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模板20篇)
熟练掌握各种语文表达方式,对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帮助。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梳理。这些总结范文从不同角度反思了个人、团队和组织在工作和学习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一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二
【片段一】巧解“媚”字――入境。
生:我还不知道“相媚好”的意思。
师:要想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要先搞清楚“媚”的意思。谁能用“媚”字组个词?
生1:明媚、妩媚。
生2:媚态。师对生2说:“你知道什么叫媚态吗?”(教师身体前倾,面带疑惑之情)。
生2:就是好看的姿态。
师:(点头示意正确)从上面的三个词,你们觉得“媚”是什么意思呢?
生:美丽、美好的意思。
师:(面带微笑)很好。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个“媚”字的组成(教师分别挡住“媚”字的一半)。左边是一个“女”字,右边是一个“眉”字,好像在说女子的眉毛。古时,人们把女子的眉毛称为“柳叶眉”,(ppt出示古代女子的柳叶眉)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美吗?(教师边描述边比画)生:(先是十分惊讶“媚”字的解读,然后若有所悟)。
齐答:美!
【片段二】畅说“美”话――入情。
师:(充满陶醉的神情)那请你们想想什么样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呢?
生:(沉思片刻后开始发言)。
生1:亲热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
生2:赞美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
生3:畅想未来的话听起来才美!……师:同学们,请你们再看看课文中的图片,联系一下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在二老的眼里还有哪些是美的?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小声读文,一边和旁边同学议论)生1: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不光对方是美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美的!
生2: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他们的几个儿子是美丽的!大儿子十分的勤劳,二儿子心灵手巧,小儿子天真活泼!
生3: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美的东西有很多呢!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可爱之美,还有各得其所之美。师:掌声送给他(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了你的话,老师觉得你的发言也很美!师:“醉里吴音想媚好”,那这二老会说些什么呢?你们能试着说说吗?(背景音乐响起来,古筝曲《高山流水》)。
生:(齐答)能。(同桌,前后桌就说开了,几乎所有同学都面带微笑)……。
生(一对一对的'发言)……。
【片段三】体悟“醉”情――入心。
生:醉。师:(追问)这里的醉是指什么呢?生:陶醉、沉醉。
师:二老为何而醉?
生1:美丽的环境让二老醉了!
生2:儿子的勤劳、懂事、活泼、可爱让二老醉了!
师:仅仅是二老醉了吗?还有谁醉了?
生1:我醉了,因为这一家人而醉!(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2:我醉了,因为这美景而醉!(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3:诗人也醉了!他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其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片段反思】。
1.解读教材发现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文本的第一个解读人――教师,在整体把握语言意蕴、深切感悟语言情感的前提下,还要领悟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更要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这些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的内涵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要通过自己阅读的过程和经验充分发现这些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味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设置情境创造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在以上这个片段中,教师首先通过对“媚”字创造性的解读(女子的眉毛)引导学生从形象上去感受那种美,再加上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现,让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美好境界之中。另外,“文”与“图”的结合,不光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增加了这个教学片段美的因素。最后,通过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加上古朴典雅的乐曲,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3.引导学生感受美。
引导学生感受美。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地方美,为什么美?其次,引导学生对不同环境中的“美”有不同的理解。最后,加深学生对美的规律的认识,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解“媚”字――说“美”话――悟“醉”情,不仅让学生从形象上感受到美、发现了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那种和谐之美有一种向往和追求。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学生的语言虽然平淡,但是每个起来说的同学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说一句让人悦耳的话,描绘一幅让人向往的画面!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三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部分道具创设性营造环境气氛,或虚拟场景再现,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育重在理解性学习与基础知识储备,情景教学的应用对语文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堂效能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指教师教授的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而且学生课堂学习成效高,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好。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情景教学多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小学生们更乐于在课堂上交流总结,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游戏的趣味性也可提高他们的记忆力,使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更加高效。另外,情景教学可以通过音乐等媒介,生动地表现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诗歌散文时,教师可以在背景音乐下朗诵一遍,简单介绍一下该作品的内容情感,然后鼓励同学们积极朗诵,给他们配上音乐,让他们在抒情的音乐氛围中,感受散文、诗歌等独特的文学魅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课堂更高效。
三、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运用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可以把握好高新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尺度了。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一般注意力都很不集中,而且思维活跃,所以,在课堂上运用音响画面和光线等形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在创设形象多彩的阅读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里好奇,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如,在对《鸭子骑车记》的.学习过程中,故事中的主人公和大森林等情境都可以用动态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一下子把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使儿童的心理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紧扣心弦,牢牢将儿童的心理和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的主题上,激发他们猜想接下来的故事,将文章内容更具形象化表达出来。
四、培养了儿童的联想能力。
在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不必引入非常复杂的概念,尽量将知识变得越简单越直观越好。如在一篇文章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就某个话题引入其他的知识点,当然这种引入最好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这就可以让孩子们以课堂为重心,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举一反三增强提高联想能力。拿阅读《“红领巾”真好》这篇课文来说,可以将“红领巾”的表现和幼儿们在课下的表现相结合,让他们明白既要在课堂上表现好,也要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文明懂礼貌的乖孩子,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行为,这就初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五、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运用思维扩散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心理和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关注角色的命运,让小学生们真正将自己深入到角色中去。在课堂上可设置游戏环节进行故事续写和故事评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有的小学生想象不合理,但还是要以鼓励和赞美性的语言为主,不要提前给儿童设置标准答案或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儿童的思想中去,通过阅读情境的设置,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性,让他们不囿于标准答案,在课堂实践中让孩子们掌握主动权,让他们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更加愉快成长和学习。以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小学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开端,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和促进智力的开发,为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教育的探索与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时代在迅速地向前发展,如何将小学基础教育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这条路上,只有不断思考和探索,才能使情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五
