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精选14篇)
人们常说,生活就像一本书,而总结就是我们书写生活的一页。教育总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深度?接下来是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一
数学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探讨概念教学,其实就是在探讨数学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在研究如何抓住数学教学的牛鼻子。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概念多而分散,死记硬背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测、交流、验证、反思等活动感知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概念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圆”时,对于圆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圆的实例,如车轮、奥运五环等,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制作成圆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发现:圆,“一中同长”,把车轮制作成圆形可以保证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从而确保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以得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同时,引导学生对于定义的形成过程进行别样的表述。如,从集合的角度考虑: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作圆;也可以用轨迹来定义: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这样,使圆的定义深入到学生心中。生活是认识概念、探究概念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能够起到形象直观的作用,也让学生从情感上更加乐于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揭示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数学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促使学生掌握概念。概念的内涵其实就是概念的“质”,也就是概念的根本,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也就是所有对象的和。明确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等于把握住了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教学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就会涉及概念的外延。将两者相统一,才能使概念教学更加完美。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学生对于函数是陌生的,而函数又是整个中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函数思想贯穿于中学数学的始终。函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它是由学生已经熟悉的研究静止现象到研究运动变化现象的提升,实现了由常量到变量的转变,让学生的认知观念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两个变量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对于自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值与其对应。在这里,学生就会从中找到关键词,即“每一个”、“唯一确定”,也就把握了函数的本质“对应”。在把握了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解析式或图象的形式给出不同的函数,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外延,从而使概念教学显得丰满和有条理。在概念教学中,抓住概念的本质是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
三、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际应用是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所学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教学,既是对概念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重要环节。实际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也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函数”时,对于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除了想到用学过的三角形相似之外,还可以用刚学的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如仰角60°时,量得自己离旗杆底端12m,则可以得出旗杆大约高多少米?再次移动位置,量出与旗杆的距离和仰角的度数,用计算器计算后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相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正切概念的掌握。实际应用,使概念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总之,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经验和掌握方法。教师要让数学概念深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深入地把握数学的本质。概念教学,既要突出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提升,在为学生创设丰富生活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探究发现概念的本质,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二
在国陪计划课程学习之余,我研读了有关化学概念原理教学有关书目,对化学概念原理教学有我自己的两点认识,现在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一、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化学概念原理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布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其中在上册有关章节覆盖的比较多,但是还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始终。课程的概念原理教学具有主题覆盖面较广、教学要求较浅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化学教材,处理好集中教学与分散概念原理教学的关系,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例如:在第四单元概念原理较为集中且抽象,在其它单元则不怎么明显,这要求老师把我概念的全线贯穿和重点强化引导。在概念知识较为集中的第四单元,教师要分散教学,把概念原理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习题设计,课堂内容称述及学生自主练习等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掌握,要逐渐渗透。在学生自主练习中给学生反复的阐述自己的思路,把概念原理教学融进去,例如学了化合价知识,要通过多做练习,多反复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在作业联系的设计上,对于相同类型的题目,要多设多做。在平时教学中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要不厌其烦的'给同学们从头开始细细的讲解,至始至终,在往后的整个教学中予以贯述,切不可操之过急,让同学们慢慢内化。因学生差异略做调整。
二、加强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的程序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提出考虑新问题的新视角—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结论—整合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历经:原有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例如“化学式的意义”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式的概念,然后指明化学式所表示的几点含义,通过课本上的例子进行简单讲解,然后让同学们自我总结,老师然后再补充说明,提出化学式的四点含义,表示这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物质中分子的微观构成。接下来给学生一道相似题目进行联系,然后订正,接下来改变题目难度,让同学们再练习,提出不同化学式含义的微小区别,接下来再回顾概念,再练习,当然这样的教学一堂课对初中生完全掌握这个概念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一段时间的遗忘也是绊脚石,所以要下来后,加大练习,直至巩固。最终是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清晰地认知。
因此我的概念原理教学多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把难点分散到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是要加大对概念原理的练习与评讲,在此过程中达到概念原理的掌握。
当然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的问题创设多方面功不可少。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基础,知识落实是关键。关于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设计。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三
化学是我国初中的基础学科,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对其充分重视。当前我国教育模式依然是传统模式占据主要地位,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当前,范例教学在我国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范例教学不仅可以作为学习的催化剂,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一、范例教学的优点。
1.范例教学可以将原本乏味、枯燥的化学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进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课堂主动性。
2.范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范例教学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能力和课堂教学的一致性。
二、范例教学的主要原则。
