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优秀16篇)
一个好的方案应该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和特长,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我们的目标。一个完美的方案应该能够创造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效益。在下面的范文中,你会看到一些关于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效果分析。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一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
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海达本站: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模板)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基础知识训练。
4.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作业(略)。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三
本学期我和其他5位老师担任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楚、明确。如,13册、14册教材留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练习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楚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爱好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猜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春》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猜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殊留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碰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假如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爱好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假如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四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假日、防止、壮胆、无影无踪、荒无人烟、小镇、处境、交易、鼻子、犹豫、反应、摔倒、费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播放天安让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2004年奥动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
2、师:看完了这个短片,你们对五星红旗有了怎样的认识?学生各抒已见。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认读生字,轮流读课文。
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围绕什么来写的?(五星红旗)。
2、汇报交流,列出标题。
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拒换五星红旗、花拥五星红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在这些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中,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选择你最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汇报交流,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并相互解决问题。
(1)手举五星红旗部分:
作者去河漂流,带的东西本应越少越好,为什么要手举五星红旗?
(2)脖系五星红旗部分:
为了防止丢失,也为了行动方便,我把国旗从旗杆上抽下来,系在脖子上。
(3)拒换五星红旗部分:
在怎样的情况下,面包店的老板提出用面包换五星红旗?
“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
(4)花拥五星红旗部分:
小组讨论:画出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留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五
摘要:初中语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生涯中的又一个阶梯,相比之前的小学语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伴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学方面也随之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效果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老师教学方法的好坏。对现今初中语文教学的不足及改进措施做了简略分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某样东西有兴趣在于发现它的美妙之处,爱它的一部分,进而爱它的全部。但是大部分语文教学都是枯燥乏味的。就拿写作文来说,一般的情况下,教师都只会留下作文题目,然后什么也不说,就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没有一点预热,突然让毫无头绪的`学生写一篇关于某某的作文,甚至有些时候作文话题也很难懂,当然,写出来的作文一般都是毫无新意,如流水账。最终作文就成为学生头疼的一部分,进而,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写作,连带着讨厌阅读,更不用说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却是实际发生的问题。老师不懂得如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于是或什么都不做,继续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或盲目地寻找另一种不知是否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
