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朱德教案(汇总15篇)
教案可以作为教学的指导和评价依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一
.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 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
2. 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
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 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
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 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b. 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 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 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二. 回忆我的母亲
三. 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三. 合作探究
1.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
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文绉绉的
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 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 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四. 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二
1.积累词语,并将积累的词语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学习作者的选材技巧。
3.学习作者合理的安排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一、导入。
我们都通过语言文字介绍过我们的`母亲,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你从中会得到很多启示。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生字词,弄清字形,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邹()()韬()()查()()瞥()()。
憧()()惺()()忪()()蹑()()。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用词语造句。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循循善诱:
泪如泉涌: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三、理清课文层次。
四、讲述课文内容。作者深情地回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一、以小组为单位,反复朗读课文,交流读书心得。
二、风采展示。
1、自由交流读书情况。
2、展示探究练习1、2、3题。
三、心灵的诉说。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说一段自己体悟母亲的话。
四、课后小结。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三
1.对这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归类二次发散,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以《感恩》为话题,思维成果,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
归纳思维方法,思维内容深入发散。
乐学善思。
办法诗、歌、名言pk赛。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母亲节的相关资料及有关赞美母爱的诗歌、名言。
2.导出课题。
二、自主思考,发散思维。
1.由母亲节你想到了什么?(生说)。
2.围绕母亲节让你想到的,尽可能的展开想象,把想到的'写在本上。(至少5条,写出5条为优秀,5条以上为最佳)。
3.小组内思维成果,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相同的思维点,别人说过的,不再重复)。
5.全班汇报师生。
6.诗、歌、名言pk赛。(以大组为单位,诵读赞美母亲的诗、名言或演唱有关母亲的歌曲)。
三、教给方法,深入思考。
1.师生共同把思维成果归类。
2.围绕母爱的无私,深入探讨母爱有多伟大,又该如何学会感恩。
3.生汇报,师点拨。
四、运用思维,轻松。
1.主题。
2.生练写。
3.读作品,师生评议。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四
b-了解记叙文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阅读目标:体味作者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风格。
导入,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亲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曾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今天让我们大家再来学习一片描写母亲,母爱,以及母子亲情的文章。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我们在过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老舍先生的文章,那位同学能够将你所了解的关于老舍的信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老舍的文学常识。)
学生回答,两名同学相互补充完成,教师最后整理,帮助学生记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出生于北京一个贫穷的满族家庭,幼年家庭贫困。1913年近北京师范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我们曾经学习的写景抒情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创作于老舍先生在济南任教期间。
老舍先生在英国游学时,写出了他的英伦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著名长篇小说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著名话剧作品《茶馆》《龙须沟》,老舍先生因其在文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
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稳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为了自己的二女儿留下的四滴眼泪。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留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留下的眼泪——3自然段
我升学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毕业时留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23岁时未被母亲的愿望时留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出——“五四的母爱”的主题。
4、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在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
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
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 、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5、重点分析13自然段
母亲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伟大的。课文中最能体现母爱“无私”和“伟大”的就是第13自然段。现在同学们迅速度以下课文13自然段,看一下这一段讲了几件事情。同学们可以根据你的判断,讲这一段分成几个小的层次。
几分钟后,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a、母亲筹款送我上学——“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
b、母亲送二姐出嫁——细节描写
c、母亲送儿子返校——母亲的心理变化——“笑了”“愣住了”“叹出一口气来”“给我一把花生”“走吧,小子。”
6、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二、三、四、五、六。
一、一条线索(时间线索)
二、两大部分(介绍作者,讲读课文)
三、三件小事(课文重点13自然段体现母爱的三件小事)
四、四“滴”眼泪(母亲在文中有四处流泪)
五、五处影响(母亲对我的“五”处影响)
六、六大品质(母亲最主要的六种品质)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题
2、准备课堂习作联系,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父母,或者用日记或书信的方式,写一篇小文描述一下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五
2、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勾划关键词句,品析含义,体会文章细腻的语言风格。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地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文体。
板书:回忆(思念)。
二、检查预习,概括情节。
1、文章是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明确:背儿赏灯讲述小说陪儿落泪深夜做鞋。
2、指导学习方法,布置学习任务。
勾画:描写人物的语言。
品析: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批注:我的阅读感受。
三、细读文本,感受人物。
1、跳读“背儿赏灯”的段落――欣赏母亲的“美”
明确:“微笑”、“蹑手蹑脚”、“好几次”等词语――活泼、欢悦、柔和、青春(可爱的性格)。
(学生默声跳读,勾画描写母亲的语言,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板书:可爱。
2、听读“讲述小说”的段落,――探讨母亲的“泪”
明确:挥泪痛哭――艰辛命运的共鸣(能干的才具)。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训练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分析文本的能力。
板书:能干、惋惜。
3、演读“陪儿落泪”的段落――感悟母亲的“泪”
(1)学生先跳读勾画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圈出最概括流泪状态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分析母亲流泪的原因。)。
明确:饮泣吞声――望子成龙的期盼(严格的慈爱)。
(2)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后集体演读,训练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演读: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板书:慈爱、感念。
4、默读“深夜做鞋”
(学生默读,勾划描写“我”心里活动的语句,圈出圈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情感线索。)。
明确:居然、眼巴巴、歉疚、不安等词语――回报母亲的奉献(努力的精神)。
板书:奉献(劳苦)、歉疚。
四、回顾文本,探究主旨。
1、回顾四个记忆片段,这是母亲对爱的?
