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精选22篇)
写报告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和组织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需要明确报告的核心信息和重点,以便在撰写过程中突出强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一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社会生活一方面由语言文字所反映,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影响、浸淫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形态各个层面。以儒家经典“六经”言,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就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曹元弼先生说:“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争论激烈,“五经无双”的他不可能不在其著作《说文》时烙下礼的痕迹,反映自己的礼治思想。包括三礼在内的先秦典籍以及当时的礼既是许慎撰作《说文》的资料来源,也为其提供了编写撰作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据礼释字的研究方法。研究《说文解字》,领悟作者的微言大义,可以更本真地认识中国古礼。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二
(1)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
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2.2.1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2.2.2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三
学院:中文学院。
指导教师:蒋晓城。
xx年2月26日。
(1)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2.2.1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2.2.2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5)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四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一.选题目的:
通过对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中有关回族的日常生活描写,来探究作品中所反映出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并以此为基础让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不会对他作品中所反映的宗教和对他所描写的内容产生误会,使人们对伊斯兰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理论渊源及演变:
伊斯兰教从公园七、八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开始,这个对他人看来有些神秘的宗教,从而对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一些不太和世纪相符的误解,这其中当然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张承志的相关研究基本还是空白的。
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自张承志1987年发表蒙文小说《做人民之子》及短篇小说《歌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之时起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当他的创作风格转变后,人们对他的`回族题材小说评价就不再和以前创作的“草原小说”的评价那样一致,而是有争议的,肯定、批评的都有。
自1991年7月发表长篇小说《心灵史》后,张承志可以说就成为了文学界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了,肯定的、批评的不乏有之。肯定他的作品内容、风格、思想,批评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偏激或者说对他作品中的宗教情结,但是也不乏对他做全面的评价的。马丽蓉《踩在几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对张承志做了全面的评价,特别是以作为一个回族的视角对张承志作品中的宗教描写做了公正的论述。
三、论文(设计)主要内容(三级提纲):
1.总论(导言)。
3.
四、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1.主要问题:
从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中重新看待他的作品之中反映出的宗教情,并且从张承志作为一名有宗教信仰的作家这一基点出发阐述作品中反映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结。
2.重点:
从作品中所描写的回族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比如语言、行为等方面看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及作品中反映的伊斯兰文化。
3.难点:
本品论文主要是以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选集《回民的黄土高原》中的小说为研究材料的,小说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细节描写理解不太能理解,且作品中的某些教义和自己所接受的教义不是和相符。这在理解作品的时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心灵史》中涉及到的哲合忍耶派教徒的殉教的追从,这和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教徒禁止轻生是相违背的。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本片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对相关进行分析及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论文的结果。
2.可行性分析:
本篇论文主要是探究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情结,作为一名回族同学,对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伊斯兰文化及宗教方面的相关问题会更熟悉,这对本篇论文在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特色:
作为一名回族,可以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的事情中找到与作品中有关的写作,从这些写作中与生活中相关之处寻找论文的写作点。
2.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马丽蓉.踩在级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12。
2.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2。
3.何清.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4。
5.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0。
6.张承志.金牧场【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1。
10.何向阳.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3。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五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自选课题。选题理由:。
主观方面: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自身对文学学识的热爱,在阅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后,我对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广泛的收集了这一方面的探究资料,想对其经典小说之一《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进行形象分析研究。
客观方面: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同时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倾城之恋》中对主人公白流苏女性的塑造,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下被禁锢的悲惨命运,对于女性自身社会地位的发展及女性婚恋情感思想变化历程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所以,我决定就这一探究话题来表述对这一经典作品的个人之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倾城之恋》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位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柔弱背后的坚强,她的命运是如何被扭曲的。研究意义是:对于解读作家对于生命、社会及存在的思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完善前人相关研究。同时论文的写作对于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有很大帮助,也能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2003年,杨泽编写出版了《阅读张爱玲》一书,引起了文坛的广泛重视。本书集结了台湾。大陆及海外学者(康来新,池上贞子,周芬伶,罗久蓉,王德威,张小虹,平路,胡锦媛,梅家玲,蔡源煌...等)对张爱玲的讨论。而这篇论文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及理论构架,尤其可以见得张爱玲的启发之深,影响之远。本书是张学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
作家钱亚玲在一书关于《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中,叙述道无论是思想内涵抑或艺术表现形式,作于1943年10月的《金锁记》被公认为是张爱玲中篇小说之精髓。1944年出版的《传奇》小说集中,作者选《金锁记》作为开篇,足见张爱玲本人对这部中篇小说的偏爱。为此人门较易忽略于集中位居第二的《倾城之恋》。对于《倾城之恋》的评论,不论是力度还是文字的长度都远不及《金锁记》。对于《倾城之恋》这部经典文学之作,期探究价值更为明显。
《倾城之恋》具有外向的唯美主义色彩,结局是范柳原于白流苏共同走进婚姻殿堂,表面上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却隐匿着沧桑,透露着卡破红尘的彻骨悲凉。白流苏的圆梦让读者觉得是一传奇故事。正如作家张爱玲的人生一样。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研究比较零散、狭隘。本选题对《倾城之恋》白流苏形象分析的系统归纳,无论是对《倾城之恋》文本思想内涵的探究还是对张爱玲小说文笔的透析,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四、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试验方案: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是介绍作家张爱玲及其生平;二是分析张爱玲小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价值;三是探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四是叙述《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五是对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分析;六是研究《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女性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研究路线:
本课题拟采用分析,比较法和综合叙述,并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白流苏形象的有关知识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通过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来论述白流苏形象分析的价值.
