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课教案(精选18篇)
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借鉴同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教案是教师为了教学目标而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文,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灵感。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一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照抄下来。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和资料)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映象?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把杂志当作朋友,对朋友的错误“及时帮助他改正”的真诚态度。
2、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3、根据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2教时。
一、审题。
1、板书课题。
2、小读者是谁?课文写了这位小读者的意见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运用已学的方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在这两段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什么是“良师益友”?这段话中“他们”是指谁?“我们”又指谁?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小姑娘是“我”的良师益友?
2、小姑娘为什么敢于向编辑提意见?
3、感情朗读第二段。
4、归纳第二段段意。
五、归纳主要内容。
1、回忆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题扩展法;抓重点段的方法;段意归并法。
2、确定归纳方法,并说明理由。
3、归纳主要内容。
六、摘录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三
1.学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3.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正确掌握3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
正确书写3个字。
生字卡片,小黑板。
培优辅差。
小组合作。
一、激趣导入,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二、读儿歌。
1.自己读儿歌,把读不准的字画上小问号。
2.学生质疑读不准的`字,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3.同桌同学互读小儿歌,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儿歌,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5.通过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3.教师抽读卡片,顺读,逆读,打乱读。
4.巩固生字的读音,做贴字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读生字卡片,读对的就把卡片奖励给他,让他把生字贴在拼音下面,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
四、了解字义。
1.这些生字大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这些字吗?想想,一会儿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记忆生字的字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2.指名读儿歌。
二、书写生字。
1.要想写好每个字,光能按笔顺描下来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观察每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
2.请大家先认真观察4个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3.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水)。
4.学生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5.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6.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四
1、同学们,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你对中国的民居有了哪些了解。
2、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六年级,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互联网搜索的引入,也大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进入课堂的学生当做一张白纸,而应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以生定教。)。
1、同学们,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民族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猜猜下面出现的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居。
(出示老师课前以“民居”为关键字在“百度图片”中搜索整理出的有代表性的`民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搜索的方法学生在信息课中已掌握,这里不必现场演示搜索)。
3、小结学生回答情况。
4、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让人眼花缭乱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课前读了这篇课文,大家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种民居?
2、就让我们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3、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4、先联系上下文或利用“百度词典”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如:闽西南粤奇葩夯筑竹篾)。
5、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6、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画一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民居特点。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1、中国民居各具特色,比较出名的还有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脚楼等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去了解它们,每个小组完成一份《特色民居》小报。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五
1、学习儿歌,理解课题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写生字。
一、音乐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你听出这是什么歌了吗?(生回答《春天在那里》)
2、请你想一想,除了歌中唱到的,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生自由回答)
3、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郊外、校园、上学路上我们都找到了春天,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作者在哪找到了春天。(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儿歌,有感情的朗读
1、自由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仔细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儿歌。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
4、默读课文,找一找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读。在书上做出标记)
5、谁来说一说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交流:词语、不明白的句子。生提出“田野里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说出“嫩草吐绿,春天的脚步进了”理解“梦已经被染绿”的含义)
6、你想像一下,田野里还会藏着有关春天的什么秘密?(学生根据经验说一说,蛇冬眠结束了,树发芽了……)
7、小作者发现这些秘密时,心里会怎样想?(指名读1――4节,读出喜悦的感情)
8、他会以怎样的心情把这个秘密告诉妈妈、老师呢?(指名读5、6小节)
9、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优美的乐曲,请你伴着音乐,把这首儿歌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可以读给同位、好朋友听)
三、学写生字
1、出示“残、融、嘱、散”,讨论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老师用红笔标注)
2、(学生组词
3、生书写,教师巡视。
四、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资料,寻找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五、作业
1、背诵儿歌。
2、收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诗歌、短文.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六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问题和提问人。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3、你认为课文还有不妥之处吗?