1.基本性原则。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注重化学知识概念和相关规律的讲解以及传输,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比如在讲解原子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概念的分析,结合实例,对原子知识进行有效讲解。此外,教师在选择课堂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选择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基础性原则。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重化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为立足点,注重教学内容是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保持一致,从学生发展角度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3.尊重学生兴趣。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习兴趣和教学目的两方面进行安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1.合理选择范例,明确教学目标。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利用教学范例讲述课堂的学习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将教学原理和教学技能有效结合,明确教学范例的选择和教学内容。教学范例的选择不仅要包括解题技巧和方法,同时还要包括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酸碱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要合理地结合实验案例讲述教学知识,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开发知识潜能。
2.组织教学范例,营造课堂气氛。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及开发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化学教师在采用范例教学的时候,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在正确回答教师提问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学生回答错误以后,教师也不能严厉的批评,要采取勉励的手段,提高学生的求知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课堂思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应用范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以及总结,不仅可以活跃化学课堂严肃气氛,还能促进知识交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3.明确教学模式,按需选择范例。选择正确适当的范例对开展范例教学有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合理地选择范例,教学范例一定要包括已学知识内容和将学知识内容,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在选择范例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能力和已有知识水平,确定范例的难度。已选择范例要具备针对性,通常来说,一个范例要针对一个知识点,这样才能起到强化教学细节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符合学生兴趣,注重教学反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改变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学生特点,调研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范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营造符合学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来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和学生的互动,通过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在下课前,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模式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在课下,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教师之间还要增进教学交流,通过向其他教师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范例,增强教学能力。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学好化学知识对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化学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辅导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范例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切实提高我国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四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据很大的比重,对于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趣味性实验教学是从初中化学教学出发,积极响应教学创新改革和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要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趣味性的实验教学运用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步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获得长足进步,有效提升化学知识和能力。
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趣味性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从初中化学的实际出发,适应教学改革和新课标改革的潮流,逐步形成的一种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趣味性实验,能够极大地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化学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课前设计趣味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的一次重要创新,趣味性实验教学的目标是不断开发学生的知识体系,运用创新、有趣的实验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地总结经验和进行自主探究,并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化学实验学习途径。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化学实验学习中。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增强趣味性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趣味性实验设计的优化,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设计手段,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为学生高效率地开展化学实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浓盐酸和浓盐水相遇,会产生固体形状的氯化氨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两棒相遇会产生白色烟雾的实验,但是这样的实验设计不满足趣味性实验教学的要求,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实验设计进行创新。改进的实验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找到一块硬海绵和一段松枝,并将这些材料放在浓盐酸培养皿中。另外准备一个烧杯,在里面加入浓盐水,而且尽量保证烧杯的杯壁是湿润的。将所有的资料准备完成后,就可以将烧杯倒扣在培养皿中,将来教师和学生就可以一起观察现象。这样的实验得到的现象是雪中雾凇的景象,当雾气散去,松枝上会留有白色的固体颗粒,也就是氯化氨。这样的化学实验设计十分具有新意和趣味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二、课中注重趣味性实验的探究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实验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实验的演示和操作方法,而更为重要的是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因为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应该局限在单纯的操作上,而是应该运用归纳性、研究性、引导性的学习方式,结合多元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趣味性实验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能够增强实验教学的目的性,也能够帮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逐步提升。
三、课后优化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化学实验的课堂是学生初步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所见所得所闻是学生的短时记忆,为了有效提升实验效果,要求学生坚持课后复习,有效巩固实践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容易使学生只在课堂学习中具有积极性和兴趣。对此初中化学实验教师需要做好课后工作,对趣味性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第一,教师要根据趣味性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实验作业。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化学实验作业能够引导学生将基础化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不应该只是将重点放在教材知识上,还要对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知识进行复习,不断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效。第二,对趣味性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教师在评判学生实验学习的成效时不能够局限于考试的分数,也不能单纯依靠评价学生的技艺水平和模仿能力。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好是让学生单独进行实验或者是自己进行实验的创新,从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样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总之,趣味性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次创新探索,也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化学知识学习水平的提升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多样地运用趣味性实验教学,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对实验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参考文献:
