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教案(专业13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种特定形式的书面材料。教案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详细指导教学的教学计划,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如何编写一份有效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份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秘密的教案篇一
教师应掌握相关的植物学知识,帮助学生 建立了符合 其 思维发展特点的 植物的相关 科学概念。
本微课主要的是 通过预测、观察、解剖 等一系列探究来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让学生明白种子里的胚让种子生长发育成了一株新的植物。 本课在这 个单元 中居于起始地位,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种子开始研究 、 认识 ,也是为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
本微课 在预测的基础上,对种子进行细心解剖、观察,发现种子的内部构造,意识到植物的繁衍要靠种子来繁衍 。
微课由学生爱玩的“开心农场”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由问题“一粒种子为什么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引发学生的猜测, 在 此 基础上对种子进行细心解剖、观察,发现种子的内部构造, 让学生明白种子里的胚 的作用 。
在本微课学习前,先要让学生明白果实和种子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学习种子内部结构。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果皮和种皮不可混淆。学生只需明白胚让种子生长发育成新植株,不需要强求学生记住胚芽、胚根等。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册
camtasia的studio6。先制作微课的ppt课件,边讲解边播放课件,并用camtasia的studio6进行录制。
秘密的教案篇二
1、了解一些物品的不同包装及其各自的作用。
2、通过观察发现各种包装的异同,发展观察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了解物品的不同包装及其各自的作用;
细心观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
家乡特产图片、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一、谈话引出特产的包装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产吗?
(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家乡有的一些特产。)
2、教师:如果这些特产你要把它送给外地的朋友或亲戚的话,你会怎样带去呢?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特产的包装,它们有哪些地方不一样的呢?
(让幼儿大胆讨论,说明自已的看法。)
3、教师小结:各种物品的包装要根据这种物品的特点来选择适合保存它的材料。比如罐子的密封性好,所以用它装茶叶可以更好的使茶叶防潮保鲜,真空包装减少了袋子里的氧气,用它来装酱鸭可以防止酱鸭变质;塑料代轻便、透明,用它装蜜橘便于人们购买;盒子能将很多小东西集中在一起,方便携带,在盒子里做一个硬纸槽,用来装瓷器,可以更好的固定,防止瓷器破碎。
三、观察这些包装发现它们的相同点
1、教师: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虽然这些包装的材料不一样,但是它们上面都有什么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教师小结:包装上都有文字和图案,是用来介绍该产品的名字、配料、生产日期及使用方法等。
四、启发幼儿根据包装的不同材质来分类:纸包装、塑料袋包装、罐包装、真空包装等
教师:原来各种物品的包装都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现在把包装材料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我们一起来分分类,看看有多少材质的包装吧!
五、讨论:平时生活中你见过还有哪些物品用过这些包装呢?为什么用这种包装呢?
教师示范边讲解;
教师:老师还见过小朋友的玩具有很多是用纸盒包装的,因为纸盒可以减少对玩具的碰撞和磨损。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亮点就是充分的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以孩子的主动观察、探索为主。以及教师的退位。在活动中,从最初幼儿找出各种标志,通过观察猜想它们的含义到在表格中检查标志,分类找出食品,处处体现出教师在活动中的退位,使幼儿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体。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主动观察和主动探索。
秘密的教案篇三
1.在爬爬滚滚、找找猜猜、玩玩说说中发现地毯下面的秘密。
2.感受与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1.地毯一块,上面覆盖一块大布,布上有需要用各种方法开启的洞口,布下藏有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
2.生活用品若干,如百洁布、浴花、硬刷子、响声玩具、硬球、软球等。
3.鸡、兔、猫的大幅画片。
1.教师和宝宝在大布上自由爬、滚2~3分钟,引导宝宝说说身体的什么部位碰到了东西。
师:哇!我碰到什么东西了。宝宝,你们的身体有没有碰到东西?
2.我们的身体(可以具体说出身体的某个部位)碰到了东西,那是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1.教师和宝宝一起在大布上找洞口,重点观察宝宝开启洞口的方法。
师:宝宝,你们都找到了什么?
