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大全(20篇)
总结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增长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写总结要注重实践和反思,通过实践和反思的结合,才能写出更加有深度和内涵的总结。这些总结范文是从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的视角来撰写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一
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二
(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深入对_的学习,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开展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激励工作,开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团组织建设。
(三)学风建设。熟悉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学术实践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开展入学教育、毕业生教育及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学生军事训练。组织评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指导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做好学生困难帮扶。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
(七)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组织开展基本安全教育。参与学校、院(系)危机事件工作预案制定和执行。对校园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稳定局面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掌握危机事件信息并按程序上报。参与危机事件后期应对及总结研究分析。
(八)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九)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三
摘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活跃在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性质平凡而具体,工作内容繁杂而琐碎,但工作岗位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教学管理人员要忠诚教育事业,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服务意识、精湛的业务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教学管理人员是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岗位,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乎教学工作的好坏。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要忠诚教育事业,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服务意识、精湛的业务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养,要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活跃在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性质平凡而具体,工作内容繁杂而琐碎,但工作岗位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教学管理的工作涵盖了制订教学大纲、落实课程编排及各项教学任务、协助遴选教材、检查教学进度、监控教学质量等教学组织和管理。同时还负责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常规教学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考务和成绩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以及上级部门临时交办的任务和突发性工作。所以教学管理是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一门科学,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
1、较高的思想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熟悉教育法规,把握教学管理的政策、方向,掌握教学管理的文件精神,通晓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这样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要学习基本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充分理解和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教务管理的政策性在毕业资格审核工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毕业资格审核中,教学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应届毕业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学期执行的教学计划,全面核查每个毕业生的各课程成绩,依照毕业及学士学位的授予条件,审核每个学生的毕业、学位资格,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如:学籍异动、双学位、转专业、有处分)要根据个人不同情况严格把关,保证其成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不具备毕业资格和不能授予学位的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提出其不能毕业和取得学位的理由,并上报教务处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
2、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教学管理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掌管着一些“秘密”,从新生的入学考试到毕业班的统测,从各个学期末的期末考试到各个学期初的补考、重修考试,同时,还有一些英语、计算机的等级考试贯穿其中,考务工作连续不断,从试卷的编排、审核、印刷到装订,从考试、阅卷到成绩的录入,教学管理人员始终作为主要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保密意识、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要敢于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排除各种干扰,自觉维护学校政策、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繁重而琐碎,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且不容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细心、耐心和热心。对待课表的编排、试卷的审核、考试的安排等工作要细心;对待教师的问题,学生的疑惑解答要耐心;对待新的教学信息、教学动态传达给师生服务要热心。事物头绪多且工作量繁重,要踏踏实实的工作,能够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乐于为广大师生奉献,实实在在的为师生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在期末考试的安排中,不在集中时间安排同一年级的两场考试,以给学生充分的复习时间;在监考的编排中,要考虑到教师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尽量安排的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这个过程倾注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心血,同时也体现的教学管理人员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4、高度的责任心。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不能有一丝马虎大意,有时稍有差错,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教师的临时停调课,就需要及时通知学生,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又如学生成绩的核算,看似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它为学生的各种奖学金评定以及就业考研提供重要的依据,“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分的差错可能就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前程发展。同时学生的成绩也为教师今后改进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提供了数据来源,所以一定要认真、严谨、细致,来不得半点马虎。
5、强烈的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人员是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窗口,直接与广大教师和学生打交道,所以一言一行、服务态度、服务水平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影响,影响到教学服务质量。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咨询,满足他们的需求,做到教学管理为教学服务,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
1、全面的教学管理能力。
要精通教学管理业务,要熟练掌握教学管理流程,要熟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自如地运用教学管理软件,熟知教务管理的内容、要求、流程,按照教学规律,每一项工作都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举措地开展,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同时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要掌握其周期性、规律性,遇到问题要善于分析和解决,要会干并且巧干,这样才能卓有成效的完成每件工作。
2、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连接教务部门、教师及学生的纽带,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更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处理教师的临时停调课或各种原因引起的教师没到岗,学生没来上课,考试安排冲突等情况,教学管理人员要灵活、机智,处理好突发事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3、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
教学管理不是专门的学科,没有专门的知识作为指导,所以就要求在干中学,学中干,汲取前辈的经验教训,同时自己摸索前进。教学管理工作已经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发展为今天的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信息化管理,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同时面对教师和学生,还要懂教育、懂管理、懂心理,这就给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跟得上形势,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能桎梏于以前单一的模式,要全面发展,横向发展,增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联系,取长补短,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上层次添砖加瓦。
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学管理也会随之变化,尤其现在实行学分制、学分预警等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就会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积极思考新的工作方法,积极挑战新的工作思路,同时在当今信息化的形势下,运用好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提出更好的建议,同时为教学改革的发展献计献策。
教学管理人员的高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组织的悉心培养下,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这个过程可谓艰辛但有意义。我们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为教学管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学与管理,(6)。
【2】教学管理工作十人谈[j].中国大学教育,(6)。
【3】区煜立.教务工作指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四
应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努力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学生排忧解难。具体岗位职责如下:
一、负责辖区公共场所及宿舍内日常卫生管理,检查学生宿舍和个人卫生;对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及时处理。
二、负责辖区公共场所及宿舍内部设施的管理,接待零星维修登记,并查明损坏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三、做好治安保卫工作,掌握人员进出情况,熟悉本楼学生;对私自留宿按规定处罚,防止偷盗及意外事故发生。发现无法处理的情况,及时汇报。
四、负责辖区自行车管理,严禁自行车停放在宿舍和楼内。
五、负责本楼门卫及清洁工的考核和楼、层、室长的考核,
六、配合洗衣房做好床上用品的换洗工作。
七、完成上级布置的其他工作。
1、全面了解所负责的宿舍楼住宿分配情况及宿舍管理情况。(宿舍管理制度和宿舍分布图上墙,标明宿舍长、楼层长、党员干部的电话)。
2、每天至少要深入公寓楼三次(早、中、晚),重点做好晚上在公寓楼楼门口值班工作(8:50-10:00)并做好记录,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
3、参与楼层长的选拔、使用、管理、考核等。
4、加强学生宿舍纪律,安全教育并参与宿舍考评,违纪处理(协助系院)等。
5、指导学生做好整理内务、卫生、财物保管等工作。
6、协助辅导员做好所在宿舍楼的'日常管理工作。(重点毕业生宿舍的检查及管理工作)。
7、负责卫生员的管理;宿舍楼内外卫生的检查情况上报系(院)里。
8、负责公共设施的检查与报修,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上报。
9、保持值班室的干净整洁。
10、临时交办的任务。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五
高校科研活动与科研管理紧密相关,有序有效的科研管理能够提高高校的科研实力。科研管理人员是执行科研管理职能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影响高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只有提高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高校科研管理的服务水平,提高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等院校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同时,还承担着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术研究的重任,推动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来源和智力支撑。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也成为了教育界普遍认可的衡量高等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作为管理的执行者,在科研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管理人员本身素质的提高,对科研管理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科研管理工作是否沿着优质、高效、顺畅的轨道有序运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要综合一般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才能,总的说来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而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对高校的发展,尤其是对推动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必须保证其思想上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另外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面对的主要是高智能的群体,必须具备高于一般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1.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高校科研的内容包括了我国高新科技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要研究对外国的先进经验、理论的吸收,科技产业化和科技人才梯队的建设等。科研管理需要能坚持党的领导,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警觉性,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不为纷繁复杂的社会因素所左右,在主动服务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引导,果断决策。因此,高校科研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的一致。2.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科研管理是一项寓组织、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工作。作为一名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有限,工作任务却很繁重,工作中既要对科研活动实施管理,又要为科研人员服务,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要把敬业放在首位,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精神。