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改教学改范文(16篇)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而总结是提升学习效果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总结中,要注意言之有物,不要空洞和冗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改下,我们以“追求智慧的数学课堂”为办学理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扎扎实实地开展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系列活动,努力构建“智慧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课改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把握住“积极互信、个体责任、有效沟通、反馈及时”这四个要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二
在初中英语新课改之后,本人略有心得,作出如下教学反思,希望能对英语爱好者有所帮助:
1、新教材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实施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素材典型,语言情景真实,语言表达规范,语言现象率高,符合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3、在编排体系上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紧密联系。
1、新教学观念
通过学习新课改的教学大纲和精神要求,以及在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
2、新课程观念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新学生观念
通过实践新课改,我们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性格的,是发展的主体。
1、采用任务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不感觉在“学”,而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英语学习变成了模拟交际,代替了枯燥的“句型操练”。比如unit 8的task要求学生调查班上多少同学家养狗、猫、鸟等宠物,并用英语汇报,这比当然替换练习吸引人了。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谜语猜测、问题辩论、动脑动手、故事大赛等。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学习成绩考试 它的目的方式在于检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内所学的材料,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形式有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
(2)课堂表现的评价 它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兴趣,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
(3)单词评价 单词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关口,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材料,首先会读,然后会默写及运用。
(4)作业的评价 它是检测学生学习英语态度的方式,通过作业适时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优缺点,不失时机进行适当的指导。
4、新颖的练习方式
在课堂上有配套的课课练,课后有补充练习本,这些练习题一改以往的枯燥的面目,每道题创造适当的语境,有声有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让学生通过学双语日记和办小报的方式加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在任教的班级创办英语角,为他们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5、教师突出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们做了以下努力:不怕出错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加强朗读训练;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加强固定表达方式的收集和整理;让学生主动参与口语交际。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如对话、做短报告、采访、讲故事、讲笑话、角色游戏、演短剧等等)。
6、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生动的画面以及地道流利的口语,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三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网络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懂得网络而想成为未来人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为了政治课教学的最优化,我们必须在新环境下有新内容、新形式。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应运而生,这能满足素质教育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建构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其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受教育者不再是听话温顺的而是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中学思想政治新教材的问世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
再次,福州八中思想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是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的大形势,要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针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现状,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成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福州八中政治组提出“思想政治课自主络环境自主学习”的教改课题,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从改革教法方面突破,从指导学法上下功夫,培养中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知识、能力、觉悟同步提高,课堂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网络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政治课网络环境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其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创新发散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力求达到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变“学会”为“会学”,由学习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基础知识”与“能力觉悟”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的统一。
其主要有四个环节构成。一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引导自学。再网络教室里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以其声像同步,多维动画的效果,既可以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又可根据需要创设多种有利于教学的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起情趣,唤起兴味的有效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大胆提出研究的问题。
二是动手操作,利用资源,探索研究。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计算机网络上操作演示,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充分地实践操作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从个别的,零星的,逐步达到全面、系统。
三是讨论交流,总结操练,精讲解惑。在学生的探究之后,让学生广泛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合作中,形成带有共性的认识,教师对重难点加以提炼总结,再利用电子教材,全面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以此验证学生思维的结果,并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四是练习巩固,发散延伸,反馈提高。电子教材由于其仓储性,开放性特点所至,在练习设计上,较现行书本教材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坡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此外还安排了一类发散性练习,这种练习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没有唯一的答案,主要是提供一种研究的方向,研究的方法,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所用。对学生思维创新和拓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习准备
1.教师方面:
教研组、集备组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增强教改意识,明确教改方向,共同探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制订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或应急办法;制定明确的实验方案、实验规划,注意同时利用学校的电脑网络教室设备,老师尽可能快地认识、熟悉参加实验的学生,多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实验前的组织工作。
2.学生方面:
建立学习小组。利用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是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7-8人,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性,有利学生的参与和互助合作,又可利用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开展公平竞争。同时,向学生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讲清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当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学习过程:
1.自学环节:指导学生在上政治课前自主学习教材:
