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教案(通用20篇)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重点。教案的评价要客观准确,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学习问题并解决。这些教案范例不仅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还注重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我第一教案篇一
2、展示:师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资料,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教师总结。
(二)、进行新课。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正音,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的预习情况。(主要是哪些拼音容易读错,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是否是多音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可以组什么词;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2)、课堂内交流生字学习情况,抽学生教读、教学生书空,教师指导,板书重点。
易错音的字:多音字:“转”zhuan(转凉转换转化)zhuan(转动转圈)。
翘舌音字:爽收霜边音字:凉。
三拼音字:转凉爽霜降香黄后鼻音字:丰。
v去掉两点的规律:菊。
易错形的字:转排(注意笔顺)。
课堂组词(开火车形式进行),说结构、偏旁教师简要板书。
(3)、学生自由书空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3、再读课文思考: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
(2)、给课文生字组词。
(3)、熟读课文。
我第一教案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2、学生汇报交流。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我第一教案篇三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景美,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积累,回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写下来。
2、用上这些词介绍你印象中的第一场雪。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读、写、记忆的机会。)
二、感受景美:
1、哪个自然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放声朗读,想象画面。
2、和同座交流读后感受。
3、再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4、交流感受,相机指导:
(随学生的回答顺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住!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2: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引导想象,抓住词语全、罩、粉妆玉砌加以体会,感情朗读。)
句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动词挂、堆及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句4: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加以想象,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的好习惯。)
三、感受人欢:
1、出示画面,展开想象: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4、赞一赞,夸一夸这一场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自然而然的体会人欢。)
四、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读6、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
2、指名说,相机介绍有关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3、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五、情感升华,说写训练:
1、为什么课题为《第一场雪》。
(1)指名说。
(2)简介历史背景。
(3)感情朗读。
2、抒发情感: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呀,!
3、积累,识记。(机动)
(设计意图:破释题意,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心。)
六、作业 :
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我第一教案篇四
1、体会生命的可贵,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2、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3、认识青春的美好,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的热情。
【能力】
1、发展感受、体验生命的可贵和价值的能力。
2、初步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能力。
3、观察认识各种生命和自我生命的独特性,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
1、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3、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4、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爱美好的青春年华。
第一课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重点难点分析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珍惜生命教育(即生存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才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不能珍爱生命,不能善待生命,往往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没有体会到生活是多彩的。加强生命的宝贵性教育,则会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自觉性。
2、“人类生命是独特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人类生命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社会性上,如,生产劳动和创造力、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有思想等等,这些内容的讲述较为宏观,牵扯到一些概念也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另外,初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教学中应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化抽象为具体,以突破难点。
第一课时独特的自我生命
人最珍贵的是什么?
有没有不珍惜生命的事例?
他们的做法对吗?
什么是生命?
1、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生命包括动物、植物、人、微生物等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养过小动物?
讨论:假如没有生命,世界将会怎样?
2、人类生命是独特的
人类生命与动物植物有什么不同?
(1)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与动物相比)
讨论:人类创造力的表现
(2)人生活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狼孩的材料,说明不再社会中成长的人,根本不能算是人)
(3)人类有思想:有思想,能够有意识地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本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诸方面的发展就是人类有思想的直接、生动地体现。正因为有思想,人类才有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才有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正因为有思想,人类才不断的反思过去,重视现在,思考未来;正因为有思想,人类才关照自己,关心社会,关注世界。
3、自我生命有哪些独特性
学生发言,每个人的特点是什么?
文章赏析:
小结:依板书串讲
作业:做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
我第一教案篇五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一、课前谈话。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1、第一场雪的时间。2、雪下得大。3、雪后景美。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我第一教案篇六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景美,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积累,回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快速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词语的积累,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读、写、记忆的机会。)。
二、感受景美:
1、哪个自然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放声朗读,想象画面。
2、和同座交流读后感受。
3、再读课文,动笔勾画、批注: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
4、交流感受,相机指导:
(随学生的回答顺序出示):
句1:嗬!好大的雪啊!
(抓住!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句2: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引导想象,抓住词语全、罩、粉妆玉砌加以体会,感情朗读。)。
句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抓住动词挂、堆及叠词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句4: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抓住簌簌地落下来、随风飘扬加以想象,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5、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将学生的读引向深究、发现、感悟的层次,以此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及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的好习惯。)。
三、感受人欢:
1、出示画面,展开想象: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干什么?
2、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读出高兴的心情。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会景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波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自然而然的体会人欢。)。
四、体会联想.,加深认识:
1、读6、7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问的?
2、指名说,相机介绍有关雪与农作物的关系。
3、理解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五、情感升华,说写训练:
(1)指名说。
(2)简介历史背景。
(3)感情朗读。
2、抒发情感: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呀,!