要从对院校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任劳任怨,艰苦奋斗,要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二、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通过管理,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在所管理的科研领域,要具有统筹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科研的先进性、连续性和一致性,才能保证科研的效率。1.掌握新时期的科技发展的战略和特点,把握科技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技术主导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日趋密切。这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技术的特性和本质以及科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深刻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指导原则,密切注视高新科技的新特点,注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问。这样才能做好高校科研命题的选定,保证其时效性及与我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的一致性。2.要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对一个管理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作为科研机构这一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管理人员,由于其管理主要集中在对知识分子的管理上,因此更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否则就难以担起组织为科研服务的重担。3.要具有所管工作的专业知识,熟悉主要学科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作为科研机构,必须保证其成果在相关领域内的实用性及先进性。在这种基础上,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在各学科领域内的管理知识。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了解各学科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把握住发展的方向,找到所负责专业的弱点及难点,组织科研人员攻关,才能使科研结合实际,发挥更大的作用。三、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广义上讲,高校科研管理包括科研领导和相关的管理活动。也就是说,管理不仅仅包含了领导决策(决定高校科研的方向、目标、方法等重大问题),同时,也包含了具体的管理活动(计划、组织、协调、检查和保障等)。作为管理人员,至少应当具备以上两种素质之一,在此基础上,重点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要具备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最基本的能力。娴熟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一,这是保障科研质量的关键。其次,管理人员要能做到充分发挥每个科研人员的作用,使之达到最优化组合。再次,管理人员在实施科研管理过程中要有较敏捷的思维、分析、判断的能力,在组织和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要果断,要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具备创新能力这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正确地理解和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当前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思想如果仍然停滞不前,那么就只能拘泥于现在,必将导致落后。因此善于思考,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原有的模式,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重点之一。3.要具有预见能力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预见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正确地预见现代社会科研的发展趋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和实施方案。还要能充分预见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行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同时,这种预见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坚决反对盲目攀比西方的不切实际的做法和好高骛远的浮夸作风。科研管理工作不是一般单纯事务性、执行性的行政工作,它的综合性很强。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水平,努力培养和提高科学思维和预见力,以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创新的思维打开高校科研管理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朱述钧,刘红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探讨.现代农业科学,2008,(9).[2]时云.高校青年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研究.中国科技信息,,(17).[3]刘梅.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十大素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0).[4]徐巧珍.探索新世纪高校科研管理服务新体系.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六
首先,使用机房管理软件对学生上课的操作进行限制和记录,防止学生进行与上课无关的活动。教师通过教师机可以锁定全部学生的机器,可以发送通广播消息。也可以将学生机设置只运行学习相关的`软件,控制其它程序无法打开。第二,屏幕广播教学功能可以使学生紧跟教学任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时操作画面都呈现在学生机上。同时,通过教师机锁定学生机的键盘和鼠标,简洁、方便的管理学生机。第三,机房管理软件还可以在课下方便业余时间上机的收费管理,使充值计费更加简单。在核心机房部署的综合管理平台,可对二级学院网内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提供监控,及时了解网络设备的接口流量与资源使用状态。还能通过网络拓扑,二级学院出口流量进行有效控制。在出现网络故障时,可快速定位。总之,机房管理平台主要是从教学上的管理、机房的计费管理、各个资源的统一管理、网络实时监控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统一管理,它能充分的实现学生的管理、自动记载帐务及上机收入、统一对计算机、打印机等相关硬件设备的电子管理、实现上课上机的教学安排、使工作进行量化。因此,使用机房管理软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1机房教学。
管理人员根据机房实际,跨部门、多机房统一安排教学上机,并能动态按班级查监控授课上机状况,也可以远程网络监控。按照上机考勤进行统计汇总及针对学生上机课时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监控管理教学上机情况,保障授课质量;同时记录学生上机操作痕迹。学生登陆系统:学生上课通过选择班级,输入自己的真实姓名,如果学生存在,则判断密码是否正确,如果学生不存在,则保存学生信息。学生上课登记:由后台管理员设置好机房,可以是自动根据机房ip判断或者指定机房,主要是适应有些学校多个机房的问题,然后学生登陆后,就可以进行使用情况的登记。(后台可以设置好使用情况,方面学生选择),默认同个学生机房登记1h内,只能允许登记一次!学生自我文件管理:对于机房来说学生的文件管理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放本地,容易被其他同学误删,老师也难以管理;放服务器则好了很多,本系统通过学生文件管理,教师可把学生的作品传到系统中,同时通过设置文件共享,让其他同学一起共享此作品,在共享的同时加入了评分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功能还可以作为老师上课最后作业评价的一部分!学生作品上交:学生通过客户端把自己的作品上交到系统设置的教师机默认文件夹下,老师在教师端可以依次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审。学生在线提问:在学生客户端机器上,学生通过客户端程序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师机端将解答的答案传输到提问学生的客户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进行在线交流。在线公告功能:可以设定指定的班级进行公告、发布设定的信息。
3.2.2课余上机计费。
设置多费率计费方式,方便不同用户上机,按不同时段、不同机房上机时间长短动态计费;
3.2.3资源设备管理。
根据学号、姓名、班级等字段创建帐户的基本信息,并实现帐户款项添加、查询、退款等操作;记录机房设备日常状态及维护信息;具有权限管理设置,保障系统安全。
3.2.4网络监控功能。
在管理系统中通过配置运行的各种参数,能使教师远程监控并管理学生的计算机,监控管理学生的实时上网行为,监控管理学生利用聊天软件进行在线聊天、私下玩游戏等个人行为。同时,此系统还能自动地记录学生在上机过程操作行为,比如上网记录、启动的程序记载等。
4结语。
计算机机房作为我校二级学院上机的重要实训场所,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机房整体综合管理,使得机房管理更加高效,更体现了我校的信息化程度,推进了学校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发展。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七
摘要:教材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文化素质、个人修养、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以及掌握现代技术和信息手段等方面,对教材管理人员素质的探讨进行探讨,以寻求全面提高教材管理质量的途径。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和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旧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学校对教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往往安排学历低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把教材科只作为教材收发的部门。为保证教学质量,教材管理工作任务加重,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教材管理不仅教材是发放,还要肩负起教材研究、建设、管理的任务,并为全院师生员工提供更新更全面的教材信息服务。因此,教材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管理能力等,才能更好地做好教材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一、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
在知识大爆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材管理人员应具备有较广泛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个人修养,才能适应发展,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文化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文化常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较快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较好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个人修养主要是接人待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沟通能力。教材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服务窗口,总是要与院内师生、院外商家以及其它学校联系。教材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好的工作态度,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具有主动同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协调和改善各种关系的能力。与公众建立融洽的关系,塑造部门形象,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
政治和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领会是贯彻执行党、国家以及行业部门各种政策、法规的基本条件。作为教材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管理逐步走向市场,教材管理部门参与经营或成为经营实体,因此加强部门监督和树立法制意识在当前形势下尤为迫切。如果缺乏有效、规范的`监督机制,加上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个人或部门为追求不法利益,在教材计划、征订、发行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违规违法行为。近年来因违法盗版教材、收受教材回扣、伪造入库套取现金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教材管理人员屡见不鲜。这不仅是个人终生的耻辱,而且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专业知识是指在从事的岗位工作中教材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由于教材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不同,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要求有所侧重,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是需要掌握的。
1、熟悉教学计划、掌握教学规律。
教学计划是按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内容、培养目标而制订的,是实现培养目标,落实基本规格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对教学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使用。教材管理人员应熟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课程编号、学时、学期安排等内容,掌握教学规律。在预订教材之前教材计划人员要认真核实教材计划是否与教学计划相符,在发放教材之前库房管理人员要仔细核实发放清单上教材、教材教辅资料是否符合专业要求。这样层层把关,才可能减少错订、漏订和错发等,保证学生课前到书。
2、熟悉教材管理系统,树立整体意识。
教材管理系统是由很多个子系统构成,包括计划、采购、发行、研究评价、财务结算、库房管理等。这些系统互为联系,缺一不可。这要求教材管理人员在明确自己工作职责的同时,对整个系统以及工作程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各负其责,互相督促,互为补充,保持各岗位工作一致性、连贯性,才能发挥出整体力量,最高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3、熟悉并严格执行教材管理规章。
为规范教材管理工作,教材管理部门根据本校的特点制订了一系列的教材管理文件,使得各项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教材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教材管理规章制度,对制度内容必须理解一致,严格执行,坚决抵制“人情教材”,不可说一套做一套,使制度形同虚设。比如教材选用制度,要求任课教师在为学生选用教材时要有严格的审批手续,教师不得随意随时更换教材。教材计划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制度的各项要求,严格按照程序审核各部门上报的教材计划,坚决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教材。报订教材计划是一件严肃的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只有严格各级审批,才能做到职责明确。又如教材编写管理制度,要求教研室为各课程指定或编写教材大纲和实验、实习指导,并规定使用期限。有的教研室为追求高的稿费而多订或多印教材,有的教研室管理松散长期不编写。因此教材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课程学期安排,督促各教研室进行编写或重编,并严格审核各级申报程序,并审定印刷数量,这样才可能保证教材质量,避免教材的积压浪费。
4、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材信息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信息在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水平,实现教材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材管理人员必须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掌握获取信息的各种手段,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本人通过多年的教材管理工作,总结出获取教材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收集各书店和出版社的教材征订单,整理分类后,提供给教师;
(2)参加各级教材工作研究会、教材展销会获取更多的教材信息;
(4)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在办公中的应用,从网络检索信息是当今收集教材信息最快捷最广泛的途径。教材管理者应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了解教材信息服务网络,掌握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方式,才能获得全面、及时、准确、有用的教材信息。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八
你是否具有成为亿万富翁的潜质呢?你是甘于悠闲平稳的生活还是敢于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美国心理学家琼-凯恩及大卫-巴拉德提出的问题,帮你自我评价:
你能容忍并且处理好分歧吗?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能透过分歧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成功人士有着自己的着重点,能够分清主次划清区域,不让自己沉溺于繁杂的细节。
你有为公司发展主导大局的魄力吗?