明确:表达和期待(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2、通过首尾的段落,这是儿子对爱的?
明确:感念和歉疚(学生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可)。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追念的感激吗?
出示文章第八段删减内容:“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
明确: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
五、美文赋诗,余音袅袅。
(将文章改写成一首散文诗,配乐朗诵,结束教学)。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六
1.了解母亲的形象。
2.学习通过片断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1.本文文字浅显,重在理解母亲的深情,拟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读书卡片,摘录词语,评析领悟情感。
2.安排一课时。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我们最熟悉的表现母爱的诗歌是什么?请大家一起背颂这首诗。
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课文《我的母亲》。
词语积累生字。
语段积累描写优美的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概括母亲特点的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有可爱的性格,她有努力的精神,她有能干的才具。
1.朗读生字。
2.解设词语。
3.朗读优美的语段,体会其好处。
(1)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这样写母亲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
(3)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
4.朗读能概括母亲性格特点的词语。
片断母亲的言行我的感受母亲的特点。
元宵夜的巡阅负、跑蹑手蹑脚活泼的、欢跃的呵护。
涌流的泪珠讲的娓娓动听必可成为良师善良。
违心的话语泪如泉涌地哭着,勉强说“打得好”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怜爱。
劳碌的身影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说不出的歉疚,减轻心里的不安勤劳。
1.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母亲的言行的句子。
2.集体朗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3.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什么特点?
4.本文与《我的老师》在选材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我的老师》先写老师关心学生的五件事,最后写学生对老师的思念,既表现师生感情,又烘托蔡老师的形象。同样,本文先写母亲疼爱子女的三件事,最后写我的歉疚、不安的心理,烘托了母爱的光辉,深化母子之情。
你所读过的作品中描写母亲的片断或你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典型事例,请概括。
叙述。
1同学之间先交流.
2指名叙述。
你是如何看待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的?那些方面是好的,那些方面是不足取?你。
对目前的家庭有什么看法?你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
作者的家庭中教育,重文化,对子女严格要求,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得。
母亲为了孩子可谓是鞠躬尽瘁,在这里我要深情的说:“最疼爱我的人是您,最牵挂我的人是您,最忙碌的人是您----母亲,我衷心的祝福您健康快乐!”
请你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说出心理的话。.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七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识记字词,揣摩语言,学习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表现母爱。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表达中心。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抓住文章截取的亮点重点分析,通过细节深入分析母亲细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字词教学。
2.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二.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四、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1.快速浏览全文,并给文中的四件事加上小标题。
四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泪珠、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六.质疑交流。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2.创设情境:文中的父亲爱不爱孩子,为什么?他的教育方式正确吗?
