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考补写教案大全(23篇)
教案编写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学环境的营造。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赏析例文中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学习和仿用细节描写,并用于写作之中,感受细节描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赏析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描写一些细节动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并能运用到写作之中。
两课时。
细节描写是文章中的花朵,要使花朵漂亮,就要进行细节描写。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果用我们的眼睛,再用我们爱心去感受生活,我们生活的花朵同样回更加灿烂。如下面这段文字: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阳台上。迷朦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暗淡多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冰清玉洁,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的蕾儿,会不会开呢?我端详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不知不觉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然后花瓣一片片地逐渐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象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花心洁白柔嫩,花边透出了一层鹅黄。作者对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写得细腻生动。从技巧上讲,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美化记叙文语言的重要方法。
(一)选择最佳的点进行细节描写。
1、综合细描,第一步是选点。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个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现出他一点来,他才越来越活泼,越实在。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
老舍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成功地描写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足见精彩的动作描写对于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受到自己思想、性格的制约。对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进行成功的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由此,我们认为在记叙类的文章中应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动作点,以动作细节描写为主,辅以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等进行综合细描。
选择事情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动作点去描写,辅以其他描写方法、其他角度,才能把语言的力量集中到一处,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文字的功底。如果把动作发生以前、发生过程中、结束以后的情况等等全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文章就没有了重点,我们只能知道人物每一步所做的内容;而且容易形成流水账,篇幅冗长,笔墨均分,乏味而平淡。这是同学们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动作进行的过程中必有精彩的亮点,把握住这个亮点进行具体描写,不仅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分,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等,还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选点举例及点评。
片段一。
那天,我们上地理课,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只见她踱进教室,扫视大家,问:谁干的?站起来!可以从轻发落。教室里只有四种声音: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钟表的滴答声。快站起来!别耽误大家时间!由于是下课时间,大家都浮躁了起来。就是!同学们应和着。他站起来了,满脸涨得通红。老师首先表扬了他的诚实,接着把他平静地带到了办公室。
点评: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有班主任的动作、语言,有班里同学的动作和反应,也有他的动作和表现。可见,在选择综合细描的点时,无须选择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点,只要符合主题,都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并且写出了真人真事,真情真意和真感受。而这样的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比比皆是吗?世事洞明皆文章呀。
片段二。
加油!加油!同学们拼命地为单杠上的小勇鼓劲,他就要做第12个引体向上了,这是目前我们班至今无人突破的记录。只见他的身子前后摆了摆,仿佛在积蓄力量,就在身子再一次向前悠的时候,他猛地大喊一声嗨!立刻,全身都绷得紧紧的,双臂用力向上拉,身子哆哆嗦嗦地慢慢向上移动。他双眼紧闭,汗水顺着通红的脸颊往下流。胳膊上的肌肉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逐渐鼓了起来,小臂上的青筋也鼓起来,像一条条青色的蚯蚓。单杠也好像在努力绷劲,好把小勇拉上去。小勇坚持着,坚持着,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他的头慢慢地靠近单杠,超过了单杠!成功了!同学们欢呼起来!
点评:作者没有把小勇如何做准备活动、如何攀上单杠、怎样做引体向上、怎样完成最后一个动作、如何下杠等等全描写下来,而是选择了做引体向上最艰苦的一个镜头,动作点选取得很好,读起来仿佛亲眼目睹了小勇的顽强和努力。作者观察得很认真,依次看到了小勇的动作摆悠拉移动绷靠近超过单杠等等;听到了他的呐喊声嗨!;观察到了他的神态眼睛紧闭着,脸通红,汗水流下来;注意到了他全身都绷得紧紧的,身子是哆哆嗦嗦慢慢地向上移动,肌肉逐渐鼓了起来,小臂上的青筋也鼓起来;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作者把小勇完成最后一个引体向上的经过生动地呈现给读者。同时,作者还注意到了单杠的状态和周围的同学,以此衬托出小勇的努力。
3、选点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对中心起作用的点。选点对其进行综合细描,并不是为细描而细描,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为指导,表达一定的情感。而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主题、主旨,是作者通过写人或记事、绘景或状物所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道理。不同的中心,选择的进行细描的点也应该是不同的。在选点时,首要的原则就是要选择那些对中心起作用的点,也就是最能表现中心的点。
例如,一个学生一次写了一篇比较成功的习作,选材是拔河,通过拔河要表现的中心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他很聪明,没有从头到尾叙述拔河过程,而是选择了拔河时他感觉最艰难的一个点进行了细描,描写己方同学们弯曲的双腿、紧绷的肌肉、倔强的眼神、努力的姿态一时间真是把那坚持的执着和那不屈的精神再现了出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后来,写另一篇文章,他又把自己这段得了高分的文字照搬了上去。但是,却得了很低的分。为什呢?因为文章的中心变了。后一篇习作所记的事件仍然是拔河比赛,但文章的`中心却是写班主任老师宽厚慈祥的微笑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温暖,这样一来,将大量篇幅放在拔河细描上显然是不合中心,至少也是详略不当或偏离文章中心。也就是说,文章中心要表现老师的微笑的力量,选点细描的地方应该是老师的微笑,围绕着这宽厚、慈祥的微笑展开细节描写,将这微笑的魅力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文章中心。
所以,在综合细描之前,一定要根据中心先选择好对中心起作用的点,不能单纯为描写而描写,否则就会有跑题的嫌疑了。
