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读后感大全(20篇)
读后感是对于书籍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深化了读者对于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认识。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首先我们需要全面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条理,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描述,更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可以从情感、思想、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切入,提炼出对自己有意义的观点和感悟。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可以用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评价。最后,要注意审查和修改,确保文章的逻辑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内容、作者观点或主题思想进行个人感悟与评价的一种写作形式。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信息、理解作者观点,同时运用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书籍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一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是在某个学校的宣传条幅上,当时不甚了解其意。后来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才知道它的出处,原来是朱永新教授在谈新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的观点。这句话应该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应该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终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应该解读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讲一个故事:1536年瑞士的钟表大师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入狱后就被安排做钟表,在那样一个没有欢乐和自由的环境中,无论狱方采用什么高压手段,他都无法做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整天乐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钟表的日误差低于1/100秒。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他后来越狱成功后总结为是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个钟表师的创作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环境,那我们祖国花朵的学习与成长呢?
他们整天处在一个“唯分数是图”的环境下,整天除了中规中矩的接受式学习,刻板式训练,分数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赞扬,分数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种氛围,这样的一种心境,孩子们的心情能够放松?禁锢和压抑已经使孩子们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甚至会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上学是一种负担。更有甚者,就连该让孩子们动起来的体育课上,由于安全问题的禁锢,孩子们连最起码的“随意奔跑”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何其可悲!
叹其可悲的同时,多羡慕《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向往的巴学园,在小豆豆的心里,巴学园是个充满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里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为了闯祸而遭到批评,当然你得给自己闯的祸用自己的力量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在那样的环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觉得在这里到处都能让他学得开心快乐,让他充满斗志,让他怀着感恩的心和尝试的勇气。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这么一画,就能让孩子们在小林宗作所创建的那样的巴学园里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充满激情与成就的学校生活。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这样的光环下,我们的教师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后顾无忧去辞职不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尝试过一种幸福快乐的教育职业生活。快乐的心境是一切创作的源泉,当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工作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这时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快乐的心情可以让教师精力充沛,思维缜密,想象丰富。
另外,我们的学校也要为我们的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驾护航,不要再用那种亘古不变的制度来压抑教师的成长,应该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致管理,让我们教师的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用快乐的心境,专业化的心态,端正的态度点亮每一个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时的每一盏灯。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这是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构想,我们的教育领导机构、学校、教师能紧贴这样的旋律,在顶层设计,在制度构建,在氛围营造等诸方面形成一种环境,唱响音符。这样,专家、学者所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触手可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会成为望梅止渴的一种奢望,摇篮里的教育永远也体会不到驰骋在草原上骏马的风采!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二
生活教育读后感: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在实施陶行知思想的时候,重要的是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以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也同时是川大附小的“平民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
一、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因此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要紧依生活的母亲,进行生活的教育。师德教育读后感:我含着泪水又一次看完《因持守而美丽一记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这个案例。她的事迹感动着我,不仅是因为她舍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一生代表着我们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在岗教师。在05年3月31日壮烈的举动之前,殷雪梅就是我们千万小学教师中平凡的一员,是一位执教29年的平凡、朴实、善良的普通教师。29年来,都没有什么特别光辉的大事,更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她知道,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她对待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她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把交给她的任何班级带好;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正是我们教师的职业本质特点吗!也是我们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我们在岗一天,就该绑紧这弦。教师,有多多少少这样的教师在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一生。车祸是偶然的,教师的爱和责任是真切的,在危急关头,教师的舍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殷雪梅做到了,重庆市开县教师群体做到了,还有更多的教师也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把爱献给学生”,“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老师在,学生在”,“在危险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有爱,我们有责任。殷雪梅用她的壮举写完了她一个人民教师的爱与责任。今日我们追随她的魂。因为她的伟大是寓于平凡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难怪周济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让我们全体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三
这个星期五,老师让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内啃完这本《爱的教育》。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这几个人,他们是卡隆、戴洛西和洛贝蒂。
卡隆是一个为人正直、善良的小男孩。大家都很喜欢卡隆。有一些爱欺负人的坏小孩不喜欢卡隆这样爱保护人的人,因为卡隆一直在保护弱小的、可怜的小孩子。
