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优秀17篇)
总结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写作任务,掌握好总结的方法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很有帮助。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相关的研究或专家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结论。以下是一些总结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
探究活动。
学会求异思维。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求同思维是寻求唯一的一种答案,而求异思维是在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像杯子有什么作用?芳芳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喝。圆圆说:杯子可以装上热水当作简易熨斗用,杯子也是工艺品。显然,芳芳的回答只局限于杯子是盛液体的工具,属于求同思维。而圆圆却指出了杯子的几种特殊用途,属于求异思维的范围。
下一看,有胃病的人为什么总到眼科医院去呢?似乎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求异思维方式寻求这个答案,却并不难。
你能用求异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吗?
答案:
休漠的朋友去眼科医院上班。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第一场雪”景的美。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能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习成语:(时间为五分钟)。
2、学生交流学习成语。(请两名同学)。
3、其余同学的搜集的成语在小小组内交流。
二、读题,初悟课文中心。
1、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了与雪有关的成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雪景的文章,题目是——《第一场雪》(点击课件)。
2、大家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
3、你感觉读得好吗?你来试一试?你为什么要把课题这样读呢?
4、真好,你把雪的美以及人们对这第一场雪的期盼都读出来了,好,现在我们就按刚才同学说的这种感情,再一次把这个课题读好。(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汇报交流。
四、再读课文,读好课文。
1、过渡句: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感觉是这么突然,昨天还是阳春三月,今天就下起来了;这第一场雪感觉又是这么的及时,想到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我们心中也是无比喜悦。从你们的发言中,教师也深深感受到给同学们留下感受最深的是这第一场雪的美景,主要集中在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们对这三小节的朗读,把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个人读,或者小小组配合读。
2、学生自由选择读书的方式开始读书。
3、谁来读,你读得最棒的是哪一段。
第四小节:(1)学生个人朗读。
(2)小组配合朗读。(分两组)。
(3)师:多美啊!我们看看这雪后的美景去!看的时候可以交头接耳、指手画脚,动起来!(播放录像)。
(4)师:假如这段雪景再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结合起来就更好了,请同学们来当当“配音员”,注意配音员要与画面协调,先试试再来!
(5)同学们尝试着配上录像朗读。(分两组)。
(6)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全体起立,可以再加上些动作。
第三节;(1)学生个人朗读。(分两人)。
(2)小组配合朗读。(一组)。
(3)师:每当我看到雪花飞舞,雪花洗礼着这个世界的时候,《雪绒花》的旋律会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曲子那抒情的旋律,准确地表现出下雪时的美好。“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洁而亮,仿佛对着我微笑”这首曲子同学们在音乐课上刚学过!下面,就让我们在大雪飘飘时,去体验一下,雪绒花飘落在我们的手中、发梢时的感觉吧!(师播放录像)。
(4)齐读。
第五节:(1)学生朗读。(两人或两组)。
(2)你们喜欢堆雪人、掷雪球吗?我们赶快全部加入到这队伍来,齐读。
4、总结:《第一场雪》这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画卷向我们展开,有“夜雪图”、有“瑞雪图”、“戏雪图”、“丰收图”。让我们把课文的第3。4。5小节齐读一遍,把你们的所有感受都通过读表现出来!
五、引导学生自我感悟。
1、大家刚才已经跟随作者峻青去领略了他所看到的那一场雪,感受到了许多。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许多种情绪的东西,在每个人眼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呢?可以再到课文中与作者再次细细交流;也可以想想自己阅读过的有关雪的诗歌,散文;或者回忆一下自己看雪的情景……(请同学们在小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许多同学与作者的感受是相通的,那么课后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课文段落去背一背,如果你的感受不同于作者,课后可以把你眼中的雪它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的话。
2、对话朗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准重点段。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理解文章的话。
3、理解“体面、可贵、爱慕”。
教学重点: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第一段-种花生。那么课文重点是哪一段呢?(第二段)哪几小节?(2-14)写什么?(谈花生)我们把这一段又分成哪两部分呢?(生答、课件、板书)。
这节课重点来学这一段。
二、学习重点段。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2-11小节思考:今晚的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看看有谁参加?