(2)选择真实具体的点。选好点后,其实也就是选好了写作的素材,通过综合细描一个点反映整个事件的面,如果不能确切到一个明确而又具体的点,就会流于面的叙述。通过点体现面,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面的效果就达不到了。所以,选择的点一定要具体。选点除了要求具体外,还要真实。所谓的真实,是指艺术上的真实,不一定就是真人真事但却一定要符合生活的、逻辑的真实。过度的夸张或有悖于逻辑的点是背离文章写真事、抒真情、达真意的基本要求的。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选择对中心起作用且有真实、具体、生动的点,是进行综合细描的基础,没有这个点,细描就没有了依附的根基。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点,并对其进行细描的话,实际上就能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行文,表现中心的地方展开细描实际上就是详写;而其他地方不展开就是略写。这样文章的详略问题也就解决了。
同时选择了进行细描的点,也就解决了选择素材的问题,因为所要细描的点本身就是文章的素材。如果能对任何一个或大或小、或著或微的点都能展开综合细描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是可以写进我们文章里的。这样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对素材积累不足的同学来说,就无需捉襟见肘了。只需把点展开具体、生动的综合细描就可以了。
而文章详略问题和选择素材问题,恰恰是很多中学生不能很好掌控的地方,因此,学会选择对文章中心起作用的点非常重要。
那么,选好点后,怎么把这个点细细展开并且使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呢?这就关系到综合细描的角度问题。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积累文言知识。
二、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背诵前两段。
2、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
三、研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
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
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后明确:
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读第三段。
讨论提示: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第四句讲了两种人生“痛”事——“向之所欣……化为陈迹”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讨论后明确:
这种“痛”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虽然两种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痛!
(板书:痛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学生再读第三段。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三
1.了解小小说的特点和创作方法,练习写小小说。
2.设计精巧的故事情节,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训练题:仿照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写一小小说。
要求:
(1)有明确的主题。
(2)故事情节力求生动。
(3)字数800字以上。
指导: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写了一个流浪汉的心路历程。苏比在寒冬到来的时候,为了能够有一个温暖的住所,费尽心思寻衅滋事,好让警察把他送进监狱过冬。但事与愿违,多次努力皆告失败,就在他反省自己的堕落欲开始新的生活时,警察却把他送进了监狱。这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寓意深刻。
编好一个故事,是小说成功的前提。小说是文学性体裁,时应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围绕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再创造,发现生活中的反常与错位,用适当的手法加以再现。
1.推知事物未来的预见能力,想像、描绘具体情景的表达能力。
2.对科学发展的辩证分析。
训练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及空间技术等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引领着人类的梦想。请以“未来之梦”为话题,写一科幻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想像合理。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指导:科幻文章的,既要有实在的“科学”内容为基础,又要有虚拟的幻想做羽翼,两者缺一不可。这,要求以“未来之梦”为话题,重点在突出前景的状态。至于“梦”的内容,无非有两种,一为美梦,一为噩梦。写美梦,是赞颂科技的造福于人;写噩梦,是警惕科技的遗祸于世,两方面皆可立意。
1.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文学形象与当今现实相结合的联想能力。
训练题:选著中的人物,将其移植到当今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身边的一员,你会发现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请你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
(1)突出新意。
(2)想像合理。
指导:故事新编,贵在出“新”。而新的内容又须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物的面孔还是旧的,但你把他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于是他也相应地有了新的生活。既是新编,故事就不能是简单的克隆。从原著出发,是新编的前提,新编的故事让人看来还是那个人物可能做得出的,这就是合理的。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四
1.了解小小说的特点和创作方法,练习写小小说。
2.设计精巧的故事情节,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训练题:仿照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写一篇小小说。
要求:
(1)有明确的主题。
(2)故事情节力求生动。
(3)字数800字以上。
写作指导: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写了一个流浪汉的心路历程。苏比在寒冬到来的时候,为了能够有一个温暖的住所,费尽心思寻衅滋事,好让警察把他送进监狱过冬。但事与愿违,多次努力皆告失败,就在他反省自己的堕落欲开始新的生活时,警察却把他送进了监狱。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寓意深刻。
编好一个故事,是小说成功的前提。小说是文学性体裁,写作时应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围绕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再创造,发现生活中的反常与错位,用适当的手法加以再现。
1.推知事物未来的预见能力,想像、描绘具体情景的表达能力。
2.对科学发展的辩证分析。
训练题: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及空间技术等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引领着人类的梦想。请以“未来之梦”为话题,写一篇科幻文章。
要求:
(1)中心明确,想像合理。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科幻文章的写作,既要有实在的“科学”内容为基础,又要有虚拟的幻想做羽翼,两者缺一不可。这篇作文,要求以“未来之梦”为话题,重点在突出前景的状态。至于“梦”的内容,无非有两种,一为美梦,一为噩梦。写美梦,是赞颂科技的造福于人;写噩梦,是警惕科技的遗祸于世,两方面皆可立意。
1.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培养文学形象与当今现实相结合的.联想能力。
训练题:选取名著中的人物,将其移植到当今的生活中,成为我们身边的一员,你会发现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请你写一个这样的故事。
要求:
(1)突出新意。
(2)想像合理。
写作指导:故事新编,贵在出“新”。而新的内容又须建立在旧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物的面孔还是旧的,但你把他生活的环境改变了,于是他也相应地有了新的生活。既是新编,故事就不能是简单的克隆。从原著出发,是新编的前提,新编的故事让人看来还是那个人物可能做得出的,这就是合理的。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五
第二,不能懒,老师讲的课文原意和寓意,平时要琢磨,不要死背,否则,会大脑超负荷运转,会死机的。
第三,不许懒,该记忆的课文原文背诵,作者,翻译,你不背,真的没戏。
第四,要会听,我们每次课我都会随手写一些作文文字,你要记录我的写作方法,而不是听完之后就啥也不知道了,这样的学习没有太大用。
第五,家长会陪读,促进同学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听写和背诵。。。这项作业是同学自己不能的。
