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欲读后感(模板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其中的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进行评述和总结的一种文学作品。读后感是我们对所读材料的精神输出和思考结果,也是锻炼自己理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途径。我读完一本书后,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不禁想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心情。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提炼出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这些读后感范文从不同角度对书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书中的内容。
成就欲读后感篇一
首先,感谢单位赠发的《弟子规》一书,通过此次学习的机会,我有幸近身接触到了中国“礼”教之经典,通过学习《弟子规》,不仅能够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还能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最大限度最持久地统一团队价值观。同时,该书还从文化价值观的层面有效促进了我们员工对组织的皈依,最终建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构建企业的良好风气。
《弟子规》只有1080个字,三字一句,共360句,主要讲述了七件事: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合书静思,才猛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员工,面对于单位,如果把自己视作子女和学生的角色,在工作中尽忠职守,严格自我要求,一切道理便相通了。书中“孝悌”篇讲对亲孝、对组织忠,不欺骗组织;“谨而信”篇讲商业戒律;“泛爱众”篇讲团队管理;“亲仁”篇讲心性修炼;“余力学文”篇讲学习型组织。以其实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依托,背后蕴含深刻的商业思想。为近代晋商、徽商所使用,创造过辉煌的业绩;胡庆余堂、同仁堂等百年老店今天依然秉承其商业思想持续经营。其商业思想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
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的巨轮无声的向前滚动着,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礼仪之邦”这个辉煌称号,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弟子规》以“孝”为出发点,以“爱”为落脚点,充分展示了礼教之邦的仁爱大义。该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有利推进单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还能提高我们员工的思想素质和觉悟,从而促使单位和谐、稳定,我很开心也有信心与单位共同成长。
众所周知,企业宗旨和经营理念等,没有不围绕“爱”与“孝”范畴来设计的,“孝”与“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公约数,最容易取得统一认识。如果没有了孝与爱,必然会导致企业本身是个大骗局。其实农发行又何不如此?自参加工作进入到农发行以来,作为一名普通基层工作者,我真切体会到了来自单位和领导以及同事的关爱;作为一个“新上任的”母亲,这个集体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暖,是大家对我的爱和自我角色的升华,让我更加真切体会到“人之孝”于父母来说的至关重要。农发行这样一个看似严肃传统的单位,却“暗藏”如此新潮又不失正统的理念,无不促使着单位和员工长时间以来保持稳定和谐的不断发展。
有人说《弟子规》能够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那么它能否解决企业管理问题?作为一个擦边80后,我真切体会到现在年轻人普遍都存在一个懒散的毛病,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影响个人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到单位整体工作的进程。书中提到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其实,换言之,“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那整个单位员工都提高了工作效率,职工和单位无疑便会在短期内有一个质的飞跃。懒散的毛病或许难改,可如果我们人人都严格要求自己与他人,用铁打的条率来自我约束和互相约束,企业员工管理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看完《弟子规》,我真切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大家庭走出来后,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从女儿变成母亲,家庭的烦恼和工作的事情有时会让自己心情低落,无所适从。但是本书教会了我应该怎样待人处世,从家庭伦理的建立到企业信仰的皈依,让我在迷茫中有了判断力和方向感。
成就欲读后感篇二
“人不因成功而快乐,而因快乐而成功。”一个人倘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找到生活的意义,那他就是成功者,而且这个成功是他人夺不走的。笔者的乐趣就是读书,我读了很多书。从光芒万丈的李白诗篇,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孟田园水诗,到悲壮奇伟的边塞诗,那如泣如诉的乡愁诗,那情深意浓的赠别诗,我都一一靠近,收获不小。特别是,在品读《读书成就名师》一书时,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我由衷地感到:读书是教师最大的修炼;阅读可以闪耀睿智的光环。
细读《读书成就名师》,让你知晓读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这本书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读书的同时读自己。”为此,我进一步领会到“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精”就是要求人们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博”就是胡适所说“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
他说一是“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二是“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也不可不博”。
意思就是要无书不读,如果只读一种书,“则不足以知其书”。理想中的学者,即能博大,又能精深。因为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经不起风吹雨打”。那么“精”和“博”要到什么程度呢?“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由此可见,读书就要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再读《读书成就名师》,让你找到教书育人的信念。在这本书中,我们可欣赏到“读出来的真性情”——李镇西老师。他用红色阅读奠定了人生底色,坚信“阅读,决定教师的精神高度”。他三十年如一日亲近阅读,保持教师本色,“清醒地活着”——他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庆幸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将自己对教育的追随化作了自己一生的信念。
我们钟情闫学老师“阅读,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张云鹰老师“与书相遇是最大的幸福”的最美心声;我们要做一个像周益民老师一样的“不想长大的孩子王”,做一个像吴非老师一样的“有思想的读书人”,哪怕岁月无情流逝,也要像钟志农老师那样只要抱定读书的志向。
读了这本书,我叹服书中那一个个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典型事例,感悟着12位名师的自我追求,聆听着他们那深邃的教育思想,品味着他们真实的教育情怀……他们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和收获——做一个终身阅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汲取丰盈的思想,为生命涂抹厚重的底色。
我也真切地体会到了阅读的美丽,阅读的力量,阅读的神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是的,一个个故事读下来,一个个读书史看下来,我更加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读书史。决定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就看他是否在读书的路上,是否读了该读的书,是否能做到教书、读书、写书。
