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模板18篇)
教案有助于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下是一些教师编写的教案分享,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一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工具。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宝袋中有什么?谁能按照形状分分类。
二、新授课:
1、根据学生分类,板书形状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来感受一下这些不同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1)找一找学具中有没有和这些形状一样的,一起找一找有什么特点:
方法:
1、看一看每个面什么样子;。
2、摸一摸面有什么感觉,平的还是鼓鼓的;。
3、轻轻的推一推、滚一滚,那些能推动,那些能滚动,滚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长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长长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正方体,每个面什么样的(正正方方的,每个面平平的)。
圆柱,面什么样的(两个面是平平的,一个面是鼓鼓的,可以滚动)。
球,什么样子,(圆乎乎的,可以滚动)。
3、玩游戏,小组比赛。
教师说名称,学生分三组,每组一次拍一个代表来比赛,教师先说名称,学生在实物袋子中,找出相应的形状的物体展示,然后教师说特点,让学生拿出来相应形状展示,分小组评比,对的画五角星展示评比结果。(小黑板粘贴展示评比结果)。
4、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演示各种图形实物和相应的画出来的图形。
5、小组拼一拼摆一摆,
问题一: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二:4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能摆成什么形状?
问题三:书上35页做一做。
6、课堂练习:书上37页1、2题。
7、作业,下课和同学们找一找教师中哪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回家和父母说一说,找一找家中那些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形状。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5.第3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第1、2题。
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第6题。
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第4题。
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第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
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第11题。
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
(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
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
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
4.回顾小数的意义。
(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百分率、百分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3页的第1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
2.3.7元=()元()角0.45时=()分。
4000千克=()吨200秒=()分()秒。
3.完成84页的第3题。
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
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
学生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
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整除中的有关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结合第5题练习。
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
分数与小数、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2.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
再让学生适当小结写法。
3.完成第7、8两题。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学生交流。
4.结合第9题小结。
(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
(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
(3)适当小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练习与实践。
(1)读出下面的数。
4003400340033043000000。
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亿”。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五百。
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
十二亿三千五百万。
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深化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在三维立体图形与二维平面图形之间正确进行转换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列表、观察、操作、想象等一系列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先猜一猜,再摆一摆,加以验证,融知识性、趣味性与挑战性于一体,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整理与反思。
三、练习与实践。
1.(出示透视图)说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特征以及各字母的含义。
根据学生的口答,列表整理。
名称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圆锥。
提问: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你能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
1.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展开图的前面、下面和左面。画出展开图的另外3个面。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出示学生的错例,进行辨析。
2.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部分,要折成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怎样剪?设计不同的方案,在图中涂色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观察、画图、交流。
学生画图。
辨别说理。
设计方案并涂色。
分组交流。
3.下面的图形中哪些不能折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4.以下面的长方形或三角形右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
5.出示一些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要求学生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6.李兵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右边分别是他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见p.102第4题)。
(若有学生能够直接进行推想,则帮助他们说清楚思考的过程。)。
7.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如图。摆一摆,并分别从上面、左面看一看。
想一想,选一选,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模型折一折。
各自在图中连一连,
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观察画图。
根据图形画出长方体,再判断从左面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分组活动,探索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总结你能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五、拓展与提高p.102思考题。
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前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
4.量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学生交流。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1、复习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
2、能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3、复习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
教学重点:按要求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教学难点:按要求能很准确地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以及放大缩小的操作。
设计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一、复习图形变换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平移、旋转)。
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平移的方向2、平移距离)。
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什么?
(1、旋转的方向2、旋转的角度)。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它的大小?
(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学生回答。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完成第一题。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小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先判断给出的几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突出对称轴的条数。
(第一个图形是五条对称轴,第二个图形是一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是三条对称轴,第四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集体讨论:怎样画出图a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小结:先以虚线为对称轴,描出上半部分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各点,就可以得到图a的另一半。
提问:图形b怎样进行平移?
