提高信息化管理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再强大,也有出错的时候,工作人员要对熟练掌握好信息技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及时的'发现,并且运用专业知识将问题解决好。在建设管理队伍时,要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因为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与人们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意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的落实疾控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促进疾病中心的全面发展。
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疾控中心要正确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专业的知识与科学的方法将这些问题解决,为疾控中心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档案管理队伍,以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瑞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4,(1)。
[2]冯雯棋.谈如何实现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j].黑龙江档案,,(3)。
[3]李敏.浅谈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问题[j].才智,2014,(12)。
[4]徐秀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4,(3)。
[5]许诺,袁元.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7)。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十二
在现代档案管理中,人们较多谈论的是常规的档案管理方法与理念,而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无论在现代社会活动还是个人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个人手中的资料越来越多,而使用最为方便地要数电子信息类档案资料了。人们对信息的使用与管理已不仅仅局限在常规的专业化档案管理范畴,越来越多的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的资料、数据等已不断的膨胀,也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创新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档案工作的创新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现代社会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管理观念的更新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档案人员的科技观念、创新意识、基本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档案工作已经实现了从守摊型向开拓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为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和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jzm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档案工作保持蓬勃生机的力量源泉,档案工作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新思维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档案的科技创新,就没有档案的科技进步;如果没有档案的机制创新,就没有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档案工作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必须从观念、模式、理论、科技、服务、人员素质等六个方面对档案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以促进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二、对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创新。
档案工作要想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企业发展。档案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因此,首先要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要把为单位中心工作服务作为重点,确立服务的主攻方向,取得服务的主动权。从档案的利用情况看,我们的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档案利用率较低。其次,要树立档案事业的发展观。要从各个方面拓宽档案利用渠道,使各种档案资源合理流动,形成档案工作整体合力和规模效应,要把档案工作融入到单位各项建设事业中,与单位管理发展同步,不断扩大档案工作的发展空间。
(二)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以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巨大,步骤也繁琐。因为存储量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对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信息的提炼和加工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甚至浪费。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计算机、光盘、缩微、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的客观环境,现代技术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应适应数字化管理的需要,从实体档案管理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以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形成的各种门类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经过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重复、多平台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能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等诸多领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务;它能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三)档案工作的理论创新。
一是研究对象的转变。近年来档案馆丰富的创新实践为理论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间,如档案馆功能的开发,接收、征集档案内容和做法上的突破,鉴定工作的进展,现行文件阅览窗口的开设等,都应该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二是从实体管理研究向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转变。档案目录中心的构建、档案网络的运行等,是进行这种转变的重要基础。档案信息开发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用户的特征、类型、层次、需求等应该成为档案理论研究的新内容。三是从研究手工操作向研究计算机网络管理转变。随着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工程的推进,原来人工完成的档案从产生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已由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来完成或辅助来完成,因此,电子档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保存与归档、管理与利用、保密与安全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
