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博士开题报告大全(19篇)
报告的撰写过程需要提前规划和准备,包括收集数据、制定大纲、写作和审校等。报告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报告的主题和核心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报告范文中的内容和结构可以与我们自己的工作或研究进行对比和参照。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一
(1)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
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2.2.1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2.2.2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二
学生姓名:李南兰。
学院:中文学院。
指导教师:蒋晓城。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1)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
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三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xx年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xx年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社会生活一方面由语言文字所反映,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影响、浸淫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形态各个层面。以儒家经典“六经”言,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就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曹元弼先生说:“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争论激烈,“五经无双”的他不可能不在其著作《说文》时烙下礼的痕迹,反映自己的礼治思想。包括三礼在内的先秦典籍以及当时的礼既是许慎撰作《说文》的资料来源,也为其提供了编写撰作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据礼释字的研究方法。研究《说文解字》,领悟作者的微言大义,可以更本真地认识中国古礼。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论文涉及《说文》学及古礼两大艰深学术领域,工作量浩大,体现在:
艰深的文献阅读:研究者必须对《说文》及三礼有充分的阅读和准确的理解,这些文献内容艰深、专业性强。另外须对前辈礼学与《说文》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利用,对许慎时代的历史面貌有准确把握,需要古文字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有大量坚实的文献阅读作为基础。
繁重的文献梳理。作为交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只有在大量的资料占有、整理后并进行仔细认真和富有发散性的分析、归纳后,才能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材料梳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哪些有用,哪些会产生误导等,研究者应当正确处理。
严密的论证推理。许慎本身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大都集中于文字学研究方面,这项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结论必须有缜密的论证,运用严密的推理方法对观点进行支撑。
论文进度:
xx年6月前完成本项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
8月前《说文》引称礼书的整理。
10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疏证。
12月前《说文》记载的汉礼考订。
xx年2月前《说文》涉礼小篆的词源学研究。
4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名物制度考证。
6月前三礼与《说文》行文风格特点研究。
8月前经礼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考察。
10月前《说文》礼学思想研究。
12月前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关系。
xx年4月前学位论文的润饰。
6月前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论文预期成果:专著及系列论文。
创新点:
1、开辟《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说文解字》,特别是从礼学的角度系统地进行研究,本研究尚属首创,并为今后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结合研究奠定基础,形成《说文》说经系列。
2、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研究说文者虽众,但尚无对许氏学术思想尤其是礼学思想进行探讨。研究许慎的学术思想可对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提供材料学上的支持。
3、开创古礼研究新思路,也就是说,对礼学的研究可以从古代文献、地下出土、民族学资料“三重推理”法扩充包含古文字资料的“四重推理”法。
七、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姚孝遂主编中华书局。
2、《金文编》容庚先生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中华书局。
3、《积微居小学述林》杨遇夫先生著中华书局。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撰巴蜀书社。
5、《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撰。
6、《说文句读》义筠撰。
7、《说文解字义证》桂馥撰中华书局。
8、《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
9、《经典释文》陆德明著中华书局。
10、《史记》(附三家注)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1、《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
12、《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
13、《三礼汉志疏证》刘善泽撰岳麓书社。
14、《十三经注疏》阮刻影印本,中华书局。
15、《周礼正义》孙诒让撰中华书局。
16、《仪礼正义》胡培翚撰清经解续编本。
17、《礼记集解》孙希旦撰商务印书馆。
18、《仪礼图》张惠言著清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19、《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沈文倬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20、《中国礼制史》陈戍国著岳麓书社。
21、《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考古》等。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四
开题报告包括: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则是阐述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案,最后就是工作进度及具体安排。
写开题报告一切都是从题目出发,围绕这个题目进行讨论研究。所以要让你看到你的开题报告就能明白,你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你如何去通过实验或实践去证明你想要证明的观点。
文献综述
1具体的格式要求,不同的学校可能要求稍有不同,以学校提供的格式模板为准,如果没有详细说明的,参考标准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和论文一样是重视格式要求的,一般在要求你写开题报告时会有一个格式模板文件发给你。所以无论你是从哪复制粘贴都要注意符合目标格式。(如图)
我给你的更稳妥的建议是,如果从其他论文或文章上复制一些文字到你现在的开题报告上,不要先复制到底稿上。可以先复制到记事本上,然后编辑好再复制到底稿上。这样就能防止你有的时候忘记统一格式造成局部的格式不正确。(记事本上复制的文字默认是匹配目标格式的,而且排版工作量也稍少些)
