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案-(模板20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施教学活动编写的一种计划性文稿。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个性化教育。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总结的教案案例,对于我们编写教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自然教案-篇一
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是对第三单元主题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大自然是一个很博大的概念,包罗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为了将这一宽广的概念更具体化、生动化,特选选定了“感受自然”这一大主题之下的一个分支—“走过四季”,也是考虑到本单元所选文章与四季相关,有现成的经典范例,更方便引领学生走进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引导他们锤炼美的语言,使他们学会发现,学会总结,学会感悟,学会表达,进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教学班学生38人,两极分化严重,语文学习优者功底极佳作文多不用改,差者说话莫名所以。当然,中等生要占到总数的一半。鉴于这种情况,既要照顾到优生能“吃得饱”,还要考虑到差生“吃得上”,所以活动设计时有写的内容,又让同学说的内容,尽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说的说,能写的写,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实在有能力不足者,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以帮助,从而达到“先学教后学”的目的,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1、知识与能力:能够简单赏析一些写景的句子的妙处,总结一些写好景物的经验,并尝试在片段写作练习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看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通过说是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搜集素材,通过读让学生品味鉴赏和总结方法,通过写锤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总结写景的技巧。
2、在课堂练习中学习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学会写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写景的能力。
自然教案-篇二
1、通过参观“小小民间工艺展”,使幼儿初步萌发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培养自信心。
3、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民间工艺品的表现形式,学会欣赏其独特的美,激发创作兴趣。
1、师生与家长共同收集有关民间工艺品的实物、图片、音像等有关资料。
2、师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布置“小小民间工艺展”。
3、活动区摆放各种幼儿操作材料(如剪纸用的剪刀、彩纸、橡皮泥等)。
1、组织参观、交流
(1)组织幼儿参观同伴的作品及各自带来的实物、图片等。
(2)鼓励幼儿选一件自己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作品,并相互交流。
2、观看录像如杂技、捏面人、剪纸等民间绝技表演。
请幼儿回家继续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民间工艺作品。
附介绍
民间工艺
〔扎染〕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染工艺,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蜡染〕古称“蜡频”。我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之一,历史悠久。蜡染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图案或花、鸟、虫、鱼、几何图案等,青底白花,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草编〕草编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区有山东、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广大农民和艺人利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茅草等丰富的地方资源,编成帽、花篮、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品种花色繁多,质量优良,富有朴素雅致的风格,在国内外畅销不衰。四川的棕编,浙江的麻编,也以它们坚实耐磨,轻松舒适的传统特色著称于世。
〔布玩具〕布玩具是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很早以前,潍坊广大乡村妇女就常常缝制一些活泼的禽兽花卉和生活用品,来美化生活和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潍坊布玩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是一个受各国喜爱的民间传统艺术。潍坊布玩具种类繁多,工艺精巧。它将形、色、情、意融为一体,构思新奇,夸张合理,具有对比鲜明、造型生动逼真等特点。用彩色丝绸、绢缎、绒布、皮毛、彩线、金银线、空心珠等,经过细致的手工劳动,精心缝制而成。有缝绣虎头鞋、帽、猫头鞋,把胖娃娃扮得威武漂亮,寓意消灾避难,健康成长。后来这种民间工艺,逐渐变成商品,出现了专门的手工艺人,并且常年制作,祖辈留传。现在潍坊的布玩具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远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自然教案-篇三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自然教案-篇四
3.能正确评价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2.讨论以上提到的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3.结合课本图文资料,谈谈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通过课本资料的数字,明确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5.讨论我国自然资源特点形成的原因:
6.讨论,为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能辩证的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1.自然资源的分类;
2.我国的自然资源国情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在生活中自觉保护资源。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讲解法。
出示一幅生活资料图片,让学生追本溯源,明确这些生活资料最终来自自然界。
1.自然资源的概念(注意概念中的关键词: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2.请同学们举例说出你知道的自然资源:
3.判断下列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水、阳光、草地、动物、森林、小麦、雷电、玉米、核桃。
1.上述自然资源哪一种与其它自然资源不同?
