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积与容积教案(精选20篇)
教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借鉴优秀教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一
《体积与容积》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从知识序列角度来讲,这一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体积计算等相关体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讲,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区别物体大小的经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诸多的选择可能性。基于此,如何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挖掘概念本质,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成为本节课突破和努力的方向。上完这节课,反思如下:
以学定教,前提在“学”,只有把握住“学”,才可能“教”得更加合理有效。于是,这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直观比较球变大教室还装得下吗?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直接引出“体积”两个字,然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体积”的了解,没有刻意细究教材对于体积概念的定义,是为了尽可能把课堂时间放在对数学活动的体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学习经验。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开放的问题情境不仅为课堂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非常鲜活的生本资源,同时为学生第一次描述“什么是体积”提供了多元的表象支持。尤其当学生无法准确描述“体积”时,不纠结于概念,不拘泥于细节,让学生直接阅读,实现对原有认知的修正和重构,实现概念的同化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初步感悟体积概念后,出示3组物体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以比较物体体积大小为任务抓手,让学生根据需求,依据不同物体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比较体积。从规则到不规则,逐步理清体积比较由易到难的序,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验操作,发现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相对开放的任务要求,为课堂教学鲜活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空间,加深学生对体积意义的理解,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借助体积的知识迁移直接切入容积,容积内容教学略化处理,通过举例、讨论、交流、操作,聚焦容积概念的本质,同时借助教具演示、空间想象、推理等学习方式,理解容积的概念,实现学生思维认识由“表面”走向“深刻”。
这节课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浓烈,教学效果显著。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紧后松。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二
1、知道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其所占空间的大小。
3、会进行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知道物体中所含有的体积单位就是它的体积。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故事里蕴藏着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知识,请仔细听。
师:淘气为难了,拿苹果还是拿鸭梨呢?这节课我们帮淘气想个办法,让他分辨出大小。
(一)认识体积。
1、说一说。
生:……。
师:谁能联系身边的物体,也像这样说说看。
生:纸箱所占空间大小叫纸箱的体积。
师:你能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教师小结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比一比。
生1:我的苹果体积大,他的橘子体积小。
生2:我的铅笔盒体积小,他的铅笔盒体积大。
(有的学生说红薯体积大,有的学生说土豆体积大,还有的没有发表意见。)。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先说?
生1:掂一掂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放进盛有一样多水的杯子里,谁水面上升的高谁的体积就大。
生3:把土豆和红薯放到同样大的杯子里,再各倒入200毫升的水,谁的水面高谁的体积就大。
师:把无法用观察的方法比出体积大小的物体放入水中做实验,可以知道它们的体积大小。下面,咱们就分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工具,进行实验。
生1:我们实验的步骤是把土豆、红薯放到同样大的两个烧杯里,然后每个杯子里都倒入200毫升的水,结果放红薯的烧杯水面上升到370毫升,放土豆的上升到360毫升,我们组认为红薯的体积大。
生2:我们组先把两个烧杯各放入150毫升的水,再把土豆红薯分别放到烧杯里,观察水面升高情况,得出也是红薯体积大。
生3:我们组用一个烧杯做的实验,首先在烧杯里放200毫升的水,把土豆放进去,看到水面停在360毫升刻度上,拿出土豆再放红薯,水面停在370毫升。说明红薯体积只比土豆大一点点。
师:电脑博士也做了这个实验,看看它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实验的结果怎样?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生:……。
(二)认识容积。
1、认识容器。
(教师出示500毫升可乐瓶,200毫升茶叶盒,50毫升墨水瓶,学生上台操作。)。
师:排的对吗?可乐瓶能用来做什么?
生:盛可乐、盛水、盛色拉油……。
师:茶叶盒呢?
生:装茶叶。
师:像这类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板书:容器)。
2、感知容积。
生:……。
师:你能从生活中举例,也像这样说一说吗?
生1:塑料桶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桶的容积。
生2:茶杯里盛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茶杯的容积。
师: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1:杯子里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生2:容器里所盛物体的体积就是他的容积。
(教师小结并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生:不同意,因为水没装满。
生:可乐瓶容积大,墨水瓶容积小。
师: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两个容器,并说出哪个容器容积大,哪个容器容积小吗?
