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万能(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万能篇一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学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可是学生获得知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批注,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文章。可以在圈点中积累词语,在批注中感知语言,感知作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这样课堂就会有了语文味。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就如拥有了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例如:在初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边读边用斜线画出古诗的节奏,用圆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处写上自己的感受,就疑难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以求明确,解决疑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我借助多媒体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从而引入古代儿童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考,自然而然的会把学生带入文本。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学会圈点勾画,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组内互相学习,重点理解“蓑衣、铺”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借助一些图片帮学生理解词语,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节奏。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3、研读古诗,深入思考
阅读教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通古诗,还要想象画面读懂诗意,结合学法指导,重点采用朗读,圈点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出示自学任务。
(2)、学生自己对照任务自读自悟,期间自己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想法,我作为引导者,适时抓住学生交流的精彩词句、语段谈体会,谈作者用词的好处。
例如:抓住“铺”想象画面,品读“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我还鼓励全班同学敢于大胆对个别同学的发言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品读中积累语文,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4、拓展延伸,读懂诗人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也就是诗人的思想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环节我引入诗人的背景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后我还出示了几首古代儿童诗,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学生通过读,突出单元主题。
(2)、一节好课的结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儿童诗去读一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量。又达到了课内外知识相连接目的)
好的板书是课堂的浓缩,本节课我主要抓住学生对牧童的评价语言和作者情感表达的概括进行板书,这样结构清楚,层析分明,力求达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预设的一堂课,本节课我主要是打破了古诗教学中逐词逐句的串讲串问,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品精妙处,进一步想突出语文味,不过课堂是生成的过程,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跟预设有偏差的问题,但我会努力根据课堂生成的机智去随时调整、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万能篇二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考诗歌中必考课目之一。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情感目标:
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 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为目前的由于目前中考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在诗歌鉴赏方面,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文学素养。
1、参考《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3、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教学本诗,可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幻灯片。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塞北的雪景,聆听胡琴、琵琶声。
(一)、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
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
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1)、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2)、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3)、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情的有效结合。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
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 (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诗歌。
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说课稿万能篇三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面积问题与最大利润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专题讲座。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利润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例题和一部分习题,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没有归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设计时把它分为面积、利润最大、运动中的二次函数、综合应用三课时,本节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节课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而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对于函数知识来说它是从生活中广泛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所以它是解决实际问题中被广泛应用的工具。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无论对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函数知识的意识,还是对掌握运用函数知识的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二次函数的知识是九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它也是从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知识,又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后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应用。学生有了一定的二次函数的知识,并且在前两节课已经接触到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而本节课需要利用建模的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建立二次函数关系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尤其是关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需要学生经历分析、讨论、对比等过程,进而得出结论。本节课的问题均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会感到很有兴趣,愿意去探究。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学习数学还是有一些畏难的情绪,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分散难点。
根据上述教学背景分析,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将实际问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利用求解的结果解释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动手、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情况的不同,那么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就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我认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是割裂开来的,而且在一节课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式方法并存的,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并突破学习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有启发法、探究法、试验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导学案的教法,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二人小组、复习回顾------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板演展示、别组纠错---------教师点评、总结归纳--------课堂测评
四、教学设计分析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而20世纪下半叶数学的一个最大进展是它的广泛应用,数学的价值观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直接的一个结论就是数学教育要重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以养鸡场问题、商品销售利润问题为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针对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解题能力较差的现状,我紧接着先给出几道关于二次函数的练习题,巩固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为后面解决实际问题扫清障碍。
接下来就是解决最开始提出的商品何时利润最大问题,在解决商品利润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做了几道关于利润的计算题,回忆一下有关利润的公式。
