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汇总12篇)
在撰写报告时,应准确明确地陈述问题,并结合数据或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报告应采用客观、准确和精炼的语言,避免主观评价和个人偏见的影响。在阅读范文时,我们可以注意范文的结构和组织,以及作者如何用事实和数据支持论点。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一
一、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国外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开发领域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合作日益广泛,尤其是中亚地区前景广阔,为物资供应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紧跟技术服务队伍,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和国际化。
2、社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周边市场环境持续改善,重组后的整体协调发展,物资集中采购政策和配套措施构成了我们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坚强后盾,为向外发展提供了保障。
3、**市场大有可为。随着重组整合,**区块的加速开发和建设生产配套设施,为有效弥补工作量不足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我们开拓社会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
4、社会销售不断拓展。参与等项目服务,为我们积累了经验,加之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和理念得到广大干部职工高度认同,单位经营能力不断增强,为促进管理创新,确保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内部环境分析。
1、200*年的生产经营情况。
200*年是物资供应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各方面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全年完成物资供应额亿元。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万元。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成本费用支出得到严格控制,信息系统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基础工作建设水平有效提升。三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更加完善。
市场提升成效显著。开发物资供应额不断增加,物资稳步增长,社会及周边市场持续上升。回收处理报废物资吨,实现收入多万元。立足**周边和,开展钢材、水泥和废钢销售,完成销售额亿元。物资站和站工作量完成顺利。*项目收回资金多万元,签订各类服务合同累计*万元。紧抓*企业、等外部队伍动向。
努力开展物资销售。实现收入*万元,较去年增长%。紧跟国外项目步伐,进出口合同执行顺利。共执行进出口报关合同*个,报关合同总金额万美元;办理结算合同**个,实现收入*万元。为国内外市场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2、内外部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改革重组的不断深入,物资供应为实现建设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企业的的既定目标,应该牢牢把握核心业务,不断扩大核心区域的物资供应份额,积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新型人才,加快管理、技术和操作技能三支队伍建设步伐,规划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组织模式、组织结构框架类型,完善人事管理配套制度,把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分步实施,稳妥推进,不断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物资供应处的全面发展。
3、现有人力资源的主要优势。
(1)拥有一支管理严格,运作规范,监督健全,相对成熟的熟悉物资供应专业化队伍。物资供应服务保障队伍初具规模。
(2)各级领导和全职工对人力资源开发高度重视,并积极创造造就人才的空间和机会,全处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迫切和强烈,在绝大多数青年职工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成材、自学上进的良好学习风气。
(3)近年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职工队伍结构向合理化方向不断迈进,职工的年龄比例向着年轻化过渡,整体文化素质逐年提高,专业构成不断趋于合理。
(4)随着电子商务工作的迅速起步,职工对电子商务和电子化自动办公方面的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初步培养出一些电子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方面的专业人员;通过与大专院校和专业信息公司的合作与开发,使技术人员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并积累了一些信息开发技术方面的经验。
二、员工队伍现状分析。
(一)员工总量分析。
自*年成立以来,经过**年的发展,物资供应发展成为*年物资供应额在亿元以上,集机械化作业、自动化控制,装卸、倒运、堆码、检验、存储、发运一条龙作业的大型物资供应*企业。
200*年用工总量为*人,职工人数**人,市场化用工*人。其中:男x人,女x人;干部x人,工人x人。管理人员x人,占用工总数的x%;信息及物资供应队伍x人,占用工总数的x%;和跟随服务队伍x人,占用工总数的x%;国际经营及服务队伍x人,占用工总数的x%;市场开发队伍x人,占用工总数的x%;仓储及生产服务队伍x人,占用工总数的x%;后勤保卫及其他人员x人,占用工总数的x%。
(二)员工总体结构分析。
1、机关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
机关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该比例主要是结合我处的组织结构状况,反映机关人员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幅度。
2、管理人员绝对值分析。
油田重组后,按照有序的调整组织形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单位组织体系,使与企业发展方向统一合拍。依据第030号文,处级,占职工总数比例1.7%。按号文,*合计科级职数*人,现有科级干部*人,占用工总量的x%,建议增加*人,占用工总量的x%。
*级的管理队伍总体呈增长趋势。*级管理人员由200*年的*人增长到200*年的*人,从数据看,科级管理人员增减趋势稳定,平均每年递增*人。
3、年龄结构。
企业员工总体平均年龄为x岁。其中30岁以下:x人,占用工总量的x%,31—40岁:x人,占用工总量的x%,41—49岁:x人,占用工总量的x%,50岁:x人,占用工总量的x%,51岁以上:x人,占用工总量的x%。
4、学历结构。
200*年到200*年,企业总体的学历结构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中专高中技校及以下的低学历逐年递减,大专及以上的高学历逐年递增,但高学历员工比例仍然小于低学历员工比例,企业整体学历水平较低。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员工增长缓慢,到200*年为*人,为员工总量的*%。到200*年初,企业员工总体学历结构为:研究生及以上x人占*%,本科x人占*%,专科x人占*%,中专x人占*%,高中技校及职高x人占*%,初中及以下x人占*%。
中专高中技校及以下学历的相对比例由200*年的x人占*%降到200*年的x人占*%,其绝对值减少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相对比例由200*年的x人占*%增长到200*年的x人占*%,其绝对值增长了*%,这主要是因为:(1)企业有大量员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取得了较高学历;(2)这一时期企业逐年引进大专和本科毕业生。(3)部分低学历员工因退休、买断分流等形式得以减少。
(三)三支队伍分析。
企业总体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服务)三支队伍的人数分别为x人、x人、x人,比例为:*%、*%和*%。经营管理人员比例略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操作技能(服务)人员比例偏高。操作技能(服务)队伍相对比例较大的主要是因为物资仓储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业务,需要大量的操作技能(服务)人员。因此,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经营管理协调工作与技术管理工作。
1、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队伍。
企业正科级管理人员、副科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人数分别为x人、x人、x人,比例分别为:*%、*%和*%。
年龄方面:*管理人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岁,40岁以上占*%,40岁以下占*%。*级管理人员队伍的平均年龄为*岁,40岁以上占*%,40岁以下占*%。
职称方面:*级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级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般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相对较低。截止200*年*月,经营管理队伍的职称结构是:副高占*%,中级占*%,初级占*%,无职称占*%。
2、操作技能(服务)队伍。
操作技能(服务)队伍的技能等级相对较高,但缺乏高技能的操作人员。技师仅*人,即*技师和*技师,操作服务(服务)队伍中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人数分别为x人、x人、x人,配置比例为*:*:*。
年龄方面:操作技能(服务)人员的平均年龄为*岁。其中技师的平均年龄为*岁,高级工为*岁,初级工为*岁。高技能的操作人员不仅年龄偏大,而且缺乏。
学历方面:操作技能(服务)人员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其中专科及以上占*%,初中及以下学历占%。
1、政策性人员富裕和结构性人员失衡。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内退职工**人,平均年龄**岁以上,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人,占内退职工%,200*年达到退休年龄**人。另一部分是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而与之不相适应的在岗老职工,在近*年内达到退休年龄**人,主要从事后勤服务和简单操作业务,缺乏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素质,难以适应目前物资供应发展的需要。虽然通过招收补充岗位,但总体还面临人员年龄构成不合理、人员结构性缺员严重,与企业的现有规模不配套等因素。
2、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从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看,现有职工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性缺员严重,存在大量紧缺专业和急需人才,受职工个人素质的限制,目前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生产后勤和供应仓储单一性人员比较富裕,、专业方面复合性人才缺乏,制约物资供应进一步开拓市场和经营发展。尤其是懂得、等相关知识并具有一定开拓市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和懂得对外、国际、拥有一定水平的外向型人才紧缺。
3、*员工存在流失性大和流动频繁。现有短期员工的费标准一定程度上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有差距,不能保证**员工队伍稳定。
第二部分分析与评价。