精读《读书成就名师》,让你实现教育的人生梦想。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成为教学名师是所有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的梦想,不过,梦想并不因为它的美好就会自然地变为现实。要使梦想成真,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要不停地、广泛地阅读,成为“书痴”。面对扑面而来的新课程,反思自身的从教轨迹,探究名师成长的路径,要达到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的教书育人的境界,最首要的办法就是阅读。成为教学名师的梦想,知识要广博,靠什么?就是阅读。
为增长自身的专业智慧而读书。我们要扎实研读教育理论专着,与教育专家对话,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这本书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智慧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也像一把把智慧的钥匙,开启我们的教科研之门,引领我们走上艰辛又幸福的教科研之路,去品尝教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喜悦。只要我们认真去研读这些充满智慧的专着,就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环,充满着创造的快乐。
读书贵在坚持,读书需要钻劲、韧劲和毅力。毅力是一种成功的力量。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只有专心于读书之中,才能闻听得真真切切,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因此,我们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要在阅读中修炼一颗童心,修炼一份自信,修炼一种精神。我坚信,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可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欣赏无限的美景,更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这将为实现我们的教育人生梦想夯实基础。
朋友,让我们在阅读中闪耀睿智的光环吧!
成就欲读后感篇三
《名人传》一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位历史名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作家托尔斯泰。
首先,读这本书人给人的感觉是不像写传记,因为一般的人物传记都是从其小时候写起,按时间顺序,写名人成长的环境、亲人朋友给他了什么影响、自己是如何努力并取得成功的,但这本书,是直接叙述,中间再插一些名人小时候的事和家中的事。
其次,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他们的事业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后人传颂的对象。
第三,名人的成长、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坎坷:贝多芬在年轻时就听力逐渐失去,且其爱情也不如意,结婚几年就离婚了;米开朗琪罗经常被他人欺负,爱情也不如意;托尔斯泰的思想没有认同,包括他妻子也不认同,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
第四,名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贝多芬虽听力丧失,但仍然作曲并取得成功,这种坚毅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米开朗琪罗不断学习,使其艺术造诣很高,最值得我们学习;托尔斯泰在生活不如意时,仍笔耕不断,写出了很多历史名着。
第五,名人身上也不少缺点,我们不要学习,因为他们毕竟是人,不是神,何况神也会有出错的时候。他们三人都存在不善与人交际的问题,特别是米开朗琪罗存在性格软弱的问题,经不住教皇的威胁。
看名人传记,先看名人到底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但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名人成功的经验,我们参照名人的做法,坚持下去,就难取得一定的成就,使自己也成为名人,或至少是取得一定成功的人。当我们不是巨人的时候,那么我们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我们就比别人高了,这句话,也许就是这种意思。
成就欲读后感篇四
要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先得是优秀的教练。说到底,一个人的职位越高,他的成功就越取决于是能否让别人取得成功。从本质上讲,这也恰恰是教练的责任。
对于非一般天才,只要他们的行为不涉及不道德或虐待,他们创造的价值超过他们的行为给管理层、同事和团队造成的损失,那些表现出色但较难相处的“非一般天才”就应当被容忍甚至被保护。
公司的宗旨在于把产品愿景变成现实,所有部门都要为产品服务。
多多倾听会让所有人都聪明很多,我们不仅要听别人说话,而且不要边听边想自己要说什么。倾听、和员工聊天等“平凡琐碎的”事情是成功领导力的重要方面,因为“大家会感到自己在团队合作中更受尊重和关注,少了一些陌生感,而且被接纳。”
“带着尊重的询问”(即领导者问开放式问题,然后专注地倾听回应)很有效,因为它能让“追随者”感觉到自己能胜任工作(觉得自己受到了挑战,同时又精通业务)、和公司有联系(有归属感)、有自主权(感觉自己能掌控局面,同时又有选择权)。胜任、归属和自主是有关人类动机的自我决定论中缺一不可的三大因素。
提供坦率反馈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不要等待。教练必须提供即时的指导,这样才更真实可靠。但很多领导者都不愿意当场给予反馈。许多管理者会等到绩效考核时才提供反馈,但此时的反馈往往不会太多,而且来的太晚了。比尔建议当场(或随后很短的时间内)给反馈,要针对任务本身,而且一定要伴随着微笑,以解消除给对方带来的不愉快。
向所有人展现完整的自己——当人们可以完整的做自己,并把完整的自己带到工作中时,他们的效率最高。先解决团队存在的问题,再解决问题本身——当面临问题或机会时,首先要确保有一个合适的团队,而且这个团队在努力处理这个问题或机会。
比尔会在人们身上寻找四种特质。第一,必须聪明。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好,更多的是要能够在不同领域快速学习并开展工作,同时在该领域建立人脉。比尔把它叫作“远距离类比“的能力。第二,必须努力工作。第三,非常正直可靠。
第四,必须具备一个很难被定义的特征:坚韧不拔,指的是在被击倒后,有热情和毅力站起来并再次冲锋的能力。如果比尔认为一个人具备这四种特质,他就会容忍这个人身上其他的很多缺点。
成就欲读后感篇五
读了《是企业成就了你》一书,感触颇深。本书主要强调了“是企业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公司”。现今社会,很多的员工都把公司的成就归功于自己的成就,好像公司离开了自己就不能运行一样,这样的员工是非常愚蠢的。这本书从生存的保障、生活的享受、生命的体验三个层次诠释了“是企业成就了你”,谈得非常彻底,特别适合身在职场的我们读一读。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是高高在上的样子。进到一家公司感觉都是凭自己的本事进来的,每天事不关己、按部就班,从来没把公司放在心里。可曾想过,公司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公司存在的原因就是我们每位员工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个合作的集体。
很多人都说我只是一个小兵,在我的上面有领导,有老板,公司的发展不是我该考虑的问题,公司有没有业绩也不关我的事,这种想法是非常迂腐的,我们和公司是没有对立关系的,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通过公司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说白点,我们的目标都是赚钱,所以说我们都是公司的主人,对公司负责也就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身在职场,您应该明白,公司首先给您提供了生活的保障,还给您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因此您要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公司请您来到底是为了什么?聪明的人会在公司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愚笨的人只会随波逐流,最终被淘汰。要知道,在您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公司也在成就着您,您自身的事业必将获得伟大的.成功。
我们要心存感恩,公司是每个员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要感谢公司给了我们这份工作,解决了我们的生存问题;要感谢公司给了我们施展的平台,提升了个人的能力,体验了生活的美好;要感谢公司给了我们发展的机会,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把公司放在心上,是企业成就了您而不是您成就了公司。