出示:。。。。。。实在很难得。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父亲和孩子吃饭很平常为什么用“难得”?父亲回来只是为了尝我们种的新花生?)。
简介当时背景。(作者父亲当时在广东当差,平时公务很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所以父亲这次回来实在很“难得”。那么父亲只是为了尝花生吗?我们学完就知道了。)。
2、那晚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我们说?(看课件)姐弟们怎么议论花生的好处?(板书)。
3、父亲怎么说?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父亲拿花生和什么对比,分别用--画出写花生的词句,用--画出写桃子,石榴的词句。
完成比较表。(见课件)。
通过比较你觉得落花生有什么特点?-------藏而不露、朴实无华--这就是花生的可贵之处吧!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父亲的话。理解“可贵”的意思。落花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意在比喻做人。
朗读12----14小节。出示父亲的话。(课件)。
我领会父亲的话了吗?出示我的话。(课件)。
联系实际举些生活实际来回答。
是的,父亲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你读懂了吗?齐读这两段对话。
完成填空。(见课件)。
(三)是呀,小作者不光读懂了,而且牢牢记在了心上,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是呀,父亲这次难得回来,不光是为了品尝花生,而且市郊于孩子怎样做人,作者正是深深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以致他今后为自己起笔名为落华生,来勉励自己做个务实有用的人,最终他成了受人尊敬的学者。来看作者简介。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小作者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见课件)。
四、作业。
(见课件)。
1、口头回答课后习题3。
2、书面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3、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课后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朱雀小学徐敏娜。
20031。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四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采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五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六
教学。
目标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书愤》明确律诗的基本知识。
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并且能够通过文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态度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方法讲授法。
重点分析陆游渴望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的忠愤之情。
难点陆游的爱国情缘何如此深厚?
媒体使用多媒体。
教学用具教科书备课本。
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
二.授课。
三.总结。
复习引入。
另一类题材的作品则是以爱国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教师读课文。
公元12年底85岁的诗人临终前所作。
把关于作者生平的资料明确给学生。
解题。
概括文意。
进行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写作特点: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
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一、背诵(出示幻灯片)。
1词:《钗头凤》(陆游、唐琬)。
2诗:《沈园二首》(《登禹寄寺望沈园》)。
二、另一类题材的作品则是以爱国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初中曾经学过的一首诗《示儿》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作简要地阐述。
三、简单了解陆游的生平。(幻灯片)。
初步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感。
四、《书愤》的创作背景状况。(幻灯片)。
五、分析鉴赏诗歌:
1、生读诗歌并思考:
(1)你怎样破题?
(2)由标题所体现的情感的根源是什么?作者如何通过诗句来加以表现,请你分析。(在这个地方不用回答,要求结合下面的分析来理解这个问题)。
回答1、书:书写愤:愤怒。
思考:请分别概括诗歌中四联的意思。
首联:早年年轻单纯,豪气如山。
颔联:壮年时候所向往和参与的斗争,表明渴望北伐恢复中原,而今依旧向往这种生活。
颈联:主要表现作者的落寞,悲伤愤慨之情。
尾联:表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况。
思考:作者的的愤慨情感是从诗歌上反映出来的,请你对诗歌进行鉴赏。
(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
你最喜欢那句诗?请你进行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里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做链接对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句子进行赏析)。
让学生对整首诗歌进行赏析。
回答:陆游在书愤一诗中所表现的根源是什么?
拓展:陆游的其它反映同题材的诗歌。
(《金错刀行》。
他的抗金报国之志的词,更是激情洋溢,如《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拓展二同时代其它著名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歌。
文天祥和岳飞。
最后让学生齐声朗诵《书愤》。
出示幻灯片。
爱情悲剧的根源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批判。
通过不同类别的作品全面把握陆游其人。
临终不忘忧国可见陆游血脉中的爱国情。
作者邮箱:hanqiuyueying@。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七
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八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四点设想:
1、处理识字教学时,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识字的要求分步实现,逐步加深: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方法。
以上三步对识字的分步处理,目的是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谁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我没有顺文章的.写路去教,而是顺生疑: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云?什么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简笔画既创设了语言情境,又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同时还能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出现古诗,由于前面的理解、朗读,学生很快能联系前文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了。又例“情不自禁”一词很难说清,教师先把工夫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上,当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对该词的理解、领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再安排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文章的写路。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为学而教”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研究点的选择、确定,有关句子的收集、分析,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得到了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好氛围,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如:整节课上都在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为学而教”。
4、实现多媒体的效用性。
如:.课件中的“华山远景图”,为创设情境服务;写字指导阶段的“笔顺图”,可让学生对照,应证自己的识记方法,同时巩固记忆字形;第二段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第二个目的是引起学生搜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九
1、谈话引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第一场雪》,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播放课件,配画外音: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后的世界吧!去看一看,听一听,玩一玩,好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你们喜欢雪吗?把表情写在脸上!
