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优质19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计划的具体体现。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到学科知识在学生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上的要求,适度难易。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所编写的教案,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一
1、积累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效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以及作者从中获得的乐趣。
3、体会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能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
4、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能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
2、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爬过树吗?说一说你爬树的经历。
二、明示目标。
课件出示文章对于我爬树的描写并指名读,很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三、初始通读。
1、自由读文。
2、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认读正音。
3、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4、说一说你在预习的时候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四、品味精读。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
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归结为“回归自然”这一主题。
2、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课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读课文找一找运用对比的地方。
我与父亲的对比。
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
3、在学爬树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读课文,找一找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的乐趣。
指名读。
五、实践悟读。
2、为什么要“回归自然”?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础的公德和环保意识。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3、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二
教师语言真简练。
教学设计显真功。
成功学案用的巧。
锁定目标一堂清。
有读有练有质疑。
生生互动氛围浓。
板书设计抓重点。
环环相扣层次明。
付常老师进步大。
将来能比魏书生。
一、关注学生层次性不到位:课堂上的精彩仅仅不是在于几个能说会道学生的展示,更多的在于后进生的学习体验,在于学生学习问题的层出不穷。如果王常老师只关注几个积极发言即答即对的学生,这会剥夺一部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和权利,让一些后进生丧失自信心。因此,在让优生汇报的基础上,可以让后进生作强调性的说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激励语评价不到位。好的评价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加探索的动力。虽说王老师能说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也在努力着,但这节课上老师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只是几句常用的不够新意的评语。我觉得有效评价学生是我们每位老师努力的方向,评价学生;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又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优点,,读得不流畅,但可能声音洪亮;说得不完整,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得不公正,但可能内容具体······只要用凸透镜看学生的优点,适时给他们以表扬,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
三、老师指导不够到位:这主要表现在自学汇报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最后解决的效果不够明显,是否都在合作中或老师导学中一一迎刃而解,这还不好说,如果在老师导学之后,再引导学生质疑,让质疑成为一种模式,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相信课堂会更具活力。其实,对于学生的质疑老师要加于筛选。,浅显的个别点悟,普遍性的难题小组探究,老师导学中重点关注。可以让学生抓住问题的一个点加以理解,谈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化大为小,层层剥皮。启发学生逐步思考,化难为易,老师所指导的应该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经过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三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示这一主题的呢?
让同学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实际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同学考虑: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一起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同学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维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维护自然”。
训练同学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维护自然让我们为维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一起努力吧!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维护自然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四
生:“我”跪伏在樱花底下……。
师:“跪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单脚跪地的意思。
师:谁来演演作者跪伏在樱花底下,拔草喂马的样子。
(不知道什么原因,学生无一个人举手愿意来演。我以为是孩子们不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于是又问了一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都在说这个词的意思。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又重复了一遍刚才那个问题,还是没有人举手。)。
师:那我来演演。
(我单脚跪在一个同学的地上,做出拔草并把草喂给马的样子)。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对动物的尊重。
师:带着我们的体会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对于“我”的这些动作,马是怎么看我的?
生:它侧转那狭长而良善的脸来看我。
师:对于马的这个眼神,作者是怎么理解的?
生:认为是马对我的欢迎与等待。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因为从这以后,马远远地看见,它便抬起头来。
师:对于马的这个动作,作者又是怎么想的?