那么,关于学习兴趣这一问题,教师该如何改进呢?
一、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
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们总是喜欢做自己做得好的事,对于那些屡试屡败的事,大多数人选择了逃避。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得到了教师更多的表扬和肯定,那么他肯定会觉得自己在语文上很成功,自然,他也会爱上语文。
二、给予更多的指导。
初中是一个吸收来自外界知识的阶段。他不同于大学,学生在大学一般都是自学,自己找资料,自己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生更多地需要教师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该如何写,怎样才更好,甚至有时候,需要督促和强迫。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写作文的时候稍作启发,指点他们这样的作文该如何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文体更合适,而不是只留下一个作文题目。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督促学生做更多的积累,比如,背诵某个段落、某首诗、某句名言。当学生慢慢发现这些东西很有用的时候,就会爱上语文。
三、给予更多的扩充。
语文学习不像数学学习,有特定的公式、定义去局限,它是一个通过文字认识世界的过程。从这个方面来说,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透过文字看本质。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料、作品来学习,从各个方面挖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论语》中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古人也已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相信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将会是初中语文教学事业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关丽兰。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分析[j]。改革与开放,(02)。
(作者单位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九中)。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六
作文:作文是提高分数的重头锤,每次考试占的分数很大。常言道:要考80分作文不丢分。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写作文,鲁讯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写作,看多了,写多了自然会写。所以我们平时来多看多写。还要多背一些写作材料,来增加自己作文的文化色彩。
要注意一点,我们多背了材料,平时还要注意主动的应用材料,习惯了,当考试的时候就能自然的应用上大脑的材料了。还要主动的把自己在课文中学到的好词语应用到作用中去,增加文章的文采。
基础知识占成绩的40%左右。所以我们平时要把基础知识记住。对于这点我的经验是,不要想一次就把知识记住,这是不可能的,要自己不断的复习掌握。多记几次,应该可以。
文言文就要靠背诵了,这没有好方法了。阅读我们还是要听教师的讲解。提前复习,这也是关键一点,不要等到考试时才复习,你一下子记不住这些内容的了。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七
一、教学目标:通过片段训练,使学生能进行细致的描写。
二、教学重点:片段练习。
三、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进行细致描写的技巧。
四、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个纸飞机,用力射出去,然后飞机掉教师演示到了地上。要求:(1)同学们要仔细观察,然后用一段话进行描写。(2)同学们之间交流、分享。
2、摘录例句:、摘录例句:a、老师把纸飞机用力的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飞了一圈,掉到了地上。b、老师右手拿一个纸飞机,高高向斜后方举起,身体向右倾斜45度角,右脚后退一小步,头微微抬起,向斜上方看,用力的将飞机射了出去。飞机在空中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女子,画了一道优美的弧线,轻轻地站在了地上。
3、分析:这两段话,你认为哪段写的好?为什么?
4、教师引导分析:得出“描写三原则”。师总结: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你看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场景,告诉没有看到的人。如果你要告诉别人什么,首先一定要告诉别人。师总结:描写时,除了告诉别人“有什么”“怎么样”外,还要告诉别人“像什么”(板书:像什么)运用一定的修辞,这样才能使你的作文生动形象。“有什么”使我们明白了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更形象、生动,这三点就是描写三原则。
5、下面,同学们按照描写的三原则,检验一下自己刚刚的描写,进行修改。
6、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让同学们将自己修改后的片段读出来。
7、美文共赏:朱自清的《春》分析:春天里“有什么”?春天里“怎么样”?春天的事物“像什么”?8、作业:每人发一张图片——小鸭游水图,让同学们课后按图片所画进行描写练习。要示:用词准确,100字左右。
9、板书设计:三式妙法巧绘大千世界。
1、有什么(对象)描写三原则:2、怎么样(细致)3、像什么(修辞)10、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描写的练习,同学们都有一个感觉:原来作文很简单。这也是这节课,我要告诉同学们的一个道理——作文并不难。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词句匮乏,以后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词句的积累。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八
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很值得我们学生学习。学习语文课本是我们现在学习语文的主途径。我们要把课文学习好,那样才会以点带面,用课本课文的“点”去带动生活语文的“面”。