2.宝宝各自拿着找到的东西玩玩、说说,教师适时与宝宝一起说说找到的是什么东西,可以派什么用场。
3.教师和宝宝一起再去找大布下的东西,让宝宝反复感受开启洞口的不同方法,并说说找到了什么。
4.宝宝把找到的东西放入旁边的盒子里,教师视情况要求宝宝分类摆放。
师:宝宝的本领真大,找到那么多东西,我们现在把它们送回家。
5.教师和宝宝一起把大布叠好。
教师和宝宝在地毯上随意玩、爬2~3分钟。
师:咦!大布的下面是什么呀?(地毯。)我们再到地毯上玩吧!宝宝玩累了休息一会儿吧!
1.(教师带领宝宝来到地毯前面)哇!我好像听到了声音。你们听见了吗?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2.教师先卷开地毯的一小部分,露出小鸡的脚,让宝宝猜猜、说说是什么,然后一起卷地毯露出小鸡加以验证,引导宝宝学学小鸡的动作和叫声。
3.教师和宝宝一起卷地毯,露出小兔的耳朵,让宝宝猜猜、说说是什么,然后一起卷地毯露出小兔加以验证,引导宝宝做做小兔的动作,尝试说说小兔的特征。
4.教师和宝宝一起卷地毯,露出小猫的尾巴,让宝宝猜猜、说说是什么,然后一起把地毯全部卷起来,露出小猫,引导宝宝学小猫的叫声和老鼠的动作。
5.可以根据需要给动物喂食。
提示:
1.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季节,教师可以在布袋里放置不同材质的玩具和生活用品,在地毯下放些孩子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图片。
2.如果孩子对卷地毯的动作感兴趣,可以在活动延伸部分让孩子再卷一次。
“地毯下的秘密”是一个综合活动,其主旨是让孩子在爬爬滚滚、找找猜猜、玩玩说说中,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非常熟悉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组织爬、卷地毯等活动,满足孩子喜欢模仿和重复游戏需要。教师所选用的材料既贴近孩子生活,又需调动孩子的原有经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和方法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且特别关注活动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如大布上有需要用不同方法开启的洞,孩子可以摸摸、看看、讲讲;地毯下的动物图片可以适时更换,便于孩子重复游戏。在活动中,教师与孩子共同游戏,气氛和谐自然。孩子从中体验到快乐,获得了发展。
秘密的教案篇四
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小交通员巧妙地跟敌人作斗争的事,学习李勇机智勇敢的好品质。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钓鱼竿、秘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交通员、情报、铁桶、出发、经过、敌人、满不在乎、活蹦乱跳、直瞪瞪、恶狠狠、机灵、乘机”等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练习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学会把句子写具体。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游击队、情报”等词语。
2、读懂课文第一段,了解事情的缘由。
3、正确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课题:
2、学习生字:秘密
(1) 正音
(2)什么叫秘密?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秘密是什么?为什么放在钓鱼竿里?)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钓鱼竿里的秘密是什么?
2、全班交流:秘密是情报。(教师简介故事背景)
3、看.课件: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
4、自学课文
5、生字卡片认读,重点正音:扎、瞪
(1)一份( ) 一桶( )
(2)口头组词:扎() 灵、战
6、这篇课文有几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议。
三、学习第一段
1、读读第一段,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把它划下来。
2、板书:交通员 读读课文,想想交通员是干什么的?
说说:李勇是( )。
李勇帮( )送情报给( )。
3、齐读第一段
四、指导书写
1、读懂课文第三段,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小交通员巧妙地跟敌人作斗争的事,学习李勇机智勇敢的好品质。
2、理解“满不在乎、活蹦乱跳、直瞪瞪、恶狠狠、机灵、乘机”等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练习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学会把句子写具体。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第三段
理解李勇对敌斗争机智勇敢的品质。
一、复习
1、词语复习:读词语(自由准备――指名读――全班齐读)
书写―――秘密、瞪、狠(.课件出示)
(上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比比词语谁读得好。自己先试着准备一下。我们一起来读。
声音响亮,又整齐,真不错。那这几个比较容易错的字,你们记住了吗?)
