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课教案(实用15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系统地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编写教案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阅读以下精选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一
1、同学们,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你对中国的民居有了哪些了解。
2、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进入六年级,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互联网搜索的引入,也大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所以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进入课堂的学生当做一张白纸,而应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以生定教。)。
1、同学们,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民族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个游戏,猜猜下面出现的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居。
(出示老师课前以“民居”为关键字在“百度图片”中搜索整理出的有代表性的`民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搜索的方法学生在信息课中已掌握,这里不必现场演示搜索)。
3、小结学生回答情况。
4、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让人眼花缭乱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课前读了这篇课文,大家知道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种民居?
2、就让我们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3、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4、先联系上下文或利用“百度词典”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如:闽西南粤奇葩夯筑竹篾)。
5、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6、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画一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民居特点。
1、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1、中国民居各具特色,比较出名的还有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土家族吊脚楼等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去了解它们,每个小组完成一份《特色民居》小报。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二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蜀道难》,再次感受李白诗歌的风格。(板书)。
(二)作者简介[学生演说]。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2、蜀道“难”在哪里?
三难: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角度说安居之难。
3、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讨之一:送别友人。
主旨探讨之二:抒写心志。
主旨探讨之三:讽喻时政。
主旨探讨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总结。
这首诗想象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下面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背诵该诗。
(八)板书设计: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蜀道难(李白)。
开辟之难攀越之难安居之难。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三
1.学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2.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3.正确地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正确掌握3个生字的音、形、义,能正确书写3个字。
正确书写3个字。
生字卡片,小黑板。
培优辅差。
小组合作。
一、激趣导入,感悟汉字的演变过程。
二、读儿歌。
1.自己读儿歌,把读不准的字画上小问号。
2.学生质疑读不准的`字,其他同学帮助解疑。
3.同桌同学互读小儿歌,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儿歌,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5.通过读儿歌,你知道了什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2.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读得好。
3.教师抽读卡片,顺读,逆读,打乱读。
4.巩固生字的读音,做贴字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读生字卡片,读对的就把卡片奖励给他,让他把生字贴在拼音下面,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
四、了解字义。
1.这些生字大家读得真棒,那么你们在生活中用过这些字吗?想想,一会儿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记忆生字的字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
2.指名读儿歌。
二、书写生字。
1.要想写好每个字,光能按笔顺描下来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观察每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
2.请大家先认真观察4个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
3.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水)。
4.学生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5.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6.学生评议。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四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照抄下来。
荷兰以郁金香、风车、牧场和运河而闻名天下。同学们,你们了解荷兰吗?(请2~3名同学交流有关荷兰的图片和资料)的确,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让我们随作者一同走进这优美、恬静的地方吧!
1:边看插图,边读导读。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映象?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指名板书。
1:带着你个人的感受,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抄写你最喜欢的词句并试着背一背。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五
1、通过交流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2、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3、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一课时。
一、导入。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是啊,从我们迈入初中的大门,著名的作家赵丽宏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那老师想知道你们都读过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呢?(生作答)嗯,同学们读过的好书真不少,也看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些热爱文学的人。那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推荐一本被誉为“男孩子必读”的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一起跟随主人公去漂流,去感受主人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出示课题)。
二、目标定向。
1、交流故事中人物,了解故事内容。
2、探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3、学习优秀品质,做自立、自信、自强少年。
三、预习检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名著主要内容。(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读这本名著的?
2、请小组合作,交流读书心得,谈谈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总结(板书)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应该在自己感兴趣或能打动自己、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做标签,把它记录下来。
五、个性展示。
我们都知道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学以致用,那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去感受名著中的人物,比一比谁掌握的最好。
1、那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出的三个精彩情节中,选取你喜欢的一个,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文章,谈谈你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
六、悟生活整合提升。
1、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才能读好一部名著,老师总结了下,把其中的部分要点编成一首打油诗,共大家参考。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六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3、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人民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上次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水乡风光,今天让我们再一起走进水乡,唱一唱优美、动听的——《水乡歌》——齐读课题。
2、要唱好这首动听的水乡歌啊,先要把歌词读准了。(个别学生读词语,男女生赛读,齐读。)。
3、小朋友们的歌词读的真美呀,下面我们赶紧去欣赏一下美丽的水乡吧。
4、播放放课件,欣赏水乡美景。
5、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
(一)学习第一段“水多”。
1、学生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美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你觉得水乡美在哪儿?学生回答,相机完成板书。是呀,水乡美就美在这里的“水多、船多、歌多”。
3、下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这回呀选择自己喜欢的水乡特点来读一读,然后跟大家一起分享下。
4、下面先请喜欢水的小朋友来跟大家分享下,说说水乡的水有什么特点呀?(水多水清)。
5、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水乡的水多?赶紧在书本中找一找(学生找词语读一读读出水的多)。
6、谁能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好的?