通过深入分析,总体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传统的行政性、事务性的人事管理阶段,还没有向战略性、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的过渡。需要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战略性、专业化的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确定了一些基本制度,规划工作也正式启动,但还需要积极推进其执行和回顾工作。员工发展、选拔机制、培训、激励和考核管理等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升。
(1)人力资源理念:人才观的界定模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性的、具有明确导向性、并且为全体员工理解并接受的人力资源理念体系。实质上是“管理通道”为作绝大部分员工愿意发展的职业通道,而且对于人才观的界定模糊,员工多以“职务高低”来衡量自己在企业的价值体现,从而导致员工形成片面的成长价值观,这与企业要求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战略观不匹配。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人事劳资部门的职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主要职责应集中到吸引、培养、任用、激励和保留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不应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行政性和事务性工作上。
(3)招聘与选拔:招聘方式单一;内部选拔引导和宣传力度不够,使员工感觉。自200x年起,*公司将招聘生员锁定在以上,一方面提升了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带来了内部低学历人员的恐慌。对于开展全员竞聘的上岗方式,一定要对员工引导和宣传到位,否则就会使员工感觉走。
(4)培训:人才培养方式不明确,培训需求调研不详细,种类单调。对操作岗位员工的培训多依托外部机构,培训费用高且效果差,技能鉴定更多的依靠笔试来考核,特别是限制了部分必须通过实际操作达到考核鉴定效果的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造成操作岗位员工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差,对操作员工队伍素质提升负面影响很大。
(5)考核管理:考核未能体现真正的激励导向,未能给员工指明发展方向。已经建立的考核体系由于考核周期过长,缺乏时效性,导致激励作用被削弱;另一方面由于考核指标不易量化,主观性强,导致考核的公正性受到置疑。
(6)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系统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难以对员工长期发展提供导向性,员工迷茫自己的上升空间。
第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方向和措施。
一、指导思想。人力资源开发要紧密围绕整体发展规划,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精细化管理目标为宗旨,以加强培训和引进人才为手段,不断更新观念、加大力度,调整结构,力争形成一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在同行业中处于水平,敢闯市场、能打硬仗,基本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物流专业队伍;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人才的产生和成长,有利于队伍整体素质持续提高的人力资源良性循环机制。
二、人力资源引进和培养的主要专业方向。
1、管理专业。主要是等有关专业。
2、外语专业。重点集中在等适应中亚各国的交流语言专业。
3、经营管理。主要集中在等有关专业。
三、调整规划。
(一)员工队伍总体调整思路。
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直接管理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转变,抓好员工队伍总量的宏观调控。
1、控制员工总量,确保队伍精干。一是严格控制入口,除适量引进急需和紧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以及部分高层次人才以外,严格控制新增员工;二是正确处理就业问题。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的做法。
2、积极畅通出口,为企业减员增效创造条件。一是对符合退休和提前退休条件(员工自愿提前退休)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及时清理。
劳动合同。
对合同到期表现较差的要及时终止合同探索通过劳动合同的规范运作为减员畅通出口;三是强化员工业绩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3、内部挖潜,优化配置,满足人员需求。一是对新增岗位员工配置,全部采取公开招聘办法,用市场手段配置人员;二是积极推动组织变革,优化组织结构。三是通过技术改造、优化设计和优化流程、优化操作规程、推行系统化操作等措施,优化生产操作人员配置。
4、不断加大力度,引进我处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一要加强人员接替工作,不断引进相关专业的新增大中专毕业生,确保人才后继有人。二要引进各类过硬、业务上精通、过硬的现成人才,经常性地调整和补充人才断层,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
5、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人力资源。采取内部培训与送外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培训工作力度,追求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一方面要加强送外培训力度。
在200*年的基础上,员工送外培训率要每年增长%,内部培训率要增长%;另一方面对各层次员工要视其情况分类培训,对拥有较强理论知识,年富力强,有一定培养潜力的员工加大岗位培训力度,要注意在工作中给他们压担子,加压力,促进其尽快成长,迅速成才;对有一定实际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对他们定期“充电”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确保其跟上时代步伐,防止其观念滞后。
(二)员工队伍结构调整思路。
细分人才素质标准,建立健全专业标准,务实打造三支队伍。
1、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选用机制,逐步优化各级结构。
要在公开选拔经营管理者、实行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选拔任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的考核体系和灵活的选拔机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要建立领导干部量化评价标准体系,从胜任特征入手,将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个人动机、人格品质等特征进行量化,实现干部选拔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以加强团结为重点,抓好班子作风建设。
在班子成员中倡导建设四好班子的理念,通过加强班子沟通、开展拓展训练,增强凝聚力。实行集体领导,强化组织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班子各位成员的作用。推行任期承诺和任期目标制度,自觉接受员工的评议和监督;要加大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日常考核力度。
(3)加强后备队伍建设。
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将培养锻炼计划与职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给他们压担子,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考核,及时将业绩平平、不思进取的调整出去,将业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吸纳进来。
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1)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要按照扩大专业范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将那些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优、业绩突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学科带头人队伍。要以继续教育、深造学习为主的培养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和对学科带头人考核力度,按照考核期限的要求,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学科带头人进行考核,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取消考核不合格的学科带头人的资格和津贴。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人才信息库。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全面掌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分析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和不足,抓住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形成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骨干为梯次的人才队伍。要抓好以业务深造、知识更新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抓好岗位培训。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员工个人愿望与企业需要相结合等方式,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覆盖率在%以上,平均每人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课时。
3、操作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1)不断改善操作员工队伍的成长环境,加快内部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操作员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形成重视技能、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兼职操作工教师队伍。
(2)组织参加技能大赛,推行技能大比武,不断提高操作人员技能。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技能大赛,推行技能大比武,开拓操作人员眼界,使其热衷于技能钻研,不但提高操作技能。
(3)不断提高技能鉴定水平,加大操作人员的考核力度。
加快职业技能开发培训建设,实现技能鉴定的标准化、现场化,争取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规模。要严把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关,维护职业资格鉴定工作的严肃性。
对违反操作规程、职业技能鉴定复审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实行强制培训或待岗培训。
(三)主要措施。
建立有利于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培养、产生、使用与退出的人力资源运行机制。
1、进入和退出机制。要建立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和出台一整套优厚的鼓励政策,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成长环境,吸引各类有用的人才积极投身于的广阔天地,去实现自身的应有价值,做一番事业。同时要妥善处理稳定与发展的矛盾,对现有老员工,按照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的思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重新转岗。对少数不思进取或经过培训仍然达不到预定要求的人员要疏通渠道,建立必要的淘汰和退出机制。