(先在图形b上确定一个点,将这一点向右平移5格,再依次描出其它点,再连接各点)。
指导将图c绕o点旋转90度。
小结:先描出图形绕o点旋转以后的各点再连接。
提问:将图d按3:1的比放大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出示正确画法,集体校对。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1、请学生根据要求把圆进行平移。
提问:在平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可以确定圆心,将圆心向右平移5格。
2、画出圆平移后与已知线段所组成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启发学生思考:画出的对称轴与圆和已知线段的关系。
(相互垂直)。
四、指导学生完成第四题。
1、先让学生按1:2的比画出把一个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
2、让学生算一算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
3、引导思考: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的放大,什么样的比是要求将图形缩小。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学生独立判断。
并在书上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集体交流校对。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总结。
指名回答,进行补充。
学生小结。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补充小结。
学生独立画图,集体订正。
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按要求画图。
指名回答。
学生先画图。
独立计算。
学生对比习题,总结结论。
实践与创新指导学生完成第五题。
1、指出(1)题图中选择了哪两种瓷砖。
2、从4种瓷砖中每次选择两种设计不同的大正方形图案。
3、交流展示。
4、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巩固了哪些本领。
学生回答。
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独立设计。
集体交流。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七
第10课时(总第1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知识要点】。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新旧教材差异】。
这部分知识旧教材中没有安排,新教材增加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
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
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建议。
1.教学p.110“整理与反思”,主要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2.在完成p.110-111的“练习与实践”时,第1题先让学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动物园中各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上述关系,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图中建筑和场所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组方向和距离在图中确定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位置综合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第3题根据提供的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行驶的方向和经过的站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
1.位置与方向(教科书二上p.56例题,p.58例题)。
2.认识方向(教科书二下p.45例题,p.47例题)。
四、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任务。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
板书: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1)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5.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7.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1题)。
(1)少年宫在学校的北偏东方向()米处。
(2)科技馆在学校的北偏()方向()米处。
(3)新华书店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4)邮局在学校的南偏()方向()米处。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9.练习:(六下p.57练习十二的第4题)。
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表示出各场所的位置。
(1)红光中学在中心广场南偏东45度方向800米处;
(2)胜利小学在中心广场南偏西60度方向600米处;
(3)体育馆在中心广场北偏西30度方向500米处;
(4)在中心广场北边700米处修一条红旗路,穿过中心大道,并与中心大道垂直。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习题精编。
1、用数对表示点a、b、c的位置。
2、
(1)用数对表示图中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
(2)如果把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平移后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吗?
(3)把三角形绕c点顺时针每次旋转90。,先画出第一次旋转后的图形;再分别画出第二次、第三次旋转后的图形。
(4)用a1、a2、a3分别表示a点旋转后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再顺次连结a、a1、a2、a3、a,看看是什么图形。
3、算一算,填一填。
(1)书店在区政府()面()米处。
(2)银行在区政府()面()米处。
(3)图书馆在区政府()偏()()。()米处。
(4)人民会堂在图书馆()偏()()。方向()米处。
4、下面是新建地铁2号线的行驶线路图。
(1)地铁2号线由市医院向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中心广场。
(2)由中心广场向南偏()()。的方向行()千米到达少年宫。
(3)市立小学在体育馆()偏()()。的方向()千米处。
5、下图是一个战斗机的雷达屏幕,每两个相邻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
(1)友机a在他的南偏东30。方向40千米处;
(2)友机b在他的南偏西30。方向40千米处;
(3)敌机c在他的北方60千米处;
(4)敌机d在他的北偏东60。方向50千米处,在图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
6、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1)电影院距中央广场多少米?
(2)汽车站在中央广场南偏东60。方向1200米处,请在图中标出汽车站的位置。
(3)“奥体大道”与湖北路垂直相连,在湖北路西、南京路以北,与南京路相距1000米,请作图表示出“奥体大道”。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八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看两段动画片,你愿意吗?