第六,语文150分,要想考取好成绩,写作是大关,但是写作的前提是会深阅读和精读。我们上课讲的方法,家长要帮助进行贯彻和执行。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六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能力目标: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情。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三、教学难点:休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一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唯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明确:作者这样说,是模仿传统生物学家的语气,妆他们的逻辑来说的。传统生物学家们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这一事实,作者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调侃与讽刺。
6.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7、大家觉得课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明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明确:“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9、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是、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晨,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规律总结。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欺也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七)学与练: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明确: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做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明确: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明确: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为在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九)板书设计。
蚂蚁能思考科学发展。
密蜂有智慧人类社会。
生物社会黏菌靠集体探索新解。
鲱鱼。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二、展示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三、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
四、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
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五、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九
听力测试要求同学们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听力内容有即时性和不可重复性,录音结束后无法再现信息,同学们必须即时听辨、思考和解答,因此很多同学参加听力考试时,总是显得很紧张,难以静心。同学们必须调整好心态,尤其应利用听力试音的机会,让自己全身心进入角色。
读题预测,细节莫失。
答好听力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在听录音之前先阅读试题。听音前五分钟,要看清大小题目要求、问题与选项,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浏览问题和选项时,要尽可能对文章内容和试题答案进行预测,听录音时只要验证自己的预测就可以了。同时由于选项和试题中的短语、句子可能会在听力内容里出现,因此,认真读题还可以提高听的质量。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思考练习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比较《过秦论》。
1、都是史论文。
2、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论证方法: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中心论点的提出:《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语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六国论》(苏辙):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一
陶渊明东晋诗人,我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
《饮酒》是五言诗,田园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全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第二层: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像,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2、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3、“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能自主表达、大胆想象。
2、通过故事,教育幼儿懂得遇到困难要机智勇敢的.面对。
3、让幼儿懂得动脑筋找出解决危险的办法。
教学准备:狐狸、鸭子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以狐狸、鸭子引出主题。
1、出示狐狸和鸭子。
你们喜欢谁?为什么?
2、你们认为它们会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
二、理解故事。
2、师讲述故事开始至狐狸张开嘴巴露出尖尖的牙齿。
“哎呀!狐狸要吃鸭子了,鸭子太危险了,你们猜猜它用什么办法来救自己呢?
3、小朋友猜了这么多办法,那么小鸭子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救自己呢?接下来我们来把故事听完就明白了。
4、续讲故事。
5、小鸭子是怎么救自己的呢?
教师小结;对了,小鸭子遇到危险不紧张,不害怕,动脑筋想了很好的办法骗了狐狸救了自己。
三、完整欣赏故事。
那我们再来听一边故事。
四、迁移。
你们认为狐狸和鸭子是朋友吗?(不是)对了,狐狸怎么会是鸭子的朋友呢?它恨不得一口吃掉鸭子,所以我们在交朋友的时要看清对方,不然会遇到危险,平时还不止交朋友这些危险呢?你们平时有没有遇到危险?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刚才大家解决了这么多危险,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避免危险,那我们现在来庆祝吧!
五、律动。
幼儿和教师一起跳舞。随音乐跳出活动室。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三
一、悠久的历史。
二、南亚的范围。
三、三大地形区与两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狭长的喜马拉雅山。
中部---广阔的恒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德干高原。
2、两河:
关于南亚“概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南亚的季风气候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西南季风影响南亚的降水。
【教学过程】。
(复习式引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南亚大体处在什么纬度?根据它的纬度判断,南亚大体应该属于何种气候类型?这种气候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区域最为广泛?(东南亚),实际上,由于北部世界上大的喜马拉雅山的影响,南亚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引导学生按步骤一步步回答:
南亚为什么大部分位于热带?
南亚应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但是由于喜马拉雅山的作用,使南亚形成大部分热带气候的特点。
(展示南亚的地形图,讲解突出喜马拉雅山的作用)。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热带的特点---全年高温,那么热带的温度曲线形状如何?
(给出几个不同的温度曲线图)。
引导学生辨别哪个是热带:分析全年气温的变化,从温、最低温、平均气温等方面说明;。
气候包括的主要因素有气温和降水,南亚降水情况如何呢?
(出示南亚降水分布图)分析南亚各地降水量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对印度洋来的湿润气温的阻挡和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有世界“雨极”之称的乞拉朋齐,由于西南季风在前进过程受地形影响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年降水量可达11000多mm。而南亚的西北部,因非洲陆地形状的影响,西南季风不易到达,降水稀少,加上历史开发早,人类对原始森林破坏严重,形成干旱少雨的沙漠。
(展示南亚气候类型图)。
南亚有哪些气候类型?最典型的是什么?
