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之心得范文(15篇)
创新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生活的重要力量,我认为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在写总结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举例和引用他人观点的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通过观摩他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行业内的优秀表现和创新思路。
读庄子之心得篇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读庄子之心得篇二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着。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所谓的“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则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则采用接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
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则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则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结构,从而无生存之地。
读庄子之心得篇三
满招受益,谦虚受益。不要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人的短处,也不要以自己的短处而嫉妒自己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五岳之外,还有别山之尊。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匪浅。
骄傲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在有限的环境下,河伯认为天下之美在自己。主观片面的理解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浅薄的洞察力。如果河伯没有改变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的小成就感到骄傲和自满。我们应该跳出我们主观的狭窄圈子,拓宽我们的视野。只有不断学习专业课程,阅读更有意义的好书,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至于北海,河伯感叹自己的渺小。只有有了自知之明,人们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不要因为我们有限的知识而自满。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该始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更积极的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
谦虚是有益的',谦虚是有进步的。船,谷物,人。与宇宙中的一切相比,人是非常小的。世界很大,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很小。生活是有限的,学习是无限的,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有多深,它都只是沧海一粟。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行,必须有我的老师的学习生活,我们才能实现生活的理想。
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了解自己的有限性、谦虚和勤奋尤为重要。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人才创造了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平庸的人才。要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人才,我们需要每天坚持,每天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培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不懂礼仪,懂义。懂得自卑,才能懂得礼义廉耻。
读庄子之心得篇四
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还岳梦中飞”。(梁启超赠冰心语)世界上虽沧桑变化,我心事定,无论你怎么变化,我心里有数。的确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伟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特点,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正确的判断局势、应变局势、取得成就。
读庄子之心得篇五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读庄子之心得篇六
庄子何其人: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境界有大小: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理解什么叫做天生我材必有用,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感悟与超越:要想真正感悟“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薄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认识你自己: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又经常会被外部评价所影响,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在所谓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
总有路可走:庄子借用了一个个外表丑陋近乎狰狞的怪人,来表达了自己的一个观点: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谈笑论生死: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
坚持与顺应:“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影响,“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本性与物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心态与状态: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大道与自然:《庄子》寓言故事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奥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读庄子之心得篇七
在晨读的时候老喜欢把(庄子)这本书拿着读,只是被里面光怪陆离的故事吸引着,当成了志怪类型的书籍。觉得离开我们生活的现实太远太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学过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那个时候自己的心境太小,不相信有这样大的境界。
稍及年长些,随着个人阅历和见识的丰富。真正到达了黑格尔所说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阶段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心理深处真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本书。我时常追问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弃的无奈,是否都是随着我的本心而没有违背?是否都值得?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是通过对问题本身的追问而通达到的一种境界。
读罢此书,我知道(庄子)还只读了个皮毛,或许连皮毛都还没到达,以后的路还长些,还得长久的读下去。
读书笔记:。
1.庄子其人。
庄子其人不为名利所困,逍遥一生,无牵无挂。虽贫穷至极,但不为困顿所累,庄子告诉我们:“读书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实行,这才是困顿。”、“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对于物质上的富有庄子告诫我们:“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对于不能按照本心生活的人庄子说:“是别人给了我这么多委屈呢?还是我自己看不破名和利呢?”
2.境界的大小。
真正的大小不仅仅在于眼界中,而在于心智上。而境界的不同,决定了人们思维的方式。如何获得大的境界呢?打破束缚自己心智的常规思维。而如何打破常规思维呢?问问自己,终其一生,是否看到了自己的本心,看到了自己真正欢欣的东西。而如何看到自己的本心呢?无忧是佛,活在当下。把这个世间天大的事,都把它看下了,而把自己的灵魂放到无限大。
3.如何超越。
我们生活的现实无非名利二字,所谓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很多时候我们置身茫然之处,无法看清自己的目的、方向和眼前的权衡。乃是由于我们都已经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而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超越,需要拥有的是一颗空灵的心境,让自己的眼睛敏锐起来,才能在不经意之处发现人生的.至极大道。
不同价值观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
你需要怎样的价值观呢?第一是理性: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的底线,不能超越这个世界的行为准则。第二是感性:每到一处,每见一个风景,心中便有一种悲悯之情自然发生,一种欢欣之意自然流露。
不要以你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估这个世界,不要让我们的心中带有成见。
4.怎样认识自己?