如果没有公司为我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如果没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给我们提供成长的机会,我们可能会一无所获!我们要珍视公司的培养,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我们是要和公司一起发展的,一起实现伟大的目标的。我们要经得住诱惑,经得住任何实践的考验,认清形势、履行责任,而不是逃避。
在工作中,领导、老板会给您一些重担。不要想着是领导、老板看不惯您,要勇于去面对,要认识到这是老板对自己的信任,是给自己提升的机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一点,把公司的成功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带着满腔热忱和公司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实现自身价值。
书中还说道:我们要学会团队合作。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还是没有团队力量强大。公司的发展是要靠团队共同努力的,而个人的发展更需要团队的扶持和协助,我们要抓住团队的力量,共进共赢。公司不断发展,我们才有更多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在公司履行自己的责任。您一定要记住,唯有公司成功,自己才能成功。是企业成就了您而不是您成就了公司!
成就欲读后感篇六
学习了姜杰同志的“担当成就伟业”感受颇深。他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去做,更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要说“担当”,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比需要具备的。作为一名担负着教育祖国的未来这个伟大使命的教师更要有担当。教育学生是一项既伟大而又艰难的事业,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能否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责重如山,责无旁贷!教师要以对孩子、对家长高度负责的精神,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拼搏进取,不辱使命。一句话,就是要勇于担当。
我们既然身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就应当演好这个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事业需要担当,使命重在担当。担当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教师要增强担当意识,提升担当能力,落实担当责任,真真切切地把担当精神渗入到骨髓里,熔铸到教书育人的伟大实践中。
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我们曾经也是祖国的花朵,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健康茁壮的成长。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在“人类的工程师“这个美丽的光环下我也应当不辱使命,以一颗感恩之心回报曾经教育我的老师、回报这个社会。有了担当精神,一心一意为教育,全心全意为学生,学生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担当,就是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去呵护。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成就欲读后感篇七
说起这一学期,除教学以外的最大收获,我觉得莫过于读了几本有价值的书。教研室在第一次“小学兼职教研员”专项会议上,推荐我们《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以来,我通过认真研讨,从中受益匪浅。我感觉通过读这本书,我个人有了这样三大转变:
以前,我总习惯以教学工作太忙为由,未将读书养成一种习惯。其实,我个人感觉读书是种享受,还是非常愿意读书的。可是每每拿起书,总是心不在焉:学生的作业还没有全批全改,课还未备好,家里的某些事急需去办……这些想法干扰了读书的心情。于是,被拿起的书一次又一次地被放下。通过读《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并不是缺少读书的时间,而是缺少读书的心情。每天少看半小时电视或手机,把这段时间拿出来读书,一定能读不少的书。认识上去了,观念就发生了变化,近一段时间,我将过去只是“偶尔”才读读书,改变为尽可能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书,说实话,收获还是颇丰的。
以前我读的书,多为文学性的书籍,以名著居多。过去,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如果没读过一些经典名著,如何去适应教学的需要。但通过读《读书成就名师》,我才认识到,自己过去读的书太单一了。读经典名著固然重要,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经验,就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近一段时间里,我开始研读教育名家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我不仅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现在正在读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通过读这些书,让我对教学有了新认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对我今后的工作可以说很有帮助。读书类型的丰富,也使我的视野逐渐地拓宽。
我这里所说的功利,倒不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思。我说的功利,指得是我以前读书时想法太多,我总在想:读这本书有什么用,读后感能不能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种思想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过去我总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本书,自己就必须对这本书熟悉,否则,你的推荐便没有意义。所以,从浅显易懂的《绿野仙踪》《格列佛游记》《木偶奇遇记》《柳林风声》《小王子》,到文学色彩浓重的《狼王梦》《城南旧事》《悲惨世界》《汤姆叔叔的小屋》《秘密花园》等等,我虽然都读过,但读后总纠结于:我读了这本书,为什么再提起这些书的时候,又好像没有读过一样陌生。
通过读《读书成就名师》,我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读书就像吃饭,我们明明吃过早饭,但到中午还是会感觉饥饿。读过的书就像食物一样被消化,它好像不留痕迹一样消失了,但其实,它早已将最重要的一部分,转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终有一天,在需要的时候,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会被突然唤醒。
因此,我会继续快乐地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习惯。
成就欲读后感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阅读了《家庭成就孩子》一书后,我发现书中的一些观点对自己的工作深有帮助。
比如,书中提到:对于爱发脾气的孩子,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惩罚他的暴躁,而是帮助他合理地识别自己的情绪,认可他的情绪,并且鼓励他剖析及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出情绪背后潜在的需求,然后以正常的交流方式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家长可以告诉他,发脾气对于满足自己的需求毫无用处,只有在他能正确地表达需求的前提下,家长才可能考虑去满足他。单纯地发脾气,只会加深对家长对他内心需求的误解和愤怒。最后,家长还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让情绪得以消退。
家庭是因,孩子是果;家庭是船,孩子是帆;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西方式民主教育出独立自主的孩子,东方式集中教育出乖巧顺从的孩子,两者各有千秋,最怕是两种教育方式混用,分不清主次,还好自己比较认同李子勋先生所言,“要接受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孩子比我们更知道他自己”,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我们只需慢慢引导而已。
书中讲到这样一幅场景:孩子快乐地回到家,兴奋地说:“爸!妈!我今天物理考试拿了95分。”妈妈认真地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们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爸爸接着说:“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真不错。”