2.我们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哪两类?(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
3.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具有什么特性?
2.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图说出你的理由;
3.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利用和保护资源?
1.填写下表
自然资源
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手抄报。
自然教案-篇五
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
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
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的方法,具体的描写四季景物。
2、过程、方法: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3、感情、态度、价值观 :热爱自然,体验四季,陶冶情操。
: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多媒体
教师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蓝天白云很美,红花绿叶很美,山水人家很美,四季景色很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你有一副好心情,用审美的目光去寻觅,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你就会有表现美的激情与冲动。让我们感受自然,走进四季,学习描述美景吧!
。
1、学生抢答单元图片。
2、学生展示课内外积累的材料。(形式可多样)
1、介绍方法:真情 感悟 表达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2、分析课文例子:一、分析卷面诗文的内容,并找出诗文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注:诗文内容包括(描述的诗文是什么季节?有什么具体特征?作者想要描述什么样的景色?等等。)
诗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形容词、动词、修辞方法、人的感官、想象、虚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动静描写、直接抒情、情景交融等等。)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直观描写,形容词、动词)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抓住春天生长发展的特征描述。
比喻、拟人、排比。)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抓住春风温柔,拟人、比喻、引用)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天的温暖,和人的喜悦。人的感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象、虚写。侧面描写)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侧面烘托)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9、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运用想象、拟人,直接抒情。)
10、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抒写人的主观感受。)
1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
1、学生当堂写作。
2、按座次读自己的作文.
布置作业:作业:整理三单元,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学习本课所学的描写景物方法,写一篇描写四季美文。不少于五百字。
感受自然
走过四季
描述美景
观察、积累、思维、感悟、方法、表达
自然教案-篇六
1、知道自然资源的定义和范围。
2、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知道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的分类
地理景观图,中国煤矿分布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入新课:观察景观图,引入自然资源的讲述。
2、阅读课本52页,找出自然资源的定义,区别资源和自然资源。
板书:一、自然资源极其类型
1、自然资源
讲解: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人工产生的东西也是资源,但是不属于自然资源。
那么,自然资源分几种类型呢?请同学们讨论给出答案,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举几个例子。
补充:自然资源分类的关键是能不能生长繁衍和循环利用,注意他们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即使是可再生的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合理利用。
(转承)我国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呢?大家通过阅读煤矿、石油天然气分布图得出结论。
板书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总量丰富,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
2、空间分布不均
讲解:课本54页的表格是一个考试内容,要依据几种自然资源的位次,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总结: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大,但是人均少,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要合理利用,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前提是自然界中的东西,就是天然形成的,条件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
阅读课本知道,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前者如土地、生物、气候等,后者主要指矿产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
自然教案-篇七
走进大自然,从天到地,美丽景色举不胜举。神秘的____________,魅力无穷;奇妙的____________,精彩纷呈;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是大自然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美丽的大自然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____________,带给我们欢乐,激发我们思考,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答案:宇宙 生物世界 精神享受
2.怎样鉴赏自然之美?
(1)一般来说,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观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我们的____________,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以其九曲连环、波涛汹涌的____________形式成为美的对象,又作为我们民族的伟大斗争和创造的____________成为美的对象,成为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如果我们以自然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基础领悟了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就会对自然美的理解更加深刻。
(2)自然美是____________的,它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自然不断被人们的劳动改造和利用,它的美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起来了。当大自然成为人类____________的朋友时,山水树木不仅是劳动生产的对象,也是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这时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____________才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美的自然。
答案:距离 时间 角度 想象力 自然感性 历史见证 变化和发展 可亲可近 大自然
第一,细读教材,吃透重难点。在掌握感受大自然,鉴别大自然之美的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让我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学会鉴赏大自然;另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大自然面临的威胁,增强我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应注重自身的生活体验,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探究,在对比中全面地感受大自然,培养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应收集丰富的图片、案例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学会鉴赏大自然的美,从面对大自然面临的各种威胁中,明白保护大自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以体验为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我们学习本课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学习本课时,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背景,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引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背景资料以及反映生活的照片、漫画等多角度创设情景,进行多元、多层面的活动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引领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第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可以运用讨论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重要形式,让我们主动去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还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环境现象,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切身感受,真实地看待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进而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做到理论和践行的统一。
1.为什么在鉴赏自然美时,不同的景物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自然教案-篇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自然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打开词语手册,看一看这些词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3谁来说说“愚不可及”的意思。
4指名说“蠢事”,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吧。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其余的同学想一想,这段讲了什么。
5看到这样的场面,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那么游人和向导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并把描写游人和向导的句子划出来。
指名说。出示多媒体。
游人:紧张 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游客的话,把紧张焦急读出来,好吗?