生:相信自己离开之后,马也会每日地怀念我。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和感受来读这个段落。
师(小结):作者对于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读懂、理解,由于我对马、对动物的尊重,似乎让马也能了解我的心思,看懂我的动作和手势,听得我跟它所说的一切,这种与动物的精神交流就是作者与动物的“神交”。而作者对动物的欣赏、尊重和关心在此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思:这一课的教学不够理想,原因是我没有把文章重点突出,平均用了力,所以,在教学时显得时间有点紧,课堂也不够出彩。以后教学这课时,应该把写小鸟的那部分内容先讲,本来这部分内容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又是课文的重点。然后再理解写马的内容,这样也就不会冲淡文章的重点。
在教学写马的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抓住作者拔草喂马的动作——“跪伏”一词,让孩子们理解词义,然后再演一演,孩子们可能不好意思,我就亲自演了作者跪伏拔草喂马的情景,并让学生边看边想,你体会到了作者对马有着怎样的情感。孩子们看了教师的表演后一下子说出了作者对动物的尊重。然后,我又让孩子们看看作者去喂马时,马看了“我”一眼,“我”从这个眼神里读懂了马的什么心思?孩子们读了文中的句子后,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理解作者不仅看得懂动物的眼神、动作,听得懂动物的声音,更与动物有着精神上的交流,好像动物也看得懂她的眼神、动作,听得懂她说的话,这就是她与动物们“神交”。对于这点,学生本来是难以理解的,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竟然能说出神交的意思及其内涵,我觉得,此处的教学效果是我最为满意的。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五
前几天,我学了《山中杂记》一文。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患病在山中修养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主要写了拉牛乳罐的那匹温顺的斑白大马、那只调皮的小狗、那只活泼可爱的小猫以及她最喜爱的小鸟和她之间发生的事情这一件件事情都表现出了冰心热爱生活和热爱生灵的美好品质。
冰心在文中写了很多她的感受,而很多是我们从未体验过的,或许是我们没有在意观察。她写了她喂马的乐事,和从害怕,不喜欢猫、狗,变成了喜欢猫、狗。她还动情地用四个自然段分别详写了鸟儿的外贸、鸣声、鸟的家庭和鸟儿快乐的象征。课文里重点写了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场景,突出了鸟儿们快乐的生活。
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女性作家的写作特点。也教育了我们应该保护、尊重动物,与动物平等。这样,我们这个世界才更加和谐。
《山中杂记》是冰心在森林里疗养病时写的一篇儿童散文,冰心从拉牛乳灌的那匹斑白大马,写到追着我狂吠不止的小狗,从狡猾的猫写到玲珑娇小的小鸟,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觉得冰心是一个喜爱动物,但她不求回报。
文章中有一个段落时“我”从来不十分喜爱猫,因为猫很带狡猾的样子,有喜欢抓人。从这句话中看出冰心不喜欢猫,但有不想破坏猫的家园,所以没有做偷卵捉雏等破坏他们家园的事。最后,冰心和毛渐渐熟识了,觉得猫并不抓人,在猫自惊自跳的时候,猫充满了活泼和欢悦。
文章中还有一个镜头是“早起母亲教给他们歌唱,母亲的声音极婉转,他们的声音,却很憨涩。这几天来,他们已经完全会飞了,会唱了,也知道自己觅食,不再累它们的母亲了。从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不管是小鸟还是其他动物,不管是是人还是猩猩,他们都有人情味,都会孝顺自己的父母亲,不管家有多远,都会回家看他们的父母亲。
冰心勇于接触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去了解他们,去体会他们。这多么有意思呀!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六
教材简析:
《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这篇课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到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文章思路清晰,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平等、关爱、尊重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3、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了解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
4、联系自己观察小动物、养小动物的经历,体会作者与动物在一起的乐趣,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描写动物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博爱和从动物身上寻找到的乐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在病中仍然能积极的发现周围事物的乐趣的乐观心态,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平等、关爱、尊重和欣赏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在生活中,你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动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学习冰心的《山中杂记》,感受作者对动物的情感。
3、板书课题:山中杂记。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1、作者简介: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2、写作背景: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她留美期间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养病期间的冰心,远离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在绿树环绕的青山中放飞自己的童心,仿佛回到了童年,尽情地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赐予她的发现和感悟。
3、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2)重点理解下面词语:
温驯:温和驯服。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到的许多可爱的动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圈出作者写了哪几种动物?各在课文的哪些段落里?(1—2自然段写马;3-4自然段写狗;5-6自然段写猫;7-11自然段写鸟;第12自然段写虫。)从这些动物身上作者寻找到了那些乐趣?从那些词句能看出作者喜爱它们,用直线画出来。
3、作者虽然写了这么多动物,但各有侧重,详略得当,那作者详细写了哪一种动物呢?(鸟)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细细品读详写小鸟的这一部分。
四、品读重点段落,学习写作方法。
1、出示自学要求:
仔细阅读7-11自然段,思考:
(1)按照叙述顺序,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鸟?