2、复习第一段。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字,而且也读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李勇是( )。李勇帮( )送情报给( )。”(.课件出示)
3、李勇有没有胜利完成任务?你觉得李勇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请小朋友们翻开语.文书,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读课文。
4、全班交流。指名说。(李勇胜利完成任务了吗?你觉得李勇是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聪明、机智、勇敢、沉着)
5、我们书上就有一个词语,请你找一找。
a学生自由找.
b交流。(指名说词语,读句子。全班圈划,读。)(谁找到了?这个词语在第几自然段的哪句话里,请你来读一读 。都找到了吗?“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你把这个重要的词语圈划下来。
二、学习第二、三段,体会李勇的“机灵”(机智)
1、你从哪里地方体会到李勇的“机灵”?请小朋友再认真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找一找并划出句子。
2、学生自己研究。
3、同桌讨论、交流。
秘密的教案篇五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 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 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 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信息反馈】:
科学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体现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我安排了3次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感知了轮轴里的秘密。从一开始出示水龙头引出,到后续的几个探究活动。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总结、在验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正说明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了学生。在教学中,本节课凸显了以下几大亮点:
亮点一:教具的优化。
在玩螺丝刀的环节中,教师自行增加了一个“螺丝刀吊水瓶”的游戏中,在游戏中作了一个大胆的改进,增加了一种玩法:在轮上裹上毛巾,再转动轮吊起水瓶。虽然只用了毛巾这一种方便简易的材料,却达到了极为不错的效果。使学生在轮轴原理探究这个环节前,已对“轮越大越省力”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在轮轴原理探究环节后,又再次质疑: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轮裹上毛巾会感到更省力?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在轮轴原理探究这个环节中,课堂中使用的实验器材设计比较巧妙,通过往上套轮圈使轮扩大,真正做到了同轴不同轮。有了这样精巧的实验材料,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材料在课的重难点突破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亮点二:活动的改进。
在本节课中,教师很好地对教材中的几个活动进行了处理。在揭示轮轴概念前,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来拧取下轮子的水龙头,让学生既对轮轴的组成加深了印象,又使学生产生了探寻轮轴秘密的兴趣。在“比谁力气大”这一游戏中,通过两人一组,每组做两次,学生轮换握住螺丝刀的部位的设计,使学生不拘泥于成败本身,而是聚焦于原因分析。在“比谁力气大”游戏之后,我设计了用螺丝刀吊水瓶的游戏,学生从三次玩法中充分感受到了轮上省力、轴上费力,在轮上加上毛巾更省力。大大节省了原本的探究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轮轴原理的研究上,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在轮轴原理的研究中,我采用了大块的活动时间,共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持续探究。在持续探究后进行整体的讨论分析。多次实验,一次分析,给学生以思考、探究的空间,使最后的汇报更为丰富,更具条理。
亮点三:螺旋地上升
本节课旨在体现过程与概念的双螺旋上升。课一开始,教师就得出了轮轴的概念,其实孩子此时对概念是模糊的,文字概念的呈现只是为了便于交流。在得出文字概念后,教师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个个涉及概念本质的活动,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建立起了对“轮轴”的完整概念。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情况了解不够,在具体问题的交流中还应该给于学生更多的空间,……这些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磨练、改进。
秘密的教案篇六
设计意图:
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类健康十大标准之一。儿童牙齿与口腔的正常生长发育是口腔健康的基础,口腔健康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也可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是儿童整体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设计本次活动,首先是结合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5——6岁的幼儿正处于换牙阶段,牙齿的话题是幼儿很关注的。同时,本次活动也针对龋齿在幼儿中也广泛存在,口腔卫生状况普遍比较差的现象设计,让幼儿能做到从现在,从自我做起,健康人生从拥有健康的牙齿,灿烂的笑容起步。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动画课件、和实验使幼儿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
2、使幼儿感悟到不良饮食习惯、不注意口腔卫生会造成的不良后果,知道应该坚持早晚刷牙、吃完东西漱口,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活动前两天把洗净的蛋壳浸在醋里备用;
2、饼干;
3、《爱吃糖的老虎》flash课件,《牙齿的秘密》flash课件,《讲卫生》音乐磁带。
4、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对象]幼儿园大班幼儿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件引出主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播放《爱吃糖的老虎》课件。
提问:
1、小朋友能猜出故事的结尾吗?
2、森林中原来谁的牙齿最厉害?它后来怎样了?
3、小狐狸给大老虎送什么礼物了?
4、大老虎的牙齿怎样了?