但是向导他是怎么说的?请来读一读。你从向导的话中,听出了什么?
如果你也在岛上,你会怎么做呢?
是啊,一只可爱的小海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
请大家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当人们救出小海龟之后,发生了什么事。
你知道这样会带个他们什么后果吗?
请读一读课文的第八九十自然段,看看人们又是什么样的反应。
你知道人们这时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请你读一读。为了弥补过错,人们只好……请接着读下去。
最后,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能不能说: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感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感情更强烈)。
是啊,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现在你明白向导所说这句话的含义了吗?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自然教案-篇十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把七至九年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在于: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问答法,最后由学生发言、总结。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能有一点收获、有一点提高、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想谈一下本文的教学程序。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课时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我想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景。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或《宇宙与人》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简要写出自己读书感受与理解,同时投影出阅读中需解决的思考题,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第三步:小组讨论。
给予学生适当的自读时间后,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学习,尽量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投影的思考题。
第四步:互动探究。
学生讨论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五步:张扬个性。
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将怎么办,不同的又如何办,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
自然教案-篇十一
1、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探讨人与自然,把自己设想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实自然景物对话。
3、将观察感受与探讨内容组成文章,作为一次综合性学习的作业。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险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和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和作的能力。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以下称“七上”)第三单元:写作·口语义际·综合性学习。这个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感受自然”具体活动有三项,即:我有一个“朋友”、走过四季、和心中的美景。我们选择了第一个活动:“我有一个‘朋友’”。
一、活动的设想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选录的课文是描写春夏秋冬季景色的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感受自然”,所以我们设想,既然是感受自然,就要把学生带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与大自然接近,培养同学们热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我校离旗峰公园不远,骑自行车大约三十分钟可以到达,再则旗峰山不高,旗峰山后的姊妹峰也有人工砌的石阶梯,没有多大危险,所以经过预先周密准备,我们于十月的一个周六,带领我所任教的两个班11、12班的学生,骑自行车到旗峰公园游玩,让学生投入大自然,这也是我们第三单元的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一个任务。
二、活动过程
(一)爬山竞赛。两班的学生进行爬山比赛,抢收登山顶,那组成员登上山顶最早,那组为胜利者。我们事先分好小组,男女互相搭配,八人为一小组,先让两位学生干部登上山顶作裁判,以挥动旗帜作为登山代号,登山的路线选择从旗峰“道领”小路上山,各组成员要互相协作,打团体战,全部登上去才算获胜。最后对胜利者预以表扬。这个比赛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愉悦身心,是一项有益的活动。
(二)接近自然。爬完旗峰山后,我们慢慢走下山顶,登旗峰山的姊妹峰,这项活动不是比赛,同学们可以走下路基,到树林里去,触摸树木,采摘树叶野花,观察植物昆虫,摄影留念等,由于刚才激烈的登山,大家都有点累了,到了这里后,三三两两走进树林,或观察,或休息,或聊天,或唱歌,树林里一片欢声笑语,这里游人不多,空气清新,瓦蓝的天空,笔直的树木,野花点缀其间,地上松软的树叶,同学们在此游玩嬉戏,乐不知返。
(三)才艺展示。大家休息好后,我们顺一条小路下到东城境界,沿着一条水泥路,绕弯走到旗峰神庙前,参观神庙,古老的建筑,肃穆神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大家围成一个大圈,准备我们的第三个环节:“才艺展示”:有诗文朗诵、唱歌、讲故事、即性讲演、猜谜语等。每班各出两名主持人,轮流上场,有些同学是有备而来,带来了诗歌、散文、有的带来了歌本、随身听,个人的才艺得到充分的张扬,由于不是正式场合,平时一些胆小、怕羞的学生也敢上台背一、两首古诗。掌声引来了许多游客。同学们也玩得非常兴奋。