(2)你喜欢哪一段文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
2、指名回答第一题:按照叙述顺序,作者依次介绍了青鸟、知更雀、蜂雀、小鸟家庭。
3、学生汇报第二题,教师相机点拨,师生达成共识。
第7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我喜欢第7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山中鸟的美丽和种类的繁多。
(2)点拨:青鸟就是翠鸟(出示翠鸟的画面)它的羽毛十分鲜艳,作者爱青鸟仅仅是因为它美丽吗?(还因为青鸟报春早)从哪看出青鸟报春早?(读有关句子:“雪未化尽,鸟儿已成群地来了。最先的便是青鸟”“西方人以青鸟为快乐的象征,我看最恰当不过了,因为青鸟的鸣声中,婉转地报着春的消息。”)从中体会到青鸟带给作者许多欣喜和希望。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第8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我喜欢第8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写出了鸟的玲珑娇小以及作者对小蜂雀的喜爱、怜惜与友好。
(2)点拨:作者对这些早早来报春的小鸟们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当长着红胸脯的知更雀出现时(出示知更雀的画面)作者会做些什么?(观察它的动作,欣赏它鲜艳的颜色:红——白——绿)。
写蜂雀(出示蜂雀画面)作者突出了什么?(小)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无可苗条”、“竟要比花还小”)它体长只有5-6厘米,体重只有3克左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小的鸟。作者对于这么小的鸟又是怎样做的呢?(读有关句子:“我在山亭中有时抬头瞥见,只屏息静立,连眼珠都不敢动。我似乎恐怕将这弱不禁风的小仙子惊走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小蜂雀的怜爱之情)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连眼珠都不敢动”、“弱不禁风”、“小仙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第9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我喜欢第9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写了鸟清脆的叫声及鸟与春的关系。
(2)点拨:当许多毛羽艳丽的小鸟唱着轻美的歌飞来的时候,作者在做什么?(“倚枕倾听,使人心魂俱静”领略“以鸟鸣春”的境界。“心魂俱静”生动地突出了鸟儿歌声的轻美,渗透着作者对鸟鸣的情有独钟。)。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10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我喜欢第10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写了鸟温馨的家庭并由此将心比心,联想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从而对雏鸟及其父母的爱意更浓。
(2)点拨:作者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在幕天席地的生涯中,和小鸟最相亲爱。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小鸟爱的语句。(出示:“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再找出间接表达作者对小鸟爱的语句。(“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不仅真心地爱护这些鸟儿,还呼唤别人保护小鸟。)。
比较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的特点:直接表达爱鸟,感情比较强烈;通过自己的做法间接表达对小鸟的爱也比较具体。两种表达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充分、更准确、更有感染力。
在这么多的动物中,作者为什么会详细介绍小鸟呢?(“我想到我自己不过是暂时离家,我的父亲和母亲已是这样的牵挂。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作者将心比心,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从而对雏鸟及其父母的爱意更浓。爱家人,也爱动物,拥有博爱的情怀。)。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第11自然段:
(1)指名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我喜欢第11自然段,是因为这段文字让我知道了小鸟的成长过程和母子的相爱。
(2)点拨:(出示第11自然段)作者从哪两方面描写小鸟一家相亲相爱的?(母亲精心哺育儿女;儿女长大后不忘父母。)。
作者从中寻找到了哪些乐趣?(小鸟刚出壳时的贪吃、茫然的样子,很傻的学步,憨涩的学唱,生动地再现了雏鸟娇嫩可爱的形象;小鸟们学会了觅食和筑巢后,常常去看望它们的父母,说明小鸟和人一样也有情有爱。)。
作者为什么能把小鸟写得栩栩如生、有情有趣呢?(一是善于观察;二是拥有一颗博爱的心——以平等、尊重、关心、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在山中所见到的动物。)。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学生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读出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小结本课。
3、小结:在外求学的冰心思念自己的父母家人,她在呼喊爱雏鸟,爱雏鸟双亲的同时,也在呼喊想父母,爱父母。描写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作者从小鸟身上寻找到的乐趣,品读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关爱之情,感悟了作者的博爱。如果我们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生活就能给我们带来乐趣,我们也能在愉悦的情感中进入善良博爱的人生境界。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七
世间之景皆随时事而更迭变化,唯有爱可以永恒,爱是使这个世界转动起来的齿轮。冰心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描写爱最细腻最完美的作家,她的作品中跳动着天真的童心,挚诚的爱心,广博的善心。母爱、童心和自然是她突出的三大主题。
《山中杂记》是23岁的冰心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多读悟出作者的乐与趣。小组之间的比赛最能激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的都不错,而且读得越来越熟,越来越有感情。与此同时,我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提醒他们注意作者在每种动物身上所发现的乐趣。因为有了熟读课文的过程,学生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没有什么难度。
最后在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能够从各种动物身上感受到那么多的乐趣?”时,有个别同学出现了疑问,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很快就解决了,而且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忽然间发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那么重要!