预习课文。此环节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听课的质量的好坏。读课文读课文可以分为朗读快速读默读……长期去做它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读课文可以对于课文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听课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去听。这样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勾画法读文。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从原文找答案或者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在带着问题去听课。积累字词。课前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音形义的障碍。保障课堂45分钟的听课效率。课堂45分钟的听课良好效率必须保障。要全神贯注听老师讲的每一个问题。重点听预习时不会的地方。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九
通过本次活动,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通知》(鄂教师[]7号)精神,检验我市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第二条组织机构。
活动组委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
资料宣传组。
组长:
成员:
专家评审组。
组长:
副组长:(a组组长)(b组组长)。
成员:
第三条竞赛项目及内容。
1.讲课。重点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理念与学科素养,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以及教学语言、板书、仪态等方面。
2.说课。主要阐述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介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介绍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效果及反思等。
3.内容。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下册,包括写作指导、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
第四条参赛名额及分组。
1.名额。全市参赛教师共18名。每县、市(区)推荐城区学校教师1名,推荐乡镇学校教师1名,市直学校及开发区选出参赛教师2名。地处县城的镇管学校作为城区学校对待。
2.分组。竞赛将分为两组,城区学校为a组,乡镇学校为b组。市直学校2名选手以抽签方式分配到a组或b组。
第五条活动安排。
1.报名3月15日前将参赛教师名单报市教科院。
2.报到。204月1日上午参赛教师报到,观摩教师下午报到。报到地点:洪湖市莲花假日酒店。参赛教师报到入住后即切断与外界联系,封闭管理。
3.抽签。2015年4月1日14:00,全体参赛教师抽上课顺序签。为确保参赛教师备课时间基本一致,参赛教师须分阶段抽取内容签。具体来说,2日上午上课的老师4月1日14:00抽上课内容签;2日下午上课的老师于4月1日19:00抽内容签;3日上午上课教师抽于4月2日14:00,上课内容签。每组每半天安排三节课。
4.备课。教师在抽取内容签后即可开始独立备课,可以携带教材、参考资料、电脑(不得带上网卡)。请在备课完成后将简案打印10份,如果有补充材料的,也要将补充材料打印10份。本次赛课不统一要求使用课件,如要使用课件,课件由上课教师自己制作,自备u盘,相应设备由承办学校提供。打印材料及试课件将安排专人负责。如需特殊教具,由执教者自己制作,如需其他设备需提前协商。
5.上课。上课学生按授课年级随机安排,上课教师一律不与学生提前见面,如需学生预作准备,请提前与专人沟通。教师提前10分钟进课堂,可预作准备或与学生沟通,上课、下课以场内计时员手摇铃声为准,上课时间为40分钟。
6.说课。上课学生退场后,手摇铃声响起开始说课。说课时间在10分钟之内,超时将以铃声提示,说课教师即停止说课。
第六条评奖表彰。
1.评委。由评议组20位老师组成,分为两组,具体分组抽签随机决定,同一县市评委老师不得分在同一小组。
2.评分。以省评分标准为准,上课、说课均以80分为起评分,可以打满分。具体评分标准附后。
3.计分。每位教师赛课结束后评委即打分。上课、说课分开打分,评委老师签字,评分当场收齐并计算。计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进行排序。
4.评奖。竞赛结束后,在评委在场的情况下,当场排序,分组评奖,每组取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如有并列,可就同一等次并列取奖。
5.表彰。参赛教师将由市教育局颁发获奖证书;优胜者作为跟踪培养对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专项培训,推荐参加全省“课内比教学”教学比武;所有竞赛成绩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选特级教师、湖北名师的重要依据。
七、其他事项。
1.组织观摩。各县、市(区)及市直学校要做好教师现场观摩的`组织工作。
2.征文。参会教师要积极参加“我与教学比武”征文活动。教师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学比武活动中的亲历、亲闻,抒写自己的收获与反思,如实践日记、评课笔记、现场观感、教学反思、纪实散文等。
3.宣传。会议期间要将优秀课例实时录播,当日发生的新生事物撰写成新闻稿即时上传,会议期间应办好《活动简报》,将教师的优秀征文及时发布到与会教师中去,并做好备份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4.表彰。对优秀新闻稿件、征文将评奖,由教科院颁发获奖证书,各县、市(区)征文数量与质量将发文通报教育局和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评选2至3个优秀组织奖。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十
竞赛规程(预案)。
第一条竞赛宗旨。
通过本次活动,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通知》(鄂教师[]7号)精神,检验我市初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第二条组织机构。
活动组委会。
主任:王佑军。
副主任:贺洪清。
成员:王生永张玉林朱道荣舒光友李乾华。
后勤保障组。
组长:王生永。
成员:舒光友李乾华常纪宏宗平怀。
资料宣传组。
组长:张玉林。
成员:朱道荣黄祥军王艳青崔静芳。
专家评审组。
组长:王佑军。
副组长:冯大海(a组组长)李劲(b组组长)。
第三条竞赛项目及内容。
1.讲课。重点展示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包括教学理念与学科素养,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以及教学语言、板书、仪态等方面。
2.说课。主要阐述对课标及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基础及特点的分析,介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介绍教学的设计与过程、效果及反思等。