二、自主学文,披文入境。
1、自由朗读课文。师:是啊!雪后的景色美如画卷,那作者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第四自然段读一读,(可以快速阅读或默读,也可以自由轻声读)读完后选一个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
2、交流并指导朗读。
3、积累好词佳句,练习背诵。
4、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5、这么美丽的雪景,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从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6、交流并总结。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才把雪后的景色描写得这么美丽。并从中流露出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合作学习,情文相生。
1、看到这么美的雪作者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结合课文,归纳写法。
1、同桌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
2、全班交流,并归纳总结。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地观察景物,用眼、耳、鼻去感受景物。
(2)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
(3)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产生合理的联想。
五、运用所学,拓展延伸。
(一)说一说秋天的景色。
1、小组互说:现在,先请同学们闭目静思:a、前几天,我们依次去了哪些地方寻找秋天?b、在那儿,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c、在你心目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景色是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互说一说。
2、全班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组织学生评一评,议一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通过横向比较,弄清这一景物不同于其它景物的特点,同时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
3、创意表达。谁能用一句最美的语言来描写秋天、赞美秋天?看谁说得最新颖、最有创意。
(二)描绘秋天的景色。
2、运用《第一场雪》的写作方法,写秋天。小组交流自己怎样运用。
3、老师小结。
(1)要有顺序地观察。可以按照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观察景物的动态和静态,包括它的.形、色、味等。
(2)要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秋天有特点的景物有:菊花的形,枫叶的色,成熟的果实和庄稼的形、色、味……总之,要抓到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3)要大胆想象,把景物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4)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拟写初稿。
板书设计。
18第一场雪。
雪大、美十分及时。
(景)(联想)。
动、静喜、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第一场雪》,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
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结,导入新课。
二品读文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师作出相应点拨。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a指导朗读。
b同学们,你们想看看这些美丽的大圆盘吗?(课件播放)。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学生自己体会,谈“冒”字的妙处。
b大家想一想,“冒”字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伸,冲)。
c指名读。
d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生机勃勃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画面)。
e你们想,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写话)。
f齐读。
3冒出来的荷花,有些什么样子呢?
生自由读书。喜欢哪一朵就读哪一朵,像怎样读就怎样读。
在此过程中,生读到哪句就用课件展示那一种荷花,并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课件播放画面和音乐)。
5此时此刻作者把荷花看成了什么?(一大幅活的画)。
(1)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了吗?(生答)。
(2)这么美的画,哪位画家才能画出来呢?(大自然)。
(3)谁能把对大自然的赞美读出来呢?(指名读,范读,齐读,做了不起的动作)。
五组织想象。
1看到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美景,你们想到了什么?师范读第四段,生边听边想象自己是荷花,看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音乐)。
2学生谈体会,读一读。
3为什么小作者会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呢?能结合你刚才的体会谈一谈吗?
4你还想象到哪些小动物来和你说话呢?
5播放音乐,齐读第四自然段。
六回顾全文,陶冶情感。
真美!看来大家都陶醉在这一池亭亭玉立的荷花里,可是,我们不是荷花,我们是在看荷花呢!请同学们回到现实中来,把你们的陶醉和对荷花的喜爱读出来吧!播放音乐,全班齐读。
七小结全文,课堂练习。
1小结全文:今天我们跟随小作者欣赏了一池婀娜多姿的白荷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笔,画出你心中最美的那朵荷花,并把课文中描述这朵荷花的句子抄写下来。
2学生展示作品,并读出句子。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二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中国,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把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1969年7月16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上了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人类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月球,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大场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听录音领会文章大意。
3、学生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理清课文脉络。
三、读中感悟、回顾经典。
一学习第五自然段。
2.交流你在读到什么地方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来说一说?