景观图片:南亚旱季和雨季时景观。
(展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图)。
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的是那个季风?
(分组讨论)南亚季风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人类应该采取的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课堂反馈)。
板书设计。
四、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与特点。
2、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防洪抗旱措施。
探究活动。
1、辩论会:南亚经济发展的障碍是季风气候。
2、分析为什么孟加拉国成为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严重国家的原因?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四
内容简介:。
【复习目标】。
1、了解好的结尾是什么样的。
2:掌握拟写结尾的几种方法。
i、知识网络图。
拟写结尾的几种方法:
ii、综合应用探究。
(学习内容)。
问题:什么样的结尾是好结尾。
【归纳总结】。
一篇主题鲜明、构思新颖的文章,如果有一个蹩脚的结尾,会使整篇文章黯然失色。
失败的作文结尾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缺陷。首先,是文章没有结尾。这类文章的结尾常常是不当止而硬止,即还没有把文章写完,文章的结构还不完整,主题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其次,是文章的结尾画蛇添足。这类文章常常是文章已经写完,中心已经表达清楚,事情已经叙述完整,形象已经鲜明突出,事理已经阐释明白,文章本该结束,可是当止而未止,拖泥带水,芜杂不堪,以致冲淡甚至掩盖了主题。再次,是文章的结尾与中心不一致。这类文章常常是文章的结尾未与主题照应,忽视了结尾与主旨的统一性,从而损害了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
由此可见,结尾对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说很重要,要想提高作文的质量必须注意结尾的技巧。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五
高考作文文采训练教案整句(1)课题作文课型整句的运用课时序号1总序号7教学目标了解古诗文连用整句、排比式整句、比喻式整句三种整句的类型,学习和掌握整句,能够仿写整句。教材分析重点:能运用整句增加作文的文采难点:仿写、造句教法选择讲解,示范演练,学生模仿练习学生作品展示教具学案:整句学案及课件一、古诗文连用整句1、在一些优秀作文中,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利用古诗文,适时引用,形成整句,既展示了考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展示了迷人的灵动风采。2、例句展示例一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呆瓜”。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些呆瓜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呆得可爱,可敬!(陕西考生《答案在风中飘扬》)例二屈原在其“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忠而被谤”的苦难中,仍能“哀怨托离骚,孤忠报楚国”;司马迁因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而遭受腐刑,却能“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杜甫虽“长夜沾湿”“布衾似铁”却依然“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吟诵出“大庇天下寒士”的千古绝唱。他们不是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化苦难,而是用全部的热情和才智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升华了自己也点缀了历史。例三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丘迟会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0广东考生《答案在风中飘扬》)学生如果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引用古诗词,将是增强文采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通过整句的形式来运用,那更能锦上添花。3、写作练习一季节或传递为话题,写一组引用整句。二、排比式整句1、排比式整句主要是通过修辞的方法来连缀展示。一是内容上排比,增强了丰富的内涵,二是意义上的递进,增强了说服力,渲染了气氛,提高了气势。2、例句展示例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成功,对于永不懈怠的人是一座里程碑,对于骄傲自满的人是一个包袱,对于不求进取的人是一桩祸患。对于志向远大的人是向上攀登的阶梯,对于心有小志的人是一生荣耀;对于胸无大志的人,无底深渊;对于努力者,奖励;对于耕耘者,收获;对于骄傲者,过眼云烟;对于目标远大者,小的驿站;对于奋斗者,一座灯塔;对于懒惰者,一个美丽的梦;对于奋进的人,另一段艰难跋涉的开端;对于知足的人,幸福的顶峰;对于失败者,遥不可及的梦想例二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例三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双相同的眼睛。不同的国度给我我们不同的眼睛。或许大洋彼岸美利坚的阳光正在你眼中折射成永远活泼自信的微笑;或许北欧的冰雪正在你眼中融化为沉静与深邃;或许长江昆仑的清风正在你眼前幻化为中国式的内敛与神秘。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土地,不同的风不同的雨不同的阳光,灌溉出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并在上面牢牢地打上了民族的标签。(上海考生《解读世界的眼睛》)例四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会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知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排比,在考生的笔下演绎出那么多的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演绎出了深刻、丰厚,给人无限启迪。3、写作练习(阅读材料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组整句)人类已迈入21世纪。科技的高度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物质生活之外,日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文明修养、伦理道德、亲情友情、文学艺术,等等。请你以“精神家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提示:题目已经对“精神家园”的内容作了提示(文明修养、伦理道德、亲情友情、文学艺术,等等)。写作时不管是议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还是阐述守住精神家园的重要,都要有具体的实例和真切的感受,不能泛泛而谈,大而化之。参考拟题:1、守住美好的精神家园2、呐喊,不能容忍的丧失3、失去了才知道珍贵4、朋友,你可有精神家园的钥匙5、何处是家园。三、比喻式整句1、比喻式整句,就是运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体、感性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深邃的内蕴的语段。2、例文展示例一生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生活如酒。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生活是什么》)例二梦是天边飘浮的一朵悠悠的黄云,梦是山沟里升起的一束淡淡的青烟,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梦是一道伸向河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例三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的柳暗花明。例四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的澄澈而又明亮。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的纯净而又宽广。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的安静而又平和。比喻,是令人遐想的,是文学语言的最好注脚。如果在高考中能够有一颗本色的心,有一颗捕捉自然的美丽的心灵,我们相信,一切美的事物都会在你笔下汩汩流出。3、写作练习(阅读材料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组整句)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精神的依托。请你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思路点拨:归依自然,享受自然,崇尚“天作地合”,早已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隐士的共同爱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人类可以在大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洗涤,或寻求启发。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离不开自然,题中的“心灵”主要是指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话题应阐述“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系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六
设计理念:
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初三下学期是初中学生最关键的一个学期,是初中学生收获的季节,对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要考试――中考。尽管开学初我已强调过时间的紧迫性,但还是存在一些学生学习无动力,缺乏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有些学生荒废时间、碌碌无为,学习效率低。我想鼓励学生要利用好中考前的这一百多天时间,通过这次班会唤醒一些学生,让他们为了达到目标,为了中考取得好成绩而努力拼搏。
活动目标:
1、通过这节班会课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定好后期的奋斗目标,超越目标;
2、鼓舞士气,让更多的同学(最好是全班同学)都能够认真学习,并为了决胜中考而加倍努力。
活动准备:
1、组织学生准备主持工作;
2、制作跟主题相符、结合班级实际的励志视频;
3、学生排演小品。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引入班会主题;
二、还原课堂实景的小品表演《小动作》;
三、观赏励志视频《小强是怎样炼成的》;
四、小组讨论:
1、看过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交流一下;
2、你将怎样面对即将到来的百米冲刺?