(一)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山中访友》,我们在感受自然中,同学们走到了树林里同大自然亲近,我要求同学们回想游玩过程中对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事物,访照所学课文《山中访友》写一篇作文,把自己想像成旗峰山上的一草一木,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黄旗山草木山石的感受。黄旗山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石台阶,特别是我们登山时,是从“道领”这边小路上山的,山路陡峭,石台阶由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所以许多同学写了《我是黄旗山的石台阶》《台阶与树木的对话》《台阶上的小蚂蚁》等文章,而且作文构思巧妙,内容充实,想象力丰富,有的表现了对环境污染的忧虑等,其次还有《我是黄旗山的一棵树》《一棵小草》等,这次作文出现了前所未有和活力。
(二)在个人才艺表演的过程中,有几位同学离开集体,到广场前面的草地里捉吃草籽的小鸟,12班的张志豪、李志成等同学抓了一条大蛇(是条母蛇,还两条小蛇他们放过了没有抓),蛇是青灰色的,长大约一米五左右,抓蛇过程有三四个同学参加,一些同学也看到了那条蛇被志豪涅住脖子,挣扎和淹淹一息的惨状。我们回去的第一课围绕这条蛇展开讨论,场面很激烈,同情蛇母子的人结成统一战线,喜欢吃蛇(广东人特别喜欢吃蛇)、抓蛇的人结成一派,两派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最后我从不同的角度出了几个思考题,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以问家长,让家长们为自己做参谋、作裁判。思考题是:《志豪抓蛇记》《我看见志豪抓蛇》《青蛇》《母子分离记》《妈妈你去哪里了》《蛇肉的烹饪方法》《蛇的药用价值》等。这下再也不争论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吃蛇派和同情派各有话可说,同学们下去后积极查找资料,访问家长,有的同学到酒店问烹饪师傅,所以这一周的练笔小作文,大部分同学是花了不少工功夫的。连平时不爱写作的同学,也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小作文。
(三)如果说回校的第一次讨论只是停在表面的争论,那么经过老师的启发,同学们访问、查资料,再组成语言文字,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所以有必要再进行一次交流。与平时评讲作文一样,将练笔本发给学生,先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各自读自己的文章,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优秀者,全班发言,让发言者充分展现自我,也让其他同学感受他成功的喜悦,同时别的同学也在交流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便向发言的同学看齐,有不同意见者可在同学发言结束后进行争议和质疑。每个人都处在思索与讨论中。这种交流课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自己的文章,参与了活动,并获得了感悟和体验。
对这次“观察与探讨性写作的实施”的思考
综合性学习,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新亮点,它与以往的语文活动课不同,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讲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综合性学习中得以体现。它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所以在这次观察与探讨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我只是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观察与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自主合作、主动探求的精神。
这次综合性学习只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但是从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从未有过的学习和讨论的热情。如关于那条蛇的调查、为了弄清什么是有毒蛇,什么是无毒蛇,蛇的烹饪制作、蛇的药用价值他们查资料、访酒店、访家长,参观旗峰庙时,有的同学抄了建庙时间,搜集有关神庙的传说,以及东莞人对旗峰庙的崇拜的现状和原因等都做了相关的探讨,虽然是浅层次的,但同学们的探索热情高涨、劲头十足,我想这次综合性学习收获是很大的。写出来同大家分享。
自然教案-篇十二
《学习自然测量》是学前班的一节测量活动课,目的是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懂得运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从而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半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还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个直观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还很陌生,绳子有的长、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学习自然测量很有必要。
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各种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
尺子、纸条、铅笔、线绳、小棍等。
为实现拟定的上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四种教学法:比较感知法、问题联想法、尝试发现法、操作实践法,通过比较感知让幼儿直观地分清长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过问题联想来拓宽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让幼儿知道通过测量就可以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以致萌发幼儿创造各种测量工具的设想;通过尝试让幼儿发现要想测量准确,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那就是尺子,从而让幼儿认识各种尺子;通过操作,可以让幼儿学会怎样测量才准确,强调难点: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及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讲述要求,构思表达个人见解;而分组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个别指导,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要使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幼儿的学法。
用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一环扣一环地从比较到发现到学会测量。整节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致很高。