抓住“小心翼翼”、“心驰神往”
师:怎样理解“流下了深深的脚印”?
3、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伟大的时刻,记住这个伟大的时刻。
(课件演示: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月面上终于踏出人类第一个脚印)。
师:面对沉睡已久的月球,你觉得此时此刻宇航员最想说什么呢?
(千百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终于登上了心驰神往的月球)。
师:看看阿姆斯特朗是怎么说的?
(课件演示: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这却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
师: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阿姆斯特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读。
师:多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啊!对于一个人来说从悬梯到月球是一小步,但对科学来说这一登月计划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许多科学家为此奉献了多少个日夜。这一小步跨过了五千年的时光)。
师: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师:地球距离月球有38万公里,这么长的距离人类是怎样从地球飞到月球上去的呢?同学们读了1-4自然段就知道这一过程了。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这几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
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这次登月要做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花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否能够成功就看这时候了。一旦失败,那么将船毁人亡,如果成功,全球会为之振奋。人们心情十分紧张,觉得时间特别漫长)。
(抓住“工作”、“睡觉”、“吃饭”
4.过渡: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机会去亲临月球,目睹月球的风光,但我们可以看一看宇航员眼中的月球。请同学们读读第6自然段。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齐读第6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月球是什么样的?
(课件演示月球画面)。
师:多么神秘多么荒凉啊!请男生读描写月球景色的句子。
2、师: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激动而又慎重,探索着这梦幻般的未知世界,同样也在月球上遥遥地观望着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地球画面)。
师:你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
师:多美的地球啊!请女生读描写地球的一段话。
(四)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这句话如何理解?
(人类发现月球有开发价值,会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利用月球的资源。让月球跟地球一样为人类造福)。
4、齐读第7自然段。
四、总结激趣。
同学们,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乘着我们国家的神州八号、九号飞船去研究它们,去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三
13、蒲公英(第二课时)。
一、
二、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过渡:我仿佛看到这些小降落伞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妈妈的怀抱,在空中自由飘荡。(看课件)。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
2、交流(谁来当一回太阳公公/)。
3、评(太阳公公当得怎么样?)。
4、你觉得太阳公公说的有道理吗?
5、一起来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这些小降落伞听话吗?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
2、这些小降落伞听话吗?为什么他们中还有选择去沙漠和湖泊的?(板书)。
3、分角色读第三小节。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小降落伞们的结果怎么样?
1、个人读。
2、看课件说,(板书)。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3~7小节。
2、理解讥笑、惊奇、羡慕等词语。
3、体会丑小鸭前后两种不同的情感,学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丑不鸭图,回忆丑小鸭的外貌。
板书:毛灰灰的。
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
二、自读3~6小节,想一想,丑小鸭生活得怎么样,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不快乐。
自卑。
孤独。
可怜。
很希望能改变现状。
……。
并边说边朗读相应的句子。
句式训练:
文中句子训练方法训练目标。
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小鸟讥笑丑小鸭,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词语训练,理解“讥笑”
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丑小鸭会怎么想呢?情感训练,词语训练。
三、看到丑小鸭这么悲惨的遭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1、他变漂亮了:板书雪白的羽毛。
长长的脖子。
2、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3、很惊喜: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五、如果你是丑小鸭,当你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还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1、高兴自己美梦成真。
2、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农夫、鸭妈妈。
3、宽容与教导——曾欺负过自己的兄弟姐妹。
4、告诉别人,对自己要有信心。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五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写作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
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联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学会评价他人,学习他人。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谈、提高协作能力。
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怎样读好课文,做到感情真挚。
让学生情景表演,综合应用语文,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设计理念:
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生如何与别人谈论天气。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并通过课外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和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谈了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写雪的文章。板书:第一场雪。
这是峻青爷爷写的,写于1962年,(板书:峻青1962)注意:问题就出在这个年代上,这三年是什么年代?你们听说过没有?1960到1962年我国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农业歉收,经济停滞,所以人们叫做“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困难时期的最后一年冬天,作家看到了这么一场预兆着丰年的大雪,非常高兴,写下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来读,你们看着文章,想一想他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都写了那些内容。
师读课文。学生听,思考。
二、学生回答理清文路。
师问:课文的写作顺序什么?写了那些内容?
