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说课稿(热门21篇)
成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果,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公平发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科技创新成果,一起探索科技的魅力吧。
解方程说课稿篇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构建“鲜活、灵动、高效”的生态课堂、魅力课堂,夯实人才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心动、有所行动,更多是激动。今天我就以《简易方程》为例,谈谈对新课改的理解。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新课标》理念,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情境。我把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热情,引出新知。
首先,我以奥运健儿的夺金视频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感染着学生,使他们有所心动,以奥运为主题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奥运会中国的奖牌数比2019年多12枚”为例,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从而引出“等式”,这个过程尊重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120克的方便面,右边放一个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右边再加多少天平就平衡,就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120=10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10克砝码,右边放上20克砝码,再次请学生想办法使天平平衡,并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10+10=2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又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情景3:在前两个情景的基础上,演示出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砝码和右盘放50克的砝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不平衡,继续演示,再增加x克砝码,又得到20+x=50的等式。(板书:20+x=50)。
情景4:让学生看天平,试写出两个等式,加深学生对通过天平表示等式的印象。
情景5:学生在模拟天平上表示出x+300=400这个数量关系。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来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意义,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打好基础。
第三个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适时适当引导。我又出示了:“在2奥运会上,中国女运动员共得20枚金牌,是日本女运动员的5倍”、“2019年,中国共夺得51枚金牌,比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所得金牌的3倍还多6枚。”让学生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以学生是本节课中的真正学习的主人,是名副其实的主角,经历着知识的构建与形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经历式子分类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我遵循“学生自主选择挑战”的原则,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激励着学生选择不同练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感受到生活中方程的存在;
4、收获快乐,逐一问学生是否达到本节课的目标。
让学生自已回味本课在知识技能、与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板书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总之,本课我遵循《新课标》理念,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线,在导入中启发学生思维,在新授中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达到学前的心动,学中的行动,学后的激动,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解方程说课稿篇二
灵武市第四小学牛晓飞说实话,我比较喜欢听天空有风的课,因为从马军花那儿经常能听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获颇多,我把它记下来,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上课内容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时--《方程》,她准备非常充分,没有利用现成的课件,自己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安排了四个环节,为这节课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第一环节:她打破课本中为他安排的例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喜欢玩的跷跷板入手,两个学生体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几种情况,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紧接着引入了书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个物体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码,在老师的设计下,学生自己总结了算式:205020+30=50.,并独立完成了书中的例1。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第三环节:老师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得出等式和不等式两类,然后又从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并由学生自己总结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尝试用集合圈表示出来,运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第四环节:通过练习巩固了今天的所学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听下来总体感受如下。
1、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很巧妙,让两个例题的教学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2、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体地位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3、教师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比较到位的,关键时刻主导地位引领的也不错。
4、教师在课上和学生相当平等,“请”字始终挂到嘴上,课堂气氛很融洽。
最后感谢天空有风让我学到这么多,更是赞叹她对教育的执著,我要向她学习。
解方程说课稿篇三
听了姚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姚老师能巧妙的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很注重有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我认为本节课以下几方面处理得好。
1、数学教学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引入、上课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很好的体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产生多种资源,教师学会观察、倾听,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兴趣的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姚老师非常巧妙而充分的利用了教学资源。例如,在巩固阶段,姚老师出示了很多有趣的题目,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且请学生解决他们自己提的数学问题。
3、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姚老师有效地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例如:一开始,就以小组交流题目引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所学的新知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又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真正开展了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
解方程说课稿篇四
1、本章与本节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数的知识来学习的,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这一章的内容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在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它既可看着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可看着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其它分式方程的基础(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同时学习了分式方程后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打破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代数式必须是整式这一限制。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基本方法是:“去分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会识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
(2)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熟练地解分式方程。
(3)体会解分式方程的“转化”思想。
(一)学生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尽量让学生自己寻找、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新课教学:
(1)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提问:前面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母里含有未知数吗?前面学习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整式方程。
)注意: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先学习分式方程的定义,再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式方程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紧接着利用几道识别题训练学生正确地区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及分式的区别,这部分教学要求达到“了解”层次即可。)。
2、解方程:回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中的第一步?如何去掉分母?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这是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去分母才能实现我们的转化,而这个步骤由于涉及的知识多,学生容易出错。这里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解这个整式方程。(由学生完成)。(学生已有这部分知识,由学生独立完成,新课的教学不能教师一讲到底,凡学生能做的应由学生做,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解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必须强调原方程,因为有学生往往代入去了分母的整式方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得出未知数的值是否使方程两边相等,确定方程的解的正确性,得出原分式方程的解的结论。
(三)课堂练习:
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解分式方程,通过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练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教学的查缺补漏,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练习中形成解题的能力。
拓展题:
对这堂课的增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说明增根是在解方程后,让公分母为零的未知数的值才叫方程的增根。
(四)课堂小结:
3、解分式方程应注意:(1)正确去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通过小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形成体系、网络。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小结也应由学生试着完成,教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体现。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52页10.51、2、3题。
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必须的,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应精选,应适量。
1、观察以下两个题目:
(1)计算:2/(x-1)-1。
(2)解方程:2/(x-1)-1=0。
这两个题目分别要求我们做什么?解题的第一步有什么不同?