(四)档案工作的科技创新。
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电子档案,必须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此,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档案信息管理的需要;其次,依据文件处理流程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再次,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在信息时代,档案部门的功能将由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中心转变为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档案基础工作发展。随着单位的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及各种数据库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需要利用网络组织管理政务信息,提供信息检索,实现信息共享,档案信息化为档案资源的“重组”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就能够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十三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并被纳入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框架中,这表明操作风险已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失误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了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及产品和业务操作、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本文所指的会计营运风险,贯穿于银行整个业务运作的过程,即受理业务、交易处理、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各个环节必然涉及的人员、流程、系统、外部事件等风险因素,这也正是操作风险的诱因。因此,会计运营工作处于操作风险防范的第一线,对保证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和维护银行资金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中之重。在巴塞尔委员会某次全球性的针对营运操作性风险的调查中,参加调查的银行共报告了47029件损失超过1万欧元的风险事件,在一年中每家银行平均发生528起风险事件,足见营运操作风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我们也可通过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对营运风险进行分析。
(一),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因柜面人员对于无授权人员提交的开户资料未进行认真审核,导致该行客户前程石化公司预留印鉴被调换,并开立票据盗划资金2751万元。这一案件主要反映了会计营运中的外部欺诈风险和流程风险,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未严格核实经办人身份,轻信其各种借口而被诈骗,而且银企对账流程滞后,大额资金支付时未能及时提示客户。
(二),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市某支行银行内部人员与企业勾结,向上级行谎称作废而截留空白票据,在两年间开出96张银行承兑汇票,先后贴现资金达9.146亿元。在这一案例中,该行会计营运的内控措施已经完成丧失,支行行长伙同汇票保管员、印章保管员等5人共同参与作案,上级部门检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暴露了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缺失和会计层级管理体制的缺陷。
(三)20,瑞士银行雇员未经授权进行违规交易,致使客户损失4200万美元,该部门负责人和三名员工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每天进行50多笔未经授权的外汇和贵金属交易均未被发现,反映出该行的内控制度和交易核算系统都未能体现出有效的授权管理,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不到位,风险预警机制失灵。以上案例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会计营运风险,但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在引发会计营运风险的诸多因素中,人员操作失误或故意欺诈、制度流程执行不力所引发的风险占据很大一部分。
二、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所限,农业发展银行只有对公业务而无零售业务,与商业银行的社会公众客户层次繁杂、人数众多相比,农发行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结算和资金清算等方面,具有金额大、政策性强的特点。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将全国各分支机构的数据全部集中到总行数据中心,实现了全国各分支机构集中联网、所有会计数据集中处理,强化流程和内控制约管理,并建立了“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5年以来会计业务运营平稳,未发生较大的营运风险。但是,农发行在会计营运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带来风险的隐患,以江苏省分行为例,根据省分行内部监督委员会报告,2010年各类检查督导共发现会计营运操作方面的问题82条,其中产品和业务操作问题36条,占43.9%;流程管理问题25条,占30.49%;内控制约问题19条,占23.17%;系统处理问题2条,占2.44%,均未发生事实风险,也未发生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风险,但通过对这些营运操作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可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层次复杂的会计管理模式不利于会计营运风险的控制。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投入使用以后,各分支机构的会计业务数据均存储在总行数据中心,总分行可以直接掌握各支行的营运情况,总分行对会计营运风险的管理渗透能力显著增强。但在会计管理上仍沿用长期以来总行、省分行、市分行三级管理、县支行一级运营的模式,防控营运风险的办法规定仍需要层层传递、培训和督促落实,各地区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贯彻的效果不同。因此,这种复杂的管理层级与会计营运风险主要集中在基层支行的特点不相适应,导致营运风险防控的直接性和渗透力不强,效率不高,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操作问题屡查屡犯,以前年度检查发现的问题仍有发生。
(二)基于数据集中特点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农发行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会计数据大集中,相对于传统的会计营运风险控制而言,会计系统能够自动检验账务平衡,总分账户始终相等,系统还能够对现金、转账业务的记账顺序,账户是否透支,各柜员钱箱重要物品是否相互制约分离等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模式使会计营运风险控制的重点相应发生了变化,例如综合柜员制上线以后,原先一些记账、复核、出纳相互制衡的业务变为综合柜员单独完成,ic卡和密码成为内控重要手段,农发行县支行会计部门人员较少,大多数只按照内控的最低人员要求配置2名主管、3名柜员,一旦内控监督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综合柜员风险意识淡薄,很可能产生一人多卡、违规代班等操作风险,类似这样的操作实务差错占比较高,但目前对于防范这种数据集中下的会计营运风险,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常规检查等传统手段,营运风险控制部门大多数通过事后交易资料来判断实时风险,对实时监控的利用力度不够,还未形成更加可靠、完整的营运风险预警和监测体系。
(三)尚未建立依托于科技手段的事后监督系统。