引出龋齿。
二、找龋齿
1、用小镜子找一找自己的牙齿有没有变黑或坏掉的?
2、观察长有龋齿的幼儿的牙齿。
3、变黑坏掉的牙齿叫“龋齿”。
三、利用实验探索龋齿形成的原因
那小朋友的龋齿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幼儿讨论)
出示神秘物品——普通鸡弹壳和醋浸泡过的蛋壳,请幼儿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对的给与肯定,不对的加以引导)
那我们就请个小朋友带我们到东东的牙洞里面看看吧!(看《牙齿的秘密》课件)
四、讨论如何保护牙齿,预防龋齿
那我们既然知道了龋齿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哪?(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保护牙齿的方法:少吃甜食、早晚刷牙、吃完东西漱口。并延伸到注意个人卫生的方方面面。
五、课外延伸
随音乐《讲卫生》做律动出教室。
秘密的教案篇七
1、通过研究摆钟的构造,了解摆钟,发现摆是摆钟的控制核心。
2、通过研究摆速与摆线、摆锤之间的关系,认识摆的运动规律——摆臂越短,摆的越快;摆臂越长,摆的越慢;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
3、能够对影响摆速有哪些因素作出猜想;能够根据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数据;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作为证据。
4、懂得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
掌握钟摆的运动规律。
:学习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支架、钩码(3个)、线绳、秒表、直尺、记号笔等。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的故事引入新课;由课件展示摆钟及其内部结构,引出钟摆是摆钟的运动控制核心。
2.玩自制摆,练习操作
老师展示自制的钟摆,让学生上台启动,教师介绍钟摆的三要素(摆线、摆锤、摆角)和摆的实验注意事项;全班一起数一数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学生分组自制钟摆并测量10秒内摆动的次数,
3.发现问题,大胆猜想
教师板书不同小组三次实验数据,发现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一样,不同小组的不同的摆摆动快慢却不同,从而提出:“为什么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摆摆得慢?”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出猜想:可能与钟摆的摆线长短、摆锤轻重、摆角大小有关。
4.设计实验,分组验证
各小组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重点讨论如何利用变量控制法进行对比实验。
全班交流实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对分组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与摆锤轻重和摆角大小无关。
6.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探探家的摆钟走得太快了,怎么调一调?
(3).课下自制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摆。
7.分享收获,器材
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收获,教师顺便称赞同学们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科学探究过程,介绍400多年前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的故事,介绍后来慧更斯利用伽利略的钟摆的规律发明了摆钟,让学生明白伟大的科学发现总是来源于生活,然后又服务于生活,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敢探究,就会有科学的发现和伟大的创造。
教法:课件导情、实验导疑、活动导练;学法:全班参与、分组讨论,“提问——猜想——验证——分析——”。
第一步,讲述伽利略发现钟摆的秘密的故事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步,揭开摆钟的神秘面纱,让学生发现问题。我用课件出示摆钟的内部结构图,因为同学们四年级学过有关齿轮的相关知识,对齿轮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因为有了摆的摆动摆钟的指针才会走,可见摆是摆钟的控制核心,同学们在头脑中立刻就会产生“为什么要用摆来作为时钟的控制核心”或“为什么要用摆来控制时钟的快慢”这样的问题。发现问题是学生想进一步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原动力,激发同学们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
第三步,认识摆,玩摆。教学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当学生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若教师没有抓住时机而是让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或问题占具学生头脑,就会抹杀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课堂上强调这个“玩”字。教师先来玩,在玩中介绍了摆的构造(摆线、摆锤、摆角),说明了怎样计摆的次数,接下来让学生自由玩,从桌上随意选择材料,动手组装,制作成一个摆,小组内先来玩一玩。接下来在玩中学生分组测出10秒时间各自的摆摆动多少次,老师把同学们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会发现不同小组的.摆摆动的次数是不同的,从而提出“为什么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摆摆得慢”这个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第四步,针对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什么有的摆摆得快,有的摆得慢”,让学生提出猜想,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最后动手实验来验证猜想。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关键。
我先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无论学生猜想的是否正确,只要敢于猜想就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教师千万不能用“你猜的对吗?”这样的置疑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这里学生会猜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摆锤轻重、摆角大小、手对摆的推力等等因素有关,这些猜想都值得肯定,但根据摆的构造这节课就只研究摆的快慢跟摆线长短、摆锤轻重、摆角大小这三个因素的关系。