2、激励机制。要建立起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在上为他们的进步、业务上的提高提供条件和帮助;在感情上,提倡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待遇上,坚持突出效率、兼顾公平的原则,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和收入待遇,奖罚分明,敢于重奖。
3、使用机制。要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员使用机制,重点开发和使用适应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则的人力资源,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要注意培养和使用年轻,确保后继有人;同时要结合*企业实际,客观正确地处理好老员工、新员工及引进员工之间的复杂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二
20xx年以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意见》(抚府发〔20xx〕2号)文件精神,我区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联动的原则,积极落实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一年来,城镇新增就业5888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2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90人,其中省内转移5441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618人,创业培训531人,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180人;具体情况如下:
(一)大力支持人力资源市场、企业稳定发展。
为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有关工作的通知》(赣人社发〔20xx〕18号),我局及时召集其他七个部门分管领导召开了工作协调会,就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形成了工作意见,印发了《临川区关于支持困难企业就业岗位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和工作时限。同时,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八个部门工作途径和失业保险工作群两个渠道,采取了失业保险政策进企业的方法,将政策进行了广泛宣传,为下一步政策落实奠定了基础。
(二)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机会。
为进一步完善就业培训的工作机制,提高技能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就业扶贫补助资金职业培训补贴管理办法》(赣人社发〔20xx〕3号)文件要求,积极落实年度培训工作任务,培训工作规范有序。
1.积极开展园区企业职工培训。在企业职工岗位员工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为主的原则,经办机构加强监管,认真审核拨付补贴资金,截止目前,园区企业职工培训今年,开展企业岗位技能培训21期,培训结业人数618人。
2.积极开展创业和技能培训。为加强高校毕业生和创业意愿人员的创业培训,我局充分加强与辖区内高校和有资质民办培训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区就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53期,培训结业531人(含电子商务培训);技能培训16期,培训结业739人。
3.深入基层开展培训。为解决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组织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工作人员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意愿调查,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采取了送培训下乡的办法,组织有资质的民办培训机构,深入农村一线组织开展培训。对部分有培训愿望但人数少,培训人员集中参加培训的不方便的乡镇,采取推荐培训的办法,推荐贫困人员就近参与培训,使每位有培训愿望的人员都能参加技能培训,做应培尽培。贫困劳动力培训4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80人,培训工作还在组织实施当中。
(三)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帮扶。
推进精准就业扶贫政策。一是开发岗位,专岗扶贫。为解决部分劳动能力较差又不愿离家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积极开展就业扶贫专岗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仅人社部门就规划开发就业扶贫专岗1024个,全区落实就业扶贫专岗1088个,有效解决了部分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问题。二是强化组织,转移就业。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已成功匹配的贫困劳动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适时组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进行实地对接;加强了地域间劳务协作,在开展省际劳动协作的同时,开展县区间的劳务协作,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四)严格压实各方责任。
根据省市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转发了《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的责任,制定了政府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统筹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保障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同时,相关部门立足职能职责,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出台了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进就业专项活动,齐心协力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虽然我区人力资源市场、企业在推动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就业工作在当前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工作难度不断增大;二是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促进青年见习补贴工作存在执行难点和堵点问题等。
(一)强化宣传,形成舆论氛围。继续开展就业援助帮扶专项活动,积极与区内外企业商家沟通洽谈,捕捉就业信息,为农民工外出就业开辟可靠渠道;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弘扬外出务工人员吃苦耐劳、坚韧顽强、拼搏奋进、艰苦创业的精神品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人走上务工创业之路;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务工作站的基础建设,建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健全的工作制度,配齐配强专职劳务工作人员,进一步发挥好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场招聘活动;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等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加大对有创业意愿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力度,增强创业能力;大力推进青年见习计划,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平台和就业机会,积极落实政策补贴,促进就业工作深入发展。
(三)加强引导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和就业服务,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联系和衔接,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区外劳务办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的联动作用,巩固和加强沿海地区大型企业的劳务合作,促进农民工尽早实现就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区域劳务合作,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开辟新的渠道;加大收集和用工信息量,畅通求职渠道,充分发挥各类职介机构的中介组织作用;加强与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园区对接,举办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切实有效解决当前企业用工招聘和劳动者求职“两难”问题,促进我区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四)建立本地用人机制,支持农民就近输转。进一步摸清各乡镇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区域内企业(项目)的用工情况,建立劳动力动态数据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出台本地企业用人政策,提高补贴额度,转变转移培训观念;突出解决本区用工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以向莆铁路等国家、省、市一批重点项目用工需求为契机,加强地企联合,实现无缝对接;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大力培养收割、沼气、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生资营销员、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实用人才,面向本地龙头企业定向培训实用技术人才,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三
户,总人口38720人。全乡国土面积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气温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乡实有农村劳工力20397人,外出务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户1276户,__年全乡务工收入43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通过人力资源转移培训,乡党委、政府利用我乡人力资源开发契机,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全乡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务工人员为我乡经济发展积蓄了资金、技术、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活跃了农村资本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我乡的金融作用
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通过邮寄、金融机构汇寄回乡的据统计约有4000万元,通过打工经济的发展和部分资金流入我乡,使银行存款额大幅提升,对我乡邮政和吸收银行存款起着重大的作用。
