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教案(精选19篇)
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实施教案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机械波教案篇一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生:讨论回答。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机械波教案篇二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2
机械波教案篇三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机械波教案篇四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
【教学过程】。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机械波教案篇五
一、背景。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机械波教案篇六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波教案篇七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投影展示。
新知导研: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老师例举:起重机的效率60%的含义,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新知导练:
7.课本例题。
8.实验:
测量油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要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首先要测那些量,然后展示课本中的表格。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9.各级汇报实验情况。同时请同学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有哪些?
三.小结。
功的原理:
学生快速回答。
学生计算拉力做功。
并举手回答。
学生动手过完成实验。
学生讨论,然后小组发言。
学生从具体的滑轮中得出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有关概念。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新旧知识联系。
测力计提升重物,让学生体验做功的过程,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同时也为下面与动滑轮做功进行对比,埋下伏笔。
意在过渡到机械做功,与上述直接做功对比,引入有用功和额外功等概念。
意在让学生自已自然而然的引出“有用功”,“额外功”等。
这个讨论内容是学生从旧知引出的新知,知识的“生长点”引出自然。
“功的原理”虽在新版教科书中没要求,但有必要提出来,让学生了解。其实课上到这里,得出“功的原理”是水到渠成的事。
从具体的事例出发,从旧知出发,得出新知,很自然,学生自己得出,而不是强加,只是给这些功一个专用名词: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在让学生能加深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含义。
学生思考换成质量大的动滑轮后,各个量的'变化,为下面引入机械效率作铺垫。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
理论联系实践是物理的根本。
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算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一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除养成动手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机械波教案篇八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有用功和总功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想想议议
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
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讲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同时还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1、有用功是14400j,总功是24000j,机械效率是60%,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波教案篇九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非常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启阅我这份自荐书,毛遂自荐诚待您的指导。我是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20xx届毕业生。接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真诚的推荐自己。
大学五年里,我带着严谨的学习态度,认真的学习了专业知识,对机械设备的的制造、安装、维护、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和学习。其中参加了金工实习、机械拆装、机械加工及autocad、数控车、铣床、机修钳工等考证。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几年来,在老师严格教益及个人努力下,我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机械设备的维护等基本技能,系统地学习了数控加工,机械制造,autocad等相关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吃苦耐劳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相继通过了各项技能考证。
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我在此祈侯佳音。
此致
敬礼!
xx。
20xx年x月x日。
机械波教案篇十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课桌、房屋是否做,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机械波教案篇十一
性别:男身高:172cm。
婚姻状况:未婚籍贯:湖北仙桃。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目前所在地:九江学院。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均可工作地点:浙江省。
工资待遇:1500以上住房要求:只提供住。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1年。
工作经历:
暑假在广东源森五金厂做设计员(主要从事模具设计,绘图)。
暑假在深圳中南劳务公司负责市场招聘工作(主要从事招聘)。
暑假在广东台山核电中建二局铆焊车间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监督和qc).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院校:九江学院。
所学专业:机电一体化毕业时间:0-0。
第一外语:英语水平:普通。
计算机能力:熟练其它能力: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所获证书:
教育培训经历:
-20,就读于南昌理工学院(专业:机电一体化)。
年-20,就读于九江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持有“cad绘图培训证”和“poe/e三维实体设计培训证”并用过正规考核。具有“数控车床操作工证”。学过并能使用mastercam和宇龙数控仿真软件进行零件设计加工等。
三、在校期间,获得过“系三好学生”、“院三好学生”、“系部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班干部”、“系部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
•自我评价。
一、本人工作勤奋努力、吃苦耐劳、不耻下问、学东西很快、喜欢钻研、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很好。
二、爱好体育运动,擅长羽毛球(多次获得过学校级比赛名次)。
三、自我鉴定: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学的是工科专业,因此在逻辑和处事方面比较系统化,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办事情有条不紊,为人和蔼,善于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一直都很不错,这也是我在这段人生中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在这5年的大学生活里,我学到的.除了所有的大学课程外,也学到许多适应和应对困境的能力,这点为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了帮助。
机械波教案篇十二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的控制方法分析,来说明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机械基础》是一门主要介绍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及液压传动的构造原理、运动规律和应用特点等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这对从未走进工厂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常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下面就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建议和认识。
