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大全(19篇)
教案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一
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8.故事结束,首尾呼应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9.课后作业,分层练习必做:p129练习1、2、3、4选作:(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四、教法分析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五、评价分析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二
教学重点: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认识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重要数列模型之一,探索并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遇到具体问题时,抽象出数列的模型和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过程: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引入: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细胞分裂模型。
3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由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发现等比数列的特点。
进而让学生通过用递推公式描述等比数列。
让学生回忆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过程然后类比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注意:1公比q是任意一个常数,不仅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2当首项等于0时,数列都是0。当公比为0时,数列也都是0。
所以首项和公比都不可以是0。
3当公比q=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当公比q大于1,公比q小于1时数列是怎么样的?
4以及等比数列和指数函数的关系。
5是后一项比前一项。
列:1,2,(略)。
小结: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教材p59练习1,2,3,题。
2.作业:p60习题1,4。
第二课时5.2.4等比数列(二)。
提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讨论:如果是等差列的三项满足。
由学生给出如果是等比数列满足。
2练习: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如果等比数列=4,=16,=?(学生口答)。
3等比中项:如果等比数列。那么,
则叫做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教师给出)。
4思考:是否成立呢?成立吗?
成立吗?
又学生找到其间的规律,并对比记忆如果等差列,
5思考:如果是两个等比数列,那么是等比数列吗?
如果是为什么?是等比数列吗?引导学生证明。
6思考:在等比数列里,如果成立吗?
如果是为什么?由学生给出证明过程。
列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和第4项分别是12和18,求它的第1项和第2项。
解(略)。
列4:略:
练习:1在等比数列,已知那么。
2p61a组8。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三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四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问题。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应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准备:
提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二、讲授新课:
1、教学:
思考:一个细胞每分钟就变成两个,那么经过一个小时,它会分裂成多少个细胞呢?
分析:公比,因为,一个小时有60分钟。
思考:那么经过一个小时,一共有多少个细胞呢?
又因为。
所以,则=1152921504。
则一个小时一共有1152921504个细胞。
2、练习:
列1(解略)。
列2(解略)。
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已知求。
在等比数列中,xx,则xx。
三、小结: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四、作业:p66,1题。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五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0__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
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
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
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
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
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四、学生学情分析。
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
五、教法特点。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平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3、预习后心得交流。
1)同底对数比大小。
2)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
以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
5、小结。
6、思考题。
以20__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7、作业。
包括两个方面:
1、书写作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六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章第五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效果评价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既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本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作铺垫,起着链条的作用。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分2课时学习。本课时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复习“三个一次”的关系,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以旧带新寻找“三个二次”的关系,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采用“画、看、说、用”的思维模式,得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品味数学中的和谐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三个二次”的关系;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熟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重难点分析。
一元二次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的不等式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把握这个重点。关键在于理解并掌握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图象法,其本质就是要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认识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与函数图象上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内在联系。由于初中没有专门研究过这类问题,高一学生比较陌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三个二次”的关系。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归纳“三个一次”的关系作铺垫。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画、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善提炼、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新“得”,“练”有新“获”,学生也才会逐步感受到数学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课堂教学才富有时代特色,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本节课采用“诱思引探教学法”。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指导学生“画、看、说、用”。较好地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七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八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0.01毫米。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0.001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用对数算也行)。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九
(2)求数列的前10项的和。例7已知数列满足,,.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求的表达式和的表达式。
作业:
1.已知同号,则是成等比数列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而也不必要条件。
2.如果和是两个等差数列,其中,那么等于。
(a)(b)(c)3(d)。
3.若某等比数列中,前7项和为48,前14项和为60,则前21项和为。
(a)180(b)108(c)75(d)63。
4.已知数列,对所有,其前项的积为,求的值,
5.已知为等差数列,前10项的和为,前100项的和为,求前110项的和。
6.等差数列中,,,依次抽出这个数列的第项,组成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项和公式。
7.&nbs…p;已知数列,,
(1)求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最小项的值;
(3)数列的前项和为,求数列前项的和.
8.三数成等比数列,若第二个数加4就成等差数列,再把这个等差数列的第三个数加上32又成等比数列,求这三个数。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一、知识归纳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二、例题讨论
一)利用方向角构造三角形
四)测量角度问题
例4、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北偏东。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一
2、掌握标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焦点在x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4、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和离心率,则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已知双曲线经过,且与另一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4、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二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
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23图,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25练习1,2,3。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25习题1—3a组和b组。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三
本节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本章自始至终围绕着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进行,而二次根式的化简不但涉及到前面学习过的算术平方根、二次根式等概念与二次根式的运算性质,还要牵涉到绝对值以及各种非负数、因式分解等知识,在应用中常常需要对字母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与应用公式.这个公式的表达形式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而实际运用时,则要牵涉到对字母取值范围的讨论,学生往往容易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性质的引入方法很多,以下2种比较常用:
(1)设计问题引导启发:由设计的问题
1)、、各等于什么?