生:教室里的纯净水桶容积大,我喝水的瓶子容积小。
3、比较容积相近的容器的大小。
(出示标有1号、2、号标签的两个瓶子:一个是果粒橙瓶子,一个是康师傅绿茶瓶子,商标都已撕去。)。
师: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容积小?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咱们分小组解决这个问题。
生1:如果有商标就好了,上面有容积,一看就知道,可是现在没有商标,我们组把l号瓶里装满水,再把水慢慢倒进2号瓶,倒满后1号瓶还有剩余,说明1号瓶容积大。
生2:瓶口太小倒水不方便,我认为把两个瓶子都装满水,倒进同样大的两个烧杯里,看水面的高度就可知道他们的容积大小。
师:你认为哪一组设计的方法最简便,最容易操作?那就请你们上台来演示。
(学生实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还掌握了比较它们大小的方法。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闯关游戏。
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插图。
生:……。
师:他们的说法你同意吗?
说说你的想法。
生:……。
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想出结果吗?如有困难可用实验方法亲自捏捏看。有结果了吗?
生:我认为一样大,因为一块橡皮泥不管捏成什么样,还是它自己。
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先说?
生:……。
生:有可能,小明的杯子小可以多倒几杯,小红杯子大就要少倒几杯。
师:说得很有道理。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三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有两个例题及其随后的试一试。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例7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书盒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容积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体积与容积意义的学习是后面学习体积(容积)单位、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接触到大小各异的物体,还感受到不同的杯子、不同的纸盒所能装的东西有多、有少,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找到的体积与容积的'原型。现在要把这些生活原型概念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能会受到表面积的影响,认为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对于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也可能会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操作活动中,体会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真正内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四
课题:《体积和容积》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淑英冉飞审核人:班级:学生: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我能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我知道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3、我能积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探究。
1.阅读教材36页“问题2”内容,完成以下内容,土豆和红薯那个占的空间大,做一做、想一想:
(1)按教材所示方法二人小组完成实验。
(2)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大呢?
(3)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阅读教材36页“问题3”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参照比一比实验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解决哪个杯子装水装的`多一些?
(2)什么叫物体的容积?
3.思考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
三、交流展示。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以及区别和联系。
1、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
2.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
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3.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四、当堂检测(同步作业39页)。
1、(1)、(2)、(3)体积和容积2、(1)、(2)、(3)、(4)3、1到4。
五、拓展延伸。
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按下面的要求搭一搭。(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体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体积的2倍。
教学反思: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五
北师大版第十册p41—p42。
教具、学具准备:量杯、水槽、苹果、红薯、土豆、正方体方块、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播放《乌鸦喝水》的片断。
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空间。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把这个(苹果)放入这一满杯水中会怎样?为什么?苹果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溢出来的水与放入杯里的苹果有什么关系?”
二、教授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体积意义。
那谁能说一说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吗?你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吗?有什么办法比较出他们到底是谁大?(实验)。
主要让学生说出物体放入量杯后,水面所发生的变化,并说出为什么?
请大家观再察比较一下2个杯子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上升的水与瓶子里的土豆或红薯有关系吗?”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各自占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课桌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本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数学上像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苹果的体积,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土豆的体积……。
问:你认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说红薯的体积比土豆的体积大。
引发说理:我们每个同学有没有体积?你认为谁的体积最大?为什么?
可乐瓶,茶叶盒,墨水瓶。
可乐瓶可以用来作什么?茶叶盒呢?
象这样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板书。
你能从生活中也这样说说吗?也就是说只有什么才有容积呢?
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那这三个容器它们谁的容积最大?谁的容积最小呢?
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2个容器来比较一下它们容积的大小吗?
3.比较教材的2个容器(或者2个矿泉水瓶子)。
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小?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4.老师还有一个题目想挑战一下吗?
保温杯子(体积较大但容量较小)和矿泉水瓶子的例子。
“杯子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讨论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
学生讨论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吗?
生:容积的测量应该用容器的里面进行,体积的测量应该从容器的外面进行。
三、基础练习。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4、“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六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有关体积和容积的说课稿,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尊敬的各位老师: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深入地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全面把握了教学内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教学资源】。
为了让学生在课上不断体会感受,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和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引导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教学中要用到课件、量杯、红薯、土豆、杯子、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而小长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教学程序】。
本着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做一个活动“比大小”,在这活动中有两环节:
1.老师手中拿了两个铅笔盒,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装的多,哪个装的少?
2.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第二环节:实验探索,获取新知(由三个活动)。
1、.提出问题。
物体有大有小,老师手中的土豆和红薯,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谁大谁小?