7、是啊,这里是池塘,那里是池塘,池塘——(引读池塘一个连一个),踮起脚尖儿,你会发现,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引读处处绿水荡清波)指名读。
8、小朋友,伸出你的双手,用你的动作,比划划。(处处绿水荡清波)。
8、师生合作读:师读第一句,生读2、3句。谢谢小朋友们的配合,让老师感受到了水乡的水真多、真美呀!
10、好,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段,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吧!
(二)学习第二段“船多”。
1、过渡:水乡的水真多、真清呀,在清清的水面上,有什么呀?(小船)。
(1)小船多吗?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指名回答)。听出来了,从这些词中体会到船多?(学生找词语读一读)。
2、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有的小朋友提出来,不知道驳是什么。驳也是船的一种,(出示课件)这就是驳船,它一般是由拖轮在前面拉着或者在后面推着向前行驶的。
3、这里的船不仅多,还很美,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你们看,湖面上的白帆都连成片了,就像是天上的云朵在飘动,飘满湖面飘满河。(齐读)。
4、教师渲染意境:绿水辉映着白云,白帆连着蓝天,真是美不胜收啊!我们一起读读(齐读第二小节)。
5、小朋友读的真棒,下面老师就要你们来配合下,老师提问,你们回答,可以吗?男女同学配合问答。
(三)学习第三段“歌多”。
1、过渡:水乡人民用他们的勤劳不断谱写着一首首幸福的歌儿,所以水乡的歌也多。
2、小朋友们读读课文第三段,找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水乡的歌多?(学生自读课文回答。)。
4、瞧,渔民们满载而归,鱼啊、虾啊装了“一箩又一箩”。他们一边装,一边唱歌,他们把鱼、虾,连同歌声一起装进了箩里,所以说“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
5、水乡人民乘着船儿每天早出晚归,为幸福的生活而忙碌,你来夸夸他们!水乡人民真()。
6、望着船里满载的劳动成果,渔民们,你们心情怎样呀?你们想唱些什么吗?
7、看来你们都过上了幸福快乐的好日子,这就是“新生活”。谁来唱唱你的新生活?
8、我们再来一起唱一唱水乡人民的新生活吧!是啊,水乡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大家都来赞美它、歌唱它。小朋友们拿起书,让我们再来唱一唱这动听的“水乡歌”吧!
三、指导书写。
1、课文读的真棒,水乡人民还要考考小朋友们字写的棒不棒。
2、出示“船、飘”。
3、谁来叫叫它们的名字。
4、说说这两个字的共同点。
5、观察第一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怎样放好看?
6、学生跟着老师书空,唱笔画。
7、学生描红、仿写。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七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9个生字“灌、辑、刊、诧、版、典、幺、辣、嗯”。积累9个词语“编辑、诧异、出版、杂志、一本正经、字典、火辣辣、错误、良师益友”。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诧异、尴尬、将信将疑、一本正经”的意思。
2、学习课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课文中“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章主人公对事情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
一、谈话导入,理解词语。
1、出示课件:同学们,这些杂志、画报你们喜欢看吗?可你们知道这些杂志、书籍在大家拿到手之前都要经过哪些步骤吗?(需要杂志社的编辑叔叔阿姨对大家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校对,最后印刷后才能出版。)。
2、对这些刊物中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的人我们称之为编辑。(出示媒体)学习生字:刊辑版(刊——强调第一笔是横版——换部首辑——读音)。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发生在小读者和编辑之间的故事。
出示板书:小读者。
二、整体感知,概况主要内容。
1、这位小读者和编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自学要求。
3、交流读音:幺嗯小读者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中有两个错别字,向编辑提出来。
师:这位小读者为了向编辑提出这个问题,容易吗?她是怎样做的呢?