学习自然测量是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文章.出zidao.考.吧幼.师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开始时用直观地实物进行长短对比,给幼儿一清晰的印象,从而让幼儿产生疑问,怎样来比较长短呢?用什麽来量一量呢?让幼儿带着悬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符合幼儿思维顺序,便于激发旧知,学习和巩固新知的教学程序,具体有以下四个环节:
1、比较感知:出示不同长短的铅笔比长短,再拿出一支更长或更短的铅笔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对性。这一环节大约3分钟。
2、问题联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窗子和门的宽窄,怎麽办?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麽东西来量呢?”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测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纸条、线绳、铅笔、小棒等来测量。这一环节大约7分钟。
3、尝试发现法:指导幼儿用多种工具测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宽度、长度及幼儿的高矮等,让幼儿报告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测量结果为什麽不一样?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引起幼儿做尺子的愿望。这一环节大约8分钟。
4、操作实践法:分组活动,两组幼儿分别剪出一条同样长度的线绳或折一段同样长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样长,然后,再次测量桌面的长宽、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报告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相同。如结果不同,应让幼儿再次测量,并纠正其测量方法的错误。这一环节大约12分钟。
在基本实现了本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掌握测量方法,可以把活动作进一步的延伸: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到室外测量各种物体,如树的粗细、玩具的高矮、距离的远近等。
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活动的设计中,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看、想、说、做,这就充分发挥了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引导幼儿用不同工具测量树干、树枝等,激发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突破了以往同类教学重认知结果轻认知过程的划一模式,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又得到潜移默化的环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确定本次活动目标时,以学习用测量的方法了解幼儿园里的树、萌发对树木的关爱为重点。活动以让孩子们亲亲小树开始,充分调动幼儿的环境情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三次活动尝试和活动小结引导幼儿逐步掌握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以及测量中简单的数关系。第一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一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次尝试活动,提供给幼儿类似但长度不一的测量工具,让幼儿探索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三次尝试提供给幼儿较为复杂的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自主地去深入测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结合尝试教育,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环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层次感较强,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幼儿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经验,孩子们为自己在每一次尝试中有所发现而欢欣鼓舞,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幼儿对园内的小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孩子们在活动中是那么的专注,测量中小心翼翼,生怕伤到小树,不难看出孩子们对树木的关爱,也勾画出了一幅人与植物亲密无间的画面。
自然教案-篇十三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5页-86页例1-例3,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1、知道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小时有多长。
3、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会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过程:一、引入。
同学门,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
是时间。
二、新课。
1、出示钟面,关于钟面你知道了什么?
2、看一看,钟面上有几个大格?一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3、学生观察并回答。
4、教师: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5、学生拨针讨论:1小时是多少分钟?
学生动手操作。
得出时针走1大格,分针刚好走一圈,是60个小格,就是60分。
那我们用算式表示就是1时=60分。
学生填读书。
6、体会1分钟。
1分钟我们能做什么呢/。
活动:学生数数数脉搏。
击掌跳绳跑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1、知道1小时有多长。
3、知道1秒有多长。
4、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9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活动,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5、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钟表、作息时间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放收音机正点报时的声音。
2、教师:同学门,你们听见了什么?