四、务工人员对我乡经济的贡献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约在1__元左右。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这样看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我乡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我乡发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我乡的发展。如__村的崔文联在外打工多年当上了老板,就捐了10万元给家乡的新农村建设,给家乡的经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我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多年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我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我乡外出务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五、农村留守群体方面
在全乡四个村,对外出务工家庭进行调查走访,全乡农村留守群体大致有以下三类:一、单独的留守老人,这种家庭大多是60岁以上的一个或二个老人;二、单独年幼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家庭,多是二人以上兄妹型,年龄结构平均在15岁以下;三、老幼留守群体型,一般表现为祖孙关系。这类型较前二者有明显的家庭活泼气氛。据统计,全乡中,__村留守老人580人男性,223人女性357人,儿童860人;新乐村留守老人1050人,男性562人,女性488人,儿童1300人,塘房村留守老人587人,男性312人,女性275人,儿童2020人;照壁村留守老人533人,男性276人,女性257人,儿童640人。根据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在救济粮、低保等方面对其加以倾斜。
总之,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外出务工人员在输出地积极工作,努力劳动,为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外出务工大量转移了我乡剩余劳动力,使我乡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特别是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和农业技术引入并运用在种养殖业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我乡经济的发展,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四
企业,注册资金只有75万元,员工几十人,而实现利润400万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和都超过2亿元。短短几年,mt公司可谓飞黄腾达,“牛气”冲天。
mt公司现有员工672人,其中60%以上为一线工人,行政、文秘和销售人员115人,各类技术管理人员154人,其中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已达75人,技术力量相对比较强。
从技术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配备不够合理,容易。
出
现
人
才
断
层
问
题
在技术管理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56人,具有大专学历的有84人,大专以下学历的'有14人,学历结构比较合理。
(一)管理人员。
从现状来看mt公司未导入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资料看该公司的物质文化基本形成。由于尚未全面和进行正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企业文化的核心功能基本尚未发挥。一个优秀的企业,企业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领导下的全员文化,mt公司应该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企业的组织结构。
mt公司除向社会严格招聘营销人才外,从来没有对人才结构认真地进行过战略性设计。随机招收人员、凭人情招收人员,甚至出现亲情、家庭、联姻等不正常的招收人员的现象,而且持续3年之久。作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保健品前几名的公司,外人或许难以想象,公司竟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才结构,竟没有一个完整地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章。人员素质的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一、可笑的面试
(1)应试人的种族或皮肤颜色;
(2)应试人的出生地;
(3)应试人的性别;
(4)应试人的婚姻状况;
(5)应试人的宗教信仰;
(6)应试人有无犯罪记录;
(7)应试人身高、体重;
(8)应试人负债情况;
(9)应试人的不方便之处。
二、晋升管理的主要问题
在进行晋升管理时有下列问题:
三、 领导的错误
(一)以貌取人
(二)反理性的世俗偏见
(三)不良领导画像
(头目)型:任何公司都有的“家伙”(1)偏袒某部属。
(2)若无其事地破坏规则。
(3)夸示其权威。
2.高材生型
每家公司都有如下的高材生型管理人员。
(1)了解公司的经营方针,且为它的实现而孜孜努力。
(2)责任感很强。
(3)事事以身作则。
3.官僚主义型
4.公私混淆型
5.只会处罚的管理人员
(1)部属犯了错,就让他“善后”。
(2)善后工作完成之后,管理人员本身负起监督不周的责任,向上级自请处分。
(3)而后,对犯错的部属给以应有的处分。
(4)设法使那个部属在来日将功补罪。
不良管理人员非但不会处理得如此利落,反而毛病百出。例如:
6.委托而放心不下的管理人员
(1)事无巨细之分,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2)支配欲望异常强烈。
(3)不敢把事情交给部属,胆小成性。
7.暴君型:
此类不良管理人员的特征是:
(1)该教给部属的事并没有教,却责其不做而加以惩罚。
(3)事先不教部属有哪些规律,等到部属犯下就说“你违反了规律”而加以处罚。
(5)事先不明告“工作期限”,事后才责其说:“超过期限”、“效率太差”。
8.小心翼翼型
(1)从来没想到如何照顾部属,只一意保住自己的地位。
(2)对自己在企业内的印象,始终挂虑不放。
(3)上班比一般员工要早,下班也比一般员工要慢,看似标准的上司。
9.缺乏创意的管理人员
(1)缺乏激发创造性的思考力。
(2)对想出种种创意感到麻烦。
(3)自认为,提出改善方案,必定遭到反对,干脆图个清静,免得吃力又不讨好。
(4)为日常业务忙得团团转,抽不出时间来思考种种创意。
四、选拔录用模式的弊端
(一)形式单一
(二)权力过分集中
(三)录用过程封闭
法律不明,程序不清,少数人包揽一切的做法增加了录用工作的神秘感。
五、绩效考核偏差
(一)考核方式的偏颇
(二)业绩评核错误类型
1.先入为主
2.以偏概全
3.表面化
4.机械的推论
5.时间的扩张
(三)误差的表现及原因
1.晕圈效应
2.恒长性错误
3.***趋势的错误
4.成绩分布先限制效应
5.宽大化倾向
(四)校正的方法
1.以平均数调整差异
2.以标准分数调整差异
六、计划失误
1.对计划工作拖延推诿
2.把计划研究工作和计划本身混淆
3.未能拟出和实施健全的策略
4.缺乏有意义的目标要求
5.过低估计计划工作前提条件重要性
6.看不清计划的类别有多少种
7.看不到计划工作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8.过分地信赖经验
9.未能用好关于限制因素的原则
10.缺少最高主管部门的支持
11.缺乏明确的授权
12.缺乏适当的控制技术和信息资料
13.抵制变革
七、 战略实施盲区
不采取措施对付旧的顽固的行为方式,战略实施的基本目的就可能被歪曲、走样。
八、规划误区与问题
这种“物化型”的劳动人力资源管理,已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劳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表面化、简单化与机械化。
其次,这种“物化式”的劳动人力资源管理,造成目前人才交流中的“两张皮”。
再次,这种“物化型”的劳动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九、士气低落的原因
(一)控制过严
(二)工作标准不合理
(三)管理水平低
(四)工作评价不到位
(五)缺乏沟通
(六)没有工作地位
(七)非公平对待
(八)缺乏对管理的信任
(九)缺乏认可员工的工作
工作被认可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被认可。
(十)薪金制度不合理
(十一)无安全感
(十二)提升政策模糊
如果业绩好的员工,有可能进入管理层,这对很多员工都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十三)干好干坏一个样
案例:无吸烟政策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六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被炒得“热气腾腾”,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那上面漂浮的“泡沫”。由于人力资源相关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企业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是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因此,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尽量多熟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运作,才能早日收“学以致用”之功。
在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做好人的工作已经成为赢得整个世界的前提,而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开发,则成为一项关乎发展整个国家伯乐人才的重要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负责着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标准是:懂得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能够完成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工作,还能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并且创造价值。
由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完成的一份上海某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前景持续看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也较为乐观。
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传统产业如医疗设备、耐用消费品、电子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等,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对人才的较大需求,这些行业人才已较为饱和,人才需求也相应不多。调查认为,在未来1到2年内,这一基本格局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企业招聘职位需求则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可见人力资源的求职中更多地与本专业对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主要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求职的主要选择,企业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对企业招聘时间的调查统计表明,人力资源管理职位在四年级上下学期分布比较平均,因此对于应聘人和资源管理的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必过于急躁。
对招聘职位薪酬的调查表明,薪酬主体值集中在至3999元区间,4000至5000、5000至6000区间也占重要部分。可见人力资源职位的价值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调查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的薪酬水平在未来几年内,将有望继续上升。
