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范文(17篇)
教案编写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教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案范例进行参考和应用。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一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绝望,再读。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二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三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注:教材分析主要来源于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根据实际情况有改动)。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指导读懂文言句子的方法。
[设计意图:。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板书:
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绚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身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身的理解,读出自身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同学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同学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同学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身的话说一说。
2.在同学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考虑: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同学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同学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同学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同学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局部内容,引导同学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同学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30余篇优秀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会场)教学设计集。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五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为突破口,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依依杨柳,绵绵春雨,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拓展说话,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内容,我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让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绝弦”。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六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衬着那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七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八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板题示标。
师:你有朋友吗?你又知音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知音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板题,齐读课题)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名读学习目标)。
师: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并指名读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轻声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
3、默读课文并思考:
(1)用横线画出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
(2)伯牙作为弹琴高手,为什么只把钟子期作为知音?
(3)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师:自学竞赛开始。
三、检查自学效果。
师:完成自学任务的同学请举手。
刚才大家学的都很认真,相信你们的回答也一定非常精彩。
1、指名读古文,教师及时纠错。(一至三名学生朗读)。
2、指名说说对古文的理解。
3、指名读文中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指名说出句子的意思。
5、提问:当钟子期不幸去世时伯牙有什么样的举动?
并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语句。适时引出对“伯牙绝弦”的理解。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这首动人的音乐一起来有感情的读读这个故事。
四、当堂训练题。
2、完成字词句第159页的第三题和实践天地。
五、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都被钟子期语伯牙的感人故事深深感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知音难寻,希望大家能从你的生活中找的你的知音。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乐曲导入,回顾学法。
1、播放乐曲,揭示课题。
师:绝,是断绝的意思,那绝弦应该是怎样理解?
师:谁弄断了琴弦。(老师相机板书伯牙)读课题。
4、读完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读”出韵味。
1、指名读。
2、板书课文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理解并阅读有关句子。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说“妙哉”,一道难题难于解答出来了,可以说“岂不快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比如“狂风大作,尘土飞扬”连起来就是“狂风起兮尘土扬”。
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对比句子读“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师:缺少这两个字,读起来感觉怎么样呢?有了这两个字呢?
领读,齐读,
3、自由读课文,
4、再请第一位同学示范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第一位,要求读准确,读流畅,停顿正确,有节奏感,这才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内涵。
师:学习文言文能背能讲述故事,还不够,还得学会咬文嚼字,争取每一个字的含义都能理解得准确到位。那先交流,说说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还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却表达不出来。
(学生交流)。
师:考考你们的自学能力。分别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书)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再补充板书“善”,突出对善的理解。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长于某种事。
师:何幻善于投篮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篮准,别人都比不上。
师:冯海速度快,一百米总是第一名,可跑1500连名都不敢报,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冯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长跑。
师:课文都说谁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
生:用心在弹琴,用心在演奏。
3、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师:从一个善字看出伯牙与钟子期在音乐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华。他们因为音乐而相识,因为在音乐方面的出色的才华而走到了一起。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呀,这两个人相见,谱写了交友的一段佳话。
4、再读这一句。
师:(补充钟子期识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书)。
伯牙所念,钟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点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从课文里哪些描写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语练习。
师:老师现在是伯牙,你们是钟子期,我弹琴,看你们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长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长路。”
志在岁月,子期曰:“悠悠兮若岁月。”
……。
4、这时,伯牙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怎么做?说什么呢?
5、读个句子。
学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领域里有着出色的才华。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羡慕、欣赏、理解。
句子三(板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理解“乃、复”。
2、对于子期的离去,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过急行动?