可读性是现行政治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强自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思想,但是高中生自学能力参差不齐,还存在部分学生不懂怎样自学教材。自学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知识去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它是一种包括阅读、记忆、归纳总结 lw/?where=title&cid=0&keyword=%d7%dc%bd%e1"总结、理解应用等能力在内的综合性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中学生自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下面三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也较好:
a.粗读。又称翻阅法,是指学生弄清全课或全章的大体结构,如本课分几节,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每节分几框,框与框的内在联系等,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着重了解大意,找到观点。"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老观念在今日信息社会已不合适宜,粗读才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学会粗读,提高阅读效率,学生一生中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细读。即理解性阅读,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导下细读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细读,绝不是死读书。要教育学生懂得,书是凝固的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不应让凝固为文字的书统驭人,要让具有精神的人去统驭书。鼓励学生敢于对书质疑提问,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理解书,善于运用书中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c.精读。即强化性阅读,要反复阅读重点和概念,反复推敲,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基本的概念和和原理。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课本中的重要段落、概念,剖析关键字词的意思,弄清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促使学生自学。
2.交流环节: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后,课堂要加强对学生讨论的组织和引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任务,中学生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基本原理的分析。此时让学生在网络上与网下多渠道获得的信息,使他们对于某些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敢于争论。如,我们在教高一教材下册第六课"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框题时。98年旧版本教材关于“存款储蓄的政策”方面提出了:鼓励和保护的政策。这显然与当前的现实不相符合。学生在头脑就有这些疑问:我国目前的经济事态是什么?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元,国内有效需求足吗?货币流通不顺畅、流通量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教材说的存款储蓄的政策和原则方面是否都符合当前社会实际?这样,学生就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小组学生对于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其次,要让小组代表发言,在全班同学引起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如上例的共识是:要从两方面看问题公民个人储蓄存款的作用,公民存款储蓄过多,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存款储蓄过度说明市场缺乏活力,内需不大。同时存款利息也是国家的一大包袱。因此,存款储蓄不是越多越好。
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
3、解惑环节:
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精讲”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少讲,而是质量上的“精”, "精"是教学内容的精华,即重点、难点和关键;"精"是精确,基础知识要讲得准确;"精"也是精彩,课要讲得生动、形象、严谨,富有引力。如何做到精讲?首先,教师必须知道,课堂上讲很多学生不需要讲的东西,不但耗费自己的精力,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窒息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凡是学生自己能在资源中自学的就不必讲;凡是学生已明白的事理,就一定不要反复罗嗦;凡是学生能想出和能解答的问题,就不必提示。在网络环境的教学中要集中精力,用较少的时间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清讲透,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的讲解。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其次,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节奏精美。
4.反馈环节:这个环节以实践为主线,使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获得提高。必须特别关注实践环节,这是本教学法的升华:
实践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中围绕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网上练习、网上评价,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为主,目的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对基础好的学生用“选做”来要求,选做题偏重于“运用”性质的题目。设计练习的做法是:
(4)结合时事政治,把时政内容渗透于练习当中,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品质;
(5)体现学生的层次性,针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差异。练习要有层次性、难易结合、照顾全面。要注重进行巧练,即不能盲目的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不能搞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得当,讲求效率。
网络环境自主学习各有要求,环环紧扣,逐层深化。“自学”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讨论”是思维的扩散和核心,“精讲”是问题的突破和关键,“实践”是知识的运用和反馈,是教学的落脚点和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学生脑、口、眼、耳、手、身全方位参与,静态教学与动态教学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由知到信,由信到用的统一。
(三)、课后复习:
a、 作业批改: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学生进行互评互判。
b、 单元复习:学生根据本单元要求出一套题目,互考互评。
c、 综合复习:按照复习框架小组制定复习计划,实施计划,再由各小组完成专项任务,成员共同查找学习漏洞编排复习资料,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然后组间进行交流,最后总结评比。
五、初步成效
1.福州八中政治课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改革了传统教学法,改变了过去的“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以教学重心到以学为重心的转移,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发言人数大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自主精神,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把平时表现,作为一项考查目标,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做到言行一致,提高了实践能力,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3.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网络环境自主学习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法教法中教师向学生直线型的单方面的知识传递方式,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综合归纳等多种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了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政治课班级多、人数多、作业多。传统的方法上课过多,“事倍功半”,现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增强,上课听懂了,理解了,作业中的问题少了,有些学生互改,小组长批改就完成了,无需一人一本一本地翻阅,这样可以拿出时间,组织学生实践,钻研教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5.有利于实现以传统教学手段方式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的转移,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效率。教改中如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法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通过采用自制教具,增添、创作漫画、录音、幻灯投影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使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效果更优。
6.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改变了过去师生间的“敌对”状态,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和睦、友好、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老师素质提高。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四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激趣导入---感知课文---讨论探究---进入角色---小结质疑---拓展作业,也在逐步形成。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跳出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更好地去落实新课标。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合作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做个动作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更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有的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你真棒!”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比如,某同学读完课文后学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学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某同学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同学这样评价,高年级也是这样评价,似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五