五、研究基础:
(1)可参考的书籍有江肇钦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戴玉《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扭曲,胡梅《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等等。
(2)自身具备的条件:
b未具备的条件及解决办法:对于作品中白流苏这一女性形象了解得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通过相关理论资料的阅读来分析得更加透彻,对相关材料和见解进行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现在正在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研究相关材料。
六、预期达到目标及进度安排:
预期目标:按时完成一篇符合要求的研究论文。该文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阐释,力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有理有据。
进度安排:
20xx年10月20xx年11月:选题。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方向,阅读相关参考文献。
20xx年12月20xx年1月:在教师指导下确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1月20xx年4月: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20xx年4月15日:撰写论文二稿,请指导老师审阅。
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三稿。
20xx年5月初:完成论文定稿、交稿。
20xx年5月中旬:参加论文答辩。
七、阅读的主要文献、资料。
(1)卢云峰.《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探析》[j]理论界.2006年第3期。
(2)刘涛.张爱玲的观念写作《倾城之恋》细读[j]青春2011年第9期。
(4)周玉英.《论张爱玲的女性立场》[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5)胡梅.《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形象分析.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6期。
(6)刘焱.张爱玲《倾城之恋》浅析.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7)白春香.对《倾城之恋》的另一种解读.社科纵横.2010年第5期。
(10)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1)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六
摘要:
人类的艺术审美活动,其实,也就是借助某种艺术媒介的诱引,在一个想象创造的幻觉世界中,或得以精神的抚慰,或得以人生的彻悟。艺术想象能够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美学的意境。唐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作者仅仅写出了具体物象美的画面,显然还不能算成功的诗,实际上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作者通过具体的物象,通过想象抒发出作者自己的一种遗世而独立、孤高的情感,并由此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境界。柳宗元虽然长期谪居异地,但仍然不畏雨横风狂而泰然自若。所有这些都是此诗的言外之意、词外之情。其诗深层的情感内涵隐蔽于词外,隐蔽于言外,而有待于读者神与物游,去发现,去挖掘。
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都需要想象,古今中外都有对想象精辟的论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触摸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并予以审美的救赎,而想象就是强化艺术这一本质的最重要手段,想象是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想象的艺术审美境界中,想象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开拓了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天宇,守望精神家园就成了想象秉承的使命。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须臾也离不开形象的加工、意象的浓缩、情感的升华的。形象激起想象的风帆,意象鼓起想象的翅膀,想象又促使情感的升腾和变化,形象、意象、情感与想象交织在一起不断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着艺术创作活动顺利地向前进行。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奇特的想象力,质言之,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本体精神。想象力始终灌注着创作主体的丰富情感,是在情感力量的催动下展现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通过凝铸而成的形象和意象展示在作品中。因此缺乏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然而,当我们厘定清新健康的文明坐标重新审视当下的艺术创作时,不难发现在艺术领域里想象力的日渐匮乏和作家艺术家对想象力的忘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文学作品、电影、相声等艺术门类越来越远离必要的想象空间,失去诗性的审美质感与诗意智慧,这不仅彰显着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上的苍白无力,暴露出作家艺术家对商业利益积极迎合的姿态,同时还表现出他们对心灵自由这一艺术理念的淡化与漠视。想象的思维特点有日渐程序化、单一化的趋势,因此,当下的想象世界呈现出一片荒芜而苍凉的景象。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日益受制于理性的想象力,一方面,在无数概念的指导下,获得了精致的逻辑秩序,并有了新的流动方向,一方面又被概念所缠绕所束缚乃至被窒息了。缺乏想象力不仅使文学艺术变得索然无味毫无魅力可言,也使原本充满诗意的生活陷于一种彼此模仿的单调重复之中。无疑地,缺乏想象力,就会使我们的生命不但没有必要的更动和新鲜感,而且连最为日常的运作都显得特别慵懒乏味。一旦缺乏想象力,艺术作品的延展性和审美趣味就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失去生命律动感。想象力之于艺术犹如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之于生命。事实上,想象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生命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做前提,就没有旷世作品的出现和个性流派的诞生,更没有文学艺术的总体发展和欣欣向荣。
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论一直都很重视想象,其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对想象的阐述也采用了不同的理论话语与言说方式。先秦诸子中,老子和庄子是最富于想象智慧的大思想家,他们对道的描述与体悟就具有很鲜明的想象品格。老子认为,要认识那个不可名的道就要涤除玄览。这样的虚静状态实质上就是要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求与天地万物精神的交流,也就是内外兼忘、物我合一,也就是主体抛弃了一切有限的形式和偏执的观念,心纯志一地去遨游大道。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不可言的思想。庄子认为,书语意,都是有局限的,需要以道的显现和把握来说。庄子不直接说道而是以寓言来暗示、象征道。与老子的涤除玄览的体道相似,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论,庄子在他的文章里广泛运用想象这一心灵工具。想象用庄子的哲学语言来言说,就是游坐忘虚静悬解丧我天籁守本守神。因而使得庄子的想象具有否定逻辑、否定语言、否定感觉经验、否定知识、否定理性等内涵,注重精神界的直觉体验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自我存在的纯粹意识的诗性关照和智慧性的提问。庄子的人生美学就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它包括庄子对美和美感的认识,更蕴涵着其体道过程中的一种心灵状态,是用审美化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人类精神的栖息之所在,同时为个体生命寻求可能抵达这美妙精神家园的途径。所以,庄子的想象论既不同于感性思维,也不同于理性思维,而是一种诗性思维,它一开始所具有的就是哲学睿智和诗意的品格,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认识的工具;它给予我们的并不是价值性的预设和前提,而是诗性智慧的开启与敞亮。西晋陆机的《文赋》即对创作构思中的艺术想象进行过形象的描绘: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南朝梁代刘勰更认为,想象就是主观神思与客观物境的有机交融,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想象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体系中,一开始就与西方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心理的思维的范畴,而是把它提升为一种人类精神的最高审视形式,作为一种最高的探究现象和追问自我存在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工具,具有诗意的品格。
对于当前文学艺术发展不景气的局面,致力于呼唤想象力的回归,是当今所有艺术创造者都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以奇特的想象力密切地观察、分析、感悟着自己所身处的大千世界,揭示出生命的存在状态与本体精神。想象力的回归可以有效地遏制当下艺术创作的衰败颓废之势,增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提升大众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水平。同样,想象力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德]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c].商务印书馆,1979:357.