戴洛西是一个爱和同学一起分享图画卡片的班长,爱帮助同学,功课也很好,无论是算术、作文还是美术,总是第一。他还会剑术而且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很英俊也很敏捷。
洛贝蒂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很善良、爱乐于助人。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孩子不小心摔倒在马路上,如果没车还好,但是现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有车,洛贝蒂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救下孩子,但是自己的脚却被车子轧在车轮下。
《爱的教育》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善良、勇敢、自信、努力……让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好孩子。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四
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后,深知“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书中对于小孩的生活教育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睡,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从游戏到学习等,种种问题都深入浅出的进行了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和复杂的问题。俗话说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那么家庭教育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它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聪明,活泼,大方,好胜性强,自信心也非常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等。但是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显得束手无策,也不听别人的劝告。而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种爱就会变成溺爱,这对孩子的成长没什么好处。“小孩子实在难养得非常”,“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非常”,在《家庭教育》中,作者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门更深的学问。
书中提到“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孩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有时真是超乎想象,在不经意间我们教小孩子一套,而自己做得另外一套,这样她就会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你问:“为什么爸爸可以这样、妈妈可以那样?,我不可以呢?”
她的是非观会混淆,对你以后的话也会将信将疑、不会那么采纳听从的。所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以身作则说来简单,实施起来却着实不易,我们自己应在从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面改掉不良习惯,更称职地为人父母。
自私似乎是现在小孩子的通病,在家里她爱吃的东西最好只给她一人留着别人是不能碰的,喜欢的玩具也不肯给别人玩,而且有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坏习惯。所以书中提到教育儿童要教他们扫除自私自利心理,对于食物不要争多嫌少,对于玩具不要强夺霸占,需善事晓喻,教儿童推己及人,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思想,养成大气无私的习惯,认识到分享比独占更快乐。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和尊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倡导“游戏式教育法”。作者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因此,做父母的应遵循这一规律,“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例如作者提出应该给孩子塑泥的机会,小孩子玩污泥,虽有时会污及身上的衣服,却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对照今天非常多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大大缩减了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怎不令人感慨!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五
读过此书,我被这种种高尚的爱感动着,但我更深刻的感受不是来自关于“爱”的本身,而是来自于安利柯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的爱的教育。
书中的安利柯是一个活泼、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儿,他的健康成长得益于父母、老师、舅舅等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而作为安利柯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安利柯的成长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他们总是善于发现安利柯身上微不足道的问题,及时地从正面以最好的做事经验和自己的身体力行教授给孩子,让自己的崇高的品行和博学影响着孩子,以生动、富有哲理的话语去引导、教育、感染孩子,使安利柯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着爱的营养,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时时、处处、事事都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我相信读过《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家长,都会象我一样,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想成为安利柯父母那样优秀的家长。所以,让我们跟着这本书,向安利柯的父母学习一下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对社会有用的人吧!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六
一次偶尔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以前总不爱看书,也认为这样理论的书适合做研究或者语文老师喜欢看,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一书源自“小班化教育系列丛书”,主要是四川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八年来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下,每个学生都能平等而充分地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共享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呈现出了“师生生命互动、教学滋养生成、个体优化灵活、差异相互充盈”的课堂景象,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鲜活地生长。
这本书所呈现的主要是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其中有银都小学老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更有老师们的教学案例和具体操作策略,其间不乏对小班化课堂教学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成果。总的来说,这本书涵盖各个学科,各种实际操作实录,读起来不是那么枯燥,反而很能勾起我自己的课堂回忆。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特点”,介绍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与历程,以及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概念解读与理念诠释;第二章“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重点阐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案的形成,通过有效的设计以实现学生的优化发展;第三章“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突出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教师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以满足小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第四章“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围绕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阐述,列举了各个学科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案,以及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方式。
其中第一章中“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音乐课就是一门极富个性的学科,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喜好,满足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需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学生一片自由、自我、平等的学习天地,将个性的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音乐课堂均衡化。
音乐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丽动人的艺术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想象与表现。音乐的天地是自由的,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方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他们参与各种艺术实践,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而学校小班化的开展为我们的音乐课堂创造了优势。