与进校时将设立不久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第一志愿的比例只占26.32%相对照,毕业时选择认同的比例却高达95%,可见随着对专业的学习,学生们改变了态度,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了解,同时发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潜力。调查说,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选择了愿意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同样绝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认为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将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途。总体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人力资源的前景非常看好,凡是选择了人力资源职业的学生都对自己这一领域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就职期望与现实需求也基本符合,说明当今社会提供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较为乐观。
就业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在企业招聘的总多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是最受欢迎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
商学院hr毕业后的起薪要高出文学院或是劳动关系中心下的hr毕业后起薪20%-30%左右。举个例子,psu(pennstateuniv.)的hr挂靠在文学院下面,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才5.2w左右(很多人是因为念master之前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所以起薪高,从而带动了整体的起薪);而umn(univ.ofminnesota)的hr是挂靠在carlson商学院下,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是7.3w。rutgers的hrmmaster毕业生,平均年薪也在6.7w左右,相对于该学校的其他专业,算是很高了。
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以分为几下几种:
人力资源经理,管理顾问,薪酬顾问,劳工律师,办公室经理,退休金经理,招聘专员。
很多的人力资源职责都已被外包出去,也就是说很多的人力资源事务在组织外部进行,特别是福利管理和索赔过程等职责。要使自己具有竞争力,人力资源人士要有能力制定出适合特定企业商业策略的人力资源体系。
国内就业情况。
在中国,据调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职企业分布于金融保险业(30%);信息产业(13.3%);咨询服务业(16.7%);快速消费品(16.7%);电子技术(6.7%);制药与生物工程(6.7%);耐用消费品(轻工、家电、服装、纺织)10%。可见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在企业招聘的众多职位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销售、咨询员、审计员、培训生等是最受欢迎的。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需求占82.5%,市场销售的职位需求占7.5%,咨询员的职位需求占5%,审计员的职位需求占2.5%,培训生职位需求占2.5%。可见人力资源的求职中更多地与本专业对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主要以自己所学专业为求职的主要选择,企业也比较注重专业对口。
国外就业情况。
商学院hr毕业后的起薪要高出文学院或是劳动关系中心下的hr毕业后起薪20%-30%左右。举个例子,psu(pennstateuniv.)的hr挂靠在文学院下面,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才5.2w左右(很多人是因为念master之前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所以起薪高,从而带动了整体的起薪);而umn(univ.ofminnesota)的hr是挂靠在carlson商学院下,hr的master毕业平均起薪是7.3w。rutgers的hrmmaster毕业生,平均年薪也在6.7w左右,相对于该学校的其他专业,算是很高了。
当然这个数据是早几年的一个调查显示,不过之前有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在经过一个系统的hrm硕士教育,毕业后的受欢迎程度是非常高的。数据显示,这样一个人在芝加哥找到一份8万年薪的工作并不是什么难事,要是能够做到hrasst.director,那么年薪将去到10万。如果更高一点,做到hrassociatemanager或者hrmanager,你所期盼的年薪应该是在12万到20万这个范围里。明尼苏达大学hrmaster毕业生平均起薪之所以那么高,跟录取的人大多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还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批人毕业后都是至少从seniorspecialist做起,所以自然抬高了整体的平均起薪。然而没有工作经验的,读完hrm的master出来,可以先从一般的hrspecialist开始做起,年薪也不会太差,大概也有6万左右(平均值)。rutgers的hrmmaster毕业生,平均年薪也在$67,000左右,算是很高了。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七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部根据集团公司、公司的工作目标、部门工作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在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自我诊断基础上,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整改目标,具体报告如下:
存在问题:为加强人事管理工作,公司出台了多项人事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操作流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全面、并与公司战略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员工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与企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员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绩效考核及专业技术(技能)评聘工作开展不够到位;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离集团公司要求还有差距。
整改目标:在认真梳理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与公司战略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盘活选人用人渠道,通过内部培养、提拔骨干人才、外部聘用公司紧缺人才,招收、引进高学历人才等多种方式来充实人才队伍;每年招收一定数量大中专毕业生作为后备人才储存;通过组织开展专业技术(技能)评定、聘任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机制,组织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及指导、督查工作;通过加强考核和完善考评机制,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及制度化建设工作。
存在问题:随着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劳动用工提出了更高要求。我部在人员招用,劳动合同签订、终止、解除等方面都建立了相应制度和操作流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具体办理员工招收、录用和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等手续时在个别环节处理上还不够规范,存在潜在法律风险;因员工年龄老化、人员流失、人才引进少等原因,导致各单位因用工严重短缺,使用临时工现象较为普遍,存在较大用工风险,导致员工队伍不够稳定;同时,在现有职工队伍中存在考勤管理不够规范、员工劳动纪律松懈,以及存在隐性下岗及长期病事假人员等问题。
整改目标:做好劳动用工计划管理和人员招用工作,严把新招人员入职关,避免相应法律风险,同时要配合各单位、部门做好试用期满劳动合同转正及大学生见习期满定级考核鉴定工作,严把人员素质关;规范辞退及解除劳动合同各个环节,避免潜在法律风险;通过采用退休、离岗退养人员聘用、季节性用工、劳务外包等多种形式,来补充用工短缺问题;同时,加强对二级单位临时性用工管理指导及服务工作,尽可能规避用工风险;加强考勤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及时处理隐性待岗、长期病事假人员及违反劳动纪律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存在问题:目前,公司对二级单位工资实行总额管理,除管理人员工资标准实行公司报批备案审核制外,其他员工由各二级单位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分配方式和水平,但原则上不允许突破公司下达的计划控制额。通过这些年的运作,在工资管理上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在全公司范围内还缺乏系统规范的工资管理体系;员工特别是陆上生产一线员工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公司缺乏正常工资调整机制;在收入分配上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吃大锅饭”和分配不公、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在劳动工资基础管理方面工作还不够到位。。
整改目标:提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优化工资结构,采取灵活运用多种分配形式,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根据集团公司总体要求,做好公司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建议设立总经理奖励基金,对表现突出员工另行实行奖励;引入特殊人才工资协商制度,逐步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规范绩效工资管理,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规范各类统计报表的报送工作。
存在问题:制定了《员工培训制度》及培训操作流程,重点加强员工内部培训,严格把关员工外部培训的费用审核。但在培训方面也存在以下问题: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管理;员工对培训重视不够,公司对员工教育与培训方面经费投入不足,给培训工作带来困难;培训针对性不强,缺乏事先的调查研究;对培训效果缺乏跟踪、评价和考核;存在外培人员未按程序事先报批等“先斩后奏”现象,员工培训资料归档不够及时、全面等。
整改目标:重新修订培训制度和工作流程;将培训情况列入各单位、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加大培训效果跟踪,提高培训有效性;加大新招员工岗前培训及特殊作业人员上岗培训;做好培训资料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归档工作。
整改目标:进一步加强社保基础性及公积金基础管理工作。及时做好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对符合退职或病退人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减轻公司负担;进一步完善从事特殊工种人员档案建立工作,及监督、检查工作;督查自缴社保人员社保缴纳情况,进一步加强公积金管理工作,及时封停停发工资人员的公积金户头,减少公司人工成本支出。
二0xx年六月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八
根据市烟草专卖局《关于开展2018年专卖管理及法规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结合烟草专卖局专卖管理工作现状和笔者所在岗位工作实际,围绕当前专卖管理、法规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特别是围绕近年卷烟外流及查处问题的情况及对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开展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整改机制,防止发现的问题重复发生”的课题调研活动,同时现将调研情况阐述如下:
一、什么是卷烟外流现象。