你喜欢公开演讲吗?
任何一家大公司都要树立起自己的公众形象。企业家们每周都要出席不同的会议包括股东大会,甚至电视采访。这时你要在闪烁的镁光灯下镇定自若,即使你不擅长抛头露面的讲话,也要逼自己成长,找一个有价值的话题让公众接受你的想法。
你能与他们保持沟通吗?
你能忍受孤独吗?
亿万富翁们很孤独。尽管他们的朋友遍布天下,但一段真挚的情谊是很难维持的。要获得成功,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并且适时地在圈内找到可信并且悦己的人。
你能否和众人达成共识?
多数情况下,你的企业越大,你就要从身边采集更多的信息。那就意味着你要接受众多的意见,并与有价值的观点达成共识。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九
校园对公用房资源信息整合、分析、利用上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信息化建设中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实现资源信息化。资源信息化首先需要收集、了解公用房资源分布与现有使用情况,理性分析并进行合理配置,具体包括:对校园内所有的公用房进行普查,大致掌握整体房屋使用情况,再对学校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进行全面清查,全面、细致了解房屋的具体情况,随后调查校园各部门的真实需求,逐一记录于计算机上,同时,要对网络上的公用房信息进行适时整理,做到动态管理。我国对房屋信息采集设定相关标准,各高校严格按照规定收取信息,借助自身网络对校园公用房进行有效配置,网络上应设定有相应配额设置以及清查核算功能,以自动生成各类公用房屋管理数据、信息查询、数据分析和统计报表,且要简便、快捷。
实现资源信息的收集以及有效配置是信息化体系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手段以及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意识。
(1)管理人员需要从整体以及个体两个层面出发,提高管理效率。在整体上主要是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建立专门的登记制度记录公用房使用情况,对于不同种类的房屋应区别开,可以考虑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在个体上,管理人员自身需要改变管理手段,对于应及时记录的信息绝不拖延,以免造成系统配置上的紊乱,全面规范自身的管理行为,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手段,逐步提升公用房的使用率,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2)公用房管理困难在于时间的改变引起信息的不对称,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建立起动态公用房调控机制。
5结语。
传统的管理模式滋生出公用房一系列的问题,但信息化体系建设需要较高的技术以及时间成本作为依托,在完善后的管理制度上仍然可能会出现问题,但无疑信息化能缓解校园管理的压力,同时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以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加以完善。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如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正视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才能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已经为社会各行各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学校教育领域也开始引入新媒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正视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才能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本文基于新媒体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提出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管理过程更加复杂在以前,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相对简单,对他们进行管理也比较容易,只要下达一些通知,让学生照做就可以了,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交流信息,进行互动,这就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流程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如果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得到学生的共鸣。2.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化在以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采取单向式管理层次,管理者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只需要按部就班,一步步管理下来,但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学生的学习空间、生活空间更加多样化,他们不仅仅是在校内活动,还开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如果教师一直使用单向性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受到阻碍,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可,进而不支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正是因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高校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要想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网络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网络平台上的数据信息也纷繁复杂,让大学生眼花缭乱,如果大学生能善于利用网络提升学习效率,那么就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大学生缺少良好的辨别能力,他们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他们难以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育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的资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建立官方平台,开辟专门的栏目,比如德育版块、学习版块、留言板块,及时上传一些学习资料,宣传资料,督促学生下载学习,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以此帮助学生将网络平台变为学习工具。2.组织多元化的校园活动新媒体绝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休闲娱乐工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可以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影视作品展映、dv创作大赛、校园博客大赛、校园微博原创大赛、校园微小说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向学生宣传新媒介方面的知识,更能进一步提升学生驾驭和运用手机获取、整理、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判断和鉴别各种新媒介信息的能力。由于当前的学生对dv、网络博客等新媒介比较熟悉,参与热情高,这类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定能够广泛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感受到现实世界的乐趣,进而忘记网络世界的诱惑。3.利用新媒体挖掘学生信息在传统模式下,教师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只是通过学生的一张考卷来判断,这具有明显的片面性。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为多元化判断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师要通过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基于已有的客观数据,同时还要采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过程性数据,将学生放在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构建出学生成长的动态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分析学生正式学习的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轨迹,在每道作业题上逗留的时间,回答教师问题的`情况,这些数据不仅要包括常规化的结构数据,即考试成绩、违规记录、出勤记录等学业结果数据,还要重视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行为数据(如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学习,计算器、画板等学习工具的学习及教学软件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信息数据,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挑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正视新媒体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因势利导,将新媒体变为良好的管理工具,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组织多元化的教育工作、评价工作,这样才能逐渐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一
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重、轻管理的现象,学生管理队伍在学校管理中不受重视,同时学生管理队伍人数较少、工作强度大、待遇偏低;基层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工作职责与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所在院系等职能部门联系在一起,很多工作让辅导员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都造成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学记》一直提倡“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这是说在大学开学的时候,统治者带领着全体师生,穿着礼服,来祭祀先圣先师,用以表示尊师重道。“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古时作为老师,天子都要敬重有加,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可见对教师职业的尊重。而现在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社会中普遍不受重视,大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的运营方式和管理特点,对在校教师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甚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很难满足。
2健全学生管理体系,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豫时孙摩”是《学记》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如果能做到这四方面,教育就会取得成功,同样将这四方面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也会取得成功,制定好学生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生源素质相对较弱的民办高校来说至关重要。“豫”是指在不合正道的事情发生之前就禁止,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工作要有预警机制,才能够防患于未然。一方面,学校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明确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以及做事之后的后果。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熟悉程度,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提前预防突发事件,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时”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要合乎时宜,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大学生在校的每一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比如在新生入学阶段需要辅导员做的工作,如何使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在校园介绍、专业介绍、专业发展方面给新生一个详细的计划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这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调整民办高校学生对自己和学校的认识,让他们从“民办弱势”地位中走出来,在生活和学习上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孙”是指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管理工作要充满人文精神,认真分析学生各方面的特征,听取学生的意见,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既能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在新生入学时,帮助同学们制定学习发展规划来规划自己的学业,在大大四毕业前需要帮助同学们制定职业发展规划,促进就业以尽快的适应社会。“摩”要求同学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要形成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需要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支撑和调节,对此学生管理者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在同学之间的互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其他方面却有着自己的优势,很多同学都是音乐、美术、体育的特长生,可以从兴趣点入手着重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生活面貌。
3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擅长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唱;擅长教学的人,能使人不由自主地继承他的志向。这是教师的个人魅力使然,一个好的教师会是学生的一生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多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和崇拜,更有利于学生管理的有效进行。民办高校辅导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综合素质有差距,如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的素质,除了自身不断地知识补充、职业道德的加强。“教学相长”是《学记》对教育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它概括出了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学生需要发展,教师同样需要发展。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只是“闻道有先后”而已。另外,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和学生应建立起“伙伴式”、“合作式”的学习合作关系。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中全面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做到“长善救失”,鼓励他们发扬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补救他们的过失和缺点。此外,辅导员还应该学会在工作中使用“启发诱导”的管理方式,《学记》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非常明白的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明白人世间的道理,采用的教育方式是启发诱导,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好的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展开。