七.自主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华,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八.课外拓展。
模仿本文“四个片段”的写法,写自己的母亲。
九.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相关配套练习)。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八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课时。
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明确: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只学得了读书、写字;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明确: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体谅。我们应有一颗感激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课后记:课堂气氛活跃,较好。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九
出示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谁能说说这则短信是在什么境况下出现的,
过渡:是啊,这样的一则短信让我们想起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母亲形象还有很多,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邹韬奋一起走近他慈爱的母亲。
二读一读。
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然后以这样的句式告诉大家:
读了(事),我看到了一位母亲。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交流评价。
三悟一悟。
请快速阅读这四个片段,找出最让你动情的话语、事例或细节,并批注让你动情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角度(比如语言、动作等)或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入手,写出是什么打动了你。)。
学生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评价。
四说一说。
出示名言。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
――莫泊桑(法国)。
讲述老师自己回忆的有关母亲的一个片段。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自己感受的母爱,也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口头表述出来。
五写一写。
编写一则发给母亲的手机短信,借它来传递我们对自己母亲的情思,表达对自己母亲的爱与感激。字数:100字左右。
六结束语。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十
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十一
1.对这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归类二次发散,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以《感恩》为话题,思维成果,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
重难点
归纳思维方法,思维内容深入发散。
乐学善思
办法诗、歌、名言pk赛。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母亲节的相关资料及有关赞美母爱的诗歌、名言。
2.导出课题。
二、自主思考,发散思维
1.由母亲节你想到了什么?(生说)
2.围绕母亲节让你想到的,尽可能的展开想象,把想到的写在本上。(至少5条,写出5条为优秀,5条以上为最佳)
3.小组内思维成果,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相同的思维点,别人说过的,不再重复)
5.全班汇报师生。
6.诗、歌、名言pk赛。(以大组为单位,诵读赞美母亲的诗、名言或演唱有关母亲的歌曲)
三、教给方法,深入思考
1.师生共同把思维成果归类。
2.围绕母爱的无私,深入探讨母爱有多伟大,又该如何学会感恩。
3.生汇报,师点拨。
四、运用思维,轻松。
1.主题
2.生练写
3.读作品,师生评议
五、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十二
(四)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本文精心的选材,巧妙的布局。
作者深爱他的母亲。对她的一生,值得回忆记叙的事情是很多的。本文主要精选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叙写母亲的一生。文章选材精当,布局巧妙,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开头,先概括出母亲一生的特点“勤劳”,总领全文,以下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回忆记叙。中间,集中、具体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写母亲,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例如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挑水、挑粪;写母亲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在大家庭里与长幼、伯叔、袖理和睦相处。这些典型事例,表现出母亲“整日劳碌”,是个“好劳动”,“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她“勤劳一生”,“一直到最后”。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写到母亲同情、周济贫苦农民、憎恨为富不仁者;教给作者“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支持作者投身革命、体谅党的困难等等,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思想品质的高尚。
(五)语言简练平实,感情真挚。
这篇纪念性的文章,在记叙中有机地结合抒情和议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和慷慨激昂的词句去叙写、赞颂母亲。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文中,深情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特点,同情穷苦人民、憎恶为富不仁者的朴素阶级意识,支持革命、期望革命成功的思想品质。作者还两处写到:“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感激,赞颂之情。
【小资料】。
一、朱母钟太夫人传略。
朱总司令的母亲,86岁的钟太夫人逝世了!我们表示痛切的哀悼!我们永远纪念她的功绩――她给我们民族教养出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朱总司令。
朱总司令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徙到四川仪陇县马鞍场,7代以来,都过着贫苦的佃农生活。祖父八九十岁时还下地耕作。钟太夫人19岁来夫家,她在这个劳动的家庭里更显出是一个劳动的能手。农家日常工作如挑水、担粪、种菜、喂猪、养蚕、纺棉、缝衣,事无大小她都亲自动手,数十年如一日。此外,她还得做一家20人的饭。农民生产的是白米,吃的却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和杂粮饭,这些也就是钟太夫人食谱里的主要材料。
妯娌之间,相处十分欢洽。对于更穷苦的亲戚,她往往减损自己,勉力周济。这样,人们接近她就像接近温暖的太阳光一样。
庚予(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荒旱,农民破产无法生活,被逼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某次官兵追杀一群六七百的穷苦农民,四五十里内鲜血淋淋,惨不忍睹。甲辰(1904)那一年,厄运来到总司令家里,地主因增收佃租不遂,天除夕夜强逼总司令全家搬走,不让继续承佃。一家人都哭了。连夜分散到两处住,因为人手减少,生活更加困苦。恰恰接着又是一年旱灾。惯于忧患、惯于勤劳、惯于忍耐的钟太夫人,虽然仍以她惊人的毅力领导全家来与险恶的环境搏斗,但是究竟谁把农民投入这个贫困的深渊中,她也愈加看清了。
钟太夫人和世林府君终于排除万难,送总司介入学。总司令参加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的时候,太夫人是一个有力的鼓励者。民国初年,总司今在护国军任职,积官俸寄家,得置田30亩,这当然并没有减轻太夫人的劳碌。民国十年,世林府君去世,她更独力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她的暮年。总司令是永远挂念着慈母的,但是总司令决心向全中国的人民尽地的大孝通,他要消灭那使母亲(以及千百万的母亲们)被侮辱和损害的社会原因,辛亥革命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他继续奋斗追求,三十余年间他不曾回家过一次。总司今最后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同时也遭到了一连串的艰难危险,但是太夫人和总司令一样,对这个命运是泰然的。抗战以后,总司令的处境比以前是好得多,但是太夫人也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过着贫穷的勤朴的农妇生活,据去年的家信说,她还在纺着棉花。
中国抗战和中国革命的伟大领导者朱德同志的母亲,就是这样生活的!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几万万善良劳动人民的本色!