语文是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的学科,虽然语文不是专门的艺术性学科,但是其内在的艺术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阐述。
一、优化审美教育内容,为审美教育建立良好基础。
1.感知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事物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美,这种美能使人心情愉悦。例如,在讲《春》这篇文章时,全文通过对春意的描写,体现出来的是春天万物的清新隽永,作品既是写景,亦是抒情,富有诗意,言语简炼,值得学习。
2.感知社会美。
对于社会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美与丑,来进行人性的对比,在感知人性美的同时揭露人性的丑陋。例如,《西门豹》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强烈的人物对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将西门豹与巫婆加以比较分析,从而教会学生认识人性的美与丑。
3.感知艺术美。
对艺术美的感知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对文章用词、用句进行分析,再以讲解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独自体会文中的艺术美,在日常阅读训练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培养语感,并形成美的感知能力。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审美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审美学习的关键要素,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就要把握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能够以一个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互动,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下,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公正公平,以客观的审美眼光看待学生的理想和态度,要尊重学生的基本人权和尊严,把学生当作是独立的个体进行教学,不能打压和强权,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学会把学生当作学习上的朋友。在某些问题上,教师可以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大多是活跃的,有些问题教师无法解决,学生以另一个角度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时教师就要虚心向学生进行“请教”,这样不仅协调了师生之间紧张的.关系,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自由率真的天性,以自由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形成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格局,才能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运用多种手段,为审美教育的落实提供保障。
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内容包含万千,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了解透彻,这对学生的审美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要想读透教材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对字词进行把握,比如,《乡村的夜晚》这篇文章写道:“乡村沉浸在恬静的气氛中。”教师这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到这个词有什么寓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带入到文章中去再次进行阅读,就会通过多次的理解而真正体会到这里所说的就是乡村处于一片非常安静的环境里的意思。
2.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学时,一些画面是学生无法体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静态语言转化成动态画面,再配以语言介绍。在讲《祖国多么广大》一文时,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就可以展示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祖国之美,这既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3.设置情景,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
在讲《美丽的公鸡》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首先对学生进行指引朗读,尤其是带感情阅读,然后让学生角色扮演,以体会文章中每个角色的感情和特征。审美教育就是教学工作者按照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意志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并实际操作,最终提高审美境界的一个过程。随着当代社会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很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学生感知世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六
1.奉献教育事业。
面对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有新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奉献教育事业是每个教师热爱教育的体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积极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能够把精力和心血献给语文教育教学,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才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其他技能所不能相比的。
2.做到言传身教。
老师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最直接的影响者,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言传身教,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和素质都不是很成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自身的言语举止、道德修养等方面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纪守法以及相关的待人接物等方面,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个重点,对学生只是进行单纯的知识的教育,没有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进行同步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竞争。
4.探索创新教学。
前面谈到过老师对学生是有直接影响的,如果老师的教学模式和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的话,这对学生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精通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新,时刻了解并掌握最新知识的更新情况。
1.形成学生的正确人格。
语文教育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修养进行一定的教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根据初中生阶段学生的认知和思想都不是很成熟的情况,语文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最直接的道德学习对象。因此,语文老师正确的、积极的人格魅力是能影响学生的,并且对于初中生来说,这种人格魅力是有助于学生自身人格魅力的形成的。
2.能够培养新型人才。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是不断创新的主力军,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知识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一要求的主要实施者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语文教师要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出发,不断接受了解最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不要仅仅局限在语文教学领域,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语文中的语言也是最基本的交流介质,所以,语文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带领者,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而语文教师在平时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都是比较优秀的,是不同于其他老师的语言表达,所以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耳濡目染地进行学习,是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
总而言之,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在德智方面都不是很成熟的阶段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个人魅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给学生最好的师德榜样。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七
生交流,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对于师生而言,也存在着鉴赏能力与审美经验的差异。教育主体和客体各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面对统一作品的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想象、体会,在某种程度上,主体与客体都参与了作品内容的再创造。可以说,美术课件制作的内容所产生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完成的。因此,美术课件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自由、平等的愉快氛围能促进学生获得审美快乐。