我在课堂中创设的小舞台已经开展有几个学期了,在歌唱课中把学会的歌曲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如配上动作或者其他的表演形式表达给其他的同学看,然后有班级的所有同学根据表现进行投票,投票最高的在每个孩子音乐成长记录袋上给予五角星的奖励,最后在学期末进行统计,得分最高的三名孩子就可以当选本学期的小评委,并且可以不用参加期末考试。
上学期校长给我们发了福利,为我们的音乐教室配上了崭新的四色小方凳和合唱台阶。我根据小方凳的红、黄、蓝、绿,把班级的学生按四个颜色分成了四个小队伍,在课堂中增加了队伍的比赛制度,每一个月轮换一个队长,每个月变化一次队形,在队长带领下开展课堂的各种比赛,每个月评选当月明星小队并拍照留念。
本学期已经开始开展口风琴教学的准备工作,面向三年级学生,将在下学期利用教室中的合唱台阶进行演出,在我们的音乐课中,教室就是一个的表演舞台,小舞台的形式将不断的更新中。
郭声健博士指出“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必须自始至终地保持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否则“艺术教学活动就很难艺术化地、富有成效地顺利开展”。学生只有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其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音乐创造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而对个性发展的理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个性发展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音乐创造。在孩子们眼中,音乐老师是“愉快”的代名词,是他们的“快乐天使”,所以,我必须用良好的行为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能使学生心灵感化的环境和氛围。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思维也得到充分发展。
我知道作为小班化的班主任和主课老师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学生在主课上的合作与交流都是为了获取知识,老师们需要设计更多更快捷的途径,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奥妙。而我则希望在音乐的小班化的实践过程中给与他们更多的是快乐。我们的课堂小舞台,我们的小组合作,用夸张及自由的方式来演绎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我们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对乐谱的感受。新(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中也重点提到,音乐课堂中有张扬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对“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长”。
我的课堂只是花蕾初放,音乐小班化的道路也很漫长,但是我愿意与所有小班化的老师们一起研究探讨,让学生在最美好的春天,收获希望。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七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感觉受益匪浅,这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很实用的书。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内心激情澎湃,仿佛走进了实验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这本书就是一个向导,带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己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新教育》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何谈教育幸福?何谈学生的快乐呢?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习惯,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再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了,孩子何尝不快乐呢!
为师者,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八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陆军学校毕业后参军服役。在军中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意大利军报上,广受读者的欢迎。爱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热爱。所以,这本书在意大利成了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全书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内外生活,其中有老师。家长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他们有缺点有毛病,如不守记律爱虚荣有嫉妒心有的还欺负弱小同学,但孩子们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品德,这可是小说极力赞颂的地方,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日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细心描写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亲曾给安利柯写过一封信。这里面包括了对安利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献身的决心。因此,我觉得这不但是讲给安利柯听的,也是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进行了一种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这一段:我们意大利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那时你们每个少年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你们应付的使命。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你们就要立志做个好少年。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拿他们做榜样,各个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
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啊,他给了上千万的读者一个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们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品德。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爱这本书!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九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
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
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篇二: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禅”本是一个佛教语,是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禅”和“生活”相联系,不仅赋予了远离尘世的禅宗以全新意义,而且给人们的平凡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即人们追求的生活(也可称之为生命)质量更加坦然、理性、圆满、高雅。而把“生活禅”和“教育”联系起来,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的学校教育倒像远离尘世的“禅”,玄而又玄,人云亦云,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又像一些政治和经济机构,每一个环节和角落都充斥着“功利化”和“行政化”。教育的真实面目似乎被厚厚的“尘土”遮掩了。教育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教育。本书作者把文字定位为: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诠释教育。并力求把《教育生活禅》打造成“一根鸡毛掸子”,不断地去掸除那层蒙着的“尘土”,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书中《段村教育故事》中的白老师让我敬佩。她的很多教学方法和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让孩子当老师,其方法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兵教练”,即让班里15名左右的.学困生和15名左右的优秀生自由结对子,“一帮一”学习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再就是“分组学习”,按座位划分小组,每组4人,组长一般都是学习最优者,一学期变动一次。这两种互补达到了“全天侯”的学习效果,小组形式提升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结对子又强化了课余时间的学习效率。特别是“结对子”的学习方式白老师评价说“好得没法儿”,“结对子”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管是“帮人”还是“被帮”,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因而他们做起来都非常认真。
另外段村教育,激励教育已成为标志性的亮点,白老师根据农村孩子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发展,其中最成熟有效的办法就是给孩子送《喜报》。无论哪个学生有了进步,就给该生送一张《喜报》,小小的喜报被学生奉为“至宝”,他们不仅互相比赛者《喜报》的数量,而且还认真加以收藏。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多么值得我去学啊!