[6]高尔基.论文学技巧.论文学.[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17.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七
论文题目:
学 年
号级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及职称 学 研 所 拟
科究属授
专方院学
业向所位
二o 年月日填
说 明
1.开题报告在本专业教研室(科)范围内举行,须成立开题考核小组,于第四学期4月底之前完成,开题时间和论文答辩时间必须间隔1年以上。
2.本表一式三份(可复印),教研室、所属学院(所)、研究生处各一份,原件交所属学院(所)存档。
3.本表用蓝黑或黑色钢笔填写或打印(不能打印表后粘贴),字迹要工整。 4.根据需要可自行加页,双面打印。 5.博士生在开题报告后应附《查新报告》。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1-
-2-
-3-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八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三、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查字典。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五、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六、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第5卷第4期第51页。
2、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九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xx年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xx年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社会生活一方面由语言文字所反映,另一方面也在语言文字的发展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礼几乎是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影响、浸淫至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形态各个层面。以儒家经典“六经”言,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就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曹元弼先生说:“六经同归,其指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许慎生活的时代,今古文争论激烈,“五经无双”的他不可能不在其著作《说文》时烙下礼的痕迹,反映自己的礼治思想。包括三礼在内的先秦典籍以及当时的礼既是许慎撰作《说文》的资料来源,也为其提供了编写撰作的指导思想,还提供了一种据礼释字的研究方法。研究《说文解字》,领悟作者的微言大义,可以更本真地认识中国古礼。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论文涉及《说文》学及古礼两大艰深学术领域,工作量浩大,体现在:
艰深的文献阅读:研究者必须对《说文》及三礼有充分的阅读和准确的理解,这些文献内容艰深、专业性强。另外须对前辈礼学与《说文》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利用,对许慎时代的历史面貌有准确把握,需要古文字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有大量坚实的文献阅读作为基础。
繁重的文献梳理。作为交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只有在大量的资料占有、整理后并进行仔细认真和富有发散性的分析、归纳后,才能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材料梳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哪些有用,哪些会产生误导等,研究者应当正确处理。
严密的论证推理。许慎本身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大都集中于文字学研究方面,这项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结论必须有缜密的论证,运用严密的推理方法对观点进行支撑。
论文进度:
xx年6月前完成本项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
8月前《说文》引称礼书的整理。
10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疏证。
12月前《说文》记载的汉礼考订。
xx年2月前《说文》涉礼小篆的词源学研究。
4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名物制度考证。
6月前三礼与《说文》行文风格特点研究。
8月前经礼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考察。
10月前《说文》礼学思想研究。
12月前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关系。
xx年4月前学位论文的润饰。
6月前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论文预期成果:专著及系列论文。
创新点:
1、开辟《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说文解字》,特别是从礼学的角度系统地进行研究,本研究尚属首创,并为今后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结合研究奠定基础,形成《说文》说经系列。
2、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研究说文者虽众,但尚无对许氏学术思想尤其是礼学思想进行探讨。研究许慎的学术思想可对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提供材料学上的支持。
3、开创古礼研究新思路,也就是说,对礼学的研究可以从古代文献、地下出土、民族学资料“三重推理”法扩充包含古文字资料的“四重推理”法。
七、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姚孝遂主编中华书局。
2、《金文编》容庚先生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中华书局。
3、《积微居小学述林》杨遇夫先生著中华书局。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撰巴蜀书社。
5、《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撰。
6、《说文句读》义筠撰。
7、《说文解字义证》桂馥撰中华书局。
8、《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
9、《经典释文》陆德明著中华书局。
10、《史记》(附三家注)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1、《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
12、《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
13、《三礼汉志疏证》刘善泽撰岳麓书社。
14、《十三经注疏》阮刻影印本,中华书局。
15、《周礼正义》孙诒让撰中华书局。
16、《仪礼正义》胡培翚撰清经解续编本。
17、《礼记集解》孙希旦撰商务印书馆。
18、《仪礼图》张惠言著清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19、《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沈文倬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20、《中国礼制史》陈戍国著岳麓书社。
21、《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考古》等。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
“临川四梦”都本于小说,但比小说内容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部传奇都增添了小说所没有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人物和情节。其讽世内容大致可分为官场社会、时事政治、礼教和人性三个方面。
(一)官场社会之刺。
做官几乎是古代所有读书士子的梦想,因为出入官场就意味着拥有盛名、权势和利益。然而汤显祖对明代官场社会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临川四梦”中对官场社会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总体上否定了明代官场社会并给予了深刻的鞭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四梦”塑造了阴险毒辣的“权臣”系列形象。如《紫钗记》里的卢太尉、《南柯记》里的丞相段功和《邯郸记》里的宰相宇文融。这些权臣位高权重,可都是老奸巨猾,品行卑劣,面目可憎。卢太尉将权力用来满足私欲,书生李益中了状元,只因未参拜他,就被贬为玉门外参军;他豢养特务和刺客,谁让他不满就陷害谁。段功和宇文融都与卢太尉是一类的人物。“权臣系列”表现了高层官场之黑暗。第二,“临川四梦”塑造了一批贪赃枉法的大小官吏。譬如《南柯记》中的府幕录事官,他自言“为官只是赌身强,板障。文书批点不成行,混帐。权官掌印坐黄堂,旺相。勾他纸赎与钱粮,一抢。”(第二十一出)他与手下的小吏都不务正业,贪赃枉法,《大明律》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捞银子。《邯郸记》中的崖州司户则是枉法酷吏中的典型。汤显祖生活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贪赃枉法成了普遍现象。“四梦”刻画的贪官污吏,是对中下层官场社会的讽刺。第三,“临川四梦”讽刺了科场弊端。在汤显祖的年代,科场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科场弊端也是“四梦”的讽刺矛头所指。《邯郸记》中卢生便是通过结拜高官和行贿而一举获得状元的。《牡丹亭》中的识宝使臣苗舜宾不懂文字,却因能辨珠宝,被任命为科举考官。他判卷草率,如同儿戏,因与柳梦梅有旧而判他为状元。科举考试的严肃性轻易地被消除了。此外,“临川四梦”还描摹了走裙带关系、徇私舞弊等官场丑恶现象以及一些官场陋习。如《南柯记》里的淳于棼做的便是“老婆官”,凭其妻瑶芳公主的关系当上了南柯太守,二十年掌一方大权,地位显赫。
(二)时事政治之刺。
(三)礼教和人性之刺。
明统治者尊崇孔子,加强礼教,推崇理学,均为钳制思想,加强其专制统治。“临川四梦”揭示了礼教和理学对人的危害性,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压迫,它剥夺以杜丽娘为代表的女性正当的权利,通过妇女教育压制其思想,在行动上则严密禁锢,使女性完全沦为男性的工具;二是对普通民众尤其是读书人的精神戕害,如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思想荒芜,迂腐可笑,他言必称教条,而其教条不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范围。“四梦”还有对假道学者的嘲弄。《邯郸记》对假道学者的刻画尤为入神。卢生既得高官,既要贪享淫荡生活,但嘴里又要维护道学,他的下场是可怜的,纵欲淫乐使他一命呜呼。关于“临川四梦”礼教与理学之刺,学界论述较多,本文不多赘述。明代虚伪的礼教和理学统治,并未培育人性之善,反而彰显了人情人性的庸俗与丑恶,明中后期社会风尚不象前期那样朴厚,“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迷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风俗记》)。“临川四梦”对人情人性也多有思考和讽刺,如薄情负心者,这主要由《紫钗记》中的李益来表现。李益与霍小玉定下终身,但后来卢太尉挟持他并欲以女妻之时,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决计抛弃小玉而依附有权有势的卢府,最后历经变故却仍然回到小玉身边,李益的软弱和薄情受到了感情和道德的双重批判。再如卑劣势利者,在《南柯记》和《邯郸记》中,人们在主角淳于棼和卢生得意时毕恭毕敬趋之若骛,失意时则唯恐避之不及。“临川四梦”还讽刺了人性的堕落。《南柯记》中的淳于棼、《邯郸记》中的卢生都演述了人性堕落的过程。富贵之时他们都丧尽了善美之性与羞耻之心,沦为腐朽没落的人,这既与黑暗龌龊的官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时亦由本人的“恶”性所决定。
二、“临川四梦”的讽世特征。
首先,讽世意识贯穿于“临川四梦”始终。“四梦”的创作时间从万历十五年(1587)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作《紫钗记》时作者三十七岁,作《邯郸记》时五十二岁,前后十五年。四梦的创作正是作者思想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临川四梦”一以贯之的讽世意识反映出作者持久的否定态度和批判精神。作者感受到种.种丑恶的现实,失望逐渐加深,有时乃至产生绝望和幻灭的情感,这在后“二梦”的佛道倾向中可见一斑。《南柯梦记题词》中说到“世人妄以眷属富贵影像执为吾想,不知虚空中一大穴也”(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南柯梦记题词》),将世人寻常追求的目标都视为空虚,实际否定了现实人生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说,汤显祖是社会和时代的叛逆。但另一方面,汤显祖毕竟是深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熏陶浸染,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信念根深蒂固,他的社会地位和礼教的修养都限制他,使他不可能与旧观念完全决裂从而摆脱其束缚。所以“四梦”中的讽世意识局部又是有所波动起伏的,有时是较为软弱的。这些复杂情形反映出作为士大夫文人和思想者的汤显祖心灵的痛苦和思想的矛盾。
第三,“临川四梦”的讽刺是多指向的,不仅包括时事政治、官场科场,还有文化和人性,反映出汤显祖思考的广泛性。这显示了他对其所生活的时代的深刻体察,也反映出他对更深远的问题的积极探索。由于其思考的广泛深入,汤显祖被人们列为思想家。但“临川四梦”是一组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的演绎,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和人生感受的抒发,这其中包含、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因为“四梦”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它在某些某些方面反而超越了当时的哲学思考。譬如《牡丹亭》中杜丽娘“惊梦”“寻梦”的行为以及陈最良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理学思想和礼教文化违背自然和戕害生命的真实面目,这比任何简单的批评和苍白的论证都要深刻。再如后二梦通过对社会丑恶现实和人性堕落过程的描摹以及梦醒成空的结果,揭示了人之存在的荒诞性和人生意义的虚无性。当然这里有佛道出世思想的影响。“临川四梦”讽刺的多指向特征反映出汤显祖多方面的广泛的思考。
三、结语。
