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组成说课稿(通用13篇)
对比是一种通过对比两种或多种事物的异同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特色的比较手法。参考相关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结构和写作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议论文写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一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的组成有7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呼唤的方式省略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重难点: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今天我们来碰球,我的球和你们的球合起来是7。
a、第一、二组,给圆点涂色。
数一数,每个格子里的圆点有几个?(8个)。
将8个圆点分成两份,请你分一分8个圆点有几种分法,用油画棒给圆点涂色。
b、第三、四组,分雪花片记录。
c、印点子做记录。
三、活动评价。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请小朋友看看左边的数,下面一个总比上面一个数怎么样?左边的变成2多了1个,多的这个1是从哪里来的呢?(右边的6比7少1,左边多的那个数是右边少的那个数)。
请大家把分合式读一遍,以后我们都要有序的分合和记录。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二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的组成有7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呼唤的方式省略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重点难点:
2、难点: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今天我们来碰球,我的球和你们的球合起来是7。
a、第一、二组,给圆点涂色。
数一数,每个格子里的圆点有几个?(8个)。
将8个圆点分成两份,请你分一分8个圆点有几种分法,用油画棒给圆点涂色。
b、第三、四组,分雪花片记录。
c、印点子做记录。
三、活动评价。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
请小朋友看看左边的数,下面一个总比上面一个数怎么样?左边的变成2多了1个,多的这个1是从哪里来的呢?(右边的6比7少1,左边多的那个数是右边少的那个数)。
请大家把分合式读一遍,以后我们都要有序的分合和记录。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三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在本学期的前一阶段,幼儿已经学习了7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对于数的组成和分解已具备一定的经验基础。前一阶段幼儿的学习让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数的组成和分解方法,使数群概念得以发展,能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幼儿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在《8的组成》的数学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操作实物,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1、探索8的组成,知道8有7种分法。
2、初步了解部分数互换,总数不变的规律。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8的`组成,知道8有7种分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部分数互换,总数不变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
1、小河背景图一张、活动教具小树8棵、1—7的数字卡若干张、教师用大记录纸3份。
2、幼儿每人一份拼板学具、每人8个小钉、记录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碰球”,复习7的组成。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碰球”的游戏,我要找一个和我的数字合起来是7的数字做朋友。
儿歌: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答:嘿嘿,你的1球碰6球!
幼儿个别或集体玩此游戏,可重复进行!
二、幼儿操作:探索8的组成。
——小熊搬了新家,新家很美,可是新家的周围除了一条小河其他什么也没有,每到春天风大的时候大风总是吹起好多的沙子,让屋子里满是灰尘,沙子总是迷住小熊的眼睛不停的流泪,红红的、肿肿的,小熊想了很久,决定在小河的左右两边种上一些小树,朋友们听说后都给小熊送来了树,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蘑菇钉和小钉板,请你把小钉当成小树种在小河的左右两边,看看,可以怎么种,把你的种法用分解式记录在纸上。
——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记录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呈现:
——引导幼儿观察两张记录结果,比较哪张更容易记住,为什么?
——小朋友,请你看看黑板,说说发现了什么?(一边的数慢慢变大,另一边的数慢慢变小,像爬楼梯。)。
——小结:8一共有7种分法。
三、再次探索8的组成,引导幼儿学用互换规律找出8的几种对应的组成。
——出示活动教具:请小朋友一起来数数小熊一共要种的树?(8棵)。
——教师示范演示教具,其他幼儿根据操作在纸上查找分解式,并说说每个数字代表的意思。
——8棵小树,种在小河的左边1棵,种在小河的右边7棵,8棵树可以分成1棵和7棵。1棵树和7棵树合起来是8棵树。8棵树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1棵树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7棵树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8的分解式,并带幼儿说说:8可以分成1和7,1和7合起来是8。
——看到这个分解式,小朋友还会想到哪一个分解式。(引导幼儿说说8还可以分成7和1)。小朋友看,8可以分成1和7,也可以分成7和1,它们数字没变都是1和7,只是数与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合起来的总数没有变,都是8。
——以此类推,找出8的另外两组对应分法。8可以分成2和6,8可以分成6和2;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5和3。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找出了8的7种分法,还运用互换规律快速的找出8的3组对应组成。小朋友只要记住这些规律,以后学习数的组成就会更加简便、快速。
四、结束。
出示车票:1—7数卡若干,老师现在给小朋友发火车票,请你去找和自己手中数字合起来是8的车票的小朋友牵好,只有找对的才能上车哦!