这一幕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对待孩子上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选择这种做法,美其名曰,防止他骄傲。但这样对吗?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认同,更何况孩子,他已经努力,做父母的难道就不能多些笑容、关心、鼓励。试想,我们工作做完,向领导汇报时,领导直接问其他部门完成情况,我们作何感想?学会换位思考,多些掌声,少些嘘声;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扬,少些指责,让孩子在赞赏中成长,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分享,分享孩子的喜悦、愤怒,陪她开心,伴她烦恼,帮她平抑怒气,梳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逐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再做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为所欲为。
记得黑幼龙先生在《慢养》中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性格,才能适应社会。现在社会压力较大,学习是一方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孩子心理健康,才能够快乐的生活。
我想:作为教师,自己班上的学生就如自己家庭中孩子。自己就应该学习做一名理性的家长。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爱发脾气的孩子时,我会更理性地面对他们不成熟的表现。在孩子发脾气时,正确地坚持自己的立场以及进行适度的示范,就可以让孩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成就欲读后感篇九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但真正能做到的也没几人,就我们目前情况而言,大多数家长也包括我自己,很希望自己孩子有个高的起点,感觉唯一能入手的方式就是减少孩子玩耍的时间,让孩子多学习,学好习。讲一些自己知道的或经历过的事情来引导孩子,可是每次看到他木南的表情,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不解和强以接受的无奈,这让我很心痛,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我有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性格大不一样,老大少言少语心思很重,老二嘴快心直,老大言听计从,老二自以为是。教育老大的方法对老二来说一点用也没有。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我来认可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强的一面。于是我就用各种能想到的方法鼓励和表扬他们,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鼓励和表扬对于老二来说又没用了,最让我吃惊且伤心的是老二竟说,他知道我想干什么,太没意思了。到了后来,竟然成了交换的方式,我想让他干什么,首先要答应他的条件。我在琢磨他的心理,他也在琢磨我。我找他的毛病,他同时也指出我的毛病,有时还真挺让人心烦的,这些让我茫然了,不知所措。
多亏这次开家长会于老师赠送的这本书,让我解开了这一切,每篇文章都给了我很多的启示。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看了这本书让我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孩子是家长的监督员,自身恶癖很多是没法教育好孩子的,想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首先我们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父母,要不一切免谈。殷殷教导,言词的训教,不如身体力行给他一个好的家庭气氛,让他有一对引以为豪的父母。这是我初读这本书的一点看法不知是对是错。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
“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学习了姜杰同志的《担当成就伟业》后,令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担当。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本就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朴实行动。而姜杰同志的讲话更加引起了我深层的思考。
今天稳定而幸福的生活有无数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更有广大百姓们的支持与奋斗,正是无数群众从始至终的支持,才使得我们的一切努力有了此刻安定的依托。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接受了来自百姓们汗水的洗礼,便不可缺少对百姓们无时无刻的感恩与回报。因为感恩,我们才心态坦然,才心怀前进的激情,才会领悟“担当”并为之而奋斗终身。懂得了“担当”的内涵,接下来更重要的当属付诸行动。我时刻牢记,自己不仅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学习后成为了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是一项神圣而又艰难的事业,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我们所承担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学业成绩的好坏,更是无数花朵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我们所做的是关系着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与能力的崇高事业。“担当”在这份事业上就更加展示出了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初步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要在树立起责任心与担当精神的前提下,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具有丰富知识的全面型教师,力争将最好的知识、最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把自己打造成最优秀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在工作中应努力转换角色。那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孩子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需要我们给予知识的传授,更渴望得到我们爱的安抚,我们应收起以往严厉的面庞,以最真的爱心、最大得担当,精心培育,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一
在小小的年纪,洪战辉就不得不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不幸。但是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把他压垮,相反,他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把一个捡来的妹妹一年一年养大。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简单中透着深沉,让人动容,也引人深思。
洪战辉在一边艰难求学、一边抚养妹妹的时候,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在赞誉和援助接踵而至的时候,他表现出了他那个年龄少有的冷静。他婉言谢绝别人的捐款,认为自己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能做好的事就自己,他还觉得,感动不能泛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劣势才最重要。
成长的路上,洪战辉经历了很多他的同龄人无法想象甚至无法承受的困难,但是在困难面前,他没有低头、没有认输,而是变得更坚忍、顽强、乐观。洪战辉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所表现出来的坚定顽强、从容执着,就为今天的我们,乃到所有人树起了一个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他让我明白了:苦难能磨砺一个人的心智,能教会人成长;在苦难中奋斗,才会赢得尊重。
是的,艰苦和磨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当苦难不期而至时,我们要勇于向命运挑战,与磨难抗争。这样,当你成功地征服了它们之后,就能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甘甜,世界的美好。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二
