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教案(精选19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这些教案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提高教学效果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一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注释。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勐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采桑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二
1. 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s。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采 桑 子
欧 阳 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阕中,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三
1、了解有关词的一些知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训练诵读能力。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目标
1、欣赏词作的语言美。
2、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诗词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词的意境都客观地存在于诗词的本身,所以诗词的教学过程,就是教者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的过程,亦即要求把诗词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本节课教学力求将侧重理解、分析的阅读活动同侧重领悟的意境描述练习相结合。
具体操作上,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出来,帮助阅读欣赏,突出重点;经过分析理解,要求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难点。
二课时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怅廖廓峥嵘遏
(一)、指点词的章法结构;导入对词上阙的分析:
这首词和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样,同属“双调”。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二)、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三)、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
2、具体分析:
a、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明确:
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b、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指出作者用词精当之处。
学生指出后,师生共同分析“万、百、红、碧、击、翔”等词的精当之处,如:
“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
“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
“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
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四)、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一)、总结上阙,导入对词下阙的分析。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句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2、学生阅读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
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
3、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四)、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2、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
(五)、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则忆昔游、群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
八、比较拓展:比较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1、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2、为什么会表现出这种不同呢?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而又无私,陆游则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却一生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直到将死还写下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所以他笔下的梅花就呈现出虽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赏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写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内心世界。)
《采桑子重阳》
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b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三、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
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四
3、背诵。
领会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学讨论法
1
录音磁带;拓展练习的幻灯片。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了领导岗位,到闽西地方工作。11月份以后,才又回到前委工作。这年秋天,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打了几次胜仗,发展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写此词,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听读;
2、自读。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学意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词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概括全词主旨。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相对于时间无限的宇宙来说,短暂人生只是流星一瞬,唯其如此,更当奋进,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将宇宙人格化,相对于短暂人生来说,宇宙是时间无限的。一有尽,一无穷,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正因为“天难老”而“人生易老”,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这里,体现了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红军打胜仗,黄花分外香,这是词人的独特感受,渲染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抒发了豪迈情怀。
――“劲”字,雄悍威猛,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除陈腐的凌厉之势,表现革命形势的锐不可当。
――全词借景抒情,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略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而你知道毛泽东是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写下《采桑子·重阳》这首诗的吗?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编辑。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0xx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诗词。
鉴赏。
赏析。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
格言。
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评析。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其实细数毛泽东的诗词,大概“万”字的比例是用的最高的,万山红遍、万里雪飘、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木霜天红烂漫、万水千山只等闲、万花纷谢一时稀、万方乐奏有于阐、万户萧疏鬼唱歌、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二十万军重入赣、百万雄狮过大江、敌军围困万千重、玉宇澄清万里埃、飞起玉龙千百万、一万年太久...可以说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毛泽东的原词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这首词作于1920xx年,第一个读者应该是陈毅元帅,而这首词的书法则是进城以后的大草力作。当年,毛泽东在闽西征战途中,恰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它的字面意义不难理解,它的思想深度应当说在古往今来咏重阳词中,独步词坛,无古无来,无往无今。
“悲秋”,历来是中国古典词赋的传统主题。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借凄清、萧瑟的秋色景状寄托怨情、兴发别绪,少有无一“悲”字者。而毛泽东的这首词却尽脱古人悲秋窠?,一扫衰颓萧瑟的压抑气氛,描写了重阳秋日的战地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达观态度,可以说是古今重阳词坛中的开宗立派之作,极尽的反映了毛泽东的性格特征、旷达情怀、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需知,当时,毛泽东刚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落选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离开了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并险些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中央的“九月来信”支持下恢复了职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词能够天空海阔,气度恢宏,超拨豪迈,其中以极富哲理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超凡脱俗,起点就拉下其他词人一百米,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啊?“人生易老”,韶光易逝;唯其易逝,更需时不我待。“天难老”则是将宇宙人格化,将宇宙还原为人,使宇宙与人产生可比性。人与宇宙相比,“人生易老”而“天难老”,但这“易老”和“难老”之间如何对待?这二者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又如何处理其中的对立又统一?作者从宇宙、人生情理并茂的认知高度,潇洒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法,因而具有极强的哲理启示。如果把这句同后面句子联系起来,更会发现其中的深刻㝢意和“别有洞天”.....