2、演示实验。
实验时,在两个有刻度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在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再举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提示体积概念。
3,自己设计实验。
又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解决。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同样大小的量杯中,再看哪个量杯中的水面比较高,其次是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往第二个杯子里倒入,如果出现水溢出来的情况下,就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较的,如果未溢出来的话,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第二个杯子的容积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再揭示容积的概念。
(从模仿演示实验到自己设计实验和从体积的概念上升到容积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密切联系生活经验,举出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例,为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作好过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第三环节:加大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四个巩固体积与容积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1、比较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设计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后面所学计算体积做基础,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数,而且还可以有策略的计算出谁的体积比较大!)。
2、捏橡皮泥,(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同样物体形状无论怎么变化,体积依然是不变的!)。
3、比较三堆硬币的体积(有两个目的,(1)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样多的的硬币体积不一定就想等,(2)摆放的方式不同体积不一定就不相等。)。
4、1瓶饮料分别倒给小明和小红?这道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第四环节: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检测本节课是否真正做到了体积与容积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板书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知识结构的连贯性方面,从体积过度到容积的教学,考虑不够成熟。整节课前松后紧,体积占用的时间长,容积占用的时间少,对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4、教学效果不是很良好,容积学生掌握不好。由于在前面备课的时候把体积容积的有关知识挖的过于深,导致我在昨天的试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知该怎么回答,前面做土豆红薯的实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很多的内容都没有讲完,所以经过修改我还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某些环节处理上本来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为了后面能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我就自己演示了实验的过程,只是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而已,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语速过于快,过于着急,没有做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验,所以最后呈现在各位老师面前的这堂课还很不成熟,希望再坐的各位老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提出您宝贵的建议。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七
北师大版第十册p41―p42。
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量杯、水槽、苹果、红薯、土豆、正方体方块、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
播放《乌鸦喝水》的片断。
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空间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把这个(苹果)放入这一满杯水中会怎样?为什么?苹果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溢出来的水与放入杯里的苹果有什么关系?”
二、教授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体积意义。
那谁能说一说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吗?你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吗?有什么办法比较出他们到底是谁大?(实验)。
主要让学生说出物体放入量杯后,水面所发生的变化,并说出为什么?
请大家观再察比较一下2个杯子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上升的水与瓶子里的土豆或红薯有关系吗?”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各自占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课桌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本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数学上像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苹果的体积,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土豆的体积……
问:你认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说红薯的体积比土豆的体积大。
引发说理:我们每个同学有没有体积?你认为谁的体积最大?为什么?
可乐瓶,茶叶盒,墨水瓶。
可乐瓶可以用来作什么?茶叶盒呢?
象这样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板书
你能从生活中也这样说说吗?也就是说只有什么才有容积呢?
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那这三个容器它们谁的容积最大?谁的容积最小呢?
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2个容器来比较一下它们容积的大小吗?
3.比较教材的2个容器(或者2个矿泉水瓶子)
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小?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4.老师还有一个题目想挑战一下吗?
保温杯子(体积较大但容量较小)和矿泉水瓶子的例子
“杯子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讨论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
学生讨论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吗?
生:容积的测量应该用容器的里面进行,体积的测量应该从容器的外面进行。
三、基础练习。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4、“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八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前四年半的数学活动与科学课中经常训练的实验操作,动手操作是一件平常的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突破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量杯、土豆、水壶、脸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正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为了比较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我准备了两个水杯。一个是体积大,容积小的。一个是体积小而容积大的。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知道了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不同,并懂得了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体积小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小。
三、多样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2、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不同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前面两题可让学生选做,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第3题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两个杯子的容积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四、评价体验,交流心得。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通览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列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又引导学生举了许多实例,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再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水来测量两个土豆的体积大小时,我所选择的量杯太粗,导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明显。学生没有明显比较出哪个土豆的体积大。
4、再拓展练习方面,我考虑不够周全,练习缺乏坡度,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九
《认识体积与容积》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实践交流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杯1石子2枚、正方体2个、长方体1个、太空杯1个盒子若干。
学具准备:
橡皮泥少量。
课前准备:
文具数学书小学数学作业本橡皮泥(放到桌斗里)做好准备的,就可以静息了。
教学过程:
环节一:乌鸦喝水。
师:同学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还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呢!来,一起欣赏!(电脑出示乌鸦喝水动画)。
师:乌鸦最后为什么喝到了水?
生:放了石子,瓶子里的水面上升了。
师:放了石子,为什么水面会上升?