一直以来,严防卷烟外流这是专卖内管工作的重点。然而,总有一些零售户在面对给予适当差价的“好处费”时经不住诱惑,采取错误的方式,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把卷烟出售给上门收购的卷烟大户,更有甚者通过为大户代订卷烟的方式谋取利益。而精明的违法大户更是通过这类方式囤积“差价烟”,暗中将这些卷烟倒卖至外地以赚取高额利润,从而导致了卷烟外流现象的发生。
二、卷烟外流出现的原因剖析。
为什么会出现卷烟外流现象?归根到底,这种现象事实上是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客户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烟草公司的营销政策不全,客户经理的管理松懈,虽是市场环境自然形成,应该说,三方都有一定责任。
原因之一,经营利益驱使。客户开店,经营卷烟目的就是赚钱,凭借资金赚取差价,天经地义,客户自认为合情合理,并没有触犯法律。既然烟草公司开门做生意,限量政策下能报这么多烟,就没理由不让其订货,况且没有一家店不整条销售的,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原因之二,限量政策不全。烟草公司放量,有些品种卷烟限量多少条,部分烟店有了可乘之机,无怪乎个别品种销量急剧飙升,远远超出部分零售户实际购卖力。近来卷烟外流被查处使很多公司上下纷纷展开专项行动,整顿卷烟外流之风,当然亡羊补牢犹未晚,但我们应该检讨一下,不能漏哪补哪,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原因之三,经营监管不力。对客户经理本人而言,客户各式各样,凭个人力量当然有不全之处。让客户少报点,敏感品种报5条或10条之内,其实客户经理也明白,个别店即使一次订货只订20条,也不全是自己销售的,况且客户经理不可能把所有有出口苗头的烟店都降为小户。
三、防止卷烟外流的对策与思路。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营造执法环境。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九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这种市场化配置活动区别于传统的计划配置方式,其内容主要指人力资源供求主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其外延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服务机构和中介活动以及管理、服务中的相互关系等。
(一)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与资本、技术、土地等市场一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就是要通过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包揽就业和统包统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在供求双方相互选择中得到实现。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源的更加充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提高配置效率和效益,从而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机制和服务实体的总和。
1.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就业与自主用人。二是按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进行相互选择、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建设和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的核心是促使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是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帮助市场供求主体实现对接以及由其延伸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促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各类服务行为,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减少搜寻、招募、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帮助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3.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载体包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两个服务体系的共同发展,是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的通行作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和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即《就业促进法》规定的职业中介,以下简称经营性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政府出资,向劳动者提供的公益性就业服务。这类服务体系的载体主要是原劳动、人事部门设立的以促进就业为根本宗旨的事业单位。
其性质主要有四个要素: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提供公益服务来定性;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作为定位;由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给予保障和支持。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援助性就业服务;对不同时期重点群体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务;承担就业和人才政策的具体实施;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等工作职能;受政府部门委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服务。
--经营性服务体系(职业中介)。
经营性服务是指由经营性机构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偿提供的职业中介和相关服务。其服务载体主要包括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原人事、劳动系统所属服务机构自办或以股份形式合办的企业。
其性质主要有四个要素:以促进竞争性人群就业和满足用人单位特别需要为目的;以提供有偿中介服务来定性;以企业化经营来定位;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运行保障。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按照国家政策,经行政许可从事职业中介、培训、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派遣、管理咨询等服务业务;对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按其所需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按照国家政策和政府购买成果的要求,为一般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
(三)市场行为由法律、政策来规范和引导。
1.用法律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劳动者的就业行为,以及公共就业服务行为和经营性服务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确立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供求主体、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
2.用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更多吸纳人员和稳定人员的岗位,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和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引导人才到急需岗位,引导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经营性服务的发展,为促进社会就业与人才配置服务。
二、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基本确立,服务载体得到发展。目前,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由县区以上综合性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街道(乡镇)社区基层服务窗口,以及就业训练、创业服务等服务实体共同组成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经营性职业中介服务机构也得到迅速发展。截止到__年底,已达1.6万家,从业人员十几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素市场的地位日益增强,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推进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推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并行、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不仅完成了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化配置的根本性转变,并且在落实就业和人才政策、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推进各类人才流动开发和配置、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中央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提出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历史任务,对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在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机制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形成巨大冲击,应对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对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又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
1.进一步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在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全社会更加充分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全社会人力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使供需双方能够相互选择、自主匹配,最大限度地促进充分就业和各层次、各领域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2.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庞大,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人数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巨大、高校毕业生等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促进劳动者就业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还是应对失业和解决市场的缺陷,都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职责。
3.着力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确立人力资源服务业相对独立的地位,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形成鼓励支持其发展的良好环境。