3、除了“破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复鼓”,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生:钟子期说的话。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钟子期的笑容。
师:一边抚琴,一边想起——。
生:他们的之间的友情。
师:是呀,伯牙此时,和友人阴阳相隔,悲痛欲绝,他用琴声哭诉对朋友的思念,用琴声来表达对友人的依恋。然后站起身,长叹一声,“子期离去,世无知音”。然后破琴绝弦,以谢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读出悲壮的味道。
5、欣赏这首用心谱写成的经典名曲《高山流水》的乐曲。
6、在音乐声中朗诵课文。
第三部分:知识延伸,提升课文内涵。
师: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伯牙和钟子期两位就是因为音乐而相识,在音乐中找到了共同语言,相互欣赏,理解,成为知己。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说书法艺术,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得到享受。播放音乐,欣赏徐老师的书法作品。谈谈对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说诗歌,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很多诗人因为诗歌走到一起,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享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快乐与友情。欣赏老师创作的诗歌《父亲》,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总结课文。
1、播放音乐,点名入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1、加强学习,提高艺术修养。
2、艺术并不遥远,就是我们身边。用心去领会,用心去创作。
3、珍惜友情。
4、再读课题。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扩写故事。(3、4二选一)。
五、板书设计:
俞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之间的相知。
【难点】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珍惜友情。
(一)创设情境,乐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在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感人涕下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穿越回春秋时期,走进课文《伯牙绝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朗读技巧,解决不会翻译的生字词。
2、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梗概。
明确:善于弹琴的伯牙和善于倾听的子期之间发生的故事。
(三)了解人物,研读友谊。
1、谁能结合课前预习,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
明确:
(1)俞伯牙: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代表作品。
(2)钟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2、两位主人公是什么关系?
明确: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3、两个主人公身份和地位相差甚远,是什么让他们能成为知音?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关键句子,并进行赏析。(音乐)。
明确: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这句话体现了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而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通过子期对伯牙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看出钟子期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4、齐读子期死后的句子,思考伯牙当时的心情如何?试着扮演一下伯牙。
明确:“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他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
本篇课文为文言文,字词的解释非常的多,但由于时间有限,为了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在于学生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以及文中蕴含的情感上面),所以没有设置很多教学字词的环节,仅仅是放在初读感知环节,简略地带过。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字词一定会花费时间仔细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以及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一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二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ppt。
:2课时。
课前谈话:说说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
(三)质疑导入。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2、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等重点词语及句子。(ppt出示)。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ppt出示带有停顿节奏的词句)。
2、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3、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4、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读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指名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3、如果你能用上“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再指名说说)。
4、指导朗读课文。
5、仿照句子说一说。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你——。
师:我志在皑皑白雪。你——。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你——。
6。学习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7。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8。学生交流汇报。
9。学习“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三
一、激趣导入,介绍背景。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震撼人心,发人深省。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则,题目叫做《伯牙鼓琴》,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这里的鼓,是“弹”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伯牙弹琴。
2、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出示课件。
3、播放曲子《高山流水》。
二、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其主人公伯牙,他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琴师,晋国的士大夫,他是一个名流,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锺子期是楚国的一名樵夫,什么是樵夫?就是上山打柴,砍柴的人。
看他们两个地位悬殊,好像并无交集,一个是士大夫,一个是樵夫,那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人相遇,让他们互为知音的呢?解释知音。知音难觅啊!我们来看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大声朗读课文,课文读三遍。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之间”“少”读三声,不要读成四声。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是二声,第二个为是四声。
课后生字巍、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再读读这句。
在朗读文言文时,遇到“哉”“乎”这样的语气词可以尝试拉长音,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听师范读课文,并在课本上试用“/”标记。课件出示朗读停顿断句。
(4)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知音”。
1、课文读通了,意思你了解了吗?请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一起来看这篇文言文。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方古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俊,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子期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两人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再读这两句,读出知音相遇的喜悦。
(2)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本来两人约好了,过一段时间再见,然而再去的时候,伯牙发现子期已死,伯牙失去知音,面对子期冰冷的墓碑,内心无比悲伤,于是破琴绝弦,不再弹琴。
课件出示“资料袋”,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袋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为何这样做?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的高妙。)。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象,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中呢?