4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大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学习之外则是靠一系列课外活动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调动了大量的学生的积极性,使校园展现出年青人特有的青春气质,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不仅使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造成学生自卑感强,自信心弱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学生却又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多才多艺。如何做好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如果能够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管理就会如鱼得水,能够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校园文化活动若只是流于形式,靠学生管理人员一味的强制,反而更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曾媛媛.论《礼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j].文学教育(下),(3):59.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悄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带来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更为方便、快捷、高效地实现人力资源的信息共享、合理配置和资源整合,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作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人事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运转效率与长足发展。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了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这些重大举措在进一步扩展高校办学规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高校机制改革的同时,也无疑给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科学高效地处理好指数级增长的人事信息量、日趋多样化的人事关系、日益复杂化的人员结构等诸多问题,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加快推行和实现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成为必然。
二、高校人事工作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管理层观念滞后,信息化认知度尚浅。
要想真正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必须从学校领导层就牢固树立信息化的观念,明确发展目标,破除固有模式,做好顶层设计。然而,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并未从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而是任由各部门“各自为政”,根据需要自行创建平台、购置系统,这虽然能在短期内解决一定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必将成为信息化进程的羁绊。反过来看,人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行必须依托健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办法,而当前高校人事机构的设置却基本是以业务分割为依据,信息化工作或被忽视,或仅作为辅助手段而已,管理者们并未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信息资源共享率低,数据的权威性存疑。
高校党政部门众多,工作需求各不相同,关注点各有侧重。在信息化初期,由于学校层面未作整体的规划和考虑,各部门便根据工作运转所需,相继建立起符合自身业务需要的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如学生处的学工管理系统、组织部的干部管理系统、教务部门的教学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一般由不同公司独立开发,其平台架构和开发理念的迥异在制约人事信息共享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资源冗余,反而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管理一体化的建设进程。此外,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对数据采集的不同要求,数据的字段设置、采集要求、更新方式等存在很大差异,当需要跨部门整合数据供决策之用时困难重重,严重的影响了人事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3、信息更新维护困难,数据的准确率堪忧。
首先,高校人事管理部门以大量的人事数据为基础,辐射出十几类数十种流程复杂的业务,主要涉及人才引进、定编定岗、人员异动、职称评审、培训进修、年度考核、薪资福利、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除基础信息的几十个字段外,个人与业务相关的扩展信息也数据量庞大,有的信息库字段要上百个,数据的更新和维护工作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其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作为支撑,而二级院系在配合人事部门工作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无疑会增加管理的难度。最后,由于分散式管理,各管理部门对各自信息库进行信息录入和维护的口径不一致,在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整合时,会产生极大困难,稍有闪失,甚至会出现大量连锁性的错误,如果没有权威的人事信息作保障,难以保证工作和决策的准确性。4、信息系统框架陈旧,数据的安全性较差经过若干轮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事管理需求,一个优秀的系统,既要满足现有的工作需求,又要便于扩展,同时还可从信息化的角度对现有的工作进行优化。目前,多数高校还依然采用封闭的系统平台,单纯面向管理人员,限于管理优先的惯性和服务基层概念的缺乏,缺乏管理者和广大教工的交互,无法真正达到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和资源的真正共享。目前,主流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均采用b/s架构,通过浏览器进行用户端和管理端的操作,简化了用户端的操作流程,带来了舒适的用户体验,同时减轻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工作量,有效降低了成本。但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也使得系统的安全性面临更多未知的挑战,一旦产生诸如硬件损坏、病毒袭击等问题,都会给系统的数据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失。5、管理队伍素质不一,实施的有效性受限事在人为,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一批精干的队伍去实施,也将是一纸空文。高校人事干部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者,更是人事改革的推动者,这支队伍的素质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目前,从高校人事工作者本身来说,还存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基本素质较低,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沟通协调能力、决策执行等能力尚缺的问题;从高校角度来看,进人缺乏专业性、用人缺乏科学性、育人缺乏长期性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导致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并对人事工作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对目前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
要想突破高校人事信息化进程中的重重阻碍,就必须革新观念、系统设计、全面部署,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必须做、科学做、持续做”的重点工作,纳入到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来。
1、以人为本――加快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轨。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就是高校人事部门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通过对高校各种人事信息资源的广泛收集、整理、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促进人事管理从传统事务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的过程。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其实也是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轨的过程,转轨的方式和速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深度。人事管理依次经历了“经济人”和“社会人”的人性理论,逐渐形成了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的管理不仅要依靠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还要激励并保持成员的责任感、成就感、事业心和集体精神。由于管理的视角、类型、侧重点、形态、方式等多方面的区别,高校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人力资源以人为本,将人力视作第一资源,通过积极的科学管理和主动开发可以使其不断升值和增值,比传统的人事管理更加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在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迫使高校朝着科学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了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合同契约式管理方案;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实施办法》中提出了养老金并轨的要求,明确了单位和个人缴纳的比例,持续推进了社会人理念和高校社会化;,人社部宣布将研究制定高校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再一次打破了高校与社会间的壁垒,“铁饭碗”成为过去,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这场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革命性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场变革,高校不仅需要借鉴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更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以形成适应变革需要和自身发展的新理论,应快速转变陈旧观念,积极探索和健全适应本单位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地方间人才流动的合理机制;应当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培养人才,以社会化、科学化和自动化有效提高行政服务能力。
2、打通通道――建立基于服务域的高校人事信息平台。
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工作效率的高低、质量的优劣都直接关系到教职工对高校的认可度。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人事管理以庞大的人事数据为基础,其准确性、实时性和全面性决定了管理的效益和决策的正误。因此,建立起基于服务域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模式将逐渐取代保守封闭的管理方式,并以此突围现有的困境。此处所讲的“服务域”,是指将相关的业务进行梳理并重组整合成的服务集合,该管理模式的推行将会引发从顶层到部门、从管理到服务、从打碎到整合的一系列变革。从“顶层”到“部门”。高校应设立校级的信息化中心,着眼全局,履行全校性的信息化部署和指导职能,积极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局面,实现以人事信息为主体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之相呼应,在二级部门设置信息管理科室,结合部门实际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构想和实施;在院系设置信息管理员,负责更新和维护教工信息;如此形成自顶向下辐射的局面,确保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从“管理”到“服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延续了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但其产生的种种弊端成为了高校发展的桎梏。在高校“去行政化”的进程中,要引入现代服务理念,构建科学的行政制度,并将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到信息化建设中去。摒弃传统的单机式管理模式,引导教工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自我管理”,逐渐转变为一种能突出教工自我意识的网络化服务窗口。从“打碎”到“整合”。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办公无纸化进程的延伸与推进,更多的体现为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将打碎各部门业务壁垒,聚合为系统性的跨部门业务流程,形成业务清晰、流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基于以大人事为主体的“服务域”理念,进行“大平台+微应用”的'重构,解决各业务部门数据孤立、服务零散的问题,为教职工提供从招聘到离退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长此以往,这些全面积累的人事业务相关数据,定将成为决策分析和制度改革的强有力支撑。