[2]江丽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趣味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与探究,2014,35(18):72―73.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五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加强了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命题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课本知识,在考查低端的陈述性知识和中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的能力考查走向,更加注重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依托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以现实问题和社会生活背景交汇点立意,各部分知识进一步融合,在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方面,适度向纵深层次发展,部分试题设问情景、设问条件、设问方式和信息载体比较新颖,是考查思维能力的高层次的试题。高考化学题型的新进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
化学学习的效果不仅跟化学学习系统的状态有关,而且跟化学学习过程有关。从表面上看,通过不同的途径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其潜在效应、学习迁移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真正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曲解命题意图,一味机械模仿试题,陷入题海战术,那么高考试题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不少高考试题都不是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教学过程可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注入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实践,严重违背教学规律。题海战术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达不到知识结构深化的预期效果。创造性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或设置程序性小题,围绕教学知识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思维阶梯”,把知识难度降下来,激发学生按题意的知识结构思考、探究,分层解剖,弄清各层题意的内在联系,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需要求证的是什么,以求化深为“浅”,化杂为“单”,化混为“清”,强化突破化学难点的能力,以期达到逐步提高目的。或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评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理解化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化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化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从中领悟到化学的发展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自我探索,激起求知欲望和创新的潜能,学习到创造的策略和方法。
这类试题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叙述不宜过长,应用知识不宜过难,使学生有操作的时间和可能。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开放探究性问题的研究,无疑对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高考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考生的应答思维方式,抛弃高、难,有利于发挥高考对创新教育的正确导向功能。在教学中要要注意培养统摄化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构筑知识网络、打破章节、学科的界限,形成系统;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归纳和整理;对于具有共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理、有序贮存,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体系繁杂,描述性知识多, 考查知识点多,设问方式变化无穷,思维特点不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多端性和发散性。化学难点具有“深”、“杂”、“混”“繁”的特征,所谓“深”,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因而学生不易把握它的内涵、外延和实质;所谓“杂”,是指化学问题头绪繁杂、难于找到线性的思维关系,因而学生理不清线索,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谓“混”,是指对若干化学问题的区分点把握不准,分辨不清,因而学生往往将似是而非的问题搞混淆。只有舍弃烦杂的枝蔓,留下知识的主干,学生才会获得更深刻、更具实质性的理解;只有将化学知识尽量“简约化”、“单纯化”,纳入结构化整体的范型,才能使学生容易记忆,保持长久;只有将化学知识横纵整理,有序存放,培育知识的衍生点,构筑具有“生长力”的知识体系,才能取之快捷,易于迁移和再创造。切不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来掌握知识,丢纲弃本,本末倒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培养是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近年高考的实验试题,不难发现,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不仅涵盖了操作技能领域,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的反应原理及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实施评价的能力的'考查。一些新的题型如科学探究性试题和问题开放型试题也值得我们注意,试题设计常常以某个中心问题或某个事件为题材以实验流程、框图、数据表格、曲线图形等形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回答有关问题。如以课题形式模拟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以学生兴趣小组做的某次课外实验,以合成一个产品为题材,要求考生回答某些反应条件、实验操作、生成物分离及提纯等问题,或验证某个化学原理、计算某个物理常数、总结出某些规律等。此类题型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能根据题设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能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选取的实验素材应具有实效性、探究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求异和创新,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运用化学实验和当地的教育资源进行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或根据当地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一些与中学化学知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确定课题内容和实践方式,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较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能。适时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知识、“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任何解题过程都是实现信息与问题的转化过程,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动手操作的题目。这类题目立足于学的基础知识和中学生的能力范围,提倡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生活实际(如空气质量报告、新型环保燃料电池、ppa、绿色化学、导电高分子、质谱分析推测分子结构等涉及能源、环保、药物、新科技材料、新的化学反应、新的实验设计、新的研究方法等),设置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立意于考查学生接受信息(社会观察、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信息文字、图表符号等)、分析处理信息(信息的调用、筛选、分解、综合、迁移、转换、应用重组等)和输出信息(文字、求证符号、化学用语、图表等表达方式)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对考生自学能力考查较全面。它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理解、接受新信息;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的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学化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既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化信息(譬如化学图表、物质变化曲线图、化学反应过程曲线、实验报告中的数据等图表、图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增强探究应用化学的意识。