2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是对开题报告各部分应该阐述些什么样的内容作出统一的规定,之所以这么规定是为了让人更容易一目了然地了解你的思路。不同的开题报告要求不同,这里以工科论文的开题报告要求作为示范进行讲解。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五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一.选题目的:
通过对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中有关回族的日常生活描写,来探究作品中所反映出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并以此为基础让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不会对他作品中所反映的宗教和对他所描写的内容产生误会,使人们对伊斯兰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理论渊源及演变:
伊斯兰教从公园七、八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开始,这个对他人看来有些神秘的宗教,从而对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一些不太和世纪相符的误解,这其中当然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张承志的相关研究基本还是空白的。
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自张承志1987年发表蒙文小说《做人民之子》及短篇小说《歌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之时起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当他的创作风格转变后,人们对他的`回族题材小说评价就不再和以前创作的“草原小说”的评价那样一致,而是有争议的,肯定、批评的都有。
自1991年7月发表长篇小说《心灵史》后,张承志可以说就成为了文学界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了,肯定的、批评的不乏有之。肯定他的作品内容、风格、思想,批评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偏激或者说对他作品中的宗教情结,但是也不乏对他做全面的评价的。马丽蓉《踩在几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对张承志做了全面的评价,特别是以作为一个回族的视角对张承志作品中的宗教描写做了公正的论述。
三、论文(设计)主要内容(三级提纲):
1.总论(导言)。
3.
四、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1.主要问题:
从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中重新看待他的作品之中反映出的宗教情,并且从张承志作为一名有宗教信仰的作家这一基点出发阐述作品中反映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结。
2.重点:
从作品中所描写的回族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比如语言、行为等方面看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及作品中反映的伊斯兰文化。
3.难点:
本品论文主要是以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选集《回民的黄土高原》中的小说为研究材料的,小说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细节描写理解不太能理解,且作品中的某些教义和自己所接受的教义不是和相符。这在理解作品的时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心灵史》中涉及到的哲合忍耶派教徒的殉教的追从,这和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教徒禁止轻生是相违背的。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片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对相关进行分析及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论文的结果。
2.可行性分析:
本篇论文主要是探究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情结,作为一名回族同学,对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伊斯兰文化及宗教方面的相关问题会更熟悉,这对本篇论文在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特色:
作为一名回族,可以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的事情中找到与作品中有关的写作,从这些写作中与生活中相关之处寻找论文的写作点。
2.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马丽蓉.踩在级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12。
2.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2。
3.何清.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4。
5.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0。
6.张承志.金牧场【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1。
10.何向阳.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3。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六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选题理由:。
主观方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自身对文学学识的热爱,在阅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后,我对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广泛的收集了这一方面的探究资料,想对其经典小说之一《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进行形象分析研究。
客观方面: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同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倾城之恋》中对主人公白流苏女性的塑造,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下被禁锢的悲惨命运,对于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发展及女性婚恋情感思想变化历程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所以,我决定就这一探究话题来表述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个人之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倾城之恋》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她的命运是如何被扭曲的。研究意义是:对于解读作家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完善前人相关研究。同时论文的写作对于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有很大帮助,也能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本选题对《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分析的系统归纳,无论是对《倾城之恋》文本思想内涵的探究还是对张爱玲小说文笔的透析,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介绍作家张爱玲及其生平;二是分析张爱玲小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价值;三是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四是叙述《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五是对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分析;六是研究《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女性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研究路线:
本课题拟采用分析,比较法和综合叙述,并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白流苏形象的有关知识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来论述白流苏形象分析的价值.