——现在我们就坐上小火车去小熊的新家看看吧!(检查一遍组合正确与否),出发!
六、活动延伸:
结合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四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学习7、8的组成,体验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2、能仔细观察图片,能独立地找出不同的特征尝试进行分合。
3、乐于接受和尝试新的方法进行操作。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习过7、8的组成。
物质准备:
教具:乌龟一家的图片(图上有7只乌龟,1只大乌龟,六只小乌龟,三只在岸上,四只在水里)。
学具:《幼儿用书》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乌龟一家出来玩。
——提醒幼儿先记录总数,再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的乌龟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教师:我们发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谁按这些不同把乌龟分成两组?
——幼儿思考并尝试将乌龟分成两组,说一说:大乌龟有几只,小乌龟有几只,根据大小特征,用分合式记录乌龟的数量。然后再找出一个不同点分一分并记录,如:按乌龟所在的位置不同,分为三只在岸上和四只在水里等。
小组操作活动。
——彩色的动物。鼓励幼儿观察画面,将图中的小动物按颜色、大小、方位的'不同特征列出分合式,引导幼儿找出一个不同点列出两道分合式。
——看图列分合式。请幼儿观察点子图,用短线将一排点子分成两份或用两种颜色将点子涂色,鼓励幼儿用两道分合式进行记录,如8可以分成1和7、7和1.
活动评价: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材料,师幼共同检查,引导幼儿观察按互换关系记录的结果,发现这种记录方式,即:它们的数字相同,但位置不同。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五
《数数数的组成》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几部分内容。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对20以内各数有初步的认识,本学期将数的范围扩展到100以内,100以内数的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数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包括课本31页的主题图,32页、33页的例1—例3,以及33页下面的做一做。其中31页的草原牧羊图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例1是数100以内各数,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和“百”。例2是为了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而设计的。例3是通过让学生摆放35根小棒的过程,使学生领会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选取的素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但品种多样,而且是师生比较容易找到的实物。学生应用这些实物作为学习数这个概念的载体,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为了使学生掌握数这个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就掌握了这些概念。本节课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建立100的数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难点是: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上学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
这学期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而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认识,有的能数出100以内的数,对100以内各数的顺序和大小也有所掌握,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在教学中,除了关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相关概念的获得,还应关注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独立思考等方面是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于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小,爱玩好动,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了抓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以教师引导为主的愉快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色彩鲜艳、富有动感的课件,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直接的感官认识,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认识100以内的数。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带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同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其中,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2、揭示课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数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数数。这时老师板书课题数数。
[让学生感知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主题图。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学生通过数知道一群羊有10只,接着出示第二群羊,老师问:现在一共有几只羊?这样使学生感知20有多少。
最后出示其它8群羊,老师问: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羊?请大家先估一估。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
2、教学例1:
(1)数数量和小羊只数同样多的实物小棒或其它学具。通过自己动手数数来验证自己的估数准不准。同桌合作数数,一人数,一人边看边听,数错了马上帮他纠正。
[设计意图:同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交流数数的结果,并展示数数的过程。
(3)教师演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问一捆是几根小棒?10根小棒是一捆。也就是说10个一是一十。教师接着演示把其它小棒也10根10根地捆成一捆,捆完后老师问:一共是几捆小棒?(生回答10捆)教师接着问:也就是多少根小棒?(生回答100根)那也就是说10个十是多少?(生回答10个十是一百。)。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10个十是一百。
(4)验证小羊的只数。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手中的物品是100个,那小羊到底是不是100只呢?我们再来数一数,数之前你们先想一想,怎样数我们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呢?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怎样数又快又准?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交流时,教师用课件出示100只羊,10只小羊用红线圈起来,教师问这是几个十?生回答一个十。然后接着再把10只小羊圈起来,教师提问:这是几个十?生回答二个十。然后依次圈出3圈、4圈、5圈、6、7、8、9、10圈,教师问:这是几个十?最后生回答10个十。教师接着问:10个十是多少?生回答10个十是一百。那么小羊的只数就是100只。
3、教学例2。
例2的教学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活动,当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几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分两个层次安排学生数数的活动:
(1)利用学具直观数数。先让学生利用小棒从35数到42,然后。
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用课件先出示35根小棒,接着再出示1根小棒,让学生从35接着数就是36,然后依次出示小棒让学生数数。当数到39时问:39后面应该是多少?使学生理解39根小棒再加1根是40根,39后面应该是40。然后接着数到42。在这里我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2)脱离实物,抽象数数,从88数到100。
(3)对口令游戏,从56数到63,再数到72。
4、教学例3。
例3是学习数的组成。教学时先提出摆小棒的要求,老师说:请。
同学们摆35根小棒,怎样摆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35根呢?请同桌互相摆一摆,说一说。学生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课件演示,教师用课件先出示35根单根的小棒,接着出示10根小棒捆一捆,一共捆了3捆,还有5根单根的。最后让学生看着小棒图说一说3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教师板书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然后出示42根小棒,不再演示直接思考:4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生回答教师板书42里面有(4)个十和(2)个一。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此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活动过程来小结:开始数了100根小棒,接着又脱离小棒数数,最后学习了数的组成。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知道怎么数出100个数;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板书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六
课题: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组成理解计算机的计量单位及主要性能指标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学难点:计算机的计量单位教学时间:9月25日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说明。
组织教学。
复习导入计算机有哪些应用?