创新的活力是人才培养的灵魂,高考命题中加强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注重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的渗透,有利于优化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六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如果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入实际的案例,将会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们的主动的学习,加大教学的效果。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调查,进而思考和分析,最后通过讨论进行分析和总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笔者正在担任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工作,因此为了对案例教学法有更深入的认识,针对正在上课的学生展开了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分两次展开,分别安排在一个学期的前期和后期。第一次调查问卷安排在学期开始的第四周。学习完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理论后,引入一个案例,结合该案例锻炼学生时间价值折算的应用。学习结束后,设计了第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是向学生们了解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区别,对两种教学方法的偏好。第一次问卷总共发放了285份,有效问卷270份。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案例教学法比较喜欢,参与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第二次调查问卷安排在学期的第18周。在第一次调查问卷结束后,课程的教学采取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两种方法并行的方式。课程讲授结束后,展开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增加了案例教学完善措施的调查。本次问卷总共发放了285份,有效问卷273份。通过本次调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完善措施。下面结合两次调查问卷的情况,分别陈述一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1.1过分偏爱传统式教学方法。传统式教学可以最快速的向学生传授大量的课本知识,而且老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第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58%的学生反映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76%的学生喜欢案例教学法。主要原因是对该方法不够熟悉。
1.2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案例教学需要老师准备大量的资料,因此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学生们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够熟悉,并不能灵活掌握。第二次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案例教学的喜好程度有很大的降低,从原来的76%,下降为64%,学生们反映,参与性强的学生对该方法熟悉了之后更加喜爱,而参与性不强的学生起初的喜欢主要源于新鲜。
2.财务管理案例偏少。
2.1案例数量不多。目前比较经典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比较集中,而且大部分案例都仅涉及到财务管理小的方面,不够全面,因此讨论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学生们在单独分析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活动时,能对案例进行良好的分析和讨论,但是很难进行综合分析。
2.2案例不够新颖。现代社会信息更新的比较快,因此很多案例都有些陈旧,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因此讲授这些案例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调查发现,学生们觉得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太过保守,因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新颖的理财方式。但是这种最“新鲜”的数据不容易获取。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1学生们更习惯于填鸭式教学。通过调查发现,能够很好的参与案例分析的学生对该方法非常喜欢,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分析案例。而那些参与性不高大部分缺乏耐心。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2学生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思考问题,因此更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导致每次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主动发言讨论的少,或者总是集中在比较积极的那些学生。
4.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机制。
4.1传统的期末考试的方式不够全面。像期末考试这种死板式的考核方式容易约束考生的思维,达不到课程考核的真正目的。调查发现,75%的学生不喜欢这种考核方式,考试结束后,原本就没有理解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4.2撰写报告的方式难于区别学生真实的知识掌握能力。结合学生们的建议,该学期的课程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占据比重。而平时成绩的获得,主要依据学生们在案例授课中的表现,但是还是不能有效的区别学生的成绩。因为大部分学生们过分依赖于网络粘贴,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撰写分析报告四个基本环节。下面按照四个环节分析一下完善的措施。
1.案例引入。
1.1老师和学校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最新的企业财务资料。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获取的资料并不是很多,而且有些资料真假难辨。如果学校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组织一批有教学经验的专职老师,亲自到合作企业实地调查,获得一手的财务资料,那么就可以编写比较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案例库。
1.2学生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案例,进而学会选择、整理相关资料,做成ppt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在该学期的教学中,有两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创立了奶茶店、果汁店,能够实地调研,获得一手资料,在后面的案例分析讨论环节都表现很好。
2.案例讨论。
2.1老师方面。在案例讨论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担任此环节的主角,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老师在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及范围。同时,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2.2学生方面。分组的主动权可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自己选出每个组的组长,组长安排组员的具体工作任务,这样有利于组员后续参与时的和谐。学期前期采取老师随机分组,后期采取学生自己分组,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分组的组员,合作更加愉快,案例讨论效果更好一些。
3.概括总结。
3.1老师方面。在这个过渡阶段,先让学生总结,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查缺补漏,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总结时既要注意与前面理论知识的衔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知识,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同时还要引入后面的理论。
3.2学生方面。各组组员根据老师的结论,发现自己的缺陷,可以帮助他们在后面的案例讨论中表现的更好。为了应对“搭便车”行为,要求最后做总结时每个学生都要发言。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4.1老师方面。课程的考核机制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成绩,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报告得分,两部分的比重老师可以灵活把握。
4.2学生方面。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总结能力。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报告中应当包括自己的观点,还要清楚注明不同观点分别由哪位组员提出,同时在分析报告的最后给出每位组员的得分,这样方便老师最后给出每位学生的得分。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七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辅助性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化学难点,提高化学难点的学习效果,使他们从步入化学殿堂就养成通过实验探索解决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优化化学教与学的过程。
关键词:辅助性实验;化学教学;教学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1]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它还是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千言万语讲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但是有一种教学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教材编者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部分教学实验,由于缺乏适度、合理的阶梯,缺少学生容易接受的辅助信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阻,进而造成教学难点。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应用一些辅助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信息,是促进化学教学难点突破的有效途径。
二、什么是辅助性实验。
所谓的辅助性实验,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材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或改进,以协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过程优化的化学实验。
三、辅助性实验的教学功能分析。