“临川四梦”的讽世意识既是作者个性和思想的反映,也是戏剧传统精神和时代革弊的强力表达。汤显祖个性耿介,精神不欺,操守高洁。儒道释思想的混合使他既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包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参与,又具有距离意识。因而“临川四梦”虽然对社会现实集中描摹,敏锐地透视其中的丑恶人事并予以否定,但并不采取时事批判剧严肃写实与激烈的风格,而是采用“怪怪奇奇,莫可名状”(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二《合奇序》)的写梦手法,借助梦境外壳和讽刺笔法表达了他对社会世态和人性特征的感受与理解。从时代特征来看,明代中期以后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社会丑恶情形,促使晚明作家较多地强烈否定客观世界,暴露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譬如色情文学和公案文学就盛行一时。就戏曲来说,明代中后期戏曲一反明前期粉饰太平、道学气浓的作风,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讽刺戏曲,内容丰富,讽刺的矛头指向各个方面。讽刺成了时代主题之一。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为一组传奇作品,凭借艺术大师的高水准创作,唱出了时代最强音,其讽世意识正是时代主题的强力表达,部分内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一
我国现有的 18 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 3.6 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20%。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坡耕地不仅产量低而且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耕地资源,而且威胁到国家生态与粮食安全。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毁坏掉的耕地 5000 多万亩,平均每年 100 万亩。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当地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造成地表植被更大程度的破坏。坡耕地在造成山丘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导致了群众生活更加贫困。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积了江、湖、河、水库,直接威胁防洪安全,加剧了水土污染,造成对水资源的破坏。耕地中的化肥和农药也随着水土流失带进河流和水库,造成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在坡耕地治理基础上的特色产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经济、产业、资源与环境等众多因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复杂系统,单一学科的专门化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深入进展,需要借助各门类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本文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下,以国内外系统学、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坡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客观意义上的支持。
“可拓学”是以蔡文教授为首的我国学者创立的新学科,它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处理矛盾问题。论文利用可拓理论中的基元理论和可拓集理论对区域特色产业系统进行整体描述,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基元的可拓性和变换方法以及与特色产业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元模型。通过研究建立区域产业发展的可拓决策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
我国现有的 18 亿亩耕地中,坡耕地占 3.6 亿亩,占耕地总量的 20%。坡耕地的合理利用,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坡耕地利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由于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复种指数高,土地得不到休养,坡耕地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产量低,经济效益低,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却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加上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影响下,坡耕地的利用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这种情况下,合理进行坡耕地的利用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并进行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本质上有利于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多数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坡耕地合理利用是大面积生态建设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坡耕地的改造,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数量,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生态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观念的改善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习惯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农四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克服农民发展经济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
国外关于坡耕地的研究在当前阶段,国外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国内坡耕地利用研究进展我国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同样起步较早,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实际上,我国在坡耕地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量的专家学者投身于这一事业中来,为我国坡耕地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支持。
我国坡耕地的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1 )坡耕地利用与治理的技术措施研究坡耕地的利用和开发技术始终是对坡耕地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点。
2) 坡耕地利用模式研究坡耕地利用模式的探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区域坡耕地利用研究林昌虎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收集和整理了贵州山区坡耕地的基本开发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坡耕地的开发必须重视林粮间作、坡地改梯田、坡耕地免耕技术的应用。
(1)国外关于特色农业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探索关于此领域的发展问题。
(2)国内特色农业研究进展我国学者对特色产业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开始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采取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断地采取新的农业发展形式,提供具有发展力的产品,进而促进特色农产品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发展。
我国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特色农业基本概念和内涵。
伍建平、谷树忠对特色农业的涵义进行了阐述:农户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收入,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形成具有规范农业形式,具备典型的区域性,并且在市场中能够有较强的生命力,形成的一种农业形式。
2)、 区域特色农业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刘志民等通过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认真总结,认为当前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理论的应用上保证特色农业取得预期经济收益的重要保证条件,同时,在不同的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有针对性的理论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我国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3)、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4)、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特色农业的发展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在发展目标的确定上要结合当地情况,实事求是地结合市场确定;第二是在特色农业的发展上政府要提供大力支持;第三是将产业链进行充分延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第四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过程进行管理,保证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五是农户是特色农业的主要参与者,要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
5)、 区域特色农业评价研究。
程炯分别从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了农业生产模式,提出了进行规划和分析闽东南农业的章程。
本文针对在坡耕地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的问题,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和坡耕地治理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北地区坡耕地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视角,找出适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特色产业。实现有效的坡耕地利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围绕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这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论文所涉及的坡耕地治理、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这是论文的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与特征,组成要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这是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构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不相容问题的物元模型,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拓决策模型和特色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第四章以陕北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五章将坡耕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建特色农业发展的动态仿真模型,并以陕北地区米脂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六章分析特色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构建动态博弈模型,探讨政府、农户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第七章):这是论文研究的结论部分。归纳总结论文各章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并给出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在对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与预测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坡耕地特色农业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其次,通过基元理论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不相容问题,运用共轭分析和拓展分析方法对各种影响基元的拓展性和变换进行分析,并用关联函数确定特色农业发展的和谐度;建立了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确定特色农业最有种植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坡耕地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宏观政策、粮食安全、人口因素及经济发展的系统动态因果反馈关系,构建特色农业的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模式。
另外,利用动态博弈的方法对坡耕地特色农业中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对特色农业的进一步细分,有利于其更好的把握目标市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坡耕地利用研究现状
1.3.2 特色农业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坡耕地特色农业的涵义