生:愿意。
师播放动画片。
动画一:大懒和小懒搬西瓜搬不动就滚。
动画二:三个小猴子抬箱子。
师:大懒和小懒可真聪明呀。小猴子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生:因为习惯是圆的,箱子滚不动。
师:看来,不同形状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物体,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因为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
师:老师也带来一些物体。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分一分。
课件演示分物。
师:像这样形状的物体就叫长方体,这样的叫正方体,这样的叫圆柱,这样的叫球。
师:你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吗?请你拿出来摸一摸。
摸一摸学生动手摸。
师:请你说一说你摸的感觉。
生:长方体长长方方的。
生:每个面平平的,每个面不一样。
师: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稳稳地。
师:请你来摸一摸。
师:再和同桌说一说。
生:圆柱直直的,两头有圆形,放倒能滚动。
生:球可以到处滚动。
师:在桌子上玩一玩,看看他们是怎样滚动的。
生:圆柱只有放倒了才能滚动,球可以随便滚动。
师:你们说的可真棒。
师捡起学生掉的球。
师:谁的球滚到老师这了?这件事充分说明了球是可以随意滚动的。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各种图形的特性了。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你有信心吗?
生:有。
猜一猜老师从袋子中任意拿出一种物体,请你大声喊出它的名字好吗?
生:好。
师拿出长方体。
生:长方体。
师拿出圆柱。
生:圆柱。
师拿出正方体。
生:正方体。
师:你们表现的真好,请给自己鼓鼓掌。
师:下一关:摸一摸。你有信心吗?
生:有。
师:请你拿出小组的学具袋。老师说一个名字,你就拿出这样的物体。
师:请你拿出一个球。
生:拿球。
师: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生:拿出长方体。
师:请你拿出一个正方体。
生:拿出正方体。
师:刚才每个人都按照老师的要求摸出了物体,你们可真棒。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九
1.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1.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有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2教学难点:能准确分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工具。
情境演示、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依据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操作学习,感知特点。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做一做。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八第2题,问:这个物体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课后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学会了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种图形有大量的应用,可以说随处可见。所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学们回家以后,认真观察,看一看有哪些物体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我们要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老师相信你们做得到!
课后习题。
第1节认识图形(一)。
长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大小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体: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球: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只管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嫩个识别这些图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实物(牙膏盒、魔方、水彩笔笔筒)。请同学分别来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谈话: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些积木。请拿出相应的物体,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名称,好吗?
这三位好朋友呀看到我们的小朋友这么热情,所以又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图形朋友。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提问:你们认识吗?(学生口答后,把图形卡片贴在黑板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领悟,探究新知。
1.摸一摸。
谈话:刚刚我说今天的这些朋友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它们带来的,可它们到底藏在哪里呢?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积木,看谁先发现其中的奥妙。
学生在几何体上找图形,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摸这些物体面的感觉。
2.画一画。
谈话:刚才我们分别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面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如果它们能从物体上走下来跟大家见见面,那该有多好啊!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小朋友在小组内商量商量。
谈话:小朋友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小朋友像老师那样把这些图形画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再组织全班交流。
3.找一找。
谈话:其实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只是我们平时没注意罢了。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操作练习,巩固新知。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组织反馈。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怎样想的?
追问: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帮助学生体会圆的边是弯曲的,在钉子板上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能用三种颜色分别涂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吗?请小朋友们按要求涂上颜色,并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涂色,并填表。
组织全班交流。
4.游戏。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形,把它们分别放入相应的盒子里。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长方形正方形圆。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教学实录】。
教师:上课!
学生:起立,老师您好!
教师:小朋友们好,请坐!
教师:今天这节课呀,李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一下吗?
学生:想。
教师:那给点掌声,咱们欢迎欢迎。(学生鼓掌,教师出示课件)。
(课件动画中出现一位机器人)。
学生:有。
教师:看来同学们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现在,机器人就想考验大家了。首先,请大家把桌面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学生开始摆东西,一会后,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坐端正)。
(音乐停)。
教师:第一、第三和第六小组的同学动作最快。(教师表扬该三组的学生)。
教师:同学们都分得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呀?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来,你来说一说,你怎么分的?