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中无不体现出“爱”字,她的心里溢满了对孩子深深的爱,爱使她和孩子的心走的那么近,她的每个教育故事都那么感人成功。
如作者所言:“静下心来,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教育,那些曾经纠结着的问题就会大彻大悟。”
教育在我们身边,或许就是我们上的一节课,和同事的一次研讨,和学生讨论的一道题,和孩子的一次谈话,自己的一次反思等等吧。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教育读后感,浓缩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
2月17日,我参加了由国家局党委组织的观看革命电影《张思德》活动,重温党员前辈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主义精神一名普通的士兵。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他那样淡泊。一颗高尚的灵魂。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木讷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1944年9月5日,为了多出炭,张思德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又与战友小白一起开挖了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奋力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张思德的牺牲,使毛主席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正如《为人民服务》中所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随后召开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即兴作出了《为人民服务》这篇着名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鼓舞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x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
真正的善与美,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20xx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正是对这五个字的生动诠释张思德不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队伍中的一名代表。他的身前身后,一串长长的名字。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文秘工作者共同的天地!…从水深火热到翻身做主人,从改革攻坚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长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光华,我们的事业也由此一天天壮大。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共产党员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伟大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在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工作在烟草行业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怎样更好地服从大局,立足长远,与时俱进的落实烟草行业长远发展目标,更好地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我的工作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需要努力。
我决心从自己的岗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安心工作,不断探索改进工作方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目标,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工作作风,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前几天我就把《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好,我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这本书是作者记的。
日记。
在这很多篇日记里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尚的行为这篇文章它主要讲的是:几位学习很不好的同学在捉弄一个红头发、一条胳膊残疾、妈妈是卖菜的克罗西其中一位学生侮辱他的母亲在一起嘲笑他克罗西用乞求的目光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希望能发他一马他们越闹越起劲一脸坏相的弗兰蒂站到一把椅子上学着克罗西的母亲来学校接儿子时手上拎着菜篮子的样子惹的许多同学大笑起来。
克罗西气极了,抓起一个墨水瓶朝弗兰蒂丢去,他一闪,正好砸在刚进门的老师头上,老师询问着是谁干的,加罗内出于对克罗西的同情,站起来坚定地回答:是我!老师在他身上打量一番,说:不是你。这时老师又提高嗓门:是谁干的站起来,老师绝不惩罚!这时克罗西站起来哭着把事情讲了一番。老师让招惹克罗西的同学站起来,那四个同学站了起来,低着头。老师说:侮辱一个没招你们没惹你们的同学,捉弄一个残疾人,欺负一个没有自卫能力的弱者,这是欺软怕硬,是人世间最卑鄙、最可耻的行为!说完,老师走下讲台,来到低着头的加罗内面前用手托着他的下巴,让他抬起头,注视着他说:你是一个高尚的孩子!