2.1.1 特色农业
2.1.2 坡耕地
2.1.3 坡耕地特色农业
2.2 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系统分析
2.2.1 坡耕地特色农业的要素
2.2.2 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2.2.3 坡耕地特色农业的目标分析
3.1 可拓方法概述
3.2 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3.2.1 不相容问题的确定
3.2.2 坡耕地系统的共轭分析
3.2.3 坡耕地系统的相关分析
3.2.4 坡耕地系统的蕴含分析
3.3 坡耕地特色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模型的求解
4.1 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的可拓分析
4.1.1 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现状
4.1.2 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优势分析
4.1.3 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劣势分析
4.1.4 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产业分析
4.1.5 陕北地区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分析
4.1.6 陕北坡耕地特色农业可拓决策模型的构建
4.1.7 榆林市特色产品种植的可拓决策
4.2 横山县坡耕地种植结构的实证分析
5.1 坡耕地特色农业 sd 模型
5.1.1 sd 模型因果关系分析
5.1.2 sd 模型的构建
5.1.3 模型检验
5.2 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5.2.1 米脂县基本情况
5.2.2 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 sd 模型
5.2.3 米脂县坡耕地特色农业动态仿真
6.1 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及行为分析
6.1.1 坡耕地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分析
6.1.2 坡耕地特色农业主要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6.2 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博弈分析
6.2.1 发展特色农业的三方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6.2.2 农户群体发展特色农业行为分析
6.3 坡耕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3.1 构建长效支农投入机制
6.3.2 构建特色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6.3.3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 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二
智慧城市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引起全球关注始于 20xx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刚刚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围绕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设它来展开的,并且这些研究目前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进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借鉴他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为我所用,以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深入,是行政管理学者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对于笔者而言,阅读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寻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依据所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意义和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效益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6.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
(二)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xx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xx 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虽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驱动,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为代表的 it 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当政府和民众面对接踵而至且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公共安全隐患日增等)束手无策时,以智慧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来,让困顿中的政府和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怀着这种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终被政府和民众所逐渐接受并推广。
1.城市的智慧发展理念将为解决当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径。
2.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3.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匮乏是该选题的缘由之一。
(二)选题意义。
在现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丰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理论。
3. 为我国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本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
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兴形态和未来趋势,认识智慧城市应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义及发展历史,从而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在探寻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众说纷纭的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本文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属性认知。在对智慧城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充分解读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兴起的动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诞生而兴起的。以感知技术、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全面覆盖的网络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软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和软件基础条件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才刚刚开始,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还未形成一个标准的体系可供遵循。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模式、实施模式与过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标准的参考体系,并绘制了有关模式的构成示意图。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预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形成,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的风险研究明显不足。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的根本诱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因此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对新环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带来了新的风险威胁。本文从整体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能风险进行了预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创新工程,要顺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是防范建设风险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创新机制,调动与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和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本论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出发,首先系统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智慧城市的概念、属性及建设动因;其次,探讨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再次,研究并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实施模式及建设过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风险根源的基础上,预警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防范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选题方面。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博士论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题本身就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此选题在国内属于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2.在写作内容方面。尽管当前的一些论文或着作涉及到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国内外建设问题的简介与比较,建设模式的讨论,建设的保障措施等。
这些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关注不够。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建设动因、前提基础、基本模式、风险预警到保障机制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完整逻辑链条,对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二)不足之处
1.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文献资料积累有限。同时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城市政府接受并着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是从 20xx 年以后才开始的,目前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实、完整的经验数据。理论研究文献以及实践数据的缺乏,给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涉及领域广、影响因素多,事关整个城市发展全局,而每个城市就其个体而言情况各异。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微观层面的考察。同时本文较多地探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问题,而对个性问题的讨论还远远不够。
3.本文将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但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对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略
(1)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预警机制。
(3)形成相关研究论文。
(一)外文译着: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俄]列宁。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7][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m].蔡江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美]熊彼特。 增长财富论--创新发展理论[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二)中文着作:
[1]蔡立辉。电子政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2]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4]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8]丁向阳。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9]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三)中文论文: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8-16.