在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李镇西、吴非等十二位教师成长的历程,已经从教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事件。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正是广大教师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
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 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华应龙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游戏公平”一课,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想以此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尴尬。
抛十次硬币,有的小组是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问题出在哪里?华老师从书中去寻找智慧,后来在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一书中得到了启发: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喜欢读书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一些类似的故事来。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吴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
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吴非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在这本书中,周益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皮亚杰的认识论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都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
很多人对此信任不疑,并依据他的这套理论来实施教育。周益民通过读书意识到,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并非如皮亚杰所说的如此,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代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来越退化。这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更是践行自己教育主张的基础。周益民提醒广大教师:“儿童往往湮没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需要、成人的权利与成人的虚荣中。”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真正地理解儿童。
程红兵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读书对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读呢?李镇西说:“读书的秘诀无非是联想与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
闫学则强调:“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仅仅喜欢阅读还是不够的,“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她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等概念,直至教师阅读的软处和痛处。闫学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钟志农是一个“奇人”,五十岁那年放弃了教育局长的位置,开始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个名师的成长就是与他的读书史是紧密相关的。他总结的读书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对阅读的渴求,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王崧舟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王崧舟说:“我们不断地向外求,心灵变得四分五裂,对自己内心的需求关注的越来越少。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窦桂梅强调在阅读中要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镇西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他对这个教育世界的认识。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的这句话,或许很能代表众多阅读者的心声。钟志农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永正说:“学生时代啊,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吴非更是强调:“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这样才会更好地看清各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今天的师生,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此,华应龙特别提醒大家:“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卡尔也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医学家经研究,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神情专注的人更长寿。比如书法家,一般都比平常人寿命更长。因为在练习书法时,必须专心一志,摒除杂念,聚精会神,气沉丹田,心手合一,神至笔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
《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 中 ,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 等 十二位名师都 有着 良好阅读的习惯, 他们 以读书为乐。读书的 益 处显而易见 .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 的 . "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 .对 我们 教师来说,应该怎样读书? 读什么样的书? 可以说,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闫学老师 认为 ,教师阅读应该将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阅读上、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
李镇西老师建议学科老师除了阅读自己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外,还要阅读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吴正宪老师建议数学老师读一些哲学书籍,每位老师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 我觉得: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一些心理学和教育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中,窦桂梅老师分享了她的经验:学会建立读书与教学的联系,书中的内容是否与我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都要注意积累,这些素材可能为课堂增添光彩。没有大量的阅读,讲课的方法就可能比较笨拙,效果也不会好。说到底,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无论是32 岁被评为山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的闫学,还是从 50 岁开始系统读书, 58 岁成为浙江省首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的钟志农,都是读书成就了他们。
读书是一种内在成长,能让人精神丰沛,充实而具涵养。关于阅读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他通宵达旦读过的一两百本书。 " 作为一名教师,理应读书,读书 就 是每位教师最大的修炼 . 虽然 这12 位名师 他们每个人 都 有着自己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读书方式,不同的阅读主张,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读、深思、善写 . 他们能读,从书中汲取丰盈的思想,为生命涂抹厚重的底色,他们善写从而笑傲教坛,笑傲人生!