下句“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如今又逢重阳,则是别有一番风景-----“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黄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香。“分外香”三字写出毛泽东此时此刻的大情怀:黄花因胜利而显得异常之美,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的词境,显示了毛泽东词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特别是同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相呼应,如果说起句揭示了宇宙的无限与人生的有限,那么“战地黄花分外香”及至下半阙的“胜似春光”,就是抒发了要在物质的有限中追求精神无限的大境界、大情怀,这实则是一种大无限。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词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词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满山霜霞,尽染层林,战地黄花,一望无际,无限美景,铺向天边,这种眼中大写意,胸中百万兵,正是“胜似春光”的神来之笔,而这一个“万”字,更将词境推向顶峰...其实细数毛泽东的诗词,大概“万”字的比例是用的最高的,万山红遍、万里雪飘、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木霜天红烂漫、万水千山只等闲、万花纷谢一时稀、万方乐奏有于阐、万户萧疏鬼唱歌、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二十万军重入赣、百万雄狮过大江、敌军围困万千重、玉宇澄清万里埃、飞起玉龙千百万、一万年太久...可以说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笔者偶尔也写诗填词,深知这个“万”字可不是那么好写的....
毛泽东的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他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他的这首词用大草书法挥就,更使词境锦上添花。在这些年阴盛阳衰、小技盛行的社会壮态下,在重阳节的日子里,重读此词,感慨万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仅借此词向时代呼唤大美、壮美、阳刚美....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六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s。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七
《采桑子·重阳》是一首革命时代背景下、作者个人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重新出发的诗作。行文有借鉴古人作品并升华之处,诗作容易体会和理解,可以快速成诵,也能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哦。
《采桑子·重阳》最早作为《毛泽东词六首》之一正式发表于1962年5月号《人民文学》,当时标题为《采桑子》。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
诗词。
》收入此词,标题改为《采桑子·重阳》。
据有些资料披露,这首词正式发表前有一稿。把两稿对照如下。
修改稿原稿。
人生易老天难老,一年一度秋风劲,
岁岁重阳。不似春光。
今又重阳,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年一度秋风劲,人生易老天无老,
不似春光。岁岁重阳。
胜似春光,今又重阳,
寥廓江天万里霜。但看黄花不用伤。
(见龚国基著《毛泽东与诗》210页)。
《采桑子·重阳》的定稿与未定稿相比,除了上下阕颠倒以外,还有两处较大的修改:一是“人生易老天无老”改为“人生易老天难老”;二是“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从这几处的修改,可以看出炼字的功夫。
一、上下阕颠倒后,意境和结构都大不同了。开头就用一个深刻的哲理奇峰突起:“人生易老天难老”;紧接着扣题,虽然“岁岁重阳”,但是今天的重阳可不同了,是在战地,感受分外深切。这样由思绪到黄花再到秋风,最后飞到万里寥廓江天。全词由无边到眼前,再由春光到无边,结构上曲折起伏,又完整绵密。
二、“人生易老天无老”改为“人生易老天难老”,改动一字,但是思考顿深。“天无老”是肤浅的直觉,“天难老”反映了对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深刻认识。“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之间,又包孕了对有限与无限而辩证认识(若干个有限组成无限,而又永远到不了无限)。
三、“但看黄花不用伤”改为“战地黄花分外香”。“不用伤”是有伤而不伤的自我解脱,“分外香”是用心去感受从未有人感受过的境界。很多分析都去联系此时毛泽东此时的处境和心情,其实用不着;这两个句子一比较,高下立现。
其实,诗词中的“炼字”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炼意”,也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诗词的意境。“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有价值。“字”是出墙红杏,“意”是满园春色。因此无句无篇也就说不上炼字。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切合情景,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灵光四射。《采桑子·重阳》的定稿在未定稿的基础上作了几处改动后,单独看改动之处,可能觉不出有多好,可是如果把改动之处放到整首词中来看,再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仔细品味,词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感人至深了。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0xx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八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一课时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九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一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二首的高远境界,并背诵两首诗。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常规教学,师生互动交流
课前诗词推荐: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范读、跟读:(要求:掌握节奏和感情)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4、词格介绍:联系辛词
1、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意象:战地黄花、强劲秋风、寥廓江天(这是初中训练的能力,学生能够完成,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寥廓江天――秋色无垠,革命家胸怀也无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山河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意境(联系诗词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比较意境的不同。)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易老”是客观事实,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苏轼“一樽还酹将月”不同,毛泽东从“天难老”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应在有限光阴中无限奋斗,所以貌似消极,实则暗含了毛泽东不屈的斗志!