3.内容。人教版《语文》七、八年级下册,包括写作指导、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
第四条参赛名额及分组。
1.名额。全市参赛教师共18名。每县、市(区)推荐城区学校教师1名,推荐乡镇学校教师1名,市直学校及开发区选出参赛教师2名。地处县城的镇管学校作为城区学校对待。
2.分组。竞赛将分为两组,城区学校为a组,乡镇学校为b组。市直学校2名选手以抽签方式分配到a组或b组。
第五条活动安排。
1.报名3月15日前将参赛教师名单报市教科院。
2.报到。204月1日上午参赛教师报到,观摩教师下午报到。报到地点:洪湖市莲花假日酒店。参赛教师报到入住后即切断与外界联系,封闭管理。
3.抽签。年4月1日14:00,全体参赛教师抽上课顺序签。为确保参赛教师备课时间基本一致,参赛教师须分阶段抽取内容签。具体来说,2日上午上课的老师4月1日14:00抽上课内容签;2日下午上课的老师于4月1日19:00抽内容签;3日上午上课教师抽于4月2日14:00,上课内容签。每组每半天安排三节课。
4.备课。教师在抽取内容签后即可开始独立备课,可以携带教材、参考资料、电脑(不得带上网卡)。请在备课完成后将简案打印10份,如果有补充材料的,也要将补充材料打印10份。本次赛课不统一要求使用课件,如要使用课件,课件由上课教师自己制作,自备u盘,相应设备由承办学校提供。打印材料及试课件将安排专人负责。如需特殊教具,由执教者自己制作,如需其他设备需提前协商。
5.上课。上课学生按授课年级随机安排,上课教师一律不与学生提前见面,如需学生预作准备,请提前与专人沟通。教师提前10分钟进课堂,可预作准备或与学生沟通,上课、下课以场内计时员手摇铃声为准,上课时间为40分钟。
6.说课。上课学生退场后,手摇铃声响起开始说课。说课时间在10分钟之内,超时将以铃声提示,说课教师即停止说课。
第六条评奖表彰。
1.评委。由评议组20位老师组成,分为两组,具体分组抽签随机决定,同一县市评委老师不得分在同一小组。
2.评分。以省评分标准为准,上课、说课均以80分为起评分,可以打满分。具体评分标准附后。
3.计分。每位教师赛课结束后评委即打分。上课、说课分开打分,评委老师签字,评分当场收齐并计算。计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进行排序。
4.评奖。竞赛结束后,在评委在场的情况下,当场排序,分组评奖,每组取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如有并列,可就同一等次并列取奖。
5.表彰。参赛教师将由荆州市教育局颁发获奖证书;优胜者作为跟踪培养对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专项培训,推荐参加全省“课内比教学”教学比武;所有竞赛成绩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选特级教师、湖北名师的重要依据。
七、其他事项。
1.组织观摩。各县、市(区)及市直学校要做好教师现场观摩的组织工作。
2.征文。参会教师要积极参加“我与教学比武”征文活动。教师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学比武活动中的亲历、亲闻,抒写自己的收获与反思,如实践日记、评课笔记、现场观感、教学反思、纪实散文等。
3.宣传。会议期间要将优秀课例实时录播,当日发生的新生事物撰写成新闻稿即时上传,会议期间应办好《活动简报》,将教师的优秀征文及时发布到与会教师中去,并做好备份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4.表彰。对优秀新闻稿件、征文将评奖,由教科院颁发获奖证书,各县、市(区)征文数量与质量将发文通报教育局和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以县、市(区)为单位评选2至3个优秀组织奖。
10月18日。
附件一:
“课内比教学”课堂教学(上课)评分表要素细则目标完整,体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要求目标具体,目标层次分明目标恰当,符合学生实际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预期合理教学资源准备适当按照教学目标,有系统、分层次地组织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科学有序地呈现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把握精准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得当,有利于内容呈现和目标实现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注重改进教法,加强学法指导,教学方式转变明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相长,各有收获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择评价类型、方式和方法重视反馈,及时矫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语言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合理仪态端庄大方评委签字:
附件二:
“课内比教学”课堂教学(说课)评分表要素细则准确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及目标确立的.依据恰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对重、难点把握准确,能清晰说明确定重、难点的缘由教法选择恰当,具有启发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能说出教法选择的依据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所选教法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能从学生学情和课程资源出发,选择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选学法能与教法有机结合,并能帮助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合理、新颖,能将教法、学法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各教学环节的安排合理,教学时间分配恰当,内容符合学科要求,无知识性错误能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表达交流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归纳总结简要、明确,能反映出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反馈练习恰当,作业布置合理所选教学手段能积极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符合日常教学实际,简单易行,人人能学教态自然、大方,举止文明板书设计精炼,操作准确无误语言清晰、简练、准确、生动评委签字: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十一