[2]陈琳。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xx.
[7]程大章。应重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xx(6):10.
[10]崔国清。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xx.
(四)网络文献资料:
(五)外文原文文献: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三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
1、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口头报告及答辩结束后,评审小组应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是否准予通过,写毕业论文并对通过的报告提出补充、修正意见。
2、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要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并上报各院(系),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议。
3、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博士生应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审阅通过后,交院(系)研究生秘书保存。
4、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报告。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将按规定进行处理。
5、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应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四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
1、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口头报告及答辩结束后,评审小组应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是否准予通过,写毕业论文并对通过的报告提出补充、修正意见。
2、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要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并上报各院(系),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议。
3、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博士生应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审阅通过后,交院(系)研究生秘书保存。
4、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报告。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将按规定进行处理。
5、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应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五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二、开题报告工作安排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
1、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口头报告及答辩结束后,评审小组应举行内部会议讨论是否准予通过,并对通过的报告提出补充、修正意见。
2、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要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并上报各院(系),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对文献综述、博士生的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评议。:
3、对通过的开题报告,博士生应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审阅通过后,交院(系)研究生秘书保存。研究生院定期组织专家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抽查。
4、未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再次进行开题报告。第二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将按《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进行处理。
5、博士生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应与开题报告基本一致。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变动时,必须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应将开题报告及《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上报各院(系)教学秘书,并由院(系)负责保存至学生毕业后一年。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六
一、论文选题意义:
1、 论文题目的由来:进校前就知道扬州大学的音乐文学研究在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界很有特色,本人也很感兴趣。进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第一年,较系统地阅读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音乐文学的第一手资料,初步完成约五十万字的《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工作。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学的研究成果。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仍有进一部深入研究的余地。因此与导师协商后,就定了现在的这个论文题目。
2、 已有的相关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学研究,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兴盛,到现在,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韵文学在该时期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从体式言,五言,七言在此期开始形成,并成为主要形式;从创作主体言,此期中国文学开始自觉;从辞乐关系言,此期开始出现歌诗与徒诗并行发展,相互交叉渗透,并由歌诗到徒诗的转移的趋势。总之,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很多关键性问题,都与此期间的音乐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音乐的视域去研究探讨。从这一意义言,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对象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与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学与贫民文学有关。在这样的时代里,才有二三十年代的乐府文学研究热潮。也形成乐府文学研究的第一座高峰。其研究特点是全面,既有作品笺释,也有系统论著,既有文学分析,也有音乐考察。成就也很高。第二个时期为六七十年代乐府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以分析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为主),于乐府诗研究不得要领。第三期为八十年代的社会文化学研究,其特点是通过乐府作品考察汉魏六朝社会文化问题,以当时的社会文化透析乐府诗,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文学理论来研究乐府诗。如系统论,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曾用来分析过乐府诗。第四个时期就是近几年对乐府诗研究的新进展。即强调从音乐的角度研究乐府诗。如张永鑫《汉乐府研究》、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等就很重视乐府诗的音乐背景。近两年还有几篇硕士论文也开始从音乐角度研究乐府诗。如首都师大的《魏晋文人乐府》、安徽大学《魏晋乐府诗的音乐文学特点及其文化学阐释》等。扬州大学孙尚勇《乐府史研究》、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等几篇博士学位论文,是近期从音乐角度对乐府诗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将这一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从当时的音乐文学生成、消费、传播等实际生存状况进行考察。第四、对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诸如曹魏集团乐府创作对音乐文学发展的影响;歌辞传播方式的变化对歌辞文化功能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否存在依调填词;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产生古诗与乐府混杂难分的现象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中国韵文发展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五言诗与七言诗如何兴起;乐歌、徒歌的分与合;歌诗观念与徒诗观念的形成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基础。本论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4、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着力从当时的音乐文化背景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生成、消费、传播等基本的生存状况,从而对中国韵文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新特征作合理的阐释;第二、着力从乐种与文人歌辞使用的曲调考证辨析入手,探讨文人歌辞的文化功能,文学特征的音乐基础。第三、本文将始终围绕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展开,着力探讨中国韵文发展史上尚未解决的问题。
二、 文献资料掌握情况:1、《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资料汇编》(五十万字);2、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主要研究专著和论文。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七
首先在文献检索和阅读的同时,就要说明已经进入开题报告的写作阶段了。所谓开题报告的实质就是向导师汇报博士论文准备情况,让导师根据自己的的研究思路给予评论和提出建议,从能确定研究目标,并且更容易理清研究思路,以及在和导师的沟通中针对文献和研究方法可获得更多帮助的目的。在符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计划等要求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这样的引导下,就可以进行选题,已经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技术路线,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说明。这里就可以发现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不同于其他毕业论文,在内容和要求上更需要体现研究性质的具体内容,并且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开题报告不同于论文答辩,主要任务是汇报研究工作的准备情况,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情况,研究的初步思路,可行性等。根据以往的经验,开题报告在写作过程中多和导师保持沟通对于以后的研究和论文写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同学们应该加倍注意。
(2)在开题报告中关于研究内容应该写出要研究的每个方面,要把研究问题,方法,思路框架,以及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难点等,文字表述要简练,因为只是初步的构思,不必长篇累牍。如果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部分就过于复杂是不符合要求的。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在确认选题后,就要开始大量的阅读国内外同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文献,这个过程必须是全面和深刻的,需要完全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这样才能更加明确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向。文献综述就成为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需要对以往成果进行逻辑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罗列他人的观点,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提炼,并且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最后需要在他人的基础上探索出待研究的问题,这才能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是必须要列出作者参考过的主要参考文献。。这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进行资料搜集时,如出现一些相关不强,对于文章研究作用不大,以及研究成果重复的文献就不需要编入其中。在引用国外时,只要将自己看过的外文资料参考文献编入其中,对于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引用时需要格外注意。另外,在如今网络资源日元丰富,通过网络途径可以轻易的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但是在这些文献中,真正与自己研究相关,并且十分具有参考价的文献并不一定多,因此不要引用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对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文献也不要勉强引用。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整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在这里所体现的研究内容在整篇博士论文研究中能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内容必须是针对本文的文献综述进行展开,作为文献综述中所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过程说明。研究内容可以搭建起整个框架,每一步的研究都是按照此框架逐渐开展的。研究框架的建立一定要贴合实际,并且需要合理安排。为之后的创新点内容做好充足的逻辑前提。