生:石子占了空间,把水往上挤。
师:哦,原来是这样: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导致了水面上升。所以乌鸦喝到了水。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教学中,开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声辩的事介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环节二:模仿乌鸦喝水(黑白石子,一大一小)。
生:上升。
师:为什么?
生:因为石子要占一定的空间。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面大致上升的位置,用左手比划一下?不要动。
师:假如我把这枚大石子放进去,水面会怎样?(上升)会上升到什么位置?用右手比划一下。
师:带着你们的猜测,看这里,老师真的放进去,引导学生观察。
师:和你猜的一样吗?为什么一个上升的多一些,一个上升的少一些?
生1:一大一小、
生2:小石子占得空间小一些,水面上升的小一些;大石子占得空间大一些,水面上升的多一些。
环节三:举生活中的例子,得出体积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占空间的大小)。在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占空间大小的例子。讲桌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讲桌占的空间大,课本占的空间小。
谁还能举这样的例子。
师总结:同学们举得例子可真不少,看来,和大石子和小石子一样,许多物体都占有空间,并且是有的占空间大,有的小。数学上,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一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36、37页。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课件、量杯、水杯、水果、土豆、纸盒等。
一、创设童话故事情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几个片段。
2.师生欣赏《乌鸦喝水》动画片。
二、提出问题,教学体积的概念。
1、提出问题。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2)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
(3)小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石子?
板书关键词: 石子 占空间 大小
2、联系生活。
(1)比划、感受和想象,
出示购物纸盒,教师示范纸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同学们闭眼想象。
出示一个球,指名学生比划。
(2)说一说。
在的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举出两个物体说一说。
3、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做一做,想一想。
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什么是纸盒的体积?什么是球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说一说什么是冰箱、微波炉、手机的体积?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固体)水有体积吗?(气体)那气体有体积吗?(吃气球,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就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瓶子里装满水,空间被水占了;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的现象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三、教学容积的概念。
1.认识容器。
师:老师准备这节课带了这么多的教具,都是放在哪里的?
2.实验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2)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
(3)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师生共同做实验验证。
先说说都有哪些实验方法,再动手操作。
3.提示容积的概念。
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4、联系生活。
说说什么是水杯的容积?集装箱的容积?冰箱?
四、深化概念,对比联系理解本质。
1、仔细观察:盒子的体积与盒子的容积哪个大?
结论:对于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因为它有厚度。
2、假如我们把纸箱的箱壁加厚,再加厚,一直这样加厚下去,箱子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变小,体积不变。
结论:容积不变,体积变大。
4、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谁来简要的概括一下?
(1)从测量方法来说,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
(2)从它们的大小来说,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
五、巩固练习。
1、同一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但体积保持不变。
2、填空题、判断对错,明晰概念。
3、由于杯子的大小不同,淘气的3杯就可能等于笑笑的2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3、数学故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布置作业:完成37页第6题。
六、全课小结
本节学习了什么?你所学最深的什么?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提高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体验,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正确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对学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非常重视这节起始课的教学。
例6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体积的意义。
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
第二层次,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第三层次,通过操作,来推理验证对三种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将操作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观察思考。
第二,在每一次操作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操作前的状态和操作后的结果。
第三,在操作过程中,要适时地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对体积意义的认识。
例7的教学要紧紧抓住体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自然过度到容积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例6。
1、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边操作边讲述:请同学们看,这里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杯子,左边的盛满水,右边的放了一个桃。
提问:同学们先预测一下,如果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入右边的杯子,结果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提问:那谁来倒一下试试。(学生倒)。
提问:结果和同学们预测的一样,那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两个杯子装的水是一样多的,现在放进去一个桃子,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去了,能装水的空间就少了。使学生体会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讲述:实际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让一个学生到前面倒水(老师只给学生一个杯子)。
提问:怎样验证呢?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个杯子能装的水同样多,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看见还有大有小。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个水果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相反,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水果越大,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反而越小。
提问:通过刚才的3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是占有空间的,一个物体越大,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一个物体越小,它占有的空间就越小。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感受到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小黑板出示体积的含义)。
提问:你能举例比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学生自由说,让学生体会到:一个物体越大,它所占的空间越大,体积就越大;反之,体积就越小。
教学例7。
讲述:左边的书体积大,说明左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大,右边书的体积小,说明右边的书盒子容纳的体积小,可见,不同的盒子,容纳物体的体积也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课题:容积小黑板出示容积的含义)一个容器所容纳的体积越大,它的容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提问:那么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的方法可有多种,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最简单可行的。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
四、巩固提高。
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第1题。
先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直接进行判断,引导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去分析原因。
提问:左边杯子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右边的呢?