五、研究基础:
(1)可参考的书籍有江肇钦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胡梅《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等等。
(2)自身具备的条件:
b未具备的条件及解决办法:对于作品中白流苏这一女性形象了解得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理论资料的阅读来分析得更加透彻,对相关材料和见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相关材料。
六、预期达到目标及进度安排:
预期目标:按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研究论文。该文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阐释,力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有理有据。
进度安排: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选题。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方向,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20xx年12月20xx年1月: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1月20xx年4月: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20xx年4月15日:撰写论文二稿,请指导老师审阅。
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三稿。
20xx年5月初:完成论文定稿、交稿。
20xx年5月中旬:参加论文答辩。
七、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
(1)卢云峰.《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探析》[j]理论界.2006年第3期。
(2)刘涛.张爱玲的观念写作《倾城之恋》细读[j]青春2011年第9期。
(4)周玉英.《论张爱玲的女性立场》[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5)胡梅.《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6期。
(6)刘焱.张爱玲《倾城之恋》浅析.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7)白春香.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社科纵横.2010年第5期。
(10)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1)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七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社会生活一方面由语言文字所反映,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影响、浸淫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形态各个层面。以儒家经典“六经”言,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就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曹元弼先生说:“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争论激烈,“五经无双”的他不可能不在其著作《说文》时烙下礼的痕迹,反映自己的礼治思想。包括三礼在内的先秦典籍以及当时的礼既是许慎撰作《说文》的资料来源,也为其提供了编写撰作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据礼释字的研究方法。研究《说文解字》,领悟作者的微言大义,可以更本真地认识中国古礼。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八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查字典。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五、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六、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第5卷第4期第51页。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九
摘要:
人类的艺术审美活动,其实,也就是借助某种艺术媒介的诱引,在一个想象创造的幻觉世界中,或得以精神的抚慰,或得以人生的彻悟。艺术想象能够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美学的意境。唐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作者仅仅写出了具体物象美的画面,显然还不能算成功的诗,实际上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作者通过具体的物象,通过想象抒发出作者自己的一种遗世而独立、孤高的情感,并由此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境界。柳宗元虽然长期谪居异地,但仍然不畏雨横风狂而泰然自若。所有这些都是此诗的言外之意、词外之情。其诗深层的情感内涵隐蔽于词外,隐蔽于言外,而有待于读者神与物游,去发现,去挖掘。
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都需要想象,古今中外都有对想象精辟的论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触摸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并予以审美的救赎,而想象就是强化艺术这一本质的最重要手段,想象是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想象的艺术审美境界中,想象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开拓了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天宇,守望精神家园就成了想象秉承的使命。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须臾也离不开形象的加工、意象的浓缩、情感的升华的。形象激起想象的风帆,意象鼓起想象的翅膀,想象又促使情感的升腾和变化,形象、意象、情感与想象交织在一起不断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着艺术创作活动顺利地向前进行。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奇特的想象力,质言之,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本体精神。想象力始终灌注着创作主体的丰富情感,是在情感力量的催动下展现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通过凝铸而成的形象和意象展示在作品中。因此缺乏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然而,当我们厘定清新健康的文明坐标重新审视当下的艺术创作时,不难发现在艺术领域里想象力的日渐匮乏和作家艺术家对想象力的忘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文学作品、电影、相声等艺术门类越来越远离必要的想象空间,失去诗性的审美质感与诗意智慧,这不仅彰显着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上的苍白无力,暴露出作家艺术家对商业利益积极迎合的姿态,同时还表现出他们对心灵自由这一艺术理念的淡化与漠视。想象的思维特点有日渐程序化、单一化的趋势,因此,当下的想象世界呈现出一片荒芜而苍凉的景象。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日益受制于理性的想象力,一方面,在无数概念的指导下,获得了精致的逻辑秩序,并有了新的流动方向,一方面又被概念所缠绕所束缚乃至被窒息了。缺乏想象力不仅使文学艺术变得索然无味毫无魅力可言,也使原本充满诗意的生活陷于一种彼此模仿的单调重复之中。无疑地,缺乏想象力,就会使我们的生命不但没有必要的更动和新鲜感,而且连最为日常的运作都显得特别慵懒乏味。一旦缺乏想象力,艺术作品的延展性和审美趣味就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失去生命律动感。想象力之于艺术犹如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之于生命。事实上,想象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生命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做前提,就没有旷世作品的出现和个性流派的诞生,更没有文学艺术的总体发展和欣欣向荣。