一些初中化学教学难点若用理论或教材上现有实验讲解,化学教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可能也是云里雾里,这时若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又富有启发性的化学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展现在初中生面前,则会使初中生疑难感觉立刻消失,而出现豁然开朗,产生顿悟,信心十足的感觉。初中生在遇到比较深奥的疑难问题时,常常会产生思维阻塞,此时,感性认识、形象思维非常重要,可大显身手。[2]用的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初中化学教师若能经常依据化学教学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教学辅助性实验,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其它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著名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现象的奇妙,较为容易使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化学动机中最现实也是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源泉,能激发他们努力钻研探索化学奥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这一教学难点时,我们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补充安排了以下辅助性实验:准备两支试管,一支放2ml左右的水,一支放2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让两个学生在教室前面面向全班同学同时向两支试管吹气,其中一支没有明显现象,另一支很快变浑浊,出现牛奶的性状。没有明显现象的同学还以为是因为自己偷懒,又吹了几口气,但依然没有变浑浊,没有出现牛奶的性状,逗得同学哈哈大笑,这名同学有一种被教师捉弄的感觉。但当教师向这只试管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时,振荡后立刻变成红色,然后教师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又做了较好的解释。这时全班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设计的目的,学生个个都很兴奋,对化学充满了很高的热情。
2.纠正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化学概念。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或者某个化学概念时,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化学概念。此时,教师可通过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来区分一些容易混淆或类似的实验现象。真实、生动、形象、直观又富启发性的辅助性实验能给学生非常丰富的化学表象和感官刺激,运用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得到的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纠正对化学概念的错误认识,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既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懂,又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时,学生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经验中二氧化碳能做灭火剂的干扰,认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物质的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但这是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通过讲解或做教材上现有实验很难使学生彻底理解。因此,可通过在教材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辅助性实验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事先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碳酸钠粉末,接着,将小半截正常燃烧的蜡烛固定在这个烧杯的中下部位,再用一把坩埚钳夹持住一根正常燃烧的镁条伸入大烧杯中,同时将适量的稀盐酸按图示方向倒进这个烧杯内,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观察到难以想象的奇特现象:正常燃烧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就自动熄灭了,镁条却仍然在燃烧。通过比较蜡烛与镁条燃烧情况的巨大差异,学生能很快理解掌握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二氧化碳有时也能支持一些物质例如镁条燃烧。在初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化学引路人的教师不能为了方便学习记忆,也不能为了一时所谓的学习成绩,将一些化学知识说死,而应该为我们的学生将来的高中乃至大学学习留下余地和空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做化学实验乃至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要根据物质发生的变化分析物质的性质,必须从观察开始,在观察中思考、分析,然后通过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初中学生可以借助化学仪器,也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例如眼、耳、手等),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现象和结果。辅助性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化学实验的效果,使化学实验的观察结果更细致、更准确。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这一课内容时,如果教师按照教科书,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学生虽然知道了实验室用什么药品能够制取二氧化碳,但不理解可以选择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而不可以选择其它药品的原因。此时可以通过补充设计辅助性实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实验一:石灰石或大理石和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实验二:碳酸钠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实验一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实验二反应速度太快,不好控制,也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而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且能够持续进行,有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辅助性化学实验的现象对比相当明显,给初中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相对来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服,通过辅助性实验的观察、分析,最终确定实验药品,对于突破化学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2]刘毅平.运用实验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7。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八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上的一门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全面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对于绿色化学,是通过化学技术、方法,将社会生产中对人类健康、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原料、催化剂消除,同时将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去除。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注重绿色化学教育观念的渗透,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极大帮助。
一、精心预设,合理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有毒、有害物质,这不仅影响到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加剧了实验危险性,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实际中,为了有效降低高中化学实验污染,教师需要在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之前,结合实验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在课前精心预设,尽量考虑使用无毒害的反应物、催化剂,从实验准备开始,一直到实验结束,全面贯穿绿色化学教育观念,从而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乙烯的制取”这一实验时,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无水乙醇、浓硫酸共热制取,实验所需的浓硫酸量比较大,同时加热的时间比较长,在控制乙烯温度时比较困难,加上反应生成物纯度不高,很难获得良好效果,从而出现co、so2、co2等多种污染气体,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同时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鉴于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考虑,在实验反应物中加入一定量的zno、al2o3混合物,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就可以极大的减少副反应出现,降低硫酸污染,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操作安全性、平稳性,保证了实验效果的真实性,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污染气体的产生。
二、利用微型实验降低实验污染。
对于微型实验,主要是实验药品微量、实验器材微型、实验过程绿色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实验消耗时间,确保实验的操作性、安全性、稳定性,同时能有效降低化学实验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在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产生的生成物及实验所需要的反应物,是引起污染的重要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考虑在保证实验效果不受影响的基础下,利用一些小剂量的化学实验、微型实验器材,或者是简单的实验装置,实施微型实验,来减少实验过程中的污染。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的降低实验危险性,实现实验活动的绿色化;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实验精确性,克服实验中的不足。此外,通过这样的实验设置,还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实验的有趣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科学严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绿色思想。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制取氯气”的实验时,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利用mno2、浓盐酸混合加热制取,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仪器有导管、试剂瓶、酒精灯、圆底烧瓶、集气瓶等,这一套实验装置、方法虽然可以很好的制取到氯气,但是实验装置十分繁杂,实验操作难度也比较大,实验效率低。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微型实验,巧妙的利用医用药瓶来代替以往的试剂瓶、集气瓶,用输液器的'塑料管代替导气管,实验过程中,利用胶头滴管对浓盐酸的滴入量、速度进行控制,在处理尾气时,利用10%的naoh溶液。通过微型装置,让学生在探究微型实验中,掌握氯气制取的实验要点,同时利用微型实验节省实验时间及材料损耗,提升了实验的安全性、可操作性。