由于有了前面例子的认知基础,因此引导学生考虑能否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这时学生能想到要列出函数关系式。由于获得最大利润的方式有很两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讨论实施。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各小组充分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归纳出全班哪种办法求解起来最简便,作出优劣的判断。接着由所得到的结论继续提出新问题,再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是归纳总结、加深印象环节。在小结中,引导学生总结出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问题的解,再由结论反过来解释或解决新的实际问题。
最后是课堂测评。
对于作业的处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需完成课堂中的巩固练习即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两道选做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提出的问题都是学生亲身的经历的情境,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新课标也提出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应该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说课稿万能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11册新编的略读课文《向命运挑战》,下面将我与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上课的这位教师的合作上课,作以下三个方面的说明。
《向命运挑战》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浓浓的情感讲述了英国大科学家霍金向恶运挑战,最终成为科学巨人的故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记叙文,同时也是一篇按新课标理念安排的美文,突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好教材。面对这样的好教材,是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边远山区的孩子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梦想。在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引领下,我班学生实现了美文美读。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和我都将注重学生个体对文本中主人公精神品质的深切感悟,使学生在心灵的撞击与震撼中,领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
(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被编排在11册的第七组课文中,为了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我认真观看了光碟,领悟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我班学生已有阅读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在利用“模式一”上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专注倾听和集中注意力观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练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在看光盘,倾听,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霍金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为:走进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并受到精神的洗礼。
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里,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采取“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我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如下:
(一)说教法
我利用“模式一”上课,以“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辅之信息技术手段和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看、倾听、参与阅读、品悟,在合作探究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学法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要受到学习策略的启迪,本课时我仍然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激情谈话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的是激情谈话导入:用我班学生熟知的教师身患尿毒症,被病魔缠身,眼看就要离开心爱的讲台,要告别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在他焦虑、痛苦、无助、绝望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霍金来北京作报告的感人场面。是霍金的精神让这位教师没有倒下,至今仍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孩子们想认识这位科学巨人吗?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用学生了解的教师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习兴趣,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本班学生与电视里的学生互动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前面语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想了解霍金、探究霍金的兴趣,这时我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个交流课前自主收集霍金资料的平台,通过学习伙伴(包括电视里的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振动,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霍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由情入境,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想深入了解霍金的强烈感情。
(二)重点句切入,自主感悟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通过前面的环节和一次通读课文,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霍金的事迹,但怎样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呢?于是我这样引导了学生:(资源中心上课教师:“读了一遍课文,我想大家都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每一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了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你可以划出关键的语句多读几遍,你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你也可以在书的空白处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读书,交流找出了重点句“霍金向命运挑战,不仅仅是指他能活着,更是指他的创造”。
2、我们就抓住这一个关键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品析课文,让学生自主感悟。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力求紧扣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资源中心上课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霍金能够活下去,还有霍金的创造两个方面来谈谈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我班学生和电视里的学生以及我和资源中心上课的教师,我们组成了学习伙伴,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去理清文思。在阅读过程中我通过合理播放电视里的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我班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行对比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地研读了语言文字,还让霍金感人的事迹慢慢深入心理,逐渐激发起了孩子们对主人翁的钦佩之情,真有“春风细雨润无声”的感觉。
3、孩子们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找出来的关键词句,我要引领学生反复品读、感悟。通过播放电视里学生的朗读,让我班学生体会、感悟,达到用朗读为霍金向命运挑战的精神而喝彩的目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导”的作用不容忽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和我想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导,顺其自然的朗读指导,准确到位的互动评价,来为学生理解课文、情感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品味精神
孩子们抓住生活和创造两方面进行了自读自悟,对霍金的事迹有了更深地了解,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授课教师设计的这一环节:(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那从霍金创造的奇迹中你们都体会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通过合作探究去内化文本内容,品味霍金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该环节的设计就希望达到这一目的,通过与文本、与教师、与本堂课的合作伙伴的对话交流,在探究启示的过程中使学生掀起情感波澜,接受一次向困难、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洗礼,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霍金,品味了霍金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我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开始播放的录像资料,拿到这时播放,并说:“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被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非常想见见自己钦佩的人吧,瞧,这位科学巨人来了……”这样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通过阅读文本,每个人都开启了想象的闸门,每个人的内心都在为这位科学巨人画像,想看看霍金是怎样在工作?如果一开始就展现了这段录像资料,没有为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当身体严重残疾,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伴随着音乐、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孩子们一定更加钦佩霍金,一定把霍金当作了学习的榜样。
2、看完录像资料,我又播放了资源中心上课教师创设的聊天场景:(资源中心上课教师:“霍金的事迹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启发,我想你们一定想了解更多关于霍金的事迹,假如现在我们可以和霍金爷爷在网上聊天,你准备向科学巨人问些什么问题?如果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将问些什么?请你们想一想,在纸上列一列,问哪三个问题?”)这一环节既反映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观点的感悟,又顺应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上网聊天,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之成为语言和精神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师生创造的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走进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跨时空地与霍金进行心灵对话,入情入境地想象,发展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五)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这节课上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因此,我设计了课外阅读作业:
1、继续查阅有关霍金的课外书籍,认真读读,进一步了解霍金。
2、课外选读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故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选最感动你的一篇文章写读后感,也可以就是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
这样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想象自由飞翔,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的目的。
说课稿万能篇五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的内容,本文叙述了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发人深省,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
围绕训练重点,依据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自觉保护弱小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从而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要自觉保护弱小者。
1、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重点句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入情的诵读中,学生不仅深入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在情感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把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2、启发引导法: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我”的行为、言语、心理和情感,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借助读、议、说、写等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享受到美的乐趣。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借助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前蔷薇花的美丽和雨中花儿的娇嫩脆弱,从而理解萨沙保护弱小的的行为是可贵的,并真正获得思想启迪。
让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把读,议、说,写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弱小”的含义,因为“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因此,我采取设疑导入的方法,让学生读了课题后质疑:“我”是谁?“弱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质疑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课文的标题告诉我们萨沙不是最弱小的,他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不仅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理清课文脉络。】
(三)、品词析句,体会思想
1、出示课件,显示大森林中野蔷薇美丽的画面,同时,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假日里,天气闷热,一个名叫萨沙的四年级学生和他父亲、母亲、托利亚一起到大森林中去游玩,森林里的旷地上开满了一丛丛美丽的蔷薇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让学生看完画面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再播放大雨倾盆时蔷薇花在风雨中摇摆的画面,说感想。
3、在文中找出写野蔷薇的句子并画一画、读一读。
【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词句内容的深切感悟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切实有效,又情趣生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谈谈体会。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一丛丛、粉红粉红、芳香扑鼻”这几个词语来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颜色鲜艳,惹人喜爱。)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一句抓住“滂沱大雨、低垂”等词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无助,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怜爱之情。)
4、指导朗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两个不同的画面。(个人读,比赛读)
5、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微的旁边,你想说点做点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萨沙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吧!找出有关语句。
6、出示句子: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萨沙在大雨中把自己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的动人情景。再读句子,找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谈谈体会。
7、想象被萨沙保护过的蔷薇花怎么样了?它们在风中摇晃着小脑袋,仿佛在说些什么?萨沙看着这一切,会怎么想?
过渡:一个孩子,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他哪来的雨衣呢?
【课堂上学生找出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句,通过各种形式,入情入境地朗读着,与作者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大家体会到雨前野蔷薇的美丽,雨中花儿的娇弱,通过比较自然勾起了学生的恻隐之心,使阅读教学走进了儿童的精神世界。】
(四)、抓重点句,深悟情思
1、在文中找出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画出来读读。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重点句,小组讨论: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理解妈妈的话: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朗读中体验到父母对萨沙的影响是多么深刻,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
在学生理解了妈妈的话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没有,在雨衣的传递过程中跳过了一个人,那就是:托利亚,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说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的品质。
理解萨沙的话: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萨沙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引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自强与自信。
6、萨沙不愿做一个弱小者,并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是弱小的”,你们也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你们愿意做一个弱小者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经历或自己知道的有关事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主要借助读读、议议的阅读策略,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之中,通过反复阅读,通过精细讨论,体悟出萨沙三次说话的不同心境。从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
(五)、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1、在滂沱大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又把雨衣盖在了纤弱的野蔷薇上,他们一家保护弱小的品质真令人感动,更值得赞赏的是萨沙小小年龄就具有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你想对萨沙说什么?对他们一家人说什么?先说说,再用笔写下来。
2、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愿同学们像文中的萨沙一样,自觉保护弱小者,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他人快乐和幸福,还可以使自己更加懂得爱的真谛,我们的世界也将因为关爱而更加美好!让我们带着自信、坚强,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引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融审美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感知于理解之中,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熏陶性,浸染性。学完课文后,让学生通过说感受,写体会等形式,使写成为读的延续和发展,让感悟升华,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对文章思想的理解,一方面使情感目标落实到位,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
好的板书,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把握重点,表明中心,便于学生理解。
说课稿万能篇六
这是一篇小说,是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节的片段。课文通过对葛朗台这个极端贪婪、极端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积累期间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中主要写了四个故事:一是抢夺梳妆匣,二是骗取继承权,三是看守密室,四是临终嘱咐。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⑴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巴尔扎克小常识;
⑵能力目标:a.了解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生动的动作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b.理解葛朗台这个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
⑶德育目标:认识守财奴那种对金钱的痴迷所导致的人性的丧失;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重点是认识守财奴丑恶的本质和卑鄙的灵魂,难点是由葛朗台的吝啬、守财而导向人性的扭曲这一深刻的主题上来。
1、课文中,葛朗台的表现是多变的,但一切为了金钱的本质却始终如一,多变的表现围绕着不变的本质转。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变认识其不变,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中自然归纳。
3、教学安排:两课时。