二、在欣赏美术课件过程中陶冶情感。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它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替代的。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学课件要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使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美术课难讲、难学。因此,美术课件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使学生真正能看懂、能理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制作美术教学课件时,要改变原来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倾向,或太在乎美术知识和技能,以至于在课件的制作中摆脱不了传统教材的'束缚。从学生主体发展愿望出发,将主导要求内化为自主发展,使学生愉悦地实现发展的可能。
首先,要摸透学生的美术兴趣、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其次,要坚持四条原则,即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在《布置理想的家居》一课中,学生的兴趣在于图案构成的色彩美感,教材需掌握的内容是图案构成的形式美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
由生活中家居图案导入,师生共同欣赏,激发学生兴趣;结合三维动画展示图案的制作过程和设计原则,以及单元组合的形式,教师在现场演示,学生自主观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在探索中理解涵义。学生以图案的构成形式为依据,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完成一幅图案设计作品;自我展示,分享创作愉悦,激发学习欲望,快乐地学,学得快乐。
三、结语。
学生倘若具备了审美快乐,就相当于拥有了巨大的心灵财富,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直觉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和相关技能便会逐步提高。所以,美术课件具有审美快乐的功能应该被重视。笔者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美术教学的课件应用一定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八
众所周知,良好的气息调节能力是优秀唱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在唱歌的过程中自如的调节气息是成功的歌唱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合理的调节气息并不容易。要想真正的学好声乐,就需要通过跑步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肺活量。但是发声练习的过程冗长枯燥,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选择练习歌曲时,不要故意挑选那些高难度的曲子,从简单的歌曲出发,多多训练。在每次演唱一首新的歌曲之前,必须对这首歌曲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年代背景、创作动机和整体结构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曲子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用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以这些流行音乐为审美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审美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艺术方面,它还包括了自然、社会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美依附于现实形式而存在,形式美通过艺术来展现。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审美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有利于正确审美观的养成。所以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美好高尚的情操。
音乐本身是抽象并且很难准确捕捉的,大多数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声音的表现能力很重要,然而乐器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乐器伴奏衬托歌唱者的声音,也能将整个表演推上高潮。所以乐器教学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掌握乐器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增强自己表演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提高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灌输内外兼修的思想,给他们在艺术修养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艺术之美。此外漂亮的服饰搭配也是一场音乐表演成功的前提,所以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服饰搭配方面知识的传授。好的声乐表演不仅要从听觉上征服观众,更要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没得感受,这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使歌剧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歌剧《图兰朵》,正因为表演者用各种艺术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这个故事,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三、结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教科书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要主动的翻阅过去的优秀作品,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仅仅从表面上掌握单个乐器表演技巧和声乐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在这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到最后理解美。审美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我们必须将声乐和审美二者有效结合,让学生无形之中学会欣赏声乐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九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审美教育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想象力,思辨力以及感悟力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之为“高四语文”,教学中过重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再加上考核体系的单一,就把本应最具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大学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传授知识和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技巧训练,大学语文课堂出现了“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幼稚,一脸迷惑的大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立足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他们崇美向善的本性。
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每一个民族的职责是保持自己心灵永不熄灭的明灯,以作为世界光明的一个部分。
2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有智慧,既有技能又具有审美教育的新人。大学语文首先属于文学,文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审美。大学语文的传授必须按照文学的特性来讲。关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美感效果,很多论者提到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可否认,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但是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一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增加教学的审美效果,但不能代表文学教学应有的审美性。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文学首先是审美的,文学教学是心灵化、个性化的。无论运用何种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用深邃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饱满的热情,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遨游于惟美的文学世界。
3.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
过去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只关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器”,学生中普遍的产生厌学情绪。而在新课程的理念中,要求教师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学生乐学的关键。这一教学观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审美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激发起学生对作品中真、善、美的追求。需要更正的是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常常把教学放在选文字,词,句、文的一般性讲解上,活生生把一篇充满灵气与性感的选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与中学教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让学生闻而生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它的工具性,大学语文教学侧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文学美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发现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那些包含着优美、和谐、崇高、激情、想和爱的因素,让他们在日渐丰富的艺术体验中培育自己的心灵。