创新点。
创新点是博士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难度上区别于其他毕业论文的体现。创新点就是作者针对他们研究过程中提出未解决的问题,方法和疑问。对于创新点的阐述可以通过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和完善,发展甚至是突破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解决方案的设计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创新点的提出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得为了强调作者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任意的提升不符合实际的创新点。
最后一点需要提醒广大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要先做到符合基本要求,然后再追求水平上的提高;首先要满足开题报告、以及中期答辩的基本条件,才能进行科研工作的延续性与长久性。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八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十九
智慧城市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出现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引起全球关注始于 20xx 年。由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刚刚兴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围绕智慧城市是什么、如何建设它来展开的,并且这些研究目前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进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借鉴他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为我所用,以促进中国智慧城市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深入,是行政管理学者需要承担的重大责任。对于笔者而言,阅读和借鉴前辈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寻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依据所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意义和应用领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效益和评价方面的研究。
6.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
(二)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xx 年底 ibm 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xx 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虽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显的商业利益驱动,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为代表的 it 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当政府和民众面对接踵而至且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公共安全隐患日增等)束手无策时,以智慧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来,让困顿中的政府和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怀着这种对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终被政府和民众所逐渐接受并推广。
1.城市的智慧发展理念将为解决当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径。
2.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3.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匮乏是该选题的缘由之一。
(二)选题意义。
在现阶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丰富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理论。
3. 为我国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南。
本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
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读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兴形态和未来趋势,认识智慧城市应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义及发展历史,从而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在探寻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众说纷纭的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总结归纳,并提炼出本文对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属性认知。在对智慧城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充分解读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兴起的动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诞生而兴起的。以感知技术、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全面覆盖的网络基础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组织领导机构和制度体系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软件基础条件。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条件和软件基础条件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才刚刚开始,在目前的建设实践中还未形成一个标准的体系可供遵循。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模式、实施模式与过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切实可行的、标准的参考体系,并绘制了有关模式的构成示意图。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预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正在我国形成,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的风险研究明显不足。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是智慧城市建设风险的根本诱因,由于智慧城市是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因此技术安全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对新环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带来了新的风险威胁。本文从整体上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可能风险进行了预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创新工程,要顺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是防范建设风险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创新机制,调动与激发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和谐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本论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出发,首先系统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智慧城市的概念、属性及建设动因;其次,探讨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再次,研究并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实施模式及建设过程管理模式,而后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风险根源的基础上,预警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最后,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防范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1.在选题方面。从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博士论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选题本身就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此选题在国内属于前沿性的研究领域。
2.在写作内容方面。尽管当前的一些论文或着作涉及到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国内外建设问题的简介与比较,建设模式的讨论,建设的保障措施等。
这些研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关注不够。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建设动因、前提基础、基本模式、风险预警到保障机制等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的完整逻辑链条,对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二)不足之处
1.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文献资料积累有限。同时在实践领域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城市政府接受并着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是从 20xx 年以后才开始的,目前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实、完整的经验数据。理论研究文献以及实践数据的缺乏,给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涉及领域广、影响因素多,事关整个城市发展全局,而每个城市就其个体而言情况各异。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探讨,缺乏对微观层面的考察。同时本文较多地探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问题,而对个性问题的讨论还远远不够。
3.本文将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对其内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但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对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1)构建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设预警机制。
(3)形成相关研究论文。
(一)外文译着: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3][俄]列宁。列宁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xxxx.
[4][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m].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xxxx.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xx.
[6][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xxxx.
[7][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xxxx.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xxxx.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m].蔡江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xx.
[10][美]熊彼特。 增长财富论--创新发展理论[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xxxx.
(二)中文着作:
[1]蔡立辉。电子政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xx
[2]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xx
[3]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xxxx
[4]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xx
[8]丁向阳。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xxxx.
[9]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xx
(三)中文论文:
[1]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xx(1):8-16.
[2]陈琳。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xxxx.
[7]程大章。应重视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研究[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xxxx(6):10.
[10]崔国清。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xxxx.