第2题。
让学生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完成“练习五”的第1~4题。
第1题。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它们都是由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一样,因此体积也就相等。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物体的体积与它的形状没有关系,只与它们占有空间的大小有关。
第2题。
学生回答,让学生明确,同样多的饮料,倒的杯数越少,说明每个杯子的容积越多。
第3题。
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12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让学生根据要求逐题操作,同桌互查。
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容积是指里面的空间,四周的厚度应排除在外。而体积是指整个盒子所占的空间,四周的厚度也包括在内。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三
《体积和容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习得体积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容积,为学习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打好了基础。我通过设计学生植树浇水的情境中引入容器了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了由于容器的大小不一样,所能容纳的物体也不一样。在往一次性杯子倒水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当杯子中装满水的时候,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同样油桶、酒瓶都是如此。那么容器的体积和容积到底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猜一猜两个体积相等的木箱的容器是不是也相等呢?学生犹豫不决,当掀开木箱的盖子时,学生恍然大悟,还要考虑容器壁的厚度,水到渠成,一比较学生立刻领悟其中的奥秘,在装黄沙的练习设计中,三个小伙伴分别装了黄沙,在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要装的正好的,才能说黄沙的体积就是木箱的容积,有一个难点突破。这些设计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平时过于忽略,而在这堂课上,学生一次一次的惊讶,讶异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讶异于数学时时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我们的心中。
为了让学生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在容积单位的探索和探索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实验器具,这样给学生留以极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并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容积单位,虽然之前学生可能知道毫升和升就是容积单位,但是1升到底有多少?1毫升到底有多少?我准备了5个200毫升的量杯和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无盖正方体,现场演示,当1000毫升的水正好倒进了1分米的正方体时,学生的兴奋都写在了脸上。那么1毫升该怎么处理呢?没有学具,那就自己动手做,当学生将针筒中1毫升的水轻轻推入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时,我相信学生对1毫升的理解将意味深长,特别是在学习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时。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迁移类推等手段去获得知识,让学生在讲一讲、议一议等形式中,培养了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具体的生活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课时的教学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理解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展的时空,从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四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五
《认识体积与容积》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六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五)谈谈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发情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在深入地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全面把握了教学内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课上不断体会感受,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和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引导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教学中要用到课件、量杯、红薯、土豆、杯子、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而小长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本着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做一个活动“比大小”,在这活动中有两环节:
1.老师手中拿了两个铅笔盒,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装的多,哪个装的少?
2.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1、.提出问题。
物体有大有小,老师手中的土豆和红薯,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谁大谁小?
2、演示实验。
实验时,在两个有刻度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在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再举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提示体积概念。
3,自己设计实验。
又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解决。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同样大小的量杯中,再看哪个量杯中的水面比较高,其次是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往第二个杯子里倒入,如果出现水溢出来的情况下,就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较的,如果未溢出来的话,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第二个杯子的容积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再揭示容积的概念。
(从模仿演示实验到自己设计实验和从体积的概念上升到容积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密切联系生活经验,举出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例,为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作好过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我设计了四个巩固体积与容积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1、比较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设计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后面所学计算体积做基础,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数,而且还可以有策略的计算出谁的体积比较大!)。
2、捏橡皮泥,(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同样物体形状无论怎么变化,体积依然是不变的!)。
3、比较三堆硬币的体积(有两个目的,(1)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样多的的硬币体积不一定就想等,(2)摆放的方式不同体积不一定就不相等。)。
4、1瓶饮料分别倒给小明和小红?这道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检测本节课是否真正做到了体积与容积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板书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知识结构的连贯性方面,从体积过度到容积的教学,考虑不够成熟。整节课前松后紧,体积占用的时间长,容积占用的时间少,对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4、教学效果不是很良好,容积学生掌握不好。由于在前面备课的时候把体积容积的有关知识挖的过于深,导致我在昨天的试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知该怎么回答,前面做土豆红薯的实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很多的内容都没有讲完,所以经过修改我还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某些环节处理上本来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为了后面能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我就自己演示了实验的过程,只是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而已,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语速过于快,过于着急,没有做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验,所以最后呈现在各位老师面前的这堂课还很不成熟,希望再坐的各位老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提出您宝贵的建议。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八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下学期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里所装水的多少,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容积的意义,知道容积和体积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形成体积和容积的两个具有抽象性的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质疑,在质疑中形成正确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的。教材提供了比较两个容器哪个装水多的情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中实验的次数较多,实验操作不很方便。我舍去了这个实验而采用了自学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汇报过程中有个学生就首先提出了什么是容器,我组织学生来帮他。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总之,我通过适度参与引导,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了容积的内涵及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联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十九
一、教材说明:《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至42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物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三、学生特点:
体积与容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掌握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体积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飞跃,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物体占据空间的事例,只不过不会用体积这一数学语言来描述它,而是用占位置描述这一现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这部分内容从平面到空间,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理解体积的大小与形状变化无关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空间观念是在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再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把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实物观察活动、想象活动、操作与表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体验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杯子、米、木块、西瓜、梨、油瓶、茶叶罐等。
学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组12个小正方体。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占空间。
1、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随着电脑动画再去听一遍好不好?(师出示电脑画面学生欣赏。)。
师:这只乌鸦动动脑,想了个什么办法喝到瓶底里的水?