3.2精选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首先应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对于世界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情感交流,而且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时要进入到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常常会达到物我交流,读者和作者交融的境界,因此同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一样文学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于一炉,具有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一些人生感悟的短章小说、一首诗歌就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的和创造美的能力。如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灵之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师生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诗的境界,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春的和煦,江的悠远浩渺,花的清幽芳馨,月的皎洁妩媚,夜的寥廓恬静,沉寂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以使学生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去发现美的真谛,去创造美的生活。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
3.3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
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去寻找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学习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几个学生在一起交流、探究后,可使每个学生的文学体验更深一层。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这时需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用信任感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自主互动学习中,不要急于公布所谓的正确答案,诸如“没有道理、不够确切”之类的说法,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要用成功感去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中,鼓励学生关注当今文学的动态,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学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
总之,现在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都在发掘它的多重含义,但是我们不要忽略文学首先是审美的,它的多重意义都寓于审美之中,否则,大学语文会迷失它的本性。
参考文献。
[1]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大学语文导读[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童庆柄.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紧紧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意志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美文朗读。
朗读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美文朗读的能力,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特别是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言精彩动人。课堂教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体会到课文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指导学生提高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让整个心境浸润,体验爱、憎、哀、乐的美感,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情朗读,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融汇成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词中的豪放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读出文中的情感美;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要读出文中的情理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课文美的特点,捕捉形象,指导学生运用生动优美的有声语言去描绘画面,让美的声音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直觉形象,激发情感,采取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方法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读得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读得声情并茂,营造好课堂教学朗读的氛围。于是,语文课堂教学就读出情味了,读出趣味了,自然审美教育就寓在其中。
二、让课堂教学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那么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首先,善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以境诱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调动起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徜徉在自由美妙的'境界之中,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联想和想象。其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技巧。第三,联想和想象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根据一定的审美需求去创造美,抒发美的情感。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深化美。
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理解文本,正确的评价美和创造美,达到深化美的境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剖析美的本质属性,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感悟,写出独特的观察和认识,实现了一次思维的飞跃。鼓励学生大胆地深度解读文本,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我与地坛》,原来对文本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关心残疾人的痛苦,珍爱生命,进而倡导青年要顽强开辟成功之路。又如教育子女要通过自身设想、自省感悟,更加深刻地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事实上,解读文本,探究文本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文中生命的意义,对生活认识的思想飞跃,以及文中对“母爱”的理解等等。正是深厚的母爱召唤,作者才从绝望、悲观、焦灼的噩梦中挣扎出来,凭着不倦的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的青年小说家,凸显了生命的宝贵意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就深入了文本,评价文中审美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起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
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作文,是写作审美内化过程的质的飞跃。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解读,新颖独到的感悟文章就会诞生。例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一位丰富性格美的人物形象,立足文本,把握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细节描写,分析和评价杜十娘在争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显示了聪明机智、沉着老练的特点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美。以恰当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义愤,认识美的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被毁灭的思想意义。点燃起写作的内在动力,依托文本,超越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就可以写成有见解、有个性的好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用心挖掘,遵循教学客观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开拓,让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一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和时间是用来培养学生如何做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过程是个科学的、严谨的体力和脑力结合的过程,是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疲劳心理。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课下都会利用网络来进行调节,这是理性压抑下寻找放松和心理宣泄的一种途径。但网络文化,则更多的是大众的、低俗的,对人生观还未成熟的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壁垒影响阻碍学生正常的心智发展。审美却是一个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认识、思考和感悟,人识则是通过视觉、听觉等形式的接触达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思考则是对事物现象之后的本质的追问,最后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审美对学生的心智培养的角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则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审美教育,而是贯穿于学生生活的一种氛围。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的'开展,而是通过老师课堂之上的对美的认识的刨析,给学生以启示,是一种师生之间互动来探讨来体验的一种教育方式和过程。通过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和认识,在老师的启示下,让学生自己掌握审美的过程,形成独立的认识。
对生活是否持有审美的态度,则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有着攸关的作用。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活动,在当今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下,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压力明显增大,如何缓解成为时下很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工科学生的理工学科学习带来的压力也很明显突出,学生失眠、精神萎靡以及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就是这种压力下的表现。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活持有审美的态度,而不是科学严谨的对于错的态度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办法。而运用科学的、审美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生活,不仅可以改善学生学习带来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生活中的不同压力。