五、学生分享自己或小组的观点;
六、分组定好每个人3月月考的具体目标;
七、确定班挑战班级;
八、中考百日誓师;
九、班主任总结寄语。
具体过程:
一、主持人引入班会主题:《决战中考,我拼了》。
潘文浩:老师们。
杨健达:同学们。
(两人一起):下午好!
潘文浩:初三(7)班主题班会(两人一起)《决战中考,我拼了》现在开始。
二、班会开始(由两位学生主持)。
潘文浩:中考是一次挑战,投入的是努力、汗水,收获的是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接受更深层次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将得到丰富的知识及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杨健达:中考是一次角逐。失败者淘汰出局,成功者将开始新的征程。
潘文浩:中考还是一个转折点。无论成败,经过它,我们都将踏进一个全新的人生旅程。
杨健达:我们即将迎来我们人生的第一次挑战,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潘文浩: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平常上课时有些同学的状态还不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什么影响。下面就请欣赏由江元昊、张燊、罗健柏、何浩轩等同学带来的小品《小动作》。
学生表演小品《小动作》,还原课堂上一些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让同学警醒,明白这些行为对其他同学造成的影响,对课堂的影响。
杨健达:感谢这几位同学的表演,他们还原了我们课堂上的一些不好的表现,那么有这些行为的同学以后应该怎样上课呢,我想,他们此时此刻心中一定不好受,不过,以后能改正就还是好同学。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学习。
潘文浩:是啊,对成功而言,心态真可谓太重要了。美国亿万富豪约翰·洛克菲勒致儿子的信中说道:“如果保持积极的心态,掌握了自己的思想,并引导它为明确的目标服务的话,就能享受到这样的结果:为自己带来成功环境的成功意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独立的经济;出于爱心而且能表达自我的工作;内心的平静;没有恐惧的自信心;长久的友谊;长寿而且各方面都能取得平衡的生活;免于自我设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智慧。”
杨健达:我们也要有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取得中考的胜利。请欣赏视频《超级演说家》中姬剑晶的《小强是怎样炼成的》。
(全班同学:对!)。
杨健达:很好,大家很有信心!那么现在,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
1、看过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交流一下;
2、你将怎样面对即将到来的百米冲刺?
(小组讨论约5分钟)。
(各小组代表讲明自己或能代表自己组的意见的观点)。
杨健达:大家说得非常好,也希望大家能做得更好。有没有信心做到?
(全班同学:有!)。
潘文浩:现在各小组定好你们的3月份月考各科具体目标分。
(各小组每个成员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目标纸上写好各科的目标分,完成后张贴在教室后的目标栏中)。
(全班同学:不愿意!)。
潘文浩:所以我们下次考试的超越目标就是3班!上学期我们跟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请看屏幕:
(屏幕显示)。
杨健达:我们班的语文、数学、政治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但物理、化学、英语跟3班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以后我们的物理、化学课一定要认真上,我们的数学比他们好,没理由物理、化学比他们差,只要我们认真,我们一定可以超过他们的!
潘文浩:对,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在3月月考时超过3班的!请让我们一起宣誓:
(班长上台,和全班同学一起作百日宣誓)。
我的青春,在这神圣的时刻剧烈燃烧,
火红的烈焰,亮彻了每一个角落;
我的理想,在这庄严的殿堂盘旋升腾,
青春的脚步,敲响了出征的战鼓。
挑战人生是我坚定的信念,
决胜中考是我现实的追求,
一百天,我将让青春无悔,
一百天,我将为母校增辉。
我宣誓:
珍惜一百天,让坚定的信念在中考兑现;
奋斗一百天,让青春的汗水在考场挥洒;
拼搏一百天,让父母恩师的期盼实现。
我们相信:
我们初三七班,
一定会旗开得胜!
杨健达:
潘文浩:今天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三、班主任总结寄语。
(激动地)看到同学们那么有信心,我也对大家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我一定行!
决战中考,我拼了,我们拼了!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同学们,这周过后离中考还有一百天的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把握好这一百天,让我们超越自己,取得中考的胜利,考上你们理想的高中!