4、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论证问题是否合理及具有的价值,评选好问题,同时小结质疑的方法。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问题、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小演员。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七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9个生字“灌、辑、刊、诧、版、典、幺、辣、嗯”。积累9个词语“编辑、诧异、出版、杂志、一本正经、字典、火辣辣、错误、良师益友”。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诧异、尴尬、将信将疑、一本正经”的意思。
2、学习课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课文中“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章主人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
一、谈话导入,理解词语。
1、出示课件:同学们,这些杂志、画报你们喜欢看吗?可你们知道这些杂志、书籍在大家拿到手之前都要经过哪些步骤吗?(需要杂志社的编辑叔叔阿姨对大家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校对,最后印刷后才能出版。)。
2、对这些刊物中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的人我们称之为编辑。(出示媒体)学习生字:刊辑版(刊——强调第一笔是横版——换部首辑——读音)。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发生在小读者和编辑之间的故事。
出示板书:小读者。
二、整体感知,概况主要内容。
1、这位小读者和编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自学要求。
3、交流读音:幺嗯小读者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中有两个错别字,向编辑提出来。
师:这位小读者为了向编辑提出这个问题,容易吗?她是怎样做的呢?
小读者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中有两个错别字,便不辞辛劳地跑了很多路,向编辑提出来。(提示:不辞辛劳)。
三、抓关键词句,深入学习。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词语谁能来正确地读一读?出示词语:诧异、火辣辣(拼一拼读一读)。
2、理解诧异。师:诧字的写法要强调(右边是个宅字强调撇)诧异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近义词、拆字法)火辣辣(辣的左边部首)结合课文什么火辣辣?作者感到难为情了,因此脸上火辣辣的。
(1)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真真随机出示;。
(2)“是的,我查过《新华字典》,”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十一页第九行,‘蓝天’的‘蓝’应该是‘蓝色’的‘蓝’字,这里印成‘兰花’的`‘兰’字,还有,七十页第三行,把‘包公’印成‘包幺’,嘻嘻,谁叫‘包幺’哇??”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说下去了,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_文中“我”为什么而尴尬?读读句子,小姑娘像背书似的说出了正确的两个字,说明什么?(已经记得很熟了,她对于这件事情非常的认真已经看了不止一遍了。)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当李真真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心想:哎呀,我这样说叔叔是不是生气啦,,于是,不再说下去,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
通过想象说话,和不再说下去、悄悄地这些词语理解李真真的纯真、善解人意。不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李真真体谅我可能觉得难为情。_指导感情朗读。
(3)我仔细核对了一下原文,果然是我们错了,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果然一词证明了小姑娘真的仔细阅读,提出了正确的意见。此时的我脸上火辣辣的,心想:真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竟然那么仔细,我们这些编辑感到真羞愧呀。
(4)“唔,”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他改正。”认真说明小姑娘吧杂志当做了自己的朋友,热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好多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真诚,一丝不苟)随机板书“来回要走好多路”。
3、小姑娘的言行让我深受感动,望着她远走的背影,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编辑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差错)理解词语:“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写一写近义词(深情厚谊、千言万语、狂风暴雨、山清水秀、情真意切、风轻云淡)。
“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是因为小读者也会发现编辑的错误,帮助编辑改正,使他受到教育和启发,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同时读者也是编辑的知心朋友,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更有信心。)。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八
1、通过交流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2、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3、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一课时。
一、导入。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是啊,从我们迈入初中的大门,著名的作家赵丽宏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那老师想知道你们都读过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呢?(生作答)嗯,同学们读过的好书真不少,也看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些热爱文学的人。那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推荐一本被誉为“男孩子必读”的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一起跟随主人公去漂流,去感受主人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出示课题)。
二、目标定向。
1、交流故事中人物,了解故事内容。
2、探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3、学习优秀品质,做自立、自信、自强少年。
三、预习检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名著主要内容。(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读这本名著的?