3、积累,识记。(机动)。
(设计意图:破释题意,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心。)。
六、作业:
1、读读背背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外阅读一篇写景的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我第一教案篇七
《劝学》是学生刚入高中是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一是要汲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营养,二是应领略古代典籍的博大艰深,三是必须积累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汇语法常识。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在学习中获得教养”的主题,首先了解古代贤哲在此问题上的看法,然后以文本为平台,致力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感悟,从而具体感知古代文化典籍的魅力,吸收人生成长的精神营养。
正是强调学生感知的需要,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涵泳的方式,通过文本建立与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渠道。力避教师一包到底的传统讲授的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了解比喻、对比在表达中的具体作用。
3.在理解文意,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辩证认识学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具体理解比喻和对比手法在语境中的作用。
3.了解文中“于”“之”“而”以及“绝”“劝”“日”“知”的意义及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座相互指导。
3.学生自愿表演朗读。
4.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纠正朗读中暴露的错误。
5.老师朗读,也可由学生品评。
(二)介绍作者。
1.阅读题注,明确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荀况,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2.补充介绍。
(1)稷下: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附近,是战国齐都临淄西边南首门,一称稷门。因地近稷山,设馆其下,故名稷下。为战国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荀子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2)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
(3)孙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荀子为孙卿。
(三)讨论第一段。
1.讨论几组比喻的作用。
(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糅木为轮的比喻:说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的比喻:本体是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学习可以修身益智。
(4)第一段5个比喻,都是正面设喻,从正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5)比喻的表达效果: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讨论首句“学不可以已”与比喻的关系:开宗明义,提出中心;从逻辑关系看,是因果关系,首句是果,结论,5个比喻是因。
3.讨论“可以”“以为”古今意义是否相同:“可以”这里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能够的意思。“以为”这里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是“拿它做”,现代汉语是“认为”。
(四)结合自身情况,用比喻说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修身益智的作用。
1.分组。
2.讨论。
3.由学生自行评价。
(五)当堂背诵第一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鼓励学生在大致能背的时候勇敢的尝试背诵。
3.找出背诵过程中暴露的共同问题想出巧妙的背书方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第二段。
梳理5个比喻的内部关系。
1.“登高博见”与“跂而望”为一组,本体是前面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喻“终日而思”,“登高博见”喻“须臾之所学”,说学习能事半功倍。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一组,说善于借助外物则效益倍增。
3.5个比喻就是5组正反对比,都是阐述学习的作用。
(二)当堂背诵第二段。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
2.组织背诵竞赛,比速度,比正确率。
(三)讨论第三段。
1.讨论“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意义及写法:前两个先正面设喻,后两个再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积累,其本义在四个比喻的中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骐骥驽马、锲朽木及锲金石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骐骥驽马的比喻先正面后反面,锲朽木锲金石的比喻先反面后正面,都是说学习要持之以恒。
3.蚓与蟹的比喻的意义和写法:蚓是正面设喻,蟹是反面设喻,都是说学习要用心专一。
4.明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定语后置,“之”为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5.第三段的比喻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当堂背诵第三段。
1.理清层次结构来帮助背诵。
2.集体背诵。
3.理解性背诵。
(五)课文的逻辑结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可见先秦荀子散文达到极高的理性思维水平。
(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的理解。
(七)作业:整理课文里有关语言现象。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第一教案篇八
《第一场雪》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曾经从资料上、网络上看过几位老师的执教,也现场进行一次观课、议课,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最早看到的是杭州师范学院黄老师提供的一个片段:
课后,听课者与授课教师交流:
问:这么美的课文,并不适合默读,您为什么不让学生放声朗读呢?
问:您想到过改吗?