会计营运风险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会计业务的各个操作环节都具有风险点,但目前农发行对于这些营运风险点的事后监督还主要依赖于人工审核传票、勾对流水、核对登记簿和报表等,事后监督的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无法全面覆盖各营业机构的所有会计业务,也无法实现风险导向和流程导向的有效监督。上述内部监督委员会的报告也只能反映上级行检查发现的问题,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通过程序全面自动地监测、记录、分析各营业机构的会计营运风险问题。
三、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
农业政策性银行会计营运风险的防控体系应在完善会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建立事前预警风险操作、事中监控实际操作行为、事后监督核算结果的完整体系,辅以完善的日常监督秩序、内控制度、评价反馈机制等,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控制。
(一)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总行对营运风险的控制能力。
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总行可以通过后台数据中心掌握各分支机构的会计营运情况,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职能已经简化,成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业务延伸柜台。因此,总行今后可以根据营运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在完善有关管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推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减少营运风险的管理层次,提高总行对营业机构的控制能力,弱化支行负责人的行政管理权力对业务操作的`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防控营运风险政策的贯彻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支行负责人行政权限引发的道德风险,减少内部欺诈的可能性,也能使支行的精力更加集中于客户服务、营销和维护,以及金融产品的咨询和销售。
(二)实行前后台分离,实现标准化流程作业。
目前农发行每个县支行都需要设置2名负责业务事项授权、监督的主管,3名综合柜员之间印、证、机相互分离制约,“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业务量不大,相应的岗位、权限、控制、人员都要配备到位,会计营运监督的成本较高,而且有可能产生“一手清”、内部欺诈等风险。随着ocr(数据影像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缩短了网点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会计营运风险监控的集中程度加强,目前一些银行同业已经实行了前后台分离,如民生银行建立了3个区域后台处理中心,进行票据、单证处理和集中清算;工商银行的票据营业部由总行直接负责管理;花旗银行在亚太地区设立了现金管理及收付处理中心、贸易处理中心、电子服务中心三个集中业务处理中心,并引入了is09000标准质量控制、6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可控化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今后农发行可以逐步改进流程管理,前台主要负责会计业务的受理,后台实现大额、重要业务的集中授权或远程授权,部分业务的集中审批,非实时性交易的集中处理,使各岗位接触的业务趋向单一,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步骤,有效规避个别人操纵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
(三)建立会计营运风险事前预警系统。
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后台数据中心可以提供丰富的账务和交易核算信息,完全能够作为营运风险监控的数据来源,还可进一步细化、深化明细核算内容,将各类手工登记簿、统计台账纳入明细账务核算体系,增强系统对数据、流程的分析比对能力。在目前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异常信息自动生成稽核清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强这种稽核预警功能,利用系统的后台接口开发会计营运风险的预警系统。一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预警系统要能够实时对会计操作信息进行跟踪分析,通过事先设立多种预警模型,自动分析和判断会计操作是否符合内控制度,各类账表和登记簿、台账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录入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账户是否配对相符等,实现对约时入账、协定存款日终自动转账、结算收费、以贷收贷、以贷收息、利息应收尽收等的控制和判断,对各类异常操作和处理予以自动留痕,对重要日志进行记载备份,进一步提高营运风险监控的质量、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从而将监测的重心前移到操作环节,充分利用系统自动发现违规操作行为,降低会计操作风险。在会计监督方面,预警系统要具备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提供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财务比率、风险控制、客户关系等非货币性信息,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形成完整的分析监测体系,为审计部门、信贷管理部门和领导层提供详尽的监督和决策依据。
(四)会计营运风险事中监督的重点转向柜面实际操作。
目前农发行会计核算系统通过授权控制、账务平衡、密码控制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动限制部分违规的营运操作,因此,会计营运风险防控的重点应转向系统程序无法控制的环节,即会计营运安全在基层行主要转化为实际操作风险,必须利用远程监控、交易监视和现场检查监督等方式予以控制。一是资金支付环节,综合业务系统与支付系统直联以后,计算机要求会计主管两次授权后方可汇出资金,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会计主管是否将录入信息与汇款凭证进行认真核对,防止授权流于形式,其他类型的业务授权也应遵循这一要求。二是在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的管理上,综合业务系统采用钱箱的管理方式,每个柜员钱箱中保管的现金、重要单证和重要物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并自动检查印、证、机是否三分离,因而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钱箱与实物的核对,以及实际操作中印证机是否符合内控要求,有无混管混用现象。三是在岗位制约方面,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对操作员身份认证采用了ic卡、密码的管理方式,并设定柜员的业务范围和权限,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ic卡的使用和保管是否规范,密码是否严格保密,有无一人多卡、互知密码、随意放置ic卡等现象。四是在账务处理和维护上,总行后台中心自动完成标准账户设置、科目维护、利率、折旧率的维护,统一进行存贷款批量结息、计提折旧、报表生成等工作,风险防控的重点转变为标准账户的核算内容是否准确,手动单户结息、手工计提折旧、错账调整等特殊性账务是否正确无误等。总的来说,如果离开对实际会计营运操作的严密监控,那么系统程序的自动控制将会形同虚设。
(五)实行会计集中事后监督。
可设置独立的事后监督中心,实现事后监督由分散模式向集中模式、由手工审核向系统自动审核模式的转变。集中事后监督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前台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合规性,校验会计核算结果与原始凭证录入的准确性,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防范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通过将各营业柜面的事后监督工作集中起来,保证会计业务办理和监督的严格分离,尽可能利用系统自动控制审核标准和流程,建立统一监督标准、统一控制风险、客观考核、问责严格的集中事后监督系统,增强事后监督对前台柜员的约束力,促进柜员提高合规操作的自觉性。集中事后监督将改变目前每个营业机构均需配备事后监督人员,会计风险监督点多面广、监控难度大的现状,使营业机构从繁杂的传票审核工作中解脱出来,加强日常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目的。
(六)建立会计营运风险的评价和反馈系统。