2、初稿时上下阙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请讨论作答。(学生可能会有多角度理解,尽可能给予鼓励。但要引导其从上下阙的关系上来思考,否则,讨论将偏离轨道。)
明确:上下阙都是写景抒情。上阙以人生感悟开篇,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哲思的基调。由短暂而生发出奋发之意,由丰硕战果感到由衷鼓舞;下阙以秋风喻革命力量,累累战果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祖国山河如此壮阔辽远,更让诗人无比自豪,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的构思,让思路更具逻辑性,并且,尾句将词的意境扩大得极为壮阔,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表现的更加雄健豪迈。
人生的秋天,往往来得突兀。我们如果只看到飘零的枯叶,散落的黄花,只品味其悲凉与萧索,那么这样的人生将布满灰色的暗云。只要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眼光,我们可以让心灵在秋高气爽中荡涤污渍,可以让眼睛在霜染红林中点燃激情;我们以友爱之心迎接大雁的南归,我们以欣喜之心丰收果实的累累。刘禹锡不是说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二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这里的“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六、拓展延伸:
1、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试举例赏析。
a、[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b、[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赏菊:喝菊花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2、鉴赏古人于军中写重阳。
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四
作者:马钰朝代:元体裁:词,我性命有一只细磁碗,失手怕碎。言未讫,从空碗坠,惊哭觉来,师翌日乃曰,汝昨晚惊惧,才方省悟吕公大悟黄梁梦,舍弃华轩。返本还源。钟离作大仙。山侗猛悟细磁梦,割断攀援。炼汞烹铅。风仙性月圆。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五
毛泽东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然而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毛泽东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总之,这是一首渗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战斗者之歌。它感情饱满,总象宏丽。一种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了。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重阳节的起源和庆祝方式(200字)。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庆祝,也叫重九节。按照传统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登高远足、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以示庆祝和祈福。同时,重阳节也被赋予了一层深刻的人情意味,是家人团聚和寄托思念的日子。
第二段:传统文化-炙手可热的采桑子活动(250字)。
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丰富多样,其中一项备受欢迎的活动是采桑子。顾名思义,采桑子就是到野外的桑树下采摘桑子的果实。桑子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药用植物,被誉为“长生果”,传说中有养生益寿的功效。人们认为在重阳节采摘的桑子特别有滋补作用。因此,每年的重阳节,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都会热情参与采桑子的活动。
第三段:体验过程-采桑子的乐趣和意义(350字)。
去年的重阳节,我有幸参与了采桑子的活动。早晨,当阳光洒满大地,我与父母一同来到一个安静的桑园。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绿油油的桑叶随风摇摆,满树的桑子依稀露出紫黑色的身影,宛如一颗颗小小的珠子。我们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颗成熟的桑子,放入篮子中。顷刻间,篮子便被装满了香甜多汁的桑子。这个过程不仅给我带来了采摘的乐趣,更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好和成果的甜美。而与家人一同采摘,更增添了温馨和团结的氛围。
第四段:心灵感悟-重阳节的内涵和精神(250字)。
在采摘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重阳节的真正意义。这个节日,不仅是人们追求自然和谐的象征,更是对老人敬重和思念的体现。正如桑子这种枝繁叶茂的植物,它历经四季的变化和风雨的洗礼,却依然能够为人们带来丰厚的收获。重阳节正是借助采桑子的活动,为人们传递了爱和关怀,让我们不仅在追求亲情和爱情的道路上领悟更深的内涵,而且告诉我们,只有加倍尊重和关心老人,才能拥有幸福和美好的人生。
第五段:总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活跃(250字)。
重阳节的采桑子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增进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智慧。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祖先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同时,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让生活更加有趣和多彩。每年的重阳节,大家都会怀着一份愉快和期待之情,走出家门,奔向大自然,与亲人、朋友共同度过一个充实而美好的节日。
通过参与采桑子的活动,我深刻感受到重阳节的庆祝方式。它不仅是一个日子,更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亲人团聚,向长辈致以最真挚的敬意。重阳节的到来,总是让我们充满期待和愉快,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珍惜这个节日,追求幸福和美满的生活。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七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清本词的思路,体味作者精妙的构思。
2、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分析全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体会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胸怀,学习他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
教具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胜利在望。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词作。