五、几点说明:1、板书设计:将黑板分成四个部分。(1)课题、引例1、引例2。(2)例1。(3)例2。(学生板书的课堂练习写在例1、例2的下面)(4)小结与作业布置。2、教学时间安排:复习引入约3分钟;新课教学约30分钟;课堂练习约5分钟;小结约2分钟;作业布置约1分钟。3、整堂课要体现的设计思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结合教材的特点,选择启导式教学法、讲练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大纲的要求。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中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试着总结、让学生试着做一做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参与,去发现,去尝试,去总结。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
在讨论增根问题时,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验根的方法。
解方程说课稿篇五
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稍复杂的方程”这部分内容共有三道例题。它们的共同点是每道例题都担负着教学列方程和教学解方程的双重任务,是本单元的难点。学习内容难,课堂时间又只有35分钟,我觉得这样的安排对学生来说确实难度太大。为此周老师很好得进行处理,把解方程的方法先教学完。这样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相对来说少了,重点放在教学列较复杂的方程上。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再解方程。看整个教学过程,周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合理,条理清楚,一环扣一环。而周老师始终以亲切的教态引导学生,很自然、很亲切。课始周老师出示3句话,让学生说出各题的数量关系:
(1)足球的单价是篮球的2倍。
(2)足球比篮球重600克。
(3)白色皮的块数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
这个安排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其中引导学生把第3句话的数量关系分析清楚则是重中之重。把这句关键句分析透彻,然后再出示完整的题目,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当学生有多种解答结果时,周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理清思路,启迪思维,学会解答方法。并从中让学生体会列方程在具体题目中的优越性。
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线段图利用得还可以再充分点。当学生有多种思路时,如果我们借助线段图来分析的话,可能效果更好。
2、要让学生明确什么与什么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大数、小数、相差数来列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黑色皮的2倍看作一个整体,是大数,白色皮的块数是小数,4块是相差数。这样可能学生会想出多种数量关系式,不像今天学生思维比较单一,只能说一种。不过,考虑到新课程解方程的麻烦,我认为顺着题目思路的用黑色皮的2倍—4块=白色皮的块数,这种方法最好。
解方程说课稿篇六
今天听了涂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认识方程原来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但是涂老师把它放在四年级班级上。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还学会判断,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模型。听完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想法:
涂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小a已知数”和“小b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涂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方程,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涂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解方程说课稿篇七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三、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四、小结。
解方程说课稿篇八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我被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和抛砖引玉的回答所震撼,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老师得不出自己预想的答案,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要想上岸,你必须有一个码头。老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深切的感受了一句话,“可能你的孩子没有给你出想象的答案,但是请你不要轻易的否定他”。那么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听课之后的体会和感想。
第一、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课改新思想。
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看,执教老师的课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他改变了书上传统的教法,从天平的平和与不平和引出等式,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教具,按照天平的平衡情况,写出相应的式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找到分类的标准。整个学习过程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到用式子来辨识,引出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寻式子的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和构成方程的两个条件,第一含有未知数,第二是等式。
第二、由浅入深,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方程的意义。
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并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讨论分类的标准,然后操作交流分类的结果。经过探索和交流,进一步的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第三、练习设计灵活多样,重细节。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如宝库而空返”,而如今在增效减负的要求在,练习的设计更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由简到难,做到灵活多样,这位老师就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从找一找那些是方程作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新的知识,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不是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接下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醒学生注意,列方程的时,我们一般不把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这位老师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引出思考,未知数的只能是一个吗?一个式子中同时出现几个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未知数的个数是不限的。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学习,获得知识。以引导为主,从学生的答案中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第四、我的几点建议。
在揭示了方程的意义后,在找一找那些式子是方程之后,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写出几个自己心目中的方程”,并且分析、评判每一个方程的合理性,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此外,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执教老师的不论是对课题的导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提问的设计,还是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作出鼓励性的评价和点拨,都体现了教师善于关注课堂细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体现新课程的合作与分享的教学方式。
解方程说课稿篇九
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比列一次方程(组)要稍微复杂一点,教学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选择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者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是在本章的教学中仍然要注意复习、总结,并且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