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汇报交流中我有意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设计的其实就是对比实验,明白应控制哪一个变量,怎样控制这个变量,明白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这样才能探究出某个因素跟摆速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记录表,会设计表格的小组,他们对控制变量的这个实验掌握得会更牢固。这一环节会让学生明确任何探究活动必须要有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从而逐渐形成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的习惯,并且还要学会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最后各小组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动手实验,教师强调各组要注意合理分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明确分工,因为五年级学生能够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合理分工,细心的同学来数数,会用秒表的同学来计时,动作标准的同学来放摆,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记录并汇报,充分给学生以信任。在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结果时,我强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实验数据,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时间,这是完成这一单元二级目标“能对搜集到的众多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的教学环节,所以从时间、空间上给了充分的重视。经过数据与分析,学生就会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的越快;摆线越长,摆的越慢。),与摆锤轻重和摆角大小无关。在这一过程中,有的组会因实验误差导致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时我适时地让该组同学反思误差产生的原因,建议他们重做一次。目的是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如:计时与放摆的同学动作要一致,手要把摆锤轻轻松开等,这样才能减小误差,提前教会学生下一步的实验时应掌握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应用自己探究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掌握了摆的运动规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家的摆钟走得太慢了,怎么调一调?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解决办法。第二个问题:公园里,8岁的究究和爸爸分别坐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秋千上要比赛荡秋千,比一比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小明说:“我身体轻,肯定比你快!”爸爸说:“我力气大,肯定赢你!”对他们父子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怎么能让小明比爸爸荡得快?然后我又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挑战自我,课下制作一个1分钟摆动60次的摆。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最终还要服务于生活。
第六步,课堂结束时大力赞扬学生,激发科学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我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收获,在同学们共同分享成就感的基础上,动情地说同学们的发现其实就是科学家的发现,400多年前的伽利略也发现了摆的规律,另一个科学家惠更斯在伽利略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摆钟,用摆作控制核心,使摆走得快慢均匀,走得更精确,同学们其实都具有科学家的潜质。在激发情感的同时,照应开头,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用摆作为时钟的控制核心,因为摆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同一个摆的摆动有等时性),它可以让钟走得快慢均匀。
第七步,实验台。送上老师衷心的祝福:祝同学们幸福快乐!
钟摆的秘密
快慢
摆线长短的影响:有关(越长,越慢;越短,越快。)
摆锤轻重的影响:无关
摆角大小的影响:无关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是遵照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设计的:情景引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得知识,有锻炼多种能力,同时培养浓厚的学科兴趣和情感。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好课永远是下一节。力求完美,将是我永恒的追求。
秘密的教案篇八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喜欢看书。
2.引导幼儿知道看书能增长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1.课件-照片:看图书
2.图书区域
他们为什么要看书呢?你喜欢看书吗?为什么?
1.幼儿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在书里面看到了什么?
2.组织幼儿看书
(1)引导幼儿观察图书的摆放:整整齐齐。
要求幼儿看书时,一定要记住从哪里拿的,看完后再放回到原处,也要整整齐齐的摆放好。
(2)教师选一本故事书,注意用感情和语气给幼儿讲其中精彩的部分,激发幼儿看书的欲望。
(3)幼儿看书要求
3.告诉老师,谁想看书?说一说你想怎么看书呀?
提醒幼儿:拿书的时候记住位置,看完后,再放回原处。看书时,要一页一页的看,不要大声,保持安静。
4、幼儿看书,教师指导。
通过读书活动,让幼儿知道,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可以了解很过很多的事情,读书可以让人们变得心胸开阔。
秘密的教案篇九
1、前期经验准备:结合周围的环境,带幼儿在幼儿园里找一找春天的特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观察动、植物的变化以及人们的活动,可以请幼儿将自己的所看所感用绘画、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
1、介绍诗歌题目,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兴趣。
2、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叫做《春天的秘密》
师:你们想一想春天里都有什么秘密?
幼:树变绿了、桃花开了、小鸟飞来了……师:小朋友来听一听诗文中是怎么说的。
1、教师跟音乐完整的朗诵诗文。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好听的诗文,找一找春天的秘密在哪呢?