2、请小组合作,交流读书心得,谈谈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总结(板书)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应该在自己感兴趣或能打动自己、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做标签,把它记录下来。
五、个性展示。
我们都知道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学以致用,那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去感受名著中的人物,比一比谁掌握的最好。
1、那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出的三个精彩情节中,选取你喜欢的一个,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文章,谈谈你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
六、悟生活整合提升。
1、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才能读好一部名著,老师总结了下,把其中的部分要点编成一首打油诗,共大家参考。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九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会认“目”1个偏旁。
3.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跌宕起伏。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让学生渴望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谈话导入
2.师:有一群小朋友啊,明天也要去秋游——远足了。你们知道远足是什么意思吗?(去很远的地方旅行)
3.师:走!我们现在悄悄地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嘘,大家赶快悄悄打开课本,看看明天要远足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2.多有趣的课文呀!自己大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拼音朋友来帮忙。把生字在文中画一画哦!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举手朗读,指名读)读得真好,我还想听,我们一起读好吗?(全班齐读课文)
三、动动脑筋,自主识字
1.看拼音读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2.分类识字:
(1)“才”“白”独体字,注意笔顺。
(2)“明”“的”是由哪几个“好朋友”组成的?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组词练习。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学海拾贝,复习旧知
2.鼓励学生自由举手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二、学习诗歌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出示第一节,女生朗读。思考问题:
(1)有一个孩子远足前翻来翻去睡不着,为什么?
(2)哪一句最能体会到那个孩子急切的心情?
(3)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跟大家说一说。(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3.老师指导朗读“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4.请孩子们自由读一遍。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第三节齐读。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世界人种的相关资料,如文字介绍,图片等,丰富学生认知。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播放录象(出示图片),丰富学生感知。
3、同学们,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个广阔的地球上生活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例如,我们中国人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黄种人,还有白皮肤、蓝眼睛的白种人,卷曲黑发、黑眼睛的黑种人??尽管肤色不同,可我们象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有一位美国诗人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最美的花束。
4、指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标记。
2、检查自学情况:请五名同学分节读课文,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板书生字:漆、冠。
除了说“漆黑的头发”,还能说漆黑的什么?引导学生用漆黑说句子。 “冠”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吗?学生给它注音组词。
3、同桌合作朗读课文,注意互相评价。
4、男女生合作读课文,男生朗读一、二节,女生朗读三、四节,第五节齐读。 5、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诗歌。
(四)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或读懂了什么?
2、一、二节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的眼睛。(三、四节教法一样。)
3、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觉得最美的花束是什么?为什么把孩子们比作漂亮的花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4、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5、老师提出要求,学生在读诗歌。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
回家读儿歌、并且练习背诵,把课文中好词好句多读几遍明白怎样用。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一
1.认知目标:认识8个会认字,会写“天、只、儿、两、见”5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理解“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之间的联系,发挥想像,体会晴朗夜空的美丽景色。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激发兴趣。
屏幕显示:配乐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小女孩儿张开双臂坐在月亮上非常高兴地看周围一闪一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空……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用自己的话说说。
评:利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晴朗夜空这一优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你们看,这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像什么?(小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小小的船》。
3.读课题。
看到课题,齐读,然后师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师再问:课文真的是写船吗?请同学们看课文、看彩图,读课文找依据,释题:实际上把弯弯的月儿比作小小的船。
评: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把生词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老师请教,再多读几遍。
评: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互相检查读,当个小老师,纠正读得不对或不准确的字音。
3.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认读,去掉拼音认读,通过开火车读,当小老师带读,及时表扬。
4.四人一小组为单位,轮流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这样做,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和合作,让学生当小老师,形成生生互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全诗。启发想像: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评: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3.挑战读。谁愿意来读读课文?后问:谁向他挑战?