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课文结构)。
三、创设情景培养说话。
咱们先来看雪前的天气变化,我想这些变化当时人们一定都注意到了,人们想没想到要下雪了?希望不希望下雪呢?试着想象一下,人们会怎么谈论天气,根据你从文中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出示对话:
小王:兄弟,你还别说,这天气预报还真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李:可不是,你看前几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就是,你看今天,这天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李:是呀,你看今天,这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
小李:……。
表演的真好,眼看一场瑞雪就要从天而降了,那雪到底下了没有?下的大吗?人们的心情?作家看到这场大雪想到了很多,人们一定也会由这场雪产生很多联想。他们在一起又会怎么谈论这场雪?请你根据你从文章相应部分体会到的,表演完成对话:
出示对话:
孙子:爷爷,这雪可下的真大呀!
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子:不就是一场雪吗?人们为什么那么高兴?
爷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爷爷:……。
孙子:……。
真不错,刚才我们表演了两段对话,它是那两部分的内容?(雪前、联想)。
那谁能总结一下雪前这部分的情况。抓主要词语。
联想部分:
板书:寒风凛冽天骤变。
更喜瑞雪兆丰年。
四、以读代讲体会感悟。
这场雪到底下的怎么样?雪后的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欣赏课件。
雪下的大不大?雪景美不美?
那一部分写出了雪大?(雪中)。
这一部分是写下雪的过程,我们如果要写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写?(时间顺序)。
学生找,老师引导。
“冬天的………”
想一想,这句话以前写什么时候?(白天)以后呢?(晚上)。
白天雪的特点一个字:“大”
谁能通过读给我下一场大雪?(指导朗读)。
这是下雪的前半段,白天雪下的很大,到了晚上还能看见吗?晚上怎么办?手势(听)。
生说“听”真富有诗意“听雪”好!
那晚上听雪有什么特点?一个字“静”
既然是静,那就一定要读出静,用轻重两种方法读,指导读出“静”。
既然是这么静的,为什么还要搞出那么多声音来呢?(指导用反衬的写作手法)。
静中微响更觉其静。
师总结:这一部分作者通过看雪、听雪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村雪夜图”,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板书:山村夜静(听)雪漫天(看)。
课文中同样有一句话,抓住这关键的一句话,你马上会明白?学生找。
这句话是怎么写?(总写、概括写)。
以后呢?(具体写、细致写)后面写了三个细节,引导学生分别说出:银条、雪球、彩虹、
写了银条、雪球、彩虹、三个细节。读的时候,写整体的句子要读的壮阔一些,雄壮些(范读)后面就要读的细腻一些(范读)。
学生练习读课文。
男女分组读老师指导。
这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那是个怎样的世界?还可以说成怎样的世界?
学生回答。
引导板书:粉妆玉砌。
这样的美景中人们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人欢笑。
指导读出高兴。
出示读书歌:
读书做到有感情,
讲说语气要记清。
体会作者心中想,
设身处地入情境。
轻重缓急要分清,
抑扬顿挫要分明。
下面你们就用这个秘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课。
指名读。
读的不错,现在来看看老师的板书,象什么?写什么的诗?
读一读。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古人写雪的名句:
出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六
一、复习巩固。
1.生字词默写。
奔赴检查捕捉心驰神往。
特别联络加速训练有素。
2.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以飞向月球作为题目。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课文这一重要部分.