学生:他们都是一样的。
教师:他们形状都是一样的,对吗?谁再来说说?你来。
学生:我这个是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正方体,她课前预习了,真棒啊,她都知道这个是正方体了。谁再来说一说?来,你来说一说。
学生:我是按图形分类。
教师:哦,按照形状相同的分,这些,圆圆的物体,对吗?(教师拿着圆柱形的教具),好,请大家再把它轻轻地放进去。
教师:其实,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想知道吗?
学生:想。
教师:大家拿出数学书出来,翻到32页,看一看,叫什么名字。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教师:大家表现得真好,来,给自己鼓鼓掌。
(学生鼓掌)。
学生:好。
教师:(举起一个长方体)这是?
学生:长方体。
教师:真棒。(举起圆柱)这个。
学生:圆柱。
教师:(举起球)这个?
学生:球。
教师:(教师举起正方体)这个。
学生:正方体。
教师:恩,刚刚是我举起来,现在,我说一个物体,你们举起来,好吗?
学生:好。
教师:请大家举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长方体,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再来,请大家举一个圆柱。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请大家举正方体。
(学生动起来,找出圆柱,并举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教师:好,放下。1、2、3(教师做出坐端正的动作,示意要学生坐端正)。
学生:坐端正。
学生:好。
教师: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热闹地开展起来,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巡堂)。
(教师播放音乐,示意学生安静并坐端正)。
教师:我刚才看了一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了活动,非常棒。同学们,我们现在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了,老师这里有它们的大头贴,谁能对号入座,把它们贴上去呢?(教师举起手,示意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举手)。
教师:好,来,这位女同学。
(学生上黑板贴)。
(学生举手)。
教师:好,你来。(学生贴长方体的图片)。
教师:还有很多照片呢,谁再来?来,你来。
(学生贴圆柱的图片)。
教师:还有一张照片,请那位男同学来。
(学生贴球的图片)。
教师:它们都贴对了吗?
学生:贴对了。
学生:想。
教师:好,请你们选择一个做你们的好朋友,然后摸一摸,看一看,看看它们是张什么样,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好,开始。
(学生活动起来,教师巡堂指导)。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1、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2、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用数对、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面图中的物体位置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是怎样描述位置的?
(用上、下、前、后、左、右主要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
在平面图形上可以怎样确定图形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请学生利用语言来描述教室里的一些物体位置。
(如:小明坐在我的左边;讲台在我的前面,我的位置在教室可以用数对(3,2)表示……)。
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
(用东、南、西、北,南偏东,南偏西,北偏东、北偏西……,还可以将方向与角度距离结合起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小结:方向以及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既可用来确定现实空间中物体的位置,又可来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同桌的学生互说。
集体交流。
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练习与实践一、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
1、提问:孔雀园在大门的哪一面?(北面)。
2、2、提问:孔雀园在狮虎山的哪一面?(南偏西)。
3、3、讨论:为什么孔雀在北面,现在又在南偏西的位置?
小结:物体的位置可以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
位置的关系是相对的。
4、4、同桌的同学用方位词相互说一说平面图上某一景点的位置。
5、让学生用数对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提问:在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要先确定表示该景点所在的列,再确定该景点所在的行。在列和行之间用逗号进行分隔,并加小括号)。
二、指导学生完成第二题。
出示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哪些信息。
(如:电信大楼在电视塔的北面;市民广场在电视塔的东面……还可以知道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50000)。
提问:要知道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可以怎么办?
(必须先量出这几个位置距离电视塔的图上距离,再根据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适时追问:怎样求实际距离?
(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让学生量一量,并计算出市民广场、电信大楼、市政府、少年宫距离电视塔的实际距离并将(1)、(2)两个问题填完整。
集体校对。
提问:要在图中表示出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必须明确哪几因素?
(确定方向、角度、图上距离)。
适时追问:如何求出图上距离?