总司令的伟大,从根本上说,是长期与广大劳动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但是钟太夫人的'影响,毕竟是不可磨灭的!太夫人送总司令上学和慰勉总司令参加革命活动,对于总司令的丰业固然有重大的意义,而太夫人与困难斗争的精神,她的勤劳仁爱的美德,屯在总司令身上继续和发展。中国的人民看到总司令在前方领导战争,在后方领导生产,看到总司令鞠躬尽瘁百折不挠的革命忠诚,看到总司今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恢宏风度,将不能忘记辛勤养育总司令的钟太夫人。愿太夫人的名字永垂不朽!(摘自1944年3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
二、悼念朱德母亲的挽联。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1944年2月25日病逝,3月25日的《解放日报》发表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甚多。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谢觉哉等同志的挽联,尤为引人注目,现介绍如下,有助于对朱德同志此文的理解。
党中央的挽联是:
八路公助,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上联颂朱德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孝为国”之赞,正是朱德同志文中所言,:“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吾党之光”,是党中央对种太夫人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
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诸同志的挽联是:
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饮贤母范;
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谢觉哉同志的挽联是:
红星入怀,盖世勋名光子舍;
白云在望,漫天晴澹陨慈辉。
此联使用了一般挽母联的生贵子、魂灵升天的习语,正是基于钟太夫人又是一位普通劳动妇女,这样写更能兼顾一般群众对钟太夫人的无比敬爱之情。“子舍”是指朱德同志诞生之屋,“光子舍”是说生了一个大孝为国的儿子,传名盖世。澹(),本指波浪起伏,此指空阔。漫天晴波,犹言满天晴空。慈辉即慈母。
(张俊亭)。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十三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质朴的文字中品读出母亲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体味母亲、学会理解、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文章重点写了母亲对胡适的言教和身教,整堂课立足这一点,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词来感受和体会母亲对胡适的教育和影响。因为母亲这种的教子方法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胡适的心理,从而理解母亲的这种独特的教育。
(一) 导入:作者照片、简介。
学生谈对胡适的印象、感觉。
教师引出课文:许多名人、伟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二)与作者对话。
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段落(4、13两段)并朗读,细细品读关键词句,如:第4段中的“恩”和第13段中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都”等词句,从中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并理解文章主旨:感激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和极大极深的影响。
(三) 与文本对话。
从4、13两段中的“训练”和“影响”分别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两部分内容:5―7段、8―12段。
1、母亲对胡适的“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对此你如何看待?
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能会生发出一些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谈到“我能够理解胡适母亲教子方法,我从中感受到母亲对胡适的期望和慈爱”;也可能谈到“如果我母亲也这样教育我,我一定受不了,胡适怎么会忍受得了呢”;还可能谈到“母亲每天唠叨,我会嫌她烦,不理她”等等,一些因为学生不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个性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寻胡适的心理,在讨论和品读关键词句中感受母亲对胡适的教之严中深藏着爱之慈,深藏着母亲对胡适的期望。也正因为母亲这种独特的“做人训练”,使胡适一步步朝着“完全的人”发展。
2、母亲对待他人和对待胡适的态度是不同的,胡适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由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细微处,找到母亲与其他人相处时胡适的所见、所感:母亲如何对待我的败子大哥,如何对待我的两个极难相处的嫂子,又是如何面对浪人五叔。在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中感受母亲的宽容、仁慈、温和的性格;同时学生也找到体现胡适当时的心理的句子,如第8段中“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第9段中“我渐渐明白……”、第10 段中“我总听见前堂……我开了房门……”从中深入体会胡适当时的心理,感受母亲对胡适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3、引入材料:梁实秋谈胡适、彭红 《好人胡适》,具体感受母亲对胡适极大极深的影响。
引入材料:胡适的《奔丧到家》和《先母行述》中的语句。进一步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四)朗读最后一段结束本节课。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让学生回忆有关母亲题材的作品。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位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厉,有时鞭打孩子时,还不允许孩子哭出声音来,对这样的母亲,他的孩子会怎样评价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1904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1916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1917年1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1931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年回中国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冯顺娣,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前妻曹氏去世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胡传长子长女都比冯顺娣大。为了家人,冯顺娣答应嫁到胡家。婚后第二年,来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
二.整体把握,感知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再次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
4.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
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
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
我的母亲朱德教案篇十五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