这 1 2位名师的读书故事为我们解开了成为名师的密码 . 读书是一件值得终身享受的事,亲近教育经典、经典童书,不只是为了专业成长,也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路径,更会获得精神的敞亮与心灵的澄澈。我们依然还活跃在讲台上,依然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依然有做好一名教师的责任心,有丰盈自己的精神,拓宽自己的事业,提升自己的素养,享受教育职业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的需要。我们该如何 充实 我们的每一天呢? 我们 读书 ,我们多读书,因为 读书 会 让我们 永远 年轻 !
现在读书正当时,与书相伴,青春永驻!
在《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中,12位名师都养成了良好阅读的习惯,并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虽然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在现实中,各种书籍多如牛毛,书的质量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书多到让我无所适从。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
弗兰西斯.培根《论读书》对读书有过精彩的论述: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对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只要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我一直有个疑问:对教师来说,应该怎样读书? 读什么样的书?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正如闫学老师所说,教师阅读应该将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阅读上、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李镇西老师建议学科老师除了阅读自己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外,还要阅读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吴正宪老师建议数学老师读一些哲学书籍,每位老师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
以前读书都是侧重数学相关的书籍,做老师之后也是将重点侧重于数学课本和教参,除了学校推荐的书籍之外,较少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一些心理学和教育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记》。教学相长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在《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中,窦桂梅老师分享了她的经验:学会建立读书与教学的联系,书中的内容是否与我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都要注意积累,这些素材可能为课堂增添光彩。没有大量的阅读,讲课的方法就可能比较笨拙,效果也不会好。说到底,阅读与教学是一种因果关系。
无论是32岁被评为山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的闫学,还是从50岁开始系统读书,58岁成为浙江省首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的钟志农,都是读书成就了他们。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三
“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学习了姜杰同志的《担当成就伟业》后,令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担当。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本就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朴实行动。而姜杰同志的讲话更加引起了我深层的思考。
今天稳定而幸福的生活有无数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更有广大百姓们的支持与奋斗,正是无数群众从始至终的支持,才使得我们的一切努力有了此刻安定的依托。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接受了来自百姓们汗水的洗礼,便不可缺少对百姓们无时无刻的感恩与回报。因为感恩,我们才心态坦然,才心怀前进的激情,才会领悟“担当”并为之而奋斗终身。懂得了“担当”的内涵,接下来更重要的当属付诸行动。我时刻牢记,自己不仅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学习后成为了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是一项神圣而又艰难的事业,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我们所承担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学业成绩的好坏,更是无数花朵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我们所做的是关系着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与能力的崇高事业。“担当”在这份事业上就更加展示出了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初步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要在树立起责任心与担当精神的前提下,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具有丰富知识的全面型教师,力争将最好的知识、最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把自己打造成最优秀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在工作中应努力转换角色。那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孩子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需要我们给予知识的传授,更渴望得到我们爱的安抚,我们应收起以往严厉的面庞,以最真的爱心、最大得担当,精心培育,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担当成就伟业,青年成就梦想。作为东营供电公司新一代生力军,青年员工要勇于发扬担当精神,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尽心尽责,为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服务黄蓝两大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献礼!”5月3日,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东营供电公司召开青年员工代表座谈会,30余名来自各部门、岗位的青年员工欢聚一堂,就当前公司发展形势进行讨论,对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以“担当成就伟业,青年成就梦想”为主题进行发言。
座谈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全面开发建设,东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电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为更好发挥青年员工生力军作用,会议要求青年员工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勇于担当,勇克难关,勇创一流,勇往直前,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学习了姜杰同志的“担当成就伟业”感受颇深。他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去做,更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要说“担当”,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比需要具备的。作为一名担负着教育祖国的未来这个伟大使命的教师更要有担当。教育学生是一项既伟大而又艰难的事业,充满了艰辛与挑战。能否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和未来的生活,关系到全社会的发展。责重如山,责无旁贷!教师要以对孩子、对家长高度负责的精神,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拼搏进取,不辱使命。一句话,就是要勇于担当。
我们既然身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就应当演好这个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事业需要担当,使命重在担当。担当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宝贵品质。教师要增强担当意识,提升担当能力,落实担当责任,真真切切地把担当精神渗入到骨髓里,熔铸到教书育人的伟大实践中。
担当,就是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去呵护。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四
家庭是因,孩子是果;家庭是船,孩子是帆;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西方式民主教育出独立自主的孩子,东方式集中教育出乖巧顺从的孩子,两者各有千秋,最怕是两种教育方式混用,分不清主次,还好自己比较认同李子勋先生所言,“要接受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孩子比我们更知道他自己”,给孩子一片天空,他们就会自由翱翔,我们只需慢慢引导而已。