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论一直都很重视想象,其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对想象的阐述也采用了不同的理论话语与言说方式。先秦诸子中,老子和庄子是最富于想象智慧的大思想家,他们对道的描述与体悟就具有很鲜明的想象品格。老子认为,要认识那个不可名的道就要涤除玄览。这样的虚静状态实质上就是要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求与天地万物精神的交流,也就是内外兼忘、物我合一,也就是主体抛弃了一切有限的形式和偏执的观念,心纯志一地去遨游大道。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不可言的思想。庄子认为,书语意,都是有局限的,需要以道的显现和把握来说。庄子不直接说道而是以寓言来暗示、象征道。与老子的涤除玄览的体道相似,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论,庄子在他的文章里广泛运用想象这一心灵工具。想象用庄子的哲学语言来言说,就是游坐忘虚静悬解丧我天籁守本守神。因而使得庄子的想象具有否定逻辑、否定语言、否定感觉经验、否定知识、否定理性等内涵,注重精神界的直觉体验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自我存在的纯粹意识的诗性关照和智慧性的提问。庄子的人生美学就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它包括庄子对美和美感的认识,更蕴涵着其体道过程中的一种心灵状态,是用审美化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人类精神的栖息之所在,同时为个体生命寻求可能抵达这美妙精神家园的途径。所以,庄子的想象论既不同于感性思维,也不同于理性思维,而是一种诗性思维,它一开始所具有的就是哲学睿智和诗意的品格,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认识的工具;它给予我们的并不是价值性的预设和前提,而是诗性智慧的开启与敞亮。西晋陆机的《文赋》即对创作构思中的艺术想象进行过形象的描绘: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南朝梁代刘勰更认为,想象就是主观神思与客观物境的有机交融,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想象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体系中,一开始就与西方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心理的思维的范畴,而是把它提升为一种人类精神的最高审视形式,作为一种最高的探究现象和追问自我存在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工具,具有诗意的品格。
对于当前文学艺术发展不景气的局面,致力于呼唤想象力的回归,是当今所有艺术创造者都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以奇特的想象力密切地观察、分析、感悟着自己所身处的大千世界,揭示出生命的存在状态与本体精神。想象力的回归可以有效地遏制当下艺术创作的衰败颓废之势,增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提升大众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水平。同样,想象力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德]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c].商务印书馆,1979:357.
[6]高尔基.论文学技巧.论文学.[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17.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
“临川四梦”都本于小说,但比小说内容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传奇都增添了小说所没有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其讽世内容大致可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人性三个方面。
(一)官场社会之刺。
做官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士子的梦想,因为出入官场就意味着拥有盛名、权势和利益。然而汤显祖对明代官场社会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临川四梦”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总体上否定了明代官场社会并给予了深刻的鞭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四梦”塑造了阴险毒辣的“权臣”系列形象。如《紫钗记》里的卢太尉、《南柯记》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郸记》里的宰相宇文融。这些权臣位高权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卢太尉将权力用来满足私欲,书生李益中了状元,只因未参拜他,就被贬为玉门外参军;他豢养特务和刺客,谁让他不满就陷害谁。段功和宇文融都与卢太尉是一类的人物。“权臣系列”表现了高层官场之黑暗。第二,“临川四梦”塑造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譬如《南柯记》中的府幕录事官,他自言“为官只是赌身强,板障。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第二十一出)他与手下的小吏都不务正业,贪赃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捞银子。《邯郸记》中的崖州司户则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贪赃枉法成了普遍现象。“四梦”刻画的贪官污吏,是对中下层官场社会的讽刺。第三,“临川四梦”讽刺了科场弊端。在汤显祖的年代,科场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科场弊端也是“四梦”的讽刺矛头所指。《邯郸记》中卢生便是通过结拜高官和行贿而一举获得状元的。《牡丹亭》中的识宝使臣苗舜宾不懂文字,却因能辨珠宝,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如同儿戏,因与柳梦梅有旧而判他为状元。科举考试的严肃性轻易地被消除了。此外,“临川四梦”还描摹了走裙带关系、徇私舞弊等官场丑恶现象以及一些官场陋习。如《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做的便是“老婆官”,凭其妻瑶芳公主的关系当上了南柯太守,二十年掌一方大权,地位显赫。
(二)时事政治之刺。
(三)礼教和人性之刺。
明统治者尊崇孔子,加强礼教,推崇理学,均为钳制思想,加强其专制统治。“临川四梦”揭示了礼教和理学对人的危害性,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压迫,它剥夺以杜丽娘为代表的女性正当的权利,通过妇女教育压制其思想,在行动上则严密禁锢,使女性完全沦为男性的工具;二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戕害,如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思想荒芜,迂腐可笑,他言必称教条,而其教条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四梦”还有对假道学者的嘲弄。《邯郸记》对假道学者的刻画尤为入神。卢生既得高官,既要贪享淫荡生活,但嘴里又要维护道学,他的下场是可怜的,纵欲淫乐使他一命呜呼。关于“临川四梦”礼教与理学之刺,学界论述较多,本文不多赘述。明代虚伪的礼教和理学统治,并未培育人性之善,反而彰显了人情人性的庸俗与丑恶,明中后期社会风尚不象前期那样朴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迷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风俗记》)。“临川四梦”对人情人性也多有思考和讽刺,如薄情负心者,这主要由《紫钗记》中的李益来表现。李益与霍小玉定下终身,但后来卢太尉挟持他并欲以女妻之时,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计抛弃小玉而依附有权有势的卢府,最后历经变故却仍然回到小玉身边,李益的软弱和薄情受到了感情和道德的双重批判。再如卑劣势利者,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人们在主角淳于棼和卢生得意时毕恭毕敬趋之若骛,失意时则唯恐避之不及。“临川四梦”还讽刺了人性的堕落。《南柯记》中的淳于棼、《邯郸记》中的卢生都演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富贵之时他们都丧尽了善美之性与羞耻之心,沦为腐朽没落的人,这既与黑暗龌龊的官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亦由本人的“恶”性所决定。
二、“临川四梦”的讽世特征。