3、队伍建设――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人事管理队伍。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两支队伍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人事管理信息化亦如此,不仅要依靠科学的政策和完善的软件,更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作为支撑,这种专业的管理团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其特有的品质。科学的管理模式。目前,多数高校的人事管理队伍由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和二级院系人事秘书组成,前者由机关管理考核,后者由所在院系管理考核,组织结构较为松散,任务分配不够合理,考核标准也不统一,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这无疑给人事队伍的管理带来了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需将与广大教工接触最频繁、联系最密切的基层人事工作者真正纳入到学校的人事管理体系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和院系共同完成对这些人员的招聘、培训、任用、考核等,以例会和工作沙龙传达和解释政策文件和服务要求,从而强化人事服务的第一道窗口。合理的任务分配。人事信息资源具有资料信息量大、构成多维、要求精确、动态变化频繁、信息发布交流面广等特点,光靠校级人事部门的单个科室甚至单个人来更新和维护,不仅费时费力,还极易发生错误。应根据实际情况,规范人事信息流动渠道,合理配置信息维护的业务流,首先可在人事部门设置相应的信息科,作为信息更新的末端,聘任既熟悉人事业务又熟悉信息系统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把人事信息库的建设和人事档案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信息与衍生信息、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统一起来;与之相应的可在人事部门的其他科室设置信息专员(或由科员兼任),将本科室所属信息进行批量更新和动态维护,并及时提交给信息科审核,如职称评聘情况、教工状态变化等;其次请人事秘书对教工提出的信息更新进行初审,或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字段维护权限,对相应字段进行维护。长效的培训机制。现阶段多数高校人事岗位上“人员流动快、专业出身少”的现状还未得到有效解决,而高校人事管理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更新率高,且在向人力资源管理转轨的过程中逐步突显的“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等特点,使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岗位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拥有更强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成为各高校急需破解的新问题。有鉴于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人事管理队伍的培养,利用长效的培训机制,通过理论教学、政策解读、业务学习、互动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和分阶段分时段的培训结构,普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才工作理论以及法律知识,不断探索高校人事管理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人事工作的综合水平。
四、结束语。
高校人事从传统事务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的及时转轨,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障。作为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将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高校实际情况的日益变化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便要求人事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寻求更好的改进途径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3]茹洁.浅析人才资源管理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6)234.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三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水利工程建设逐渐从传统技术依靠中脱离出来,逐渐转变为通过多种形式的高新技术为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其现代化愈发明显。在此过程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条件与急促,也预示着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走向信息化,这不仅意味着水利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从管理到维修都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也标志着水利工程建设更加具有信息化的明显特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多种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并根据现阶段社会科技发展程度为基础探讨水利工程建设的出路。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现代化。
0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性工程——水利工程,也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以智能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将电子技术融入到工程实施项目当中,一方面提高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工程后续建设提供快速支撑系统。因此,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在我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建设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化产,它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七五”期间,当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处理来开展工作。从80年代开始,水利信息化开始着手开展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代更是开始了向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转变。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此外,也建成了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系统,其中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1]。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也建成了相应的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四
语言双对讲系统是隧道工程施工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项技术,其本质上是在信息化监控技术下实现的实时语音传递功能。通过语言双对讲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与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联系,并了解工程的施工状况,从而及时有效的对于工程进行管理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特殊情况通过语言双对讲系统施工人员可以及时的将情况进行上报,而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施工人员汇报的情况指导施工人员进行初步的处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有效的降低工程的损失。隧道工程施工因为需要深入隧道,因此很多的信号设备都无法正常的使用,语言双对讲系统有效的填补了沟通方面的空白,能够有效的实现隧道内与隧道外的及时有效沟通,实现对于隧道施工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2.2工程施工人员定位系统。
施工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于工程施工人员的位置监控,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众所周知隧道工程施工时深入隧道内部进行的,因此必须要依靠隧道内的灯光进行施工,而在灯光下难免会存在部分覆盖不到的区域,一旦施工人员不慎进入,对发生紧急情况不利于疏散和救援。。而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则能够及时的观察施工人员的实时位置,一旦发现施工人员位置过于偏僻,或者离开设定的安全区域就会发出警报,从而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针对施工人员采取救援措施。此外,施工人员定位系统还具有工程的考勤功能,能够方便的显示出工程施工人员的实际到岗情况,而避免了打卡、点到等繁琐的手续。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了安全事故,施工人员被困于随道内部,那么工程指挥系统可以根据施工人员定位系统显示的人员位置进行针对性的救援,从而提高的救援的效率。
2.3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其需要对于地质结构进行破坏,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气体,尤其是在进行地下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隧道的施工导致地底的气体发生泄漏,而隧道内因为空气的不流通很容易导致有害气体的积累,一旦这些气体达到一定的含量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导致施工人员窒息、中毒甚至产生爆炸。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有害气体的检测,在传统的隧道施工中对于有害气体的检测只能够粗略的进行,并不能够进行精确的检测,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的检测设备已经能够较为精确的对于隧道内的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的监测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隧道内的空气进行实时的采集与检测,并且根据采集的空气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传输到工程施工指挥中心,由相关的施工管理人员针对检测的具体结果采取相应的施工应对方案。此外还可以设立监控指标,对于隧道内的有害气体含量进行控制,一旦有害气体含量达到一定的量就立刻发出警报,又管理人员对于隧道内的施工人员进行疏散,并采取合理的通风处理措施,直到隧道内的气体含量正常以后才能够恢复施工。
2.4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增加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tsp等超前预报的应用,利用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在隧道施工前有效掌握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进一步对隧道施工进行有效指导,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大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超前钻,要按照设计蓝图的测量控制点,布设并测量施工测量控制网,依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放样结果及时上报监理部门核查,待监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tsp隧道地震波预报勘探能够通过地震波的反射勘探到隧道前方的不良地质,通过勘探结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其专门为长距离隧道施工地质超前探测预报而设计,能够有效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保证,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隧道施工工人和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隧道施工和安全两者的关系,遇到不良地质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为出发点,进行隧道施工。
3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果的工程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保证工程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降低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于隧道施工管理的重视,并且引进信息化技术,全面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作者:冉光明单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五
最近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壮大过程中,信息化逐渐应用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极大的提升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新时期,读者阅读行为和习惯已悄然发生改变,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备的收集、整理、储存和利用等功能,实现科学管理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网络化和共享化,最终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涵盖了图书馆管理系统改革、管理技术水平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等多方面内容,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及时转变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从图书馆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图书馆管理办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馆信息共享。最近几年,烟台市福山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图书馆积极加强云馆系统建设,圆满完成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任务。云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区域内所有图书馆资源共享,使全区读者能够随时随地的登录系统,访问图书馆,查询、预借图书。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更加有效的借阅读者时间,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更多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更加针对性的人性化服务,促进图书馆更好发展。尽管最近几年,烟台市福山区图书馆进一步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但是工作人员对系统认知能力不足,再加上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图书馆的良好发展。面对这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务。
二、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析。
1.对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产生的影响。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加突出,能够更好的.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图书馆发展能力和服务质量。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都是采用人工手段开展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读者服务质量较差,不能很好的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而在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开展管理服务工作,节省更多时间为读者提供服务,再配合使用科学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化不断加深发展,公共图书馆信息化进程中还会建设数字化数据库系统,更好承担社会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
2.对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传统公共图书馆管理方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人工手段进行管理,严重影响到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公共图书馆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可以在管理系统中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分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从而帮助图书馆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措施,最终提升服务的管理服务职能。此外,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逐渐向着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发展,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吸引更多读者到图书馆阅读,提升公共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地位,营造良好的形象。