3、出示钟表图,让学生说。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例5。
1、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几时、几时半了,下面钟表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出示例5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认为应该怎样认?同桌交流。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时针超过了几格,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
在认时间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汇报。
(二)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例6图,学生认时间。
2、看,小熊还等大家来帮他们写一写,你会吗?
3、抽学生板书,并说方法。
4、教师教写法。
先写几时,再写:,再在:的后面写几分,几分要占两位。
注意:不是冒号,要写在中间。
5、书91页,学生练习。
三、在活动中体会。
1、出示时间,学生边说边拨。
8:10分11:157:353:08。
学生边说边拨。
2、同桌练习。
3、帮助动物纠正错误。
课堂活动3题,学生仔细观察,有错误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说?
4、联系生活实际,估计时间表。
你们喜欢看那些电视节目?
这些节目在什么时间播出,请你填写节目时间表,
学生活动。
课后记:
第4课时。
教学目的:1、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分=?秒1时=多少分。
二、新课。
1、教学例1。
森林里,动物们正举行运动会,现在是小动物门在举行赛跑,你们想知道谁得了第一吗?
学生看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乌龟跑了2小时,小兔跑了1小时20分小狗跑了180秒。
你知道谁最快吗?
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集体讨论。
2、教学例2。
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
集体汇报。
三、课堂活动。
1题。
第一节课8:45分上,9:25分下,用了多少分?
小名下午2时到校,4:20离开,在学校多少小时?
课后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4页例3,课堂活动2,练习十三1-4。
教学目的:1、会简单换算。
2、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20秒=分3十=()分70分=__()时()分。
小红3:40买东西,4:10回家,他用了多久。
二、新课。
1、教学例3。
学校举行运动会,团体赛从8:30——9:40,用了多久时间?
学生讨论。
单项从9:50——11:50,有开了多久?
学生独立计算后讨论。
集体汇报。
2、96页2。
学生先独立计算。
集体在讨论汇报。
三、练习。
练习十三1-2。
课后记:
第6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97——99页3-6题。
教学目的:1、会人读时间。
2、会简单的换算。
3、会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时=()分1分=()秒。
二、练习。
1、3题。
学生独立完成。
2、4题。
学生填写后集体订正。
说自己的方法。
3、5题。
自己读体后完成。
4、6题。
小朋友要春游,都有那些活动,看书,那你会安排时间吗?
学生独立安排计划。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自然教案-篇十四
由于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又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带,所以海洋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三、海洋灾害。
什么是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有哪些?
海洋灾害概念: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marinehazard)。
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造成的灾害都属于海洋灾害。其中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是风暴潮。
1.风暴潮。
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风暴潮产生的原因和分类。
(2)风暴潮的危害。
(3)全球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有哪些?
(1)风暴潮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2)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热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叫温带风暴潮。
(3)危害:不仅可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而且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4)最容易遭受风暴潮危害的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海啸是另一种形式的巨大波浪。
印度洋海啸图片。
2.海啸。
阅读课本20~21页材料“海啸是怎么回事”,说明海啸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海啸的危害。
(1)海啸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2)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近年来,对沿海地区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还有赤潮。
3.赤潮。
图1-23渤海赤潮合成卫星图像。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在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以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因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造成生物缺氧而死,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渤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原因:海区封闭,海湾内的水与外海交换微弱。夏季水温较高。
人为原因:周围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较多,水体富营养化。
其实赤潮也属于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图片。
四、生物灾害。
阅读课本第22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生物灾害?
(2)常见的农林牧生物灾害有哪些?危害有哪些?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属于哪种类型的灾害?