书中讲到这样一幅场景:孩子快乐地回到家,兴奋地说:“爸!妈!我今天物理考试拿了95分。”妈妈认真地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们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爸爸接着说:“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真不错。”
这一幕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对待孩子上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选择这种做法,美其名曰,防止他骄傲。但这样对吗?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认同,更何况孩子,他已经努力,做父母的难道就不能多些笑容、关心、鼓励。试想,我们工作做完,向领导汇报时,领导直接问其他部门完成情况,我们作何感想?学会换位思考,多些掌声,少些嘘声;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赞扬,少些指责,让孩子在赞赏中成长,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学会分享,分享孩子的喜悦、愤怒,陪她开心,伴她烦恼,帮她平抑怒气,梳理情绪,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逐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再做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为所欲为。
记得黑幼龙先生在《慢养》中提出,要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性格,才能适应社会。现在社会压力较大,学习是一方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孩子心理健康,才能够快乐的生活。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五
“担当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怀”。
学习了姜杰同志的《担当成就伟业》后,令我感慨颇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担当。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本就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朴实行动。而姜杰同志的`讲话更加引起了我深层的思考。
今天稳定而幸福的生活有无数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更有广大百姓们的支持与奋斗,正是无数群众从始至终的支持,才使得我们的一切努力有了此刻安定的依托。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接受了来自百姓们汗水的洗礼,便不可缺少对百姓们无时无刻的感恩与回报。因为感恩,我们才心态坦然,才心怀前进的激情,才会领悟“担当”并为之而奋斗终身。懂得了“担当”的内涵,接下来更重要的当属付诸行动。我时刻牢记,自己不仅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也在经过多年的教育和学习后成为了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是一项神圣而又艰难的事业,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我们所承担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孩子学业成绩的好坏,更是无数花朵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我们所做的是关系着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与能力的崇高事业。“担当”在这份事业上就更加展示出了它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初步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要在树立起责任心与担当精神的前提下,加强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名具有丰富知识的全面型教师,力争将最好的知识、最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把自己打造成最优秀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在工作中应努力转换角色。那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孩子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需要我们给予知识的传授,更渴望得到我们爱的安抚,我们应收起以往严厉的面庞,以最真的爱心、最大得担当,精心培育,让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担当”不是高谈阔论,不是大事来临时才做,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小事上。我想,不管现在的我是党员也好,教师也罢,都应在生活和工作中暂时脱下光环,带着感恩与担当,不断成长,朝着成功迈进!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六
“责任来自付出,自信来源于自立与自强。”这句话出自《用担当成就梦想》这本书。书的作者叫洪战辉,原名洪全会,生于1982年。
这本书讲述了洪战辉小时候因为家庭变故,父亲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亲妹妹不幸离世,母亲不堪压力离家出走。13岁的洪战辉担起了家庭重担。他照顾重病的父亲,带着一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四处求学,把她抚养成人。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么小的年纪,洪战辉就不得不面对命运给他带来的不幸,但是这些因难并没有将他打倒。相反,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更值得我们赞颂的是,当媒体报道后,许多爱心人士给他捐来善款,可他都婉言谢绝。他认为自己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这笔钱应该给那些比他更需要帮助的人。
和洪战辉比起来,我们不是显得十分渺小吗?当我们还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的时候,洪战辉正经历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坎坷。但在灾难面前,他没有低头,没有认输,而是变得越来越坚韧、顽强、乐观。现在我们有的人,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会悲观、消极、甚至放弃。就拿我来说,爸爸要带我去学自行车,我一开始还兴致勃勃。但是当我第二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心想自行车这么难学,我要摔多少跤呀,还是不学了吧。最后爸爸软硬兼施也没有把我说通。现在想想,我这点困难和洪战辉比,真是九牛一毛,太不值得一提了。
洪战辉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所表现出来的坚定顽强、从容执着,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榜样,我以后一定要学习他这种坚忍不拔、永不言弃,乐于助人等崇高的品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七
巴尔博士的一句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一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一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一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一块纯洁的净土,是需要我们耐心的、细心的播上优良的种一子,以获得生命的希望。教育不应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由家长开始。
我认为这非常有道理。作为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对的课题,并不是每一人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因为做家长也不是天生就会的,也需要学习,也需要用心去经营的。往往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包办孩子的一切就是疼一爱一,这不是站在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有时也会困惑,如何去更好的发掘与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一性一是做父母头等大事。(面对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家长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办法,有的敦敦教导,有的色厉内荏,有的循循善诱,总之不一而足。但方法不一样造成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对孩子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孩子将来命运的收获就有所不同。所以说,作家长的一定要揣摩教育子女的.力度,调节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教育孩子的心态,这是造就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孩子的教育是从家长开始的,从孩子出生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一人都不断的受到家长的影响,这是基于孩子的生长环境所决定,是家长天天在影响着他,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从家长日常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到工作学习的态度与处世的手段与原则,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行为准则。在不知不觉间就留下了家长的烙印,或者受此影响而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以说,作为家长一定要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榜样,最好能成为一面旗帜。让孩子继承优秀,摒弃低级恶俗的东西,让他们怀着感恩与来尊敬对待自己的父母,让这世界充满了一爱一。