三、优化实验装置,实现绿色实验。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实验装置进行优化、创新,从而全面降低实验污染,实现绿色实验。教师应该结合实验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指引学生大胆的思考、探究,最大限度的降低实验过程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良好的绿色思维,切实提高绿色实验的成效。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时,在以往的实验装置中,实验药品添加中可能会产生no气体,加上在原有的实验中,有空气的存在,很难发现no的产生,这就很容易造成污染。鉴于此,教师可以对以往的实验装置进行优化、创新,如下图1所示,在试管甲中放入少量的caco3及充足的稀hno3,利用实验中产生的co2气体,排尽试管中的空气,然后在乙试管中塞上经naoh溶液浸泡的棉花。实验中,铜丝进入稀hno3中时,微热后产生的气体会进入乙试管中,并且甲试管的气体无色,而乙试管的气体呈红棕色,铜丝上拉,反应结束。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优化,可以全面加强实验效果,同时保证了实验的绿色、安全。总结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绿色化学教育观念的渗透,不仅满足了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了新课程教学要求,提升了学生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促进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帮助。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九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10.5―11.5岁)解下面两道题:
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91.7%。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
一个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结果很有趣。58.3%的学生用方程解,41.7%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
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设买来蓝布x米。
(二)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措施: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例如,在四五年级教学四则运算的概念时,可以教给四则运算的定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能区分在分数范围内运算的意义是否比在整数范围内有了扩展,以便他们能在实际计算中正确地加以应用。此外,通过概念的定义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并为中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可以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例如,在高年级讲圆的认识时,采取揭示圆的基本特征的方式比较好:(1)它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2)它有一个中心,从中心到圆上的所有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概念的直观的表象,又获得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学进一步提高概念的抽象水平做较好的准备。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数学概念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年级对数学概念的选择和出现顺序。数学概念的合理编排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运算、解答应用题以及其他内容。根据教学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数学概念的编排应当符合下述原则:既适当考虑数学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适当考虑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采取圆周排列:这一点不仅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而且。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众所周知的,自然数的认识范围要逐渐地扩大,“分数”概念的意义也要逐步的予以完善。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宜于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以便于学生理解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特殊形式。把比的认识放在分数除法之后教学,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联系。
(三)概念的抽象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减法的含义,是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而在高年级教学时,宜于通过实际例子给出减法的定义。在低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只要说明其边和角的特征而不教平行线的认识。但在高年级就宜于先介绍平行线,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四)注意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与其他学科有较多的联系。有些数学概念,如计量单位、比例尺等在学习语文和常识中常用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提早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乘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几组圆形,每组的圆形同样多,并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计算圆形的总数。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教学长方形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它的边和角,然后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所学的概念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常常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尽管他们都参加同样的活动如操作、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检查所有的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的概念。检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把概念具体化。例如,给出一个乘法算式,如3×4,让学生摆出圆形来说明它表示每组有几个圆形,有几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所学概念的几个变式,让学生来识别。例如,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摆放的方向不同,让学生把长方形挑选出来。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实例说明某一概念的意义,如举例说明分数、正比例的意义。
(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例如,应使学生能够区分质数与互质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比例和反比例等。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通过概念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重视概念的应用。学习概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
深理解所学的概念,把数学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学过长方体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过质数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能整除60的质数。
我们的实验表明,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措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正确率有较明显的提高。下面是19xx年进行的一次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测试结果。
注:1.两个实验班都是五年级,年龄是11―12岁。一个对照班是五年制五年级,另一个是六年制六年级。
2.1991年用同一测验测试全国约200个实验班,也得到较好的结果。
上面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成绩,在认数、几何图形,特别是在学习倒数、比例和扇形方面都优于对照班的学生。最后一项测试结果还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发展空间观念和作图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
四结论。
在小学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本文是1992年向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交的论文,曾在大会第一研讨组上宣读。)。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掌握的物点来看,在概念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下就略谈我在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学,通过实物、教具、学具让学生观察、演示或操作来阐明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让学生只用一把直尺画一个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用圆规学生都能画圆,用一根线固定于一点也能画一个圆,那么为什么要求学生用一把直尺来画圆呢?这就是渗透圆的定义,虽然在小学阶段很多数学概念是描述性的,但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的后继学习更有利于知识建构。通过这样的操作,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表象:圆就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哪怕学生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但是头脑中有了这样的表象对后继知识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以旧概念的复习引入新概念。