课本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所以,评价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在这些具体活动中的投入程度—————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次看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水平—————能否独立思考,能否用数学语言(分式分式方程)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新的问题。
课本设置了丰富的实际例子,这些涉及工业、农业、环保、学生实际、教学本身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能否尝试用不同方法寻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用分式、分式方程表示,能否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检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等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难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采用:引导分析、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语言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缜密性。
本节课分四部分进行: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应用、小结。
(一)复习。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解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解法的不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其次,通过一个练习(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公式变形)加强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新知探究。例1、是一个工程问题,例2是一个行程问题。这一例题只给出了情境没有具体的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分析题意及各个量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然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我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一问题进行解决。(规定工期是多少?)这样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多采用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独立完成、互帮互助、上板展示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且进行解答,解释解的合理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知识应用。同样是一个行程问题一个工程问题,例3、例4作为练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应用,而且进一步检测了学生的分析、表达、书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和在班内交流,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回顾知识、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补充小结使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1、课本108页第1题、109页第5题。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
板书是基本基本量列表和关系式,让学生书写解题过程,这样有利于把握重点、掌握新知。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
今天听了涂老师的《认识方程》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认识方程原来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但是涂老师把它放在四年级班级上。虽然是四年级的孩子,但是完全能接受。学生不仅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找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还学会判断,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模型。听完这节课后有以下几点想法:
涂老师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都是现实的、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有密切联系的。如课前导入以师生之间的轻松愉快的聊天形式给学生明确了“小a已知数”和“小b未知数”。再如给学生介绍天平,虽然学生在三年级科学课上认识天平,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操作,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又给学生介绍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介绍了天平平衡的知识,动态和静态的平衡知识,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到等式的意义、不等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方程意义中的两个关键点:未知数、等式。整个环节,清晰、自然,真正做到了在无痕中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涂老师在巩固练习的时候设计了一组开放性练习,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方程,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6x+=78,36+=4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辩一辩其中的原因,感知相同的数量关系和相同的数据才会列出相同的方程,展示方程的魅力。相对于学生来讲其实最难的是找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我想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转折点,以往数学学习的是确定的数量或图形,而进入代数领域之后就进入了“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内容更加抽象,是数学学习的“分水岭”,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由此产生了分化。而通过这个小题组,我觉得学生收获了很多,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也很深刻,懂得列方程需要从实际问题中存在的相等的数量关系思考,而其间学生在说、在想、在辨、在创造,作为听课老师我很是高兴,看到孩子们学得轻松,学有收获,也锻炼了能力。
虽然这一课时教科书上没有安排相关史料,但涂老师在课上确适时地给学生安排了文化大餐,一个是未知数的历史发展,一个是方程的历史发展,最好还引用数学家陈省身教授说过的名言“数学有‘好’数学和‘不大好’的数学之分,方程,是‘好’的数学的代表”作为本课结束语,让数学文化贯穿于《认识方程》这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尾。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构建“鲜活、灵动、高效”的生态课堂、魅力课堂,夯实人才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心动、有所行动,更多是激动。今天我就以《简易方程》为例,谈谈对新课改的理解。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新课标》理念,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形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情境。我把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发热情,引出新知。
首先,我以奥运健儿的夺金视频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感染着学生,使他们有所心动,以奥运为主题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奥运会中国的奖牌数比2019年多12枚”为例,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从而引出“等式”,这个过程尊重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120克的方便面,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右边再加多少天平就平衡,就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120=10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10克砝码,右边放上20克砝码,再次请学生想办法使天平平衡,并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10+10=2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又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情景3:在前两个情景的基础上,演示出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砝码和右盘放50克的砝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不平衡,继续演示,再增加x克砝码,又得到20+x=50的等式。(板书:20+x=50)。