3.对公共图书馆管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转变工作理念。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在信息技术引导之下,图书馆管理队伍的各项工作能够切实得到改善,工作形式和工作理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如果公共图书馆不能够及时调整管理理念,将会严重影响到未来图书馆的发展。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应该紧跟时发展进程,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完善的读者服务,确保读者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服务的满意率。
网络化平台是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实现必须依靠网络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图书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因此,在全新的历史时期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建设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就要求公共图书馆摒弃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建设总馆管理为中心,分馆主要负责信息检索和读者认证,在科学完善的网络服务体系下,确保读者和图书馆的信息化安全,为广大读者提供针对性的读者服务。此外,在信息化模式下,公共图书馆还要积极建设科学的文献检索保障机制,以数字化图书文献为依托,为广大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文献服务,确保读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读者获得高质量的图书文献服务。
2.强化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公共图书馆资源利用率。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地区的文献中心,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广大读者提供针对性的文献服务。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公共图书馆必须重视自身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守适用性、合作共享和特色化的原则,针对不同读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进一步拓展公共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共享,结合本馆特色和自身特色,积极建设符合本馆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在进行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对公共图书馆内部现存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应用扫描技术、打印技术实现现有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并进一步建设数字检索平台,最终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必须建立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的基础上,保证管理体系建设的多样性和深层次性。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该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读者需求对自身发展方向进行明确定位,强化对公共图书馆资源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最终提升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的服务能力。此外,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证,这就要求图书馆重视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质量。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六
从概念上理解,高校公用房是指所属高校利用自身的土地所有权在对应的土地范围内建造房屋,以提供给教师办公、休息、居住以及学生等活动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高校能够获得国家等足够的教学资金用以发展教学、科研和新建数量众多的新型房屋,但由于陈旧的人工管理模式,其导致部分高校公用房依然无法满足需求,供不应求的问题较为突出。
2传统管理模式的短板。
传统高校公共用房管理形式为以学校内部行政管理为主。所有的教学用房等均可以免费提供,无需教师、学生缴纳资金,且使用期限很长,间接导致学校内部各部门单位以各种理由争取公用房,增加了人事方面的管理成本。同时,对公用房利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部门单位能够妥善利用;有些单位利用率则偏低,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安置不能继续利用的器材物品,占用较大面积,进而导致新的教学工具,如,办公桌、椅子等,无处安放。用房终身制会演变一种“老越老,新越新”的现象,即更早以前进入校园的教师等拥有的房子、教学资源越多,新入的教师能享受非常少,对于学校的某些学科亦是如此。这种恶性循环、非理性现象将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同时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流动。
本文在摘要中提及“高校公用房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基础,是学校教学事业得以开展的物质保障”,体现了公用房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因此,提高公用房利用率将能实现使用效益的优化。而由公用房的重要地位推及必要性是信息化管理的一个层面,本文接下来将详细探讨公用房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3.1招生规模扩大,供给存在障碍。
年,全国各类高校实行扩招,原有的教学场所、居住地均远低于招生人数对房屋的实际需求,公用房资源短缺较为明显,各校园单位竞争公用房情况多有发生,资源的有限性与人数的无限性形成冲突,因而,建立公用房信息化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3.2变动愈加明显,信息储存困难。
校园公用房在使用上经常会存在调整现象,大规模的公用房调整会产生巨大的信息量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详细、及时记录信息改变的具体情况,例如,公用房建成的时间、布局构造、占地大小、如今房屋具体情况、可抗压抗震的程度和使用状况等,因而不能准确地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导致部分公用房出现闲置而其他方面又有需求的现象,而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引起资源闲置浪费。
3.3管理问题突出,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在第2部分讨论的传统管理模式的短板,原有公用房管理制度的弊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人员使用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效率低;在整个校园内部缺乏可靠的信息约束制度;缺乏适用于管理人员合适的管理手段。在校园内部,少数部门未经允许随意改变公用房的用途,另外,一些调离的职员继续占用公用房资源。整体来看,校园公用房使用率较低,且管理上较为混乱。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七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管理逐步由一级向多级管理模式转变。在目前逐渐兴起的三级管理模式中,第三级别管理层——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据报道,虽然自起,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下滑,但是招生人数依然在增长。全国硕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4.74万人,较“十一五”末的的53.4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了21.24%,由此可见研究生招生规模在目前仍然是扩张的趋势。
针对不断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和日益复杂的培养模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继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最初的高度集中的一级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二级、三级分级管理模式,其中三级管理模式已经逐渐为众多高校所采用。
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模式的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强些。二级管理模式是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管理为主。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实质是校级研究生管理机构把大量权、责下放到学院(系)和学科两级,通过下放管理权力和相应职责,调整管理权限,规范管理职能,减少管理职能过于集中的弊端,充分调动学院(系)、学科两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对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尤其是第三级“学科”的参与,使得研究生教育管理执行得更具体、更切实际。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一下学科管理在研究生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可发挥的作用。
一、学科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可发挥的作用。
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初的研究生招生宣传、招生目录修订、研究生入学考试出卷阅卷,到研究生调剂复试,直至最后录取,都可包含在招生工作中。要想切实做好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尤其是针对本校本专业的本科生,学科导师与本科生直接面对面授课的机会最多,最适合做好宣传。
导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或者学科在组织学科组导师一起为本专业本科生开展考研咨询指导时,都可将本学科的亮点与特色宣扬给本科生,包括每个导师的科研方向、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好多本科生会抱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考研观念,对本校本专业老师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反而可能更不了解。通过学科的宣传,可以适时地引导本科生准确自我定位,增强报考本校导师的意愿。目前的研究生招生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由此可见,学科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和学院掌握大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学科可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对招生专业目录进行修订,以适应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复试过程是学生与导师直接面对面接触、了解的最好时机,也是最终确定师生关系的过程。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我校实行双向选择,即导师挑选学生,学生亦有权选择导师。但是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科组的正确引导和协调。
否则,可能会有学生集中选择某几个导师、而有的导师(特别是年青导师)招不到学生的情况,不利于学科稳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学科组提前做好工作了解学生动向,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积极引导学生适度分流;另一方面,督促年青导师积极主动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推销自我”,吸引学生报考。在第一报考志愿不能满足某学科招生生源数量的时候,学校、学院、学科三层面都要积极做好宣传调剂工作。学校、学院要及时在平台发布调剂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科在此过程中,可积极发动导师个人关系,加强与外校导师的联系,广泛接收外校导师的推荐,扩宽调剂途径。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其他环节,如出卷、阅卷、录取等,除了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也都同样离不开学科的参与。例如,学科导师组在出卷时,需要合理考虑试卷的重点内容、题量和难易程度;阅卷时,需要把握适度的评分标准。
二、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可发挥的作用。
研究的序幕,是论文研究进展顺利与否的前提保障。
论文开题做的好,研究思路设计科学、合理,可行性强,后面的论文课题研究才可能会如期顺利进展。如何确保研究生的开题质量,对于学科多样化、学生人数较多的学院,仅靠学院层面管理,很难保质保量完成。而具体到学科内部,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科便于组织专业导师严格把关,及时给研究生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甚至可推翻不合理开题设计,指导研究生重新设计试验思路,这在初期可能显得比较麻烦,但是却可避免研究生后期试验过程中走很多弯路,甚至试验反复修改、时间不足,导致延期毕业的严重后果。
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在我校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必须经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学位论文送交校内校外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论文正式答辩。可见仅是论文答辩一个环节,其实也包含若干分环节。所以要保质保量完成该项工作,迫切需要学科的积极参与。首先在符合学校、学院相关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学科可视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学科现状的制度和标准,弹性安排答辩时间,联系校内校外相关专家,严格组织答辩程序,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立在督促研究生努力做好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奖学金的评比关系到每个研究生的荣誉甚至经济利益,研究生本人,甚至导师都比较重视奖学金的评定,这极大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应该说这是设立奖学金的正面导向效应。但是,学院如果全权组织和掌控奖学金的评定,不给予学科适当的权限,在评选过程容易在学科间产生各种所谓的“不公”和“矛盾”。但是,如果学院将评优基本原则和优、奖名额按照人数比例下分到学科,由学科内部自行竞争选拔,不仅可消除学科间差异性影响造成的“不公”,激励弱势学科发展,还可充分发挥导师的功能,及时调解研究生间的各种问题,将矛盾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学科内部。