(四)网络文献资料:
(五)外文原文文献: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二十
由衷的感谢我的导师史建民教授。四年前我有幸师从史建民教授。四年来,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使我对所研究的领域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能够就某一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包括论文题目的选定、重心的调整、内容的增删、文字的修改处处都凝结着导师的劳动,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导师严谨求实、诲人不倦的精神,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夫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我受益终身。导师在工作、生活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一笔巨大财富!我深知,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距离恩师的要求尚相去甚远,惟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加倍努力,方能不辜负恩师的悉心教诲和殷切希望。
衷心感谢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有授课的老师们!衷心感谢胡继连教授、王家传教授、杨学成教授、孙世民教授、薛兴利教授、葛颜祥教授、王云诚教授、陈盛伟教授等各位老师所给予我的教诲与指导! 老师们深厚的学术造诣,德艺双馨的治学品质,丰富了我的学识,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深受裨益。无论在论文开题时的点拨与建议,还是在预答辩之际的修改意见,均是本文得以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各位老师们,在山东农业大学求学的四年中,他们的辛勤工作为我们创造了优良的学习条件,有他们的帮助和提醒,才能使我的学习和生活始终处于毫无后顾之忧的状态。
衷心的感谢家人给予我的爱与包容!感谢远在家乡的父母,您们以最朴实的行动支持着我的求学、工作和生活,在我失意彷徨时给予无私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时刻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慰与滋润。感谢我的妻子及女儿,寒窗艰辛累及家人,你们却能始终伴我左右,坚定地支持我对学业的追求。唯有你们的体谅、包容和支持,我才能集中精力专心论文写作,顺利完成学业。你们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是你们的陪伴和支持,给子了我学习的勇气和毅力,可以说,我学业的完成,也更多地凝聚着你们的心血。
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在毕业之际,特向教育过我、支持过我、帮助过我、关心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美好的祝愿。祝愿我的母校永远繁荣昌盛!祝愿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永远幸福、快乐、安康!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校的陶冶、老师的教诲、同学的砥砺、家人的支持,都将凝聚成光阴的故事融进我的生命,伴我前行!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学者!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二十一
镰刀菌和杀菌剂对平邑甜茶生理生化作用。
近几年来,中国苹果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xx 年栽培面积为 189 万公顷,产量达到2400 万吨,分别占世界苹果总量的 2/5 和 1/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苹果生产国。
苹果是我国主栽树种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苹果生产已经成为苹果主产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为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果业生产的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品种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约束日益加剧,我国果树品种新老更替加快,老果园栽植新品种时遇到幼苗生长不良等连作问题越来越突出,苹果连作障碍已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主要苹果产区,严重影响果树产业的发展。因此,苹果产业还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引起果树连作障碍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即使在同一地区其病因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为苹果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带来诸多困难,目前国内对大豆连作障碍的报道较多,对果树的研究较少,不能为实际生产中有效防治果树再植病提供良好的依据。
以前常采用的防治苹果连作障碍主要方法土壤熏蒸,用的熏蒸剂都存在对人畜毒性大、高残留污染环境、使用量大等问题,该类药剂具有灭生性的特点使用后不仅杀死了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也把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杀灭,土壤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失调。与现在人们追求的绿色无公害理念相违背,筛选环境友好、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化学杀菌剂,并探讨相应的配套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实验以生产上较常用苹果砧木—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为试验材材,研究水培条件下,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致病机制;盆栽条件下药剂处理后对平邑甜茶生长的促进,以期为生产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苹果连作障碍提供依据。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苹果优势产区进入衰老期,老果园面临品种更换和果园更新的问题。耕地面积、经济利益、地域品牌限制等问题的限制使再植障碍成为果树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生物因素是导致连作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邑甜茶既是苹果的常用砧木之一,又是果树栽培生理研究中的常用材料,本文以其幼苗为试材,采用水培和盆栽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尖孢镰刀菌对平邑甜茶生长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化学药剂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分析对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为进一步揭示镰刀菌的致病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资料和依据,从而为解决苹果的连作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1.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连作土壤中分离的主要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层出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的致病作用不同,尖孢镰刀菌对其抑制作用更强,经滤液处理后幼苗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根长、须根数、根系表面积、鲜重等都比对照有显着的降低。
2. 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研究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培养滤液处理后能够显着抑制植物生长,株高、根长、根尖数、根表面积的明显降低;镰刀菌培养滤液浓度为 10%时可以轻微促进幼苗生长,培养滤液浓度为 25%时开始抑制幼苗的生长,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强。保护性酶活性在处理初期先升高,随着培养滤液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电导率加大,细胞膜透性增大。
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 6 种杀菌剂对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连作土和定量接入菌麦粒的的灭菌土药剂处理分别为代森锰锌 wp 2.5 a.i g/10 kg 土;多菌灵 wp 2.5 a.i g /10 kg 土;咯菌腈 wp 1.25 a.i g /10 kg 土对平邑甜茶幼树生长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剂处理后对平邑甜茶生长的促进作用显着,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中的镰刀菌是引起连作障碍的因素之一。
4.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菌土、连作土与空白对照及各自对照之间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杀菌剂在接菌土上表现出的促进作用比连作土更加显着,专一性的抑制作用更强。
四、论文提纲
中文摘要
关键词
1 引 言
1.1 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平邑甜茶
1.3 苹果连作障碍的发病机制
1.4 植物病原菌毒素研究进展
1.5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2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对水培平邑甜茶生长的影响
2.3 尖孢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水培平邑甜茶的影响
2.4 六种杀菌剂对盆栽平邑甜茶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生物活性测定
3.2 四种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3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4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幼苗根系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5 尖孢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培养滤液对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 六种杀菌剂对平邑甜茶幼树生物量影响
3.7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8 六种杀菌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9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3.10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sod 活性的影响
3.11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od 活性的影响
3.12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cat 活性的影响
3.13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mda 含量的影响
3.14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al 活性的影响
3.15 六种杀菌剂对根系 ppo 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种镰刀菌产毒能力差异
4.2 镰刀菌是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4.3 杀菌剂对平邑甜茶根系生长调控作用
5 结论
5.1 明确了连作土壤中四种镰刀菌对平邑甜茶生长的抑制作用
5.2 明确了镰刀菌培养滤液对平邑甜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 明确了盆栽条件下杀菌剂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及最适剂量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文学博士开题报告篇二十二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并由导师审查批准的学术文件。准备开题过程是导师对博士生进行课题指导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在所选课题范围内共同切磋,整理、确定论文思路及主线的重要科学活动。
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向由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等,即汇报博士学位论文“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由本学科专家进行集体审议,检查学位论文选题是否正确、研究内容是否恰当、研究方案是否合理,同时也检查博士生对拟进行的研究题目理解是否深入、对相关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了解是否全面、为进行课题研究所做的主观与客观上的准备是否充分等。在此基础上,评审专家还将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论文的科学思路、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建议和帮助,使论文工作的方向、内容和方案更为合理。
1、博士生必须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面材料提交导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方可进行口头报告。
2、由各博士点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5~7人,组成开题报告评审小组,听取博士研究生的.口头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评议审查。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但一般应于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最迟应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方案;。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1、在掌握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该研究方向上(特别是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近年来取得的主要进展、主要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对引用的文献和论述要准确注明出处。
2、明确阐明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意义。
3、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二分之一,参考文献中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二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教材、技术标准、产品样本等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应以正规答辩的方式进行。博士生进行口头报告的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书面报告的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