1糟心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刻苦钻研教材,熟悉掌握教材内容。钻研教材时要通读教材,注意纵横联系。纵的联系是指教师要通读本专、l教材,要从教材的科学体系和知识结构出发,理清脉络,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知识的连接点,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掌握知识的深度;横的联系是指教师通过阅读其他专业的同类教材,从各门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理清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结构层次的连接和互相渗透,研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从而掌握知识的广度。有了深度和广度,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讲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备课除了钻研教材,还要了解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所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改造、加工,尽量将专业性较强的教材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通俗易懂的讲解。
2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的最终效果不是看你“教出去”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手”多少,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还是要用学生学的好坏来衡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
2.1课堂纪律管理。
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把知识学到手。那么,如何对课堂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呢?我通常采取正面提醒法、提问法、幽默诙谐法、非语言控制法和劝离现场等方法。
(1)正面提醒法就是对违纪学生不予过分理睬,而是正确友好地提醒学生注意当前的学习,告诉他应当做什么。
(2)提问法就是当教师正在讲课时,发现某学生正低头做其他事情,或者伏桌睡觉等等,此时教师既可以向不听讲的学生单独提问,也可以向全班学生提问,然后让不听讲的学生回答。
(3)幽默诙谐法就是教师针对某…违纪行为用适当的幽默手段,化解课堂矛盾,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4)非语言控制法就是教师用目光、手势、表情、姿态等非语言手段处理违纪行为的一种方法。例如,使用走进学生、突然停止讲课、凝视学生、轻拍其肩等非语言信号制止课堂违纪行为。
(5)劝离现场法是指当课堂上发生冲突,且矛盾激化,严重干扰教师上课而又劝阻无效时,教师可以劝违纪学生离开教室,以消散其怒气,平息爆炸性情绪,至于谁对谁错的问题,则等下课后另行了解、评判和解决。
2.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机的组合,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应注意变换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举例教学法和课堂练习法,来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感觉学习《机械基础》这门知识很省力、轻松。
(1)启发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来引导学生的“想”,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而弄懂所讲的知识。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可借助于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
(2)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向学生呈现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试验,或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验证或说明所传授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法。
(3)举例教学法是利用典型实例来说明教学内容的一种方法。《机械基础》所研究的各种机构在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教学过程应联系实际,多从实际生产、生活中选取典型实例,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强化记忆,防止遗忘,启迪思维。
(4)课堂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完成一定活动,来巩固知识和技能,形成技巧的教学方法。
3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补充。
3.1教师要妥善处理学生作业。
作业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尺度,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业布置和批改,以便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布置和批改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其二是作业的份量适宜,难易适度:其三是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在必要时提示作业的做法:其四是及时批改作业,以便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其五是批改作业时,应注意学生作业中错误的数量和性质,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把它记下来,作为课堂讲评或改进教学的依据。
32教师耍认真对待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教学[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它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辅导时,要注意两点:其一是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其二是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综上所述,《机械基础》课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和工具,一定要重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的第一天起,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进行精心设计,认真研究教学理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控制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争取达到最优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波教案篇十三
机械制图个人简历详细内容如下,在您证阅读这篇文章时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为您相关提供一篇机械制图简历模板为写简历参考。在写求职简历的同时要注意格式如技巧这篇机械工程师助理简历模板为模板,更多信息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名: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1990年8月3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高:
155cm。
体重:
50kg。
户籍:
四川资阳。
现所在地:
四川资阳。
毕业学校:
南亚电子工程学校。
学历:
中专。
专业名称:
毕业年份:
2010年。
工作年限:
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职。
职位类别:
职位名称:
工作地区:
待遇要求:
元/月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
发展方向:
其他要求:
联系方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机械波教案篇十四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2.实验原理及方法的选择及掌握。
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表达式以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个规律的提出,不但要有理论的支持,还要由实验的验证,今天我们就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eb=。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
ea=eb,即=。
上式亦可写成。
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79“要注意的问题”部分,思考一下问题:
1.重物选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2.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怎样有效地减小误差?
3.为了利用重物下落的某个过程验证机械能守恒,如何恰当的选取重物下落的初末位置?