4.大力加强市场规范管理。针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主体行为的失范,特别是职业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必须加强市场统一的监管,依法规范市场各方行为,强化诚信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存在着体制性分割。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还普遍存在着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地区分割和管理分割等突出体制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二是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服务功能不强、服务方式粗放、服务手段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与市场需要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配置服务之间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匮乏、工作经费无明确来源,难以实现充分的公益服务。
三是政府监管力度不足。目前,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具体管理法规尚未出台,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健全,执法检查手段较为单一,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既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
1.党的__大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要求,指明了市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改革意见,城乡管理体制二元结构的问题将进一步得到解决。
2.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和即将出台的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劳动和人事两个部门的合并,有利于解决管理分割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原有干部和工人的身份划分界线将进一步打破,支撑市场建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完善,将有力地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的优化。
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具备了市场发展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经营性服务体系已经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以实现充分就业为宗旨,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为重点,以规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改革,实现政策、制度的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市场运行更加良好、就业服务和人才资源开发配置服务质量更高的发展态势,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为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二)总体目标。
--管理体制统一。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政策制度。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区分割,推进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与政策制度的统一。
--运行机制健全。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运行格局。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主体作用,为实现各类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各类劳动者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
--公共服务完善。健全工作体系、完善服务制度、提升服务能力,形成财政保障有力、运行效率较高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均等和优质的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
--经营性服务健康发展。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广泛地参与到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形成与公共服务优势互补的格局,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服务需求。促进人力资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引导其服务创新,走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
--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形成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的市场环境。推进政府部门所属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使政府职能从办市场转变为创造市场发展良好环境和建立市场运行公平秩序。加快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
(三)重点任务。
1.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
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理清两个市场整合的改革路径,明确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方向、提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举措,指导各地按统一规划推进改革进程和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以立法形式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管理框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明确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性质、职能、目标任务和保障制度,确立鼓励经营性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原则。
2.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统一并大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加强对就业工作和公共就业服务的统筹管理。省、市、县三级在设置管理就业工作的行政处室的同时,设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共就业服务局(加挂人力资源服务局),重点推进公共服务政策实施和服务流程、服务体系的统一,努力解决财政保障、参公管理等问题,统筹组织指导各类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实体开展服务活动。
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场所和功能建设,特别是加强县级以上综合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基层工作平台建设,结合当前农民工就业工作,大力推进乡镇(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整合原两个部门所属服务实体,明确公共服务性质,努力解决参公、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问题。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对社会的职业供求信息收集、汇总和发布等信息服务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制度。
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特别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原有服务机构的优势,完成应对金融危机保就业的任务,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服务场所、服务功能、信息网络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地加强,人员队伍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同时,稳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分离,对原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营性服务,转由下设服务企业实施,条件成熟时再完全实行社会化。
3.引导职业中介(经营性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职业中介发展政策,明确职业中介机构(经营性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服务规范和引导扶持措施。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服务、自律、协调”功能。制定并推广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技术标准,引导市场经营性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队伍。
4.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工作。贯彻《就业促进法》,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在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就业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发布的基础上,扩展信息的覆盖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管理,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类标准,规范对职业中介信息和专门性信息的管理及应用,维护国家人才信息安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为就业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5.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制度。结合地方机构改革,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省市两级应将原来两个部门对市场的监管职能进行归并,设置实施统一监管的处室,承担本行政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规划制定与实施、行政许可、市场监管等职能。完善包括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准入、经营性服务机构创办和开展业务规范、行业协会自律等内容的市场监管制度,降低人力资源市场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效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十
(此部分简要描述案例背景)。
2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
(此部分提炼案例中涉及的主要管理问题、矛盾及冲突)。
3案例涉及的主要管理理论和方法。
(此部分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方案。解决方案必须要有合理的依据和充分的论点)。
5案例分析总结。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十一