其实,家庭就是学校之外的另一所大学,它比孩子上的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学期都要长,它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也可能是一辈子。对于那些孩子个个都能成才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家庭就是一所成功的育人与树人的大学。从我们身边就能看出,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他们教育的孩子个顶个的都能成才,说明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必然有其合适的地方。因此,作为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家长来说,一定要多思考、多交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让孩子在较高的教育水准上得到全面发展。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八
5月3日,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东营供电公司召开青年员工代表座谈会,30余名来自各部门、岗位的青年员工欢聚一堂,就当前公司发展形势进行讨论,对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以担当成就伟业,青年成就梦想为主题进行发言。
座谈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全面开发建设,东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电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为更好发挥青年员工生力军作用,会议要求青年员工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勇于担当,勇克难关,勇创一流,勇往直前,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在高点定位上勇于担当。要进一步提升工作标准,将高标准贯穿于工作始终,树立追赶标杆,努力创出工作新业绩。二是要在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勇于担当。要时刻发扬创先争优精神,牢记为民服务宗旨,以高效务实的态度,立足岗位创先进、争优秀,努力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环境。三是要在加快电网建设上勇于担当。要与时俱进,大兴学习之风,努力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善用科技创新,牢牢掌握智能电网核心技术,尽快成长为智能电网建设的行家里手,为下一步智能电网改造及建设做好准备。四是在服务黄蓝两大战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上勇于担当。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广大青工要认清身为电力员工生力军、先行官的作用,在加快电网建设、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勇于攻坚克难,为黄蓝两大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就欲读后感篇十九
还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印象深刻的话:一本书,仿佛一个世界,打开它们,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他们让你欢欣、让你鼓舞,让你思考、让你悲伤??让你明明身在一个地方,却遍及了无数个世界;让你明明只有一次生命,却体验了无数种人生;让你明明只有一个人,却在和无数智者比肩——他们仿佛父母一样慈悲,无论你到了哪里,无论你骄傲与失落,他们从来不曾停止过供给,让你总气力不尽,不尽地,生长?这本《读书成就名师》就仿佛我们跟随书中的12位名师,跟他们一起来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是每个老师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似乎语文老师读书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看到吴正宪老师潜心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孩子们喜欢上;当看到听过华应龙老师数学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让孩子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喜欢上数学时,你一定也会明白这种功底和他潜心阅读是分不开的。12位名师给我的厚重感,不仅是他们书读的多,而且涉猎面非常广,几乎都是经典书籍。比如教育经典《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哲学、心理学、人文类、儿童文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还一定要阅读理论性书籍。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吗?自己也就是爱看看小说之类的东西,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看完12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几乎都没有读过,有些虽然也计划读,甚至都买来放在书柜里,但一直迟迟未开始,因为很多是有难度的书,是不那么“好看”的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书。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的人。当看到闫学老师提出的,“有坡度读”、“阅读重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阅读的症结所在。
读完这个本书,我想第二个关键词应该是“思考”,也就是要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有收获。正如闫学老师的那句“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而王崧舟老师也有谈到“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静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而于永正老师在读书时更喜欢把自己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他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关于读书时的琢磨,思考我觉得这是一种阅读的习惯。而在学校给予的种种压力之下,我也慢慢在养成这个习惯。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也开始圈圈画画,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其实,这些都源于读书后要写读书心得,所以一开始读书就会一边读一边想心得怎么写,其实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在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并融入进去的过程。这样说来,我们应该感谢每本书一定要有一篇读书心得,每个月一定要上传一篇到读书博客这样的任务了。
这又是12位名师的共同之处。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学习笔记等等,12位名师每位应该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因此,不管是文思敏捷的语文老师,还是理性思维为主的数学老师,哪位名师没有出几本书呢?这些书无疑大部分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
其实,多动笔从工作的一开始我就被前辈告知过。记得一位前辈跟我介绍另一位年轻的前辈时说,“她从一开始做班主任就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志,这也是她成长的这么快的原因所在。”所以,做班主任那两年,虽然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在不断学习中,自己坚持写“班主任工作日志”,所以有几次的班主任征文和演讲比赛,我都是从工作日志拿出来的。现在不做班主任,开始写教学日志,只是可惜,坚持的不够好。
这本书,我是在上面画的最多,折的最多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关于阅读有太多我喜欢的文字,有太多契合我的想法,所以是我中意的一本书。当读到窦桂梅、吴正宪、王崧舟老师时,我甚至在网上搜了他们的上课视频,我想认真看看这么有文化积淀的老师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我也立马去超市买了一本厚厚的本子,准备把每次的学习笔记、心得都集中起来。因为,现在回头想想,自己工作近5年的时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培训n个,可是每次培训一个本子,所以乱七八糟无从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