夏天七月里的早晨!除了猎人之外,有谁曾经体会到黎明时候的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呢?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你用手拨开**的树枝,夜里蕴蓄着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天气还凉爽,但是已经觉得炎热逼近了。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灌木丛没有尽头。……只是远处某些地方有一片黄橙橙的成熟了的黑麦,一条条狭长的粉红色的荞麦田。这时候一辆马车轧轧地响出,一个农人缓步走来,把他的马预先牵到阴凉的地方去。……你同他打个招呼,就走开了,你后面传来镰刀的铿锵声。太阳越升越高。草立刻干燥了。天气炎热起来。过了一个钟头,又一个钟头,……天边黑暗起来,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
“老兄,这里什么地方可以弄点水喝?”你问一个割草的人。
“那边山谷里有一口井。”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十二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生:可以。
生:是。
生:对。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十三
教学背景:《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说“对话”是课堂教学的本位回归。所谓对话教学,不仅仅是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新的教学形态。它首先意味着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生成,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上组织“对话”教学呢?我认为:“对话”不是让学生自发的讨论,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自己的经验钻研课文,和文本、作者进行亲密接触后,各自谈自己从课文中的所悟所得,分享各自的收获的过程。
教学设想:语文版七年级上的《树林和草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在朴实的描写中散发出浓郁的诗意,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教学本文,可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体验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对话,通过反复阅读、对话,来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作家是如何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据此思路,我设计了“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深入文本,凸现作者――透过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教学尝试:
一、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
(学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生1:我只想说一个字“美”!
生2:我觉得俄罗斯草原的景物实在太神奇了!
生3: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灌木丛非常奇特。
生4:这篇文章,作者用了第二人称来写。我觉得这很棒!作者仿佛是一个导游,我们读者仿佛是一群游客。在他的带领,解说下,我们走进俄罗斯草原,领略到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美妙风光!读完全文,我们好象真的到了俄罗斯草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亲切!
生5: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俄罗斯草原有一种神秘的美感。因为在那里一会儿是火辣辣的天气,一会儿就雷电交加,风雨迷茫!让人措手不及。
师:这种时晴时雨的夏季天气,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生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生7:我觉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谚来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
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给足学生阅读体验的时间。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和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学生的初步感知和理解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比较到位,有的可能不着边际。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迈出第一步做到敢说会说。学生有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他们便有了一种参与的趋向,并使之在后面的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
生(异口同声、兴致勃勃地):愿意。
生1:我最喜欢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那时“月亮正在升起”,村子里灯火闪烁,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写道:“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温馨!夜幕降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和平的感觉。
生2:我最喜欢黎明时候的景色。因为那时的空气最清新,而且孕育着勃勃生机。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生3:我最喜欢太阳越升越高之后。因为这段时间是最富有夏天的个性的。我们都知道,夏天是非常炎热的。在作者的笔下,就充分渲染了这种炎热。如:“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你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我们知道:夏天的炎热之后必定跟随着雷阵雨。这就是夏天的另一个个性。雷阵雨过后,一扫先前的酷暑,使人感到清爽!作者写道:“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看到这里,我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夏日雨后清新芬芳的空气!