(1)生物灾害概念:一般来说,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
(2)农林牧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广义的生物灾害,指的是由于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阅读教材第22页活动部分的“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分析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找出防止森林火灾的办法。
(1)森林火灾发生原因:
(2)防止火灾最主要的是控制火种和走火途径。
自然教案-篇十五
1、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定义的分类,能够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了解我国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问题。
3、知道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理解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教学挂图,投影片
1、自然资源。
据图说出自然资源的定义,重点注意自然二字。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常见的可再生资源有:土地,水,阳光,空气,生物等。
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有:矿产。
结合煤和石油的分布图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不均衡。
2、土地资源。
结合课本插图找出土地资源的四种利用类型,总结其利用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列表总结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情况。存在的问题,要结合一些漫画掌握。
3、水资源。
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部分地下水,而最多的水资源是冰川水。
水资源短缺的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也非常严重,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和标志。
(讨论)生活和生产中的节水措施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应对措施:时间:夏秋多,冬春少,措施:修水库。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措施:跨流域调水。
(强调)要特别注意跨流域调水中的南水北调线路和意义。这是一个学习的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自然教案-篇十六
1.学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理解“大自然的秘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所蕴涵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情感。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课朗读录音;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相关图片与简介资料。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孵化 巢穴 颓丧 愚不可及 蠢事 明媚 响彻云霄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初学课文的收获。(指名说)
3.随着同学们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沙滩,看见了幼龟出洞的那一幕。让我们从故事的开始,走进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人物一路走来的复杂心情,寻找自然之道。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3课《自然之道》。(板书课文题目)
4.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1.一件使大家极为震惊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学生甲:在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声中,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幼龟,把它送往大海之后发生的。
结合“鱼贯而出”“争先恐后”“成百上千”这几个词语,想象成群的幼龟离巢而出的情境画面。
学生乙:“天哪!”“看我们做了些什么!”由于他们不了解幼龟的习性,错误地帮助了它,结果导致成群的幼龟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沙滩上,没有任何保护,马上就要成为食肉鸟们的美餐了。说明“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令他们既感到震惊,又感到非常痛心。
3.作者写食肉鸟欢乐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丙:作者用了一个对比的写法,更加讽刺了人们的自作聪明、愚不可及的所作所为,致使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美食。
4.纵观事情的发展过程,人们的思想情绪有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从“观察—紧张—震惊—补救—悲叹”的过程中思考。
老师小结:因为这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所以向导有了这样的悲叹。也是为理解下文的中心句“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作铺垫。
6.深刻理解本文主旨。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谈各自的看法,相互交流补充。
学生甲:本来小海龟有自己生存的本领,可人们偏偏要用自己所谓的好心去干涉,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说明我们人类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干涉动物的行动,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学生乙: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如果横加干涉(当然有时有善意的),企图去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只会适得其反。
……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我们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人类自作聪明,违背、甚至破坏动物的生存规律,就必然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当人们看到幼龟遭受嘲鹰的啄食,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时,却忘了这是生态平衡中弱肉强食的最基本的法则,是人们爱莫能助的。
这个故事残酷地警示我们:对于人类的一些错误做法,我们仅仅发出悲叹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要更深刻地反思自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心地呵护大自然,并与动物共同生存,和谐相处。我们对大自然的回报,必然会换来大自然对我们无穷的馈赠。
2.在生活中,你是否见到或听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朗读、表演是学生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关心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体验、感受与想象。只要设计丰富的朗读活动,朗读训练一样可以很精彩。在教学《自然之道》时,教师可抓住学生喜欢展示、乐于表演的特点,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节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2.在这节课上,教师可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在课堂上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另外,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做到收放自如,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朗读的处理,应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否则就会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1.看拼音,写字词。
2.补全词语。
3.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自然之道”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说吧。
太平洋绿龟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千克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嘲鹰等食肉鸟的食物。海龟属龟鳖目,体长1~1.3米,体重大于100千克,体型巨大,四肢桨状,适于划水。以鱼类、海藻、甲壳类、头足类软体动物为食。每年6~9月,海龟湾便有成群绿海龟洄游来此,上岸产卵。每当夜深人静时,雌龟便慢慢地爬上沙滩,找到合适地点,挖出一个宽大的坑,才开始产卵,每次产卵50~200多枚。产完用沙土覆盖,龟卵在温暖潮湿的沙滩里自然孵化,经过49~60天,幼海龟便破壳钻出,爬入大海。海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国际上重点保护动物。海龟的经济价值很高,龟肉鲜美、营养丰富,龟板、血及胆汁均可入药,目前被列为抗癌食品之一,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自然教案-篇十七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5、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教案-篇十八