1.抓住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散文。要想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涵,只凭老师地讲解并不能取得较好地效果。一次,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使学生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读出作者地乐趣,体会作者的博爱思想,感受作者地写作的语言特点。整堂课极大地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使学生能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2.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了解了学习内容,分析了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感受了作者的博爱精神,培养了自己热爱生活,与动植物、大自然和谐相处地4情怀。这篇课文思路清晰,描写对象具体,先写马,再写狗,然后写小猫,最后重点写了小鸟。让同学们在具体地描写中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了马的温顺,狗的驯良、猫的活泼、虫的可爱。作者从一种动物到另一种动物地讲下去,大体上是按照从大动物到小动物地顺序叙述,层次非常清楚。
3.从这堂课中,我还了解到,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只顾着把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说出来,或直接灌输给他们,多站在孩子地角度,要多要他们发表自己地意见。这样,孩子地灵性才能得以迸发,孩子地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示这一主题的呢?
让同学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实际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同学考虑: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一起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同学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维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维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同学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维护自然让我们为维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一起努力吧!
六、作业: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九
本文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乐趣”的一篇扩展阅读课文。这是一篇内容既浅显又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品。说它“浅显”,是因为它讲述的事情贴近儿童,又是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的;说它“深刻”,是因为它揭示了现代人都非常关注的主题,回归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文章语言生动、细腻,贴近儿童,是一篇思想内涵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情变化的描写去感悟父子间的亲密,体会爬树中克服困难,亲近自然的乐趣,品味自身与大树间建立情感的乐趣,感悟置身树顶,天地更大,心胸更深远。在合作探究,理解主题环节中,我充分利用文中的问句“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这是作者在问读者,也是在问自己,问同学们,所以我引导学生要深刻地感悟,特别是最后几句话的层次、意味都耐人寻味。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通过描写“我”的感受的句子,明白找到心灵归宿能给人带来多么大的满足与喜悦,知道行动起来,家就在前方呼唤你。
课文反复说爬树“非常舒服”“很快乐”“很舒服”,这种感觉来自树,来自树上能看到而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来自“爬”的过程,来自爬树时体会到的亲密的`父子情。这种感觉,就是爬树的“乐趣”。
虽然本文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但是对于城市生活的儿童来说,爬树这项活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却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回归自然的主题只能落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上了。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加强城市孩子们的实践活动,应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
这是一篇内容浅显又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品,揭示了现代人都非常关注的主题――回归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本单元主题“乐趣”,查找文中能表示“乐趣”的相关语句。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爬树“非常舒服”“很快乐”“很舒服”等语句,明白了这种感觉来自树,来自树上能看到而在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来自“爬”的过程,来自爬树过程中体会到的父子情。这便是爬树的乐趣。
我趁机抛出话题:“爸爸怎样带我爬树”,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明白“爸爸”很有“计划”性:第一选好“爬”的对象--郊外的树;第二是循序渐进,先爬较小的树热身,再爬大树;第三是放手并用“微笑”激励“我”爬上树;第四是作示范,自己爬树;第五是做好保护工作,下树在先,有扶有助;第六是边爬边交流,提高孩子的认识。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是一个有心的爸爸,就像那个带同学采蘑菇的爸爸一样,寓教于乐。这样学生都学到了自己将来也该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懂得该如何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说服了。紧接着,我再让学生找到“我”又是如何爬树的,从而明白了作为城市的孩子的生活天地是狭窄的,必须积极到自然界中去锻炼,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环境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某些遗憾。最后,我答应同学找个时间去爬山或去春游,并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带我去――,让有去过的学生完成。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一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作者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的心情变化。
3.通过感悟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从小作者心情变化的描写中比较两次爬树的不同,渗透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以前爬过树吗?找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爬树的经历。
2.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3.浏览课文,看看在爬树过程中,作者又记叙了哪些内容。
三、抓重点词句,品读体验。