生4:我最喜欢黄昏来临了的时候。因为每天的这个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踏着落日的余辉,纷纷走在回家的路上,使人感受到了劳作一天后的充实!而且这个时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先是“晚霞像火焰一样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终于消失,然后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最后,“夜幕降临了”。这个时间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景色的变换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是神奇了!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生5:是的,“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很美,却一如昙花一现。
师:“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词,是吗?
生6:是的,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的主题歌。
师:你能唱唱吗?
生7:(不好意思地)我唱得不好。
众生:唱吧,唱吧。
师生鼓掌!
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再次和文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独特感受。
师:刚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了自己喜欢的时间段的景色。说得都很精彩!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俄罗斯草原景色变化万千,各有情趣!可谓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那么如果要给文章配乐,你会选取怎样的一段音乐呢?
生1:欢快的,活泼的。
生2:舒缓的优美的轻音乐。
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我听得都快入迷了!你对语言文字,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感觉。实在太精彩了!
让我们抓住这些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凸现作者。
师: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赏析!
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看谁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兴奋,跃跃欲试):好!
生1:我觉得“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一句中“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从而夸张地写出了“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欢“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这句话中的“燃烧”“遮掩”这两个词富有动感。整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黄昏夕阳图。
生3:我喜欢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在不断扩大的情景。
生4:我觉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这句话中的“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地生长,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
师:想不到大家的品读都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难分高下,可谓旗鼓相当!我想屠格涅夫听到这些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在中国竟然会遇到这么多的活泼可爱少年知音!
生(开心地):笑。
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采取竞争性体制,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使整个对话教学过程在学生自我推进意识中得到完善,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透过文本,直面作者。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1:我觉得是因为屠格涅夫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而且还抓住了不同时间段不同。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担任初一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升学会考情况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语文上优秀率的不到10%,且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因此本期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但即使如此,我仍将坚持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力求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共7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6课,略读课文(标*号)14课。其中包括5个现代文单元,每单元4课。第一单元记事,第二单元写人,第三单元写景,第四单元小说,第五单元童话与科幻。从文体上看,这五个单元都可归入记叙性文体一类。两个文言诗文单元,每单元5课,大多数课文也都可以归为记叙性文体。另外还有《名著引读》《汉字的形体》《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等三个附录。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整篇写作安排了七次,片段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每单元安排一两次,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口语交际集中安排7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3次,内容涉及学习查阅资料、调查社会用字、探究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等。
4、写字集中安排了2次,内容涉及复习正楷字,初步了解行楷字最基本的笔画组合柜律,分散的写字练习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每单元安排一两次。
5、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叙事性的。
散文。
单元。目标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先对作者作一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巧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第二单元:写人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亲人、对待老师、体会他们的一片爱心;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就行。
第三单元:写景的散文单元。目标是: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
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目标是: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简单的分析评价人物。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精当的点拨。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第五单元:童话单元。目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设计:以发展思维和想象力为重点,通过阅读、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第六七单元:古诗文单元。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行,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探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
四、总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2、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4、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5、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6、开展课前五分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积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7、打牢写作基础。除课堂。
作文。
外,鼓励学生多写心灵。
日记。
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
8、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每周按要求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9、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要求学生本期读一到两本文学名著,做好。
读书笔记。
10、组织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课,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11、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12、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13、用一颗爱心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爱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多褒少贬。