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的相互联系中,学生的学习都是通过概念同化习得新概念的。学习复杂概念之前,先学习更一般更简单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以这个上位概念作为新概念的的先行组织者,联系学生已学过的有关概念来阐明新概念的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利用整除的概念阐明约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公约数与公倍数的概念中,再添上“最大”、“最小”的限制,而得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实践表明,用先前的一个概念推导出新的概念,这样的既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新的概念,又能使知识结构形成的更完善,学生掌握得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联系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三、抓住本质,讲清概念。
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属性及其主要表现,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或该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处。有些老师常埋怨学生知识学得死,不会灵活运用,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如有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必须是端端正正,成水平型的,当变换位置后就和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抵触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教师提供事例的方式有关,呈现给学生的都是这样固定不变的平行四边形,就使学生不易区别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而把非本质的属性也纳入到概念的内涵中去。
因此教师要在讲清概念时要十分准确地讲清概念的含义。有些性质、法则和公式中包含着的某些基础概念,办中一个词,但它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极其明确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这些含义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抓住关键讲解概念,就能使学生明确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它的意义。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就要强调“平均分”。
教师还要恰当地讲清概念的运用范围。如2是质数但不能说它是一个质因数,只能说它是某个合数的质因数。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时,爸爸的年龄用a表示,小明的年龄用a—28表示,这里a并不能表示任意一个数,而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四、分析比较,区别异同。
有些概念表面看起来有类似之处,实际上似是而非,能过对比本质属性,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质因数、互质数、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十分相似和相近,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情况的反复比较,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实质。又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小数的末尾”就不能说成是“小数点后面”,也不能说成是“小数部分”。“末尾”这个概念是“最后”的意思。
在运用对比法教学时,采有变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排除概念中非本质特征,学生能抓住本质特征,才能增强运用概念的灵活性。如在出示几何图形时位置要变化,不要让其“经典式出场”。
当然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时,必须在这个概念已经建立得比较清楚、牢固的基础上,再引入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否则,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反而容易产生混淆现象。
五、启发思维,归纳概括。
有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差,习惯于死记硬背,做习题时,只能依样画葫芦,遇到问题的条件或形式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能力。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可以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分类的方法来体会到梯形就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形成了清晰的概念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前后联系,因“时”施教。
教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有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起来十分紧密,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从已有的概念引出新概念。有些概念随着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趋向于完善。所以,小学数学系教材按照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有每个阶段各自的重点,这就决定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就接触过了,只要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到六年级再认识就更深一步了,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教学;到中学阶段还要学圆的有关知识,这时候对的圆的定义是:圆是所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个基本性质,形式不一样,但本质属性是相通的。如果不注意前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讲后阶段的内容时,就不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衔接起来,融会贯通;如果不了解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求,讲前面的概念就不可能讲到恰在此时当好处,也容易把概念讲死。
七、温故知新,形成系统。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化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一般在讲完一章一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以上所说的是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的一般策略,一家之言,必有偏颇,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但是由于结构的原因,在高温、高湿、高速的情况下不适用。
2.抗式消声器:是通过改变截面来消声的。我们常用的消声静压箱都是这个原理。一般降低中、低频噪音。对风系统没有具体的要求。
3.阻抗复合式:当然是结合二者的结构原理。可以消除低中高频噪音。但是对风系统的要求同阻式消声器。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新的教学观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的实施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不但在数学知识上,应该在培养人的发展上转移;体现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因此要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教学观,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授课的基本模式与操作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起学生迫切学习的欲望,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产生弄清求知的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开始,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不全知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思维。教师顺势利导,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1、自主探究。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小组讨论。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可以形成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可以直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不大,又有类似的表述语言,比较容易畅所欲言,发表观点,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3、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4、形成共识。
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作为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巩固深化,拓展提高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基本练习在先,拓展练习在后。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
一般控制在3分钟之内。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1、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和谐课堂”的观念,在这里“和谐课堂”主要是指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交流、自由、开放、安全、愉悦的课堂,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问题解决为主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和谐课堂”。