离我们最近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知的。而只有我们自己,离我们自己最近了。庄子在(人间世)中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心斋。也就是养心。是让我们的眼睛,不仅仅看到外在世界的广大,更应该留一份给自己的心灵,去发现自己本初的愿望。第二种方法是:自知之明。不受外部评价的影响,宠辱不惊。
5.路在脚下。
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我们可能极其普通,当内心要有一种人格的力量,它不是彰显外放的才华,它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6.对于生命的态度。
庄子乐生,不惧怕死亡,但也决不去找死。因为,生和死不过是一场生命心态的变化。人的生命可以消耗掉,当人的思想却可以流传下来,对于庄子来说,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7.外化而内不化。
庄子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个人可以外表变得随和融通和放下,但是他的内心要有真正不化的东西。
8.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志。
一个人只有释放了自己的本性,顺服自然才能不被疑惑。所谓利令智昏,当利能够令心智混掉,心中就不会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一切迷惑将使得我们改变本初之性。
9.人生的心态。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面对生命,我们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就是达生。不要太看重外表的东西,因为那只能让自己变得笨拙。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好的心态需要历经三个阶段:忘记名、忘记利、忘记自己。
10.自然之道。
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合乎大道。
对于人生之规律: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读庄子之心得篇八
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读庄子之心得篇九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读庄子之心得篇十
书上说。孔子是授予我们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庄子是教授我们如何生活的小道理。
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的辛勤我们都觉得是必须的。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在学校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在学校我依然每天跑图书馆学习看书。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给老板看。结果是我们很累。
我们的心就像风筝一样被束缚着。竟然浑然不觉。如果不看庄子的文章。我会一直以为这束缚理所当然。但庄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豁达(记得小学的一个同学说是顺其自然,现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达。不应当执迷于物质。庄子一生贫穷。但他却有丰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来。精神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一个人的心飞不高。那他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个被束缚内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会是多么可悲。没有追求,没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远是灰色的。
做人还要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需要挖掘自己的独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优势再哪里。这种自省是达到自己境界的基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深入剖析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通过一些内在外在的方法解决掉问题。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今后遇到问题我们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杀掉自己。
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自己的心飞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够飞到多远吗?如果你还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风筝线。挣脱束缚。让心无限飞翔。
还会有更多的感触,慢慢来。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读庄子之心得篇十一
即使庄子不提,逍遥也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遥,无非是在物质生活上宽裕富足,不用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碌。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庄子的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浅薄,他的逍遥,我觉得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一个终极命题。
在庄子看来,一切万物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本性,逍遥不逍遥正是看其生存状态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万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好的生活方式,坏的生活方式,只有合于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最好的政治正是无为而治因此他主张顺其自然,认为任何统一的制度标准都有其局限性,都会妨碍人们的逍遥。这个视角很深刻。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忙,每天总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回过头来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却想不太起来。显然我只是在机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没有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我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遥与忙不忙没有关系,它只取决于你是否顺应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浑浑噩噩显然不是逍遥,而是自我迷失。逍遥不仅不是混沌,而是一种大清醒之后的从容不迫。庄子有感于他所处的时代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为利所趋而丧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遥,这是很积极向上的观点。尽管我觉得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觉得可以用庄子逍遥的观点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教育。