六、进程安排。
1、每个单元安排两周时。讲读课文两到三课时,自读课文一到两课时。
2、每两周安排一次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搞好阶段性复习和总结。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在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还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xx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
字典。
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他们喜欢语文,上课积极认真,课外阅读兴致很高,字也写得不错。但亦有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上课不自觉,作业潦草,掌握知识与别人距离较大,这学期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靠经常不断地练习提高写字的技能。钢笔字逐步做到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符合要求;用毛笔写字能正确地执笔、运笔,写得端正、纸面干净。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中年级的词句训练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避免以词解词,要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二要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三要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3.语文园地的教学。语文园地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的感受和见解。学习表达相结合,培养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
4.要加强朗读、默读训练。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指导朗读,不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而后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明确教学要求,培养他们交际的能力,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大胆交流,勇于发表观点、见解,全员参与,共同评价并为他们的写作下铺垫。
(四)、习作教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焦急、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多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写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要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授课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1)大海的歌、帽子和鸟窝。
2)吹泡泡、沙滩上的童话、百花园一。
3)山雀、蜗牛。
4)寓言两则、好伙伴、百花园二。
5)电脑棋手、走马灯的奥秘。
6)国庆放假。
7)孩子考科学家、空气在哪里、百花园三。
8)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
9)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百花园四。
10)七颗钻石、平分生命。
11)倾斜的伞、一颗小豌豆、百花园五。
12)群众也在淋雨、珍贵的教科书。
13)神童的秘诀、说话算数、百花园六。
14)古诗两首,父亲、树林和鸟。
15)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南极。
16)百花园七、炎帝创市。
17)阿凡提的故事、哪吒闹海。
18)百花园八、复习。
19)期末复习。
20)期末复习。
22)期末工作。
21)期末复习、考试。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基础知识训练。
4.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略)。
初中语文树林和草原的教学方案篇十六
1.教材简介:课堂实录《生命之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语文出版社。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属新闻单元。列为自读课文。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3.教学构想:采用多媒体教学。先用三则不同形式的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进行比较,引出所讲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4.课后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体会电视解说词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使学生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行为受到感动,表达其热爱之情。
(多媒体教学)。
王永文李光棣。
第1帧:一、思考: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新闻,同学们看下面三则新闻后思考;
第2帧:读第一则: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电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
207毫米。
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
两毫米。
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选自。
10月30日。
《人民日报》)。
第3帧:听:第二则——来自广播新闻(播放新闻)。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
10月30日。
电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
207毫米。
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
两毫米。
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第4帧:看、听:第三则新闻——来自电视。
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师:这三则新闻哪一则与课文的相同?
生:第三则。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命之舟》,是电视新闻。第5帧:2、课文《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解说词)。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第6帧: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思考:什么是同期声?电视新闻如果去掉“同期声”部分有什么影响?
师:同学们看屏幕。
第7帧:图片:(1)难忘98;(2)人间奇迹。
第8帧:二、合作解疑:
1、背景:
——一个刻骨铭心、英勇悲壮的建军节。
簰洲遗恨——。
8月1日晚上。
8:20,湖北嘉鱼簰洲湾突发溃口,
——前来实施救援抢险任务的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和空军某高炮营:
15辆军车被无情的洪水掀翻,19名官兵壮烈牺牲。
——这一天,是嘉鱼县1.8万防汛大军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的第31天。
——空军某高炮营指导员高建成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7岁的小江珊凭着顽强生命力,独自在一棵树上坚持了9小时,最终获救;
——战士邵飞驾着冲锋舟洪水中救人1800;
2、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19簰洲湾发生溃口后)。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
3、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1998年8月1日。
晚8:20
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阅读新闻导语部分,回答问题:
4、阅读新闻的主体和语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结语的作用是(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5、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处境危险——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急流顶冲。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小树,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绕过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冲去转舵。
四米。
三米。
二米。
一米。
……
(4)8月1号---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千万别动!简析:a、语言特点:既简明,又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4、思考:为什么这艘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明确: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赞扬,感激与热爱)。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以抗洪的名义,忘记98就意味着背叛!
四、小结:
1、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
2、电视新闻的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表现主题。
3、98抗洪将士的精神——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五、音乐欣赏yinxiangsu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