2、教师第二遍完整朗诵诗文,使幼儿充分的理解诗文的结构,感受诗文的不同。
3、观看大自然中小河、桃花春天变化的音乐视频,让幼儿充分的感受到春天的神秘变化。
师:小河里冰融化了是什么样的?桃花呢?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河、桃花的变化,并用动作进行模仿。
4、出示幻灯,看图片,分段朗诵,使幼儿能够结合诗文内容、充分的感受、理解小河、桃花的变化。
师:春天里还有什么秘密呢?
老师引导幼儿一起找出春天的其他特征,并尝试用诗文的句式进行仿编。
秘密的教案篇十
1、积极参与闻气味的游戏。
2、知道保护鼻子的方法,不用手抠鼻子。
3、学习用镜子观察鼻子,了解鼻子的外形。
每组一套不透明的容器,分别装有香味(香水)、臭味(臭豆腐水)和液体的水。
1、教师和幼儿共同玩游戏“闻到了什么”。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吗?请你们闻一闻,猜一猜。
教师:我们的鼻子还可以闻到什么气味呢?(引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
教师:我们的鼻子真有用,可以闻到香味,可以闻出臭味,还可以闻出各种不同的气味。
2、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鼻子的外形。
教师:看看我们的鼻子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和幼儿用镜子观察鼻子。
教师:鼻子有鼻梁、鼻尖、鼻孔,鼻孔里可能有鼻涕。
教师:你们的鼻子是不是一样的?什么地方不一样?
3、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保护鼻子的方法。
在容器边,教师请幼儿紧闭嘴巴并捏住鼻子片刻。
教师:你们能闻到什么气味吗?你们有什么感觉?
教师:鼻子用来呼吸的,不呼吸的人会很难受,也不能存活。
教师:那你们应该怎么保护鼻子呢?
教师小结:不用手抠鼻子,轻轻擤鼻涕,平时注意不用手碰撞鼻子,让鼻子成为我们的`朋友。
我在开始部分采用了魔术的手段,让幼儿开始就进入了奇幻的境界,在通过镜子自己观察,幼儿掌握了鼻子的组成,在后面的体现鼻子用途时,我让幼儿亲自体验,幼儿兴趣很浓。最后在保护鼻子的环节,我运用了故事,孩子在安静中,明白了,鼻子的用途。
秘密的教案篇十一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鞋底的秘密。
2、在体验活动中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
3、通过设计鞋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1、布置“鞋子展览会”(各种大小、材料、形状、颜色、花纹的鞋子若干);摆放马蹄形座位。
2、律动“问候舞”及优美欢快的背景音乐。
3、每个幼儿事先穿一双丝袜。
4、事先制作好的彩泥鞋底人手一个,辅助材料若干(牙签、小棒、吸管、锥子、木板、彩泥、豆子等)
一、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鞋底,发现鞋底的秘密。
1、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门口:“多功能厅里正在举办‘鞋子展览会’,你们想去参观吗?”“请你看看、摸摸、比比,再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找找鞋底有什么秘密。”
2、幼儿观察鞋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观察不同的鞋底,引导发现鞋底是各种各样的。(材料、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等)
3、提问:“你发现鞋底的秘密了吗?”“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小朋友?”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小结。
4、了解各种鞋底的作用。
1)提问:“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鞋底,这些鞋底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讨论、商量,教室巡回指导。
2)请幼儿讲述。(保护、美观、方便、干净、防滑等作用)
二、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
1、引导幼儿感受丝袜很滑。
1)教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鞋底的秘密,还有小朋友说到了鞋底有花纹,那你知道花纹有什么作用吗?”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不作结论。
2)教师:“要是鞋底没有花纹会怎样呢?让我们把鞋子脱掉,只穿丝袜跳段舞蹈好吗?”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跳舞。
教师:“穿着丝袜跳舞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教师与幼儿第二次跟着音乐跳舞。
3)幼儿回到椅子上,教师提问:“只穿丝袜跳舞的感觉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讲述。
2、感知鞋底的秘密。
1)教师:“让我们穿上鞋子也来跳段舞蹈,试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请幼儿穿上两只鞋子跳舞。
2)提问:“为什么穿上两只鞋子跳舞,两只脚都不那么滑了呢?”