(一)分组阅读,讨论交流:在爬树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
(二)集体交流,共同品读。
1.爬树前“我”的心情怎样?(围绕课文第3自然段的重点词句“我开始担心我能不能爬上树,爬树要有什么本事,要不要带一些手套、护膝”这句话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板书:担心)。
2.交流第一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围绕第8、9自然段的语句交流。板书:紧张)。
3.交流第二次爬树时作者的心情。(围绕第17、18自然段的语句交流。板书:自豪)。
4.比较:第一次爬树和第二次爬树有什么不同?
5.交流爬树后作者的心情。(围绕19----22自然段谈自己的感受。板书:快乐)。
四、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1.浏览全文,思考: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2.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
3.讨论:现实生活中,自己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想与大家分享吗?
五、总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板书设计。
爬树前担心。
第一次爬树紧张。
第二次爬树自豪。
爬树后快乐。
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二
今天上午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教学了六年级第一单元拓展阅读课文《爸爸带我去爬树》。这是一篇内容浅显又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品,揭示了现代人都非常关注的主题——回归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本单元主题“乐趣”,查找文中能表示“乐趣”的相关语句。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爬树“非常舒服”“很快乐”“很舒服”等语句,明白了这种感觉来自树,来自树上能看到而在地上看不到的景致,也来自“爬”的过程,来自爬树过程中体会到的父子情。这便是爬树的乐趣。
第二课时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与家长去爬树、钻洞、登山、下河过,很多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是去公园、动物园或海边,而那些真正来自于农村的新晋江人,他们也大多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没有了与“自然”的接触机会。所幸的是有三个同学的回答让我有些欣喜。一个说爸爸在他七八岁时带他去竹林玩过,爸爸是任由他随处玩的,结果差点掉到山崖下;一个说爸爸带他到山林中去采蘑菇,爸爸先教他怎样识别蘑菇的种类,然后让他学习采摘,并和他一起炒蘑菇,品尝劳动果实,收获了快乐;一个则说爸爸带他到海边时,总是拽着他,生怕他出事,让他玩得很不自在。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爸爸怎样带我爬树”,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明白“爸爸”很有“计划”性:第一选好“爬”的对象--郊外的树;第二是循序渐进,先爬较小的树热身,再爬大树;第三是放手并用“微笑”激励“我”爬上树;第四是作示范,自己爬树;第五是做好保护工作,下树在先,有扶有助;第六是边爬边交流,提高孩子的认识。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是一个有心的爸爸,就像那个带同学采蘑菇的爸爸一样,寓教于乐。这样学生都学到了自己将来也该怎样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懂得该如何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说服了。紧接着,我再让学生找到“我”又是如何爬树的,从而明白了作为城市的孩子的生活天地是狭窄的,必须积极到自然界中去锻炼,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环境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某些遗憾。最后,我答应同学找个时间去爬山或去春游,并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带我去——,让有去过的学生完成。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三
一流的教学活动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这一教学理念体现了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则体现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观。这两个教学理念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回归自然”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以乐趣为主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因此我计划2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2——13岁左右,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所教的教学班全班人数50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德育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本文算不上文质兼美,更达不到催人泪下。但这篇自读课文却揭示了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回归自然。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揭示文章思想,因此根据学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确定上述目标。
七.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八.为完成以上目标,我安排教学过程如下:
1.课堂导入。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第二学时,既要能复习上节所学知识,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竞争性很强的题目来回顾文章主要情节,很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2.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这时,我就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这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教师从中引导,最终归结为“回归自然”这一主题。这时我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3.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时学生会拿出vcd片或照片来亲自讲解,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回归自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4.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5.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九.关于板书。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板书设计:意在体现文章主题和教学目标。
十.效果预测。
2.学生了解对比手法的特点。
3.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四
我们走在了大街上。我拉着爸爸的手。
我开始担心起我能不能爬上树,爬树要有什么本事,要不要带一些手套、护膝……我的想法,全都遭到爸爸的摇头,最后一次则摇得更厉害了——爸爸说:“你难道不是猴子吗?”爸爸说:“人类本来就会爬树”爸爸说:“你爬上去就知道了!”