一是记录和收集会计营运风险监控和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构建营运风险数据库系统,对每个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明确责任人员,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实现营运风险的数据资源共享,减少上下级行之间的重复劳动,并以此作为检查监督人员考核评价的依据。二是确定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会计营运风险评价系统。在建立营运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管理行或独立于营运之外的风险防控机构通过系统定期分析会计营运风险中的共性、个性问题,对各个营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价,识别和监控风险突出的营业机构,识别风险控制薄弱环节,判断营运风险的发展趋势,并以内控风险提示书、内控风险分析报告等形式反馈结果,采取跟踪整改、建议现场检查、修补制度缺陷等应对措施。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十四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高校档案数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落后、低效的状态,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传统的纸质档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提供档案服务利用的过程中只能通过手工档案信息检索,先查找目录再到库房翻阅原始纸质档案进行核对,当借阅者提供的信息不明确时,查阅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加工之后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检索,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检索的时间,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2、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校务公开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和运用为学校的校务信息公开提供了技术保障,学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在学校网站的主页上设立档案专题网页,公布校务相关信息。此外,高职院校综合档案室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内各职能部门、院系与档案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1、设施设备层面。
高职院校一般在教学、科研方面投入较多经费,对档案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影响了硬件和软件设备购置,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档案管理软件,导致档案无法及时归档,依然采用纸质档案存档、人工做检索目录、查档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效能。
2、管理模式层面。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职责不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同时由于某些资料形成周期较长,涉及部门较多,材料收集较为困难,导致部分资料不能及时归档,使得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散落在材料的形成部门,没有专人整理,造成档案损坏或者遗失。
3、人员层面。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领导对档案重视程度不高,对档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所以出现了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法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将档案管理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未能意识到档案信息的利用对学校的发展及教科研方面所起到的决策性作用。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人员在统计分析、信息化设备、软件、硬件操作和使用方面的技能相对缺乏,对纸质文件信息电子化上传,日常的系统维护等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能胜任,制约了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
1、完善设施设备。
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在档案方面的经费投入,配备性能较好的系统硬件、软件及维护服务,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支持。其次,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进程,编制电子目录和检索工具,同时做好各类存储设备之间的对接,通过平台的对接实现档案信息的互补与资源共享。
2、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制度,使档案信息精准、规范,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制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对分类、编号、案卷目录等实行统一的标准设置,整合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档案信息的生成和归档。其次,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对综合档案室进行数字化建设,建立标准、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推进综合档案室的数字化进程。
3、加强档案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基于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特征,满足用户需求,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档案人才队伍。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了解历史、古汉语等方面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知识。为跟上档案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档案工作人员要懂得计算机、数据库、英语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档案业务培训或与档案有关的讲座,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适应档案数字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
四、结语。
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档案资源进行了创新性的利用,加强了档案工作对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参考价值,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给予设施设备当面的支持,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化技术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更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加快高职院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耿亚楠。档案管理创新与服务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9):59。
[2]黄昆,邓芳。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需求及实现途径[j]。科技视界,(34):222―258。
[3]焦江福,唐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史志,(3):84―85。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十五
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及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管理特点。