师: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敢下?
生:我敢下!
师:地为琵琶,路为弦,何人敢弹?
生:我敢弹!
是雄鹰,就要搏击长空!是猛虎,就要腾跃丛林!是蛟龙,就要叱咤深水!你们每个人都是最聪明的,但往往成功者所付出的努力会更多。所以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你们会释放出你们的潜能,成功一定会属于你们!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好的,希望通过这次班会鼓舞士气,让同学们能够真正意识到时间紧迫,一定要为了中考取得好成绩而努力拼搏。我以为初三的学生不用排练的,我们把每个过程设计好就可以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两位主持人并没有调动好同学们的积极性,因此班会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来小品表演是为了让那些上课不认真的同学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可是小品表演过后主持人没有及时抓住同学们的心,去剖析这种.种课堂表现的负面影响,而只是演过就过,也应该让同学们说说各自的体会才好;看视频也是,主持人只让两三个人发言,应该多几个人发言,深刻体会“为梦疯狂,就可以创造辉煌,十年后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为梦想疯狂努力的自己!”这句话的涵义。定好目标后应该让同学们说说要怎样来实现目标,表表决心,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两位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总好像怕时间不够似的,早已准备好串词了,可他们在台上好像没准备似的。这也给了我一些提示:以后像这样的主题班会课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选好主持人,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让班会课尽量达到预设效果。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七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八
关于得失的讨论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但是,大多数的讨论都囿于得失之间的转化上,而并非讨论得与失本身。有人问,得失到底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呢?我认为,得与失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结果而已,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首先,什么是得失。得失是用来判断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或者判定一个目标是否实现的结果。所以它只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一般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在于它用来衡量目标有没有被实现;第二个意义在于它背后所代表的价值,例如高考成绩部分反应了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因此他也获得了一张通往相应大学的门票。
但很多人看重的其实并不是得失的第一个意义,而是第二个意义。这就导致了得失的作用被放大了,但得失本身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先讨论得失的第一重意义。如果得失只是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结果,那么得失也仅仅就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因为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那么客观上应该会存在一个正确的得失评判。但是这个评判结果只有上帝知道。人类在很多时候没有办法选择一个合理客观的指标去衡量得失,就如高考也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的得失仅仅只是一个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结果。更何况刚才的假设是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但是更多时候有些人可能连目标也没有,那就更难谈得失了。
而得失背后的第二重意义,它就更只是个结果了。它或许是一些世俗的追求,一些物质的诱惑,也可能是精神的满足。但是,这些价值真的很重要吗?例如运动员刻苦训练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还是为了夺冠后带来的商业价值呢。不可否认物质奖励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只为了追寻这些奖励,以获得奖励为目标的话,就会出现各种违规作弊和歪门邪道,用以欺骗别人眼中的得失,获得一个虚假的结果从而获得奖励。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
古人很多时候讨论的得失其实是在讨论得失的第二重意义,如获得钱财却只会挥霍最后流浪街头,贬官流放最后却重获新生等。但是讨论这些方面能够给予我们的其实只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却不能教会我们到底什么是得失,如何真正正确面对得失。
因此得失其实只是一个结果。我们要放下得失,尤其是放下对得失第二重意义的过分追求,转而以得失为鉴,督促自己前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十九
基本功差还表现在无意于标点,随手句读,很长的句子却没有标点符号。这些同学可能不知道,好的标点是文章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年刚刚建立起稿酬制度的时候,有的杂志社不想把标点计算在文章字数内,此举遭到了鲁迅先生的反对,他认为标点是表达情感的有力工具,没有标点的文章是不健全的,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准确地使用标点可以让文章生色,平添许多魅力。比如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就使用标点“~~~”来表达老先生读书拖长的音调,十分很形象。清晰、准确、合适的标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非常有力的传达情感的工具。许多学生不注意段落的组织,常常是想起来了就换一段,这也是不好的习惯。对于一篇八百字的作文来说,三四段略有些长,但写到十几段也未免太短了些,最好应该控制在五段到八段之间。这里需要向大家提醒的是独立段的作用。我们在做记叙文阅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对于独立段的考察,把一句话独立出来另成一段,其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注意到这句话,好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以此来强调意欲表达的情感或者强调某个情节。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独立段来摆明主题,让阅卷教师及时看到,提高自己得分的几率。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通过小的事件和角度来反应大的主题。这种手法常常通过日常平凡的小事小细节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叙述描写,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来阐明大的道理,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许多学生不会写记叙文,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大的社会事件,也没有什么波涛起伏的人生经历,总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而且,高考题往往和社会时事相联系,也不容易从生活中取材。其实,写作的根本原则应该是抒发真情,而许多小事件往往能够体现最真实的情感,毕竟经历大事件的人是少数。比如,有一年的高考题出的是改革三十年。这是个大题目,可以说的内容也很多,却很不容易写好。其中有一位考生就写得非常好。写他写到,有一次放假回家,爸爸在客厅看电视,和他说起来原来家里看过的十四吋的黑白电视机,后来换成十七的,又换成彩色的,一直说到如今的五十四吋液晶壁挂电视,于是作者感到很自豪。去厨房帮妈妈干活,妈妈和他说起了从前的伙食,也是一步步讲过来。饭做好了,他去卧室叫姐姐,姐姐正在上网,于是说起以前的娱乐。这个作文写起来很轻松,取材也很方便,内容也集中,却通过一家人近三十年的生活变化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得的巨大成就。这就是很经典的“以小见大”的写法,这种写法入口小,却是滴水映日,通过家庭所获得的好处体现了改革惠及万民的积极意义。