在这篇文章里,能看得出加罗内是多么富有同情心,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正义与勇气。我也要学习他的品质,帮助弱小的同学,关爱残疾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呵护!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还有一个想法在我脑中油然而生,这个想法就是:我也要介绍班里的情况,以同学为写作对象,自己编写爱的教育系列文章,我相信,我编写的爱的教育系列文章一定会成为我的美好回忆!
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王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看完《“大语文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心中有一点窃喜: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和“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基本吻合,虽然做得不彻底和不深入、不全面,但还是按着那样的理念去做的,看官可别以为我自吹自擂哦!(给我一点面子哦!)“大语文教育”走过的今天虽然和昨天一脉相承,但有了诸多了突破、发展和延伸,一如一个人照着自己的目标和设计的轨迹往前走,走过了一些弯路,在弯路的困难和挫折中获得了新的有指导意义的启迪,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运动轨迹和完善预设的目标,心情越来越好,目标越来越接近。
譬如理念的修正,从“一体两翼”的“两翼”昨天理解为并列关系,而今天则理解修正为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把“一体两翼”的模式改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课本和小课堂里的语文学习,第二课堂是语文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生活和语言实践(相当于“语文环境”)。
这正应证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语文教育”既经得起应试教育的检验,有经得起素质教育的考验,张孝纯老先生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是成功的。但这个语文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众多的语文教师通过实践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的。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大语文教育”所提倡的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实施得不错,也收到喜人的成效,但在语文活动方面,特别是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结合方面还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进行拓展。
我们要牢记“大语文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三
走进新教育,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怎么做,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又需要担当什么角色,一堆疑问在心头。
读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才明白了,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启一段新的教育实验,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敏感的心灵,重新塑造他们的精神蓝图。
120年前教育家雷迪创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学校,那是一个新的起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是兴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的教育,不在注重分数,从前的单项教育,片面教育,漠视人的心灵成长教育不复存在。从教六年,作为年轻教师,仍然要坚持探讨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年轻教师,经常有所谓的公开课,从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新教育告诉我们,公开课不是一节表演课,而是每堂课都能呈现活力,每堂课都有公开课的课堂话语,不再仅限于对某节课反复演练打造,而是所有的全部的都能公开。至此想到从前每次听课培训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哇,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执教,原来过渡语可以这样表达,原来表扬学生可以那样鼓掌......种种细节让人收获满满,也幻想着自己执教某节课的时候可以自然洒脱,沉稳大气。后来每次都会练习使用课堂话语,练习自然微笑,练习不紧张,无生课堂,有生课堂,收获的都是经验感悟。
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场合,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不次于学校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母。都需要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教育一书当中还提出了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国民素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信仰,父母的发展对孩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长远的影响。实现新教育,共同努力。新教育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任我们走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四
我读了《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后心有所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的等待,而“反思”就是帮助教师主动成长的最好方法。查阅一下“反思”一词的相关解释,“思”字,由“田”和“心”组成,它形象的告诉我们,思考就是在耕种一块田,但这块田不是用力在耕种,而是用“心”在耕种。收获的多少与我们用心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我更要说作为教师反思教育就是用心教育。
八十八篇一线教师用心撰写的人生教育、教育理念、学生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反思,让我读来倍感亲切、温暖,如逢故交。读这八十八篇教育反思,心情总是特别放松且愉悦的。因为书中这些老师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教研田野里最普通也最执着的农民。