情景4:让学生看天平,试写出两个等式,加深学生对通过天平表示等式的印象。
情景5:学生在模拟天平上表示出x+300=400这个数量关系。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来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意义,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打好基础。
第三个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适时适当引导。我又出示了:“在2奥运会上,中国女运动员共得20枚金牌,是日本女运动员的5倍”、“2019年,中国共夺得51枚金牌,比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所得金牌的3倍还多6枚。”让学生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以学生是本节课中的真正学习的主人,是名副其实的主角,经历着知识的构建与形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经历式子分类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我遵循“学生自主选择挑战”的原则,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激励着学生选择不同练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感受到生活中方程的存在;
4、收获快乐,逐一问学生是否达到本节课的目标。
让学生自已回味本课在知识技能、与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板书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总之,本课我遵循《新课标》理念,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线,在导入中启发学生思维,在新授中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达到学前的心动,学中的行动,学后的激动,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二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法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内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苏教版数学必修二,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这为后续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还没有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同时分析论证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是本节主要课采用“设问—探索—归纳—定论”的探究式教学,结合分组讨论的环节,营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乐学课堂。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激发努力思考、获得新知的学习热情。
由于本节课是首次学习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因此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设置为教学重点。
同时,直线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超出了学生对代数和几何知识的原有认知水平,因此教学难点便设定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推导。
接下来我再来详细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以旧带新,设问激疑:
第一个环节是以旧带新,设问激疑。在回顾之前学习的直线的斜率知识后,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条直线的斜率及直线上一个点的坐标能否确定直线方程?通过这一问题,激发起学们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2、探究问题,获得新知:
图中定点的坐标是什么?
如何用已知的斜率和坐标来表示直线?
这一过程中,通过问题链来引导学生用已知点的坐标表示直线斜率,再将所得的关系式转化为直线方程,完成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类比相同方法也完成对直线斜截式方程的推导,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分组讨论,内化提高:
是否所有的直线都具有点斜式方程?
通过分组讨论的环节,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了情感与态度的教学!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方程(一)"。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是:(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2、能力目标是:(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目标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四
今天,有幸听了汤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方程,是新课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汤老师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略作调整,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整节课的结构:
1、创设情境,认识等式的含义。(用时3分钟)。
2、结合情境,观察探索、讨论交流认识方程的含义。(用时16分钟)。
3、精心设计练习与提问,找到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用时8分钟)。
4、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练习。(用时12分钟)。
5、交流收获,全课小结。(用时1分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目标定位切合学生实际,灵活组合改编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现实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全课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用时40分钟,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色:
以熟悉的生活为起点,亲历学习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发展。本课教师首先先很好地解读了教材,再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进行灵活组合适当改编,顺着学生学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本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小明玩天平的情境,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和50x2=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紧接着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思考,小明从左边拿走一个砝码,天平会怎样,还能用等号连接式子吗?得出两个不等式,50小于100和100大于50,通过在现实情境中的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等式的结构、含义,进一步知道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等概念。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的设想与教材中例1的设想相同,只是增加了一个具体的情境。而这一情境的创设贯穿在整个新授过程中,在例2的教学中继续运用情境,使学生接受得更轻松快捷。例2进行了结合情境的灵活组合适当改编教材,小明在天平左边放上一个物体,让学生猜想如果放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立刻有学生说到:x+50=100,我想,这也是教师之前精心的预设中所考虑到的,因此,教师反应很快,这个x表示什么?学生答:物体的质量。教师适当点拨:用字母表示非常简洁,这个物体质量不知道,是未知数,人类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演示:历史中未知数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未知数用x表示,继续思考第2种第3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是x+50大于100和x+50小于100。