3.审美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审美的过程便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促使你全面的多角度到考虑和看待问题,而不是传统的站在一个角度去思考。审美的过程是一个逻辑和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审美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在严谨的科学里往往需要审美的感性来促发灵感,促使创造性的思维产生。所以人才的培养要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学习和生活与审美相结合,这样会更有利于创新。
二、职业学校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2.审美情趣的培养。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小结。
审美教育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虽然貌似和职业教育不相关联,但这是一种从长计议,长远的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人格完善都是一种双关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好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2]王贵先.简述中职美术教学方法[j].小作家选刊,2014,(01):26.。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二
审美教育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像审美,是对现实存在事物欣赏能力的培养,另一层是意象审美,是对精神领域欣赏能力的培养。一般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有九年义务教育基础的,在掌握了必备的语文知识后,在审美教育方面还需要不断加以优化。中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要通过对职业学校语文的学习,掌握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必备专业素养,以及优秀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职业院校相关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口语交际方面已经作出了重点规划。
审美的表象能力很多人天生便具备,它是对一朵花的欣赏,对一座建筑的欣赏,有时也可以是对一个人的欣赏。而审美的意象能力,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的,它是对一个人品格的欣赏,道德修养的欣赏,或者气质谈吐的欣赏。中职院校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人的行列,所以应该将审美的意象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任务,而这项任务是需要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我的母亲》、《胡同文化》、《过万重山漫想》等现代文学,也有《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鸿门宴》和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巨著。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不仅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有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以及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文中描写母亲的勤劳、简朴、诚实,面对生活的艰难她依旧可以勇敢的认真的过着每一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到母亲这个形象的美好,更可以学习到母亲坚强的一面。学习《胡同文化》,可以使学生对我国曾经辉煌的文化沉淀产生深深的自豪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使学生提前了解一些待人接物的方法技巧等一系列知识。如果可以使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品质和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渗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使学生领悟到语文教学中的美,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而言,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美的欣赏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的。在课堂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们一般都是通过文章的阅读,对抽象的文学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疲态,失去对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兴趣。如果中职语文教学可以与现代信息化相互结合,尽量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通过影像、视频等手段表现出来,实现学生对文章中抽象意识的具象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水平。
(二)课堂之外的语文审美教育。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在推崇实践性教学,这同样适合于职业院校的语文审美教育。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作者描写到“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样的美景,如果无法亲眼目睹,那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审美教育就会大大折扣。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接近荷花,观察水中的荷花,从文章所描述的角度,找出与文章相符的景色。或者,在学习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时,可以带同学们走进胡同,感受和观察胡同文化。将语文审美教育课堂拓展到实践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兴趣,更实现了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三)拓宽审美教育的学习内容。对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不应该是太过肤浅的,更不能是单一的。语文审美教育与其它艺术审美是相通的。优秀审美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练就。这就需要我们的中职教师,创造出更多了解美的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艺术作品。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戏剧小说、诗词、名画、现代的音乐、影视、图片。在学习戏剧时,感受历代文人墨客优秀豪杰的高尚品德。比如戏剧《王昭君》,学习王昭君身虽为女子,但为了民族团结,毅然选择远离故土的勇气。学习屈原《天问》中对国家的忧患和自身的一股傲气。比如在读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时,感受女主人公玛利亚的乐观积极,即使身处严肃的修道院,她也可以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放声高歌。面对不怀好意的人,她依旧保持善良,用智慧得到别人的尊重。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学生各个角度的审美能力。
三、审美的真正核心。
中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的审美,不仅仅是对一件高雅艺术的鉴赏,更不是对一幅字画的侃侃而谈。真正的审美,是能够激起人们对美好生命的追求和自身优秀品德的建立。在遇到困难时,学习优秀伟人的坚忍不拔,坚持真理,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怀疑自己时,可以立刻纠正方向,坚定心中信念。掌握真正的审美核心,不仅仅是我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必备条件,更是我们被他人认可,走向人生巅峰的必要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语文审美能力在教育中的贯穿,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其中你将会发现,语文审美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人际交往的帮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从语文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也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人文特色。间接的培养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拥有发现美、热爱美、追求美的高尚精神,这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三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收稿日期:―09―21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力求使小学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感受视听语言,把教材中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形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生动真实,如小学五年级教材《鲸》一课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鲸的进食、睡觉情景清晰可见,配以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充分了解鲸的生活习性,收到很好的审美教育效果。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通过对事物形象直觉的感知,产生美感,而感官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精神愉悦,产生显著的审美效果。
二、创设情境体验美。
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精神和谐,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创设意境,以情动情,通过表情范读、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美的境界。例如,《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展示画面,随着轻柔的音乐,学生来到妈妈身边,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肤浅,鉴赏美的能力不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拓展延伸创造美。