小读者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中有两个错别字,便不辞辛劳地跑了很多路,向编辑提出来。(提示:不辞辛劳)。
三、抓关键词句,深入学习。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词语谁能来正确地读一读?出示词语:诧异、火辣辣(拼一拼读一读)。
2、理解诧异。师:诧字的写法要强调(右边是个宅字强调撇)诧异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近义词、拆字法)火辣辣(辣的左边部首)结合课文什么火辣辣?作者感到难为情了,因此脸上火辣辣的。
(1)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真真随机出示;。
(2)“是的,我查过《新华字典》,”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十一页第九行,‘蓝天’的‘蓝’应该是‘蓝色’的‘蓝’字,这里印成‘兰花’的`‘兰’字,还有,七十页第三行,把‘包公’印成‘包幺’,嘻嘻,谁叫‘包幺’哇??”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说下去了,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_文中“我”为什么而尴尬?读读句子,小姑娘像背书似的说出了正确的两个字,说明什么?(已经记得很熟了,她对于这件事情非常的认真已经看了不止一遍了。)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当李真真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心想:哎呀,我这样说叔叔是不是生气啦,,于是,不再说下去,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
通过想象说话,和不再说下去、悄悄地这些词语理解李真真的纯真、善解人意。不说这个词语写出了李真真体谅我可能觉得难为情。_指导感情朗读。
(3)我仔细核对了一下原文,果然是我们错了,顿时脸上火辣辣的。果然一词证明了小姑娘真的仔细阅读,提出了正确的意见。此时的我脸上火辣辣的,心想:真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竟然那么仔细,我们这些编辑感到真羞愧呀。
(4)“唔,”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他改正。”认真说明小姑娘吧杂志当做了自己的朋友,热心帮助自己的朋友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好多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真诚,一丝不苟)随机板书“来回要走好多路”。
3、小姑娘的言行让我深受感动,望着她远走的背影,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编辑的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差错)理解词语:“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写一写近义词(深情厚谊、千言万语、狂风暴雨、山清水秀、情真意切、风轻云淡)。
“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是因为小读者也会发现编辑的错误,帮助编辑改正,使他受到教育和启发,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同时读者也是编辑的知心朋友,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更有信心。)。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八
1.认识“燕、躺、茄、挂、能、错、仔、细、皮、刺”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燕子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所发现的不同之处及心理的变化。
教具运用。
多媒体课件、字卡、头饰、冬瓜和茄子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出现两条谜语:
a、紫色树,开紫花,紫色果里有芝麻。(猜一蔬菜名)。
b、身穿绿衣裳,身胖地里躺,生的籽儿多,个个白脸膛。(猜一蔬菜名)。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2.引出课题,板书后齐读课题。
二、认识生字,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生字宝宝与同桌同学互相认读。
3.出示生字宝宝卡片(带拼音),指名读、带读、齐读。
4.生字宝宝会认了吗?去掉拼音,个别读,开火车读。
5.这些生字宝宝真调皮,一眨眼它们又藏到课文里去了,你们还认识吗?
6.点读课文,要求读课文时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7.想想:小燕子到菜园里去了几次?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第一次小燕子发现了什么?自读课文找出小燕子和妈妈的对话,划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再和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
2.谁来读?
点评,看谁读出小燕子和妈妈不同的语气来。
3.冬瓜大,茄子小,大家用动作表演一下吧。
4.师生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师总结:小燕子真聪明,第一次就发现了冬瓜和茄子大小不一样。
(板书: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燕子第二次又发现了什么?它和妈妈又说了些什么呢?
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
2.谁来读?把小燕子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点读、互评,男、女生分角色读。
3.师总结:第二次去小燕子又有新的收获,它又发现了冬瓜和茄子颜色不相同。(板书: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课件(课件显示小燕子飞到菜园里认真观察的情景。)。
师:这一次小燕子听了妈妈的话,它又飞到菜园里,睁大眼睛,仔细地看呀!认真地找呀!终于它又有了新的发现,它高兴地——叫了起来!