近年来,高考制度越来越为人所诟病,很多人呼吁彻底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主张向西方学习。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在羡慕中国的教育。当美国老师为中国学生极强的数学能力而感叹时,中国有很多学生却不明白他们想从商,却为什么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我觉得就自己的经历,现行的教育其内容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毛病。从我来讲,我对自己能够在中学阶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础而感到高兴。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个中学阶段评价个人的标准唯一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以后都将从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学以前,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有学习这么一个衡量人的标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远失去了对书本,对知识的兴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尽管很多省份在实行新一轮的教改,可是只要高考不动,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变,教育的形式再怎么变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从庄子那里得到些许启示,既然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尽管不可能放任每个人自由发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是需要的。很多学习不好,学历不高,但在别的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同样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大学生和技术工人对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另外,纯粹知识的灌输也使得,虽然大家都学得很辛苦,但并不是出于本心去热爱学习。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会思考,基本上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是比较迷茫的。升入大学以后,学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种强制性约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虚度了光阴。而学习在校园里变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是对于学习本质的最大背离。这种风气使得大家都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没办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当学生完全被考试所奴役,被学位名誉所导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极端的不逍遥。静下心来,不为什么地去看一点书,才能有真正的收获;顺性而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这是老庄给我的教诲。
读庄子之心得篇十二
在上一节当中,我已经简单地提到,道家的“道”,是来自于老子对自然变化的观察,这就是“道”的合理性的来源之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因为“道”,日月星云得以运行,山川河流得以形成,人类社会得以运作。只有符合“道”,一切的一切才得以存在、发展。
然后我还从另外一个方面读出来庄子的“道”的合理性来源,那就是崇古。大家都知道,先秦诸子在思想上都有崇古的倾向。他们在论证自己思想合理性的时候,都会回到夏商周三代,甚至尧舜禹、三皇五帝时期找到理论支撑。由于诸子都是民间兴起的私学,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官方的“正统”来证明自己思想的合法性。有趣的是,不同的派别居然可以在同一个例子当中找到截然不同的结论,比如说,孔子会赞颂三代和西周时期的音乐,然后提倡恢复礼乐制度;而墨子也会提到三代时期的音乐,但是就会提倡“非乐”。
对于诸子的崇古,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诸子在引用以前的历史来论证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并非尊重客观现实与内在联系的,而是片面地找到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一面,甚至歪曲、捏造历史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第二个问题比较根本的是,我认为诸子这种“崇古”,是一种盲目的崇古。因为诸子总是在强调,过去有多好,远古有多好,现在就不好了。但是这种过去的好,其实更多是他们幻想、构建出来的。在远古时期,社会普遍更会存在生产力落后、疾病横行、生存环境恶劣等问题,只不过垄断知识的人们,用文字为远古时期的社会粉饰太平罢了。
说回庄子,他也是崇古的,但是他的崇古与诸子不同,他不是崇尚三皇五帝的时期,他是崇尚更久远更古老的、甚至三皇还没出现的时期的远古社会,并且从中找到“道”的合理性。
我发现这一点跟两千年后西方的思想家卢梭的做法很相似。卢梭为了论证“人民主权”与“社会契约”的存在,也是从人类远古的状态找到“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的。卢梭的思想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盛赞人类的“原始自然”的状态,认为文明与智慧就是导致人类不平等和灾难发生的根源。
(四)为什么要“无为”?
庄子崇尚远古时代,因为远古的社会与人民符合“道”,符合自然。人民淳朴、简单、平等,社会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更没有战争**。庄子和道家,一直就是赞颂这种社会状态。
然后他们考察智慧与技能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十八章)而庄子也是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德荡乎名,知出乎争”(《人世间》)。也就是说,所有的智慧、技能、名声、礼节、等级秩序等等一切一切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东西,是因为人们淳朴的心性受到迷惑了,才逐渐发展出来的。因为有了斗争之心,所以才会又不断进步的智慧;因为有了盗窃,所以才会有锁链和监狱。所以《庄子》一书多有反对、批评儒家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仁义的做法。
再者,庄子考察智慧、技能出现之后的影响和后果。道家始终认为,仁义智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的,如果越是鼓吹这种文明的发展,人们就会越来越远离自然淳朴的状态。所谓“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缮性》)因为提倡贤能,百姓就会互相竞争;因为提倡礼节,家人就会产生隔膜;因为有了贵重的财物,人民就会成为盗贼。
以上就是庄子和道家批评智慧仁义的主要原因。因此,庄子极力提倡“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反对智慧与仁义。
在《渔父》一篇中,庄子讥讽儒家想通过提倡礼乐来恢复社会和谐的做法,就像一个人想摆脱自己的影子而在太阳下拼命奔走,结果跑到累了也没能摆脱影子。庄子主张,想要恢复社会的和谐稳定,只要让人们放弃智慧,回归淳朴就行了。就像那想要摆脱影子的人,只要在树荫出歇息就可以了。