首先,讽世意识贯穿于“临川四梦”始终。“四梦”的创作时间从万历十五年(1587)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紫钗记》时作者三十七岁,作《邯郸记》时五十二岁,前后十五年。四梦的创作正是作者思想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临川四梦”一以贯之的讽世意识反映出作者持久的否定态度和批判精神。作者感受到种.种丑恶的现实,失望逐渐加深,有时乃至产生绝望和幻灭的情感,这在后“二梦”的佛道倾向中可见一斑。《南柯梦记题词》中说到“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南柯梦记题词》),将世人寻常追求的目标都视为空虚,实际否定了现实人生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汤显祖是社会和时代的叛逆。但另一方面,汤显祖毕竟是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浸染,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信念根深蒂固,他的社会地位和礼教的修养都限制他,使他不可能与旧观念完全决裂从而摆脱其束缚。所以“四梦”中的讽世意识局部又是有所波动起伏的,有时是较为软弱的。这些复杂情形反映出作为士大夫文人和思想者的汤显祖心灵的痛苦和思想的矛盾。
第三,“临川四梦”的讽刺是多指向的,不仅包括时事政治、官场科场,还有文化和人性,反映出汤显祖思考的广泛性。这显示了他对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深刻体察,也反映出他对更深远的问题的积极探索。由于其思考的广泛深入,汤显祖被人们列为思想家。但“临川四梦”是一组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的演绎,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和人生感受的抒发,这其中包含、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因为“四梦”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它在某些某些方面反而超越了当时的哲学思考。譬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寻梦”的行为以及陈最良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理学思想和礼教文化违背自然和戕害生命的真实面目,这比任何简单的批评和苍白的论证都要深刻。再如后二梦通过对社会丑恶现实和人性堕落过程的描摹以及梦醒成空的结果,揭示了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生意义的虚无性。当然这里有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临川四梦”讽刺的多指向特征反映出汤显祖多方面的广泛的思考。
三、结语。
“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既是作者个性和思想的反映,也是戏剧传统精神和时代革弊的强力表达。汤显祖个性耿介,精神不欺,操守高洁。儒道释思想的混合使他既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包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参与,又具有距离意识。因而“临川四梦”虽然对社会现实集中描摹,敏锐地透视其中的丑恶人事并予以否定,但并不采取时事批判剧严肃写实与激烈的风格,而是采用“怪怪奇奇,莫可名状”(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合奇序》)的写梦手法,借助梦境外壳和讽刺笔法表达了他对社会世态和人性特征的感受与理解。从时代特征来看,明代中期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社会丑恶情形,促使晚明作家较多地强烈否定客观世界,暴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譬如色情文学和公案文学就盛行一时。就戏曲来说,明代中后期戏曲一反明前期粉饰太平、道学气浓的作风,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讽刺戏曲,内容丰富,讽刺的矛头指向各个方面。讽刺成了时代主题之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为一组传奇作品,凭借艺术大师的高水准创作,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其讽世意识正是时代主题的强力表达,部分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一
论文题目:
学 年
号级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及职称 学 研 所 拟
科究属授
专方院学
业向所位
二o 年月日填
说 明
1.开题报告在本专业教研室(科)范围内举行,须成立开题考核小组,于第四学期4月底之前完成,开题时间和论文答辩时间必须间隔1年以上。
2.本表一式三份(可复印),教研室、所属学院(所)、研究生处各一份,原件交所属学院(所)存档。
3.本表用蓝黑或黑色钢笔填写或打印(不能打印表后粘贴),字迹要工整。 4.根据需要可自行加页,双面打印。 5.博士生在开题报告后应附《查新报告》。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1-
-2-
-3-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二
学院:中文学院。
指导教师:蒋晓城。
xx年2月26日。
(1)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2.2.1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2.2.2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5)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三
智慧城市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引起全球关注始于 20xx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刚刚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围绕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设它来展开的,并且这些研究目前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进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借鉴他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为我所用,以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深入,是行政管理学者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对于笔者而言,阅读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寻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依据所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意义和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效益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6.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
(二)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xx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xx 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虽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驱动,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为代表的 it 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当政府和民众面对接踵而至且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公共安全隐患日增等)束手无策时,以智慧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来,让困顿中的政府和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怀着这种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终被政府和民众所逐渐接受并推广。
1.城市的智慧发展理念将为解决当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径。
2.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3.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匮乏是该选题的缘由之一。