三、学科管理在研究生学科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它的内涵丰富,包括了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方面面。学科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相辅相成。学科发展得好,则促进高校的发展;同样,高校发展得好,将带动学科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学科要发展,就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诚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宏观上离不开学校、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离不开政策导向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因素,仅靠外因发展不了学科,关键还要看内部因素,看学科自身的发展动力与活力。这就需要学科加强自身的建设与管理,充分了解自身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所处的位置,明确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跨界、提升和整合,充分挖掘院内外、校内外的资源,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加强学术氛围营造,加强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只有学科自身重视管理和建设,才能实现学科的长足发展。
研究生学位点建设也包含在学科建设范畴。在经历了“十五”之前的学位点大范围快速增设,搭建研究生教育平台之后,“十一五”以来转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1号)等文件,确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单位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评估不合格的学科,终止学位授予权。这不仅要求学科师生注重平时实际的教育培养质量,更要做好评估时的各项工作。评估内容涉及学科内部师生的科研、教学、获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工作细致繁琐且要求严谨。仅靠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一项一项搜集、落实,费工费时,有效的工作方式就是学科主任组织学科全体师生集中几次“碰头”、讨论、填报,各负其责,不仅搜集数据可靠,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另外,涉及到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申报、科研平台建设与评估验收等情况时,也需要积极调动学科力量进行整合,填报材料等,才能获得有效成果。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环节,学科在研究生的其他培养过程中,如研究生的考博、就业、创业等过程中,亦可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结合我校研究生管理现状而言,每个学院专职研究生辅导员人数很少,有的学院研究生总人数达到近600人,也只是配备一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很多工作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工作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此时,研究生的多级管理模式就极为适宜,特别是学科的适度参与管理,必将极大缓解这种矛盾。但是,目前关于学科管理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与明确的责任,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八
[摘要]心理剧是一种可以让人练习怎样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由于其趣味性和体验性的特点,非常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热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剧的应用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市场,能有效的引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就目前的应用的现状而言,还存在专业指导薄弱、心理剧优质剧本匮乏等不足。为了使心理剧更好的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有效作用,应该对这种方式予以重视,加强对心理剧专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和指导,从而保证心理剧的治疗、引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心理剧的特点。
1、定义。
心理剧是由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19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的,它是用来帮助个体“演绎”本身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有着团队治疗的特性,在团体的互动中,借着参与者身体的活动,让他们感悟到内心世界的需求和渴望。马修。卡普是莫雷诺的第一批弟子并且为心理剧的推广应用做出杰出贡献的心理剧专家,他定义这种方法是一种可以让人练习怎样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心理剧在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化解个人情绪冲突和挖掘个体潜能等方面有较突出的效果。
2、与一般戏剧的区别。
首先是主角,心理剧的主角往往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没有预先指定,主角被要求做他自己,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个性去进入剧本中的某个设定角色;其次是导演,心理剧的导演必须是受过心理剧训练有系统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他要在心理剧中使用心理剧方法引导主角探究其问题;再次是演出剧本,心理剧是现场演出,一般来说没有事先准备好的剧本,丢掉剧本是心理剧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最后是演出流程,心理剧的流程一般有暖身、主角产生、演出和分享审视四个阶段,其主角是由个人意愿、团体选择和导演选择等方式产生,这一点明显区别去一般戏剧,同时演出的内容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的,允许被随时打断,允许被导演现场干预。
首先,心理剧要求他们进行“本色”演出,能调动起广大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心理剧寓教于乐,有效减少参与者的阻抗;最后,心理剧能唤起当事人的主观情绪,较深入的引导大学生体验自己的情绪和问题,能带来较好的改变效果。
二、心理剧的应用现状。
1、校园心理剧形式。
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的应用形式之一,是心理剧技术在学生适应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启发、寓教于乐的模式,通常由主角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戏剧、小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再由接受过心理剧专业培训的治疗师、导演和教师作为情景剧指导者运用心理剧的技术和方法,帮助主角和当事人检验真伪,表达感受,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这些年,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心理协会或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结合校园活动开展校园心理剧大赛,这些心理剧选择大学某一阶段的突出矛盾编写成剧本,但这种形式往往对于一些确实存在心理问题和困惑的学生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其表演性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几乎呈单向进行。
2、基于个人成长和治疗的心理剧。
这种方式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咨询人员组织实施,有完整的心理剧演出过程和要素构成,心理剧演出过程中由导演应用替身、角色互换、镜子技术、空椅技术等心理剧技术对心理剧的主角、辅角和观众进行分析引导,这种心理剧由存在一定心理困惑的来访者担任主演,由存在相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作为观众和辅角。其对组织者的专业性要求较强,心理剧的演出以封闭形式进行,心理剧结束后,导演会严肃地提醒所有的参与者在心理剧结束后,把所有的问题、疑虑和建议都留在演出地点,不允许在剧后对主角进行追问、讨论。这种心理剧的形式较多的应用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导课堂或团体辅导治疗中,对参与者的人格发展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其专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较少,影响比较有限。
三、校园心理剧应用的不足。
1、校园心理剧偏重表演、娱乐性质。
心理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由于有过心理剧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的短缺以及大众对心理剧这一形式的不了解,高校现有的心理剧应用大多偏重于表演、娱乐方面,其对大众心理的深度引导及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的治疗显得非常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校园心理剧优质剧本短缺。
校园心理剧以大学生的生活为创作素材,讲述大学生自己的真实故事,剖析心理问题,借鉴心理剧的技术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各种不同的选择和价值观念,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校园心理剧的剧本直接影响对观众的引导和成长,目前校园心理剧剧本的数量较少,而有创作能力和指导能力的专业老师也非常稀缺,这直接导致目前校园心理剧优质剧本的匮乏。
3、引导和治疗功能缺失。
校园心理剧一方面强调大学生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以演出的方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需要接受过心理剧专业培训的治疗师、导演和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主角和当事人检验真伪,表达感受,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而现实应用中,往往只强调演出,而专业人员的介入往往被忽略甚至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心理剧的作用和意义,必然会损伤心理剧作为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地位。
四、心理剧的应用对策。
1、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心理剧这种方式的作用。
相对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方式,心理剧不失为一种既能吸引广大学生参与热情又能达到对参与者心理困惑进行有效指导二者兼得的一种方式。只有充分提高认识,重视发挥心理剧的应用,才能真正使这种方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走到广大同学中去,为大众所认可。
2、培养队伍,提高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指导水平。
要使心理剧发挥出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关键在于要有专业的人员引入专业的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对心理剧技术有过系统学习和训练者寥寥,心理剧的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用的较少。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心理剧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加大培养力度,选拔有一定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参加心理剧培训,提高其应用心理剧技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十九
摘要:文章对高校公共房产管理中存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总体规划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实现占据高校国有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资源的保值增值,节约教育经费的目标。
高校公共用房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基础条件保障,它是高校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用房的总资产量占据学校各类资产的首位,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科技大学资产清查统计为例,公共用房资产约占学校总资产的50%以上。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公共用房使用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学校办学成本和管理水平。
所谓公共用房是指产权属于学校所有除教职工宿舍以外的各种用房。包括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行政办公、学生宿舍以及各类生活福利、商业服务的用房。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学校公共用房分为六类。
1、校党政机关用房。经学校正式确认的校级各类党政机构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办公室、资料室、会议室、接待室等。
2、学院用房。学校设立的学院用于办公、教学、实验和学习的办公室、会议室、教研室、研究生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实验室。
3、公共服务用房。面向全校服务的教室、图书馆、档案馆、网络中心、会堂、学生与教工活动中心、体育活动场所等用房。
4、后勤与保障用房。后勤服务部门和条件保障部门所使用的房屋。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浴室、活动室、车队、医院、幼儿园等后勤服务用房和变电所、泵站、物资仓库、门卫室、收发室等条件保障用房。
5、产业、商业用房。产业用房是指经学校批准,由学校全部或部分投资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并在当地工商机构注册的企业在学校所使用的房屋。商业用房是指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因历史原因在校园内开办公共服务设施(如银行、邮局、电话站、商店、粮店等)而使用产权属于学校或占用学校土地自行建设的房屋;或根据地方规定由学校提供的产权属于学校的教职工住宅区内配套的公共服务(如服务网点、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用房;或为方便学生生活,由学校招商的服务企业使用学校产权的用房。
6、附属单位及其他用房。包括附属高中、附属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用房。
1、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我校公共用房至今尚未归口于一位校领导统一管理,是由全体学校领导集体管理。学校领导一般都分管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条线,校领导所管的部门有用房需求,用房管理部门凭其在部门请示报告上的指示都得设法满足要求,直至没有任何空余房可调配。公有用房分配日积月累的遗留矛盾得不到解决,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用房管理部门对此只能束手无策。
2、缺少科学的分房政策。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此规划指标是普通高等学校总体设计任务书、校园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量化了相应学校各类公共用房的建筑面积。但许多学校与我校一样,至今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公有用房分配制度。这就使得分房无量化标准,造成调控困难。
3、二级管理部门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学校公共用房管理实行的是无偿使用,为此各二级管理部门热衷于向学校争资源、争用房,却不太注意房屋的使用效率。有的学院设置多功能厅、健身房、超大办公室;有的学院许多用房都堆放满了废旧物资无人问津。退休多年的老教师也占着实验室不让,形成公共用房实际上的“终身制”、“占有者所有制”。