3)教师小结:鞋底有花纹,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滑作用。
三、设计防滑鞋底。
1、提出要求:“让我们用灵巧的手指和各种辅助材料来设计一个防滑鞋底,比比谁的设计最与众不同?”
2、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活动。
1)请先设计好的幼儿给客人老师或是小朋友欣赏,并讲述自己设计的理由。
2)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讲述。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了解减小摩擦的鞋底。
教师出示溜冰鞋,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鞋子?”“溜冰鞋的鞋底有什么秘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什么鞋底是故意减小摩擦力,使它更滑?”,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述。
2)请幼儿回家继续思考、寻找答案。
秘密的教案篇十二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幼儿常常利用盥洗的时间玩水,因为他们觉得水很有趣,所以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为孩子们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眼、脑、手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去操作,从而最终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激发幼儿从小爱科学的情感。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懂得保护水,有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二)教案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里盛水,水里有一条金鱼,一缸里盛米,米里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牛奶、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每组有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等玩水小容器,每人半玻璃杯清水和毛巾。
(三)教案过程:
1、导入:用手抓不起,用力劈不开,煮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老师的杯里装的就是谜底——水。它的秘密可多啦,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2、探索活动(一):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幼:水里有条红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水里有一条漂亮的红金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我看见的;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不知道。
教师请一幼儿从米里摸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探索活动(二):幼儿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小容器,请你们先看一看,请你们每人选
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瓶子上有洞洞,瓶子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里的水就没了。
幼c:塑料袋有洞,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水也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水会没有了?
幼a:水从洞洞里漏掉了。
幼b:水从洞里流走了。
教师小结:水是会流动的。
(2)溶解实验
幼儿尝试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提醒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牛奶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白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牛奶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成了白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牛奶放入水中都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高乐高,有的说感冒冲剂等。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水的用途,并懂得保护水
师:水有什么用呢?
幼:有的说能洗澡;有的说能洗手;有的说能发电;有的说能浇花;有的说能喝等。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师:假如没有水,我们会怎么样?
幼:有的说会渴死;有的说会很脏;有的说花儿、大树也会死等。
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幼:洗手时要快;洗手时水不要开大;要关水龙头;不能玩水……(评: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幼儿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以上就是本次读者科学教案文章的详细细节叙述,主要描述幼儿科学游戏活动设计,觉得好就请收藏下,如果大家有任何相关总结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在下面进行交流,更多相关的教案例文可以直接在最上面搜索,幼儿科学游戏教案,大班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大全,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幼儿园托班教案。
秘密的教案篇十三
1、了解树龄和年轮的关系。
2、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乐意和树木做朋友。教学重点:探究大树的年龄,对树木的年轮发生兴趣。
让孩子们了解年轮和大树年龄的关系。
1、前期经验:观察过各种树,测量幼儿园里的树。
2、有年轮的大树桩模型,故事课件。
一、说一说:我们身边的树。
1、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树,你都见过哪些树?它长得什么样?
小结: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不同的树,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树。
2、树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小结:树能让我们乘凉,树能美化环境……树的作用真不少。
3、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怎样爱护、关心他们?
小结: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身边的树,和树做好朋友。
二、讨论树的年龄。
1、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树桩,让幼儿自由讨论。
2、今天有一个大树桩遇到了些麻烦,让我们来听听,帮它解决一下吧。
3、观看课件,欣赏故事,边听边讨论。
(1)你知道自己几岁吗?
(2)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年龄,可是大树桩不清楚,怎样才能知道它几岁了?(幼儿互相讨论交流)。
(3)看故事,了解年轮的秘密。
小结:大树的`年龄就是它一圈一圈的年轮,它每长一年,树桩上的圈圈就会多一圈,有几个圈表示它有几岁。
(4)出示年轮,让幼儿观察,总结年轮为什么有宽有窄?出示偏心年轮让幼儿观察。
三、操作和大树桩做朋友。
1、幼儿自己找一棵需要帮助的大树桩,数数它有几岁了?(背景音乐:大树桩,你有几岁)。
2、交流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3、尝试让两棵大树桩做朋友,看看它们合起来是几岁。
四、听音乐做游戏:树桩几岁了。
延伸活动:不但树木上有年轮,动物身上也有年轮,一起去郊外发现,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