评: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4.齐读。边看课件边模仿着读,要求读流利。
5.小组比赛读。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读,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小组,奖小红花。
评:有助于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6.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那句诗读给大家听,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
评: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7.说话训练,填空。
()的月儿()的船,
()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的船里坐,
只看见()的星星和()的天。
评:加强语言的感受和积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四、书写生字,指导识记
1.做采蘑菇的游戏。
评:用采蘑菇的游戏来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生字的兴趣。
(2)在三个蘑菇的后面分别贴上本课的五个生字中的三个“天”、“只”、“儿”,然后请3名同学到前面来做采蘑菇的游戏,其他的同学可以唱《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边采蘑菇边播放歌曲。)
(3)采完之后,师问:呀,你采的蘑菇真大呀!请你告诉同学们,你采到这个蘑菇的名字是什么吗?告诉大家:“我采到的蘑菇叫某”。这个蘑菇想让大家一起来喊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笑了,一起来喊,再喊一声。
(4)师问:你是怎样记住这个蘑菇的名字的?告诉同学们好不好?其他同学有更好的方法来记这个字的,也可以到前面来说。
评: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识字,增强识字的兴趣,体现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
(5)给蘑菇找朋友。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朋友可以和这个字组成词语呢?如果你不能组成词语,或者你想到的词语让别的同学说了,那你可以用它说一句话,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多又好!
评:练习组词说话,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写字教学分散在两个课时安排,可以调节学生身心,也可以落实写字要求。
(6)让学生观察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笔顺,然后老师示范,让学生描红,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谁来告诉大家,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请同学们再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同学们,上节课,你初步学习了课文,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2.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想像,一边学着飞的样子。老师描述:让我们飞起来吧!飞到美丽的蓝天上。看,许多星星一闪一闪的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快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小船上。(贴出小女孩的图片)
评:让学生回忆课文,再现情境,使学生集中精神,配上音乐闭上眼睛,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1.学习一、二行诗。
(1)师问:我们坐在哪儿了?(小船上)这小船不是真的船,它就是月儿。(贴出月亮的照片)师问:你们看,这是一张月亮的图片,你们说,图片上的月亮像什么?大胆的想想看。
(2)自由读,个别读,当小老师评。
(3)指导划出写“月儿”、“船”的词语。
(4)设疑:为什么用“弯弯的”、“小小的”,而不用“弯的”、“小的”?
投影句子比较弯的月儿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评:加强对词语的理解,促进语言的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指导朗读。
“小小的”、“弯弯的”读出小和可爱。
(6)这月儿除了是“弯弯的”,还是怎么样的?指导学生自读自画,画出月儿的形状——两头尖。屏幕出示月儿的形状,并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了小小的船,写的是月儿的形状,而不是真的船的样子。
评: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7)齐读。读出月亮的可爱,以满怀喜悦的心情去朗读。
2.学习三、四行诗。
评:这样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兴趣浓,热情高。
(2)课文写的星星是怎么样的?(闪闪的),天空呢?(蓝蓝的)
(3)设疑:为什么用“闪闪的”和“蓝蓝的”?
投影句子比较只看见星星和天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比较记忆有较大的优势,这样教使学生便于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
(4)指导朗读。
读出星星、天空的美丽可爱。
3.语言训练,感受夜空的美。
课件出示:
星星很像,多美呀!(钻石、珍珠、小眼睛、明亮的灯)
月亮很像,真好看啊!(小船、眉毛、镰刀)
蓝蓝的天空像。(写比喻句)
评: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促进了学习思维的扩展。
4.语言激情:夜空真美啊!闪闪的星星、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我看着、想着,入迷了,陶醉了,在我的眼里,那月儿弯弯的,两头尖尖的,突然间就像一只小小的船,(音乐声起)教师范读课文后叫同学向老师挑战。
5.自由读,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
6.学生表演读。
评:以读为主,学生通过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提高了能力。
三、感情朗读,展开想像
1.配乐唱《小小的船》,加动作。
2.讨论“只看见……”的“只”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和“还看见”有什么不同?
评: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充分练习说话,尊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4.指导背诵。
让学生伴随着轻松、愉快的乐曲学会唱、学会背。
四、指导学字,积累词语。
1.复习生字词。
2.做采花的游戏。
(1)每朵花都有它的名字,要叫出它的名字,才真正属于你,谁愿意来采?
