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教案(模板20篇)
教案的编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案的编写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教案范文,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古诗画教案篇一
1、能根据诗句,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课时。
1、听老师读古诗。
2、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1、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2、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说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3、听老师读古诗。
4、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4、让学生自己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5、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6、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用自己的话说说“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古诗画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3、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精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齐读第一句。
6、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齐读第二句。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己练习。
有感情地背诵。首诗赞美了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场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二、学习新知:
验收责任。
请学生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节。
教学责任。
朗读背诵课文,学会诗中的生字。
一、亮责任。
背诵默写课文,学会诗中生字。
二、落实责任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学生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学生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民耳帝。
(2)请学生说出新字。
晓眠闻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三、验收责任。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5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三节。
教学责任。
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学生练习写一写。
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一、亮责任。
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春天大自然的变化,说一说,并能写成一段话。
二、落实责任。
1.指导学生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及自己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学生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4.提出写话要求。
(1)格式。
(2)注意标点。
(3)不会写的字用音节代替。
三、验收责任写一段话。
古诗画教案篇三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画教案篇四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古诗画教案篇五
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古诗画教案篇六
(1)了解作者。
2、自渎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理解诗意。
(1)读诗。
(2)读注解2—6。
(3)指名逐条讲注解。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1、2句诗的意思,集体评议,补充或矫正。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7)指名连起来说说第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8)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点。〈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抒发的感受:在春游中那么容易的就看到了春风的面容,百花吐艳,万紫千红,原来就是春天美丽的化身!
(9)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1、看注释(1)了解作者。
2、自渎课文,要求:(1)自学3个生字。(2)读通诗句。
3、释题。借助注释(1)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名试讲题目的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4、理解诗意。
(1)读诗。
(2)读注释2—4。
(3)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它的意思。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1、2句意思。评议,矫正。
(5)教师有针对性的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人家进去时木鞋把它踩坏,尽管诗人轻轻地敲那柴门,敲了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7)指名连起来说说第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8)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来。这两句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形象的反映了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并蕴涵着一个道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不住、禁止不了的,它能冲破束缚,茁壮成长。这一句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9)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古诗。
(2)做作业本上第3、4(1)题。
古诗画教案篇七
四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景抒情诗。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知道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生字,掌握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去感自然的美和他的内心情感。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直、疑、坐、晚、于、对、孤独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培养学生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古诗背诵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对字、词的分析理解把握全诗的内容;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悟出意境并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我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教——扶——放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通过朗读示范来读好古诗,掌握停顿,还可以了解一些与本诗有关的相关信息。并总结出学习方法。通过按按按媒体对学习进行检测和巩固。
《 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我以观察图片入手,先让学生背诵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课题,学习关于秋天的古诗,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接着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秋天景色,远处的高山,漂浮的白云,半山腰的几户人家,火红的枫叶和欣赏风景的诗人等等,(引导学生说时,注意向古诗靠拢,特别是古诗所描绘的几个画面,意境,要让学生充分感受,领悟,充分表达。)
在教学《山行》时,学习“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他们分析出了秋天的霜叶更加的美丽红艳。所以比二月花更家的吸引人。让作者流连忘返。就势出示按点题:
这句话运用( )写作手法?1、比喻 2、对比、3、夸张
让学生思考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诗人热情地赞美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赞美了秋天枫树的生命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旺盛。充满了活力。学生在讨论思考、交流聆听、检测反馈中,真正的感受到了诗句语言的魅力。
接着读古诗,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联想回忆刚才的插图画面来说说你理解了哪句古诗的意思。(由于有前面观察的铺垫,学生理解的透彻,老师适当点拨个别重点词句。因此理解诗句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较好,逐渐进入诗词意境。)
最后在老师引导下入情入境地有感情读古诗,由于在自说自悟的基础上,这节课教学任务完成的较圆满。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学习的拓展环节中,让他们在积累并背诵诗人的其他诗句。帮助他们更多的感受到祖国的文化的源远流长。
讲《江雪》一诗,让学生在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一些主要的事迹后,对于他的孤寂的心情能够有所体会。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
古诗画教案篇八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十一古古一居亡一忙因一烟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对一树一村睡一眠闪一问一间一闻屋一居。
醒一醉亲一童外一处岁一多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春晓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chu村san。
首sh6u醉zui。
处shi散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闻啼鸟。(3)花落()()少。
(2)夜来风雨()。(4)()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画教案篇九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古诗画教案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古诗画教案篇十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诗画教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蚕妇。
养蚕人罗绮者。
伤心落泪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古诗画教案篇十三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1、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2、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诗配画的特点,激发美感。
如何用学过的技法去表现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配画《咏柳》(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受。
1、老师这里有一首特别喜欢的'诗。(出示课件《咏柳》)。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它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在自己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
3、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
三、学生创作。
b、画面内容与诗中关键字相对应表达出诗的意境(2)着色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看应该评给谁。
五、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
古诗画教案篇十四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个别读――正音――齐读。
(2)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古诗画教案篇十五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古诗画教案篇十六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画教案篇十七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学挂图。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一、背诵古诗。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shoufenglingyushi。
()()()。
古诗画教案篇十八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 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 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古诗画教案篇十九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2》。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古诗画教案篇二十
一、复习设计说明: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故诗的复习设计。
二、教学目标:
1、体会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3、学生作品——仿诗。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活动:
1、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2、指生朗读或背诵所学古诗。
3、分类复习如写景、说理等类的古诗。
4、自主、合作、探究、赏析理解古诗的意思。
5、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7、学生作品展示。
8、互评互改仿写古诗作品。
9、作业:默写制定古诗背诵篇目。
(二)学生活动:
1、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2、指生朗读或背诵所学古诗。
3、分类复习如写景、说理等。
4、自主、合作、探究、赏析。
5、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7、学生作品展示。
8、互评互改仿写古诗作品。
9、作业:默写制定古诗背诵篇目。
四、教学反思。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复习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继续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复习,学生做到:读一读,感受美;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吟诵——翻唱——仿写。
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复习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让学生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