所谓“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绝圣弃知,大盗乃至,“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亂”。
不过,无论庄子的这个思想有多大的合理性,但都是不符合现实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是不可阻挡的。他所提倡的“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不可能再退回去。而且,他本来也没有实现这一理念的实际措施。他只是一个思想家。
读庄子之心得篇十三
2010年01月15日从朋友处借得《庄子》心得一书,此书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通过庄子每一个不同的寓言故事来讲述,偶尔看看这样的书对净化人的心灵有一定的帮助。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庄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顺应生命形态,就首先要把这些遗憾和残缺都接受下来,不要委屈,不要较劲,而应该想的是怎么样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庄子在最后还讲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个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难都能闯过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过去式。是啊!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仅此而已!!tag:
读庄子之心得篇十四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庄子的思想和智慧。阅读《庄子》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庄子独特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阅读和领悟,我对“天人合一”、“自由自在”、“虚无缥缈”等核心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庄子的思想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庄子》强调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庄子的看法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观点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随意破坏和摧毁。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的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庄子》提倡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庄子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不受外界诱惑和束缚。庄子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来反思人类的追求和欲望。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的争斗和纷扰。我们为了权力和地位,常常丧失了自由和快乐。而庄子的观点提醒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而不是追逐物质财富和虚幻的名利。
再次,《庄子》强调了“虚无缥缈”的生活态度。庄子认为世界是无常和虚幻的,世俗的事物只是幻象,追求而得不可得的。庄子的这种观点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人类往往忙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欲望,而忽略了内心的平和和宁静。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超越这些虚幻的念头,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此外,我还注意到《庄子》中对于生和死的讨论。庄子认为生与死是相互依存和转换的。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瞬间的现象,一旦死亡,就会回到自然之中,与天地合一。庄子的这种观点给人生和死带来了一种超越的意义。我们不应当过于畏惧死亡,而是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活在当下,并积极地追求我们内心真正的追求。
最后,《庄子》的思想给了我一种对于人生的大视角和宽容的态度。庄子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认为万物都有各自的道和原则。人们应当追求心境的平静和平和,不要被外界的琐事所左右。庄子的思想让我想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它不仅仅适用于个人的修炼,更适用于社会和世界的和谐与发展。
总而言之,《庄子》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考的巨著。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庄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庄子》以其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束缚;要超越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要积极面对生和死,珍惜和珍视眼前的生活;要拥有大视角和宽容的态度,追求内心的真正追求。这些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读庄子之心得篇十五
书中将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层的楼梯,当我们终于达到终点时,才发现最重要的东西——行囊,已经被丢弃在了20层。初入社会,一腔热血的我们都肩负着这样一个行囊——理想。可当初的热情总被愈见残酷的现实打磨殆尽。我们日复一日地碌碌而不之所为,打着“理想”的旗号却为了或名或利南辕北辙,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停下慌促的脚步,却可悲地发现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为了什么。
大千世界,切勿让外物扰乱你的心律。记得时刻提醒自己:复其初。
复其初就是要抛开欲望、杂念。梓庆为鲁国做鐻,首先斋戒七天。这个斋戒是指心斋,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做鐻,便浑然忘却了功名、美誉,忘记了自己是为国君所做,顺着自己的本性去创作、发挥,不曾料想竟达到至善境界。今之学者皆为利往,以私己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实我们大可抛开这些,因为一切的荣辱贵贱都会过去,最重要的是当下的质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过于幸福快乐,而这幸福快乐本为生活的属性,只要你认真地生活,自然不必过多追求。
复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内不化”。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自然要做到遵从社会规律,根据社会的步调调整自己的步伐,此谓“外化”。而纷繁的社会极易蛊惑人心,改变你的方向。此时,你需要把握内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保持内心的坚定,让自己老来不至于悔已晚矣。此谓“内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随遇而安,而生命应当有所坚持。
复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弥漫六合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