答:教材的要求可以擅自改动吗?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被文本约束,被教材限制。
成都市一所小学的文老师教过这篇课文,她这样描述:
今天上午,我刚刚和孩子们一起学了《第一场雪》。我觉得优美的文章,朗朗上口的文章,应该反复咀嚼,反复品读。一遍又一遍,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韵味生出,每一遍都会有新的陶醉。
本来,我打算把第3自然段读上两三遍即可。可有个孩子一定要说:老师,我认为寂静应该换为幽静!于是,按照惯例,大家展开讨论。另一个孩子又说:我认为,第3自然段后应该继续写偶尔咯吱一声响,接着是一声鸟叫,不知哪只鸟儿从掉落的窝里惊醒。这样,山村的雪夜更显得寂静。大家不断地朗读,不断地想象,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因而朗读也越发地有味了。
不久前,笔者听取了成都师范附小姚老师上的《第一场雪》。姚老师从雪到第一场雪,然后介绍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分析了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文章结构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雪大、雪美和作者的欣喜之情上。
课后议课,姚老师说,一般情况下,这篇文章都会以朗读、感悟文字优美为主要任务。但她觉得文字优美的文章多,而这一篇短短的文章在点面结合、声色结合、人景结合、动静结合等方面十分有特色,她期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习观察,学习写作,也就是把感情的东西用写作体现出来,而不仅仅是朗读中表达。我觉得姚老师的处理很有道理。但姚老师说,在赛课中,是不敢这样处理的。我问为什么?她说,赛课不会给上课老师表达自己教学思想的机会,如果主要方法不是通过朗读来体味作者的心情,评委就不可能给高分,大家就会不理解。由此看,约束教师的不仅有教材,还有习惯性的评价,教师还需要从公开课、赛课要求中解放出来。
最近一次看到《第一场雪》教学活动是在网络上,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柿槟小学苗老师从教材中解放出来,也从其他人的评价中解放出来,上了这样一堂课:
这篇文章本应月初就该讲了,我也备好了课,但临上课的前两天突发奇想:这是一篇介绍雪的文章,学生对雪没有直观的认识(即使认识也是相隔近一年了),怎能学好?倘若到下雪时再讲岂不更妙?想到此我就将此文滞后,先学其他文章。虽然我知道这样安排有悖编者的本意,不太妥当,但还是想试着这样去调整。就在今天早上,当我一起床发现下雪了,心中顿感异常兴奋,觉得是该到讲《第一场雪》的时候了,于是就学习了这一课。说实话我是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走进课堂的,谁知课初学生就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它们的回答与我预先的设计大相径庭:
我第一教案篇九
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
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4课时,每框2课时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案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1、关于责任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关于责任的来源。(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2课时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冲突。)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决定做哪一件事?为什么? (答:应该由自己作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答: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做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事情。)
我第一教案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和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雪“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场雪》,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雪前、雪中的景象,那么雪后的景象如何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雪后。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
读了这一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感到雪后的景色怎样?
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都觉得雪后的景色很美,板书:景美
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品味出这种美的?
刚才,大家把表现雪后景美的词语都做了分析,理解和体味得很好。
这段中除了写雪景美,还写了什么?(雪大)板书:雪大
你从哪些句子读懂的?
出示:呵!好大的雪!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指名读,齐读。
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场雪很大。
作者抓住了雪大,景美的特点,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童话般的雪白世界,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晶莹的世界,小学语文教案《《第一场雪》公开课教案》。
看了这些画面,你最想说什么?
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再到粉妆玉砌的世界中去尽情地遨游一番吧!
在这粉妆玉砌的世界里,孩子们玩得最高兴,你们看,一群孩子来了(课件)
孩子们玩得怎么样?
文中是怎么写的?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五段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孩子们很高兴。
出示:“那欢乐的叫声……”这是什么写法。
也许是一阵风把树枝上的雪吹落下来,也许是孩子们掷的雪球把雪打落下来,而作者把它写成“孩子们的叫喊声把雪震落下来”这就突出了孩子们欢乐情绪的高涨。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心情怎样?
的确,这场雪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板书:人欢
刚才我们学习了四、五自然段,知道了作者是从雪之大、雪之美、人之欢这三个方面来写雪后的景象的`,齐读四、五段。
孩子们在雪地里只是自由自在游戏玩耍,而作者见到这场大雪联想到了什么?指名读6、7两段。
板书:联想
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板书:瑞雪兆丰年
什么叫“瑞雪兆丰年”,瑞雪是什么意思,“兆”呢?
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1、杀死害虫 2、供应水份 3、保护过冬)
文中有一句谚语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你能找出来吗?
什么是谚语,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
你还知道哪些谚语?
同学们,看到雪景美,作者心里充满喜悦,板书:喜悦,想到来年的丰收,作者心里更加高兴,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高兴吗?你们听了老师介绍的时代背景后就能体会到了。
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1962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三年间,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非常困难,在这期间,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第一场雪,心里无比喜悦,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作者见到了这第一场雪,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也就倍加喜爱这第一场雪。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这种喜悦之情。
齐读全文。
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后的景真美,满眼银装素裹,到处粉妆玉砌,雪中的人更乐,大人乐,孩子乐,最喜不过农民伯伯,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去北国领略一下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神奇风光。
我第一教案篇十一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我第一教案篇十二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参与性学习
一、导入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鸟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鸟的xx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我第一教案篇十三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我第一教案篇十四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我第一教案篇十五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我第一教案篇十六
1、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我第一教案篇十七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我第一教案篇十八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我第一教案篇十九
1、 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总是的能力。
3、 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投影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图画,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难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2、看一看,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3、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题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独立完成 。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我第一教案篇二十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