我只得在心里去想起猴子来。
走过了郊区的大仓库,走过了小河,我和爸爸走进了田野。我每看到一棵树,都在盘算。爸爸却不慌不忙,好像有什么计划。
他熟门熟路地带我沿着一条河走去,走过一座水渠的“桥”,来到一片树林跟前。这些树有五六米高呢,树身比我的大腿还粗,虽然有许多皱,但还是挺光滑的。爸爸微笑着注视我。我来劲了,在这田野里,好像心里特别想玩——我上去就爬,两只手抱紧了树身,两只脚也盘开对蹬在树干上,然后手脚一起用力慢慢往上蹭。
我赤脚蹬在树身上,确实感到非常舒服,也能用上力了(是呀,猴子哪有穿鞋的)。我一蹬一爬,嘿,真是不用学,我爬得蛮快!只是爬到上面,我不敢再爬了,抱住树干往下看,嘴里乱叫起来——爸爸站在树下,像个教练一样,他轻松地抱着手臂命令我:“爬上去!”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紧张地爬上树权,手死死地抓住,腿不顾一切地翻下去,肚皮和胸脯全都不敢松劲地贴在树身上……就这样爬上去,终于骑在了树权的枝干上。足足用了十分钟,大概有八分钟是僵在树上吊着大喊救命——不过现在我已经坐在树上啦!树叶在我周围翻滚,树身微微有一点摇晃,坐在空中的树枝上,望着距离有四五米高的地面,心里很神奇。我大呼小叫起来,像一只动物一样。
突然,他也上树了。爸爸竟然是两只手和两只脚又抱又蹬地“走”上树来,“嗖嗖”地好快,倒真像猴子。
爸爸上来是为了“护送”我下树。他两腿夹在树上,保护我再重新爬回到树干上,然后在下面和我保持着距离。他说,下树要危险一些。
下到地上,爸爸宣布:“这是热身赛!前面,有一棵真正的大树要爬!”
我早就看见田野里的那一棵巨大的老树。它有几十米高,树冠伸开,足有一个小公园那么多的绿色树叶。这棵大树的树干可就不得了,我们走近一看,它下面最粗的地方连爸爸伸手都抱不拢,上面也有爸爸的腰身那么粗,这树的枝干铁硬,但扭来扭去,卷来卷去,活像是苍老的龙扣蛇一样!爸爸竟然也说不出它是什么树,一会儿说是“桧树”,一会又说恐怕是“槭树”,都是奇怪的名称;他只说他小时候就经常来爬它,他们那群小孩子管它叫“大不列颠”,真是莫名其妙。
我想都没想过会来爬这个大家伙。
原来爸爸对这棵树的浑身上下熟悉得很,什么地方像台阶一样可以爬着走,什么地方有一个树洞可以休息一会儿,哪一根树干有一节一节把把手可以扶稳,哪一段树身早有凹进去的脚蹬……爸爸全都知道。我觉得爬这颗老树像在爬山,但当然跟爬山不一样,因为身底下就是天空!爸爸就在我身边,他的大手经常扶住我的身子,也经常托住我的脚掌——我慢慢地爬,常常紧伏在树身上一动不动,等力气有了再爬,不知怎么的,我越来越觉得身子底下的树干很亲切似的,我贴着它,抱着它,抓着它,好像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有时,还会觉得它是活的,而且很温暖,不像爬铁管那样令人发抖。抱着大树,我又感到自己是一只动物,我是一条小蜥蜴,爸爸是一只大猿猴。
我爬到老树上啦!我和爸爸一起登上了这棵大树雄伟的枝权,我们脚踏在水桶粗的横干上,手抓住坚硬的枝条,迎风站在离地有十来米高的半空中——风好大呀,蓝天白云,田野碧绿,小河在发着亮……而我的四周全是枝条、绿叶,我像一只猛兽,站在地球上!