(二)选题意义。
在现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丰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理论。
3. 为我国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本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
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兴形态和未来趋势,认识智慧城市应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义及发展历史,从而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在探寻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众说纷纭的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本文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属性认知。在对智慧城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充分解读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兴起的动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诞生而兴起的。以感知技术、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全面覆盖的网络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软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和软件基础条件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才刚刚开始,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还未形成一个标准的体系可供遵循。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模式、实施模式与过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标准的参考体系,并绘制了有关模式的构成示意图。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预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形成,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的风险研究明显不足。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的根本诱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因此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对新环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带来了新的风险威胁。本文从整体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能风险进行了预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创新工程,要顺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是防范建设风险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创新机制,调动与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和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本论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出发,首先系统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智慧城市的概念、属性及建设动因;其次,探讨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再次,研究并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实施模式及建设过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风险根源的基础上,预警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防范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选题方面。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博士论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题本身就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此选题在国内属于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2.在写作内容方面。尽管当前的一些论文或着作涉及到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国内外建设问题的简介与比较,建设模式的讨论,建设的保障措施等。
这些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关注不够。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建设动因、前提基础、基本模式、风险预警到保障机制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完整逻辑链条,对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二)不足之处
1.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文献资料积累有限。同时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城市政府接受并着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是从 20xx 年以后才开始的,目前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实、完整的经验数据。理论研究文献以及实践数据的缺乏,给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涉及领域广、影响因素多,事关整个城市发展全局,而每个城市就其个体而言情况各异。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微观层面的考察。同时本文较多地探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问题,而对个性问题的讨论还远远不够。
3.本文将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但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对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略
(1)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预警机制。
(3)形成相关研究论文。
(一)外文译着: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俄]列宁。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7][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m].蔡江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美]熊彼特。 增长财富论--创新发展理论[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二)中文着作:
[1]蔡立辉。电子政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4]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8]丁向阳。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9]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三)中文论文: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6.
[2]陈琳。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xx.
[7]程大章。应重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xx(6):10.
[10]崔国清。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xx.
