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的教案(汇总22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学活动指南,它可以系统地规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编写好教案需要注重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结合,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学策略。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一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诵读法、讨论法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二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云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羁旅()提携()。
2、解释词语: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三
燕脂()羁旅()提携()。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四
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1课时
给字注音 城欲摧( ) 金鳞( ) 燕 ( )脂( )
临易水( ) 提携( ) 凝夜紫( )( )
2、检查课文背诵
1、 理解词义和句意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唐代诗人。
(2)雁门: (3)摧: (4)、甲光:
(5)金鳞: (6) 角: (7)声不起: (8)玉龙:
2、 划分朗读节奏
3、 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 欣赏词语和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 达标测评一、默写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五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六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七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1课时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句赏析
1、朗读全诗
2、译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句赏析
一二句: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夸张、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与“黑云”相对,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三四句:叙事写景,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一个“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点明交战时间之长。一个“凝”字表现力极强。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从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此两句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六句: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
“声不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七八句: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主题: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八
1、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 请学生齐读课文
2、 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 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 云 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 ) 羁旅( ) 提携( )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 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九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诗人的感情。
5、背诵全诗。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一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二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2.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4、以时间为序。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听到了,感受到: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1、诗人以( )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 )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5、背诵全诗。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三
介绍作者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提问: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明确:三幅: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三)夜袭易水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将士的奋勇杀敌,天气寒冷,作战环境的恶劣。
2、和上一联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也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研读最后一联,感悟作者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忠君报国的决心。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1、积累李贺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四
雁门太守行是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描写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不畏强权,勇于为民伸张正义的故事。雁门太守在整个行程中不断面临各种考验,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深入分析这个故事,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面对职责和困难时,我们不能退缩。在雁门太守行的过程中,太守面临了压迫和威胁。尽管他知道后果可能是不堪的,但他毫不退缩地坚持了自己的信念。这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困境和压力时,我们不能放弃。相反,我们应该坚守原则,并努力克服所有的难题。
其次,尽管最初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将得到认可。在雁门太守行的过程中,主人公一开始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异地。他的忠诚和正直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敌意。然而,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支持。这充分证明了当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时,我们最终会为我们的勇气和坚持付出代价。
再者,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同情心和仁爱之心。在雁门太守行的故事中,主人公不仅为自己争取公正,也始终关心百姓的利益。他用爱心和同情心对待每一个市民,愿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个角色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即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的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对待别人充满同情心和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知己和贴心人。
最后,坚守原则并取得成功并不容易,但是它是值得的。在雁门太守行的故事中,主人公一直奋斗着,不仅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整个社会的公正。与此同时,他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然而,最终,他用自己的信念和努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只有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为之奋斗,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并过上正直而有意义的生活。
总之,雁门太守行是一个关于正直官员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并从中汲取力量。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原则,永不退缩。此外,我们还应该保持同情心和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和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像雁门太守一样坚持正义和对人民有利的官员。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五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2.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4、以时间为序。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听到了,感受到: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5、背诵全诗。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以色示物。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以声感人。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六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
(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七
雁门太守是古代官员的一种称谓,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管理和防守工作。雁门太守的行事之道与普通官员有所不同,其心得体会也较为独特。下面将从“责任感”、“危机意识”、“决策能力”、“领导才能”和“忍耐力”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雁门太守行的心得体会。
首先,雁门太守行事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责任感”。作为边境的守护者,雁门太守要时刻保持警惕,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懂得自己是国家的守护者,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警觉,时刻准备应对任何突发状况。只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地保护边境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雁门太守行事需要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边境地区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雁门太守必须要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意识的高度与否直接影响到太守是否能够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边境的稳定。
第三,雁门太守行事时需要具备较高的“决策能力”。在边境地区,困难和复杂的情况常常层出不穷,而太守要面对这些问题,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决策能力是雁门太守行事成败的关键,只有富有智慧的决策才能够解决问题、化解危机。
此外,雁门太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领导才能”。作为边境地区的官员,他们需要统筹全局、指导下属,使得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领导才能包括对手下人员的正确引导和激励,以及善于协调和沟通,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完成既定目标。
最后,雁门太守在行事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忍耐力”。边境地区的工作往往困难重重,太守需要忍受寂寞、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身心的疲惫,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坚持到底。忍耐力的培养可以让雁门太守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坚持不懈地为国家的繁荣与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雁门太守行的心得体会可以从责任感、危机意识、决策能力、领导才能和忍耐力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作为边境地区的官员,雁门太守在承担守护国家安全的使命时,需要具备以上这些品质,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为国家的边境地区提供稳定与安全。这些心得体会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在事业还是生活中,只有肩负起责任、具备危机意识、拥有决策能力、展现领导才能,并保持忍耐力,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八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略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文章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一、二句写再别。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三、四句写别情。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五、六句写死别。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七、八句写别后。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李贺。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云间。
夏完淳。
感情:悲——壮。
格调:低沉——高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羁旅()提携()。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十九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鉴赏: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二十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二十一
秋风瑟瑟,笛声哀婉凄绝,草木稀疏此时雁门郡,一场蠢蠢欲动的战争即将开始,城楼守将李赫目睹这一切:
欲侵略中原的蛮夷大军,奔腾而来,马蹄声似乎把天地都震得抖几抖,这群蛮夷之人个个腰大身粗、身披羊毛或虎皮,相貌平庸粗鄙。即使敌军四黑云压境又如何,我军也不甘落后,身跨战马,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闪闪发光,装备极好,马品种好。双方都已准备完毕。先是敌方首领发话:“你们这群参战之人个个白白嫩嫩,莫不是刚从娘亲的怀抱里走出来?哈哈哈——”这方戏虐引得敌军捧腹大笑,也让我朝将士心生不悦,欲上前教训他们,被一位黑马将军阻止了,他头戴面具,身穿银色铠甲,手握玉龙宝剑,气宇轩昂,英姿飒爽。面对戏虐他从容不惊,只是轻笑几声,用带有磁性的声音缓缓道:“尔等好生狂妄,我军穿戴整齐与汝迎战,当汝对手也,而尔曹龇毛一身,形其毛猴真真是妙!”我军战士也纷纷应援将军:“毛猴毛猴,毛猴——”气的蛮夷首领举刀施令:“杀——”……号角生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两方军队迅速混战在一起,嘶喊声、刀剑声杂糅交集,使人听了感觉耳朵不像自己的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报效国家的大好青年接连倒地,不一会儿战场变成了一滩血泊。寒风凛冽,将士的血迹在这寒夜中凝为紫色。双方都损失惨重,只好停止战争。
中歌舞升平。红旗半卷,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准备夜袭敌军……浓霜湿透了鼓皮,远方只听见低沉的鼓声,怕是第二场战争又开始了。
李贺挺直地站在城楼之上,他望向远方,坚信将士们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定手握宝剑为他血战沙场。兴感之时,李贺提笔一挥,写下了一首《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的教案篇二十二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写战争的诗歌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王昌龄.)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翰)《木兰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