八百字的作文虽然短,可是也要注意有铺陈渲染和点面结合。如果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也会索然无味,味同嚼蜡。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八百字内设置多么曲折的情节,但我们也应该懂得铺陈和渲染,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有趣。这一点可以通过侧面烘托和环境渲染的手法来实现。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人物。侧面烘托是用事物来衬托人物,或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在高考作文《西游记》中,作者先写了花果山的美好景色,为猴王的出世铺垫了美丽的自然背景。环境渲染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文章的时代背景,还可以渲染气氛,为塑造人物性格做准备,突出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是,运用环境描写要注意的是,不能漫无目地随性而写。有的学生写的文章看似很华丽,但是没有考虑到此次景物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写出来的景物甚至都脱离了故事的即设情景。除此之外,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就要具体生动,细腻可感。好的景物描写总是能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作者通过多个角度的描写,让你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闻到他所闻到的,感知到他所感知的。好的描写总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甚至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来传达人物的真实感受,这需要写作者有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把读者带到文中的情景中,最终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二十
(3)按照考生须知正确填写考生信息;。
(4)核对条码框指定位置是否正确粘贴考生条码。
;(5)注意不要误涂缺考标记。
2.客观题答题为什么要用2b铅笔填涂?对于客观题,考生答题时是将所选择的答案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网上评卷时用高速扫描仪对答题卡进行扫描,而2b铅笔的浓度适中,符合计算机自动识别对填涂点的要求,凡是达到2b浓度的答案都可以被计算机准确地读取和识别,不会造成任何误判;同时,考生经过复查试卷,如答题卡需要更正时,又可以轻易地用橡皮擦干净而不留明显的痕迹。
3.主观题部分为什么要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题?主观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的答题卡,经高速扫描仪扫描后生成的图像清晰度高,阅卷教师容易看清考生作答内容,正确评分。
4.主观题为什么要按答题区域和规定的题号答题?答题卡主观题部分的电子图像是根据阅卷评分的要求,按题目由计算机逐题对答题区域黑色矩形框内的内容进行扫描并自动切割,以图像文件的格式存储。在网上评卷时随机将每个考生的主观题答题图像自动分发到阅卷教师的终端上。
如果考生答题时超出答题区域或不按次序答题,评卷教师看到的将不是本题的答题图像,进而影响考生的得分。
5.考生信息填写应注意哪些事项?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认真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字迹要清晰、工整,考生手写信息区将是确定准考证号的最终依据。
6.对于条形码应注意些什么?监考教师把考生的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的区域后,考生要认真核对,若发现条形码上所打印的姓名、准考证号与考生本人不符,应立即举手询问,由监考老师作出处理;考生应保持条形码的整洁和完整,不要在条形码上乱改、乱画。
7.缺考标记误填会带来什么后果?缺考考生的缺考标记由监考人员填写,考生禁填。误填缺考标记将使实考考生的答题卡判为缺考答题卡,从而影响自己的得分。
8.用什么样的橡皮?考试选用的橡皮,要能轻易地把浓度较深的2b铅笔的印迹擦去,不要用那种外表漂亮、造型多样但擦净效果差的产品。橡皮不能太柔软,因为这种软橡皮在擦拭时方向不好掌握,而答题卡填涂点之间的间隔通常很小,很容易不小心把其他题目的答案也擦掉。因此,最好选用那种软硬适中、擦净效果好的橡皮。
9.修改主观题答案时要注意什么?如需要对主观题答案进行修改,可用通用的文字修改符号将该书写内容划去,然后紧挨着在其上方或下方写出新的答案。修改部分书写时与正文一样不能超过该题答题区域的黑色矩形边框,否则修改的答案无效。修改书写部分时与正文一样,也要在原题号规定答题区域内,修改答案超出规定答题区域一样会在扫描时被切掉。
10.遇到作图题怎么办?作图题应先使用2b铅笔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描写清楚,作图的答案扫描图像就可清晰可见。如何应对考场突发事件1、没有带准考证、文具怎么办?发现以上情况时,考生千万不要自己急冲冲跑回家去拿,而是在班主任的证明下先进考场考试,然后由班主任帮忙购买或通知家长送来。
2、当头脑出现一片空白时,考生不要急着往下做题,而是应该先平静下来。这时,考生最重要的是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3、身体突然不适。考生感觉自己肚子疼或有其他不舒服时,应及时向监考老师求助,而不要强自忍耐。
4、遇到难题卡壳。首先,建议考生一定要按卷面上出题的顺序来答题,不要跳跃或颠倒。因为高考的试卷都是按先易后难的原则来设置考题,先解决好简单的考题,就能更有信心处理难题。
5、来不及完成考题。当考生来不及完成所有考题时,应提前做好预案。如在考英语时发现时间不够,但还剩下一篇阅读理解和一篇作文时,考生就应该先完成作文,然后再做阅读理解。
现场答题三要诀。
1、简明扼要,答出要点。高考阅卷要求阅卷老师高效率操作。所以,这决定了主观题一般都是采点给分。所以,文科主观题的回答务必简明扼要,清晰地列出要点,再简单加以评述。
2、答出技巧。得高分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做到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再者,卷面上最好不要开天窗,哪怕不会做,也可以试着写下一点思路、想法;不要一味乱做,再涂涂改改。
3、重在理解,勇于作答。高考试卷中的开放型试题越来越多。
这就决定了考生在复习中要侧重于理解、运用,而不要一味死记硬背、套公式。
其他文章考前检查进入考场前,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带齐了应带的证件和文具,避免因这些小麻烦而造成心理上不必要的紧拿到试卷不要急于答题先听好监考老师的交代,检查一下试卷的张数,然后在试卷、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填写或涂写好姓名、考号等个人信息,这样既可稳定情绪,又可避免漏填个人信息而前功尽弃。
1、没有带准考证、文具怎么办发现以上情况时,考生千万不要自己急冲冲跑回家去拿,而是在班主任的证明下先进考场考试,然后由班主任帮忙购买或通知家长送来。
2、当头脑出现一片空白此时,考生不要急着往下做题,而是应该先平静下来。喝两口水、仰头闭目养神几分钟,深呼吸片刻。这时,考生不要看别人在做什么,而是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3、身体突然不适当考生感觉自己肚子疼或有其他不舒服时,应及时向监考老师求助,而不要强自忍耐。因为每个考场均有经验丰富的医务老师,他们会及时治疗。
4、遇到难题卡壳首先,建议考生一定要按卷面上出题的顺序来答#from高中主题班会教案--高考注意事项(考前与考试过程细节)/end#题,不要跳跃或颠倒。因为高考的试卷都是按先易后难的原则来设置考题,先解决好简单的考题,就能更有信心处理难题。可以暂且把一些难题搁下,并在草稿纸上做下记号,等解答完所有题目后再回头认真思考。在解答难题时,考生也不要紧10张,可以先跳开题目本身,平静一下情绪,再来分析题干。考生也不要受别人翻卷子声的影响,应根据自己的答题速度进行。5、来不及完成考题当考生来不及完成所有考题时,应提前做好预案。如考生在考英语时发现时间不够,但还剩下一篇阅读理解和一篇作文时,考生就应该先完成作文,然后再做阅读理解。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二十一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褶
皱
山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中的动画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二十二
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和分布特点,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掌握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人种和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人口和人种。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先慢后快。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各洲人口增长的快慢。对于各洲来说,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
沙漠、雨林,高纬度和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疏。
人口问题:使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人种的划分: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人种的分布:白种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黄种人: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拉丁美洲。
黑种人:非洲,大洋洲,美洲。
补充:结合地图掌握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特别是人种比较复杂的亚洲和非洲地区。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佛教。