(四)网络文献资料:
(五)外文原文文献: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四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五
(一)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应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或运算手段,能够保证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选题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范围之内。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一)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完成。
(三)开题报告内容应就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时间安排、科研条件等实施方案作出论证。
(四)开题报告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进行。学科点所在学院组织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至少4名为教授)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开题时应吸收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跨学科课题应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五)开题报告经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博士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处理。
(六)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改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后再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教育学院备案。
(七)开题报告进行后2周以内,博士生应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及《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送交研究生教育学院存档,博士生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1份。
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从而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进行一次阶段性检查,并检查培养过程中其他环节的完成情况。
中期检查的组织和实施: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实施。各学院应建立有导师参加的3~5人检查小组,负责本学科中期检查的考评工作。博士生要着重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论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对与选题报告内容中不相符的部分进行重点说明,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需继续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论证。导师对博士生中期检查情况给出评语,评语包括对已有工作评价,以及对计划完成情况、博士生表现和今后工作的评价。检查小组对博士生中期检查给予评定,并填写《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报告情况表》。在中期检查中,专家组认为确有创新、有可能成为优秀论文的学位论文,应予以重点关注。对于中期检查评定不合格者,应对该博士生提出修改要求,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复查。没有进行论文中期报告的博士生,不能进行论文答辩。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六
1、选题依据。
研究意义:
情感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作用,钱谷融先生指出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学原则。我们说,文学是情感艺术,以情感人,以情激发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作家赋予作品的艺术生命和审美价值。当生活中的人和事触发了他的各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便产生了强烈的用文学样式表达出来的冲动和欲望。这样,主体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想象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就共同产生了美妙的文学作品并渗透着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一部动人的作品翻译过来要有同样的效果,要让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因此,感情的传达,是文学翻译的最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富有创作性的工作。学者吴海燕指出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文学翻译同样也是情感的艺术。如果在文学翻译中没有情感的表达而只是毫无感情色彩地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中进行转换,那么这根本不会成为优秀的文学翻译更不可能成为翻译文学。因为在文学翻译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译者的创作性。文学作品翻译的再创作,首先必须以阅读与欣赏过程为前提,通过对文学作品欣赏这一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审美观点、倾向和兴趣来感受、体验、翻译、理解作品内容;根据自己的审美愿望,运用联想、想象,给作品的形象,给予重塑或补充,使艺术形象活跃起来。阅读与欣赏,过程是文学作品翻译和再创作的首要条件。没有阅读与欣赏这一能动的再创作活动,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许多特性不能显示出来,作家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诚然也不能激起再创作的情感和热情。
二、论文研究工作基础及条件保障。
三、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
[1].bronte,eyre[m].shanghaiforeignlanguagepress,.
[2].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英]夏洛蒂勃朗特,李霁野译.简爱[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
[4].[英]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译.简爱[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5].[英]夏洛蒂勃朗特,黄源深译.简爱[m].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6].刘伽.《简爱》中译本评介:译作与经典名著的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
[7].赵华.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8].张德让,龙云平.主题显著和话题显著―――评《简爱》的两个中译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9].袁榕.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和本土化策略取向与冲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0].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中国翻译.2001(05)。
[11].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02)。
[12].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j].中国翻译.1998(01)。
[13].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5].刘雪梅.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16].马晶晶.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17].朱兰珍.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制约因素[j].职业时空.2010(05)。
[18].徐佳.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19].刘茹斐.从译者主体性看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的翻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20].傅晓霞,林本椿.从“忠实”标准到叛逆性创造――论译者主体地位之“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1].co,1995.
[23].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张祖毅许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管,.406.