提问。
回答问题。
探索新知一、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一个完整的硬件系统,应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构成。
讲授、板书。
思考记忆。
记笔记二、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硬件是计算机的基础,而软件是它的灵魂。软件根据它的用途可分为两大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举例介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理解记忆三、计算机的计量单位详细讲解计算机的计量单位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理解记忆。
记笔记四、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字长、主频、存储容量。
讲授。
理解记忆。
练习巩固你见过哪些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提出问题。
思考。
回答问题1kb=?b1mb=?kb1gb=?mb。
计算。
课堂总结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课后作业画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图板书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图控制器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主机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储器硬件只读存储器(rom)输入设备外部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软件通用软件应用软件专用软件反思回顾: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七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分合,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能按序分合并记录。
2、学写数字8。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学具:操作材料(人手7个花片)、文具盒、记录单。
活动过程:
1、小组活动:
游戏:分花片。
把8个花片分在两个盘子里,要求每个盘子里都要有花片,想想怎么分?(记录操作结果)。
2、集体活动: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
启发幼儿想想怎样记录才不会漏掉?
(2)、学写数字8。
徒手练习书写——用田字格本子练习。
3、评价活动。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八
1.本节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在身体上的位置以及初步认识他们的功能。所以学生在学完此课之后,应该至少有如下收获:第一层次:对着别人的身体或自己的身体能指出大脑,小脑和脊髓的部位。知道神经分布于全身各处;第二层次:知道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在功能上的差别;能够想象由神经细胞如何组成神经系统,如何作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在其中行使作用;第三层次:会用以上的知识初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教材上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动的资料,比如说97页上的资料分析中的病例、98页上的图片等等,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资料,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久病半个医。人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会有更大的兴趣和决心去分析它、解决它。本课从病例开头,可激发学生继续进行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
依据生物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功能上的关系。
2、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2.培养学生勤于分析、思考问题和大胆假设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养成收集资料和随时进行科学记录的爱好。
教学重点。
认识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神经细胞如何起到结构和功能单位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在身体中的切实存在并能和日常生理活动联系起来。
解决重难点的途径。
1.对于神经系统的组成,要利用挂图和模型或者幻灯片,区分脊髓和脊柱、脑与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身体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与脊髓和脑是沟通的。
2.神经细胞形态奇特。运用形体教学法,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把神经元比喻成人手的形状,使学生非常容易识记。另外还要搞懂形态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圆形的细胞既不利于接收刺激又不利于传导信息。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对比口腔上皮细胞和传出神经元空间分布范围。
3.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充分利用课本99页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教学过程。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九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水组成》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十
一、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
能较熟练的掌握6的分合规律,进行数学和游戏活动。
四、活动准备。
教具:黑板上画上两个小盒、、6个雪花片、6的分合式需要的`数字、扑克牌6张,雪花片若干,印有6的分合式的作业纸每个小朋友一张。
五、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4和几?
幼儿:孙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4和1【。。。。。。】。
教师:xxx,我问你,4和1合起来就是几?