(可以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列比例式解答,也可以用实际距离乘以比例尺进行解答……)。
提问:在确定角度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要以南北方向的这条线为0刻度线并确定好方向)。
学生独立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适时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指导学生完成第三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2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这路公共汽车从红梅新村到淮定桥的具体行驶方向和经过的站点。
指名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同桌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独立在书上的景点旁用数对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新课标第一网。
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1)、(2)两个问题。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回答。
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独立先计算再在书上完成画图。
同桌先互相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纠正。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1课时。
1、图片;
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
3、水彩笔。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左右的相对性。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61页的第5题。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使学生在解决关于人民币的简单问题时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策略,指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
三、教学准备。
学具:书籍封面的图片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题意。
1、出示情境。
教师:玲玲和妈妈在书店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可是零用钱只剩下13元了,妈妈也没有带多余的零钱。于是,妈妈就跟玲玲说:“我们今天先买两本书,你就把13元正好花完吧,没有买到的书,我们下次再买。”玲玲这下有点犯愁了,该买哪两本书呢?同学们快来帮帮她吧!
2、理解题意。
出示问题:用13元正好可以买哪两本书?
教师:谁来读一读?
(预设)学生1:语气平淡,没有突出“正好”。
学生2:突出“正好”。
教师:有同学突出了“正好”两个字,那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学生1:生活中的意思是不多也不少。
学生2:这道题中“正好“的意思是把这13元都花完,不剩钱。
3、揭示课题。
教师:玲玲该怎么选书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问题,寻求策略。
1、在尝试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
教师:请你拿出第一张纸,用你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巡视监控,收集学生信息。
(预设)学生会出现不正确答案:5+7=12(元)或6+8=14(元)。
教师监控:
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审题,重点理解“13元正好要花完”的意思。5+713,说明有剩余;6+813,说明超出了13元,只能等于13元。
教师引导学生把错误的算式变成对的。例如:
在算式5+7=12(元)中,把5换成6或者把7换成8。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六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a、 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师:今天智慧爷爷要带大家一起畅游数学王国,感兴趣吗?它还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拿起来看一下,你认识这些东西吗?把你认识的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b、 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地说说你们小组的礼物(边说边举起实物)?其它小朋友仔细听!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a、师:首先,智慧爷爷想考验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智慧爷爷:“小朋友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一块吗?(课件显示动态的智慧爷爷)
学生活动……
b、 说一说。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想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把哪些东西都放在了一起?
生答:我们把牙膏盒、牛奶瓶、墨水盒、纸巾……放在一起。
把皮球、弹弹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师:他们这样分,你们同意吗?(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首先向学生出示熟悉的实物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发扬民主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物体的形状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形状特征,如“把长长的,又长又方的”放一块等等。
c、 揭题。
师:原来智慧爷爷送给我们的这些礼物都是立体图形。
(板书题目:立体图形)
而且给形状相同的,还起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32,认识这几个朋友。课件依次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图。(板书: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d、 师:认识了四个朋友的名字以后,你们还记不记得谁对谁啊?(记得)现在请你们举起长方体;师又举起粉笔盒等实物问“这是什么形状?”
e、 让学生当当小老师,学生问,并请其它学生答。
f、抽象图片
刚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我们也想看看它们的大照片,我这就有几个,谁敢出来把它们的照片对号入座。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分完以后,想记住它们的样子吗?(电脑显示摸长方体的动画)请大家拿起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它的面,然后说说你的发现。(老师边说说示范摸)
学生活动。
师:谁能以最大的声音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角、有棱等特征时,要及时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起摸一摸,亲身体验体验。
b、同样方法感知其它图形的特征。
师:你还想认住什么立体图形,也拿起来摸一摸 ,看一看有什么新鲜的感觉?(动态课件)
学生自由摸喜欢的立体图形,然后交流。
c、质疑:你觉得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吗?