在充分猜想之后,教师给出了事实情况是x+50大于100。并提出为了使天平达到平衡,小明进行了调整。然后,给出学习材料纸,让学生把今天见到的8个式子分一分,比较区别交流后得出方程的概念。教材中例2的安排是:首先提供了四幅天平图,继续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在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的基础上,接着提出在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四个式子中,哪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两个等式与例1中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由此,指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相比较而言,汤老师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列出x+50=100这样的式子后再给出几个式子,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方程含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探索后形成的个体认识作为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身经验,亲身经历“符号化”、“数学化”的过程,主题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实现在体验中学习,在感受中理解;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进而促进自身潜能的发展。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人文气息,了解知识的“用”场。
对小学生来说,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作用,生活即数学,数学本身就是生活。
精心设计练习: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变机械重复的练习为灵活多样的活动,如何使练习的素材更加贴进学生、并富有时代气息等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认真的探讨。本课的练习设计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根据生活中的“食”:天平测牛奶的重量,称如皋特产萝卜、黄酒倒满1大1小两个杯子、加钙苏打饼干的钙含量;生活中的“行”张大爷散步;生活中的“建筑”、“艺术品”等多种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倒黄酒这一练习更是非常细腻地让学生先找出数量关系: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一瓶的净含量,再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思想,感受方程的实际价值,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精心设计提问:教学前,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是要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重、难点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本课教师很多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如:在学生将8个式子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及时地提问:它们是方程吗?为什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其他3组式子不是方程。并阐述理由,立刻又追问:看来,要成为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这样的及时追问,将学生的思维,由浮浅引向深入。又如:练习中将原教材中的问题分成几个不同层次来进行提问,练一练,教师并不急着让学生按原题要求找出等式和方程,而是先问:8个式子中哪些不是等式?先让学生找出不等式,剩余的就是等式,这样精彩的提问教会学生用排除法找到答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在找到等式的基础上再找出其中哪些是方程,让学生体会感受到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四两拨千斤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下面就本节课说说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说到就能做到吗?个体=全体吗?
二、细节处值得推敲。
1、问题的指向性需更强些。
2、教师要学会敏锐地听,机智地答。
在练一练中找出哪些不是等式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出现学生回答:6+x=14不是等式,教师的处理是:先轻声地说:“再说一遍”,有不同意见,再指明,学生说的却不是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教师再追问:6+x=14是不是等式,让一位同学再说说理由,再问这位同学现在有没有改变想法?我认为教师应学会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位同学也许只是认为方程就不是等式才会犯这种错误。这时教师是否在学生说完它不是等式之后将这个式子写在黑板上,与之前板书中的等式进行比较,让学生结合板书边看边思考它是不是等式,这样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再思考,让学生知道错并知道为什么错,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认为在学生说出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之后再回来看这个式子,让学生知道,它既是方程又是等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等式和方程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五
张老师是我们数学组的优秀教师,他今天讲课的内容是《从算式到方程》,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起始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细腻、流畅。
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方程,张老师先学生举例出一些方程,然后一起归纳出方程的定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方程的定义,张老师让学生找关键词,并配上相关的练习。
寻找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办法。
1、算术方法;
2、方程方法。
从而让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
紧接着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如何设方程解应用题。张老师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并上台画示意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深入理解。示意图很直观的反映了行程问题的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题目设出未知数后,张老师引导学生将各个量用表示出来,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这里张老师做得非常完美。应用题中各个量的关系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张老师的这种分析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解应用题的妙招。列出方程,张老师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设未知数的方法。再一次将这个问题理解透彻。
从特殊到一般。由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总结出列方程的各个步骤:1设2审3找4列。从一般到特殊,再一次回归到鸡兔同笼问题。通过一些有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如何列方程,然后让学生观察所列方程的特点,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并通过一些方程对定义进行巩固理解。
最后,张老师让学生自我总结,在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
张老师的课堂有非常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本堂课由于张老师对学生不够熟悉,所以课堂上面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方程(一)”。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方程(一)"。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
(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是: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是: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三课时“解方程(一)”,是在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植树问题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知识与技能:
(1)。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迁移、分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同桌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基础训练,激趣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1、那我们学习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2、学生自学教材67~68页例1、例2、例3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原理,学完后记录疑问。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例1,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样列方程?