我问爸爸:“我怎么第一次感觉自己站得这么高?比带我去过的任何大厦还要高?”爸爸说:“第一,是你自己一寸一寸艰难地爬上来的。第二,你站在树上,下面就是大地。第三,你就在大自然里,周围什么也没有。”
人在树上真的很快乐。
人在树上真的很舒服。为什么?
回城了。回家了。
我还老在望那棵树,好像那树上也是一个家,一个遥远的老家。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五
一流的教学活动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这一教学理念体现了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则体现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观。这两个教学理念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回归自然”的深刻思想内涵。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以乐趣为主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因此我计划1课时完成本课。这课时是让学生来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2——13岁左右,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许多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所教的教学班全班人数57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1、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刻用意。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
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算不上文质兼美,更达不到催人泪下。但这篇自读课文却揭示了一个时代感很强的主题——回归自然。它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揭示文章思想,因此根据学情,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我确定了上述目标。
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特点及本训练组“具体分析文章中感人至深的句段,深刻领会其言外之意”的训练重点,我采用整体感知、一点突破、变序设疑等教学法进行教学,始终体现教师“启发点拨”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发散思维法和朗读感知法进行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大纲也指出: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紧紧抓住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我首先确定了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为重点。以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读的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感悟语言。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领会爸爸带我爬树的深刻含义,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确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作为突破口,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找准想象点,引发学生通过联想把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阅读的内容。
课前,我设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我注意让图文并茂的课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观,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发言,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发其想象力,诱发其思维力,激发其创造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的思维中发展思维,在品味语言中感受生活,在内容体会中掌握写作技巧。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知道人物,到深入理解人物,到内心受到触动,思想上得到一个升华。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设计时应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是新学的课文内容,所以既要能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又要引出本节课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内容来引入,随机问学生:你们平时都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生自由谈谈,然后师随即引出这节课跟着文中的爸爸一起到郊外去爬树,看看爬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乐趣呢?——齐读课题。
2.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时学生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讨论: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爸爸是想让一个城里的孩子,通过爬树来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作者扩大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勇气与胆量,让作者在爬树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让我亲身体会“回归自然”的乐趣。解决本文重点之后,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学生自主思考:我第一次是怎样爬树的?当时的感受如何?(请用“~~~~~~”在文中标画出来)接着,请同桌一起讨论:我第二次又是怎样爬树的?感受如何?(用“——”在文中画出来)。
3、合作探究,感悟主题。
对上述的问题,只要学生认真看书就会找到答案,但这对文章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本文有着深层的含义,那也是爸爸带“我”爬树的真正用意。)。
(1)、爬树前,为什么先要热身?这表现了爸爸的什么用意?当我第二次在爸爸的帮助及我的努力下,我爬上了大树,跟爸爸坐在大树上,享受着父爱,我的心情变得很开阔,我对大自然有了越来越多的感受,我深深地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之中,不自觉的对大自然产生了热爱与依恋之情,我感受到在城市生活中从没体验过的快乐与舒服。(2)、这时,教师再提出那为何爸爸要带我去爬树呢?(爸爸是想让我一个城里的孩子,通过爬树来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我扩大视野,增长才干,提高勇气与胆量,,让我在其中有所收获,让我亲身体验回归大自然的快乐。
4、自主学习,体会思想,升华感悟。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这时学生会拿出vcd片或照片来亲自讲解,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对“回归自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5.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6.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六
上星期四,我教学了第一单元拓展阅读课文《爸爸带我去爬树》。这是一篇内容浅显又深刻的儿童文学作品,揭示了现代人都非常关注的主题——回归自然,以及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与家长去爬树、登山、下河过,很多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是去公园、动物园或海边,他们也大多都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没有了与“自然”的接触机会。
但有一个学生说爸爸在他七八岁时带他去竹林玩过,爸爸是任由他随处玩的,结果差点掉到山崖下;一个说爸爸带他去爬树摘果实,爸爸先教他怎样爬树,然后让他学习采摘,品尝劳动果实,收获了快乐;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爸爸怎样带我爬树”,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明白“爸爸”很有“计划”性:第一选好“爬”的对象--郊外的树;第二是循序渐进,先爬较小的树热身,再爬大树;第三是放手并用“微笑”激励“我”爬上树;第四是作示范,自己爬树;第五是做好保护工作,下树在先,有扶有助;第六是边爬边交流,提高孩子的认识。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是一个有心的爸爸,寓教于乐。紧接着,我再让学生找到“我”又是如何爬树的,从而明白了作为城市的孩子的生活天地是狭窄的,必须积极到自然界中去锻炼,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生活环境给自己的成长带来某些遗憾。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读质疑,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在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互助解答的基础上,再向老师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互助学习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去调整教学,组织教学。所以要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学生参与的面要广。