幼儿:孙老师,我告诉你,4和1合起来就是5.【。。。。。。】。
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黑板上有什么?有几片雪花片?(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片)出示“6”的数字卡。
师:孙老师要把6片雪花片分到两个小盒里,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我分分。
二、学习并掌握6的5种分法。
1、请幼儿来分雪花片。
幼儿将6片雪花片分在两个小盒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将幼儿每分一次的结果用数字记录下来。
2、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出6的5种分法,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幼儿进行调整,总结出“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的有序分解式。
3、引导幼儿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游戏猜猜看:
1、教师出示6张扑克牌,分在两只手上,请小朋友看一只手中的扑克牌数,猜出另一只手有几张牌,猜出后点数验证。
2、幼儿两两结对,玩猜雪花片的游戏,方法同上。
四、完成作业。
幼儿人手一张作业纸,进行填写,教师巡回指导。指导策略:1、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提供雪花片,让幼儿操作填写2、完成快的幼儿,教师准备另一张6的加减法作业纸供幼儿练习。
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接着进行复习巩固,并利用扑克牌开展游戏,根据6的分解组成学习6的加减法。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十一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课时《8、9的组成》。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掌握8、9的组成是进行8、9的加减运算的基础。在此我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8、9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体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活动掌握8、9的组成。难点是:将数字8、9按序分合。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向同学们呈现了学生最喜欢的五角星,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之后,我告知学生五角星的数量是“比9个少,比7个多”,学生猜出后,我故意呈现7个五角星,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了,7添上1就是8。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探究发现法。
教学8,9的组成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些小棒和一些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摆三角形,让学生发现8和9的组成,掌握8和9的组成。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3,游戏巩固法。
学生在完成了8和9的组成后,我便和学生一起作对口令的小游戏,当学生知道了游戏规则,学生和学生相互对口令。课堂上一派热闹景象,人人争先恐后,个个参与其中。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在教学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和三角形,亲身感知、体验数的组成,从而得出8,9的分解和组成,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旧知激兴导入。
这样设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了孩子爱玩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学具,合作学习数的组成。
教学8和9的组成,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感知8和9的组成。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边讨论,自己发现知识的构成。
这样设计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师生互动游戏巩固。
学习8、9的组成以后,如何牢固掌握至关重要。我采用对口令的形式深化学生记忆。教师说7,学生对7和1组成8,7和2组成9。除了师生互对,同桌之间也开展了对口令。
找朋友。教师把8张数字卡片发给8个学生,让他们面对面站好,要求他们找到朋友以后手中的数字卡片组成8。
这样设计教学,再次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孩子们对8、9组成的记忆将牢记心中。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进一步系统的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使之内化于学生的脑海。
五课后反思。
由于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不太合理,在导入新课前的复习旧知时,过多的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后来的游戏巩固活动显得时间不够用,也没有时间完成作业,再就是对8和9的组成没有反复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谢谢各位,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十二
2、运用互补、互换规则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方法。
3、初步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5、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活动准备。
1、数学王国图一副。
2、大操作材料一套。
3、幼儿每人胸前一个数字挂牌,提供涂色、划短线、盖点子、看图分合等不同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去数学王国去玩,,但有要求,请你们先要回答出门票上的问题后才能进入到数学王国中去。
幼儿逐个回答卡片的题目。
2、幼儿在主动操作游戏中探索8的7种分合方法。
(1)瞧,数学王国的大门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在数学王国里,有许多的智力题正等着我们小朋友去动脑筋呢,你们有信心吗?看哪个小朋友闯关最多。
(2)老师简单介绍游戏材料及操作要求。
(3)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老师巡回指导,观察了解幼儿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介绍操作情况。
(4)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5)引导幼儿通过分析,比较探索8的最佳分合方法。
3、运用“找朋友”游戏,巩固8以内数的组成规则。
(1)交代游戏规则。
刚才小朋友在数学王国里表现的很聪明,游戏玩得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请你们把它贴在身上,看看自己是几号数字,到音乐后就边唱边跳去找朋友,找到的朋友要和你身上的数字合起来是8的数字娃娃。
(2)交换数字再次游戏。
4、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活动反思:
活动按事先预定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兴致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1、提供的操作材料丰富且易于操作。2、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也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4、重视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小百科:8的笔划是1画,8是7与9之间的自然数。8有着诸多的意思:“8”是“发”的谐音,因此被译作发财的意思。
数的组成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系统的组成》。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神经系统组成”和“神经元”两个部分内容;本课教材用四则案例以“资料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教材的编排大体上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在本节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可以促进所学知识的形象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习。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对学习生物的方法已经有所掌握,有一定的生物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并对生物有一定兴趣。我相信通过努力学生能够学好本节课内容。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情况,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明确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自学题的预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做出分析。
3、情感目标:让学生建立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明确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解决重难点的途径。
1.对于神经系统的组成,要利用挂图和模型或者幻灯片,区分脊髓和脊柱、脑与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身体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与脊髓和脑是沟通的。
2.对于认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课本88页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五、教学方法:
本课我想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顾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回答视觉和听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跟神经系统有关吗?
2.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四个病例,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兴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体验参与,探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