x+3=9。
2、如何解这个方程呢?课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质分析的图示。
学生观察图画,同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论,并通过讨论明确解方程的方法。
x+3=9。
解:x+3-3=9-3。
x=6。
3、点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老师归纳:解方程实质就是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骤的规范书写。
4、认识、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验算方程的解。
5、学生独立完成例2、例3的内容,并相互检验对方的结果。
老师再次强调要注意解方程和验证步骤的规范书写。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
课本67~68“做一做”。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随堂练习册36页《解方程(一)》第一、二、四、五大题。
(六)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十五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五第4题。
解方程说课稿篇十九
说课稿。
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简易方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构建“鲜活、灵动、高效”的生态课堂、魅力课堂,夯实人才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心动、有所行动,更多是激动。今天我就以《简易方程》为例,谈谈对新课改的理解。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也初步感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观察、比较、抽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首先,我以奥运健儿的夺金视频引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感染着学生,使他们有所心动,以奥运为主题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以“2019年奥运会中国的奖牌数比2019年多12枚”为例,让学生写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并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从而引出“等式”,这个过程尊重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120克的方便面,右边放一个100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右边再加多少天平就平衡,就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板书:120=10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10克砝码,右边放上20克砝码,再次请学生想办法使天平平衡,并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10+10=2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观察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又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真正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情景3:在前两个情景的基础上,演示出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砝码和右盘放50克的砝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不平衡,继续演示,再增加x克砝码,又得到20+x=50的等式。(板书:20+x=50)。
情景4:让学生看天平,试写出两个等式,加深学生对通过天平表示等式的印象。
情景5:学生在模拟天平上表示出x+300=400这个数量关系。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来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意义,为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打好基础。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适时适当引导。我又出示了:“在2019年奥运会上,中国女运动员共得20枚金牌,是日本女运动员的5倍”、“2019年,中国共夺得51枚金牌,比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所得金牌的3倍还多6枚。”让学生用含有字母x的等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以学生是本节课中的真正学习的主人,是名副其实的主角,经历着知识的构建与形成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经历式子分类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是学生领悟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我遵循“学生自主选择挑战”的原则,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激励着学生选择不同练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方程;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3、感受到生活中方程的存在;4、收获快乐。逐一问学生是否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自已回味本课在知识技能、与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板书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总之,本课我遵循《新课标》理念,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线,在导入中启发学生思维,在新授中创新思维,在练习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达到学前的心动,学中的行动,学后的激动,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解方程说课稿篇二十
12月18日下午第一节课高二数学全体教师共同听取了张善和老师《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课下组内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评议,主要内容如下:
1、本节课教师将导学案提前及时发给学生完成预习。这种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能在课堂上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课上教师结合导学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突破难点,体现重点。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坐标法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抛物线型建筑,不但加强了学生对抛物线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
4本节课采用了学案导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启发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直观演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观察中总结,为之后的由形到数打下基础,在演示的过程中渗透启发引导法,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揭示本质,从而得到正确的定义。
5本节课教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课前准备的主要载体为导学案,课上以投篮为情境引入,结合几何画板演示,自然引出抛物线的概念,在总结了相应知识点之后,及时进行例题的巩固和练习题的应用,由“活学”升华为“活用”,没有出现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
6、教学效率高,课堂容量很大,学生思维活跃,大部分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并参与课堂活动,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知识,还开拓了思维,学生在民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获得了新的认识和和情感体验。
总体来说:本节课课堂结构设计合理,讲练时间安排得当,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限度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和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指导,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和学会的最终目的。整节课都深刻体现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这种新课程教学理念。
解方程说课稿篇二十一
1、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cn—teacher。com)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