三、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解释词语。
黄花秋风劲万里霜。
3、引导学生讨论、赏析。
(1)第一句有何哲理?
提示:这是一句带有大彻大悟意味的警句,出得非常的突兀,给人的出头捧喝之感,亦使课接下来的内容平添一般渺远苍凉之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
(2)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战地黄花”分外香?
提示:乐观的精神,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下阕应如何理解?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讲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通常人们也都能具备这样的感受和境界,但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味到的。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包括了黄花,叶红和各式草树,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4)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提示:a、押韵。
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板书提纲:
特点:富含哲理:人生易老天难老。
情景交融:战地黄花分外香。
寥廓江天万里霜。
[1]。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八
一、由上节课导入新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本词的写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病中的心情。
三、学生自读全词,了解大意,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词: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退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五、课堂练习:
1、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2、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选读一首毛泽东的词作,并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采桑子·重阳教案篇十九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注释。
重阳:重阳节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岁岁:年年。
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黄花:指菊花。
分外:格外。
劲:强劲。
不似:不类似,不像。
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畅谈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仅仅进一步申说。于此,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三点:首要,“人生易老”仅仅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富含消沉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著作是太多了。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侧重说的是“天难老”。其次,“天难老”是说世界间全部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息不断,光景常新。“天”即是片段,“难老”即是指发展变化的进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几乎即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诗的阐明,有必要注意。再次,理解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理解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光不是慨叹人命朝露,并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有必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新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含义是丰厚的,这心情是高昂的。它提醒出永存的前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新的达观主义精神,象格言相同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天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经过详细理性而闪现的笼统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由于,从另一视点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提高,两句是有机组成的精金,缺一不可。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色。”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实在感触。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色妩媚。但却肯定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条”。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色,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色,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色,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色”?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明显又艳丽的寥廓现象呢?“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色”。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明显依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天然特点,要害仍是在诗人的战役性情更喜爱劲厉,不挨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天然便有了涵义,有了寄予。“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平和日子。所以“胜似春色”,就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新出路的光亮,体现了成功决心的坚决。这些涵义和寄予,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标志,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方法又高一筹,是真实的诗意与精深的道理的一致,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无穷道理光芒。它首要给人以激烈的美感享用,并从而又给人以坚毅的毅力的鼓动和才智的理性的启示。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