名称。
发源。
分布。
典型建筑。
-
亚洲的西部。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教堂。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西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寺庙(佛塔)。
补充:我国的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藏族和蒙古族信仰佛教。回族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类标准:劳动方式的差异。
聚落的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各地的聚落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总结:本章讲述了世界的人种和语言宗教的分布,还有世界人口和聚落的分布好发展规律。重点是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这是一个考试的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
【作业设计】。
列表比较世界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地区。
高考高考补写教案篇二十三
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概念。
2.理解农业位因素及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能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结合具体事例,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利与弊,并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组织学生搞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目标。
1.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注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农业的分类,了解到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政策等的差别,产生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情况,即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也即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的特点。那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的地区应该发展何种农业比较好,或者说才算合理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5.2农业的区位选择”
5.2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
[读图]读教材第6页图5。4,分析我国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农业景观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板书]。
学生讨论: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小麦。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
教师归纳:
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板书]。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7页图5。5,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板书]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9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a处种小麦b处养乳牛c处种花卉。
教师归纳:对。以上我们既从产品种植的本身条件考虑,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如地价、产值、投入成本、市场等。
那么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看几个实例:
例1:江西丘陵地区经人工修筑后,一层层梯田种上了水稻、果树等农产品。
例2:长江以北农作物楞一年三熟:据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报》报道,在长江以北地区,人们一直习惯于春种秋收,一年两熟。位于长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县的40万亩良田,却已连续5年实现“一年三熟”。这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个梦,但是河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却把它变成了现实。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人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当然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无限制的,因为还要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如果产出低于投入就不适宜改造了。
[教师归纳]分析得很对,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下面我们学习本节最后一个问题。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市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市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板书]。
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同学说的很对。市场区位的变化是影响农业区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也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农业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有生命力,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举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种粮大户与企业订合同,即称为订单粮食。农民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心里就踏实了,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举例]1998年某省某县大葱获得丰收,丰收后的该县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为此政府出资在电视上播出了该县大葱的广告,该县成了全国大葱的集散地,价格也一路上涨。后来,该县的大葱信息还上了互联网。1999年该县大葱种植面积增加了10万亩,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试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不仅要分析区位因素,更要分析其发展变化。另外国家政策、政府干预对农业生产都有是有重大影响的。例如中国农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三次税费改革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馈]分析影响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古巴的甘蔗、我国的河西走廊粮棉、黑龙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鱼塘、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
学生讨论回答;。
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黑龙江大豆――夏季高温,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势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了解了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布置作业]。
1、调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区生产的,以说明市场、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某山区乡镇发展粟子生产,如果你是乡长,为提高粟子产量,你会采取哪些决策?
[板书设计]。
一、区位的含义。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四、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场区位及其需求的变化。
2、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