审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机会,敢于质疑,大胆创造,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发现美时会产生创作冲动,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依据课文内容的角色扮演,就是一种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思考,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五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审美教育通常被称作美育,又叫情感教育或美感教育,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它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为媒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可见,小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的无非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而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富有情感的,是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而小学又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及发展尤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现状如何,发展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对策如何,这也正是本文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大刀阔斧地进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被丰富化、生活化,并且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育逐渐凸显实践性和开放性。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和缺陷也相伴而生。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缺陷。其表现如下:
1.教学方式上,由于教师对审美教育的内涵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形式主义现象的存在。如教师为了赶时髦,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了教学目的,颠倒了教学主次。
2.教学内容上,教师夸大了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如,在阅读实践课上,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内容,自顾自的完成教学内容,而不是鼓舞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来思考问题,激发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性,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教师自身素质上,假如教师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也会影响到审美教育的开展。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老师穿着不得体,老师的体态语使用不当、板书不工整、用语不规范,等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其鲜活的教学内容,(论文范文)可爱的教学对象,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了教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审美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某一理论是正确的,并且在情感上对它产生热爱。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且乐在其中。
首先,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好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此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好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极可能的体会到文中散发出的自然美、社会美、人间的真善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的教学目的。
其次,适当用音乐渲染气氛,这个过程主要是实现对学生的渲染和熏陶。
再次,请同学将文中的角色予以演示。这样做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更好更快地融入文中,熟悉全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2.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依托教师的力量。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迫在眉睫。
首先,对于教师,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念,以及学生的主体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环节。其实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一定的审美情境。多媒体课件所特有的形象直观、视听结合、声画并茂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声、像来刺激学生的感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的修养及素质,培养自己对文、体、美的热爱,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情操。这样才会具备培养孩子们审美素质的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教师应在穿着打扮上得体,要礼貌、为人大方端庄、板书优美,这样可以为学生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教师的地位非常重要,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的指导者和主讲,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该弄清教材的特点,并且不断的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其实践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审美教育的推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语文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审美教育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同等重要。因为,这几点如果做的到位,可以为祖国培养出全方位和具有积极向上人格的人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在观念上、实践上,对审美教育重新审视。在观念上,教师要树立美的意识。实践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此外,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使用比较意识,通过对比,突出一方的美。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为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六
感知是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外部形式直观地对音乐做出初步的判断,能听得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好听的,特别是在音乐的节奏、旋律方面是不是悦耳动听。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审美直观性上。在最初阶段学生一旦在音乐的外部表现上打动了心灵,他就会产生了直觉的审美感,从而有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1.选择最好的方式让学生首次接触音乐。人对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接触喜欢了就会一直喜欢下去,如果第一次不喜欢以后也就不喜欢了,学生对音乐的第一印象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把一个曲子或者歌曲从外部形象上吃准吃透,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
2.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音乐是形象的艺术,但是小学生因其年龄小的特点与知识结构简单的特性,还不能准确地感知、理解音乐。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表达,让学生直觉地感知音乐。比如在节奏能力的训练时中,用动物的呼叫声、火车的汽笛声、钟表的滴答声等变化帮助学生感知。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到了音乐学习的中级阶段,因学生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发生变化,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要求与学生的心灵感悟交融,从而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学习目标。此时,音乐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心灵感化以及人格完善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一阶段的教育真谛。
1.发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小学的音乐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艺术造诣很高的作品,比如,歌曲与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丽,作品中的情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歌词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情真意切。
2.以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情况都表现在外部,很容易被老师发现与了解,老师在上课时就要观察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与个性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就不能用统一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比如,教材中,有些歌曲是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等,从歌曲中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并产生爱戴这些小动物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小动物的活泼淘气,有些学生更能综合地传达出小动物的内在的和外部的复杂情感。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不同情趣,当学生获得深入的歌曲理解后,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上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