2)、、各等于什么?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出
(2)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引入.
2.性质的巩固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注意与性质进行对比,可出几道类型不同的题进行比较;
(2)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形式的表示方式,在教学时要注意细分层次加以巩固,如单个数字,单个字母,单项式,可进行因式分解的多项式,等等.
(第1课时)
1.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能够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比、归纳、总结
1.重点: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
2.难点:理解式子中的可以取任意实数,并能根据字母的取值范围正确地化简有关的二次根式.
1课时
五、教b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多媒体
复习对比,归纳整理,应用提高,以学生活动为主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式子()表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问:式子的意义是什么?被开方数中的表示的是什么数?
答:式子表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即,且,从而可以取任意实数.
二、新课
计算下列各题,并回答以下问题:
(1);(2);(3);
1.各小题中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都是什么数?
2.各小题的结果和相应的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3.用字母表示被开方数的幂的底数,将有怎样的结论?并用语言叙述你的结论.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四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应用其概念和性质做题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授课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集合部分汇总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以下三个问题:
1,集合的含义与特征
2,集合的表示与转化
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含分类)
1,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的全体,称一个集合
2,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为:有限集和无穷集两类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五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容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六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符号及术语。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语句:
1)全体自然数0,1,2,3,4,5,
2)代数式.
3)抛物线上所有的点。
4)今年本校高一(1)(或(2))班的全体学生。
5)本校实验室的所有天平。
6)本班级全体高个子同学。
7)著名的科学家。
上述每组语句所描述的对象是否是确定的?
二、1)集合:
2)集合的元素:
3)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可分为1)__________2)_________。
三、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
四、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五、特殊数集专用记号:
4)有理数集______5)实数集_____6)空集____。
六、集合的表示方法:
1)。
2)。
3)。
七、例题讲解:
例1、中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然后说出它们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地球上的四大洋构成的集合;。
2)函数的全体值的集合;。
3)函数的全体自变量的集合;。
4)方程组解的集合;。
5)方程解的集合;。
6)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7)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8)所有正偶数组成的集合;。
例3、用符号或填空:
1)______q,0_____n,_____z,0_____。
2)______,_____。
3)3_____,
4)设,,则。
例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2.
3.
4.
例5、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被3整除的数。
2.图中阴影部分点(含边界)的坐标的集合。
课堂练习:。
例7、已知:,若中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数集a满足:若,则,证明1):若2,则集合中还有另外两个元素;2)若则集合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合。
小结:
作业班级姓名学号。
1.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a.m=,n=b.m=,n=。
c.m=,n=d.m=,n=。
2.m=,x=,y=,,.则()。
a.b.c.d.
3.方程组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难解的题目,(2)方程在实数集内的解,(3)直角坐标平面内第四象限的一些点,(4)很多多项式。能够组成集合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5.设集合a=,b=,
c=,d=,e=。
其中有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__.
6.设,则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和为。
7.设x,y,z都是非零实数,则用列举法将所有可能的值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8.已知f(x)=x2-ax+b,(a,br),a=,b=,。
若a=,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9.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1)(2)。
(3)(4)。
10.设a,b为整数,把形如a+b的一切数构成的集合记为m,设,试判断x+y,x-y,xy是否属于m,说明理由。
11.已知集合a=。
(1)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求出这个元素;。
(2)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12.若-3,求实数a的值。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数学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集合含义及其表示能给您带来帮助!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七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预习检查。
1、焦点在x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4、设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和离心率,则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二、问题探究。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练习:已知双曲线经过,且与另一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则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2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左焦点到直线的距离等于该双曲线的虚轴长的,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三、思维训练。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经过它的右焦点,作一条直线,使直线与双曲线恰好有一个交点,则设直线的斜率是.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4、(理)设是双曲线上一点,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若,则.
四、知识巩固。
1、已知双曲线方程为,过一点(0,1),作一直线,使与双曲线无交点,则直线的斜率的集合是.
2、设双曲线的一条准线与两条渐近线交于两点,相应的焦点为,若以为直径的圆恰好过点,则离心率为.
3、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值为.
4、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且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5、(理)双曲线的焦距为,直线过点和,且点(1,0)到直线的距离与点(-1,0)到直线的距离之和.求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八
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老师编辑了:数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唯一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最大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上述提供的:数列希望能够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高一数学教案等比数列篇十九
1、掌握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离心率等几何性质。
2、掌握标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
3、能利用上述知识进行相关的论证、计算、作双曲线的草图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焦点在x轴上,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2、顶点间的距离为6,渐近线方程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为、
探究1、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写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画出草图并,说出它们的不同、
探究2、双曲线与其渐近线具有怎样的关系、
例1根据以下条件,分别求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过点,离心率、
(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是双曲线上一点,且,,离心率为、
例3(理)求离心率为,且过点的双曲线标准方程、
2、椭圆的离心率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3、双曲线的渐进线方程是,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