从培训到现在,我逐步认识了新课程。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
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六
“课怡始,情趣生”在课的开始就创设情景,想法从学生身边及生活中的实力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事例、游戏入手。熟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多想法学生就会乐学。在6、7的加减法学习时,可刚开始我就以故事导入,通过小花猫、公鸡哥哥,狐狸姐姐、山羊伯伯的对话及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也如此游戏,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整个课堂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掌握的也很好。另外还有巧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的产生情感和联想,从而自然获得知识和能力。如在加减法的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每人10枝铅笔,有的买铅笔,有的卖铅笔,售货员在顾客买完铅笔后要迅速说出自己还剩多少铅笔,或根据顾客手中的铅笔数以及自己手中剩的铅笔数算出,原来有几枝铅笔,并列出算式。如果售货员算错了,再互换角色继续进行。这样学生们都很专注的投入到计算当中,并且也训练了其应用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年龄小,数学又是很抽象的东西,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例如加减法的学习直接抽象出数与数的加减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应让学生经历实物——图象——符号的认知过程,在实物或学具的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最后抽象出数的加减。在8、9的加减法学习中,有两个知识点需要动手操作,一个是8枝铅笔,分别装在两个笔筒里,另一个是两只猴子分食9枝香蕉。我设计情境利用学具代替铅笔和香蕉,让学生去动手,“分一分”、“装一装”我们通过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分、装的过程中掌握了8、9的分成,并抽象出了8、9的加减法。让学生把加减法的学习设置成了一种操作活动,加深了对加减法的理解与认知。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的课程理念改变了旧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一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种题型:共5个小朋友,2个杯子,差几个杯子的问题,学生们都知道差两个,但是对“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却有疑问,不明白。那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现场演示:找5个学生,在讲桌上放2个杯子,学生们去拿杯子。如图:
使学生明白,5个小朋友同时拿杯子,肯定有两个拿不到的,5个小朋友,去掉2个拿到的还剩3个没拿到的,5-2=3。
另外,在教授《分类》这一单元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分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穿衣要分类,收拾物品要分类,连卖东西的超市也要分类。于是在学习这一章之前,我先给学生布了作业,大休的时候到超市、书店,衣服店、菜市场去逛一逛,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帮妈妈收拾一次家务,请教妈妈,该怎么收拾合适。大休回来后学生们的分类知识已经学习好了,根本不用再去教了。
数学源与生活,使数学的问题生活化,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生活中多去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教师,还需多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多进行学习,我所说的只是一点个人见解,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七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学科综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注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原大纲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调按音乐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新《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它淡化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单一的知识传递过程,强调音乐课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和小学生正处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只有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他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审美实践,纯洁和丰富情感、美化心灵、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同一部音乐作品,识谱的人可以欣赏;不识谱的人也可以欣赏;本国的人可以欣赏;外国的人也可以欣赏。它可以超越种族、语言、信仰的界限,与人类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情感,从而去激发他热爱音乐的情境。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从教学过程讲是“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角度将是“重学会、学好,轻会学、好学”。而新《课标》站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音乐本质来看,他具有愉悦性特点。人们通过听觉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判断”。他是审美经验积淀的心理反映,是一种美感的享受。因此人们需要音乐,他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进而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因此音乐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参与音乐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愉悦,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并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八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九
课程改革实施来,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确发生了可喜的转变。绝大部分的老师已经认识到数学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更多地关注让学生感受知识获取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更多地应是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教师在课程观、教学方式、教学材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教师还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经过一段的实验,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减少定性评价,增加发展性评价;减少批评与否定,增加鼓励与表扬。在现在的课堂中,“你真棒!”、“你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再想一想”这样的词已经取代了“不对!”、“不要胡说!”,“没脑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保护了学生表达与质疑的勇气及尊严。
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自信、自强等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新课程改革的确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全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与疑问,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问题及做法反思如下:
在多年的课程改革后,教师们往往对“双基”的落实问题感到困惑,往往担心学生的“双基”变得薄弱,知识点不能落实,运算能力减退,运算速度减慢等等。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双基又要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很难两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双基”?我们以前所讲的“双基”,究其根本只是“书本知识”而已,所说的“双基落实”,只是“书本知识落实”而已,并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对“双基”本身而言,我们应看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较,不再要求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计算”,而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能力,同时在小学中将计算器引入,帮助学生进行较复杂的计算,这样对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就更加降低。所以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应该重温《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在课程标准下,对“双基”的新要求,新标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提倡在数学教学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不提倡方法的单一性。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担心,让学生的多种方法存在,不优化方法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运算能力?只使用自己的方法是否就是个性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在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不能优化方法,而是看你在什么时候优化?由谁来优化?强调方法的多样化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去体会成功,体会探究与创造·的快乐。但老师在学生充分挖掘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好方法的优势,从而接受并掌握。我们不提倡的是教师直接灌输的优化,而学生自主探究、比较后的优化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做法。