三、以对音乐的创造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学生从直观感知音乐到心灵感化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到了创造音乐阶段就进入了最高的学习音乐阶段,在些阶段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了审美体验的能动性,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象,从而达到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跨越了直观感受的阶段,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老师也要主动在这一阶段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巧妙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1.挖掘学生纯真的本能,发挥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从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学生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们就要不能在教学中仅是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尽早地固化,从而走进死胡同。而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把教学当成是学生自由成长的蓝天去遨游、去创造。比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这个题目中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境,能不能用动作表现出来,让他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体态动作,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得到美的陶冶。老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就运用科学的组织方式,多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个性审美体验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学生创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作品都能表达一种情感,作者了作者的心愿。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同作者对话以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在作者的影响下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比如,在三年级进行音乐情绪欣赏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情境不同的画面。先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再根据画面的不同情景想象要每一幅画面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最能表达出其表现的意境。接着再挑四首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这四首表达了欢快、优美、紧张等,再让学生选择;当然,同一首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配在多幅画中。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对音乐的形象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唤起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了学生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象的能力。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音乐技术知识,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直观感受音乐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鼓励他们进入到审美活动中,多想象、多创造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多方面培养他们的个性,使音乐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七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1][2][3]。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八
定远县第二中学。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新教材体现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用好新教材,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转变,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克服“惯性”
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人,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新教材面前,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转变观念,使自己适应新的教材和教法。
二、放开你的手--解放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使课堂变成学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包办”和对课堂的“垄断”,只能培养出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然,解放学生,不是不要老师。老师仍要讲,但老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去怎么做,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经验,是为了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狭窄到广阔、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而学生从动手中学会动手,从分析中学会分析,从感悟中学会感悟……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做学问。如,我在教学生预习文言文时,每课都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议、特殊句式。上课时,学生涌跃发言,形成交流的气氛,互通有无,基本上能把要找的内容一网打尽,但也有遇到争执的时候,老师稍作点拔即可。
三、几点具体的做法。
1、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
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生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好预习的题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看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夫了。
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他们会懂得不同类型的课文应如何预习。
2、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
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在,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告诉他至少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领同学纠错,然后再作范读;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可让学生先口头翻译,然后纠错,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一旁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
3、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
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问,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让学生帮助老师作教学前的准备,查资料、制作教具等。教学前或教学后,可经常围绕“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教”的话题作交流讨论,让学生随时写“给老师的教学建议”。这些交流、讨论和建议是来自实践的活生生的教学法,甚至是书上未曾写进去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上走上讲台,老师坐在学生座位上,进行教学,打破老师总是在讲台上讲,学生总是在台下听的陈规。当然老师的听又不同于学生的听,只是换了一个视角,去观察、体验、探索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个博学者,而且是一个垂范者、履践者、学习者。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这句话说,老师也应是例子--是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例子。
谈教的习惯与学的习惯。
定远二中杨维平。
摘要:教师的教学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习惯。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师生形成的教与学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改革给教育领域吹来一阵春风,将给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将使中国教育充满生机。习惯决定命运,通过改良教与学的习惯,改变教育的前景,改变学生的命运。
关键词:习惯新课程理念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或称之为风格),其中有好的特点也有不好的习惯。好的特点值得发扬,坏的习惯必须克服,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示范性。教师的习惯极易传染给学生,好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坏习惯一旦养成,则害人一世。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养成良好教风,警惕坏的习惯的滋生。
一、教师应注意杜绝养成哪些坏习惯呢?
1、面面俱到的习惯。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听不懂,分析课文或讲解习题总是面面俱到,甚至课后的习题一题不落。教师累得腰酸背疼,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头昏脑涨。这种情形下,教师已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而学生所得到的是书上写的东西或老师理解的东西,却没有自己思考的东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培养和发展,而听的能力和习惯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学生上课只须带上耳朵听,带上纸笔记即可。久而久之学生倒滋生了另一种习惯,即懒惰。这种情形之下,三尺讲台,成了教师分析问题贯输知识的舞台,全班学生成了天然的听众。教师的分析能力与日俱增,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受到制约。
2、自导自演的习惯。
3、垄断课堂的习惯。
垄断课堂,就是完全的占用课堂,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一厢情愿地贯输,不让学生活动,看上去老师非常尽职尽责,甚至不准课堂上有一点响动,尽管有的学生在睡觉。试想谁能受得了45分钟长年累月的垄断?不睡觉才怪!而老师也有苦衷,说不这样,就完不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则不关心。教与学相分离!