师:高兴地叫起来,谁来读一读小燕子的话?
点读、点评、再点读、点评,配乐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2.师总结:呀!小燕子第三次来到菜园里,它又有新的发现。(板书: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
看看小燕子妈妈,她满意地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议一议,燕子妈妈为什么会满意地笑了?
4.全班交流讨论。
四、配乐分角色读课文。
五、分角色演一演。
六、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燕子妈妈和菜园图片)。
师:前几天燕子妈妈邀请我到它的菜园里去做客呢!看,我还拍了几张照片,临走时燕子妈妈还让我给小朋友们带回些礼物,大家看!(老师拿出冬瓜和茄子实物,分到各个小组。)。
2.学生分组活动。通过看,动手摸,切开观察,说说发现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3.全班交流。根据下面句式,练习说话。
我发现冬瓜,茄子。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词,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运动。
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同时认识2个偏旁部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世课文插图2)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对,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足球的自我介绍。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画小节号、生字词,把生字字音读准。
2、再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2)自己读读词语,哪些生字的字音值得注意?
(3)正音:庆、功、皇、门、祝。
(4)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到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出示:我出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中国,那个时候/只有皇帝过生日/才用我来庆祝。
(1)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你是怎样停顿的?
(2)指导读句子。
5、文中还有长句,用老师的方法来读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
7、齐读课文。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复习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示字旁、巾字底”
3、自学课后笔顺表,并描红。
4、反馈:检查“运、带”的笔顺。
5、指导写字:纪、带。
6、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足球运动的起源及发展概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给“纪、祝”扩词。
二、新授。
1、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读换后,你知道了什么?
(2)“年纪一大把喽”是什么意思?
(3)齐声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读第二自然段。
(1)为什么足球的年纪一大把呢?
(2)谁通过查资料知道:足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3)足球那么风行全世界,原来可是我国的祖先发明的,你想说什么?
(4)有感情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能感受到足球是最流行的运动吗?说说看。
(3)为什么足球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呢?
(多媒体显示:20xx年10月7日,我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国欢腾的场面。)。
4、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1、指名读得最好的几个同学读课文。
2、你能做个足球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同桌互相介绍。
3、指名介绍,评析。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六、布置作业。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一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二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后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三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
2.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自创诗歌。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拼图和拟人贴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揭题:
(一)游戏激趣
(二)顺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脑袋真灵!一猜就猜中了。今天我们的课室可热闹了!你们看4个小朋友分别从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走来了。我们来认识认识他们。(依次贴出拟人化可爱的草芽、荷叶、谷穗、小雪人图片和名字。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名字并板书。)
(三)引进课题
师:他们给美丽的四季写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四季》。(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拟人化的导语使学生产生了对四季探究的好奇心,同时利用多媒体中美丽的四季图让学生感知四季给大自然的美,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贴出草芽、荷叶、谷穗和雪人这4位课文角色拟人图让学生认识,并激趣说话引出《四季》课题并相机出示课题。这样就把文中的角色从文中“跳”出来,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宝宝
1.学生观看《四季》的课文动画,初步感受课文。
2.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生字宝宝,并借助拼音把它们读熟。(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观看《四季》动画,使课文内容更直观,便于学生更易掌握课文内容,为接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层学习,激趣识字
1.出示课文11个生字,让学生找出导入时已跟他们见过面的5个生字宝宝。(课件出示)接着以个别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
2.以个别生带读、组开火车读、全班读等形式学习剩下的6个生字。(师纠正读音,个别字要求学生组词)
【设计意图】
本节课要学习11个生字,内容较多。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把生字分成两步来学习。让学生以个人读、互相读、小组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生字,既使学生读准了字音,又使老师检查到学生掌握的程度。