读罢这本书让我不能不再次想起李镇西老师的叮嘱——“青年教师是完全可以有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的,因为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是“小题大做”,教师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而且只要我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反思是源源不断的。。
回归全书的主题,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教学质量就没有生存力;没有校园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生产力。而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和实践。没有反思的生活就像没有整理过的花园,没有反思的教育就是不用心的教育,没有主动地反思就换不来教育的成功。
我只能要求自己一读再读,一写再写,在不断地学习中渐渐领悟这些如阳光下璀璨绽放的美丽的文字,在教育实践中去践行那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为了教育,为了孩子,我要努力提升自己。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五
前些日子看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本书通过100个案例的描述与点评,体现了王老师过人的见解与教育的智慧。我一拿到这本书,就被王老师书中那另类见解,独特的看法所深深吸引。现就其中的一二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启发。一、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也许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通病,我们总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有了爱学生就会听话,有了爱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而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关于教育的论著上也无不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爱让差的学生变好,爱让调皮的学生变乖。。。而事实呢。我也曾在自己的教育一线上努力,也对学生温柔的笑过,也拿着放大镜找过学生的优点,也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学生,最后,有些学生是进步了,但我不能否认的是,更多的学生还是在原地踏步。看了王老师的书后,我才找到了答案: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这正如医生和病人一样,光靠医生和病人关系好,病人的病是不会好的,还需要医生的专业技术。医生和病人和关系好,只能给治病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用爱心筑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还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二、批评不是研究方法。书上记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个调皮的不能再调皮的孩子,一天到晚惹事生非,老师忍无可忍时,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因为你们都是女的,老师怒火中烧,愤怒到了极点,孩子才惊恐地说出是因为妈妈和爸爸离婚以后,再也没见过妈妈,他听到老师骂他,就像妈妈还在身边一样。所以才经常捣乱。读完这个故事时,我感受到这孩子太可怜了,他居然用这种方式寻找失去的母爱。我们老师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只是想到了批评,然后来一句下次别再这样了,知道了吗?而孩子到底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却没有去想过,也没有去研究过。是没有研究的工夫和精力吗?不是。是没有研究的习惯。我们更习惯于教育这个孩子。而所谓教育者,批评也。多么深刻精辟的语言呀。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不正是如此吗?王老师的这本书里,像这样的教育故事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的心为之一颤,每读一个故事都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每当此时,我都会深思自己的教学现况,深受教诲。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走出误区,而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拜读了汤勇老师的著作《致教育》,觉得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这几年读到的最好的书籍之一。发现这本书对教师工作、教育发展等有着全面的诠释,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教材或指定阅读书籍。相比于他的前几本书,此书则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颇为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一些辨析与看法,无不给人以新的启迪。
在《致教育》中,汤先生结合自己对书的认识与理解,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品位完全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了多少书,都读了什么书,读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的确,读书人与不读书的人是不一样的`。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正如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所说:“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换言之,阅读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其言却让别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气质不凡。因此,宋代诗人黄庭坚深有感触地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书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一定意义。每次看到我们的同胞在国外旅游时摘花乱扔垃圾,在国际航班上大声喧哗或大打出手时,我总在想,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解决。一个认真阅读过孔子、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人,其素质肯定差不到哪里去,也一定会对学习和研究产生兴趣。在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及其质量,的确关乎一个人的素质养成和精神状态。
在漫漫教育路上,汤老师对读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用他自创的一手打油诗诠释他读书的境界:“每天阅读一刻钟,即便无师自相通。气质魅力会无穷,人生从此不相同”。他是这样写的,其实也更是这样做的。长期坚持读书的他把读书一直当做一种信仰,一种眼光,一种人道主义行为。在读书的时光里,他觉得读书永远是自己的事,永远是快乐的事,而最重要的是读书贵在坚持!