1、激趣法:为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相关情节和故事梗概,如葛朗台的发家史,欧也妮和查理的爱情。
2、情景设置法:通过学生表演及播放剧情录像,再现小说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感知。
3、讨论法:根据小说的主题,联系现实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情景体验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参与剧情表演,共同讨论等体验小说的情景,品味小说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章的主题。
1、以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中国吝啬鬼形象——《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说起,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2、速读课文,梳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3、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
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巴尔扎克对人物的语言描写高度个性化,使人物的语言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为此,首先让学生找出对葛朗台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葛朗台与女儿及太太的对话,并指出,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一个金钱占有狂和守财奴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有关葛朗台的动作描写,并让学生表演,体会这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然后点明葛朗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在分析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之后,通过播放课文的录像,让葛朗台这一人物更加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其性格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有人说,葛朗台为了金钱,逼死了妻子,葬送了女儿的一生,是可恶的;也有人说,葛朗台一辈子做了金钱的奴隶,是可悲的。那么,葛朗台为什么这么做呢?请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是本文的难点,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去评价葛朗台这一人物形象,并通过作品启示他们,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要有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千万不可沦为金钱的奴隶。
4、小结
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守财奴形象之一,他贪婪、吝啬、专横、凶狠、虚伪,对黄金的占有欲贯穿于他的全部思维活动和行动之中,对金钱的追逐、聚敛、守财完全支配了他的心灵。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为此,我把文章的情节按顺序排列,最后综合概括人物的性格,这样葛朗台这一典型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抢夺梳妆匣——惜金如命 专横
诱骗继承权——狡猾欺诈 吝啬
看守密室——贪婪执著 贪婪
临终嘱咐——至死不变 虚伪
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在你身边有没有类似葛朗台这样的人,如果有,请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说课稿万能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周长》。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体,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活力。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准确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采用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具体如下:
1、 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再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 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验、计算等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3、 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时效性。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建立圆周长概念
1。出示一块钟表,钟表上的小秒针顶端一分钟走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那么小秒针顶端一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圆形学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自己体验、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感悟测量方法
1。提出疑问:圆的周长是曲线,该怎么来测量圆的周长?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3。学生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 。(绕绳法、滚动法)
4。这些圆比较小,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还能用绕绳法、滚动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如果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呢?
(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第三环节:提出合理猜想,并验证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某条线段有关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周长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3。学生观察比较后,可以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
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师介绍圆周率。≈3。14
5。学生阅读圆周率有关资料,教师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由于
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c=πd c=2πr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例1(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打下很好的伏笔)
2.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3.总结
圆的周长
圆周率 ∏≈3。14
圆的周长 c= ∏d c=2∏r
以上这些是我对教材的肤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万能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渔童》的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学”为主题。几篇课文篇幅虽长,但都情节曲折生动,情感丰富动人,都会给学生幼小心灵中烙下真善美的印记。《渔童》作为本单元开篇主体课文,结合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它承载着速读,想象,旁注,复述,续说等任务。为落实单元知识目标,在教学《渔童》一课时,我把同类文章整合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探讨,达到巩固单元训练重点,获得写法知识的目的。如何在教学中整合处理这些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读中想像,用旁注表达体会,在复述中内化情节,在续说中深化理解。
教学目标:
1、 学习浏览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创造性复述、续 编故事。
2、 通过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用正确的善恶观评价故事中的人物,热爱民间文学。
教学重难点
学习浏览课文的方法,练习有一定速度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
续编故事。
二、说教法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读中感悟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让孩子与文本产生共鸣,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质疑问题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感悟,把对词语的理解内化。把文本知识内化,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创造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读、在感悟中读。在读中放飞个性,使他们充分、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在多元评价的氛围中交流、思索、提升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提问激趣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如:
1、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
2、这一单元的民间文学你都读了哪些故事?
3、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的读后感受吗?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既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给下面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速读浏览,我采用速读浏览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体会大意。让学生善于从段落的关键句子中把握整体意思。要在最短时间内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把故事的梗概说清楚。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
3问题质疑,深入领悟
在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课文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老渔翁的命运是怎样的?读了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为什么能把渔童的天真活泼顽皮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运用排比句式有什么好处?文中的破折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课文多次用到了分号,能不能用逗号或句号代替?体会分号与逗号句号在用法上的区别。你能用分号也说一段话吗?
4复述课文 创造性加工
小组内—小组推荐代表交流
通过复述 锻炼口语表达 加深理解
5、续说故事
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把故事继续想象下去,续说渔童和老渔翁走出衙门以后的事。 通过学生的续说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意识,口语表达能力,写作水平
6、总结全文 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民间故事,知道民间故事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外,还有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