(三)趣味练习,巩固生字
1.小组读生字卡
“小老师”带组员读,互教互学。
2.赛车游戏
学生读赛车上的词语,读对了赛车就能又快又稳地到达终点。(课件出示)
3.找朋友游戏
让两个男、女同学比赛玩拼字游戏,拼对了就带同学们读一读。(拼图卡片)
【设计意图】
针对低年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特点,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安排了“读字卡”、“找朋友”和“赛车游戏”等游戏,让学生和生字一次次见面,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点。
三.做轻松操,放松心情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长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这样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很快地把精神集中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打下基础。既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一)让学生分别说出“草芽”、“荷叶”、“谷穗”、“雪人”等四种事物分别属于哪个季节。
(二)熟读课文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自由读——生个别读——老师示范读。(生自主点评,师点拨。课件出示相对应诗歌和图片。)
(三)自主表演朗读,深化理解
1.学生以4人小组分工合作边读边演。
2.请学生上讲台戴上头饰合作表演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没有按从头到尾按顺序教学,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来读,目的是让学生主动、乐意去学,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以提高阅读质量。在这里,我将采用指名读、教师范读、小组合作读、表演读和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五.拓展延伸,创作诗歌
出示两幅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诗歌句式给图编小诗歌。(师示范、点拨)
【设计意图】
这一教学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通过示范,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动脑思考。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导与学,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六.指导书写,一丝不苟
(一)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七、儿、九、无”4个字,并说说写这4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教师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范写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要求认真看。
(三)请2~4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写。
(四)师先评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字,再评改学生在书上田字格中写的字,(实物投影出来)从笔画、结构以及笔顺来指导学生把字写好。
(五)学生再写生字,写完后同桌互相点评。(写得好的,同桌奖他(她)一个“小笑脸”(画),写得不够好的,同桌做“小老师”教一教他(她)。)
【设计意图】“端端正正地写字,写出端端正正的字。”在这样扎实的写字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能把字写好,而且能陶冶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所以低年级的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写字的指导,本环节的设计用意就在于此。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四
同学们,当你们怀着满腔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从初中跨进高中的.大门时,老师已在这里等候着你们。师唱“我在兴农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根据歌曲《我在贵州等你》的高潮部分改动了一下)正如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里写到为这个美丽的相遇时刻“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二、教师自我介绍。
师:我们的缘就从这句诗开始“玉壶装陈酿,乘兴赏芙蓉”。同学们猜猜老师的名字。
学生当堂一一即兴介绍自己时间和学生才思方面都不太现实,布置当天晚上交来“诗话名字”。(文末附上部分)。
1、出示怪体诗,学生猜读,
激发兴趣。
2、有人说:
语文是李白的诗――浪漫飘逸,想象奇特,带你上天入地,与神仙结伴同游祖国山河。
语文是苏轼的词――豪迈豁达,心骛八极,带你评古论今,与哲人携手共探人生真谛。
语文是余秋雨的散文――带你带我游历世界,做历史的思考。
我说:
学生即兴口答,但有部分学生当堂说不出来,于是布置课外写。(文末也会摘录一些附上)。
师小结:
当我们听到一首动人心魄的歌时,沉浸于歌词所描绘的幽然意境,流连忘返,这就是语文;。
当我们发表演讲、主持会议,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孔子在天下奔波,宣传自己的思想,看屈原在上下求索,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她能丰富我们的人生。她可以让我们字字珠玑、口吐莲花。她可以让我们气质高雅,谈吐不俗;她可以让我们胸怀天下,运筹帷幄。她可以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学好语文是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基础。学习语文吧!
四、本学期语文学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
看《致同学们》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等。
1、必修5册,不到一年半学完。高二上开始选修、高三就是复习应考。
2、必修分4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前三部分课内学习,最后一部分课外自主安排。
3、阅读鉴赏:必修1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必修2中外抒情散文、古代诗歌、古代抒情散文、演讲辞。(勾画背诵内容)。
4、表达交流:本学期都是训练记叙文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朗读和演讲。
5、梳理探究六个专题:汉字、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修辞、姓氏文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学习探究。
6、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课外有计划进行阅读摘抄。
五、怎样学语文。
范围、难度、方法等。
强调两个词:素质、自主。
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
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
2、语文学习武功招式。
九阳神功――苦练内功――积累知识。
吸星大法――博观约取――胸有成竹。
北冥神功――转化能力――大展宏图。
三动主义:动脑、动笔、动口。
语文名师课教案篇十五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