是啊!永远不再弹这首《高山流水》,因为知音不在了,他内心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伯牙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琴师,他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只因再也无人懂得他的琴声,无人懂得他的志向。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句,读出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绝望。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四、课外延伸,阅读链接。
锺子期懂得伯牙,伯牙为锺子期破琴绝弦,一个真正懂得,一个认为值得,这样一对知音,就成为了我们中国文化里关于友谊的最高信仰。高山流水,成为中国人对朋友永恒的追求,永恒到稀少到我们要向外太空去寻找。
1997年,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卫星,卫星携带着很多的信息,向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表达地球的问候。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高山流水》这个曲子,孩子们,也就是说,当我们抬头仰望茫茫宇宙,可能在天空的某个地方,有一曲《高山流水》在奏响,表达着我们对朋友、对知音的永恒追求。
可孩子们,我们不是伯牙,我们也可能真的遇不到锺子期,那我们怎么办?
我们来读读鲁迅先生的话。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事当以同怀视之。
如果没有,我们也可以把艺术当成我们的朋友。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
——人生择一艺以终老,斯世当旦夕相伴之。
五、布置作业。
1、根据理解,尝试背诵课文。
试着用自己的话给朋友讲讲这个故事。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四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件。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9、10。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1、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3、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五
由于课文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怎样让学生理解课文深层的人文内涵呢?教学中,我尝试通过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把了了几字的文本读长来、读深来。尤其是“念”字的步步拓展,自觉比较成功。第一步来自课文内容,念“峨峨高山”,念“洋洋江河”;第二步来自想象,还会念哪些景物,先以aabc的形式说一说,再用“善哉,______兮若____。”的句式赞一赞。第三步来自文本深处,教师以“伯牙当时誉为琴弦,且身为外交官仅仅只念这些良辰美景吗?”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念亲人、念家事、念百姓、念国事……真正感受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深层含义。
不足之处:
教师再追问“此时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立刻有所感悟:生活的知音、心灵的知音、精神的知音、人生的知音、生命的知音……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建构着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千古绝唱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学生“所念”,老师能“必得之”吗?我想,《伯牙绝弦》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道是无琴却有情”的感动,更是给我们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以新的启发。
再教设计。
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编写或改写小故事相机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七
以前一提生成,我就有点后怕。因为缺乏教学机智的我总怕因为生成惹出新的麻烦,自己招架不了。可是对于今天日臻走向成熟的我而言,它不再是洪水野兽,而是可以被我驯良的。我至今记得教学《伯牙绝弦》的情景。
哀婉的音乐一响起,浓浓的悲伤便悄然笼罩到了教室里。看到学生们从先前的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到静静地沉浸在哀婉的乐曲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学生的情感竟然掀起了如此狂澜,这全归功于音乐的魔力!
我缓步走到讲台正中,用略微有些低沉的语调问学生知道为什么音乐变得如此忧伤了吗?因为子期死了。
你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在这凄婉的音乐声中,我们师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伯牙身边。在动情地朗读中,学生们体会到了伯牙与子期的深情厚谊,体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含义。
如果说那堂课是精彩的,我敢肯定一定就是上述的这一幕。当我不自觉地回味着那一刻师生的动容时,我庆幸自己捕捉到了那个可贵的契机。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走向多媒体本是想播放《高山流水》,想让学生伴着它再次入情入境地诵读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可因为操作失误竟然放出了回读时用的哀婉音乐。当看到学生们马上被音乐创设的氛围感染时,我果断决定调整原来的教学步骤,直接插到事情的结局处。虽是无心插柳,还真创造了柳成行的无限喜悦。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阴差阳错,面对这些时,是忙于给学生致歉呢,还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转忧为喜呢?经历了这次错误生成的精彩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必为失误而慌张,而是应该即时去发现、捕捉和利用。如果我们能巧妙利用这些动态资源,就会促成我们的课堂呈现给人更多的意外惊喜,出现更多的精彩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