1、知识与技能:通过引导了解水资源的广义和狭义概念;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及相关资料让学生学会分析影响水资源的主要因素;分析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归纳、总结中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阅读世界水资源分布图、气候类型图及其它图表,归纳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学会带着问题去整理和分析相关地理信息,得出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所带来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重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世界和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难点:对世界、中国水资源分布的成因分析。
多媒体技术、演示法、讨论法。
一、水资源概念。
广义。
狭义: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二、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时空分布不均。
三、中国水资源分布。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图片:杨利伟“蓝色星球”太空地球照片;地球缺水地区照片。
资料:联合国的相关水行动通过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总体状况及面临的问题。造成强烈的反差视觉引入主题,唤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出示图文:
“水圈中水体构成比例”通过图表的理解和判读,知道水资源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等基本技能。
出示图片: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水资源分布图”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对照“世界年降水量图”分析其分布原因。
通过阅读图片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世界水资源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等基本技能。
出示图表:
“世界各大洲水资源”(表)。
“世界七个国家水资源总量比较”(表)通过提问,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水资源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中国水资源相关问题:
1)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
2)中国最缺水的地区是不是在西部降水最少的地方?为什么?
提供中国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在了解了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利用提供的相关材料,分析、归纳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得出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及其成因。培养学生整理、分析相关地理图表及其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通过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所带来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自然教案-篇十九
第?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2、通过比较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3、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红旗塘水。
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创意。
1、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2、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3、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4、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5、引入课题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1、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3、学生实验,师巡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创意。
1、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2、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红旗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1、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2、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3、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想一想,说一说,你备怎样比。
汇报交流。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一杯水。
课后反思。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自然教案-篇二十
课题:综合性学习——走过四季(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活动目的: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与灵性,认识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观察,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
会在观察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到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活动准备:
结合第三单元教学让学生搜集有关四季的词语、诗句、歌曲、文章,并搜集或绘制四季图景,写景物观察日记。
活动过程:
活动导语(由两名主持人朗诵)。
a: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b: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ab: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a: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b: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美。
ab:下面让我们走进自然,发现美、感悟美。
(一)1、教师出示四季风景画,让学生抓住特征分清四季。
2、板书:春、夏、秋、冬(间隔大而均匀以便于下面环节学生张贴图片)。
(二)过渡语:
a:春、夏、秋、冬各具神韵。
b:自然景色中蕴涵着无尽的诗情画意。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景。
(三)学生展示自己绘制或收集的四季图片,按节特征分别粘贴在春、夏、秋、冬下面。
(一)过渡语:
a:同学们搜集的图片,绘制的图画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b: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ab:下面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四季的感受。
(二)教师指导:
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句式谈:我喜欢()季节或()图画,因为它描绘了()季节()的景色,突出了()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的美。
(三)交流感悟、畅所欲言:
1、小组交流。(每四人一个小组,交流三分钟。)。
2、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春、夏、秋、冬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学生自由登台交流。(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注意问题:
交流时要鼓励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可以与意见分歧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展示自己语言精彩的可以掌声鼓励。
(一)过渡语:
a: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四季的语言资料。
ab: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语言资料,将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粘贴在相应的季节下并读出来。
(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充实四季词汇库。
1、学生上台粘贴自己搜集的词语、句子、诗句、歌曲、文章名称。(提前用彩笔或毛笔写在纸上,字迹要工整,字要大一些,让同学们看清楚。)。
2、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词汇。(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朗读好的可以掌声鼓励。)。
充实自己的四季词汇库,整理在积累本上。
春季温馨,充满生机;夏季火热,包含热情;秋季成熟,展示丰收;冬季深沉,体现博大。春兰、秋菊、夏荷、腊梅,各具风韵。不同的人对四季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你喜欢哪个季节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你独特的感受,他人不能代替。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尽情描绘四季的风采,展现自己对四季独特的审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