4.重物的质量是否需要测量?为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并回答:
1.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主要是纸带和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计时器平面不在竖直方向上,为减小误差,固定打点计时器时,计时器平面要竖直以利于减小纸带与计时器的摩擦力。
2.实验用的纸带一般小于1m,从起始点开始大约能打出20个左右的计数点,终结位置的点可以选择倒数第一个点或者倒数第二个点,从这一个点向前数4~6个点当开始的点。这样选取的目的是可以减小这两个点瞬时速度和两点之间的距离(高度h)测量的误差。般情况下,打的第一个点作为起始点,这样测量和计算方便一些。
3.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因为这个物理量在式子两边可以约掉。
1.速度的测量。
根据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图2(见下页)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1,2,3,图中s1,s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
根据公式,t=2×0.02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是1,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例如:量出0~2点间距离s1,则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这就是点1处的瞬时速度v1。依次类推可求出点2,3,……处的瞬时速度v2,v3,……。
2.重物下落的高度的确定。
图2中h1,h2,h3,……分别为纸带从o点下落的高度。
1.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学生电源和打点计时器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接通电源,待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4.重复上一步的过程,打三到五条纸带。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且第l、2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点依次为1、2、3……用刻度尺测量对应下落的高度h1、h2、h3……记录在表格中。
6.用公式vn=(hn+1–hn–1)/2t,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v1、v2、v3……并记录在表格中。
1.列表处理数据(见下页)。
各计数点。
l
2
3
4
5
6
下落高度。
速度。
势能。
动能。
结论。
2.图像处理。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如果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际上,重物拖着纸带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作用,机械能在不断减小,故有ebed。又因为在初始点时重物的机械能为0,所以有0ebed,mvb2–mghb0,–mghd0,说明重物在实际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实验目的: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
2.纸带的选取及重物速度的测量方法。
3.实验的误差来源及注意事项。
1.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面哪些测量工具是必需的()。
a.天平b.弹簧测力计c.刻度尺d.秒表。
答案:c。
2.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重锤时,重的比轻的好。
b.选用重锤时,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好。
c.选用重锤后要称质量。
d.重锤所受重力要远大于它所受的空气阻力和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阻力。
答案:d。
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需要用工具测量的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是()。
a.重锤的质量b.重力加速度c.重锤下落的高度d.重锤下落的瞬时速度。
答案:c;d。
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由于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使纸带通过时受到较大阻力,这样的结果会有()。
a.b.
c.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b。
5.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物的质量测量不准会产生误差。
b.重物的质量大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c.重物的质量小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d.先释放重物,后接通电源会造成较大误差。
答案:b。
6.本实验中,若以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h图像应是,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h图像的斜率等于的数值。
答案: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重力加速度。
7.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重锤的质量m=1.0kg,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50hz,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的数据为从起始点o到该点的距离),则在打b点时,重锤的速度vb=m/s,重锤的动能ek=j,从开始下落到打b点时,重锤的势能减小量是j(取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0.79;0.31;0.31。
书写实验报告。
机械波教案篇十五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义.
2.明确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处理问题的优点,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本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物理问题的习惯.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强调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机械波教案篇十六
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能利用能量的初步知识分析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2、经历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加深对影响动能因素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素养,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影响动能因素的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探究合作的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怎样判断物体有无能量。
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龙卷风的画面,并从课本实例汽车限速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碰撞过程中)。
钢球对木块做功了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强调能够做功,而不是正在做功)。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小球处于什么状态?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还能推动木块做功吗?由此可见,钢球运动时才能能推动木块做功。引导学生观察课本12-3、12-4图(引出动能的概念)。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猜想我们认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不止一个,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实验。
方法进行探究呢?(控制变量法)。
我们怎样控制小车的速度呢?(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运动到水平面上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我们怎样判断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转换法,观察木块的移动情况)。
如果要探究速度对动能的影响,谁能叙述一下实验过程?(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不同高度滑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撞击移动的距离,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演示12-5图实验,学生观察。
你观察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质量一定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学生讨论归纳)。
谁能叙述一下探究质量影响动能的大小的实验过程吗?(让不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撞击移动的距离,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演示12-6图实验,学生观察。
你观察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速度一定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学生讨论归纳)。
综上所述: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学生归纳)。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拿下实力能支持以上结论?