比如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某句、段、篇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讲;对于教师提出解决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时,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同位讨论等等。同时又要让学生全感官参与,程中动口、动手、动脑。
教师采用各种教法,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如我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我先设计好表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学法,边学习边参与板书这一教学活动,创造机会给学生大面积参与板书,并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参与训练,就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程参与。
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亲身实践、探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的目光、微笑的暗示或者以鼓励性的语言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我指导学生很快就要学完《小白兔和小灰兔》这一课了,学到最后一自然段时,针对小白兔说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一句话,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白兔说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看到举起的小手不是很多,我温和地说:“回答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你的,我看谁最勇敢?”学生听了,纷纷举起了犹豫了一会儿的小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微笑、激励、期待带进课堂,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大胆举手,让学生能由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
四、满足成功的欲望,发挥学生差异参与的作用。
人有千差万别,因而学生群体中客观地存在着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我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差异参与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真投入学习,但终无所获,只能兴味索然;反而,若让他们尝试达到预期目标的成功,就会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我指导学生背诵指定的课文时,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读几遍就能背出,但有的学生却不能一下子背出。于是,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优生背得流利或者能够背出,要求差生读得熟练,能够背出就更好,这样差生就不会知难而退,而是和优生一样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热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主体性教学原则,体现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1、文章的情节结构。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
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
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
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
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
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
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
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
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后记: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八
一流的教学活动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体验和品德的熏陶”,这一教学理念体现了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体验、自我讨论、自我总结”则体现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学生主体观。这两个教学理念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感悟本课“回归自然”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教材分析。
《爸爸带我去爬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以乐趣为主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本文虽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叙述,讲述的事情又贴近儿童,但文中揭示的却是“回归自然”的深刻主题。因此我计划2课时完成本课。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本课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扫清文章中的阅读障碍。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赏析文章的同时通过介绍亲身经历来感悟“回归自然”这一主题。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2——13岁左右,少男少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如何正确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培养积极的公德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归自然”这一主题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抽象和陌生,但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感受,把这一内容具体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抒己见。我所教的教学班全班人数50人,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一般。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教学重点。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案篇十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先指导了专家小组的学习,并布置了预习作业,参与了他们的学习与指导,专家小组又给其他小组布置了学习任务,他们利用午自习对全班学生的生字、朗读情况进行抽查,指导其他小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专家小组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提高,生字、新词都掌握得比较牢固。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快速搜集信息,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把文章分成爬树前、第一次爬树、第二次爬树、爬树后这几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品读了语言,感悟了语言,从中学生体会了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学生学习的欲望高,兴趣浓,达到了我预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