4、公共用房从设计到使用缺乏总体规划。学校近几年新建了新实验二楼、动力楼、西楼区实验楼。每幢楼分配到使用部门后都进行了面广量大的改造工程。新建实验二楼实际建筑面积为13600平米,改造面积达到6620平米。原设计作实验室的改作办公室,作为实验室的用房高度及大面积,在改造成办公室过程中要隔断、要吊顶,原来为实验室条件所铺设的水电管线全用不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1、统一认识,转变观念。高校领导要亲自组织学习上级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并将公共用房作为国有资产管理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间公共用房有人管理,有人负责,确实是有效使用。应当把占据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有效地保值、增值。
2、建立机构、明确责职。公共用房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以确保公共用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成立公共用房领导小组,代行所有权人职责。成员由分管资产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和专家组成。公共用房领导小组负责公共用房规划评审、根据用途对建房方案审议、组织实施各项改革,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公共用房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重大违规事件等。
确定公共用房的主管部门,我校以国有资产处为学校公共用房管理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单位,代表学校具体制定、补充、修改、完善各类公共用房的实施细则并编制公用房配景方案,报公用房领导小组审定,对使用人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督,负责公用房的综合管理。
各学院、机关处、所、直属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公共用房管理的具体事宜。具体贯彻执行学校公共用房的各项规定,对本单位的房屋进行内部配置,按规定对房屋进行管理和维护。
3、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公共用房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健全和完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公共用房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确定公共用房的配置的原则“按需配置、定额使用、超额收费、缺额补贴”改革现行的公用房无偿使用制度,试行定额核算和使用单位超额面积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缺额面积学校调剂解决或给予补贴的政策,以建立公共用房管理使用中的自我约束机制,借助经济杠杆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调节用房的种种弊端,提高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科学测算、量化标准。建立一个公共用房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将房屋的结构、楼层、房间、使用人、面积、建造时间、造价等内容用计算机管理起来。根据使用人的性质、功能、发展需要和资源状况制定配置标准,确定各使用人公用房配置类别、地点、楼层和面积,在深入调查摸底、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确定定额内用房面积及定额外用房面积,依此确定定额外用房收费额度或缺额面积补贴额度。
明确使用管理范畴,签订使用管理协议。公共用房使用协议是明确学校作为所有权人与公共用房使用人之间的权责关系的协议。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房,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实行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方式。国有资产依据配套实施细则的规定,提供使用人超额、缺额清单、使用条件、管理要求,与使用人签署公共用房使用协议。
督促检查、循序渐进,国有资产处跟踪检查全校公共用房使用情况,督促各单位合理安排和充分使用本单位的房屋,努力提高公房的使用效率。详细收集公共用房使用、维护、安全等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做好公共用房信息管理工作,对公共用房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检查违规情况,及时处理各种违规事件。
4、科学发展、规划先行。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1992]24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用房管理部门对学校整体用房进行规划,报送公共用房领导小组审定。
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由过去单一幢楼项目的规划,变为一个学校整体群楼全局性的规划。有时单幢楼的计划很好,但由于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结果整体来看很乱、很不协调。
四、结束语。
公共用房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管理过程,从房屋的建造、分配、使用以及维护等方面的工作都带有定性和定量的问题,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为保证此项改革的顺利进行,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对公共用房管理办法不断进行完善和补充。以提高公共用房的使用效率,逐步改善原来宽紧不均的用房使用状况,消除原来用房的“终身制”现象。同时,要有效地盘活闲置的房产资源,使现有的公共用房资源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实现占据高校国有资产最大份额的房产资源的保值增值、节约教育经费的目标。
浅谈高校机房的管理和维护论文篇二十
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将人们对艺术设计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充满商机的市场推动着多种设计门类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经受着改革的考验。艺术设计教育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标准模式,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孕育出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大相径庭,设计的服务对象与市场变化多样,因而本着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建立起动态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而特色办学将成为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业设置既是市场需求动向的折射,也是学校服务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体现,专业设置是高等院校办学中高度关注的`重要理由。在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之下,广西的艺术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得以蓬勃发展,不仅艺术院校开设了门类多样的艺术设计学科,甚至工科院校、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各大高校纷纷创办艺术设计专业,这在数量上极大填补了设计人才的空缺。
而横向审视后,不难发现广西各大高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是很相似的,具体表现为一所院校增设一个新专业,其它院校很快效仿增设,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各院校之间的学科专业特色,而一所院校、一个学科的办学特色,是有意识的向逐渐个性化、特色化、系统化的趋向行进。广西各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总结、调整、更新的过程,对于同等类型专业的办学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缺乏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区分具体专业的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体系出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与规格,为高校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基本依据。广西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一些共同理由,即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对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其培养目标还停留在技能型的打造,各高校之间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始终拉不开距离。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可以完善专业建设。在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时,应加强专业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在本专业学科基础之上寻找和其他专业学科的契合点并融合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学科复合后的综合课程,将复合型人才所需多学科知识整合为全新的有机整体。
1、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创造性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多边性。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要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注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原创力,激发发散性的、灵活性的及独创性的思维,善于用创造性的策略来解决理由,加大原创思维训练量,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模仿性设计到创造性设计的模式变迁。目前在广西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创造学课程的并不多,“创造学”课程也大多是开设在传播学专业之下。
而像图形创意、产品创意、创意思维表达等创造学类型的课程零散地分布于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或课程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在创造学课程方面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尚未形成通识培养的平台。此外,现代设计的物化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多方人力物力合作才能最终达成,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方式也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应用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将学生带入社会项目、虚拟课题等设计实践中,以设计团队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把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做研究。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与竞技性,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设计和组织策划的能力,开发创造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2、区域民族文化的植入,深化与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彝、仡佬、水、同、京等十二个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因素的制约,广西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而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在特定的区域世代相传,历史上民族地区的传统艺术以其特有的视觉方式表述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现民众对物质、精神的需求取向。
将区域民族文化的设计元素吸收、再创作,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材料工艺来表达,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价值的产品,不仅能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市场需求,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更肩负起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处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应在课程教学、媒体传播等平台植入区域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现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办学特色,使设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传承价值,发挥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
市场运作的时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族地区的新型旅游经济开发需要文化来支撑,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实景山水剧“印象·刘三姐”正式运营商敏锐地抓住传统民族文化作为商机而成功运作的典范,可见民族文化是具有较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模式,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民族文化作基础,而教育是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方式,艺术设计教育更是通过再设计的方式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视觉化、形象化。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应注重地域特色的开发,以民族文化为沃土,从教材、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方面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族文化的样式和内涵,不断调整知识文化结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
广西高校中开设广告、包装、室内装潢等设计课程较多,当然与市场需求量大有关,但调查得知,一些依靠传统手法的工艺品及手下制品也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如娃仔背带、头饰等民族特征鲜明的商品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价值,外商不惜重金购买,而广西在民间工艺品设计、民族服饰设计等课程的开设较少,普通培养模式产出的设计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对此的需求,因而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上将更注重专业课与市场合作的内容,把市场信息与需求带到课堂中,实现市场教育互动。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地域民族文化为沃土发展特色办学,像广西这样的民族地区在新形势下迎来的“设计生机”,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一种考验,如何把握市场经济带来的正面效应,让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区经济动态发展,使艺术设计人才更符合于市场需求,是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宙川.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层深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刘锁.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经[j].艺术教育,2009.
[3]张鑫月.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之互动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