师:为什么石头丢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高了呢?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小结:原来石头要占一定的空间。
2、师出示装满米的杯子。
师:下面请看老师这个杯子,在这个杯子里老师装了满满一杯。
师:我把木块取出,换一包纸巾进去,结果又会怎样?
3、认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
师小结:只要是物体它都要占一定的空间。(板书:占空间)。
(二)认识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
1、师手举西瓜、梨问:我手上的西瓜、梨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
师: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所占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概念)。
生齐声读体积概念。
2、师:刚才的西瓜和梨,我们可以说西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或梨的体积比西瓜的体积小,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你能像我这样说给小组同学听吗?说一说。
同学交流。
师:到底哪个土豆体积大,你们能商量出一个好的比较方法来吗。
小组商量。
小组汇报:(可能会想出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一、用两个一样大小的杯子,装上一样多的水,然后把两个土豆放入两杯水中,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升得高,哪个土豆的体积就大。
办法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分别把两个土豆放入水中,看谁漏出的水多。
4、学生领取活动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各组汇报实践结果。
师:你们组中哪个杯子中的土豆大?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
(三)认识容积的意义。
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动手试一试。
3、师揭示容积一词并让学生说说通过演示活动,你怎么理解容积的意义。
师小结并板书容积的意义。
4、例举:油瓶所能容纳的油的体积就是油瓶的容积。学生试举例。
5、辨析:出示装有半杯水的杯子,这时杯中所装水的体积是不是杯子的容积。
(四)揭题看书。
(六)练习。
1、书中试一试。
2、用12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搭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发挥想象,用这12个正方体搭出美丽的形状。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师: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搭出了什么?
师:你们真不错,搭出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们所搭物体的体积大小怎样?为什么?
师;形状不一样,体积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体积的大小和它的形状无关。
3、书中练一练1、2、3。
(七)总结。
八、教学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设置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认为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学生一年级学过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美丽的动画紧紧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熟悉的情节在耳边响起,石子投进水后水面的变化清晰可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学生很自然地运用了空间一词回答为什么水面会升高。而在这一个环节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肤浅地认为物体要占液体的空间,还不能体会到任何物体放在任何地方都要占一定的空间。于是老师紧接着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米、木块、纸巾,杯子。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一系列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中感悟物体并不是在水中才会占空间。最精彩之处还是老师让学生想象杯子不断变大,变得教室一样大时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使学生们关注到自己教室里所有的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突破了任何物体都要占空间这一难点。
(二)突出探究活动,亲历做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中,十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辨别哪一个物体的体积大。再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物体让学生比较,引起学生思考:这该怎么办?而教师课始简短的动画导入为学生自学探究做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想出了两个可行的办法.有了办法,接下来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实践的方法是学生说出的,实践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始至终老师都只是承担组织者的作用。是学生在做数学中明白物体占空间有大有小,并学会比较两个相差不大的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激发情感体验,学而有兴、学而不累。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中,当老师让学生用12个正方体搭建不同物体时,学生非常兴奋,创造欲望极强。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特别是搭好后全班交流参观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满足、骄傲的表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得出体积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无关。这一原理的获得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在教学中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当学生想出用两种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第一种方法的实验材料,让学生集中用第一种方法进行操作。没有照顾到想到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实验需求。
体积与容积教案篇二十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习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平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仅凭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