评: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两朵花的后面分别贴上“两”和“见”字,然后请同学来做采花的游戏。
(3)采完花后,在讲台前站好。师:呀!你采的花真漂亮!那你告诉同学,你采到的是什么花?出示生字某,你知道这朵花的名字是什么吗?告诉大家:“我采到的花叫某”。这朵花想让大家喊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开了,一起来喊,再喊一声。这位同学,你是怎么记住这朵花的名字的?告诉同学们,好不好?(也可以叫别的同学说)
评: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识字,增强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
(4)帮花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用它说一句话,比一比,哪个小组。
评:以小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5)师示范写字,讲明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笔顺,再指导书写,你认为自己哪个字写得很好,就请你对这个字笑一笑或对同桌夸一夸。
评:突出人文性,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6)把你喜欢的词语采摘到你的词语花篮里。
评:字离不开词,识字教学必须同积累词语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语。
(7)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五、总结全文,陶冶情感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评: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2.小结。
师:大自然是美丽的,太空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人登上了太空,我们小朋友多学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也可以到太空邀游、旅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3.如果请你来到月亮上,你猜猜月亮上面会有些什么呢?你想对月亮说点什么呢?
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背诵课文。会背了,把月亮涂上颜色。
2.回家把儿歌背给家长听,表演给家长看。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词,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运动。
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同时认识2个偏旁部首。
教学过程:
1、(出世课文插图2)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足球的自我介绍。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画小节号、生字词,把生字字音读准。
2、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2)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3)正音:庆、功、皇、门、祝。
(4)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出示:我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那个时候/只有皇帝过生日/才用我来庆祝。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5、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7、齐读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示字旁、巾字底”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4、反馈:检查“运、带”的笔顺。
5、指导写字:纪、带。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纪、祝”扩词。
1、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换后,你知道了什么?
(2)“年纪一大把喽”是什么意思?
(3)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足球的年纪一大把呢?
(2)谁通过查资料知道:足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3)足球那么风行全世界,原来可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你想说什么?
(4)有感情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能感受到足球是最流行的运动吗?说说看。
(3)为什么足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呢?
(多媒体显示:20xx年10月7日,我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国欢腾的场面。)
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课文。
1、指名读得最好的几个同学读课文。
2、你能做个足球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同桌互相介绍。
3、指名介绍,评析。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三
“河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吗?(蝌蚪)。
谁见过蝌蚪?愿意给大家讲讲它长得什么样吗?
(贴出青蛙与蝌蚪图片,板书课题)。
(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和生活,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词,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运动。
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同时认识2个偏旁部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世课文插图2)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足球的自我介绍。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画小节号、生字词,把生字字音读准。
2、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2)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3)正音:庆、功、皇、门、祝。
(4)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出示:我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那个时候/只有皇帝过生日/才用我来庆祝。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5、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7、齐读课文。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示字旁、巾字底”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4、反馈:检查“运、带”的笔顺。
5、指导写字:纪、带。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纪、祝”扩词。
二、新授。
1、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换后,你知道了什么?
(2)“年纪一大把喽”是什么意思?
(3)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足球的年纪一大把呢?
(2)谁通过查资料知道:足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3)足球那么风行全世界,原来可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你想说什么?
(4)有感情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能感受到足球是最流行的运动吗?说说看。
(3)为什么足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呢?
(多媒体显示:20xx年10月7日,我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国欢腾的场面。)。
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1、指名读得最好的几个同学读课文。
2、你能做个足球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同桌互相介绍。
3、指名介绍,评析。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五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对新课改精神又有了新的体会,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本课的朗读教学,我采用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两种形式,尤其是动作表演,看着学生那天真、一丝不苟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仿佛他们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师不用任何言语,学生就已体会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
“自己喜欢的就是的”。本课中的生字学生,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同时采用与实物联系、动作表演等方法,使他们轻松的'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六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七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张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学生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汇报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顺序来。)。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烈,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
第二、三、五、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关心、爱护、组织学生会角色的朗读中来,然后选代表分、角色朗读。
3、戴上头饰表演读。
4、填空练习,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没过多久,()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八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