(一)真实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是由客观真实反映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经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及科研成果的文件材料构成,归档前必须对其来源、形式和内容进行审核鉴定。真实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实现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二)专指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立卷,专人专卷,同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不可分散,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也不可混淆。专指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个性化的体现。
(三)动态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从建档开始就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需要“档随人走”;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提高、职称晋级、科研成果积累等等,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卷内材料内容。动态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客观属性。
(四)现实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是在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成就的凭证、是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依据、也是社会统计分析的参考,它来源于现实,也服务于现实。现实性是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价值体现。
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来源广泛,鉴定困难。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形成方式多样,有来源于上级单位或社会机构颁发的证书、聘书等材料;有来源于所在单位或部门形成的考核、奖惩等材料;也有来源于专业技术人员自己撰写的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广泛,渠道分散,为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价值性、真实性鉴定工作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二)管理层次不一,影响收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与人事档案、科研档案的收集范围有一定的重合,而其专指性的特点要求同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考核档案材料不可分散,这就难免形成不同管理部门“争”“抢”材料的弊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内容更新频繁,易有疏漏。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它真实记录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及学历水平提高、职称级别升迁、科研成果积累等发展历程。如果忽视其“动态性”的特点,就会造成人档分离或档案内容缺失,难保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四)实体管理为主,影响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表现出很强的现实利用需求,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则主要沿用传统实体管理方式,导致出现一些明显的不适应问题:一是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全查准所需材料,工作效率低,用户满意度差;二是多次翻阅纸质档案材料,易损毁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原件;三是无法满足异地使用的利用需求。
(一)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首先,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扫码枪等电子设备和智能终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工作,全面、系统、准确地采集各类信息,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有效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原件;其次,随时关注、及时了解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的变化,及时做好其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保证其连续性和准确性。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可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功能需要,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此系统建设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活动为主线,特别要注重系统的权限管理功能和统计分析功能的实现。其中,权限管理功能是对不同身份的用户授予不同的权限,授权用户可以按权限更新或使用信息,对于更新的信息最终由档案工作人员按照收集的纸质材料进行审核认定,以此保证信息安全并提高工作效率;统计分析功能是根据需求对所有信息进行关联查询、分析筛选,最终导出结果,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价值的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办公,达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和防止重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上要严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业务和技术上要遵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与《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标准规范的指导;同时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查、借阅及保管、保密等制度。通过标准规范的建设,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合理化发展。
(四)高素质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人才培养战略,就要通过引进人才、继续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档案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打造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保障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可持续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档案管理软件谈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篇十六
随着it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目前高校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基于网络环境下,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推动财务信息公开成为必然趋势.
作者:柯萍萍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计划财务处,福建,福州,350002刊名:福建电脑英文刊名:fujiancomputer年,卷(期):25(4)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网络财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