二、学习第一部分(飞向月球)。
1.读第一部分。
请同学们轻声读1至4小节,把你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出来,并想一想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2.讨论交流;。
a:“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地面中心联络……”
(“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b:“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悬着睡。”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朗读。
c:“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
(这里写了宇航员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
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先……再……然后”表示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顺序。
引导练习,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可以仿造书上用上一些比喻句。(作业)。
3、朗读体会。
这些失重的现象同学们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有着艰巨的工作任务飞向月球,这种现象给他们带来看来许多不便,所以说宇航员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板书)。
找出宇航员工作情况的词语,段落朗读。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等等)。
4.朗读第四自然段,抓住“地面指挥中心命令”、“逐渐减速”、“慢慢下降”、“终于”等词语,体会在月球着陆的困难和现代化宇航技术的先进。
5.小结。
三、学习第二部分(5、6)。
1.学习第五小节。
(1)指名读第五小节。
(2)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心驰神往”说明人类想登上月球的愿望已经很久很久了。
“小心翼翼”说明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谨慎态度。
2.学习第六小节。
(1)指名读第五小节。
(2)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
指导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月球上广袤……”
“随太阳光角度……”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模样。”
指导朗读:“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心情的喜悦)。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自读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
2.讨论交流。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宇航员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了我们开发月球的价值。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宇宙,开发宇宙,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六、作业。
1.练习与测试。
2.关联词语造句。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对比赛场面,运动员动作、语言的准确描写方法。
2、学习运动员以团结、友谊第一的高尚的体育风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从福勒高尚的体育道德和风范中受到人性美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比赛场面及运动员的动作、语言的准确描写,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谈话导入。(3分钟)。
出示课件:射门集锦。
师:刚才看了足球射门的精彩片段,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球场上什么时候最让你激动?对,在射门的一刹那,对球员来说是激昂雄浑的体验,对球迷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可是,在一场足球赛中,却有这样一位球员:在完全有把握射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板书)而且全场观众包括对手的支持者都为他热烈的鼓掌,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比赛现场去看一看。打开书26课,题目就是--(放弃射门)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朗读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印象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勾画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提醒。(5分钟)。
指名谈感受。
二、实话实说。(30分钟)。
1、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还产生了很多的想法,接下来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看一看。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栏目看过吗?今天我们的课堂就是实话实说的现场,这一期的嘉宾请来的是文章中的主角福勒和西曼。他们现在正忙着比赛,不能来到我们的现场,唐老师想请同学们分别扮演他们。我还想请上来福勒的队友和西曼的队友,裁判。其他同学可以做观众。
师:同学们,《放弃射门》实话实说的现场直播现在就开始了。在座的各位来宾,针对《放弃射门》这篇课文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请和台上的嘉宾交流,请大家畅所欲言。
(二)实话实说过程:
1、生问:你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福勒答)。
(即使是技术平庸的前锋,也能将这个球捅入网底。)。
(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
(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利物浦队前锋、22岁的世界级球星福勒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
这些地方表现了福勒射门一定能成功。请学生们品读一下这里。(课件)。
师:你能从中找出最能体现福勒球技的词语吗?
指名回答,
理解“行云流水”:福勒带球轻巧,灵活,球技高超。你是什么感受,怎么读。
师:还有哪些?
(晃、插、拨……)这些词句都表现了福勒球技的--(高超)。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球员们在赛场上“行云流水”般的表现吧。
课件欣赏理解“行云流水”。
师:刚才,我们品词品句,知道了细节描写可以体现的人物的特。
点,这是我们今后习作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福勒的高超球技。
指名读。(要读出对福勒高超球技的赞赏。)。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重点在福勒身上,大家有什么想对西曼说的?
2、(生问)课文中说:你简直疯了一般地去扑福勒的球,请问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西曼答:我当时也没有过多的考虑,我认为,我是一名守门员,守住球门就是我的职责,我只是尽力完成我的责任而已。)(说时迟,那时快,守门员西曼简直疯了一般,在福勒出脚的瞬间,不顾一切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势在必进的足球。让西曼读读这句别人有没有想读的。)指名读(要读出紧张和突然)。
师:说得多好啊!让我们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
师:就在这一刹那间,福勒猛的将脚收了回来。由于出脚太猛,又收的太疾,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为了避免对手受伤,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谁有什么想谈的?自由发问。
师:你认为福勒这样做值得吗?(值得/不值得)。
大家的观点发生了分歧,怎么办?这样吧,我们来一个现场辩论赛。认为福勒这样做值得的同学做这边,认为不值得的同学做那边。(提醒从课文中找依据说明自己的观点,也可结合材料生活来谈。)辩论开始。请各抒己见。
师:国际足联秘书长说得多好啊!谁能读读这一句话。(多指名读)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一起来朗读这句话。
总结:今天,在实话实说的现场,同学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相当出色,能给自己一点掌声吗?最后,按照惯例,请你说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四、师:最后,我们再来听这首世界杯主题曲也许会有更深的感悟。伴随着着激昂的音乐我们这期实话实说到此结束。同学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