[2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七
硒是人和动物的必餺微量元素,缺乏会严重影响健康。我国约72%国土面积的土壤缺硒,靠天然食品来补充硒无法满足人和动物对硒的需求。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例63%以上,富硒猪肉的研发对人体补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不同阶段猪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血浆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研宄了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筛选出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组合,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为开发优质富硒猪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首次系统地开展了晒源及硒水平对母猪、哺乳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等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等保健功能的影响,对血装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响及硒在猪不同组织中的沉积效果等系列研究。
(2)研究筛选了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富硒猪肉生产的最佳硒源和硒水平组合,为富硒猪肉的生产奠定基础。
(3)实现背最长肌和后腿肉硒沉积量分别达到0.34nig*kg_i和0.33mg*kg-i,比普通猪肉高出2.4倍和2.3倍,达到富硒猪肉标准,实现了富硒猪肉生产的目标。
(4)本研宄围绕富栖猪肉生产整个系统,以生产富硒猪肉为目的,以猪肉无公害为标准,首次系统地从日粮的添加硒源及硒水平到词养管理、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和鲜肉!r: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体系,为富硒猪肉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1)进一步 展硒和ve,硒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对猪生产性能、保健功能和硒在组织中沉积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猪的生产水平,提升猪肉的生产效率和硒在猪肉组织中的沉积量。
(2)开展富硒猪肉产品的深加工研究,探索深加工过程中肉中硒的稳定性,丰富富硒猪肉深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3)开展富硒猪肉生产和产品的标准研^究,制定富硒猪肉的生产和产品标准,填补国内相应标准的空白。
(4) 展富硒猪肉市场开发和营销创新模式的研究,提升猪肉的附加值,提升猪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5) 展富硒猪肉对人体保健功能和抗癌作用的研宄。通过建立小鼠h22肝癌移植性肿瘤模型考察富硒猪肉中硒蛋白的抗肝癌作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硒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2、硒的代谢机制
3、硒的储藏和排泄
4、缺硒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5、硒中毒
6、硒在动物生产种的应用研究进展
7、富硒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现状
8、主要研究内容级意义
第二章 不同硒海和硒水平对猪生产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
1、引言
2、富硒猪肉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
3、小结
第四章 富硒猪肉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1、创新点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八
智慧城市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引起全球关注始于 20xx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刚刚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围绕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设它来展开的,并且这些研究目前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进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借鉴他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为我所用,以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深入,是行政管理学者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对于笔者而言,阅读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寻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依据所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意义和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效益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6.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
(二)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xx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xx 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虽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驱动,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为代表的 it 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当政府和民众面对接踵而至且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公共安全隐患日增等)束手无策时,以智慧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来,让困顿中的政府和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怀着这种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终被政府和民众所逐渐接受并推广。
1.城市的智慧发展理念将为解决当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径。
2.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3.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匮乏是该选题的缘由之一。
(二)选题意义。
在现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丰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理论。
3. 为我国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本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
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兴形态和未来趋势,认识智慧城市应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义及发展历史,从而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在探寻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众说纷纭的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本文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属性认知。在对智慧城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充分解读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兴起的动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诞生而兴起的。以感知技术、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全面覆盖的网络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软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和软件基础条件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才刚刚开始,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还未形成一个标准的体系可供遵循。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模式、实施模式与过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标准的参考体系,并绘制了有关模式的构成示意图。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预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形成,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的风险研究明显不足。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的根本诱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因此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对新环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带来了新的风险威胁。本文从整体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能风险进行了预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创新工程,要顺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是防范建设风险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创新机制,调动与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和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本论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出发,首先系统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智慧城市的概念、属性及建设动因;其次,探讨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再次,研究并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实施模式及建设过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风险根源的基础上,预警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防范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选题方面。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博士论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题本身就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此选题在国内属于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2.在写作内容方面。尽管当前的一些论文或着作涉及到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国内外建设问题的简介与比较,建设模式的讨论,建设的保障措施等。
这些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关注不够。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建设动因、前提基础、基本模式、风险预警到保障机制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完整逻辑链条,对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二)不足之处
1.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文献资料积累有限。同时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城市政府接受并着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是从 20xx 年以后才开始的,目前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实、完整的经验数据。理论研究文献以及实践数据的缺乏,给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涉及领域广、影响因素多,事关整个城市发展全局,而每个城市就其个体而言情况各异。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微观层面的考察。同时本文较多地探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问题,而对个性问题的讨论还远远不够。
3.本文将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但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对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1)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预警机制。
(3)形成相关研究论文。
(一)外文译着: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3][俄]列宁。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xxxx.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xx.
[6][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xxxx.
[7][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xxxx.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xxxx.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m].蔡江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xx.
[10][美]熊彼特。 增长财富论--创新发展理论[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xx.
(二)中文着作:
[1]蔡立辉。电子政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xx
[2]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
[3]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xxxx
[4]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xx
[8]丁向阳。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xxxx.
[9]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xx
(三)中文论文: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xx(1):8-16.
[2]陈琳。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xxxx.
[7]程大章。应重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xxxx(6):10.
[10]崔国清。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xxxx.
(四)网络文献资料:
(五)外文原文文献: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九
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