4、告诉的习惯。
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告诉他,这有什么不好?问题就在告诉上。每问必答并不好,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比喻善于引导或控制。老师要弄清学生疑在何处,为何质疑。我曾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阅读题干时,粗心或疏忽,常因此而解题出现问题。教师可提醒学生认真阅读题干,并形成习惯。又如我的儿子读小学有时作业做不好,拿来问我。我经常的办法是让孩子把题目读给我听,我假装没听懂,让他反复读,让他复述题目的意思。有时两遍未读完,他就会做了。此时提醒他要把题目理解透。即使做不好,也要知道疑点在哪。我谓这种习惯为不告诉的习惯,或导引的习惯。
5、不学习的习惯。
说老师不学习,别人不相信,老师自己也不服。我说的不学习,指的是不学习专业方面的新知识,不研究教材教法,不研究学生。社会生活变了、观念变了、教材变了、学生也变了。而老师却是“穿新鞋,走老路”,还抱怨学生难教,今日学生不如往日学生用功。到底问题出在哪呢?就出在“不学习”上。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有的教师也只是为了晋升的需要去学习,最后难免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二、坏习惯引起的综合症。
教学上坏习惯引起的综合症状集中表现在学生身上。
1、学习兴趣淡泊。其现象如上课睡觉、看小说、厌学、甚至逃学,或上课接老师的话调侃、睡觉、看小说算是“良民”,是无声的抗议,调侃是想打破现存的教学氛围,想制造一些活跃的气氛。当然,也不能排除其它动机的存在。
2、能力下降,考试成绩差。由于长期做听众或观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积极性受到抑制,能力发展难以实现。现在的考试尤重能力考核,学生考不好,当在预料之中。
3、学生整体水平接近。呆板的模式只能机械地制造统一规格的“零件”。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发展,只适应了智商较低的学生,而好学生的能量无处释放,最后“泯然众人”。
三、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呢?
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克服教与学方面形成的不良习惯提供了一个契机,教师应抓住这个机遇,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去,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从而走出过去教与学效率低下的“怪圈”。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过去,“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忽略了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经验及成长的经历。新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中学生学习场所和内容的既定范围,允许并鼓励学生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开阔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学生得到空前的解放,想象力自由驰聘,创造力尽情发挥。
新课程强调学校和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过去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教学观,把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观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叶圣陶关于教学观曾有过一句精辟的论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陶行知先生也明确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体。
(3)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过去,听老师话,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是理想的学生形象,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而忽视了学生的本质。事实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发展是人的天性,教育和教学活动就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学生观,教师对学生就会少一些指责和挑剔,多一份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欣赏、鼓励和夸奖,带给学生的将是无比的快乐和巨大的信心,从而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树立全新的教师观。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促进者。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就是教师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自己职业角色,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中地位的过程。要变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播者为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对话者;要变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为新课程的开发者;要变课程的评判者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总之,没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就不会有教学方法和习惯的改变;没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就难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舞台,我们必须与新课程同行,克服过去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享受新课程改革的快乐。
四、改变不良教与学习惯的措施。
1、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
从现在中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可见现在师生生活方式之一斑。一天九节课外加晚上四节晚自习,毕业班不上音乐、美术、体育课,教师和学生被累得苦不堪言。早晨七点十分上课,晚上十点五十下自习,学生睡眠严重不足。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希望政府设立“睡觉日”,好好睡上一觉。优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优质生活,这种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疲于奔命的生活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必须改变。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干动手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充分的发展。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是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还是让不良习惯主宰我们的一生呢?为了让好的习惯主宰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克服教学中形成一切的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凤、程晓波:《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语文教学之友》第1期)。
2、曲铁华、殷忠民、梁清:《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教材、教法》11期)。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十九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它们是真正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材料.因此,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固有的要求.
作者:吴丽艳作者单位:柳市镇一中,浙江乐清,32560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4)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篇二十
[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全国劳模,特级教师李庚南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她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李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收稿日期:199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