过度等。真正能够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活动两不误。
并不是在每一节都需要安排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同样也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适时、适度地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能够探究的就开展探究,不能开展或不必要开展的也不能强行安排。始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要为教学的目标服务,就应该是有效的,有利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而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不全面,不准确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十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的群言堂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便有,也更多的是挑刺,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比如,某同学读完课文后学生间的评价,不是说某某同学这里加字了,那里漏字了,就是说某某同学声音太小了,低年级同学这样评价,高年级也是这样评价,似乎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既然评价除了欣赏和激励外还有导向,那么教师的评价就必须是具体实在的,就必须能使学生认识到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努力才能做得更好。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有的小组学习,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根本没有了合作,没有了讨论,结果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有的小组学习中,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是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本人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老师教的过程,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语文朗读指导来说,朗读一般也讲求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二是质量。朗读的遍数多了,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要能让学生在多次的反复的不断训练中,逐步地去体味语言,体会情感,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感悟的程度。还比如说数学中对学情的反馈,反馈学情主要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另一种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信息)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情的方式都非常重要,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前一种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后一种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了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而很少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而这才正是学情反馈的目的所在。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十一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观看省优秀教师的的做课,结合我近一段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反思。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认识到新课程与旧课程本质的区别在于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认为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才是知识的载体,教材是中心。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认识到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例如股市涨跌、世界时差、银行计息、电话计费、体育比赛等等。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认为实行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师理念的转变。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把数学定义、定理和解题方法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先记住它。背下来,然后能够达到应用,这就是比较成功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则是数学教师能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运用巧妙、生动的语言提出让学生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使学生在一个人文色彩丰富、语言环境优美、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度过一节数学课。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往的数学教学,教师把准备好的内容,到课堂讲,学生只有听,跟老师学,学生学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活跃、互动的、讨论的。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一些范围广泛的、跨学科的、意想不到的、深浅不一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对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有的情况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也是一个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无从抗拒。并要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还要抓住关键。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大胆推行与尝试,不要观望,不要怀疑,同时,也应清楚看到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把以往的教学全改了,全变了。而是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切不可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仍是“涛声依旧”。
多媒体使用声、光、电等技术,使课堂更加鲜活起来,能很好的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够做到直观的演示图形的变化规律,这的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应该恰当的合理的运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潮流不容阻挡,希望广大同仁竭尽全力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丰富我们的课堂,愿我们携起手来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十二
1、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校、学生等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
2、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介绍唐中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拼命赶进度的现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也无法开展。
3、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总之,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这就需要老师做好教学准备。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新的知识。
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了学生的课前知情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显得很被动。而开放式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有的`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可能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而且学生能够在课前将所知道的知识等进行充分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的下一次课前探究做好准备。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学习尽管很有兴趣,也乐于听讲,尤其对历史故事、历史典故等特别感兴趣。但是,高中历史学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兴趣、课堂的气氛热闹等上面,而应该注重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历史学习方法。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讲述讲少了,学生的探究、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相对多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等旧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课堂教学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足量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有效地延伸到课外,使每个学生获取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情感和学习体验。课后开放,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把某一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相信学生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制订课后学习计划、学习内容等。
4、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力的综合。
历史课的特点在于既有大量需要准确记忆的内容,又有诸多需要理解领悟的东西,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而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和理解历史的事实与规律。在这方面,我最成功的方法就是少下结论,多提疑问,少进行灌输,多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去理解历史、把握历史。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十三