思路。
报告依据对象和指标对考核进行分类,细致分析每一类考核的执行过程,归纳和总结了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结论。
合并前的工厂考评情况是对工人采取工时考核,科室人员和技术人员无考核(技术人员参与项目时由主任主观评价贡献),中层干部通过民主评议会进行笼统的评价,副厂级干部由厂长、书记进行评价,而对厂长的考核是通过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
工时考核:工时的确定没有统一标准。
科室人员:无评价,无法监督,多数工人认为科室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技术人员:对技术人员的评价依赖于技术负责人,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高学历的人才受不到重视。
中层干部:民主评议方式的评价并不能反映其真实业绩,只能使老好人受益。
高层领导:评价指标主要考虑利润大小,没有对长期发展的指标考核。
一般员工:没有正式考核,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考核结果的体现没有明确制度,也未体现出与业绩相关的激励效果,奖金与个人考核结果缺乏联系。
合并前的公司情况是所有人员都由总经理考核,总经理由董事会考核。总经理并不非常清楚的了解每位员工的实际业绩,评价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中层对下属没有考核权,导致了越级指挥和越级汇报现象大量存在;缺乏科学的考评指标,评价中只有量的指标,对态度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都缺乏考虑;考核结果与激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通过年度奖金体现部分,激励作用不能及时发挥,激励的效果减弱。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篇十二
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21世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现代企业要素管理的第一管理。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各类企业及社会组织时刻关注的重心。与此同时,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由国家统一调配的人和管理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人才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和个人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企业从被动地接受国家配置人才转变为真正自由用人单位。企业如何实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1.1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认识比较模糊,有效方法不多、手段比较单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还属于初级阶段,仍停留在人事行政管理日常事务上。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本文的归纳总结,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素质不够高,在人才管理开发方面缺乏前瞻性、预见性和计划性,人员积压和人才匮乏的现象在企业内部经常出现,导致在企业过程中人力资源后备力量不足,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许多工作难以持续有效开展。
2.2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一方面许多企业往往十分重视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形成了“唯学历论”的思维模式,不分析工作岗位的需要,不计聘用成本,一味追求高学历,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往往没有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对待工作,当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或个人发展机会不如他们预期时,就很容易跳槽,引发人才的频繁流动。
2.3企业内部的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内的很多企业在“人”的使用上强调从“人力资源”上要效率和效益,偏重组织内部员工的管理,包括:行为管理、工作管理、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严格化管理,缺乏对员工的“柔性”管理,缺乏对员工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缺乏对员工必要的帮助。虽然组织内部有培训机制但更多的是岗前培训,员工培训缺乏必要的连续性。
2.4企业文化建设薄弱滞后,企业精神模糊。
我国企业大多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并加以充分重视。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
3.1开发企业人力资源打赢“人才大战”
3.2.加强对员工的激励。
人才管理以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以激励为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人的行为动机,是由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精神生活而产生的,因此,在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激励原则。科学地运用激励的手段,能激发的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潜力,调动员工积极性,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3尊重、理解和相信员工。
员工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员工的权利应该被告知、被享受和被执行,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理解员工就是要在了解员工的基础上,理解员工面对工作分析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自然反应,如员工由于对工作分析目的、意义不清楚而抵触工作分析,由于以前的工作说明书没有实际指导意义而否认工作分析的作用等。相信员工就要充分相信员工在工作分析过程中承担其中一些工作的能力和责任感,善于和敢于把一些重要的工作分析工作交给员工去做。
3.4重视与员工的沟通。
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沟通,就是要让员工与企业之间相互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增强情感交流,企业这样做可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使企业在确定目标、制定政策方针、做出决策、执行计划等各个方面与员工达成共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持续的沟通,工作分析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活动之一当然也不例外,沟通贯穿于工作分析的整个过程之中。
3.5规范员工的行为。
约束机制的建立是确保人才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也就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就应该依法治企,以制度约束员工,规范员工的行为。有些企业认为,人才管理就是人情管理,就是对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甚至放任自流,一提到对员工从严管理,建立规范的企业法规制度,就会压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而忽略了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其实尊重人,开发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培养和使用,促使大批的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是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需要,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竞争优势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因素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是人才经济,实质上是人力资本主导型经济。如何抓住知识经济这一显著特征,寻求人力资源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嫁接与突破,一直是企业界不断探索的课题。
4.1人力资源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培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因应多元化的需要,由以往更多以工作取向,转为更多以人取向,因人而不是因任务而异。人都是不同的人,培训更多针对人而设计,同时,开发人成为优于开发工作的更高境界。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无论是公共组织还是私营组织,皆本着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呈多元化发展。同时,培训工作应日趋专业化,职业化。
4.2突出企业环境营造。
企业的环境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息息相关,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包括:(1)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员工处于这种环境条件下会深感知识技能的可贵,进而会努力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条件下,领导用人的原则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使企业内真正具有才能的人能在企业中得到信任,担当重任,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具有成就感,在接受重任的挑战过程中不断成长。(2)营造竞争环境。竞争能给人以压力,激励员工不断进取,不断成长。企业通过建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使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公正、合理地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形成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竞争机制。这既有利于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素质,同时也为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3)营造培训环境。当前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但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因此对企业员工最突出的问题是要更新知识。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人们已经产生一种共识,那就是"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现在,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而且应该是唯一"动态的资产"。人力资源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桥梁,优秀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发展的动力,企业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面对人才的竞争,惟有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