2、转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做到“动而不乱、动而有序、动而有节”,不放任,也不过于严肃。
3、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尽量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和不同兴趣的具体要求,创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4、要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三、新授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活动成败的关键。备课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科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要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但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时,不要进行集体讲述,要使学生充分的活动。
3、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辩论,教师不可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路。
4、课堂训练要目的明确,层次分明,讲求实效。训练形式应该多样化,尽可能避免重复单调。练习题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要求:(1)基本练习覆盖面要宽,起点要低;(2)练习题量要大些,对比较重要的知识重点练习,比较模糊的知识集中练习;(3)练习分层进行,由浅入深;(4)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各类学生有所兼顾。
5、此新授课的基本操作模式是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形势制定的,各环节反映了新授课的基本规律。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掌握,不可千篇一律,机械套用。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知识,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试图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做了一些初步的总结和探讨。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但一般都要经历概念、规律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四个环节。根据教学实践,针对以上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
物理概念是从感性世界中来的[1]。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分析、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的运动变化及概念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就形成了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所包含的大量感性事例中,精选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教学[2],从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板书、板画、挂图、演示试验等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物理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一个形象化的物理世界里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来描述物理情景[3]。通过形象化的物理情景,利用逻辑推理、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教学中,用“电场线模型”来描绘电场,用“磁感线模型”来描绘磁场;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利用蓄水池中出水量和入水量对水池中水量变化的影响来体现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通量变化的“阻碍”作用。
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忽略影响问题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探究来逐步建立概念的。首先通过演示“静的粉笔”与“动的粉笔”和“静的锤子”与“动的锤子”的运动情况,比较发现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所产生的机械效果不同;再通过“慢慢行走的你”、“快速跑动的你”与墙相撞和篮球、铅球以同样的速度落地比较可知影响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又通过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两辆小车运动的有关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不同、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也可以产生相同的机械效果,但其前提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必须相同。显然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决定的,至此,引入动量来反映运动物体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3.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化。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被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它,也只有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灵活地运用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之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知识,巩固知识。
3.1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关键。例如,加速度反映了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而速度则反映了物体位置改变的快慢,弄清了它们的物理意义,就可以避免“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或速度越小,加速度越小”等错误的认识。
3.2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把握是前提。例如,讨论地球公转问题时,它可以被视为“质点”,但在讨论地球自转问题时,它又不能被视为“质点”;电场强度e=kq/r2仅适用于点电荷所形成的非匀强电场;牛顿第二定律f=ma只适用于惯性系中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问题等。因此,只有明确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不至于生搬硬套,做“拿来主义”的奴隶。
3.3物理概念间、规律间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是确定概念间、规律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物理学中,概念间、规律间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和统一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作空间上、时间上的比较以辨别概念间、规律间的异同和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才能做到正确运用。以动量和动能为例,它们相同的是,都是物体的状态量;不同的是,动能的增量表示能量的转化,而动量的增量则表示机械运动的转移。既然已有动能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呢?原因就是动能的变化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动量的变化却是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二者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同一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显然,非如此不能满足全面描述物体状态的客观需要。
另外,既要重视概念、规律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它们的横向联系,以活化学生的思维。如以加速度为中心,与速度相联系,可使学生理解加速度是速度变化率的含义;抓住加速度产生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力、质量、惯性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物理量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常见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量,可以联系到物体做功的快慢、磁通量变化的快慢等。
4.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学生牢固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在运用它们来说明和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精心选用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的共同讨论,深化、活化对所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进行运用概念和规律的练习,在练习的基础上,要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的阶段性,把握概念、规律的四个教学环节,逐步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而达到提高物理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2]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四
射钉枪按照作用原理可分为直接作用射钉器和间接作用射钉器两大类。
直接作用射钉器:
直接作用射钉器是以火药气体直接作用干射钉,推动射钉运动。因此,射钉在飞离钉管时具有很高的速度(大约为500米/秒)和动能。
间接作用射钉器:
间接作用射钉器的火药气体不是直接作用于射钉,而是作用在射钉器内的活塞上,能量通过活塞传给射钉。因而,射钉在离开钉管时的速度较低。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射钉器所发射的射钉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除特殊情况外,其它一般都不使用直接作用射钉器,而用间接作用射钉器。可靠性和安全性远远优于前者。从用途分,有的射钉器只适用于冶金工业修补钢锭模、固定绝热板和挂标牌,故名专用射钉器,而有的适用于各行各业,故又称为通用射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