新课改走进我们的视线,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我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课改为我们展现了新的舞台,新的天地,变革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推动我校的英语教学改革。以下是我的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总结。
开展了扎扎实实学科培训学习,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坚持间周开展集体备课,研究教材,讨论教法和学法。把通识性学习与学科性研究有机结合,力求将课改教学做到正确把握,适用有效。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各种课改活动,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做法。
在每学期的课堂教学中,作为英语教师们应认真实践,努力按课改理念去进行教学。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鸦雀无声课堂状况,英语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师生成为学习的集体,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改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学生能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营造良好的师生情和学习氛围。
要搞好课改,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只要认识到位,转变了观念,就可以将课改顺利推行。学校首先应抓好通识性培训,组织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为英语教师购买课程标准,做到人手一册,要求教师提前学习课标、解读课标,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在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课标,做到人人对课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随着课改的开展,学校还探索新的评价方式,通过综合评价展现学生学习情况,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通过学生课堂行为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家长观察评价表和同学评价表来评价教改成果。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可制作,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记录学生发展的点点滴滴,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能为家长的辅助教育提供相应依据,建设和谐的家长-教师-学生新纽带,从家庭到学校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开设英语角,让学生与同学、老师、外教快乐说英语。
2、举办英语歌曲欣赏、英语故事会、英语剧表演等诸多令学生兴趣盎然的趣味英语课,让学生快乐学英语。
3、办英语板报。不仅让学生学会获取英语信息、加工英语信息、交流英语信息,而且让学生学会用笔把美丽英语画出来。
4、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英语比赛,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品尝成功。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全新的天地。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际能力。
课改需要探索,也需要总结。所以每位英语教师应尝试进行反思性教学,课后试行写教后记,不断总结课改教学。学校则应定期召开课改实验专题,交流课改实验的经验、体会与困惑。通过研讨会和教研,我们可以学到了一些好的做法,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好的解决措施。课改实验的思路更加明确,课改实验的操作更趋科学,信心更加坚定。每学期末,教研组和每个备课组应写出教学工作总结,每位教师写出教学总结;总结全期教学进行的系统经验和不足之处。同时,每位教师上交优秀课改案例、反思及课改论文给校教科室,以供学校统一决策。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十四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我自己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做几点看法: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我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十五
在以往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上来,上课时大多数孩子都坐不住,都在东张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成为我们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采取引发兴趣,定向导入,启发理解等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5这篇课文时,我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想揭开谜底的心情来学习课文,从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课堂学习气氛。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查找谜语让同学猜一猜,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为汉字编谜语,这样不仅使孩子学到了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可爱,但他们还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该如何学习,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实施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成为最大的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和他们谈心开始,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找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第14课《荷叶圆圆》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应该用什么学习方法来学,许多孩子都认为应该用朗读、表演读的方法学习。因此,我让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组进行朗读学习,自己排练表演读。孩子的学习气氛特别高,排练表演读的形式也很多,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孩子都能把这篇课文背下来,提前达到了课时要求。
同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学习动态,有助于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做即增强了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达到预定的教学,真是一举三的。
新课改使孩子们变得爱学、乐学、想学、会学;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了一定的教学质量。但在新课改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课文的识字量太大,虽然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识字袋、自己用好办法识字,交流识字等方法学习,但许多孩子展握的识字量最多只有80%,特别向我们这样的一般校,差生面较广,差生的识字量最高只能达到50%。另外,有2/3的课文都偏长,低年级学生阅读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也是我校课改组当前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希望通过和其他学校的课改总结交流来解决这项难题。
面对新课改教学改篇十六
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打好学习基础的同时,又培养了自身的能力,发展了自身的特长。
赏识教育就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人的闪光点,使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和成长。每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获得尊重、肯定、信任、和关怀。老师希望学生具有哪些品质,那么,你就说他已经具备哪些品质,不断地被赏识和被肯定,学生就会越来越优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进方向。
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有一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课堂教学时,猛然发现我的一个学生在桌上趴着睡觉,我脑门一热当场真想“收拾”他一顿,可是我冷静地一想,走到他身边小声地对他说:“你是那么聪明,老师一直对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满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动声色地回到讲台,那个学生听了我的话马上坐好,积极地加入到我们的课堂中。记得第一次平时章节测试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学有好几个打满分120分,他就一直觉得很不好受,根据我平时的观察该学生确实很聪明,只是基础差了一点,这一次综合考试考差一点也是正常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学后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评他,说他辜负老师。我心灵受到大的冲动,我没有想到他会有这么强的上进心,我没有批评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励他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严谨,好钻研,让他从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师没有放弃他。从此,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实说真的,当时我刚接手这个班级的学生,我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见,赏识学生不仅诱发和鼓舞了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直影响。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优势,数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学特色。
(1)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评价学生时教师应真心、真诚地赏识学生和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评价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肯定学生的每一分努力;通过评价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改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才能更好的参与到课改实验中去,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