三、知识迁移当堂训练。
1、以同样速度行驶的大卡车和小轿车,的动能大,所以在同样的道路。
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是不同的,大卡车的最大行驶速度应比小轿车。
2、甲、乙两个物体处在同一个水平面,甲得动能比乙的动能大,下列书法说法的是()。
a.甲的质量一定比乙大b.甲的速度一定比乙大。
c.甲的做功本领一定比乙大d.以上说法都不对。
四、感悟升华总结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课时)。
能量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这个物体就具有了能量。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的大小与物体。
的速度和质量有关,速度越大,物体。
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机械波教案篇十七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机械波"是高一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质点的振动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过程,由于其运动形式相对复杂、形成过程较抽象。因此,是本章的难点内容之一。
由于理解机械波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且是对前半部分机械振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又跟以后学习的电磁振荡、电磁波、光波有许多共同规律及特征,故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科考试说明,物理教学应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过程:明确波传播的是能量、波形和振动形式,而不是质点;理解横波、纵波的概念及波峰、波谷、疏部、密部的`定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观察、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1)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3)疑点: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向外迁移。
(4)关键点:建立振动与波的联系。
4、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但尚未涉及波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从研究质点的振动出发,去掌握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和引导分析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1、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有趣、极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演示法,增加感性认识(所有仪器:水波演示仪、横波演示仪、纵波演示仪)。
2、由于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不易掌握。因此采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通过观察、推理达到接受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
(一)机械波:机械波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二)产生条件。
1、振源。
2、介质。
(三)形成过程:每个质点的振动都会带动周围质点振动,从而使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开来。
(四)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力,质点并示随波迁移。
(五)波的分类。
1、横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2、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一)附课件图:
(二)附表:振动与波动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波教案篇十八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机械波教案篇十九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通过对一些物理现象的分析,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和发现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
2、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问题、弹性势能与动能、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学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能确认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并了解了决定这些能量大小的因素。也就是说学生为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教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对某种能量的变化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的,这恰恰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有些物理现象需用多个物理知识分析或解释,如“滚摆、单摆最终会停下来”,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是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问题,但现象中所涉及到的机械能守恒与损失问题,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过多纠缠,否则会喧宾夺主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1、文本教材惜字如金,篇幅不长,但插图多,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量依然十分丰富,由于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较为抽象,给教者对教材的处理、整合、发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插图是静止的,反映的是某一物理现象的瞬间,而其过程则靠想象。我们恰恰能利用多媒体的硬件优势和技术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呈现出物理现象的全过程。
3、本节课对以下几个地方,将原文本教材进行了整合:
(1)、将本章开始之前的《无处不在的能量》中的'过山车主题视图拿来为本节所用,并以视频形式呈现,配以本章开头的一段激情文字“满载游客的过山车……”的朗诵音频,既利用了教材资源,又加强了视听效果。
(2)、滚摆、单摆实验拍摄成视频,实际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现象时再播放视频,这样实验虽然结束了,但过程依然可观可感。
(3)、将《想想做做》“铁锁会碰到鼻子吗”拍摄成视频播放,有提高能见度的效果。
(4)、补充皮球落地后向上反弹的内容,并将其拍摄成视频播放:将球涂黑,球与地碰撞时会在地上留下圆形黑斑。这样能使不易观察到的形变以黑斑形式呈现,且将瞬时形变能长时间留存下来。
(5)、制作皮球落地后反弹的动画视频,作为前一个视频的补充,使学生能进一步看清全过程。
(6)、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6题,若布置给学生做,由于条件的限制很难落实,现场演示,又耗时过长,将教者的实验以视频形式播放,既能让学生看到圆筒斜向上滚的奇特现象,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7)、制作卫星沿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动画视频,方便学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8)、从网上下载蹦极和蹦床的视频,作为课堂巩固练习的素材。
1、通过实验、视频、动画为学生认识和分析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提供直观感性材料。
2、为学生提供一种分析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思维模式:高度形变高度或速度通俗总结就是:高度换速度,形变换两“度”(即高度和速度)。
具体程序如下:
(1)、观察:看确定对象的运动速度、离开地面的高度、形状是否发生变化。
(2)、分析:动能和重力势能——质量一定时,若速度增大了,则高度肯定降低了。速度增大则意味着动能增大了(问:增大的动能哪里来?),若高度降低了,则意味着重力势能减小了(问:减小的重力势能哪里去了?)。又如物体的形变程度增大了,则意味着弹性势能增大了,而这又是以物体运动速度的减小或离开地面的高度的减小为代价的。
(3)、结论: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此时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反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形变发生(或增大)则弹性势能增大,此时是动能或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通俗的解释就是:以高度的降低换取速度的增加,反之亦然,以高度的降低或速度的减小来换取物体形变的发生或增大,反之亦然。
3、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资源支持,加大容量,增加练习机会,感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