我要感谢汤老师,还要感谢《致教育》,该书既是教科书,也是指导书;既是学术著作,也是经验总结;既是教育现实的写照,也是心路历程的升华。
该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读书活动会让更多的老师获益匪浅,享受书香人生!会让更多的孩子沐浴书香,成为爱读书、好读书的人!我也更坚信:每位教师会因读书走向卓越,教育也会因读书走向美好!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七
本书主要从三方面介绍,教育的理想、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很多的差别。父母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却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旧的观念认为,儿童绝不可能“情愿”学习,用一些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们学习。这种观念完全是因为缺乏教育技巧所致。现代教育则把孩子放在随意发挥的位置,让她们自己感兴趣,而不是被动的学习。现代的教育不只是简单的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通过新的方法让孩子们爱学习,自觉接受教育。
好的品质可以称为智力的美德,这些品质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跟着消亡,好奇心的追求有利于满足心中的一些欲望。好奇心要与求知的方法相结合,教育的目的也就有表现了。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八
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魅力》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魅力,太多的艺术,需要我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每一项修炼都让我受到启发和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日自己日常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细节,读罢此书,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地方做得不够好。每个修炼都可以成为我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领。在这里我要介绍自己体会最深的五点:
有道是“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就是效益:形象就是服务:形象就是生命:形象就是一切!”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整洁、得体、典雅、美观的着装,也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需要。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亮相,自然而然的成为“审美的客体”,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作为教师本身就是美的传播者。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己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要使语言具有亲和力,就要注意平时言谈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
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确指导。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要做的工作。但往往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作业不交或者出了什么事故的时候才联系,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似地怕接老师的电话。
本书就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两三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尽管有规定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却没有固定的台词,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空间,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从书上的例子可以得出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求自己: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十九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咨询的发育和发展、阅历的扩大、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学习上面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咨询问题,重视对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教育,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共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是师资,未来教育的成效主要看教师的质量。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也不能例外。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现代化,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水平,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队伍。学生健康心理咨询的形成绝非一因一果的单线联系,它是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教师心理咨询品质的优劣、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竞争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中,要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了解自己,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中小学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给我们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指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定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主要内容,也指出了一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工作,所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设心理咨询健康选修课、心理咨询知识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加强师生交流。“要把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渠道”。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指导家长营造家庭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环境,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良好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孩子。
小班化教育读后感篇二十
暑假即将来临,在毋校长的组织、领导下,我校成立了读书会。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内心十分高兴。因为可以多读一些好书,并从中获益。
假期里,学校对读书会成员做如下安排:第一个月阅读《新教育》这本书,并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后感,8月1日返校时交流;第二个月阅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也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读后感,开学后交流。
对于“新教育”,我并不陌生。前几年已在山阳区扎根、发芽,经过几年的成长,已有些可喜的收获。更庆幸的是我也参加了新教育,并亲自到新教育实验的基地学校——江苏宝应实验小学(新教育小学)学习过,获益匪浅。暑假里,在我阅读《新教育》这本书时,心里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这本书是由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所撰写的。他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他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园地,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读完这本书后,令我对朱永新更加敬佩,对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
“新教育”是一种富有辩证法精神的教育。“新教育”是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新教育》这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句话说的太有道理了!有些人说中国教育目前是比较落后的,我也承认这一点,因为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也是正在努力拼搏的;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不去讨论什么素质与应试的'区别于联系,我们的责任知识“教育”!教育在我心中是这样的:公平,合理,有素质的教育和受教育!
公平:太难做了,我想几乎每个老师都喜欢优等生和中等生,而对不上进的学生总是“偏爱不够”,有时甚至是“恨铁不成钢”!我想这就是不公平!学生其实特别注重公平,一个老师如果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他就非常棒!但是,我们做不到,至少是我,我的公平度也只有80%左右,我是比较平衡的去发展学生的关系,尽量避免很多矛盾。
合理:事事合理那不现实,事事不合理那说明你是不行的。合理,该怎么去理解,是非常巧妙的。有的时候你可以编一个真实的的谎言,去表达一个合理的事实,也许,这个在教育方面的事情真的就没有太多的名与暗了!
我重点要说的是有素质的教育和受教育!我觉得“有素质”和“素质”是不一样的!素质只是一种名称,素质的概念很大;但是有素质是一种表现,是能够被检测的;“有素质的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换句话说:教师的的教育应该是“有素质的”,我们经常说没素质,对一般人而言是比较淡忘的,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素质被梵反映在多方面,还是那句话——“教育的根本是爱与责任。”我理解的素质是爱和责任,我们平常说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教学事件可以理解为责任,而就是这些责任让我们很多老师觉得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忽视了对学生的爱,爱。爱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爱是对学生的关心和理解。很感谢毋校长推荐的这本书,让我有如此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