(老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说出异同,使学生知道有些方形物体是每个面都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反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
d、数一数
师:认住它们的样子后,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智慧狗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科书 p36练习五第2题)
e 、猜一猜游戏
让一个学生摸箱子里的.礼物,然后描述礼物的特点,让其它学生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注意老师要先示范玩)
三 、联系实际
a、 想一想,玩一玩。
师:请大家往后看,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车轮子推到前面来。
b、说一说。
生答:易拉罐是圆柱形的,球都是球状的……
师补充,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图片。
师:你们看到什么立体图形,马上说出它的名字来。
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帮了我们大忙,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让学生谈谈感受。
c、搭一搭,
师:你看人类这么聪明,会跟立体图形交朋友,那你们会不会也用你们的小巧手搭出好东西来呢!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七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认识立体图形》: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篇十八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与练习。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认图形》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数,使学生知道还可以以图形的边数来分类、命名。这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图形的边数,知道可以按边数来命名一些平面图形,并感受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
(3)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学会用数边数的方法,认识并判断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感受图形间的变换。
5.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教材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导入,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知道它们都是四边形,使学生初步感知可以以边数来命名一些图形。“试一试”让学生知道除了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再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形成“要想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想想做做”通过想一想、围一围、搭一搭、折一折,分一分,剪一剪,进一步巩固对多边形的认识,知道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注重激发兴趣:
课始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图形卡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兴趣。课末,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既培养了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数学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鼓励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课中的搭一搭、折一折、分一分,课末,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多边形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3.联系生活教学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课中出示水立方、足球、六边形桌子的图片旨在体现这一理念,使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就在我们身边。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图形王国去玩,好吗?(依次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彩色卡片)这是……(生依次齐说)。
(二)主动探索、操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如猜不出,仔细观察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数一数它有几条边?你来数一数。如猜出,教师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数一数吗?)。
这几个图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几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依次出示梯形、不规则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
2.认识五边形。
(出示五边形。)你能给这个图形取个名字吗?(贴图形)你能说说什么是五边形吗?对,有5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五边形。(板书:五边形)出示不规则五边形。生判断。
3.认识六边形。
(出示六边形。)这个图形是不是呢?(贴图形)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称为六边形。(板书:六边形)出示不规则六边形,生判断。
4.拓展。
假如一个图形是七条边会是几边形?八条边呢?看来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怎么办?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3。
数多边形。师示范第一个图形。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2.生活中的多边形。(出示水立方图、足球图片、六边形桌子,让学生找到多边形并数有几条边。)。
3.搭小棒想想做做2。
在生活中有这么多多边形,那你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我们来动手搭一搭。仔细听要求:
用最少的小棒搭出五边形,看谁动作快。(学生迅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检查。)搭五边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用“4根可以搭五边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自主地探究,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3.折一折想想做做4。
好,请看我来示范,将四边形的纸对折,再展开,将下面的角沿着中间的折痕折上去,现在变成几边形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示范数)。
现在请小朋友拿出桌上的长方形纸,跟我一起变。第一次,变成几边形了?第二次,变成几边形?你能数给同桌小朋友看吗?第三次,现在是几边形?第四次几边形?第五次,又变成几边形?真有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折一折,体会图形之间的相互变换,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分一分想想做做5。
引导生读题。找出注意点。依次完成三题。
打开课本27页第五题,请小朋友用划线的方法分一分。
先分第一个。演示错误分法。你同意他的分法吗?为什么?(有没有比他更少的?没有全部分完。有交叉)出示正确的。请有错的同学改正过来。现在试着分分第二个图形。
分第二个,展示错误,你同意他的分法吗?为什么?出示正确的,对比展示不同的分法。
小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分图形时不能有交叉线,否则就不是最少的三角形,我们只要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与其他不相邻的顶点连线就可以了。
分第三个图形,展示错误,你同意他的分法吗?为什么?出示正确的,对比展示不同的分法。刚才小朋友们分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分下来都是四个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分一分,体会图形之间的相互变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全课总结。
今天在图形王国玩得高兴吗?有什么收获呢?在图形王国里原来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
六、拓展剪一剪。
下面我们来剪一剪,变一变。请看第6题。
在一张正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看剩下的是什么图形?
展示三种不同的方法。师介绍常见的剪法:1。由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三角形。2。由一个顶点到一条边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四边形。3。由一条边到另一条边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五边形。
小朋友们真厉害!很多小朋友都创作出不同的剪法。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自己的创作。
板书:四边形依次板贴四边形的卡片。
五边形依次板贴五边形的卡片。
六边形依次板贴六边形的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